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心物一元,化身是怎么来的


   日期:2023/9/6 7:0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心物一元,化身是怎么来的

今天接着前天的问题继续讲下去。前天讲:宇宙万物都是由心生出的,都是因为心动,才产生“万有”。如果我们的心不动,万有是否存在?回答肯定是“存在”。那与佛教中讲的理论,岂不是相违背了吗?佛教讲:“心动一切境(万物)生,心灭一切境(万物)灭。”那么现在我们心不动,万物是否存在?回答是:山河、大地、山林、树木依然存在。老子讲:“无,为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之所以宇宙有万物现象,都是我们的心强加给它的名词。如心未动,它存在等于没有存在。它在关你何事?在,是由你的心决定,附了名词,这是山、水,那是大地、树木……。如心不给它起名词,在犹如未在。六祖初到法性寺(今光孝寺)时,二僧争论是风动还是幡动的时候,六祖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有人不理解,在这里问:如果心未动,风和幡动不动?风动、幡动与大家有什么关系?对心而言,幡动就是心动。就像修行人经常谈论别人的是非,古人为什么不说:谈“非”是错,谈“是”是对的?谈论“是”也不对。

一个修行人,不要抓住别人的缺点不放。朋友之间,也是不能抓住把柄不放。用人不要因为他有缺点,就不去用。要给他发挥长处的机会。如果总住在别人的缺点上,对一个学佛人来讲,是在搜集别人的业障。光看到别人的缺点,等于把别人的业障收集到自己身上,因为你心中光是黑暗的一面。久而久之,你的内心充满了黑暗。如果光看到好的一面,久而久之,内心一片光明。下午劳动的时候,谈到罗汉还要分四个等级,菩萨分十个等级,佛还有三身,人怎么会没有差别?如果不拿平等心去对待别人,自己的内心永远不会平衡。做任何事,都会去报怨。因人与人之间,本身就是有差别的。每个人吃饭不一样,有多、有少;干活不一样,力气有大、有小;学佛、修道,有人领悟快,有人领悟慢;山上的树有高有低,地上的人群有差、有别。如能做到不去分别,是什么样,就让它是什么样,不要去改变它,那么你所到之处,都是一片欣欣向荣。如果该存在的都是不对的,造化早就不是现在这样子了。就像海里有山,山中又有湖,自然这样,这有什么错误呢?如果不适应,这些早就不存在了。野外生物之所以繁衍不息,说明早已适应了大自然的规律。

为什么在一个圣人的眼里没什么要改变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因为圣人眼里,凡是存在的,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只是你没有发现它的价值,不能去利用它。因你未发现,未找到它的价值,就说它没有用。收藏石头的人,可能会认为木头没有用。而搞雕刻的人,又可能会说土没有用。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而圣人看万事万物都有妙用。只有一个人孤立时,才觉得什么都没有用。

“心不自心,因物故心;物不自物,因心故物。”如果用现代哲学的思想解释这句话:宇宙万物,都是心给它附加了名词,才有了万事万物。所以老子讲:“有名万物之母”。可哲学只提了一半,还有一半未提到。心给万物起名字,就有了万事万物。那“心”又是怎么来的呢?心是因为有万事万物而来的。《楞严经》中说:“即起为心”,当你看到万事万物,就是看到自己的内心。所以,“心不自心,因物故心”。如果不懂这句话的意思,可以作最简单的比喻,你想知道自己有没有贪、嗔、痴、慢、疑?关起门来绝对不行。只有出去做事时,别人说不中听的话或者瞪你一眼,才能检验出来。只有这个时刻,才能看清自己内心的反应。所以,“反应”的就是自己的“心”。反应越强烈,看得越清楚。因此古人讲:“烦恼即菩提”。只有借助于烦恼,才能检查自己的心态。

动是心,不动也是心。六根对着六尘,产生分别以后,本身就是真心的显现。也是真心在起妙用。对某件事物,在分别时是心在动,当知道外边的事物存在时,也是内心的显现。可我们习惯给它附加一种属性:说这是“好的”,那是“坏的”。站在世间法看事物有好、有坏。站在出世间法看,就没好、没坏。可是佛法不离世间法,纵然你已超越了内心,不分别好坏。做世间法时,还要随顺世间法去做。就是说,你一个人无法改变大因缘,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内心。实际上学佛人不用改变周围,只需改变自己,管好自己的内心。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管好,社会自然就好了。所谓净化社会,就是每个人先净化自己。

如果我们处在定中,没有动念、分别,将是一种什么境界呢?虽然大家没感受过,但完全可以从理论上领悟。我们都曾做过梦,当处在梦中时,会把梦中的一切都当成是真的。因此,做梦时该斗的,还在斗;该吵的,还在吵。什么时候修的梦中不执着,告诉自己:这是梦,就会很快醒来。有了这种定力,白天遇到境界,马上会告诉自己:很快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也就是马上醒悟。之所以有梦,就是为了告诉你,白天也是在梦中,实际上都是在做梦。“梦中说梦,梦更梦。”当我们对万事万物不再分别时,世界的一切都是处在整体的空无里面。就像你们坐在这儿,腰一挺,正念树起来,几秒钟以内什么也不去考虑,不呼吸,顿时感到一切都消失了。洞、人、什么都不存在了。你和万物形成一体,万物和你同体,一体无体,因为不再分别、执着,在也不在。所以一个入定的人的思想意识,可以逢山穿山,逢海过海。

我十三岁时看的第一部小说《封神演义》,书中描绘土行孙从土里穿过去的情景,我非常相信。因为我自己经常在梦中逢山穿山,逢海过海。学佛以后才知道,人通过修炼,真的能达到这种境界。天台山过去有个班首,神识可以到厨房里拿东西。每天夜里,把厨房里的锅巴拿到禅堂里,分给大家吃。伙房里的人发现锅巴总丢,就反映给大和尚;大和尚的禅定功夫也很高,就在自己的屋里打坐,神识出去观察,结果发现,班首的神识从座上下来,到厨房去了。这时他开个玩笑,把班首的肉体放到床下去了。等班首回到禅堂里,把锅巴放到每个人面前,回到自己位子上一看,发现自己的肉身不见了。就到处去找。禅堂里又不能搞出动静来,急得够呛。这时大和尚站在禅堂门口大吼一声:“你可知犯戒了?”班首的神识和他对话:“我没犯戒,我是为了大家,因为每天一到半夜,大家饿得直不起腰来,没办法用功,我才去拿锅巴给大家吃。”和尚说:“还是要迁单”。班首说:“好,不过有个请求,每天子时如果大家还在用功,要吃一顿晚餐。”和尚答应了他这个请求,并告诉他:“你的肉身在床下边!”班首刹那间复活了,顶礼告假。实际上这种功夫,每个人每天都会经历好几次。只是没有用心观察它,更没有用心去捕捉它。每天习以为常,也就见怪不怪。如果每天躺在床上捕捉它,怎样入睡的?怎样醒来的?怎样做梦的?这三者与入定、住定、出定的过程,以及死亡的过程是一模一样。当你能清清楚楚地感受到,自己是怎样慢慢睡着,就如同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慢慢醒来时,又是怎样从四禅、三禅、二禅、初禅出来的。死亡的过程也是一样。经历了五禅定、四禅、三禅、二禅、初禅,为什么不知道怎样睡着?怎样做梦?又怎样醒来的呢?睡觉的时候,首先是身体不动了,类似于要入定前,念头由粗变细—念头没有了—进入禅定。醒来时,忽然动了一个念头,接着念头由细变粗—又开始有杂念—身体开始活动。如果身体不动,还会继续入睡。当睡着了,是不是没有自己的肉体?山河大地一切都空了?孟子讲:“万物皆不悖于我。”只有在定中,才能感受到“万物皆不悖于我”。

如果感受到“空”了,有“空”,还是一种“有”。“无”是彻底没有了。今晚来打坐前,接到一个电话。来电话的人,是我在家时认识的,比我大五岁、已经出家了的一位道友。现在住山洞,问我下一步该怎么修?我问他现在处在什么情况?他说:睁眼、闭眼,一片光明。就像唐朝的道宣律师讲的:“泉中有明月,月中不是道”(此未超越色阴)。就经常处在光明海里。道宣律师修行时,经常有天人送饭。说明有愿心、有道心,虽未证道,只要具备了佛菩萨的悲心、愿力,可以受人天供养。完全可以往生西方。当时道宣律师的身心已达一潭清水,而且明月也出现了。已达到睁眼、闭眼一片光明,极目四望,一片光芒。绝不是一片无明(睁眼、闭眼一片漆黑,禅宗叫做“漆黑桶底”)。 我对那位道友讲:不要住在光明里,冲出光明。他说:“有时能冲出光明,又该怎么修?”我告诉他:应该动中修定,什么是动中修定呢?就是出去接触人、事、物、理。因为在静坐中,无法知道自己有没有贪、嗔、痴、烦恼。出去做事,如不能保持定中的状态,说明过去修的都是假的,都不究竟。你们看“仙”字怎么写的?人在山里就是仙,到了人间就不是神仙了。老虎在山中是兽王,到了人间,连狗都欺负它。为什么神仙离开山,就不是神仙了?因为红尘的力量太大了。

化身是怎么来的?实际上是由妄念来的。比如你在这里动一个“回老家”的念头,如果力量足,你的形象就会出现在老家(力量不足是不能的)。当我们发愿时,要成佛,做菩萨,这时已把内在的力量,摆在了佛、菩萨的级别上。如果没发这个愿,怎么修,也不能把另一半(愿力)的力量摆上去,整个力量都在下边。所以佛门里讲:法身如如不动,化身随需要来来去去,报身分阶段。实际上“发愿”,就是把化身已经送上去了,当临命终时,另外一种力量与当时发愿的力量合二为一,就走掉了。民间讲:一个人临终时,还要到他生前去过的地方走一遍,把所有的力量带走。如果用科学解释,很好解释。因为一个人到过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能留下影子。就犹如银行里的录像,只要你来过,就会被录下来。

人们常讲:某某大师在这儿住过,有加持力。每个人,随着他功力的深浅而留下的力量也有深浅。如果你刻意加持某个人,超度某个人,反而加持不了,超度不了。如果一心去做,反而能够超度冤亲债主。如果你以为是你自己在超度,你要背这个业障。如果认为是佛菩萨在超度,我们自己只不过是佛、菩萨的工具,业障由佛、菩萨来背。有的人讲“某某业障重,我一见他就头痛。”因为你分别、执著,对方的业障跑到你身上去了,所以你就头痛。因为心生业障,心吸业障。

留点时间大家提提问题。

问:师父刚才讲“三者一样”,再给说说。

师:入定、睡觉、死亡,三者一模一样。当早晨刚醒来时,灵灵明明,没有念头,与定中非常类似。当初空有和尚问我:“想入定吗?”我回答说:“做梦都想。”空有和尚说:“那就先看是怎么做梦的?”

先躺下,身体放松,思想意识收回来。先从外边收到屋子里边来,再从屋子里边收到头脑中来。身体上有一股力量,入睡时慢慢变细;醒来时,由细变粗。还有一个力量,完全可以离开身体。

尤其是身体疲劳、心清醒时,渐渐静下来,入定时,一定要先静下来。可一旦静下来,又会昏沉。

问:入定后既然什么都知道,为什么还要用引磬敲出定?

师:入定有许多层次。很深的定,叫都叫不出来。这种功夫很高的人,入定前都会告诉自己,要入定多长时间,到时间会自动出定。(比如你明天早晨五点钟,要赶火车,睡觉前暗示自己,到时间一定会醒来。)有的忘了暗示自己,就需要有人叫出定。

问:我能看见许多人身上有附体,我确实给好多人治好了绝症……

师:每个人身上都有护法神!有许多无形众生围绕着我们,那是在过去世结的缘。你做善事,它也会修善;你作恶事,它也可能作恶多端。给人治病不是你的力量,无形众生在后边,借助于你的手摸一摸,吹口气的形式,而给人治病。

打坐入静,神识出去了,肉体被一个光罩罩住,无形众生无法进入。阴气重的人,无形众生容易进入,即附体。

* 六祖讲:“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转”。在修行开始就要转变念头,不起分别心,到成佛的时候前五识、第八识才能彻底圆满。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