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程恭让教授:欧阳竟无先生的生平、事业及其佛教思想的特质


   日期:2023/9/7 11:0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欧阳竟无先生的生平、事业及其佛教思想的特质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 程恭让

圆光佛学学报

第四期(1999.12)

页141-191

--------------------------------------------------------------------------------

页142

一、在举业中奋斗和受挫的家族

欧阳渐,江西宜黄县人。生于清同治十年(1871),卒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欧阳原字镜湖,四十岁以后改字竟无。五十岁前后,欧阳在南京金陵刻经处,自修成就法相唯识之学,门人弟子及学术界渐渐誉为欧阳竟无大师。自此之后欧阳的原字镜湖,世遂不复及知。

欧阳家族的通谱中,以唐之欧阳询、宋之欧阳修为远祖。修四传至欧阳价,价徙居宜黄阳坊,这为宜黄欧阳一系的开始。价十二传至才立公,徙居宜黄城内南岳之下[1]。此系世代务农,寂寂不显。曾祖文楷公习诗文辞章书画,欧阳家族始有文名。祖欧阳鼎训四十五岁时中举人,曾赴京都杂考,考取景山官学教习,此为宜黄欧阳一系步入仕途之始。

鼎训有二子一侄:晖、暄、昱。三子都能继承文楷、鼎训开辟的家学,而且颇能发扬光大。表伯邹小帆时为江西名士,他曾经对欧阳昱夸奖说:“君家兄弟不可当(挡),为尔尽披靡矣。[2]”这说明,鼎训三子的才学及文名,已经得到士人阶层的接纳和印可,这在江西宜黄家族的发展历史上,是极为重要的一步。

鼎训长子欧阳晖即是欧阳渐的生父。晖字吉士,又字仲孙,及冠之年参加道光己酉科考试,中举人。欧阳晖精于文章词赋,擅长古文骈体,兼精书法。他居京几十年,以文章、书法颇享时誉。欧阳晖志在功名,心系科场,不屑以文士自居。然而他中举之后二十余年间,竟然累战科场,而屡屡败北。中年之后欧阳晖在家乡督办团练,以劳绩保举陕西司主政。欧阳晖少年得意,却仕途受挫,以闲职劳其一生,故而终生郁郁,难申其志。

鼎训第二子欧阳暄与乃兄在仕途上有相同的命运,但是反应不同。暄有过目不忘的天赋,文章有国初诸老的遗风,他童试、乡试及其它各种课考,

--------------------------------------------------------------------------------

1. 参考《欧阳六宗通谱》,欧阳安世(清)等撰修,欧阳渐(民国)等辑目。欧阳竟无先生于民国十六年同欧阳孟博等商议会通湘谱、赣谱,民国二十三年复与欧阳葆真、欧阳瑞骅等议决,将《通谱》加以整理,并石印五百套保存、流通。欧阳且写有《欧阳六宗通谱目录小引》等。然《竟无小品》中关于宜黄欧阳的远祖谱系,欧阳另有一说,略谓:“宜黄欧阳氏系本佺公,非修公后,沿误数百年,由三修谱改之。佺子剪避仇崇仁石创,孙暹徙居巴唐,六传至价,徙宜黄阳坊,价十二传至才立公,徙宜黄城内岳前。”未详二说熟是。

2. 欧阳渐《竟无诗文.见闻琐录叙》,此叙又见于欧阳昱《见闻琐录》的序言。

页143

一向名登榜首,然而闱试一第却四战败北。欧阳暄从此心恢意冷,绝意功名。他随父兄居京城时,常常“不冠不履”,纵情酒肄,以放荡不羁之态排遣胸中无可奈何的郁郁之气。[3]

欧阳晖的从弟欧阳昱,更是一位才华横溢、志向高迈的读书士子。和他的两位兄长一样,欧阳昱同样也要经历科场上的失意和打击。[4]

欧阳晖病逝于光绪丙子年(1876)2月,是年欧阳渐虚龄六岁。由欧阳渐的曾祖、祖父及父亲三代,通过诗文修养的日渐积累,以及向仕途的逐步接近,欧阳家族大体上实现了由农人阶层向士阶层的转变。在当时的历史社会环境下,这也是一般家庭改变身份的必由之路。但是由于欧阳父系一代在科场上的不幸、挫折,欧阳家族改变身份的道路并没有彻底走通。随后而来的晚清社会政治局势的沧桑巨变,以及伴随这种局势而来的仕途升进之道的变化,没有为这个充满希望正在上升中的家族,留下更多的时间和机遇。

宜黄欧阳家族改变阶层身份的锦绣前程,被历史形势的变化无情地断送了,欧阳晖及欧阳渐两代人对于时局及新潮,采取抵拒及冷眼旁观的态度,也就是合情合理之事了!

由于尚不曾在官场上飞黄腾达、积累家资,而又必须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投身于诗书文章,宜黄欧阳家族不得不承受经济上的困顿及压力。三、四代人在诗书文章上的渊源积累,应当是相当深厚的,宜黄欧阳家族势必不能重新折回务农一路,却又受挫于仕途升进的一路,所以不得不沿着才性和读书的方向,继续向前发展!

欧阳渐晚年曾有一段回忆,从中可以见出宜黄欧阳家族经济方面的难堪情形:

常闻叔父(指欧阳昱,引者)言:祖兄弟四,以次轮养曾祖母。祖母值月,质当称贷,蒸以一鸡卵以为供。食罄,叔父舔其余味,不啻享天厨异品矣。

叔父衣败絮,目赤而疮,程家表叔贵公子,衣服丽都,时或

--------------------------------------------------------------------------------

3. 参考《江西宜黄南岳欧阳氏五修宗谱》。又徐清祥所着《欧阳竟无评传》依此谱于欧阳家事考订甚详,本节颇多参考其说。

4. 有关欧阳昱的情况,请参考下节。

页144

来,曾祖母抚弄之。呵叱叔父:乞丐子不得前!祖母痛甚,时流涕。[5]

在祖父母轮养曾祖母的值月,祖母甚至要质当家里的物事,才能购回一些鸡蛋,来供养曾祖母。这些寻常的鸡蛋在年幼的叔父眼里,竟然如同“天厨异品”!于此我们可以设想欧阳父、祖辈家庭生活的环境,也可以感受到欧阳家族创业的艰辛,以及创业受阻的痛苦!

二、身为幕宾的叔父欧阳昱

祖父欧阳鼎训二子一侄中,日后对欧阳渐影响最大的,要算叔父欧阳昱。

昱字宋卿,同治十二年(1873)江西省拔萃科贡士。后朝考获二等,录为清州州判。欧阳昱少年即有“风云宇宙”的大志[6],故对此职颇为鄙弃,未去就任。

欧阳昱幼孤家贫,由伯父欧阳鼎训抚养成人。昱少时因被祖母骂为“乞丐子”,愤而向学。欧阳渐的记载是:

叔父遂发奋读,读于塘坊外氏。通宵达旦不息,日光射窗隙,油灯密吟如故也。冬夜抚熏笼,倦而假寐,袍为之焚而不觉也。如是者数年,作城濮之战赋千余言,不日而毕。[7]

欧阳昱读书求学的最初启蒙者,是乃兄欧阳晖。欧阳昱的知交南昌名士魏元旷(斯逸),在欧阳昱死后,曾为昱作传纪念。这篇传文简略而准确地反映了欧阳昱的生平、性格及成就:

府君讳昱,字宋卿。幼孤,从长兄仲孙先生为学。既长,博雅渊懿,擅名于时,与仲孙先生相埒。同治癸酉,当选拔萃,以未岁试,与成格不合,学使者为李公文田,粤之名宿也,特以充贡,庠序无异言。

君性倜傥,好讲求生民利病,与天下治乱之故。崇正论,病邪说,凡中朝贞YIN进退,及政事之兴替,祸变之起伏,皆有

--------------------------------------------------------------------------------

5. 欧阳渐<见闻琐录叙>。

6. 欧阳渐<见闻琐录叙>载欧阳昱晚年之言:“既未风云宇宙,便须雨露乡间。”

7. 同上注。

页145

籍录,以验其后。中岁沦落,不得行其所志。尝历居谭序仲、沈品莲、梅筱岩诸巨公幕,从不干以私,相与讨论一世之成败得失,声气辞色不少假借,诸公皆敬惮之。沈公居闽,藩属与法兰西用兵,君以防策亟诤之,沈公以诸帅臣难与进言,且曰终归于和、不虞战端,卒有马江之败,闽江残震。

君久游上元、云间诸郡,习知蚕桑利,亲购桑秧,聘蚕师,着《蚕桑简要录》,教於邑中,数年,城乡桑成者至十万株。邑沿河有坝,置水确,节节壅遏,水旁溢,坏田庐,舟行触坝,辄致沉溺。初,黄树斋侍郎欲毁之不能,君筹费给各坝,晓譬寲切,竟夷其害。

光绪乙未以后,朝廷渐更新政,士多习公羊说,君引为深忧,言之则愤形于色。以贫故,晚应河南抚臣松寿教读聘,州县所馈节规约千金,皆坚却不受,出则布衣小车,无有知为中臣上宾者。[8]

从魏元旷的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

(一)同从兄欧阳晖、欧阳暄一样,欧阳昱在文章辞赋上的天赋及造诣,均已臻于上品,欧阳昱未参加岁试,本不合拔贡生的“成格”,江西学使李文田能够破除“成格”录用他,并且上上下下无有异议,此即为明证[9]。

(二)欧阳昱拒绝州判之任,其功名、仕途即告断绝,此后剩下的唯一一条道路,便是作诸侯的“宾客”──作“名公巨卿”的幕友,或“课读”这些仕途成功者的子弟,这是欧阳昱在“中岁沦落,不得行其所志”之后,唯一可行的选择[10]。

--------------------------------------------------------------------------------

8. 见<《见闻琐录》附刊.清州判拔萃科贡士欧阳府君家传>。附刊除此传外,尚载有魏元旷为欧阳昱写的六十寿序、墓志铭,及为《见闻琐录》所作的序言等文字,内容大致相同。

9. 欧阳昱晚年曾应河南巡抚松寿幕,松寿为欧阳昱遗书《崇本堂文集》所作的<序>称其才学:“宜黄欧阳宋卿先生,绩学多才,以明经遨游公卿,所至羔雁充庭,声称借甚。为文贯穿经史,出入诸子百家,每一搦管,洋洋洒洒辄千万言。”

10. 欧阳昱所作《见闻琐录》的自序中,叙自己的幕友生涯如下:“予足迹半天下,走幽、燕,驰青、冀,过中州,历淮徐,周两皖,经武昌,游金陵,入闽峤,涉两浙,六客姑苏,十寓申江,四住颃上,累应某制军、某河帅、某中臣、某方伯、某军门、某参府、某游府聘,教授其子弟,入某学使幕,襄校试卷,就府、县西席记室者五。”

页146

(三)欧阳昱晚岁时,适值光绪皇帝推行新政,他对新政以及康有为等新派人物,殊无好感,对于戊戌时代新的政治理念深恶痛绝,欧阳昱这种激烈的反应,正是上升中的欧阳家族失落心态的典型表现和暴露。

(四)然而,同欧阳晖的温柔敦厚、忧郁内向相比,同欧阳暄的借酒浇愁、聊作解脱相比,欧阳昱在天性方面更加爽直质朴,所以魏元旷称赞昱天性“倜傥”,欧阳渐日后在回忆叔父时,也称赞叔父是“直心坦怀、无一毫利害之计祸患之惕”的血性男子[11]。

(五)欧阳昱的这种天赋性情,使得他在人生路向的选择方面,与他的从兄区别开来,欧阳晖、欧阳暄的人生目标,无不围绕功名事业而旋转,欧阳昱则基本上摆脱了功名上的挫折感,他对国事世事的关切,对家乡桑梓的服务,都纯粹出于一个读书士子的良心和悲心。

可以说,到了欧阳昱,宜黄欧阳家族的仕途升进之路,已经是毫无希望。不过,却也因此,欧阳家族走出了功名利禄的圈子,走出纯粹读书士子的生活路向来:对于这些读书士子来说,他对人生及文化意义的关切,对于社会、国家的责任感,是绝对要超越于对一己或一身功名利禄的追逐的!

三、生平所受的第一次“刺激”

欧阳晖去世时仅53岁,其时欧阳渐尚在幼龄之中,叔父成了对欧阳日后人生道路影响最大的人。

欧阳仲孙公的逝世,无疑是对这个家庭最大的打击。欧阳晖遗留下来的一大群孤儿寡母,顿时陷入精神无有依藉,生活无有着落的恐慌状态。欧阳晖五十岁以后,知道仕途已无希望,于是携家属南归。晖与江苏布政使谭钧培有笔墨交谊,他退出无望的仕途竞争后,颇得谭氏的照顾,因而欧阳一家在经济上尚能勉强支撑,在精神上也尚能维持一份自尊和体面。现在欧阳晖的猝然过世,让一切希望都破灭了。

--------------------------------------------------------------------------------

11. 欧阳渐<见闻琐录叙>。

页147

幸亏叔父欧阳昱挺身而起,毅然承当起了维持长兄一家老少的经济生活,及培养长兄遗孤的重责。

还在仲孙公居官京城时,太平天国的战祸曾延及宜黄小城。有一次,为了躲避乱军,欧阳一家逃匿山中。其时,仲孙公长子欧阳同山尚在襁褓之中,因为环境恶劣、紧张,婴儿得了重病,山中缺少药物,同山的生命危在旦夕。为了挽救长兄的孩子,叔父最后不顾一切地冲下山去,冒险求药。他冲过太平军的营寨时,几乎丢掉了性命。

宋卿公幼年曾蒙兄长欧阳晖督教,现在他把受之于兄长的那番恩情,转而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兄长的遗孤们。除了常年接济欧阳母子之外,宋卿公还承担着保护这一家弱小免遭欺凌的重责。欧阳在叔父过世后这样写道:“予父早世,护予家弱小,乃至人有小负欠,如临大敌而讨之。”[12]

宋卿公的另一重责,是督导长兄的儿子们,继续在读书问学的道路上前进。欧阳渐回忆说:

予兄少冲(指欧阳晖第二子欧阳滉,引者)幼废学,叔父垂涕而道之,且抶,且哭予父。尝授予一帙,曰:此尔父教我之文,今以与尔。展视,则端书竟册,无一字苟。盖所以致感者深矣。[13]

欧阳渐就这样开始了启蒙教育。此后数年,叔父或为塾师,或为幕僚,展转南北,颠沛流离,欧阳渐也常常跟从受业。叔父有五个儿子[14],家庭生活的负担本已沉重十分,加上要投入精力、经济照料长兄的孩子们,宜乎欧阳昱需要流转四方,忙碌一生!

在欧阳晖过世的情况下,如果不是叔父对读书士子生活的钟情、执着,如果不是叔父毅然承当起责任,欧阳渐的辍学,及回归农家子弟的生活,几乎是没有疑问的!

--------------------------------------------------------------------------------

12. 欧阳渐<见闻琐录叙>。

13. 同上注。

14. 欧阳溱在<《见闻琐录》跋>中说:“溱兄弟五人,伯兄汪、三兄沂,皆为诸生,沂幼聪慧,最先府君所属望,丱角即遍读群书,常随左右,教诲督责,罄所学授之。仲兄汶,四兄泾,则继承府君晚年农桑之志。惟溱未冠失怙,依从兄渐,学以成人。”

页148

所以,在欧阳日后的回忆中,对叔父的感激、崇敬之情,常常溢于言表。欧阳渐晚年在回忆起叔父时,把自己少时人生智慧的成长,归诸叔父独具一格的人格范型的引导。叔父的性情性格、生活方式及思想理念等,都在欧阳的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下面两点是其中最需提出者:

(一)欧阳昱坦诚、率真的性格。这是叔父遗留给欧阳的最重要精神遗产之一。当叔父的第五子欧阳溱谋刻其父的遗书《见闻琐录》,并问序于欧阳渐时,欧阳渐写下了<《见闻琐录》序>,这篇文章堪称是欧阳渐全部诗文小品中的最为动情之作。文中,欧阳以重墨描绘了叔父的独特个性:

游皖景学使其睿幕,中秋宴会,景偶言:能咏绿牡丹用六麻全韵者大观也。时一幕友奋笔已数十韵,一座惊艳,无所措而散。叔父则就其人下拜问学,多有所得。然所得者口耳尺寸之学耳,血性男子直心坦怀,无一毫利害之计、祸患之惕,则叔父所自有,又谁得而教之哉!

族人以荫生守南昌城门,自已为富贵也,将易其妻。诬以帷薄不修,图不利于彼,以诒怒我叔父,以为大助。叔父惑之,谳时乃悟。叔父已为既已误也,何避何讳,迳造法庭,直认一时之非。遂陷于狱,经年乃解,衣领革而复全。

性嗜博,输即酬值,千金不吝,乃至为诡局所倾,亦必贷以偿之。遂而所负累累。[15]

胸怀磊落,率性而行,光风霁月,不计利害,不隐人长,不饰己非,不护己短,不讳己过,自我承当,有错则改,这些都是欧阳昱性格中最富魅力的内涵。[16]

(二)欧阳昱对国事世事及桑梓事的责任意识。松寿曾称赞欧阳昱是一代“真儒”,欧阳昱以一贫穷书生,而留心“经世之学”,正表现了其以国事世事天下事为己责的“真儒”意识:

(先生)尤究心经世之学,于历代朝章国政兵事边防,博考旁稽,能屈伸指而言其得失。足迹所经,山川扼要,风土人情,

--------------------------------------------------------------------------------

15. 欧阳渐<见闻琐录叙>。

16. 魏斯逸在<欧阳宋卿六十寿序>中描写欧阳昱的这种性格:“先生之于人,不干以私,非其义,介千金不顾。独为一事行一谊,极之扑博杂戏,皆必专致之,虽寒暑忧患不以已,与人皆坦然出肝膈肺腑以相示,不为意气文貌。诗曰:‘其仪一兮,心如结兮。’先生之谓欤?”

页149

靡不诹咨故老,遍览熟识,盖其怀抱宏远,志欲有所树于时,不屑屑以文士自囿也。

呜呼,以先生之才,不获大用于世,仅仅以一文士终,先生之不幸,抑亦斯世之不幸?然有斯集在,使承学之士得以窥求真儒闳蕴,丐馥沾沥,蔚成有用之材,则先生所以祝遗来哲者,其精神且永无终极,区区一世之显晦,又何所加损于先生哉![17]

松寿认为,欧阳昱不是一个寻常的“文士”,而是一位有着宏大抱负的“真儒”。在松寿看来,欧阳昱的全部行事以及欧阳昱的全部遗着中,都展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真儒”精神,那就是读书人的经世抱负──读书士子对国家事、天下事的使命感、责任感!

直心坦荡,不计利害,不较功利,这是一个真正士子──“真儒”──的内在方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经世志向或经世意识,则是真正士子的外在方面。这两个方面可以说是一内一外,互为表里,一体一用,相辅相成。欧阳渐日后性格的基本色调及思想的基本框架,都不离以上两个方面[18], 于此可以窥见叔父欧阳昱对他的影响。

叔父爱惜欧阳的资质,希望这个侄儿能继承宜黄欧阳一脉的三代家学,光大门庭。因此,叔父对欧阳的教育一方面认真细致,一方面严厉苛刻。就在跟从叔父谋食、谋读的那段辛酸岁月,叔父给他上了极有启示意义的人生一课:

予尝为人曝书,拂拭不经意,叔父忽瞠目大呼:“尔奈何为人不出力?”持书紧拍,声彻于庭,予徒然悚惕,魂为之夺,自此数十年小事不敢忽,难事一切舍也。[19]

“小事不敢忽”,指对细节小事采取十分认真的态度;“难事一切

--------------------------------------------------------------------------------

17. 松寿<崇本堂文集序>。

18. 欧阳渐:“君子喻义,已立初关,以此成材,自须博学。譬之艺木,播种植根,其始也;枝叶扶苏,其继也。立志办道,其体也;多才多艺,其用也。岂惟序科学致用应亟学也,文章渊雅岂废学哉!然君子科学意在致用,小人科学乃以谋生,趣各不同,国家收获,亦凭判丰歉。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体用赅备,乃称全人。”(《孔学杂着.论学书.与陶士书》)

19. 欧阳渐<见闻琐录叙>。

页150

舍”,指为了成就理想或事业,置身家性命于不顾,勇往直前,一意为之。欧阳昱对侄儿的这次厉责,实际上启发了侄儿两条人生的原则:第一条是指做事时一种严肃、谨严的方法或态度,第二条是指忠实于理想、目标的献身精神、献身热情。

叔父此处所示范的人生原则,涵义可谓是双重的:这既是一种生活事业的原则,也是一种学问追求的原则。世间无论是成功的生活事业,还是成功的学问追求,都既离不开在方法、态度方面的严谨、严肃,也离不开在精神、心理方面的执着、热情。欧阳昱生平行事,“无论细微,如狮博兔,必用全力”[20],这正是以上两条原则的体现。

欧阳日后曾把叔父的这次厉责,称作生平所受的两次“刺激”之一[21],可以说,正是在欧阳最需要点醒的年龄,叔父给他恰当地点醒了人生成功的秘诀!

四、九江名士桂伯华

欧阳渐自六岁以后,即随叔父攻读。初习诗赋文章,继习文字考据之学,进而治曾胡程朱诸家言[22]。诗赋文章属辞章之学(文学),文字考据属考据之学(文字学,或称“小学”),曾胡程朱诸家言是理学思想系统,这是当时正统的义理之学(哲学,或称“大学”)。辞章学、考据学、义理学,是传统所谓“国学”的基本内涵,尤为清人治学的必由途径。这样,经过叔父的精心努力,欧阳在传统国学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很好的训练。

光绪十六年(1890),欧阳二十岁。这一年欧阳由家乡宜黄来到南昌市,考入经训书院。当时的南昌有三大书院,一是豫章书院,二是甄得书院,其三即经训书院。经训书院的课程以攻读经史为主,兼治由西洋传入的格致、天算等新式学问。同治、光绪二朝洋务运动中盛行中体西用的社会思潮,经训书院的课程设置,即是此一思潮的典型体现。欧阳弟子吕澄后来追述欧阳的这一段学历说:

--------------------------------------------------------------------------------

20. 同上注。

21. 同上注。

22. 欧阳弟子王恩洋在<追念亲教大师>中说:“师幼习文辞,次治汉学,进而治宋明理学,尤服膺陆王。是则世间三学所谓辞章、考据、义理者,师皆备学无遗矣。”(《欧阳大师纪念刊》)

页151

师幼而攻苦,精制艺,年二十入泮。薄举业不为,从叔宋卿公读,由曾胡程朱诸家言,博涉经史,兼工天算,为经训书院高材生,时称得风气之先。[23]

经训书院得了“风气之先”,欧阳在经训书院的所学,也得了“风气之先”。

由闭塞的宜黄来到都市南昌,欧阳的周围环境顿时一变。经训书院实际上是当时江西具有新式思想的高等学府,欧阳得其陶铸,其视野、心胸以及思想,也自然要发生巨大的变化了。

在经训书院的几年,欧阳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名士桂伯华,二人之间结成了深厚的情谊。桂伯华名念祖,江西九江人[24]。伯华的父亲丹严公是九江乡间一个普通的秀才,家境甚为困顿。伯华天资聪颖,奋发上进,先后就读南昌三大书院,以优异的学绩被聘为书院的山长。桂伯华学宗顾亭林,诗宗李、杜,解经主今文家言,政治上主张维新变法,是当时江西颇具新式思想的名士。欧阳在<桂伯华行述>一文中,对伯华的人品、事业,有这样一段评价文字:

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无一廛之居、一瓶之粟,父母、兄弟、亲戚所资以事蓄者,不下十余人,乃不以夺其志、废其学,意之所至,无富贵、贫贱、威武、患难、夷狄,名倾海内外,焰然不自足,晚近中有是人乎?其诸九江桂念祖伯华是欤?[25]

从欧阳这段评价可以看出,伯华虽身处困顿之中,但是却不废于家于国的责任,这是一个典型士君子的形像。伯华生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长欧阳整整十岁,欧阳就读经训书院时,伯华已经在读书界具有相当的名气。在南昌,伯华身边逐渐聚集了一批优秀的年轻人。他们当中,有丰城人黎端甫、南昌人梅光羲(1880-1947)、临川人李证刚(1881-1952),等等。

--------------------------------------------------------------------------------

23. 吕澄《亲教师欧阳先生事略》。

24. 有关桂伯华的生平可以参考下述资料:(1)欧阳渐<桂伯华行述>(《竟无诗文》);(2)杨文会<致李小芸书>(《杨仁山居士遗书》);(3)于凌波《中国近现代佛教人物志.佛教江西“三杰”之首的桂伯华》等。

25. 欧阳渐<桂伯华行述>(《竟无诗文》)。

页152

对于欧阳来说,伯华身上既有他所熟悉的叔父的影子,又有新式思想难以抗拒的诱惑力,从欧阳对桂伯华的评价,可以看出他对伯华的尊重、敬意,也可以想像出他受伯华的影响之深!

清廷甲午之战的失败,深深刺激了这些读书的年轻人,引起读书人思想的分流。此后,伯华追随康、梁,积极从事维新变法的宣传工作,后赴上海主笔沪萃报馆。梁启超离开湖南时,曾举荐伯华接替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一职,伯华一时成了思想界一颗耀眼的新星!

欧阳则对清廷的失败,作出了另外一种估价。吕澄的记载是:“中东之仗既作,国事日非,师慨杂学无济,专治陆王,欲以补救时弊。[26]”吕澄氏这段记载过于简略,但是可以据之大体上推测出欧阳思想上的变化。甲午战前,欧阳治程朱义理之学,兼习新式的西学,这是同光年间中体西用的典型思想模式。现在欧阳则把以前所学的一套,感慨地贬着“杂学”。他感慨这些“杂学”无济于世,所以把目光投向敊父从未讲过,在经训书院也未教授过的新思想──陆王之学。从此以后的四、五年里,欧阳致力于陆王之学的研究。

从欧阳以后思想发展的历程来看,欧阳此时思想上的剧烈变化,并不是对于中体西用的模式发生了怀疑。欧阳所怀疑的是程朱理学的权威和价值,欧阳思想的发展到了这样一步:他需要一种新的能够满足他的义理之学,需要一种能够“补救时弊”的新理学。

1898年慈禧发动政变,她迅速处死了参与维新变法的“戊戌六君子”,朝廷在全国范围内缉捕支持变法的“康党”。桂伯华不得不由上海潜回家乡。在此之前,佛教居士杨文会创立的金陵刻经处,在社会上,在读书界,已经有了相当长时间的影响。具有新式思想的维新名士,大都对佛学抱着同情和理解的态度,这在当时的思想界,可谓是一种新风气。桂伯华在上海,不可能不接触这种风气,不可能不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27]。伯华在乡间

--------------------------------------------------------------------------------

26. 吕澄《亲教师欧阳先生事略》。

27. 梁启超业已指出今文学家及新学家与佛学的关系。梁氏说:“龚自珍受佛学于绍升,晚受菩萨戒。魏源亦然,晚受菩萨戒,易名承贯,着《无量寿经会译》等书。龚魏为今文学家所推奖,故金文学家多兼治佛学。石埭杨文会,少佐曾国藩幕府,复曾随曾纪泽使英。夙栖心内典,学问博而道行高。晚年息影金陵,专以刻经弘法为事。至宣统三年武汉革命之前一日圆寂。文会深通法相、华严两宗,而以净土教学者,学者渐敬信之。谭嗣同从之游一年,本其所得以着《仁学》,尤常鞭策其友梁启超。启超不能深造,顾亦好焉,其所着论,往往推挹佛教。康有为本好言宗教,往往以己意进退佛说,章炳麟亦好法相宗,有着述。故晚清所谓今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而凡有真信仰者,率皈依文会。”见《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第81页。

页153

匿居的这一时期,思想开始归向佛法,不久,他亲赴南京,从杨文会居士问学。在文会门下,继谭嗣同之后,伯华成为新学家中第二个登堂入室的着名弟子。

伯华是一个性情敏感的人,又是一个思想彻底的人。他在对文会个人,以及文会传播的新信仰,获得一定的认识后,他所作的第一件事,便是以他的新信仰感化其家人。伯华的父母、兄弟、姊妹,从此都食素、持念佛号,阅读佛经。

伯华要做的第二件事,是向他在江西的这些年轻朋友,热情地宣传文会,宣传他的新信仰。伯华的气质、人品,他的学养、才识,以及他的经历和事业,使他在江西的读书士子中,具有很高的威信和影响力量。这些年轻人以伯华作为自己心目中的偶像,伯华现在归向了佛教,大家也自然对佛教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久,黎端甫、李澹如、梅光羲、李证刚等一批年轻人,都纷纷归向杨文会,他们都成为文会的入室弟子。这批来自江西的品学兼优的佛教居士,日后都将成为民国居士佛教的中坚分子。

如果说,杨文会是中国近世佛教中首开新风气的人物,那末,桂伯华便是使这种新风气最先在江西结出硕果的人。

现存《杨仁山居士遗书》中,存有伯华致文会的一封信。信中写到:

江西僻处蛮荒,闻法较晚,然发心向道者,时时有之。近世浮慕佛名,且以己意或世间法附会经义,亦不乏人,惟李澹缘与其叔澄宇及黎端甫,又九江城内一少年徐子鸿者,宿根最深。若有大善知识如父子者,时时开示之,策励之,绍隆三宝,未尝不在是人。惜缘分浅薄,挂碍辄多些,即赐函中言“澹缘若来金陵可畅谈一切”者,此事亦大非易。缘其尊人邪见甚深,彼家近在城中,而书疏往返,必由某处转达者,亦以其父子异性,多所妨碍故也。今若无故而来金陵,其父必大诧,以为怪事。如求如愿,势必假借一事,乃可起身。此非旦夕所能,须缓缓谋之。娑婆浊世,生此者,皆障深业

页154

重,信然。[28]

桂伯华在江西遇到种种的困难,举其要者:(一)在科举时代,公开宣传佛教,是一件触犯忌讳的事情,这在思想上,意谓着要放弃对于程朱理学的合法性信仰,而接受被程朱极力排摒的异端邪说,伯华信中所谓李澹如之父“邪见甚深”,指的即是这样一种阻力[29];(二)江西曾经是禅宗思想和陆王心学的一个发源地,但是在近代,由于地处偏僻,文化比较落后,江西并不是各种新思潮风起云涌的地方,也不是新旧思想激烈争斗的地方,所以新思想的宣传不易展开。如果不是伯华的努力,如果不是伯华的特殊个性,杨文会所开创新的学佛风气,本无必然的理由要在江西开花结实!

从甲午战争到维新运动的这段时间,欧阳正醉心于陆王心学的参究。伯华回到江西后,同黎、梅、李等几位南昌朋友一样,欧阳也受到桂伯华新思想、新情绪的感染和影响。但是,似乎和黎、梅等人不一样,欧阳没有立刻接受伯华的宣传。内中原因可能有这样几点:

第一,桂伯华此时所宣传的佛教,是以《大乘起信论》及《楞严经》为中心的佛学体系,这是中国传统的佛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同中国儒家心学一系,关系和渊源十分深厚。而欧阳此阶段正对陆王心学,有极深的敬意和研究,这样,对于欧阳来说,一接触伯华传来的佛教的信息,一个自然而然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必然是:心学和佛学,究竟孰优孰劣?

第二,不可或忘的是,欧阳来自一个曾经极富上进意识,及仕途理想的家族,这个家族在传统“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上,受到了挫折,但是经过三、四代人持续不懈的努力,他们心理上正统思想、正统观念的累积,自然已经十分深厚,要想一夜之间放弃这些正统思想、正统观念,无疑是不大可能的。

第三,由于个人的天赋,家庭背景的影响,加上叔父的有意培养,桂伯华人格魅力的无意滋润,欧阳业已形成自己独特的内向型个性,沉稳坚

--------------------------------------------------------------------------------

28. 桂伯华致杨文会信,载于《杨仁山居士遗书》。

29. 欧阳渐在<桂伯华行述>中说:“科举时,谈佛,大忌也,而伯华昌言之。先辈、同辈交相斥为怪物,不稍动。”另外,欧阳渐所作的《竟无小品》中,亦述及这种阻力:“于时学风简陋,斥佛异端。伯华哓音瘏口,如常不轻,不避辱詈。洪贞一儒者戒予:如延伯华来,当撕其扇,唾其面!”

页155

毅,独立无羁,绝不人云亦云。对于这样的人来说,改变信仰的问题是尤其严重的,如果要接受佛教,则必须对于佛家的学说,先求得究竟的、彻底的了解!

第四,自1897年兄长欧阳滉逝世之后,欧阳渐成了仲孙公唯一尚存的儿子,家庭生活的压力,以及对于家庭的责任意识,都骤然间加重起。生活上这种实实在在的压力,对于人的折磨是沉重的,欧阳精神于面的生长,一时受到现实的压抑。这也是妨碍欧阳立刻接受佛教的原因!

根据欧阳的记述,我们知道,欧阳曾顶住地方上的压力,把桂伯华请到他的家乡。这两个有着同样坚定个性的朋友,一人持佛学,一人持心学,双方开始了心学与佛学是非、优劣的辩论。伯华谈锋雄健,而且情真意切,但是他未能立刻说服欧阳。在辩论结束时,伯华把《大乘起信论》及《楞严经》二书送给欧阳,劝导欧阳:“姑置床头,作引睡书读,何如?[30]”结果,桂伯华放在欧阳床头的两部佛书,成了欧阳的佛学入门读物。

1899年之后的某一天,欧阳随伯华去访问云照律师。欧阳后来回忆当时的情景:

予与桂伯华谒云照律师,不遇,遇其像,予亦不经意。伯华忽委身扑地,如泰山崩,予慢性之盘结于衷而不可解者不觉受其摧动,随彼身而降,清凉冰释贴然而拜,自此数十年待人接物不敢庞然自大也。[31]

此次访问云照律师,欧阳受到伯华极大的感动。欧阳日后把此次受到的感动,称为生平所受的第二次“刺激”。欧阳情绪上的这种变化,说明伯华在他身上的努力,已经开始生效。欧阳精神上的生长,已经有了内在的突破,他向佛教信仰,向新信仰的开创者杨文会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五、“当代昌明佛法第一导师”杨文会

在和桂伯华进行佛学、心学是非优劣的争辩不久,欧阳开始阅读伯华留下的《起信论》及《楞严经》。从这时起,欧阳一边研究佛教的经论,一

--------------------------------------------------------------------------------

30. 欧阳渐<桂伯华行述>。

31. 同上注。

页156

边在伯华的引导下,四处求师友访道。桂伯华的热烈宣传,以及伯华个人的人品示范,使得欧阳的心目中,对“当代昌明佛法第一导师[32]”的杨文会,留下了深刻的印像。但是,欧阳并没有立刻向文会请教有关佛教的问题,也没有立刻想方设法前去金陵拜谒。从那时起到1904年欧阳首次拜见仁山居士,中间还有三、四年的时间。

清季,中国佛教由持续二百多年的衰弊,开始呈现复兴和振兴的趋势。这种佛教振兴的思潮,由清中叶着名佛教居士彭绍升、罗有高、汪大绅等人发端,其后经过今文学者龚自珍、魏源等思想界人士的推波助澜,渐渐在读书界、思想界产生影响。但是真正把这一佛教振兴的趋势,引向前所未有的深度及广度,且以全部热情和精力献身于这一佛教振兴事业,从而把佛教的振兴趋势,转化为一种引人夺目的时代思潮的,则是出身于安徽石埭的杨文会居士(1837-1911)。

清同治丙寅年(1866),因为有感于经过太平天国的破坏,搜求、研读佛教经籍极为不便,杨文会和王梅叔、魏刚己、曹镜初等佛教同志,在金陵创设了佛教刻经处。此后数十年,杨文会一直投身于佛教经典的刻印、流通,佛教人才的培养、引导等佛教振兴事业。1908年冬,杨文会在金陵刻经处创办了祗洹精舍,1910年又在刻经处设立佛学研究会,开现代佛教教育及佛学研究的先河。杨氏创办的祗洹精舍及佛学研究会,为其后一系列具有现代色彩的佛学教育机构及佛学研究机构,奠定了思想的基本理念和实践的大致范型。

由于杨氏在清季佛教振兴事业中的威望和贡献,他被后来的研究者誉为“中国佛教复兴之父”[33]。当代佛教史家蓝吉富列举了杨文会为振兴佛教的三大贡献:一为佛教教育的革新;二为佛教经论的流通;三为佛教人材的培养。蓝氏认为:“促使现代中国佛教复兴运动的人当然很多,但其中最具关键性的人物,则是石埭杨文会仁山先生。”[34]

--------------------------------------------------------------------------------

32. 见李澹缘致杨文会的书信,原文如下:“屡闻桂伯华言及先生理解圆融,导引恳切,为当代昌明佛法第一导师。”澹缘此信收入杨仁山着《等不等观杂录》卷六<与李澹缘书一>中。

33. 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 Hoimes Welch的评价,转引自江灿腾着《中国近代佛教思想的诤辩与发展》,第408页。

34. 蓝吉富<杨仁山与现代中国佛教>,转引自江灿腾着《中国近代佛教思想的诤辩与发展》,第409页。

页157

对于这样一位大家公认的佛学佛学导师,欧阳没有立刻表示亲近,这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欧阳家族的数代祖先,虽然在仕途升进的道路上受到了挫折,欧阳本人也因为叔父的影响,自青少年时期即“薄举业不为”,但这并不表示欧阳根本不考虑科举和仕途的问题。在当时的背景之下,一般人如果想彻底超越科举仕进之路,是不太容易的。更何况欧阳自幼失怙,在寡母的抚育下长大,母亲王氏唯一的希望,便是梦想儿子能够在科举上讨一个好的出身,实现宜黄欧阳家列祖列宗的最大心愿!欧阳显然既不能违拗慈母这种望子成龙的心思,也不能随便应付母亲,既告了事!

其二,同桂伯华、黎端甫、梅光羲等人不同,欧阳在接触杨文会居士提倡的《起信》佛学系统之前,已经浸YIN于理学、心学达十年之久。尤其在最近的五年里,欧阳更是深深敬佩陆王的心学,以之作为“救治世病”的良药。欧阳在一接触《起信》佛学时,就已经感觉到此一佛学思想系统与理学、心学之间,存在着某种亲缘关系。《起信》立唯一绝对常恒明净的真心,作为“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心学以无善无恶明净清澈的真心作为宇宙的本体;《起信》以一心开出真如门、生灭门二门,以为本来一心忽然不觉而有无明,理学也从一理开出理、气二门,以为本然一理而自然生气。凡此等等,都透露出《起信》系统的佛学,与本土思想之间,似乎存有某种不可忽视的渊源!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欧阳对于《起信》佛学与本土思想的这种相似,颇感苦恼。在一方面,欧阳通过阅读、研究《起信》、《楞严》,发现《起信》系统的佛学较之理学、心学的一个明显优势,在于《起信》解决了欧阳极感苦恼的一个问题,即生死的起源问题[35]。另一方面,《起信》佛学思想在此方面的优胜,并不能掩盖它的根本不足:它和理学心学等中国思想系统,在许多根本的观念上难以区别,再加上佛教在应付世事及时事方面,有着根深蒂固的缺陷,这样,佛学思想系统的优势又很容易被抵销掉,在已经有了理学心学之后,佛学的存在究竟有何必要呢?

对《起信》佛学与本土思想之间某种亲缘关系的直觉,以及在两种思想系统价值优劣方面的抉择,是欧阳三十岁之后数年里思想上的重大难题!

--------------------------------------------------------------------------------

35. 欧阳《内学杂着下.再答陈真如书》:“吾友桂伯华导看《起信》、《楞严》,虽快然知生死由来,而岂知无余涅槃之说哉。”

页158

1903年,欧阳考中江西省的“优贡”。清代同治年间规定,“优贡”可以参加朝考,考中者可授县职,也可授教职。1904年,欧阳赴北京朝考,结果考试的成绩不甚理想:欧阳的朝考仅获得二等。清制,贡生朝考一等者,可入国子监读书,二等者则例授官职。欧阳失去了入国子监读书的机会,也就等于失去了改变身份的一次极好出路。

朝考结束之后,他被任命为广昌县的教谕。清代教谕一职,正八品,其职责是掌文庙的祭祀,并管理、教育所属的生员。这实际上是一个没有实权的闲职,而且殊少升迁的希望。欧阳经过一番奋斗,结果只取来“教谕”这样一个小小的“功名”,和叔父当年所得差可比似,却还不及乃父仲孙公的成就。这是否是命运跟宜黄欧阳一家开的玩笑?

但是,仕途上这番彻底的挫折和失败,倒是把挡在欧阳和文会居士间的第一层障碍,无形当中取消掉了。根据吕澄先生的记载,欧阳在赴京朝考南归的途中,曾经“谒杨仁山老居士于宁,得开示,信念益坚。”[36]

欧阳到达南京时,桂伯华正住在刻经处,从文会习法相唯识之学。欧阳先来拜访伯华,然后由伯华引见,拜谒文会。

现存欧阳的着作中,关于此次拜谒文会的细节,以及讨论的主题,没有留下什么记载。但是,根据欧阳此阶段的思想状况推测,他向文会讨教的核心问题,应该是《起信论》代表的佛学思想同理学、心学等代表的中国思想,二者在价值上的优劣问题。这是欧阳日思夜想而踌躇莫决的难题,是阻碍他通向佛教“究竟学”的理论难题。欧阳这次难得拜见文会,他没有理由不请文会为自己一决多年的疑惑。[37]

--------------------------------------------------------------------------------

36. 吕澄《亲教师欧阳先生事略》。

37. 徐清祥先生在所着《欧阳竟无评传》中,也认为欧阳此次拜谒文会,讨论到了佛学与此土思想的是非问题。原文如下:“竟无问:学佛以何为入门次第?仁山说:先学《大乘起信论》。《起信论》为学佛之纲宗,通达此论,坐而待毙一切经典易于入门矣。竟无说:伯华赠我《起信论》,我天性愚拙,读此论不觉其与晦庵有天壤之别。《起信》一心开二门,言生灭门与真如门相应;晦庵无极亦开二门,说太极之理与阴阳之气相应。《起信》说生灭不起则真如毕露,朱子亦说人欲灭尽,天理毕露。《起信》与理学如是相似,不能不令人生疑。仁山沉思之后说:君若欲揭佛学真面,当习慈恩一宗。”见第48页。不过,徐氏的传记中,并不认为此次欧阳对文会的拜谒,核心的问题全在解决《起信》佛学与理学心学之是非问题。

页159

文会对欧阳提出的难题,分别从四个方面给予解答:

第一个解答是,《大乘起信论》是佛学的纲宗,学佛必须从《起信论》入手。

杨文会早年因阅读《起信论》、《楞严经》等,而发心归依佛教,故《起信论》一论对其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就中国佛教思想发展的历史而言,自从法藏写下<《起信论》义记>,首创真如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的诠释模式,给予《起信论》思想在判教序列中极为尊荣的地位后,《起信论》遂入主中国佛教思想创造的历史,成为中国主流佛学中最为重要的思想资源之一。故而文会推重《起信论》乃是必然的。他说:“大藏教典,卷帙浩繁,求其简要精深者,莫如《起信论》”[38];“马鸣大士撰《起信论》贯通宗、教,为学佛初阶,不明斯义,则经中奥窍无由通达。”[39]

第二个解答是,佛法在价值方面不与宋儒相等,不能将佛家的“性理之言”与宋儒的“性理之学”拉杂比附。[40]

文会认为,世间圣贤所立之教,在性质上不外“世间法”和“出世法”两种,黄帝尧舜周孔相传的中国儒家思想,属于“世间法”,同时隐含有“出世法”的某些层面;诸佛菩萨相传的佛教思想,属于“出世法”,同时赅括

--------------------------------------------------------------------------------

38. 杨文会《等不等观杂录》卷三<汇刊古本《起信论义记》缘起>。

39. 杨文会《等不等观杂录》卷三<起信论真妄生灭法相图跋>。又,杨文会把学佛人的根器分成三等:第一种人是“利根上智”,第二种人是“从解路入”人,第三种人则是一般根性之人。人的根器不同,其学佛入门的方便也就不同。文会认为,第一种人学佛“直下断知解,不涉修证”,但是这样的根器,自唐代之后已然非常少见。第三种人学佛,适宜净土这一普度法门,这是现在大部分学佛人的情况。第二种“从解路入”的学佛人,是理性、知识能力十分发达的人,对于这种人,应当“先读《大乘起信论》,研究明了,再阅《楞严》、《圆觉》、《楞伽》、《维摩》等经,渐及《金刚》、《法华》、《华严》、《涅槃》诸部,以致《瑜伽》、《智度》等论,然后依解起行,行起解绝,证入一真法界,仍须回向净土,面觐弥陀,方能永断生死,成无上道。”(《等不等观杂录.学佛浅说》)此即以《起信》立基,以净土为归。显然,在文会的眼里,欧阳属于第二种理性发达的学佛人。

40. 有关佛教思想和儒家传统的比较、会通问题,见杨文会着《等不等观杂录》中<答释德高质疑十八问>、<与黎端甫书>、<与桂伯华书一>、<评方植之〈向果微言〉>、<书〈居士传.汪大绅评语〉后>等篇,另可参考文会所着<论语发隐>、<孟子发隐>诸篇。楼宇烈先生对此问题有较好的研究,见楼氏所着的论文<中国近代佛学的振兴者──杨文会>一文,此文收在《金陵刻经处1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之中。

页160

着“世间法”的作用[41]。这是杨文会在晚年时期,比较、会通佛教思想和世间其它思想时的基本原则。文会根据这一原则,把儒家传统析成三个部分:孔、颜、思、曾之学,孟子之学,及宋儒性理之学。文会认为,孔、颜、思、曾之学是儒家思想传统的正宗,他们的思想里包涵了佛家出世法的真精神,和佛法在精神上可以相通。孟子的思想则我执未破,与孔、颜等的造诣尚有一段距离。至于宋儒的“性理之学”,文会的评价就更低了:

孟子尚不能与孔子并称,何况宋儒?宋儒性理之学,自成一派,不与孔子一贯之旨相同。所谓穷理者,正是执取计名二相也。

至于周、张、程、朱、心学分际,仅在明了意识上用功,初关尚未破。其“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说,皆是静中景况。若果与佛法无异,早已六通具足,断不说无轮回也。[42]

文会认为,宋儒的即物穷理之说,违背了孔门“一以贯之”的宗旨,不是儒家的正宗;宋儒及心学的养静之学,只是在生命的表层上用功,根本谈不上断执和破障。因此,文会断然否定在《起信论》佛学和儒家“性理之学”间的任何比附。

第三个方面的解答,是阐释《起信》“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根本原理,《起信》以此原理解决生死的由来问题,生命的依据问题。

《杨仁山居士遗书》中,存有一篇<答释德高质疑十八问>,是文会解答释德高质疑之作。释德高的质疑中,颇多涉及生死的由来问题、生命的依据问题,是针对《起信》根本思想的典型发问,文会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则基本上表达着他对《起信》根本原理的理解:

问:生死根本者,业识也,但真如性体,究竟无朕,此个业识于何地容受?于何处发生?于何时成就?请抉其根源,俾后学知脱生死窠臼。

答:真如在缠,名为如来藏。不变随缘,而有无明业识;随缘不变,虽有无明业识,而体性清净。经中每称“无始无明”,若无明有始,则涅槃有终,与一切经论皆不合。《心经》

--------------------------------------------------------------------------------

41. 杨文会《等不等观杂录》卷一<学佛浅说>。

42. 杨文会《等不等观杂录》卷四<评方植之〈向果微言〉>。

页161

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是般若部中究极之谈也。[43]

第四个方面的解答是,文会开示欧阳说,要想把佛教的理论彻底研究明白,必须研究法相唯识一宗。

杨文会虽然服膺《起信》系统的佛学,但他有感于唐宋之后中国佛教的凋敝,提出“复古”的口号,主张恢复“本师释尊之遗教”,倡导恢复对“顿渐、权实、偏圆、显密种种法门”──中国传统佛教的全体──的研究和教学[44]。故文会在主观上并不排斥对法相唯识系统佛学的研究。其次,自1890年之后,通过和日本学者南条文雄氏的接触,文会取回了《唯识述记》、《因明大疏》等一些列唯识系统的研究典籍。通过对这些典籍的整理、刊刻,文会对唯识学说的理解日渐深彻,对唯识系统价值的认识也逐渐加深。故而,文会个人已经在学识上造成了提倡法相唯识学说的基础。

在1904年的前后,《成唯识论述记》已经刻成,文会此阶段教导学人,开始提倡法相唯识之学[45]。因此,针对欧阳的疑问,也针对欧阳的理性气质,文会启示欧阳研究法相唯识之学,以期对佛法作一彻底的了解!

从欧阳日后思想的发展可以看出,杨文会的回答,并没有真正解决欧阳心头的困惑。文会以宋儒之学“自成一派”的理由,排除了在《起信》佛学和宋代儒学之间,进行比较、辨析及抉择的一切可能性,而欧阳恰恰要问:何以宋儒之学与儒家的“正宗”如此不同?难道不是正可通过这种不同,窥出《起信》佛学对儒家“性理之学”的影响?文会正是在这个关键点上,绕

--------------------------------------------------------------------------------

43. 杨文会《等不等观杂录》卷四<答释德高质疑十八问>。此外,李澹缘向杨文会讨教的问题中,也涉及《起信》的原理,李氏的问题如下:“近读《起信论》,于心真如已无疑义,于心生灭无明起处,仍未能彻见其根,终有窒滞。未知此义何经论中曾发明之,乞一开示,以便参究。”杨文会的回答是:“读《起信论》,既于真如无疑,当知无明依真如起,欲求起处不可得,即是无明无始起之相也。若无明有始,坐而待毙涅槃有终,便违教意。《心经》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即显示无明本无也。其用功处,在照见五蕴皆空。五蕴以色为首,色蕴空,余蕴自迎刃而解也。《法界观》前十门专明此义。”见杨文会着《等不等观杂录》卷六<与李澹缘书三>(附来书)。

44. 杨文会《等不等观杂录》卷一。

45. 梅光羲致杨文会的信可以证实此点。梅氏在信中说:“窃闻相宗各书,以《成唯识论》及《瑜伽师地论》为最要。《成唯识论》已有窥基大师之《述记》,而《瑜伽师地论》尚未见有注释。我师达一切法,具一切智,可否将此《瑜伽师地论》详加注视释,俾诸众生有所仰赖。此固我师之慈悲,亦即弟子之所请求者也。”梅氏此书作于1902年,收入杨文会《等不等观杂录》卷六。

页162

开了欧阳的问题。

但是,1904年的拜谒文会,对于欧阳今后生活及思想的发展,意义仍然十分重大。第一,此次拜谒,使得欧阳目睹了文会的人品和风采。文会出身于书香门第,少时任侠尚武[46],长则适逢乱世,百炼险阻以成大器[47],其性情“纯任自然,每有水到渠成之妙”[48]。俗语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对文会人品和风采的这番觌面领略,会使欧阳在不知不觉之中,增进对佛教信仰的亲近感和敬佩感!

第二,更重要的是,文会虽然没有彻底解决欧阳的问题,但他却启示了解决问题的一种可能途径。文会告诉欧阳,要想彻底了解佛教的理论,应当研究佛家的法相唯识之学。文会这一启示像一道亮光,突然照亮了欧阳的精神世界。此后十几年间,欧阳将要从事唯识佛教的研究,其最初的种子,即是文会的这番启示。

最后,通过这次拜谒和谈话,文会也对来自宜黄的读书士子欧阳,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欧阳的理性根器,独立无倚、独立思考的性格,追求真理的执着,以及欧阳在汉学上的功底,在理学、心学上的深厚造诣,都使文会感到惊奇和欣喜。欧阳日后终得成为金陵刻经处佛教振兴事业的继承者,和这次拜谒在文会内心中留下的良好印像,不可说没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六、杨文会的遗命

宣统三年(1911)8月17日,现代中国佛教振兴事业的开创者杨文会,在金陵延龄巷的刻经处示寂。文会临终时,梅光羲、蒯若木、欧阳等几个弟子,以及文会的家人随侍于身边。

文会对欧阳说:“我会上尔至,尔会上我来。刻藏之事其继续之。”

欧阳顿首从命。[49]

--------------------------------------------------------------------------------

46. <杨仁山居士事略>。

47. 欧阳渐《杨仁山居士传》。

48. 同前注。

49. 欧阳渐《内学杂着上.经版图书展览缘起》。

页163

杨文会留下的的遗命中,主要有这样几个内容:

(一)在财产方面,经版是十方公产,房舍永远归刻经处使用,立分家笔据为凭据[50];

(二)在人事方面,由陈稚庵、陈宜甫、欧阳渐三人,分领刻经处的事务。陈稚庵主管流通,陈宜甫担任交际,欧阳渐负责编校一职;

(三)在刻经事务方面,一、继刻《瑜伽师地论》后五十卷;二、作《释摩诃衍论集注》;三、编《等不等观杂录》;四、速成《大藏辑要》,附作<提要>,陆续刊刻全藏。[51]

文会让欧阳承当编校一任,实际上等于承认,欧阳是自己佛教振兴事业的继承人。

根据吕澄的记载,在文会逝世之前,欧阳曾向文会请教“守成”的策略:

初,师受刻经累嘱,以如何守成问。老居士曰:毋然,尔法事千百倍于我,胡拘拘于是![52]

文会这一回答,表明他对欧阳的学识、才德,对欧阳振兴佛教事业的诚心及能力,都是完全放心、完全信任的。另一方面,文会的回答,显示了他的佛教振兴理念,是十分宽容、十分开阔的,他绝不愿意以自己的思想束缚欧阳的思想!

在欧阳这一方,对于文会的重用和提携,则怀有深切的感激之情:

如来藏、法藏、功德藏,为三藏,结集流通,译事流通,编刻流通,为三功德。宋、元、明私家刻经,多梵本式,用书本式者,武陵、径山外,有金陵刻经处,为三书本刻经。

佛度人、天,曰圆满师,菩萨、二乘随分化生,曰分证师,大心凡夫能使正法不坠,曰接续师,为三师。

以是因缘,至斯地者,谁能忘情于深柳大师耶?人往风微,

--------------------------------------------------------------------------------

50. 欧阳渐《内学杂着下.杨仁山居士传》。

51. 欧阳渐《瑜伽师地论叙.绪言第六》。

52. 吕澄《亲教师欧阳先生事略》。

页164

怅然纪之。[53]

欧阳这段话,写在自己逝世之前不久。他对深柳大师杨文会的知遇之恩,终身都感到难以“忘情”!

杨文会和欧阳二人,在性格上有很大的差距,文会天真烂漫,人情洞达,欧阳则性情内向,果敢沉毅。二人在佛学见地上也有很大的不同,文会“学贤首,遵《起信论》”[54],欧阳则对唯识一宗深感兴趣,自始即对《起信论》的佛学理论,自处于似信非信之间。文会所以选择欧阳,作为自己佛教振兴事业的接班人,是由下面一些因素促成的:

(一)自考察欧洲及和日本学者交往后,文会晚年佛教振兴事业的理念,已经有很大的改变,举其要者,文会晚年对于中国佛教衰弊现像的认识,已经由对佛教传统之外诸敌对因素的检讨[55],转向对传统之内在缺陷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的改变,文会佛教振兴的理念,也就愈来愈重视高层次佛学研究这一理性的因素,希望藉以克服和对治中国佛教传统的内在缺陷。欧阳理性化的气质,他对中国佛教传统不时流露的怀疑或存疑的态度,他希望认清佛学真相的思想倾向,同文会晚年佛教振兴理念中的新内涵──“中国佛教应当增进理性的因素”──非常契合。所以在文会看来,欧阳是佛教振兴事业的最为合适的人选。

(二)欧阳个人的学养及素质,是他获得文会看重的直接的因素。欧阳受过汉学传统的训练,思维缜密;又长时期的钻研过儒家的“性理之学”,富于思考的能力。欧阳的个性中一方面理性发达,一方面性情敏感,极具佛家所要求的智慧和慈悲的底质。他出生于世家,志向高尚,又复长期遭受贫困和不幸的磨折,刚强不屈。欧阳的这些个人素质,使得他在文会众多弟子、学生中,很快地脱颖而出,后来居上,以他扎实的研究和慧解,成了文会门中的“上座”。[56]

--------------------------------------------------------------------------------

53. 欧阳渐《竟无小品》“流通功德藏,接续人天师”联语下。

54. 欧阳渐《内学杂着下.杨仁山居士传》。

55. 这些外在原因中,重要的因素有如禅宗的衰落,朝廷政策的钳制,及太平之乱的摧残,等等。参考江灿腾着《中国近代佛教思想的诤辩与发展》,第402-408页。

56. 太虚挽欧阳辞:“胜军论后有斯文,公已追从先哲;石埭门中空上座,我犹孤掌增哀。”见印顺《太虚大师年谱》民国二十二年条下。

页165

(三)文会晚年的学生中,于其佛教振兴事业功劳最大,且与文会相从最密、情感最笃的,应推桂伯华。文会也颇有意引导伯华专事唯识学的研究,以为“学者楷模”[57]。然而伯华1904年之后,一直留学日本,且转向了密宗的研究。文会晚年弟子中,梅光羲亦以唯识学见长,他也深得文会的重视,且较之欧阳早列门墙。但梅氏一直在法律部门供职,其佛学研究只是一件副产品。伯华和梅氏,或走或仕,故而欧阳成为唯一合适的人选。

七、支那内学院的筹建(上)

支那内学院是欧阳竟无先生在二十年代创立的,旨在弘扬佛教学术文化的一所现代佛教学院。支那内学院于民国十一年(1922)7月17日,在南京正式成立,民国二十六年(1937)冬,欧阳率部分门人迁居四川江津,建成支那内学院的蜀院;民国三十六年(1947),欧阳弟子吕澄等恢复南京支那内学院;1951年8月,支那内学院改名中国内学院;1952年,中国内学院自行宣布解散。

内学院(1922-1952)存在了整整三十年,其中前二十余年由欧阳所领导,内学院在弘扬佛教学术文化方面的重要成果,诸多建树,也大都是在前二十年间取得的。

从民国十一年在南京创建内学院,到民国三十二年于四川江津逝世,是欧阳佛教振兴事业中的最重要段落。内学院的创建和发展,内学院的经营和指导,是欧阳振兴佛教事业的重要内容。以下分两项叙述欧阳创建内学院的情况:(甲)欧阳创建支那内学院的原因;(乙)欧阳创建内学院的经过。本节先叙述(甲)项。

关于欧阳创建支那内学院的直接原因,可以分别从客观环境和主观条件两个方面,来予以观察:

(1)以客观环境而论:杨文会逝世时,在经济方面,遗命将刻经处的所有房舍,施作刻经的公产,杨氏的子女儿孙,则应陆续搬出迁住,另外谋求生路。在人事方面,文会遗命陈稚庵、陈宜甫及欧阳三人,分任流通、交际及编校事务,三个人分工协作,共同推动刻经处的佛教事业。欧阳主持编

--------------------------------------------------------------------------------

57. 杨文会《等不等观杂录.致伯华书》。

页166

校一职。

但是,文会这些遗命在具体实施时,不免出现许多折扣。最棘手和最敏感的问题,当是刻经处的房产问题。刻经处房产的处理,出现了文会生前不曾料到的麻烦。对此问题有过精细研究的于凌波教授,曾引用文会孙女杨步伟<我的祖父>一文中的有关资料,从而使这一问题的真相,部分地暴露了出来。杨步伟在文中说:

祖父临终时,只有少数弟子在旁,谈到经房管理的事,祖父说三个儿子各人须在外面谋事养家,以后谁能有力量就给家眷搬出,自立门户,房产久已说过归金陵刻经处,不归任何人私有,须以公产名目,随经版归刻经处之用。一切事务归陈稚庵先生管理,对外交涉一切则由陈宜甫先生交涉,欧阳竟无只专管校对经书,而经版则须永存南京,我遗体永随经版所在。(盖其初桂伯华、欧阳竟无两先生有意将经版移往江西,而祖父不允,屡发生争论,这就是欧阳另立支那内学院的原因,也是父亲他们多年不肯交出房契的理由。)[58]

杨步伟这段回忆文章中,有一处叙述,明显的不甚确切,即她叙述桂伯华与欧阳“两先生”,要将经版移往江西,与文会之间“屡发生争论”。明眼人完全可以看出,当文会在世时,伯华、欧阳要将经版移往江西,这是明显无理由发生的事。而且伯华此时远在日本,也不可能再插手刻经处的事务。

事情的真相更可能是这样:文会的三个儿子在乃父过世后,由于谋生的困难,以及其它的原因,看来并不情愿交出刻经处的房产,他们保留了对房产的控制权,从而使得主持编校事务的欧阳,两袖清风,一无所有,所以不得不一度有移往江西之计划。如此,则欧阳与文会诸子(不是杨文会本人)之间,“屡发生争论”!

据于凌波教授的研究,刻经处“大宅院”的房产权,直到民国二十五年(1936),才由文会孙女杨步伟作主交出[59],这距文会的谢世,已经整整过了二十五年!

--------------------------------------------------------------------------------

58. 于凌波《中国近现代佛教人物志》,第314页。

59. 于凌波《中国近现代佛教人物志》,第315页。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