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十二生肖的原理


   日期:2023/9/10 7: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十二生肖的原理

(有人请师父开示十二生肖的原理)
十二生肖的知识是属于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里的知识范畴。通常,修行进入三禅时,自然会通达这些。实际上古人对这套理论的通达,都是在定中获得的。包括易经、八卦,都是处在禅定中所领悟、见到的,出境以后记录下来的内容。可是我们现在的人很难以研究通达,因为没有办法深入禅定。有的人甚至研究了一辈子,也研究不透。如果能够配合修禅,再来研究阴阳五行,就容易多了。

在唐朝佛教里出了个一行禅师,他是当时的一位天文学家,对于星象、地理(包括阴阳五行、风水,即“勘舆”)都很有造诣。也有许多的著作,但只留下来一部《达摩一掌经》,有许多人对《达摩一掌经》也是看不懂。现在市面上流传的《达摩一掌经》早已被佛门给改了。因为这本书讲得非常透彻。往往人们都是讲好的一面,能够接受;讲你不好的一面,你会说:是假的,说的不对。生起诽谤之心,自己造了业,还不知道。如果是一个不修行的人,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他的生辰、八字,非常准确。如果是一个信教的人,就有些出入。信得越深、修得越好,这套学问对你来讲越没有用。

在古时候,通常做官的,都要学会这套学问。过去在庙里,出家师父收徒弟时,都会用《一掌经》来给要求出家的人来推算,看他有没有出家的命。如果命里“桃花”很旺,就不让他出家,告诉他在家学佛就行了。有的人命中受不了孤独、寂寞,习惯不了青灯古佛的生活,所以不能出家。通常出家人的“八字”都犯“孤”,所以出家生活对他来说不存在“孤独”。因为他命中的个性本来如此,喜欢孤独,独来独往是一种享受。所以他的人生中没有“孤独”一词。

现在的年轻人,没有研究过,所以也不相信。十二生肖之间,都是相生相克。因为每个属相它的能量场不一样。比如说你身边有一个克你的,所谓“克”就是克你的能量场。用“光”来比喻,他的光干扰你的光,破坏你的光,也就是削弱你的光,把你的光罩在里面出不来。头脑容易发木,智慧不易开。换而言之,如果你旁边有一个和你相生的能量场,彼此之间的能量场会起互补作用。为什么有的人彼此一见面,就觉得非常有缘。就是因为内在的能量场非常投合。只有跳出五行之外的人,谁来到身边,都能和你的能量融为一体。

市面上这方面的书很多,但自己看又很难看懂。往往很简单的一些道理,通过文笔描述出来,就非常之繁杂。实际上十二生肖,同佛门里讲的“十二因缘”非常吻合。为什么佛教源于印度,十二生肖在中国,二者之间如此吻合,其内在本质又是极其相似呢?十二生肖第一位是“子”时,(午夜11点—1点)这时是最黑暗的时候,十二因缘把“无明”放在首位,何为“无明”?不明事理,内心很黑暗,智慧没有萌发出来即为无明。

每个生肖它有本性、秉性、个性和习性,这些“性”都不一样,古时候,诸子百家对人性都作过精辟的开示。最有代表的四家是孔子、孟子、荀子、郜子。比如孔子说:“人性是善”;孟子说:“人性非善非恶”;荀子说:“人性是恶”;郜子说:“人性亦善亦恶”。彼此之间有强烈的争论,几千年来都是各执一端。因为过去的门户之见非常强,彼此之间互不往来。如果谁要去了解对方,会被认为是背叛师门。所以都是“夜郎自大”,认为自己的见地最正确。后来随着人们思想不断开放,人们对诸家的理论进行全面研究后,发现了四大家讲的都非常对。只是从不同的层面进行研究、论述而已。比如孔子讲,人性是善的,是讲人的本性。如同人人都有佛性、佛性是善的,道理是一样的。其他三“子”都是从秉性和习性、个性上分别论述的。拿每个人的“习性”来讲,可以说都是“恶”的,容易染上不好的习气。可我们的秉性呢,是“非善非恶”也是“亦善亦恶”,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坏人学坏人。人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只有极少数的个别人不受环境左右。作为一个凡夫来讲,最初的启蒙老师非常重要。如果最初的见地一旦偏差,一辈子都很难改变,甚至会带到来世受用。所以佛门里修行,第一步要破无明,把破无明摆在首位,过去祖师们讲过一句话:“宁可千日不悟,不可一日走错”。当初,佛是非常开明的,他叫弟子们四出外游、参访,并不强调局限于某一位老师。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套思想体系,都会对我们的学识增益,不怕你学多了导致成“乱”,就怕你学得太少,而走极端。佛门里所说的“文字障”是因为你学得太少了;如果学多了,学通了,就不存在障碍了。有好多师父让弟子只学一本书、拜一个师父,这样非常容易受局限而走向极端。佛告诉我们:“法门无量誓愿学”,并没让大家只学一个。因为不同的阶段,身心的反应不一样,所以需要不同的对治方法。一个方法学通了,任何方法都会用。假如你是从学禅入手通了,学净也一样得心应手。学密也是一样。因为和心沟通了,用起功来处处可以上路。

虽然在修行里“智慧”很重要。但 “毅力”也很重要。有智慧容易见道,没毅力没办法得道,没智慧出了偏差又不知道。经书本来是用以指导我们修行的,可我们现在好多人常年在读一部经,而不把力量放在研究佛理上。六祖讲:“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诵经不明意思,诵一万遍也没有用。因为诵经的速度很快,没来得及思考它,就很快过去了。实际上每部经都涵盖着一个道理,都是在论述一个境界,只是从不同角度来论述。后来为了让大家更容易明白,佛在不同时期,讲的是不同的思想,因而被作了判教和划分。佛当时并没想过这些,只是随众生的需要,应众生而讲。那么后人把佛在一生中不同的阶段的说法,都作了划分。虽然从表面上看,大家读诵、研究方便了许多,但却破坏了佛原有的讲法意义。因为任何一个东西套上框框,就容易让后人的思想局限在里面出不来。比如中国儿童的教育方法,通常要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从小都会背,就被固定的模式框了起来。自性的东西,根本没办法出现。西方国家的教育方式,是让自由发展。中国几千年都是循规蹈矩的教育方法,一直延续到现在。小孩子会背几首唐诗,中国的父母高兴的不得了,岂不知正是这几首唐诗,把他的灵性的智慧全部盖下去了。

你们是否注意过,历史上很多大成就者,都不按这个规矩去做,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思维方式。包括目前的佛教,特别是中国的佛教,大小庙都是念楞严咒。每天念早晚课,有的念了一辈子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还有人干脆讲,不用明白意思,念就行了。这样念一辈子有什么意义?说是能消灾免难,的确有这方面的作用,如果你知道了其中的意义,念起来岂不作用更大吗?花这么大的力量,结果得到的力量却很微弱、很微小。很少有人能够通过诵经咒开智慧。不是不能开,如果不深入经藏、禅定,怎能智慧如海?用一颗散乱的心去诵,只是表面上走形式而已。

现在社会上到处都有开办“算命、看相、预测”方面的学习班,都是通过文字入手。到了一定层次,再往上,就上不去了。因为都是从表相入手,不是像古人深入禅定而直接触到事物的本质。如果大家想对中国的阴阳五行有研究的话,首先要通达基本理论,然后再通过禅定功夫,内外夹击的方式去探索就很容易掌握。比如十二生肖的第一是老鼠,老鼠是理财的好手。非常会精打细算,对吃、穿、用都是物尽其用,几乎不浪费。别人看来没用的一点点小东西,他都会收藏起来,以备后用。

因为一个人的思想会起变化,是受环境的影响而改变。那么他真正的本质,即使是受环境的影响,但在关键时刻会主宰一个人的行为,使之顺着本性表现出来。一个人在平时无关紧要的情况下,有可能受他习性的支配,我们常见到一个人平时很好或者很坏,但在关键时刻,他的表现同平时大相径庭,本性起用。佛门里讲“法无定法”,即使是会看相算命,也不会完全准确。因为前念、后念都不一样,前因后果也会有出入。尤其我们出家人,在外面很容易被人问,他的命运、未来去向以及结果。如果你很机械地给他去算,比如属鼠,正月生,你说:你命很贵,容易做官。确实有这些倾向,但每个人的思想变化莫测,结果没做官,岂不是说我们算得不准?因为一念之间做了善事、恶事,都会改变你先天八字规律的演变。就如“沙弥救蚂蚁”的故事,小孩子是在无心的状态下做了这件事。也就是处在无住无相的状态做的,因此获得的功德是不可思量的。仅仅一个小事,改变了整个因果。如果是刻意、执着地做好事,功德就减少了很多,因为你在着相地做事。如果带着一颗“空”的心做事,自然和宇宙的力量融为一体,宇宙的力量是无限的。住相做事,相是有限的,力量也是有限的。

我们的祖师悟到了这个道理,告诫我们后人一句话:下等人通过“相”,来论述一个人的命运;中等人通过“神”,来论述一个人的命运;上等人通过“心”,来指导一个人的命运。我们以后也要采用最上乘的方法,告诉指导人们,你只要不做坏事,就是做好事;你只要不杀生、不吃肉,就是最好的放生。我曾经给大家讲过一个故事:我有一个活佛、一个法王两个朋友,他们上午10点钟和我一起去放生,中午鸡、鸭、鱼、肉饱餐一顿。我对他们说:“我天天不放生,可我天天在放生;你们天天在放生,可你天天在杀生。”他们问:“你不放生,怎么在放生?我们怎么天天在杀生?”我说:“我天天吃素,就是放生,你天天吃肉就等于杀生。”他们以诡辩的方式说:吃了它是超度了它们。我说:“你为什么要用‘吃’的方式来超度它们呢?为什么不用放生的方式,拿到面前念念经,把它放了呢?”不就是贪口味,还要找借口。现在有很多自称修行高的人,说是吃这些动物是超度它们。超度的方式很多,为什么一定要进肚子才算超度呢?所以这种现象遍地都有。甚至有人看到某个师父肉不敢吃、婚也不敢结,就认为这个师父修行不高,没有超越。反过来,如果一个师父又敢吃肉、又敢结婚,说这个师父修行高、超越了。所以现在真的是一切都颠倒了!既然已经超越了,为什么还要有夫妻生活?为什么还要吃肉?既然还要这些,那就说明你没有超越嘛。还需要这些,才这样做。就如一日三餐是我们的需要,如果不饿,你吃得进去吗?如果你超越了吃饭,不吃不饿,就不需要吃饭了。

没超越也不是一件坏事,坏就坏在说“超越了”,而所作所为又证明没有超越。因为人本身就是来自欲界天,所以最难超越的是欲望。比如一果、二果罗汉,还要来到欲界。所谓三果“不来了”,无色界还是要来的。我们内心超越了多少,自己很清楚,根本不需要搬着书本,看自己是属于哪一禅定了?超了哪个天?稍细心点就会发现,自己是个地地道道的凡夫。人往往都是被自己蒙骗了,别人很少能蒙骗你,人家叫我们出家人“师父”、“法师”,我们应该心生惭愧。我们具备了哪种心态、哪种境界?能称得起“法师”?仔细看看自己哪一方面都不具备。

实际上在智慧里产生的喜悦,要远远胜过在禅定中产生的喜悦。可现在的人都走偏差了,都愿意从禅定中产生喜悦,而忽略了智慧中产生的喜悦。要想喜悦持久,惟一的办法就是要开智慧,定中产生的喜悦不会持久,非常微细,出了禅定就没有了。智慧开了,在散乱中喜悦也有,智慧中产生的喜悦,永远都会有。历世炼心就是为了开智慧、为了让它产生喜悦。打坐,一天又能坐多长时间呢?一口气坐上2个小时,就痛得龇牙咧嘴了。如果不是靠禅定,而是智慧中产生的喜悦,身体又岂能会痛?

虽然佛教讲究定慧双修,但“慧”相比“定”来说,容易出现。“定”不容易进入,但要开大智慧,又需要入大禅定。通常世间的智慧不需要大定,要想读懂佛经,必须开大智慧。有很多“大活佛”,“活佛”是假,福报是真。他有福,所以他能承受得起。福报是怎么来的?累劫布施中修来。别小瞧了福报,没有福报,做不成事情,有了福报,自然会有人护你的法。要什么会有什么。但往往生死难以了却,只有穷人才容易了却。富人执着留恋眼前安逸的生活,菩提心很难发起来。所以佛门里讲:富贵修道难。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