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宋智明居士:禅观入门 六、禅的关隘与透脱 禅门三关浅说


   日期:2023/10/3 19:3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禅门三关浅说 

  禅作为人类心灵最究竟的本质与最完美的智慧,它表现的方式极其广泛与丰富:人生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时时在呈露禅的本性。但人们往往迷惑于它的表层而不知如何默契真正禅的里层世界。因此,纵使喜欢或虔求禅宗的人们,也只将禅当做点缀生活的艺术品,或取禅的哲理应用于谈玄说妙,更有甚者将禅庸俗化,将其与气功及神秘学等量齐观。其实,这些不仅不是禅,且与禅的本质完全背道而驰,走向了它的反面而污染了禅的圣洁。禅是什么?禅是人生宇宙的本性,是我们心灵的原态;它需要通过一番破识情悟本有的过程,没有真正的悟,也就难以体认禅的真义,一切的公案语录只不过是禅悟的注脚而已,绝对无法说明禅。当一个禅者经过努力的参究,一旦豁然醒悟,本来面目彻底呈现的那一段微妙的悟境,便从本质上完全改造了人生的一切,迷惑与不正见从此也就消失。此后,在禅悟者的内心深处,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来自性源的安祥之德与智慧之光,推开了一扇扇关着的大门,冲出了重重的障碍,人生处处显现自在与幸福。因此,悟的契机,犹如使人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迷途返归故乡那样亲切明彻,确实微妙难思,唯证乃知!

  我们怎样才能进入真正的禅的世界?悟以前应该如何学习与修持?开悟之后又该如何保护与任运起用?得证具德的人又将如何为人处世、弘法利生?下文试就悟前,悟后、为人的三关,浅说其过程与要义。

  一、悟前的知与行

  禅的悟证需要知的解悟与行的实践作为前提。因此学禅者求深达超脱的空灵无执之知,与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的无系之行,是进入禅悟必备的两大因素。因为禅是佛陀无上的心印大法——佛教的根本精髓,所以不可能以其泛泛的知行与深厚的情见所囿蔽的心境而悟入。由于存在着“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知行合一”等不同的层面,所以必须分别加以说明。

  1、从无知到浅知

  一个人从对禅的完全无知的状态,一直到初步而正确的了解了禅,这需要一个十分难得的机遇;当然这离不开平时对于人生等问题的思考与修养。这种机遇一般来自以下三种情况:(1)遇到已开悟禅师的讲解指点;(2)阅读富有启发性的禅籍;(3)在思想的穷途中,忽然得到外界的启迪。当你遇到难得的机会时,如果的确有禅的根性与天资,便会在这个因缘时节里从内心产生激励与触动:一种受禅的美妙意境启迪而心花怒放、茅塞顿开的感受;一种豁然开朗后的空灵、畅快,以及无法名状的心灵世界的智慧闪现。此时,你便会完全沉寂在禅的悟解的愉悦中,心灵深处的感触与开发出来的慧力,改变了平常狭隘庸俗的思想境界;而且由此产生的冥思,经常有意无意地在你的生活中出现,无法遏止,充满了追求禅世界悟境的浓厚兴趣。

进入以上的状态,算是对禅有了初步的浅知,它完全不同于依文解义和以类比方式理解禅的人,因此虽是隔岸相望,似见非见,但毕竟在依稀仿佛中,亲自见到了。此后,仍须在阅读禅籍与亲近禅师时,不断地返照,进一层地去体会,有一种非打破沙锅问到底而后已的决心,探究禅的渊源,直证禅的悟境。于是对见性成佛之道,信心十足。

  2、从浅知到深知

  有些人在获得禅的浅知后,因为世俗的事务及各种烦恼的干扰,逐渐地覆盖了原初的真机真情,慢慢地趋于消沉;或只取相似禅意,应用于生活之中,不再作深入的探索。真正具禅宗根基的人,在浅知之后,由于宿因不断地开发,就自然地向纵深的禅境发展。犹如蜜峰尝到了花粉一样,内有尝蜜之因,外有花粉之缘,于是就一直吮吸下去,及至酿成蜜而后已。

  这第二类人,如果他有机会依止明师,就可以在明师的大手眼的策励下,稳步向前,自有处处通关之妙。假如在无师可依的情况下,就需自修自悟了。在自修中,除了打坐习定,忏悔业障,称名持咒等助道方便外,还应以无住心研学下列著作:《圆觉经》、《楞严经》、《宗范》、《碧岩录》、《中峰广录》、《宗镜录》、《六祖坛经》、《大珠和尚语录》、《传心法要》、《禅关策进》、《指月录》、《五灯会元》等。在学习时,重点放在触机的领悟,不必记言记语,更不可有积累禅知识的观念。对于不识的字,可以查一下辞典,以求明瞭;如果遇难以理会处,可以作一个记号,就放过不管,不求甚解。因为意识卜度都是妄情,所以在阅读时,尽量做到直心平照,不起分别忆想,以无住着心、能所心而阅读。这时,经常会出现豁开的小悟,在恍然明彻的亲切悟境中,不必再往下看,应该默默体究,返照现前一念,使之提撕不断。阅读禅籍不应追求速度,也不一定都要从始至终的阅毕全文,只是随意而照,自得自适即可。一次阅读不必过久,注意精神的轻松。阅读一段时间后,停下来静坐返照十至二十分钟,要使心中一切不留,唯寂唯照。

  假如在某次阅读后,有一问题或语句对心灵产生极大的震动,久久不能忘记,时时在心中出现,一股疑团横梗在胸中,此时抓住时机,一心参究,时时不离,越久越细,则越近悟机。但在参究时,不可涉及意识分别,不要把教理知识来解答此一问题,而只许一味直参。这就是越情的阶段。

  3、从深知到无知

  真正的知乃是无知之知。一个学禅者,从深入的解知后,无论从起疑情或直参本性,都能渐渐趋入佳境。到了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之际,身心内外,浑然一体,自他理事,融合一贯,心中不存能知所知,有关禅的概念、名词等一时歇去。没有能参所参,生命的真正情趣,唯在此时此刻的一念灵知了了的心中,不偏不倚,非空非有,无来无去,与天地同化,人不见人;与自然合一,山不知山。湛然忘怀,一念孤绝。如在此时更能进一步转过身来,“翻身触破太虚空”,大死以后大活,全体圆明彻露无余,一真法界了然彰现。于是见性明心,证入初关。

  4、有慧无定行

  学禅的人虽藉强大的慧力打破初关,明心见性,但如果没有定力的护持保养,就会拥持不久,一旦打失,又入迷途,具足慧力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由明师的善巧直指,在机缘凑合时,忽然契会自性,顿断意识流注,即具天真本来的慧力;二是由自力参究,到了山穷水尽时,自然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悟境。这两种都是正悟,也都需要定力的护持。另有一种只是意识分别心对于禅公案的慧解,似有所悟,但因不离识情,故全未真正见到本来,没有亲切的受用。这种慧解更需要禅定的培养与深化,藉定力突破意识分别之关,进入真正的悟境。在学禅者中间,往往狂慧的多而证悟者少,因此切忌过于分别知解,而应处处返照自性,更兼以定力转化狂心,方有悟道的可能。

  5、有定无慧行

  仅把禅作为一种修心养性的静坐入定的方法,不知禅就是自己的本心原态,于是一味地枯坐修静,企望能坐出一种奇异的天地。这种不识自心的妄执之禅,不但不可能开悟,而且更易增加生死烦恼,形成坚固不化的颠倒见。

因为这一类人不能超越我见与法见,纵能在修禅时暂时达到忘身忘境的状态,依然是我见我爱的执着在起作用,障碍重重,不可能打破无明,见于本性。往往久修死定的禅者,因不明心地及真实的悟境,总以为有修有证,或自以为禅境高妙,于是造成了更深厚的我慢妄执,落于死水潭里,难得悟性起用。假如已有定力,更能参学明师,研学禅籍,以慧照心,则能脱禅定之缚而行活泼之用。

  6、定慧双运行

  既有解悟明理识知自心的智慧,又有打坐磨练,对境不迁的定力,如是定慧双运,如车的两轮,如鸟的两翼,进步便十分快速,成就也特别殊胜。如果虽已具定慧双运之心,但在实际上,两者的力量都不充足,脚跟不稳,如此在久久修习中,仍未打开本来,或打开后又已失去。这种情况说明宿根较差,盖障较重,因此还必须借助种种方便,以增加定慧。至于应以何种方便助道,可由自己选择或求明师指示。

学禅者进入正修后,就要减少外事的攀缘,还须注意身心的调养,因此掌握台宗二十五方便行法,对修禅极有好处。学禅者既已立志参究,则应恒一其心,专精不退,一气呵成,决不可停停修修,否则必至非驴非马,半生不熟,以后再想提高就非常困难。试看半途而废的禅行者,能够振作向上的又有几人?所以应珍视这一段十分宝贵的光阴,这是证悟真如生命的关键时刻!

  二、悟后的保与任

  开悟之后,在理边讲即是“顿悟须同佛”,但在事边讲,却仍是“多生习气深”,故仍是凡夫,烦恼习气犹在未断。但由于已悟本性,悟知一切法本来不二,时时不离自性,能以无住心而应物,故基本上已伏一切邪见烦恼,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走失的。从此之后,只要保养得当,就能逐渐呈现自性的全体大用。这犹如婴孩刚落地,虽然已具大人的身根,但一时还不能起大人的作用,故须经过长期的调养保护,方能成其大用。

  悟后保养的方法主要归纳为以下六点:一是知觉照,即在妄念生起时,能时时觉照,不随之迁流迷失。此如古德所云:“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二是不污染,在一切时中,不受善恶是非等一切境界的污染,对境不生情见,保护心性的空灵与安祥。三是能转烦恼习气,在烦恼习气翻腾时,能以无执无待心转化之,知烦恼与菩提不二,不取不舍,一性平等,泯绝能所,于是烦恼不断而自断。四是调养身心在无执的观照下,注意身心的调养,不使疲劳过度,时时保持轻松愉快。锻炼身心,使之更为健壮。五是养深湛之定,每天至少坐禅一次,不计时间长短,无心而坐,一任无住,借此培养深湛的定力,开发更深的智慧妙用。六是消释公案之疑,以无分别智阅读以前不易理会的公案,使之一一透过,智慧也就愈臻圆活。

  保的时间因各人根性与定慧力量及烦恼轻重而有所不同,无论时间长短,一定要保养到情见不起为到家,即断见思烦恼而出分段生死、身心无累的无漏解脱,也即证入根本道。此后从体起用,方能自在无碍。

  保养成就, 方进入任运磨练的阶段。此时可在平时习气最深,最难以透过的环境中去锻炼,如在顺、逆、不顺不逆的三种环境中,使自己进入角色,做各种各样随俗的事情,而内心不受干扰,情见不生。因此,在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里, 一切的人情冷暖、是非善恶、可憎可爱、可忧可喜等境界中,一一透过,不受一切受,心中自在无碍。如此久而久之,不但能入佛,而且能入魔。力量不断增强,自性进一步开发,此时方具备度生的资格,方可继绍隆佛祖之位而大弘佛法于天下。

  三、为人的情与智

  所谓为人,即是住持佛教道场,为人师表,导利群方的法门师范。末法的今天,并不是非要证到任运自在方可为佛教领袖与导师,如解悟者可做教下学院的讲师,开启蒙童,悟佛知见;明悟而力未充者,亦可住持小道场,在一方为人点示,示其禅门正道。但以上两种因为未能彻了,情恨未断,于道行上时进时退,其弘法的影响力随着修养的程度不同与悟境回旋 而有变化,所以作用不免有很大的局限,即不能真正树立宗风,主持大局,为群方之眼目,引导一代佛子向前进修。所以就禅门而讲,尽量先完成“自我”,直到归家稳坐,得大自在后,方随众生之因缘,而兴大慈悲、施无量方便作无碍的度化。

  大用现前,无为而为。在施用时,先要观察自己多生在法门应用上的生熟,并要熟知自己的习气与不足;其次要深入观察时代众生的根性以及他们需求,并要善择因缘,取舍得宜。在应机施用时,要药病相符,机用灵活,从正面,侧面以及反面等角度,方便转人粘着之处,而且要不留痕迹。

在施用中,情与智是两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在情一边讲,要不断地开发广大无量的悲心,消释自己无始以来的一切情习,如俗情、私情与自了的偏情小志等。在随俗转化中,又要通达人情世故,研究各种类型人的思想感情,在贴近人情与顺于人情或者逆于人情的方便教化中,使众生因之而悟入。而在爱、恨、怒骂嘻笑时,心中了然无执,一丝不挂,不留一点痕迹。这是在随顺世俗中,借以打破自他执情的大悲方便。在智一边讲,禅门悟后虽已证体,具一切智,于中道谛亦已相应,但在缘起的差别事物上,还不能一一明显无碍。故应在无为心中学习无量法门,洞悉世出世间的一切知识,诸如五明等。在对象上,又应对无量众生的根性、智量、性格、爱好、烦恼、习气、情感、才能等方面,一一观察照了,丝毫不惑。在具体运用智慧时,又需善巧地掌握其微妙的变化,如心念、表情、动作、语言等,随时以智慧应变之。因此对不同的机,施以不同的法;机活法也活,破其迷惑,消其滞情,启其灵慧,示以行法,而且恰到好处,痛快淋漓。禅门古德的无量灵活机用,就是在心灵无住下,知机知法,而以般若之智尽其微妙变化而已。故无论是暗示的、直指的、反诘的或论理的,都在无分别的智光中,自然流露,并无做作牵强之举。

  在悟后的为人上,不可有心去求,不可攀缘化度,只是无心自适,用而无用,无用而用,任缘引导而已。所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一落有心,即重入学途,自救不了,焉能度他?

  如此久之,在无自无他中,度他自度,尘沙之惑不断而断。随着悲智的逐渐圆满,破无明细惑,而证三身、三德、三智;究竟成就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之果。此时所证,虽只是原初所悟,但智光圆明之境,恒沙方便之用;法界圆明,身土不二,清净涅槃 ,万德齐彰,其中种种庄严与无量功用,绝非初悟之时可同日而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宋智明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宋智明居士)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十五章 圆归如实的道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十四章 道场圆加行 三观齐妙功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十三章 依师离四病 尽化微细惑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十二章 除障显理 了相非相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十一章 法*二十五 善用在於人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十章 修行无二 方便多门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九章 梦中差别 醒来长天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八章 轮回种性 示现方便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七章 断疑生信 绝相超宗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六章 蒙山透关 普眼法界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五章 香象过河 一蹋到底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四章 太阳圆风与狮子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