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法师:心中月 上 如是闭关


   日期:2023/10/8 23:3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如是闭关

通常大家都想闭关,试问大家,一个不能觉照的人如何闭关呢?“闭”者,闭身心;“关”者,关六根。并非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名为闭关。通常大家是要么不见,要么见而不照,也即见而即住。

不知不觉,能知能觉,能觉能照,能照能入,能入能出,能出入则无我,无我则自在,自在则无痕。

时常听说有人在闭关,但是时间不长就出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的忍受力是有限度的,如果你对这件事情还没有产生乐趣,没有生起法喜,却要持续地做下去,其结果一定是一无所获,会自动放弃,甚至终生厌倦。只有和功夫打成一片,身心内外一片光亮,才会产生法喜,乐不间断,日如弹指,而不是坐在洞中算时间。法财侣地都具备了,因缘成熟了,才能闭关。闭关若是诵经拜佛,那仅仅是在皮毛上用功。如果什么方法都没有,根本不知道如何用功,还闭什么关?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都要很健康才能闭关。身体不健康的人,修到一定程度很容易出现幻觉,再加上心理不健康,就误以为是佛或魔来了,但大多数都以为是佛来。其实在闭关前应该早已明心了,不明心又如何用功呢?明心是理上,见性是功夫上,自古以来,理上都是顿悟,事上都是渐修,不存在理也是渐悟。闭关就是为了亲见佛性,在没有闭关以前早已经明了心性,对修行之途了然于胸,闭关之时,正是亲履本地风光,不是前进,乃是后退,回到最初的源头,回到老家正是这个意思。

如果一个人真的发心修道,想要闭关的时候,必须外忘世界,内忘身心;法、财、侣、地不仅都要具备,还必须能够得心应手。所谓“得心”,也即明心;所谓“明心”,也即明确方向,禅宗里面叫做“明白见地,确定方向”。

明心是因,见性即果;见性是因,入道即果;入道是因,无我即果。到究竟的无我之前,要把世间上的利、禄、情、爱全都放下。这些放不下,无论你每天如何用功办道,都与“道”不相干!你越“用功办道”,实际上对世俗的功名、情爱贪恋得越多。因为你在这一面投入的越多,对另一面索取的也会越多。即便有一天你入了道,见到了自己的心性,如果没有持续地修炼下去,一不留神,觉照还会被业力给拉出来。因为一个人的业力越大,就越有力量,但是一旦降伏,入道的力量也会越大。

如果我们在外边做事情能够全心全意地投入的话,一旦走进另外一个环境——闭关,同样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相反,如果我们在外边做事情贪生怕死,不愿多做一点,不愿多付出一点,我们想闭关修炼,难道闭关会是一种享受吗?难道它不比在外面做事要付出更多,更艰辛吗?古人讲:“智慧用了智慧在,力气用了力气在。”一个不愿意布施智慧、力气……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修行人呢?

抛开学佛不谈,从个人的角度,你用了智慧,用了力气,从某种意义上讲,确实有利于对方;但是我问一句:“你自已究竟失去了什么?”实际上,人的智慧、力气是从布施当中,从供养当中培养出来的,也可以说是被逼出来的,是挖出来的。

我们都知道,人的才能与先天的素质及后天的培养都有关系。实际上,人的一半上天已经给你定型,给你安排好了,无论你怎么蹦,怎么跳,怎么挣扎,也改变不了这一半了!谁也没有能力帮你改变。所谓的“改造命运”,只能是改造另一半。可是就一个凡夫而言,这另外的一半你也无法改变!惟有在世的明师可以帮助你改变。就连过去己经住生了的明师,对你来说也是无济于事。就像现在的人有病,必须找现在的医生,你去找古时候的扁鹊、华陀,他们根本医治不了你现在的病。

人的福报、功德、智慧、承受力等等,一切的一切,都是从给予当中,从付出当中,从供养当中培养,训练出来的。为什么在“六度万行”中,要把布施放在第一位呢?我们看问题不要只看表面,要看到它的实质,看到核心。

当一个人的心态没有改变的时候,你所谓的“学佛修道”,就像一个齿轮每天按步就班地转动一样,就是转上一百年,也不会开悟!即便在修道,也非真修道。因为你天天都是按步就班的这一套,并没有让你的身心有巨大的震撼、巨大的触动。

要想知道自己能否修行,是否己经在修行,或者修行到哪个程度了,从日常生活中所做的每一件事,接触的每一个人,足以检验出我们修行的等级,哪里还需要看经书,找明师印证呢?

菩萨之所以有悲心,那是因为他有一个难以形容的心量。如果他没有这个心量,如何来的悲心?即然没有悲心,如何来的智慧?既然没有智慧,如何来的神通?所有的一切,全部是建立在“量”上。有了这个量的存在,智慧、神通、福报、功德等等都会接二连三地具足。人生很短暂,转眼间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你得到它是如是,你得不到它也是如是,既然世间上的一切都是如是,大家何不找一个超越了如是的“如是”呢?
 
一个人尝试的越多,当他超越,放下的时候也就越快越多。这里所说的“尝试”,不是说你经历的很多,而是指你用心投入过。有许多人经历了很多,但都没有用心投入,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很深的尝试和体验了,因此,在他的身上也就不可能有完全的超越。可是,有几个人敢把自己的身心完全投入到一件事情上呢?

因为他不知,所以就不觉;因为不觉,所以就不能够照;因为不能够照,所以就不能够入;既不能够入,所以就不能够出;既不能够出入,也就不能够自在。

随境能出入,方为自在人;百花酣睡时,我已笑枝头。

总之,明者自明,迷者自迷,凡用语言,皆非实义。

若言修行,般若为导,宏愿为力,净土为归。

有心为想,无心为照。

心识之用不灭,真心不能显现。妄心熄灭为涅槃。

识得即道,无明即魔。

心罪不除,无有见佛之日。

迷人念佛去西方,悟人净心西方来。

人有迟钝,法无上下。

福慧具足,方可了生脱死。

真定者必能生慧,真慧者必然有定。

路途是家事,家事即路途。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不慕浮华要精华,不寄死后重当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