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法师:心中月 下 论法门


   日期:2023/10/10 23:3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论法门

凡是想证明佛法的,须先 修学,修学最快是从禅定开始。

修行必须先从有相上开始, 到无相为成就,最高的境界就是即相而离相。不先有相,哪里会有离相之说,又岂能证到实相之果呢?

密宗中的观想,乃是用心 理的力量影响生理,使之起变化,从而达到某种境界。有气通的感觉即是不通。真通是没有气通的感觉的。

通过禅定把生命力升华到顶点,并能离开身体,也即所谓的“出神入化”,进而方能开悟。

密宗、禅宗乃至所有的法门都不外乎从意识上下手。观想、参话头、念咒语……都是意识的作用,在唯识学上称为“作意”。无意识则无佛可成,也无众生可度,最后的成就又是转识成智。

道家、密宗是从身体上下手,更注重意识的修炼,修气脉的开始,首先就是作意。参禅、止观虽然不从身体上下手,但也从作意开始,只要专心致志地作意下去,就会成功。

参禅是从行门入手,也即先修后悟。止观是从慧门入手,也即先悟后修。若在理论上解悟后,再用能观之智,去观所观之境,能所双运才能证悟佛果。

如来禅是边修边悟,祖师禅则是悟后再去做功夫;祖师禅多为契理,如来禅契理又契机。契理契机者为经,契理不契机者为语录,契机不契理者叫做歪理邪说(理是理论,机是时代)。

念经、念咒语、结手印、观想,它们的功用与效应都一样,和给电视电视机安置天线,使电视机具有接收的功能,并与电视台接通是一个道理。而十指是与五脏相通的,人体发出的音又和宇宙相通,通过观想,结手印,和念咒时音频的振动,即可把自身的信息发送出去,也可接收到宇宙的信息。结手印和观想并非是密宗或道家发明的,而是有人类的那一天就已经发明了。古人没有语言,交流的方式便是依音波的频率振动而起共鸣。人类由于不修行,退化以后,便发明了文字语言。今天从文字上还可以找到天音,如“嗡”字便是。

咒语中的音波频率与大自然最易沟通,咒语的发音本身就是模拟宇宙的声音,所以会产生不可思议的相应。音波在人体而言,能激起每一个细胞的飞舞。光有光波,味有味波,音有音波,想也有想波。如果音没有波,为什么人听到音乐便会自然地扭动身体,跳出各种各样的舞姿呢?亲人之间的思念便是想波的共鸣,故此会有感应一说。目前人类的现代音乐只有七个音符,而古代的宗教音乐至少有十个以上的音符,每一个音符代表一个不同的音阶,在人体与每一个意识层次起共鸣。为什么有些音乐人们一听便容易兴奋,或焦躁,或愤怒,或轻安,或欲睡眠……而宗教音乐一听便会清净下来,容易入定呢?

密咒就是宇宙之音,念得准确容易使自身的信息能量和宇宙沟通,并获得更大的能量,同时有助于疏通气脉,深入禅定,启发自身的神通,从而达到佛境。

禅是透彻的心理学。禅符合宗教逻辑,但不符合哲学中的逻辑。宗教中的逻辑与哲学中的逻辑有本质上的区别。宗教中的逻辑符合心灵,但不符合头脑。哲学中的逻辑符合头脑,但不符合心灵。此逻辑非彼逻辑,此哲学(宗教)又非彼哲学。由于语言文字的缺乏,宗教的逻辑与哲学也和社会上的逻辑与哲学使用相同的字眼,但两家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再者,宗教中所讲的爱与社会上所讲的爱也有本质上的区别,但由于语言文字的缺乏,不得不使用同一个字眼。尤其是禅定中的喜悦,没有一个字眼配得上描绘和形容那种境界,再怎么斟词酌句,挑选文字,最多也只能接近那个奥秘——道。

开脉不属于开悟。健康人的脉一直都是开着的,也无须再开。身体有病的人,在修到某个阶段才会有脉开的感觉。开悟是一件不能制定的事,一切准备工作都不能迫使你开悟,但是努力是需要的,惟有通过努力,才知道无需努力,无需努力也正是努力的结果,也即通过“观、行、照、度”四个阶段的努力,进入“空、无”两个无需努力的阶段。前四个阶段是你在邀请“客人”,五六两个阶段是放弃努力,耐心等待,来与不来则由客人决定。事实上你的邀请函(观行照度)发出以后,客人今天不来,明天、后天,早晚总会来。它一直渴望与你会面,只是被你那频频发出的、堆积如山乱的、七八糟的邀请函给弄糊涂了,搞不清你是真请,还是假请(意为今天拜这个师,明天又修那个法)。

上下五千年形成了八万四千法门,不外乎就两个字:“能所”。能修的是心,所修的是法门。任何法门能修的都是心,“所”仅是个配角,仅是根拐杖。因为心不能安,不能独立,所以才要一个“所”来配合。能所双空才能入道,有能照的心和所照的境存在,仍然是在门外边。只有在能所都消失的这一瞬间,“他”才会发生,此时,知者和被知者没了,照者和被照者没了,没了是因为“他”发生了,“他”发生了才没了,就在这一瞬间,就在这一刹那,达成一切。

用眼为看,用心为观。看还是属于头脑的部分,还有思维存在。观则属于心灵方面,头脑已停止了思维。观着一个东西进入了忘我的状态,观者和被观者都不存在了,也即头脑不工作了,在这个瞬间会产生一个蜕变,那个本来的东西才出现,才开始工作。接近观的境界时,有点发呆,有点白痴,一旦真正和观接上后则是:一张明镜览天下,惟见日日如中秋。此时才能离开师父,依法而修。下一步就不是师父能帮得上的了,必须自己走。

人的生命只存在于一呼一吸之间,能吸不能呼意味着生命还可以延续,能呼不能吸则意味着即将死亡。气的吸入意味着再生,能生,还有活力。气的呼出意味着死亡,意味着内脏已经没有能力接受能量。吸入的是生命,呼出的是死亡。

“嗡”音在人体而言属于头部;“嘎”音在人体属于中部,也即内脏;“吽”音在人体属于下部,也即丹田,或叫性中心,对物理世间而言属于地音。无论哪一个咒语,咒语中的哪一个字,都是用一呼一吸来念诵。而在每一个呼吸之间有一个短暂的空隙,也即空白,既没有呼,也没有吸,此时你在干什么?成了白痴,在浪费生命!若“他”能在这个空隙中发生——事实上开悟成道都是在这个中间发生与达成——前念过去了,也即灭了,后念还未生起,中间进了去,就进去了。若没进去,就在下一个呼吸间吧!如何延长中间的空?吸气的时候吸入丹田,把身体吸满,中间停数秒钟最好。呼气的时候把体内的气全呼出去,心念随着呼吸走进走出,也即“心息合一”就得神通,就能打开脉结。不要气还在嘴边,心念已跑到丹田,更不要气从嘴里呼完了,心念还停留在丹田,要让气和意识形成一体进进出出。

常人的呼吸是,气吸到喉头就呼出去了;好一些的是吸到胸腔就呼出去了。长期修炼的人,吸入小腹(丹田)以后才往外呼。圣人是把气吸到脚上,让气充满了脚以后,才往外呼。圣人的呼吸别说是停留数秒钟了,完全可以随意控制。如此练习,将可达到:既不呼,也不吸,呼吸停止——这个时候就是你的本来面目显现的时候。以上所说不是道,仅是个没有方法的方法,从这个方法进入以后才是道。

所有的生命都能彼此互通,从本质上讲,生命本身就是互连的,只是有些生命的觉知迟钝一些而已。人的觉知不仅灵敏,而且内在的潜能要超过所有其他生命的潜能。处在三摩地中的行者就是发挥了这种潜能,再通过这种潜能与宇宙中所有的生命沟通。与其他生命沟通就是与自己沟通,所有的生命就是自己法身的显现。六道众生皆具有三身,只是还停在沉睡的状态中而已。

关闭你所有的感官(也即六根),将意识集中于眉间,将生命之光提升至顶轮,并结合意识把它抛向虚空中去,与宇宙中的万物融为一体,长此以往,三身将会显现。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