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楞严悲华法师:童蒙止观 第三讲


   日期:2023/10/19 16:5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童蒙止观》第三讲

隋 智顗 撰
悲华禅师 讲

诃欲第二

    所言诃欲者。谓五欲也。凡欲坐禅修习止观。必须诃责。五欲者。是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着。若能深知过罪。即不亲近是名诃欲。一诃色欲者。所谓男女形貌端严。修目长眉朱唇素齿。及世间宝物。青黄赤白红紫缥绿。种种妙色能令愚人见则生爱作诸恶业。如频婆娑罗王。以色欲故身入敌国。在YIN女阿梵波罗房中。优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此等种种过罪。二诃声欲者。所谓箜篌筝笛。丝竹金石音乐之声。及男女歌咏赞诵等声。能令凡夫闻即染着起诸恶业。如五百仙人雪山住。闻甄陀罗女歌声。即失禅定心醉狂乱。如是等种种因缘。知声过罪。三诃香欲者。所谓男女身香。世间饮食馨香及一切薰香等。愚人不了香相。闻即爱着开结使门。如一比丘在莲华池边。闻华香气心生爱乐。池神即大诃责。何故偷我香气。以着香故令诸结使卧者皆起。如是等种种因缘。知香过罪。四诃味欲者。所谓苦酸甘辛咸淡等。种种饮食肴膳美味。能令凡夫心生染着起不善业。如一沙弥染着酪味。命终之后生在酪中受其虫身。如是等种种因缘。知味过罪。五诃触欲者。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诸好触。愚人无智为之沉没起障道业。如一角仙。因触欲故遂失神通。为YIN女骑颈。如是等种种因缘。知触过罪。如上诃欲之法。出摩诃衍论中说。复云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益薪其焰转炽。五欲无乐如狗啮枯骨。五欲增诤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贱毒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假借须臾如击石火。智者思之亦如怨贼。世人愚惑贪着五欲至死不舍。后受无量苦恼。此五欲法与畜生同有。一切众生常为五欲所使。名欲奴仆。坐此弊欲沈堕三涂。我今修禅复为障蔽。此为大贼急当远之。如禅经偈中说

   生死不断绝  贪欲嗜味故
   养冤入丘冢  虚受诸辛苦
   身臭如死尸  九孔流不净
   如厕虫乐粪  愚人身无异
   智者应观身  不贪染世乐
   无累无所欲  是名真涅槃
   如诸佛所说  一心一意行
   数息在禅定  是名行头陀 

    请大家一起随我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今天我们讲解《天台小止观》第三章,已经讲到诃欲第二,在上面我们讲到在修习止观之前首先要具缘第一,已经讲解完毕,接下来讲诃欲第二,来看下经文。
   “所言诃欲者。谓五欲也。凡欲坐禅修习止观。必须诃责。五欲者。是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着。若能深知过罪。即不亲近是名诃欲。”这一章要讲到诃欲。“欲”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世间的五欲,一种感观对外界所产生的贪欲。这个很好理解,因为我们欲爱众生整天到晚都在这种贪欲之中,但是,这里面告诉我们,要想修习止观坐禅必须对这种贪欲有所诃责,要深明贪欲之危害。所谓五欲者在世间人看来是所渴爱乐,执着不舍,一直在追求和享受其中。但是对于修道者来说这是洪水猛兽,是毒蛇,必须远离。所谓欲者岂是说能远即能远者,这里面说到一个修道。那么这里所说的诃欲第二,有诃责的意思,诃责就是不以此为善,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要明确,这是不好的,这是妨碍修道,妨碍进行坐禅的,首先要有正知正念。当然,不是说你马上就能达到五欲,但是也不能说我现在一时达不到五欲,甚至反过来说这是不可能的,使我们的心不能进入到修道之中去,这点很重要,所以这是诃欲第二。在心识里面对五欲的贪着进行诃责,有这样想的人名为善想,持这样见的人名为正见。我们知道在尘世中,我们凡夫轮回在六道中,可以说是无一不苦,那这种苦苦的苦象他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并不是我们现在眼前种种受用如何的缺乏,而是我们的内心因为无明起惑的原故而对外界贪着不舍,也就所谓的贪欲不断。我们日常的那种贪求追逐享受的心它正是导致苦的因,如此名为世间之因果,所以学佛的人要有正知见,要明白苦谛和集谛的道理。苦何名为苦,苦的因是什么?苦从何而来?苦乃集而来,集召而来,贪欲之集召而来,简单讲就是这样,要有基本的正观念。所以今天我们学习这一章首先要作如是想。深思因为无始以来这种贪欲爱染之心可以讲是根深蒂故,我们修道的人从现在开始向了宣战,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那么这种对自我的执着对贪欲的执着他会不断不断地以种种面目来自我维护,他会不断地在内心好象悦服你自已:哎~这道有什么好修的,所谓的佛陀离欲即灭苦之道这现实吗?我们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坚定地走上修行的道路很关键很关键一点就在于这一点上没有看破,不能获得正知见。也可以这么说,今天的人修道很难证果很难真正地趋入佛法的修习,最关键时关键还在于对此没有正确的认识。那既然对此没有正确的认识,对欲没有生起诃责之心,却反以此为乐,甚至有的行者甚至贪欲行道,认为我修的是大密法,我的根基非同一般,那么我放纵这种贪欲好象亦能成佛道,那作如是想者则离道甚远。所以今日修行者多证果者少,这个修习想寻求禅定之道获得智慧之门者多,却注重戒律之行持,行持这种离欲之道的人少之又少,所以说得到圣果很艰难。何以故?不是圣果难修,乃是其道不正。所以首先要建立这样一个正知见,诃欲。这里说的是诃欲第二,是按顺序来说,其实呢以修道来说诃欲第一。前面讲要具备五种因缘,这里讲修道第一个首先第一个就要诃责贪欲,我们讲下去。这里智者大师说了,凡欲修习止观首先必须先要诃责,这点很重要,要诃责这颗贪欲之心。我们修道其实都是围绕这个而来的。比如我们上一讲讲到要蓄衣,如何蓄衣第三种情况讲到多寒国土而忍力未成之者如来亦许三衣之外其百衣之外亦说净,资粮知足,这里面其实也说到一个贪欲的问题。比如说前面讲的要需说净,这个在前一章我们没有很详细地进行解释,这个说净的意思其实上也是为了让我们远离这种贪欲,说净,比如说把我们统统受用的种种必需之物,比如说百衣等物,比如说一百件依服每一件都不同不重复不浪费都只是必需的。说净就比如说这件东西我观想我供养给佛法僧三宝,这一切都供养给三宝,然后这些东西都是上师三宝所赐予我的,那既然是赐予我的我要倍加珍惜这不是我的自已的财物,所以这也是为了起这种珍贵想远离这种贪欲而产生的。所以说修道的核心在于离欲。因为从世间因果来说苦的原因是因为贪欲,那么灭苦就是在于离欲,那如何灭苦呢?也就是说通过修道达到对实相的了悟,从而远离对种种外境内境的贪着这个名为修道。那以如是灭谛和道谛名为出世间因果。所以说视出世间因果都围绕着一个欲字而展开,因为欲而受苦,因为离欲而解脱,所以说也是围绕着苦字而展开。而苦字最极精要者即是跟这个欲有关,所以我们回想一下《楞严经》里面一开篇也是从这个最极之贪欲与男女之贪YIN这个缘起而开演,这也是大家能不能真修实证一个最关要最关要的地方。我们来看“五欲者。是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着。若能深知过罪。即不亲近是名诃欲。”这里总说,五欲者就是世间的色声香味触,因为不管怎么说都离不开我们眼耳鼻舌身所感受到的这个最眼前最现实最能让我们心生贪着的色声香味触这些外尘,世间外尘五欲它能够逛惑一切凡夫未得道果未得圣智者,心很难离开这些染着,所以令生爱着就是这个意思。但是这种爱着我刚才说了这是过罪过失,所以我们不应当亲近,越亲近则染着越深,就象抽烟一样,越抽瘾越大,我们去亲近这些能让我们心生爱着之物,那我们的心就会越来越贪爱,所谓身心越来越麻木,他的欲望就越来越高,沉溺于此种爱欲者他只要回观反照内心他就会明白确实如此。今天的人我们物质生活很丰富,大家都说这个社会是现实的,那我的人生也应该是现实的,那所谓的现实无非就是说这些色身香味触的现实享用罢了。大家以这个作为人生的第一幸福。殊不知若人沉轮于贪图感观之享乐则去道甚远啊,那么生命中的罪业他也就越积造越大,那人生的苦难也越来越难以避免了。所以今日佛陀的教言难以被一般人所接受,这个确实是有其原因。也是我们今天人业重的缘故,业越重越没有办法听闻这样的教法。有些同修尽管已经归入佛门,但是对于这于这一点没有真正地认识。都心存侥幸,也是怀着这种爱染之心进入佛门。所以这样的人他非常在乎,他知道他自已不是离欲的人。比如说他想亲近善知识他就会非常在乎这位善知识是不是非常圣洁的人,如果善知识稍微有一点显示出和常人差不多,他马上就会心生疑谤,那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强烈的期盼呢?这其实也是因为他自已对这种欲苦的认识很强烈的缘故。他认误未必是正确的,他也知道自已内心深处允满了贪欲,他不从自身去要求,他认为依照外在的力量就能够使自已得到一种清净的果实。所以说因为这样的缘故,他即使归入佛门或者依止善知识修行他也难逃其心,这个今知明为俗心非为道心。何为道心呢?道心应是深知自已贪欲之过患,诃责之而猛然地忏悔自已,努力踏实地用功修行办道,使内心渐渐地远离这种贪欲,然后依师教而奉行,以自已的闻思修行来体证佛法,这样才是真正的修道行人,能免于种种偏道歧途。所以今天讲的这个非常重要,也是第一重要。虽然章节为诃欲第二实为诃欲第一。比如说从戒律上来说,在家人讲到杀盗YIN妄酒,杀字摆在第一位,但是讲到出家戒律是YIN字摆在第一位,何以故,因为贪YIN之心之难,色欲实是凡夫众生最难最难超越的一个关口,所以说戒律显示如此也表明了修道最终的归处是何处,所以我们不必回避,我们要有正确的知见。如果真正地朝着正道去走,那么这个离欲心会渐渐地升起,那么我们人生的重担会渐渐地放下,那么轮回苦海的根源也就渐渐地截断了,这是正法正说,应生正见。所以说知其过罪即不亲近是名诃欲。下面具体地来说,让大家达到一个正确的知见。
   “一诃色欲者。所谓男女形貌端严。修目长眉朱唇素齿。及世间宝物。青黄赤白红紫缥绿。种种妙色能令愚人见则生爱作诸恶业。”这是讲到色欲,美色不单单指男女形貌端严,包括世间种种宝物等等,如美丽的风景等等种种好看的东西都会令愚人生爱,从而为了获取他而造种种的恶业。这里说到,“如频婆娑罗王。以色欲故身入敌国。在YIN女阿梵波罗房中。优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此等种种过罪。” 如频婆娑罗王因为贪图色欲而不顾一切,自已跑到敌国,非常危险,自已住在YIN女阿梵波罗房中,私自藏在那里,作为一国之君自已为了色欲之乐他尚且如此。又如优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此种种重罪皆因色欲故。以前古人曾说过一句话“英雄难过美人关”,因为这个色欲的缘故,国破家亡,身败名裂者比比皆是。实际上古往今来这样的公案实在是很多很多,,所谓的汝爱我心我爱汝色恩爱缠绵,实在是无由了期,尤如洪水猛兽毒蛇缠绕伤害凡夫,我们的心随物转,茫茫欲海中称为恩爱情仇深为可恶,故应深知而诃责之,不应该认为去追逐此等贪欲为人生之正道,认为可以不舍贪欲即得成就道真,应以此诃责,这是色欲,大家细细观察这些世间因果即可了知。
   “二诃声欲者。”声音是一种极大的诱惑。“能令凡夫闻即染着起诸恶业。如五百仙人雪山住。闻甄陀罗女歌声。即失禅定心醉狂乱。如是等种种因缘。知声过罪。”美妙的声音,特别是世俗中的靡靡之音能令众生心生贪爱,染着起恶业。这里说到曾有五百仙人在雪山中修道,听到甄陀罗女美妙的歌声禅定力顿然失去成空。以前佛经上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提波然诺仙人,听到舍之夫人那种美妙的音声生起一种欲念而顿失神通。好象也有记载说,悉婆达多他本来是具有神通的,因为贪着女色的缘故,顿然失去神通,神足通消失了,不能升空而去,这种例子非常之多。经书上好象有提到,有个仙人在虚空中飞过,听到山腰YIN女在那里歌唱,结果失去神通堕落下来,可能被YIN女骑颈,这样整个丧失掉他多年来的神通,所以色欲之害甚为可悲。古往今来这样之公案举不胜举,这个大家要深思。平常看这些书了解这些例子应当生起正念,色欲之危害声色之危害无过于此啊。
   “三诃香欲者。所谓男女身香。世间饮食馨香及一切薰香等。愚人不了香相。闻即爱着开结使门。如一比丘在莲华池边。闻华香气心生爱乐。池神即大诃责。何故偷我香气。以着香故令诸结使卧者皆起。如是等种种因缘。知香过罪。”这里讲到香味的过患。香欲,对香产生一种贪欲之想。一般来说世间人都会被香气所谜惑,因为他不了这香相,所谓香相此乃因六根对六尘生妄而产生六识,如梦幻泡影一般实无真实体性可言,故心生染着,不知道香之实相,所以说闻则爱着。因为凡夫之人没有智慧没有禅定力,所以很容易被其谜惑,所以构成了修道的极大障碍。我们来看这个香。比如说有的男女身体有香,或者有一种自然的身香,这其实都是宿世的因缘。比如说有一个比丘尼她过去有诵经的功德,所以今生她口中经常会冒出一种兰花的香气;又比如说修道的人他身中自然会有一种香气,这是往昔修福所感,这都是宿业所感。或者说种种饮食清香或者是草木馨香,或者是人工所造的种种娇艳的香花香水这些香气,愚痴的人不知道如此虚幻之香而心生染着,从此打开结使之门,堕入险坑,他会执着不舍。比如说曾经有一个比丘在莲华池边打坐,闻到华香气心生爱乐,这时候池神就从池中出来大声诃责他说,何故偷我香气,这个比丘也不服气说,你看那些在家人把那些莲花到处攀折弄得满地都是,你不去诃责说其不是,我只是仅仅闻一下香味你怎么诃斥到如此程度呢?池神是一个修道人,池神就对他说:他们这些人是白衣,满身罪恶,没什么好说的,而尊者您是比丘啊,是明礼之辈,就象白玉没有暇迹,你怎么可以因为贪着此香而沉溺呢?然后这位池神就很勉励地去劝勉这位比丘,这个比丘这才心服口服,足见这种香沉也是不可爱着的,它可以令结使卧者皆起,就是睡着了也可激发起来,会引发我们这种色欲之心贪欲之心。这里说到一个结使,结就是烦恼和迷惑,它就象神结不能解开,使就是驱使,它驱使着我们迷魂颠倒,所以说应该知道香的过罪而当速速舍之,这是第三诃香欲香。
   “四诃味欲者。”前面讲的这些诃色欲声欲香欲,其实都配对着五根,前面讲的是眼根,后面讲的是耳根,鼻根,现在讲到诃未欲者讲的是舌根。“所谓苦酸甘辛咸淡等。种种饮食肴膳美味。能令凡夫心生染着起不善业。如一沙弥染着酪味。命终之后生在酪中受其虫身(酪就是奶酪)。如是等种种因缘。知味过罪。”这里讲到一个味的过罪,味罪,这不同于前面所讲的声罪,所谓声者比如说箜候声笛丝竹精竹音乐之声男女歌咏赞咏等声这些都是耳根上的。舌头上也会染着,所谓跟吃有关,能够让凡夫心生染着,你看外面的馆店生意这么火茂,特别是人心忧虑生活压力大的时候,很多时候都会想到去吃好好地吃一顿,这都是因为对吃的染着之心导致的。通过好好地吃一顿让自已的忧烦之心暂得休息,殊不知如此染着之心它会越来越增盛而且会因之将起种种不善之业。人为好口服之欲,比如说因为认为肉很好吃就会去杀生,所以说任何一种爱染都会使人去造不善业。不善业乃是因为私欲贪欲所导致,“如一沙弥染着酪味。命终之后生在酪中受其虫身。”这里说到一个出家沙弥因为非常喜欢奶酪的味道,所以他死后生在酪中受其虫身。你们看奶酪中爬的虫它为什么不生在其它地方而生在这里呢?这个地方跟它有缘,什么缘呢?往昔生中贪着酪味故受其损,故种种因缘要知道味的过罪。我记得佛经中还有讲这样一个故事,当时阿难尊者跟佛陀一起到海边去,阿难尊者看到在海水的沙滩边上有一个美女,长得国色天香,可是他走进前一看的时候他吓了一跳,因为美女的脸上爬着一只虫,这虫一直在美女的脸上爬来爬去,因为这美女已经死了,佛陀说,你知道吗,这个美女脸上的这只虫的前世就是这个美女转世而来,因为这个美女前世非常贪爱她自已的这个身体,觉得自已美色如兰,所以死后投胎作这只虫子,想想实在是可怕,因为爱欲之缘故而承受生之因缘,所以说如是诃责味欲,这是一样的道理,不管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些统统是因为迷惑而生贪着,皆有果报。
   “五诃触欲者。”触欲,身体的接触,触摸,这个欲望也是根深蒂固。“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诸好触。愚人无智为之沉没起障道业。如一角仙。因触欲故遂失神通。为YIN女骑颈。如是等种种因缘。知触过罪。如上诃欲之法。出摩诃衍论中说。复云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益薪其焰转炽。五欲无乐如狗啮枯骨。五欲增诤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贱毒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假借须臾如击石火。智者思之亦如怨贼。世人愚惑贪着五欲至死不舍。后受无量苦恼。此五欲法与畜生同有。一切众生常为五欲所使。名欲奴仆。坐此弊欲沈堕三涂。我今修禅复为障蔽。此为大贼急当远之。如禅经偈中说 。”我们先说到这里。我们来看一下前面,说到最后一个触欲,触欲最难去的就是男女身分之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诸好触。比方说我们坐在这个凳子上,躺在床上,我们身边所受用之物,无不跟自已这个身触有关,凡夫之人贪着好欲执着不舍,愚痴之人没有智慧将为之沉没妨碍道业,为追逐这些东西我们不知道造下多少的业,然后以此而妨碍修道。比如这里说到一个角仙因为触欲缘故而失去神通被YIN女骑在颈上,所以说好端端地修道竟如此破损。所以说种种因缘,知触过罪。以上所说种种诃欲之法,都出自摩诃衍论中说,智者大师都广有言说。又说“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虽然众生常为五欲所扰乱,但是依然求之不已,所以这里说到明明知道不好,这个再说,真的是明明知道不好吗?他如果真的知道明明不好,他将生起诃欲之心。其实众生真的是被五欲所扰乱,而且被它害得很苦了,还在对它求之不舍。我们来看一下智者大师说的。“此五欲得之转剧,如火益薪其焰转炽。“此五欲你虽然一时得到满足了,但你的欲望会更加的旺盛,就象一堆燃烧的火,你把柴火丢进去它烧得会更旺,它的火焰更加炽燃。其实五欲是没有什么快乐可言的,就象狗啃骨头一样,你说狗啃骨头啃呀啃,啃到最后能啃出什么来呢?对不对,所以没有智慧看不破这一点。”“五欲增诤如鸟竞肉。”为了这五欲我们就会互相斗争,就象那些鸟类为了吃那些肉互相争斗。比如说对于那些饥饿的饿狗来说,你丢了一碗饭,大家为了吃这一碗饭打的头破血流,互相撕咬。你看我们人类社会为了追逐自已的贪欲你争我夺,甚至烧杀YIN掠无恶不作,还不是为了这个而来。所以说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会烧人,就象我们迎着风拿着一个火把,反过来火是不是会烧我们的手啊。五欲害人就象踩在毒蛇上,五欲没有实在的东西就象梦中所得,一时好象感觉得到了满足,可以回过神来什么也没有,就象我们做梦,梦中明明有大千,醒来的时候空空如野什么也没有,所以心里惆怅失落,痛不欲生。“五欲不久假借须臾如击石火。智者思之亦如怨贼。”这个非常无常变灭不可靠的,就象石头击出火花来一闪即去。所以智慧的人思考它时应该把他当作是我的仇人怨贼一般对待,这是仇人啊,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狭路相逢躲也没地方躲,要作如此想。“世人愚惑贪着五欲至死不舍。”一生从少到老乃至死亡了还要贪着,人死以后的景象其实也可见一斑,一生中贪着爱欲不舍,从爱欲中来从爱欲中去,所以很多人死的时候就会显现出这种爱欲难舍的景象,所以很难住生净土。如果说是照看过死人的人就非常清楚,从男众来讲从女众来讲,很多人死了以后,虽然他的年龄很大了,但是他显现出来的景象是一种男女欲爱之后的景象,这个大家可以去参详,可见人之欲爱之深至死难舍。很多的人虽然说年纪大了,看起来好象是已经没有能力去追逐世间男女了,但是他的YIN心并没有断除。所以以前我常说,越老越YIN,非常之痛苦。人的皮肉渐渐地皱了,身根越来越没有力量越来越没有能力了,在远远地看着这些年轻人心生嫉妒,但是仍然执迷不悟,他只是觉得人生已去,他只是觉得我现在只是没有能力再享受了,所以他孤苦铃丁。所以说这样的人他很痛苦这一生,贪着五欲至死不舍,而且后受无量苦恼,因为其果报是欲往下堕。所以这五欲法跟畜生同有,不会比畜生好多少。所以说跟蓄生是一样的。所以说人活着一生只是为了这个跟蓄生有什么两样呢。所以说人一生活着只有真正遇到佛法去修行那生命才有意义。“一切众生常为五欲所使。名欲奴仆。”成为恩爱奴,成为欲望的奴仆,成为他的奴隶。“坐此弊欲沈堕三涂。”这是果报。“我今修禅复为障蔽。”我今发心想修禅,这种欲望又成为我修禅定的障碍,所以我现在往前走,前路茫茫,当下想修又被障碍,所以说此乃大贼,当急远之。应当速速远离,生起这样的正知见。所以诃欲乃名第一。
    如禅经偈中说:
   生死不断绝  贪欲嗜味故
   养冤入丘冢  虚受诸辛苦
   身臭如死尸  九孔流不净
   如厕虫乐粪  愚人身无异
   智者应观身  不贪染世乐
   无累无所欲  是名真涅槃
   如诸佛所说  一心一意行
   数息在禅定  是名行头陀 
    这个禅经偈中说到,生死不断绝,就是贪欲滋味的缘故,好象贪欲别有一翻滋味一般,种种贪欲之事。养冤入丘冢,虚受诸辛苦。什么是养冤,可以说是途受劳碌奔波。贪着五欲的人身臭就如死尸一般,九孔常流不净。所以说养冤入丘冢,人死了后不是埋到坟墓里去吗?这一生辛辛苦苦的不是虚受百般苦吗?九孔常流不净之物。比如说眼睛有眼屡耳有耳污鼻有鼻涕身有大小便常流不净,这种情况就象是厕所中的虫在粪中游戏快乐。以前我跟大家讲过厕所中蛆蛆的故事,你用竹竿把它挑开它会拼命地往回爬,人之贪着五欲亦复如是。因为他看不破识不透,所以说愚人身无异。智者应观身。当知我们自已的自身,从外面来看好象都是很清净的,其实里面都是臭秽不堪,就象花瓶里面放着很污秽的粪屡,所以一旦这个瓶子破了,那么这些肮脏的东西都会流在外面,必知唯孔不及。我以前也打过一个比方,就象插满鲜花的厕所,这个厕所铺满了鲜花,撒满了香水,一时走进去好象一点也不臭,实际上它是厕所,臭不可闻,人的身体也是如此。所以智慧的人应该观察这个身心不可贪着,因为一切贪着皆来自对身心的贪着。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对于世间的所谓的欲乐就没有这样的牵累,也无所欲,这样则无有挂碍,无有挂碍者则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对吧。所以说如此不染世乐者无欲者是名真涅槃,什么叫涅槃?涅槃并不是说你去到一个地方叫涅槃,真正在内心中离欲得清凉即名涅槃。所以我们应该“如诸佛所说。一心一意行。数息在禅定。是名行头陀。”这是佛陀告诉我们解脱之正道。必须生起定解,明白贪欲之过患,故为诃欲第二。好了,今天我们这个诃欲第二就讲解到这里。大家回去好好想一想,是不是这样一个道理。在现实生活中好好去体会一翻,一定要生起这个正确的知见。这个非常的重要,其实我们学佛的人能不能真正地学佛关键就在这里。比如说我发心现在出家,其实最大的一个就是从现在起我知道离欲乃名圣道,我以此凡夫之身愿成道果,要出家而修道。出家意味着远离世间之男女,我不再享受这些世间之欲爱之缠绵,这很关键。我们今天的人之所以不能走出来,其实说穿了还是因为这个。大家一定要知道,要有正知见,虽然一时不能完全地离欲,但是不可迷失正见。所以要朝着这方面去努力,如果你真的出家了,那出家其实已是在修道上走出了一大步,已成功一半了,因为你发心对了,这非常关键。所以大家平常每当这种贪欲现前的时候,你要提起正念,这些享受之因正是痛苦之因,这是导致种种苦患之源,一定要针砭诃责远离之。所以说诃欲第二是名为要。好今天就说到这里,接下来要讲的是弃盖第三,说到禅定的五种盖禅,所以要远离之才能得禅定。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我们最后作一个回向。
    愿以此行胜功德,庄严诸佛净刹土,吾等发愿与众生,皆共依此成佛道。
    我此普贤殊胜行,为得文殊妙智慧,普愿十方诸众生,速往胜妙诸佛刹。
    愿我常生诸佛前,时时能遇善知识,生生世世遇妙法,在在处处不离僧。
    我以所行此功德,愿结众生三宝缘,祈请上师常住世,轮回苦海愿相随。
    愿我福德日增长,愿我业障渐轻微,愿我为道能布施,持戒忍进修定慧。
    愿我所行无骄慢,慈悲喜舍利人天,信解行证瑜珈行,回向众生成佛道!
    弥勒尊佛!谢谢大家!祝大家六时吉祥!早成道业!

《童蒙止观》第三讲补充教言

悲华禅师讲

    很多人心里一直在倒来倒去,一直在矛盾之中,我到底是出家还是不出家?其实倒来倒去还是这样一个问题,因为出家有两意,首先第一个还是为了解脱自已,对不对,你怎么解脱自已?离欲则解脱。还有一个出家第二意是为了住持佛法,普法度众生,就这两个意思。所以说女子出家最低限度做到修行解脱她自已,但问题是女人业重,因为各种缘起的缘故,她这个出家非但没有好好地解脱自已,还经常给佛门添麻烦,所以说为什么遮止,不能轻易地令其出家。一样地,你出家不是解脱自已,那你出家做什么?出家来出家去,不出家也好,出来出去最重要的一点还是你能不能远离这个世间的贪爱,对不对,所以我们今天讲外具五缘第二诃欲,这个欲都是外在的欲,对这能不能够生起正确的知见,自已渐渐地逐步地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呢,所以大家很在乎这些,你若是不在乎这些的话,你就不会在乎去观察这个上师到底有没有离欲,在这个问题上怎么样怎么样,这其实就出于你的这颗心。因为你自已的心对世欲贪着不舍,然后你自已有没有真正去反观自照去忏悔去悟道,结果反过来通地外在的东西去评判。有的人掩盖了自已内心的这种真实发心,一直在研究佛法教理,你研究那么多做什么,对不对?然后研究来研究去,看来看去用来评判用来鉴别,结果越滑越远。你没有从先止息自已的烦恼开始修道,没有走上渐渐离欲的正途,对不对,所以他就不重视戒行的操守,觉得那个东西不重要,然后慢慢地他很容易滑向歧途偏道,因为邪见如此,夫复可救啊,对不对?所以这有内在的因缘的。所以最近这几天我们讨论大家能认识到这样一个层面上来吗?很重要啊,宁可破戒不可破正见;持戒得升天,正见得涅槃啊。涅槃是生死解脱,升天暂时升天也只是的福报而已,福尽还堕,所以正见很重要。所以今天讲的诃欲第二实际上是诃欲第一了。所以大家要注意,这要点之要点在于获得正见,回去要好好想,一定要好好想,不要让自已的内心被这个欲染所迷惑,因为人要一个东西的时候,他会找种种的借口,世上的男女大抵如此。说来说去,倒来倒去无非为了一个东西,对吧,欲心蒙蔽不是一朝一夕啊,能够真正地认识,能够真正地看破,所以说今生福缘能不能真正让你走上修道的路,要看你自已了。首先要获得正知见,不要因为自已一时做不到而心生邪念拒绝,或者心生邪染,以邪见来散播,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去思考,静静地坐在那里反复地把这话提起来思考。前几天跟大家说了,人生修道是为什么?人生为什么苦,苦在哪里?为什么会苦?我们人世间所做种种什么是导致痛苦的因呢?到底什么东西的积聚使我们痛苦不断?这世间的因果要吃透,要真正地认识获正见。那出世间的因果呢,什么样才是真正地离苦呢?离欲才叫做真正地离苦,你能不能真正地认识到这一点呢?怎么样才能够获得离欲的道路呢,所以讲到八正道,讲到种种修道的正道,六度万行,这都是一样的道理,他必须围绕着这个核心而展开。所以说知道这个核心了知这个正道名为得正见者,得到这个正见就能够安康地行走在这个正道之上。一样的道理,从最初皈依三宝发心来了解佛教去皈依,到后来去深入地去依止一位善知识去修道,他其实所走过的路程都是一样的,必须朝着这个方向走才会生起正信,只是不断地深入的区别罢了。所以大家要知道无始劫来习气难断,非一朝一夕所能了知。我们一方面修行要破除知见上的障碍,一方面要慢慢明白为什么自已很多行为不如法会导致我们不能解脱。所以说一边修这个智慧资粮,一边要积累福德资粮。福慧双修,定慧等持,这样就不会迷失正道。
    我过几天就要走了,有的人心里着急,因为他跟着上师现在很多基本的东西还没搞懂,心里又急切,有的修法急切,很珍惜。有的人好象觉得无所谓,这跟他的初发心有关系。不管他怎么发心,人生时日无多,你每天听法你都要想到这种机会不会很多,所以天天要无常死想,这个不能断,你一旦忘记了无常死想,你的道心肯定有偏堕,你肯定会堕落的,这是必堕无疑的。所以说你如果念念不忘无常死想,一心向道,那你不会退堕。那这样慢慢地善根增长,福德禅定智慧增长,那将远离世间之贪欲,那你就会获得清凉解脱。大家好好地去想一想,对欲纠缠不舍很苦很苦的,若人心中淡泊离欲心性平等,那么解脱就在眼前。今天时间还好,不会太迟,大致地给在家说到这里。下面的时间我想大家听得也多,思考的时间少,下面是花一点时间答疑还是就这样结束呢,我把麦交给管理员吧,大家回去好好地思量思量。
    出家的行为具备很深的意义,也不是一般说有就有的。这里大家都知道,我们这里鼓励男众出家,不要说坚决反对,对女众出家持极为审慎之态度。对吧,但我们这里也没有说强制别人出家,因为出家不出家也都是个人自愿,也没有说别人非得出家或不出家,这样讲就不对了。大家如果这样讲的话,传出去我们这个网站就有点冤枉,对吧。七月五号我们的网站刚刚通过备案,我们一位的师兄讲他的网站没有马上被通过,我们的网站倒是很快就通过了。这个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的网站所做的一切,起码来说也表明了我们已被相关部门认可了。因为对社会没有一种危害性能,符合国有的法律,对净化社会人性起到一种辅助的作用,可以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安定团结,所以这样才会被认可。虽然说过几天我就会离开这里一段时间,可能时间很长,也可能不是很长,不是很长起码也得几个月,但我们现在都在为这个做准备。当然走了以后,我们这里能不能够有一些真正持有正知正见的道友能够护持我们这个难得的道场,这个极为重要。所以大家要爱惜这个家。如果你把这个当作修行之家的话就要守护它。我们建起这个来是不容易的,要珍惜它。今生的法缘本身就很难得,其实这一切本身就掌握在自已的手中,我们要善加利用网络资源来成全自已。当然不要迷失在网络中,也不要把网络当作是洪水猛兽,既然大家是因为网络而结的这个缘,那么网络必有其价值。世上的一切都从因缘而生,因缘会导向哪里,这个都不太好说。我们的师兄道友里面程度也不一,最近这段时间经过提炼信心道心坚固的也不少。然后原先存在的问题因没有引起重视,没有消失而显现出来并出现种种违缘这样的道友也有,虽然是少数,但是这种力量也不容轻视,不容忽略。所以说如何劝进大家的道心,如何获得正知见不遭迷失这个极为重要,始终需要保驾护航。因为我们太脆弱了,我们的脆弱不是说身心脆弱,而是说我们对于修道和今生的佛缘很脆弱,这是往昔福报不够的缘故,善根不具足的缘故,我们的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都缺乏。有的人是得到提靠,有一部分的同修说跟着上师修行,他连关心上师有没有正式讲法他都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这样的同修也很欠缺,这样的同修也有啊,他好象处在一种迷迷糊糊的状态。既然你是来修行的话,上师的法应为第一宝,如果你说一句话“我的上师说法是真实不虚的”,那么上师就是真实不虚的,不存在上师的真实不虚的法外面还有另外一个上师,所以你若作另外之想,你不把上师的一切言教视为对自已的方便教导,不把一切视为法教,那么你呢可以说是用两个头脑来依止上师修行,这两个头脑一正一反要看缘份的,缘份如果朝恶的方面走,那么你将反其道而行之。我们讲《金刚心总持论》的时候讲过老来颠倒的公案,大家深入思考为什么会老来颠倒呢?这同初发心有关系。所以说你修行能不能把听到的法从上师身上所感悟到的佛法用来调整自已的内心相续,能不能自净其意长修忏悔发愿,这个极为重要。大家不要小看这个,有的人对上师说法和听闻佛法的时候漫不经心,我早就说过,微小之因会构成极劣之果报,以前一直非常贴心极力地提醒你不要忽视这些小因果,这些因果积聚到越来越大的时候,你可能会瞬间蹦溃。所以说有的人之前可能示现为很有信心,但是我要提醒大家,你的信心很有问题啊,真正的信心是通过如理地依师法闻思修行而增长的,这是唯一之途,除此之外皆是偏道歧途。你跟上师的关系是一种法的关系,也许你是因为种种因缘而趋入上师法,或者是前世的因缘,或者是今生种种,或者是因为贪爱,或者是因为一种情而与上师结缘,但是最终你要知道上师跟你的关系是一种法的关系,所以一切都围绕着法为中心而展开。实际上上师跟你的关系是他真正让你深入理解为什么要皈依三宝,佛法僧三宝一体不可分割,那么你在依止上师修法的过程中一定要深深思维为什么叫上师三宝,佛法僧三宝中以法为中心,依止上师修行中也是以法为中心,以师法为中心,这个是非常非常关键之至要。当然不是说我业障这么重怎么办,今天晚上就提到这点了,这并不是说你马上就要达到某种境界,而是说你有没有正知见,宁可破湿罗不可毁正见。这点非常重要啊,因为持戒得升天,正见得涅槃啊,以前的一位大班智达说的话,大家要深思。这几天我们不断深入地用一些师兄道友的公案来关起门来大家来深入地探讨,我希望大家能够真实地认识到这个份上来。所以我昨天出了一道题,恭敬你的人其实就是轻慢你的人,说你好的人即是说你坏的人,等等,大家能够理解这个深意吗?所以说如何才是真正地来修行呢始终要辨别,这个正知见很重要。
    下面有一个禅喜问的问题:请教轻师慢法的初发心是怎么样的?轻师慢法的初发心就是轻师慢法,你怎么还问什么初发心呢,他的初发心就是轻师慢法。轻师慢法的果报是什么呢,请你三思。因为有师即有法,有法即有师,师即法,法即师。其实真正的涵义,既然我们外在的上师显示内在上师的显现,那么内外上师跟我本性无二无别,那么你轻师慢法其实不也是在轻视自已的本性吗?最近我看了智光师父这段时间在寺院里修行的结果,我觉得他知见还是蛮正的,有相当的进步,进步不进步具体体现在你的知见正不正上,这个不迷失正见很重要。所以我们要通过不断地闻法来调正自已的内心,这个是为至要,然后你调整完了内心以后,你要把你的知见极时地拿出来给上师作个汇报,你不能说我自已听完法然后自已想了一通,然后这里上师还没给你印证,你自已又跑去有选择性地跟其他道友去讨论,与道友一讨论以黑对黑越来越黑,最后你还说我是根据上师的法在修行的,结果你是早已经不知偏离到哪里去了。所以大家要明白依止。依一个就叫做依,依什么?依师法。你把上师所做的一切观为是对我的方便示教,这样内心就得清净。止是什么?止是止息我们内心的恶念,止我们的烦恼,使我们在迷失正道的过程中止步,心能够安止在正道之中这叫依止。要明白师法和自已三缘具足这甚为至要。比如说按照大圆满的传承,如果按大圆满的传承来说法,上师的传承清净非常重要,具德的上师要具有非常清净的传承,在这个传承的法当中没有出现这种违背密乘誓言者,也就是在弟子中他从来没有抵毁上师,为什么这么说呢?你想想一个弟子他不抵毁传承上师,那也就是说,不管他修正高还是低,他的见解在他的上师印证当中他正与邪立判,对不对,他或许他修证证量不是很高,但是他如果没有抵毁传承上师,以传承上师为准,那么从释迦牟尼佛一直传到现在,这个知见怎么会歪呢?所以说为什么这个知见这么重要,要有清净传承的上师,因为这个传承是从本师释迦牟尼佛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所以这个是清净传承的真实涵义,所以这个是第一至要。那么第二至要是什么呢?就是这个法,要有清净的法,法是圆满无漏的法,法由师传,由你自已来领悟,那到这个知见的沟通就由法来作为桥梁,所以要有这个圆满的法,而且这个圆满的法跟师跟自已也是分不开的。对不对?比如说这个上师传承是满清净的,但是他说的法好象有点问题,有这么一回事吗?没有这么一回事。法从哪里来的,法由师出。所以任何一句佛法,你如果真实明白它的涵义那就不是这样的,你如果只是停留于表面的言相能能真实地在内心中感悟,那这个形同虚设,而且法反而滋长你的邪见。所以我们最近出现一些问题的道友你细细地分析这个缘起前后,其实因果历历然然,不是说不知道,早先就已经提醒你了,可是自已呢邪言恶染,自已自心不能翻悟,这是最重要的原因。所以说这不可分开。另外一个缘是自已的信心圆满,出离心生起,你记得要信心圆满出离心生起,你对师法有真实的信心,今生你发愿出离要修道愿精进来修行,你自已主观条件具足了。你如果没有正信的话,什么是没有正信呢?比如说有的人认为我的上师可能修证很高啊,我只要给他磕个头求个加持我会很平安了,这个对上师的信心当然无可厚非,但是你以此来建立对上师的信心那很危险,因为你不是以法来建立对上师的信心,万一有一天你发现上师没神通那你怎么办?或者你认为上师没神通你该怎么办?这都很危险。有的说我上师才华横溢,在大众当中最尊第一,如果你出于一种赞叹那是另外一回事,如果你以此认为作为你依止上师的标准你又是很危险,为什么?你不以法来依止。所以于此要有正信。比如说有的人相信上师的传承是清净的,我根据这个传承清净的法来修道来依止我就能够得到解脱,这个就是正信,除此之外乃名邪信。有的人把师法和自已三者给分开就出问题了。有的会说上师说的法是清净的,但是上师的人有问题,没有这么一回事,你看到哪个人有问题会说清净无二的法,那这就不是人,那是录音机,对不对?录音机能不能对着当下的因缘当机开示法要呢?这是不可能的。你见过哪个录音机需要停它就自动停,这是没有的。这道理非常浅显,可是没有明白的人迷失在其中。其实为什么会这样呢?还是我执坚固啊,你没有真实明白佛法,所以在初发心的时候你没有意识到自已这种表面的善行其实蕴含着深刻的邪见。你不听从上师的教导而引起重视,有时候上师给你指出来,在语音里面有时候我用一些方便,比如说突然间就把你踢走了,有时候以你表示一种默摈等等,你不要轻视上师的这些言教,肯定是上师看到了一些问题要想提醒你明白,所以你一次一次地把上师的言教视若惘闻,上师一次一次地指出你,比如说你当管理的时候,刚刚在外面说了这句话,你又在说这一句话,那是你的知见有问题你的见解有问题啊,上师给你指出来,你不给予重视,然后越积越多越积越多,然后邪染就深了。那自然就偏离了道,这是不是因果律缘的道理呢?所以说上师的缘法的缘自已的缘三者是不可分的不能分开来考虑的。还有在依止上师的时候最初从皈依三宝到真正地依止上师这里面提醒大家上师与三宝的关系,对不对,所以今天呢相当于把我们前面所说的话的内在的涵义作一个揭示,但是这样没有用啊,你如果不用心思量你就不会真正吃透这个法义。其实如果过了这一关的话你跟上师的缘很顺了。如果上师的传承清净法就象一个慈悲的钩锁,如果你的信心也相当于是一个钩,你的信心你的信敬之心也是一个钩锁,两个钩锁一钩在一起一拉就把你从轮回的苦海中拉出来了,对不对,那绝对是真实不虚的。如果你拉不出来,千呼万唤始出来没有用。上师用尽所有的慈悲也没有用,因为建立不起这种缘起,所谓的佛不能度无缘之众生道理就在这里,缘在哪里啊,缘在你的心中。因为十方三世佛法常住,缘在我们自已的心中,不要去怀疑十方诸佛的化身有什么没有慈悲之处,不要相信你的师父没有慈悲心,不可能的事情,很多事情如果不是出于慈悲心不会去这样去做的,这是自信无疑的。世上没有说上师会去舍去弟子,这从未有过,如果一个上师因为有菩提心因为有悲心而愿意去摄受弟子,他不假冒昧,知道自已不行,比如说是我,知道自已修道见地很低,但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上了再说,这还是出于一种悲心,那么不可能去舍弃弟子的,但其实往往都是弟子舍弃上师,世上只有舍弃上师的弟子没有说舍弃弟子的上师,这个大家要深思其中的涵义。所以说现在有一些刚刚来说的道友会问,上师你要保证一下啊,你不要把我给抛弃啊,他老是担心上师会把他给抛弃。那好,你理解上师如果今天不理你,就表示上师抛弃你了吗?你生病上师不关心你,上师安排一种环境来逆炼你,你就怀疑上师是把你抛弃吗?这是凡情俗见啊对不对,上师如果法流加持不断,你看你的上师如果这一生中与你结缘总是不断地给你法的资粮,请问他是不是你的上师啊,你把这些法拿去跟佛经去对照是不是真实不虚?对不对?如果有这样的上师这样来真实地面对你,我恭喜你了,你怎么走也不会走到险坑里去。是不是,所以大家不要认为上师是录音机,也不要认为上师好象是大街上的骗子是要钱要色,所以不要这样认为。这样认为是非常愚痴的,所以说如果不是因为头脑或神志上不太清楚,不会这么想。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业障,我们有一些师兄道友有的甚至是修*轮功的,因为听闻上师的法方便摄受才转过来,有的也修一些其他法的,比如说有几个修心中心法的,我们道友中都有,等等,不管你修什么法,我就跟他说一句话,就象你今天要学武功太极拳,不管你以前是学武当还是少林,你要跟师父学就得把以前全部都扔了,全部整清楚再来学。当然我们很多师兄不愿意丢,总觉得丢了以后怕失去什么。其实你如果懂得法依止的话你永远都不会失去什么。所以不要紧是,这是在守护大家的信心。最初的时候我们讲到皈依三宝就要恭敬僧人。智光师父既然已经出家了,大家就要称他为智光师或智光师父,因为尊重三宝的缘故,虽然是同门师兄道友也应当把他视为师友,为什么,这非常重要,这是第二道保护锁,如果之前有人听闻这些法把它印入内心的识田当中,那起码有一天他疑谤他的上师,他退到第二步他也不会疑谤三宝。对不对,因为他知道上师起码是个僧宝,所以他不敢造次,这一道不可造次,那这起码挽救了他的慧命。这留了机会给他,如果他这道防线也冲破那就危险了,这是双重保险。所以说这种次第的闻思是无谬之正法,大家不要再有疑惑,应该自信无疑。其实你如果真的朝这方面去走,你的身心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大家学气功觉得会有什么感应,不是的,你的内心会有真实的清净心生起,你可能不待思量便已了知。信心清净者,就象慧能大师说的,感觉自心长生智慧,它自已会跑出来,因为智慧本具啊,非从外得,所以说这是修道的正途。大家要细细地体会去思量,你平时不要把上师说的话置若罔闻觉得随随便便,都不是,你这样一想,你心也安了。如果你能至心祈祷上师三宝,那你将获得庇护,若人信敬上师三宝,那这个人不遭邪惑,不入魔道,魔的力量对你没有用处。你如果遇到问题能够问一下上师,我这样做对吗,然后你相信上师对你的抉择,那么如果说上师传的是清净无染的法,你说会有问题吗?对不对,如果说到要方便观察上师,象禅喜说的好,在此之前你要好好观察,不要依止邪师,对不对?你既然说依止了,没有人愿意依止一个邪师。但若你已经因为被上师的慈悲或者是因为智慧这种缘而进入的话,那你就不要再去观察了,对吧,你观察一丝一毫上师的过失对你来说就象是大如须弥山的山壑,于你有百害而无一利,你相信吗?因为一丝一毫地疑谤都是百害而无一益的。这种教言在诸多经续当中可以说是千经万论共同说之。古往今来的老僧大德没有一个不是这样说的。大家要深思这一点。所以要把师法和自已的信心紧密地结合起来,走一条正信的道路,走一条不迷信的道路,要获得正见。这是最重要的。或许印证在最初所讲的《金刚心总持论》大家可以前后呼应,深浅有别,所指是一样的,这是其中的密义。好了,我就说到这里,下面我把麦给智光师。他可能要对大家说一些劝勉的话,今天的时间也差不多要结束了。
   (智光师:顶礼上师!大家好!这几天上师真的很辛苦,就象在给我们动手术一样,就是为了让我们树立起正知见,这是很关键的。大家看到很多师兄都迷糊了,有的甚至象着魔一样都有,因为上师12号要离开我们一段时间,去拜见上师尊,所以我们这段时间一定要好好地修行,一定要好好地听上师的教言,这段时间,合适的时候我也会下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这段时间智光师在基本的正见上是有了,不是说已经到达完全透彻的程度,他还需要继续修行,但是在这些基本的知见上是有了,所以说我希望大家能够有所引向,很重要一点就是你不要偏离了上师说的东西,但是道友之间要形成一个助缘,现在一再提醒这个。为什么要一再提醒这个呢?其实如果今天我们打底来说你已经确信无疑了,其实道友之间是至关重要。因为今生不容易啊,知道吗,因为缘没了一切都没了。一个人不想听你说话的时候,你一切善妙的教言都听不进去了,你说这缘有多重要。而且人一旦执着一样东西执着不舍,就很难再出来了,就很难听到什么,什么都不知道了。古人有一句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个是真实不虚的。好了我这段时间走的时候的行程我想主动会和大家联系,大家也不必急着去寻问福州这边的师兄道友,天天打电话问上师在吗上师去哪了,我会主动和你们联系,如果我什么信息都没有那也表示我行动不便,要么在山上闭关,当然有的会说上师会不会涅槃了或圆寂了,呵呵,这个不好说,人命无常,我不想圆寂,但是自已什么时候死在路边都不知道,每天都应该这么想,好好地一觉睡下去,第二天早上能不能醒来都是个问题。无常死想常挂心头,不忘上师三宝之教言,自净其意,这个非常重要啊。另外一点,大家要好好地去实行佛法,给大家一些功课教言其实是一种摄要的法门,你一字一字一点一点地去体会,可以讲会把你真实的基础给打好,然后平常这些闻思佛法要有所选择性地去闻思,所有的闻思都应该围绕着这个师法而展开,你不能自已另外搞一套,这样非常不好。你既然依止了上师修行,应该一切都启白上示,你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很容易走向偏道,但是这种依止并不是说你事无巨细你什么事情都来问,有的东西要用自已的智慧去思量,通过闻思通过修行,然后再来这样互动,去除戏论之心,去除轻慢之心,去除谄曲之心,以真心入道,这个非常至要。今天也迟了,今天就结束吧,祝大家晚安!

我的理想是做一个问心无愧的人,一切的众生看见我不会感觉我有恶意!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楞严悲华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楞严悲华法师)  

 楞严悲华法师:楞严禅师、慈宗及其道场简介 

 楞严悲华法师:傻瓜式修行十要 

 楞严悲华法师:瑜伽修行二十二要 

 楞严悲华法师:久违的慈音大爱——弥勒信仰及净土介绍 

 楞严悲华法师:什么叫学佛修行 

 楞严悲华法师:说到学佛当衡量这几个方面 

 楞严悲华法师:学会过寂寞的生活 

 楞严悲华法师:浊世悲心在于慈 

 楞严悲华法师:温柔的忠告 

 楞严悲华法师:坚持本身就是功课 

 楞严悲华法师:瑜伽回向文 

 楞严悲华法师:童蒙止观 第十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