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宋智明居士:禅修与气脉明点


   日期:2023/11/4 16:3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禅修与气脉明点

------山人桂林对话

问:中脉怎么快一点打通?

答:第一觉性的源头明朗,无分别地在照,这是根本,如果没有这个根本,他会有妄想的执着,他就不彻底的,他本身就是一个业,那么你的体性不是业,在这个体性当中他有来自两方面力量,一个是诸佛菩萨、历代祖师的加持力,那么就是要显观它,显观它的光明,融入你的脉,化作光明。譬如观想莲花生大师,观想观世音菩萨,你会有一种觉受,一种光明的能量来了,来到头顶上,融入你的中脉,化掉,来自于佛祖的加持,也是本尊法的精神所在,然后自己在光当中,化作本尊。

第二点,一个人他如果经常在觉性当中,如果他没有世俗的欲望,里面的种子翻出来的时候化掉,外面又没有境界对他影响,渐渐他会发现自己的能量,这个里面能量会变化,当能量变化的时候,他不能表现在生理上的一种欲望的源头,比如说,照海底轮,它是大乐轮就产生了乐,这个亦不是坏事,只要不住在上面,这个乐能量充足的时候,它会往上走,往中脉走,这是摄入能量的源头,是海底轮。

这个和人的生理,人的欲有关系的,凡夫浪费了,他起了男女的欲望,浪费掉,那么修道的人正是利用这个能量,然后引入中脉,产生大乐。所以绝不能浪费,,这也是一种习气,如果起欲望的思想,他会顺着习气走,如果有觉性在,把它摄受到正道上来,那另外的人身体特别好,你老是找人讲话,到外面去玩,他讲多了,他会漏掉,那么你不去讲,这个能量化作觉性的中脉里面,他里面就放光。有时你觉得自己特别有精神,特别有力量,这个时候不要讲,就是养着它,在定当中,觉性看着它,光明就来了,转化了,这就是一念之差,这个是我们自体当中的力量,这两者力量一结合,变化就很多快。

那么有的密宗里借助呼吸的,譬如说,吸进去是佛祖清净的光明,呼出去,开始是不好的气,后来呼进去和出气都是清净的光,它身体就溶化了,但在这中间,你首先要对身体不执着,而且没有很大的业障,不然的话,身体会变得沉重,反而变得不舒服了,这也有很大关系,而且你没有欲望,就是说世俗的欲望要没有,身体的欲望也没有,但生理上会有反映,但这个反映就用这个反映就转过来了,妙就妙在这里,一念之差,西藏有些方面就是利用人的能量,利用人的生理来修行的。

虽然你明白觉性,但是为什么你不成道?因为你有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身体要化掉,身体所有的能量要化作光明,然后和宇宙这个觉性的光明,佛祖的光明,相融为一体,这就是成道,这叫子母光明相会,子母光明相会就成道了。它是全体的合一,全体的不二,它有个条件,你身体能不能化,不能化,你只能证法身,不能化报身。禅宗一般的讲,只讲到法身为主,但是后面报身是圆满的,只是不公开不讲的,它在法身的觉性当中,会化掉,化作光明,六祖那个故事片里面就是说他融化在光明当中,他被沙泥土整个盖住了,他师父突然出现了,一拉着他,就上去了,就是化掉,他被打得很利害,他当下一觉,哗,伤就没有了,这就是化,这就是圣人。但是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力量,不是圣人,。密宗讲怎么修炼,禅宗很少讲到,它一般不讲修炼,一念无分别光是报身佛,是没有分别的朗照,它只讲到这一点,不多讲具体的。

在这个上上智它体现两方面,一个是五个智慧,(法界体性智、大圆境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五智全开显出来,还有一个叫五大种的光明,地、水、火、风、空这是能量,这个能够化一切的,化身体、化境界、,身体和物质的本源,它是法性当中,本具有的法尔的能量,法尔的宇宙光明,宇宙的一切东西、一切万法,都是它显现的,是它的作用,就是报身,五大种光明可以变很多的光明相,净土、报身都可以变化出来,是这样的。但是这儿已不是名相的问题了,是觉性起来的,是觉性一种虚朗的照,很多人明白觉性,但不会照,照到哪里就化到哪里,(也可以变现到哪里)主要是这个问题。但是有的人他也懂得照,但是他从前能量损失很多,他一下子起不来,他有一个过程,养道的过程,所以古人讲,长养圣胎十年、二十年,才圆满,这有个养道的过程,不要太累,注意身体的调节,注意自然的生活,该吃的吃,该睡的睡,也没有什么境界的耽搁和影响。这样子慢慢地化掉,身体就溶化在光当中,它中脉自然就开显出来,有这么一个过程,开始要得到一个平衡,像睡眠、吃东西,都要得到一个平衡的时候,就没有障碍了,没有障碍之后,人的能量开始往里而化,往细的地方化。

如果一个人有病,睡眠不足,很累,他就到不了那个平衡的地方;到不了平衡的地方,他就化不了。先找到一个平衡的地方,这一片很轻松,没有什么障碍,这样的话,他逐渐明朗起来了,他这个觉性明朗照就很明朗,身体存在好像不存在一样,他自然自然就到这里了,睡觉不睡觉有点无所谓,吃和不吃也有点无所谓,他开始朗照,力量就出来了。如果很在意这些,很疲倦,只想休息只想睡觉,那还不行,要一个平衡过程,有一种无可无不可的境界出来,有和没有对他来讲无所谓,有钱没钱,吃得好,吃得不好,睡了还没有睡,这些存在对他来讲无可无不可,他朗照才虚明起来,如果你那个地方还很重视,还有固定的要求在,你就朗照不起来,就被这个事情挡住了,被这个事情障碍住了,无论是世俗的还是修道的都是一样的。

修道方面,如果一个法没修,今天不安的,或执着某个概念,我要了生死,证菩提,那么他就朗照不起来。朗照是在万事无为当中起来的,所以照到哪里哪里就有变化,照到海底轮,就产生乐,乐就渗透出来,照到那个脐轮,就开始变化 ,一个修道的人懂得起变化 ,他就会起妙用,他就知道怎么样是对的,怎么样是有偏差的,他知道怎么转,是对的,怎么转是不对的,禅宗就叫转,若于转处不留情,他就亲见六祖大师,就这样。有感应,有觉受,有体会,怎么转才是对的,他自己知道,照到哪里转到哪里,如果照错了、执着了,他就执着在哪里,不舒服了,有障碍,他就知道了,我落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不对的,就化掉了。

六祖大师讲,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在热闹、很繁华当中,如大定一样,这是明白人,他知道怎么样去照去化。那么照不是照别人,是照自己,自己心中刚才有什么执着,有什么习气,一照就了,化得越快的人成就也越快。

有的人十天没什么变化,有的人半年也没什么样变化,他修行就慢,有的人一天一个变化 ,一天一种境界,转得很快,那么他成就快了。

关键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我执和法执,关键在这两点上。这不仅是理论上的一种明白,实际当中要照破人相,人的执着,法的执着,都照破,照破了还不算,还要再现起它的作用,现起它的能量,现起它的智慧,它的光明,要现起,这个就是道用,。不现起还是死的,是落在空上,我空、法空了,他还落在空上。禅宗参学,它是寻求一种活的机缘,如果一个固定的生活环境和固定的人生活在一起,他就没有活的机缘,他转变的因素就少了,如果周围的人比你差,可能你就受他们影响,你的力量很难体现,如果你接触不同的因缘,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环境,那么启发的机就很多,突然一个说法,一个境界把你的心轮打开了,产生了一种力量,密宗就是借用这些。禅宗去参学,一遇成就者,他都有加持力,可以通过这样的机缘来显示他的作用,他的作用还是在觉性当中,不离觉性,处处不离觉性。但是觉性中有大用,有大智慧、大能量,但首先得面对的是自己的当下,这些心灵上的变化,这些包括种种思想和种子,还有身体上的变化,善用身体,对身体的一点变化都要了然。有的人身体化不掉,他对身体的变化比较麻木,不太知道,他就慢一些,如对身体的一点变化他都知道,那他的觉性,渗透到里面去了,觉性渗透到神经、气脉里去了,他能把握这个,但有的人把握不了它,为什么?他这里面有个执着在,就是他神经里面有一种坚固的东西挡住他,所以楞严经里面说根身了。根是什么?是神经和气脉,一个是粗的身体,是一种肉的东西,一个是细的,细根,就神经和气脉,它是另一个通道,我们的觉性就和它直接相应的,和肉远一点,和神经是直接相接的,但有的人神经他因过去做什么事都执着,神经都是紧张的,结果他和觉性不融合了,他和觉性有距离,他里面附着执着性,他的神经不虚通,不灵妙,他做什么事都要执着、认真,都盯在上面,神经久而久之,里面就是紧紧的,执着的很。这个松开,要一段时间,他为什么不空,就是这个不松,这个神经紧张惯了,它已经束缚住了你,它紧紧地抓住你的肉体,抓得很紧,抓住自己的感觉,抓得很紧。有的人很散漫的,很自然,他的神经很松,像小孩子一样,他要睡就睡,睡得很舒服,根基的好坏在作用处会体现出来;有的人他神经是松驰的,他做什么事都不紧张的,不执着的,他也不会太兴奋,也不会太悲哀,他也不会太疲倦,他是很自然性,这和道很相应。

我们常对人说,做什么事不要太疲倦,不要太紧张,念咒的时候不要盯得太紧,要自然,想睡就睡个够,让他睡,但当你不想睡的时候,不要勉强,。做什么事也一样,要顺其自然,不要一定要达到一个很高的标准,但是要恰到好处地用,这个就是艺术了。既要恰到好处,又要不执着,这很难做到的事情,非常难做的,修道上的一个艺术,道人的艺术,当你不紧张的时候,根呢,它里面虚通了,人整个就变成一个整体,叫全体。你作用的时候,全体在作用,再一步,到一定的时候,整个身体融化在光里面,就起变化,或者身体飞升啊,相貌随意地变化,或者发生了一种力量,他都有可能。在这里变化出来,你看一个人修得殊胜不殊胜,就看他的身体,看他的作用处,是不是灵妙虚通,是不是有落处,有执着,是不是坐在那里一块,或者紧张,或者沉重一堆,就看得出来。他坐在那里,好像没坐一样,轻飘飘的,空灵的很,他就修得好,就修得殊胜。我们往往有这种比喻,像溪水,他透明、清彻活泼,鱼在里面游动,虚通自然,他能够隐现虚空的境界,这是形容它,。

一个人离开肉体,有的修行人意生身什么的,他没有把身体化掉,那么也在于他作用处不究竟,他借用了一个另一种能量,变一个身体出来,但不一定是究竟的,印度外道都有,能够从头顶上飞一个身体出来,但是禅和密就是要把身体化掉,把你的思想执着化掉,化得和觉性的虚空光明完全不二,而且不仅是化自己,和你接触的人都化掉,而且这里面,具备一切智慧、福德、慈悲、愿力、庄严、妙用,都能变化,没有光的光,没有用的用,一切平等,就是这样,没有道可成,没有众生可度,证到最后就是这样,就是成就。没有成就相,成就也不居,就是这样用,一切众生都是你的化身,因为当一个众生想念你的时候,你的作用就在他里面出现,宇宙的万法都是你的作用,因为你是平等一片,因为灵妙的觉性遍一切处,任何地方都是你的作用,就是千百亿化身,虽说修到后来,修道的人怎么会相似,这说明一体的体现,觉性当中当你证的,这个时候都是一样的,这种很相似的,好像佛佛道同,祖师和祖师都是这个口气,都是一样说话,这就是道同,道是不二的,当你融入到的时候,好像都是兄弟姐妹,都是一家人,就是很亲切,很自然,就这个样子。当你没有融入的时候,你是你,我是我,执着重的人他有个东西在那里,执着轻的,他这个东西融化了,就是这样子。

所以说,众生世界因为执着不同,所以显出差别,当你没有执着的时候,他显出平等不二,首先你要悟到不二,证到不二,再去消融不二中的差别境界,当你消融了没有什么可消融了,就会发现众生本来成就,发现了众生本来成就,诸佛菩萨的成就也是我的成就,本来没有另外成就,这是最后的发心,最后的明白,一切的差别本来就是差别,本来就存在差别,不要有意去改变它的差别,一切众生的轮回,就是涅槃中的轮回,没有必要去改变他们的轮回,才达到涅槃,不要试图去度众生,这是自然发生,在本位中显现的,你什么也没做过,你什么也没说过。

一个人最珍惜,最珍贵的就真正的明白,明白地很透彻,禅宗讲彻悟了,好了你没事,就这样过去,它自然会虚朗而照,自然会融化一切,但也有差别,有的人融化得快一点,有的人融化得慢一点,这不要紧,你是彻底明白了,自然会起大机大用,一个彻底的人,他不会故意标榜自己,显示自己,我成就很高,我有神通,我有什么奇特。他没有,他是非常平常而自然,他觉性里面是空灵无碍的,没有东西的,这才是道。

如果一个人他故意体现自己,我怎么样,就和觉性不相应,当我们在觉性平等当中,显现众生的时候,或者佛祖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没有分别,直接显现的,明明白白,但他知道差别,我们没有差别,又知道这一切有差别,因为差别,我们有差别的用,我们可以应这个差别起用,但是体性没有差别,用的时候没有差别,这就是机用了,就是大起大用。就是能量有大小,毕竟有身体,毕竟在生活当中,那么用多了会累,也会有一些影响,在这个时候,要适当地用,毕竟带着肉体的,虽然能化作光明,但这种光明在与众生接触当中,是有业力的,业力也是虚通的,他也到你光明里来,(过来在觉性当中化掉)所以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一个道上的适当的问题,他这里要显现机缘,摄受和不摄受,怎么转,用到什么程度,他都有个机缘。这机缘也是自己明白的,自己有个度,你过头了,觉性当中就有障碍,受不了的,你恰到好处,对自己也没影响,对众生正好化掉。

有些法王,他做得太多,所以他生病了,要住院开刀了,有个度没有把握好,就是做了太多了一点,太过了一点,太慈悲,过了以后,他的事业到顶峰,会产生逆反的东西,因为众生也不需要,也不可能承受你那么多的慈悲,他没有这么一个福报和根机,那么你要用到适当就可以了。

比如这个人这一生只能修到一级二级,结果你太慈悲了,希望你能够修上三级四级,这里就会出现逆反的东西,你自己承受下来,你适当地在作用处做到极好的一个度,就可以,就不要做了,众生接受你的因缘,他自然慢慢上来,不能快,快了他会激动,兴奋,结果他出问题,弟子出问题,就是师父有问题,太快了,本来有的人修三十年成就,结果你说修十年成就,太快了,这就不好,有时逼得太紧,太快,对后面的人会有影响,产生一种对道上的惧怕,或产生一种执着,追求,很多东西产生,这中间有的人修得的确是很好,但是不是普遍的现象?像一个修道的人,他对众生的慈悲不能过于流露,过于流露会生情,自己没有情,别人会对你生情,你对他太关心了,太慈悲了,太爱护了,别人就说师父呀,师父对我这么好,看到他就流泪,就想念师父,这个有落处,师父有落处,这些都要化掉,不能过分。

所以觉性当中有具有智慧,要智慧而用,当你真正明白的时候,知道没有众生可度,你不要勉强,在机缘当中,你要用,你是活的,不同的人来了,你讲不同的话,平等无差别的起用就是了,也不能说别人问你问题,你不回答,这就是你没有机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宋智明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宋智明居士)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十五章 圆归如实的道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十四章 道场圆加行 三观齐妙功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十三章 依师离四病 尽化微细惑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十二章 除障显理 了相非相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十一章 法*二十五 善用在於人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十章 修行无二 方便多门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九章 梦中差别 醒来长天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八章 轮回种性 示现方便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七章 断疑生信 绝相超宗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六章 蒙山透关 普眼法界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五章 香象过河 一蹋到底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四章 太阳圆风与狮子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