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宋智明居士:佛法与生活的融合


   日期:2023/11/5 20:3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法与生活的融合

-----与桂林居士谈禅

实际上生活就是修行,因为人离不开自性的行为。他通过行为来反观自我。但是修行的人,他依然是一个人,他为什么和世俗人有不同呢?他的差异在那里?这个他的就是见地,和他的发心,依这两个作标准的。他的见地是什么?他怎么看世界,怎么看自我,他的人生目标在哪里?就是他的走向,人生的走向,他思维的那种理性,因为哲学家有理性,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他思维的方式,那么学佛的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这个要自己去领悟的,领悟到一个极高的见地,这个见地,你超越一切,超越你的自身和社会环境与宗教环境,有一种超越,是说你能够登高,了然一切,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人类的业、因果、修行的变化,我们所要达到的佛的境界是什么?因为信佛,你要了解佛,同时要了解人,了解和佛有什么距离?人和佛有什么不同?是什么东西成佛?不是成身体上的佛,那肯定是心灵,那么要认识佛,不可能在佛的那边认识,因为你不是佛,没有圆满的佛,那么你依你的心灵去了解佛的时候,佛的功德和智慧回印在你的心灵上,因为你具有这种素质,就是佛性。当中具有这些因素,通过你的观察,你的思维、领悟,领悟到佛的那个真实的地方,原来就在你的心灵当中,这叫见地。

然后你有一个发心,这个发心就是开发觉悟的心,智慧的心,慈悲的心,作用于你的生活,而发心之后呢?有你的行动,这个行动表现在你的语言、工作、事业、情感,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一切一切都从这里发心的,通过发心而行动,进入了行为的阶段。

那么通过行为以后,你会有很多的变化,因为你作用人生,在作用处起变化,而这个变化又回到你的见地和发心当中来,不断地检验你的见地和你的发心,检验到更加成熟更加圆满,那么这条路这样走下去,他就没有止境。

悟只是一个里程碑,你首先要达到悟,然后才有你的行,你没有悟,就没有真正的行,但是在悟之前,也要你的一种体现或者参究。悟的这个过程,就是学佛者,向善知识参学,看佛经、打座、观察,或者说念佛念咒的修学的过程,真正的明白的人生,明白自己本有的佛性,明白自己真正智慧的一种观照,世界是什么样的?人生是什么?未来的究竟是什么?这一切一切都在你的心灵深处明白,那么做一个不受惑的人,不会再迷惑的人,无论怎么讲,无论佛经怎么讲,世俗的人怎么讲,那你都不会迷惑,只有你不会迷惑,你才会有自己的眼睛,看得很清楚,我该怎么做?只有你达到了我知道、我怎么做的时候,人生才有真正开始。这个时候,你不用问人,我知道怎么做,我知道怎么对待人,自己的家庭、工作、事业,一切我知道怎么做,当你知道怎么做的时候,你的路就拓开了--------拓开了你的前程,所有的前程都在你的脚下,不在别处,所有的因果你自己承当,你的相貌、你的社会地位,你的功德成就,全部在你这里不在别人的地方,这就是学佛和生活的融合,自然融合关键一点就在这个地方,这里明白了,一切就明白了。

在生活中体会是对的,但是你有一个观察的智慧,能够观察事物的缘起,观察它的源头,观察它的因因果果,观察佛讲的每一句话,你所能接触到的话的真意,为什么这样讲?比如佛讲人间是苦,为什么是苦?苦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样才能消除这种苦难,这种烦恼的痛苦,或者对烦恼、对解脱、对修行,为什么要念咒念佛,这一切你要明白祖师讲话里面的东西,他为什么这么讲?这是一种领悟力,但这种领悟力,是从观察来的。但是另一种领悟力是从离念中来的,离开念头,离开分别、离开对立,然后你得到了一种清晰,得到一种透彻,就像透明的水一样,你回到了你原本的状态,人的心灵的一个原本的状态,原始的、没有经过外在影响的,那种清晰,明朗的状态,这是禅宗讲的本来面目。你要回到本来面目,然后你肯定这是你自己,就是没有我相的我,它是没有相的一种虚明,一种真实性。佛教常常以这个形容,比如说月亮,用月亮来形容,用光明、用虚空、用透明的水晶来形容你原本的心,一个修行人如果没有回到他原本的心,他所有的修行都是虚妄的,因为修行人要获得他的原本的心灵的清澈,那种自然性,那种真实的灵性,这种灵性是人类最珍贵的东西,人类一切都是由它创造的,但是人类会存在这个上面附有无明,他会执着和颠倒。但是你回到了那个既没有分别又没有染污、没有颠倒的,没有执着、没有自我的那个真实,那就是一个真实回归的道,真正解脱的地方,然后以它来起用,用于生活,你和别人讲话不一样,别人讲话可能带有一种自我的个性,不好的成份,你没有,你能没有私心,你不是为了工资待遇、名利等,一些虚荣的东西,你没有,你虽然在很热闹的街道上走,别人觉身很烦,匆匆忙忙在走,很多人在路上为了自己的某些事,但是你很悠闲,你好像在花园里一样,很悠闲地路过,这里你的心不一样,你的心彻底改变了,获得了一个新的心,新的心灵,然后再去看世界,这个世界不再是丑恶的,不再是烦恼的,不再是斗争和矛盾,不再是牢狱。

有的人说,人生生死就像牢狱一样,非常的苦,为了一生的生活,为了情感,为了自己的事业奔波,他没有在花园里散步,潇洒自在,这是悟的人生,他悟到了他原本的地方,悟到了心灵的世界,心灵的花园、心灵的原本的状态,那么后天的无明,执着的东西都被他化掉了。当然人还有习气,还有个性,逐渐逐渐在这种虚明的体性中,他被它融化了,周围的人也被它融化了,和他接触的人,他得到了法益,那种清新,得到了智慧、明朗,得到了那种没有烦恼的、没有情感的亲和,一种慈悲的亲和,他会获得这个,然后人生一切都在变化,这个就是我们所谓的悟的道。

其实悟只是一个里程碑,是开显正智之眼的一个关键,不是两个东西去挑,一个是我的修行,一个是生活,不是拿两个东西去融合,那他不可能真正的融合,他始终有一个矛盾的存在。你修行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修行,而生活不再是一般的生活,是一种心灵的艺术,心灵的再造,他是一种创意,。心灵的生活,就是我们所谓的妙用,是佛的生活,是禅师的生活。禅师的生活,他不是说我要追求钱,有了钱以后我才能如如地生活,不是,你现在有多少钱,能够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能够怎么样,有什么地方住的,有什么样的衣服穿,什么样的工作,就好好在这个当中做,在做当中因为你的心灵在放光,心灵在发挥得最好的状态,结果呢?他推动你的生活,使你的生活往更好的地方转变,使别人会对你的认可,使你的作用发挥得更加完美,你的创意、你的作用更加善巧,那么你的人生在这种因缘作用中推进,你不是被社会拉着跑,追逐于社会,而是你本身的作用在推动于社会,显现着更加好的境界,这是悟的人生。他这点和人不同,他不会对自己不满足,也不会怪罪别人:你们不行,对我有影响,有障碍,他不会这样想。也不会说社会不承认我,我的能力很大,你没有重用我,他不会这样想。所以说,他到了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放光,哪个地方就充满着生机,最穷苦的时候也会获得乐趣,因为幸福是没有标准的,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幸福是心灵的感受,但是一般人的幸福,他来自于物质的丰富,或者外在的刺激和自身的欲望,和这些有关。

开悟的人的幸福,他和外在无关,他身体的舒服不舒服无关,他纯粹是精神的,因为他回归到原本的心态,原本的状态。原本的状态本有幸福的,本具幸福,我们佛教讲法乐充满,他本有这个幸福感,因为外在的幸福是感觉,他不要这个幸福,所以他不要外在的刺激达到幸福,他本来就幸福。一个人达到本来幸福的时候,内心才能真正的慈悲众生,使周围的人感到幸福,如果有一个他有一点点感到不满足,感到不幸福,他就会有一种不安,或对别人有所要求:你对我不好。或者吃的饭菜不香,或者这个工作不如意,或者城市太乱、太脏,或者市政府无能,他有这个抱怨,有这种不满足感,所以社会的发展是人在这个社会发展当中,那么他的所有的存在意识,所有享有一切,他有个逐渐满足的过程,如果他下子超越了,他承受的满足,就是说他一下子暴富了,一下子地位很高了,他就会失控,心灵失控,或者两个城市比较,一个城市发展很快,一个城市发展很慢,那么他的心灵会失去平衡,他会骄奢,他会任意地发展自己的欲望。所以说人类本身的所有社会的空间是因为人类的需要而逐步逐步发展的,因为有这种因素的关系,所以说一切过于追求的,过于竟争的,会对人类带来沉重的负担,带来很大的负作用。人类生存的本身会感到很痛苦,感到不安,他要失去过去,又要获得一个新的起点的时候,在这中间的转变很痛苦,非常的痛苦,。所以人类的幸福是因为一点点的得到进步,一点点享受,一点点往好的地方发展,他才会有幸福感。

修行也是如此,他的烦恼和执着,一点点化掉、化掉,获得一分分轻安,一种法喜,一点智慧,是这么一个发展过程。当他一旦执着自我,在这里修行当中,产生一种竟争,一种追求,追求我早一点成道,早点开悟,修得更多,或者和师兄弟比较,那他修行就错了,和社会的竟争错误一样,他已经过度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宋智明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宋智明居士)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十五章 圆归如实的道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十四章 道场圆加行 三观齐妙功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十三章 依师离四病 尽化微细惑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十二章 除障显理 了相非相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十一章 法*二十五 善用在於人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十章 修行无二 方便多门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九章 梦中差别 醒来长天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八章 轮回种性 示现方便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七章 断疑生信 绝相超宗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六章 蒙山透关 普眼法界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五章 香象过河 一蹋到底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四章 太阳圆风与狮子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