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杨曾文教授:以慈悲护生精神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日期:2023/11/17 0:4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以慈悲护生精神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杨曾文
       
一、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提到中国社会的发展日程

中国自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使人感到社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人们的观念也在与时俱进。人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然后再进入旨在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的更高发展阶段。在我们中国,当人们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提法还刚刚熟悉不久的时候,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在中共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所作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又根据科学发展观和中国建设的实际情况及时地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号召: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我认为,对佛教界来说有外在和内在的两个方面。所谓外在的,是从所有中国公民皆拥有的社会权利和义务讲的,既然佛教界人士和广大四众弟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那么就有责任和义务响应党中央和国家的号召,遵照统一的部署自觉地投入到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中去。作为内在的方面,是从佛教的教理和规范的角度讲的,对佛教中原来蕴含的某些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相协调的思想,应适时地吸收当代人类文明的成果加以新的诠释,更新观念,充实教义,并且应用到日常弘法的活动当中,动员广大四众弟子增强环保和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自觉地投入生态文明建设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这个过程与佛教日常的弘法利生活动能够密切结合,自然也是佛教随顺时代发展的过程。

二、以新的视角阐释和发挥佛教的缘起学说,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从这些缘起学说的宗教意义来讲,是引导信众信奉佛教的基于缘起学说的教义理论,并遵照修行,以达到解脱。对此,这里不拟详细解释。然而如果从这些理论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哲理来看,其中清晰地表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都是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并且贯穿着因与果、本与末、净与染等的逻辑层次琏条。按照这个道理来思考人生,观察世界,不仅人的善恶行为会招致不同的善恶报应,而且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都是彼此连结在一起的,是时时刻刻互相发生联系,发生影响的。

应当说,这些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其中蕴含着生态伦理的基本价值理念。我们如果按照生态伦理的理念和规范进行道德评价的话,凡是能够这样做的就是善的行为,应当给予赞扬;反之就是恶的行为,应当予以谴责。

当代佛教面临转型发展的大好机遇,如果及时地吸收当代生态文明的学说和生态伦理,便可以对佛教原有的缘起学说和善恶报应学说的相关内容进行创新的诠释和发挥。难道这不是在顺应时代充实和发展佛教教理了吗?不就是在实践中发展人间佛教理念了吗?实际上,只要回顾以往佛教在适应中国社会环境过程中不断将儒家伦理、思想加以接受吸收的情况,对此是不难理解的。

中国的佛教组织、寺院和广大僧俗信众如果能够接受新时期生态文明的理念,并且结合佛教传统的思想加以诠释,相信不仅可以使弘法利生中更富有时代色彩,而且能够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生态文明的建设。

三、赋予“天地同根,万物一体”以新的内涵,推进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模式中,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所谓“天人之分”、“天人之际”)是密不可分的,在考虑人事和社会发展的问题时总是将宇宙万物(天)与人的关系结合在一起做出决断。不仅儒家、道家的著作有不少这方面的论述,中国佛教学者也依据佛学的教义、理念来阐释和发挥这种思想。大乘般若中观思想、以真如法性为本体本原的法界缘起思想、以佛性为觉悟基因的心性论等,为此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天台宗、华严宗、禅宗说法中常提到的“色心(物质与精神)不二”、“正依(生命主体与国土环境)不二”、“理事(本体本原与现象)圆融”、“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后秦僧肇《肇论·涅槃无名论》)等论断中,就蕴含着相当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关系、天人合一的思想。当然,佛教这样论述的原意是说宇宙万有皆是真如佛性(心、真心)的显现,人人生来具有与佛相同的本性,从根本上看,天与地、物与我是同体的,佛与众生也是相即不二的,觉悟解脱要在体悟自性上下功夫,所谓“识心性,自成佛道”(《六祖坛经》语)。

当代佛教的弘法活动只有密切结合社会民众关心的迫切问题才有生气,才能得到更多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中,佛教界的四众弟子可以发挥重大作用。如果佛教界的学者、法师能够联合学术界的学者一起对佛教传统教义进行不失原意的诠释,可以促使佛教进一步贴近民众,为利益人群、造福社会做出贡献。例如,在向信众和一般民众讲述佛教的“天地同根、万物一体”及类似思想时,首先应讲清楚这种思想的佛典依据及其原意、在指导修行过程中的意义,然后在结合现实问题时可以联系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时代课题,阐释人类与自然、社会与生态环境的互相依存的关系,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自然环保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推进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这一宏观目标做出贡献。

四、以慈悲护生的精神致力动物保护,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

生态文明建设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既要转变社会经济增长的方式,建立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还要控制企业污染物的排放,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在这当中,有一个善待和保护动物的问题。

众所周知,大乘佛教的最高理念是实践菩萨之道,以“大慈大悲”为至高道德原则,以解脱一切众生为追求目标。在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法华经·观世音普门品》和其他经典中,对体现大乘理念的观世音菩萨及其他菩萨显现各种化身解救一切众生苦难的功能和事迹作了形象生动的说明。在佛教信众中不仅出家僧尼遵守戒律坚持吃素,而且在家信众中也有很多人能够奉行“不杀生”的居士戒,甚至拒绝茹荤食肉。他们是以慈护众生,普度众生为最高理念的。

五、以寺院为中心,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多做贡献

中国佛教的寺院既是僧团居住传法的中心,也是社会组织的一种基层单位。在举国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建设的实践中,佛教徒也积极参与并不断做出贡献。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寺院为动员和组织僧俗信众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那么,今后寺院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能够做些什么事情呢?笔者仅提出以下几点供各地寺院法师、居士和学者参考。

(一)应认真学习中央的相关文件,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作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等中的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容,吃透文件精神,掌握当代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然后积极参加政府和相关社会组织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和共同发展的活动。

(二)遵循中央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汲取当代生态文明学科的研究成果,对佛教相关自然生态保护的教理和思想进行时代诠释并且在弘法过程中向信众宣讲,动员广大信众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这次上海玉佛寺举办“佛教与生态文明”的学术研讨会促使教内外学者和信众考虑这个问题,会议发表的研究成果必将对各地寺院和僧俗信众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根据自己的寺院所处环境和具备的条件,出资或派人直接参加当地政府、民间组织的建设生态文明的宣传和实践活动,例如植树造林,保护山林、草原和河流湖泊的生态环境,劝阻毁林开荒、围湖造田,鼓励渔业采取定期休渔的制度,支持环保组织制止企业排放污染物,爱护动物,提倡素食文化等,以及支持企业建立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型的产业结构,根据自己资金条件对有困难的企业给予援助等。

(四)寺院内部应考虑与信众一道改变某些不符合生态文明的传统观念和做法,改变对环境继续造成污染、浪费能源的敬佛和供养的做法,例如在寺院范围内无节制的烧香、烧腊烛乃至焚烧纸钱等。当年玉佛寺方丈真禅法师曾提倡烧一炷香的做法,受到社会民众的高度赞扬。现在各地寺院能否普遍提倡这一做法呢?如果一炷香不行,烧三炷香如何?总比烧一打、烧一捆几捆香好。香可以质量高一些,原料要没有污染的,并且反对制做粗大型的香。至于腊烛,除一些法会场合点燃外,能否劝止在佛殿前大量点烧,因为这不仅严重污染空气,也会引发火灾。减少腊烛的焚烧,也是对能源的一种节约。烧香、点腊烛本来是为了敬佛,那么可以考虑,既然人都受不了过量燃点引起的烟熏火燎,难道佛菩萨罗汉就可以忍受吗?能为寺院环境遭到污染感到高兴吗?

此外,对于传统的“放生”仪式也建议慎重举行。如果有人违法捕获国家法定保护的动物或其他珍奇动物,寺院知道后可以劝说此人放生或收购放生,乃至通知有关部门处理。然而如果事先通知四方要在特定日期举行放生仪式,根据以往各地的经验,必将招致商贩连结一些人捕捉鸟类、鱼类等卖给施主或寺院,不仅在这个过程中造成大批动物死亡,而且将收购来的动物放置放生池等地,也会造成大量动物死亡,甚至也可能引进不知来历的外来物种迅速繁殖,破坏当地生态平衡。对此,诚挚希望佛教界高僧大德和各地四众弟子考虑。

中国佛教徒具有优良的爱国爱教的传统,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时期之后为国家的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已经做出卓越的贡献,相信今后在建立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的实践中也一定能够做出新的贡献。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杨曾文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杨曾文教授)  

 杨曾文教授:吸收先进科技,促进佛教适应时代发展 

 杨曾文教授:爱国爱教,垂范千秋――纪念圆瑛大师圆寂50周 

 杨曾文教授:当代佛教的社会教化责任 

 杨曾文教授:雪窦重显及其禅法 

 杨曾文教授:延寿的禅、教会通思想 

 杨曾文教授:永明延寿及其著作 

 杨曾文教授:马祖和洪州宗 

 杨曾文教授:人间净土思想与不二法门 

 杨曾文教授:中国佛教与东方文化 

 杨曾文教授:佛教的民族化和禅宗 

 杨曾文教授:佛教中国化的回顾与思考--中国古代佛教的三个 

 杨曾文教授:如是弘愿,如是伟业--纪念中国现代著名佛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