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六


   日期:2023/11/20 16:4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六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

“有情与诸佛,同能生佛法。”众生跟佛平等,同诸佛都平等,都能够生佛法。那我们怎么样来观想众生和诸佛都能够启发我们的佛法?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看到一个人,打比方讲,在寺院里头,看到一个陌生的人,那个时候,我们会怎么作意呢?我们看到一个人,有时候,看到就等于没有看到一样。为什么会看到跟没有看到一样?他认为,在庙里头,公共场所,你也可以来,我也可以来,没有必要去管你的事情,也没有必要去了解。那么你如果有去作意的话,情况又不同了。那么你是怎么作意、怎么分别呢?关系就很大。跟你的心意识、心业力,就会有很大的关系了。

你一眼看到一个人,是什么反应呢? 你也可能的反应:是个老人呢,还是一个小孩呢?是个男人,还是一个女人?这个人长得庄严不庄严呢?这个人态度对我好不好呢?对方会不会理睬我?也就是你去反应的时候,常常都是当下自己的感受、感觉联系在一起。那么你对对方,觉得这个人,我的感觉还不错,那你就愿意给他打个招呼,而且关心他一下。如果说你一见到他就不想看到,就想远离,那你根本不会去管他。也就是你作意的时候已经在分别了,在比较。那么在分别比较的整个过程当中,是否如理?是否如法?如果不是如理如法的话,这样的观察的过程或行为就会同对方产生障碍,就会产生问题。

我们修行的话,为什么有情与诸佛都能够生佛法?为什么要自他相换?我们如果换一个心态来看待,来观察,情况就不同。你会觉得他是一个人,他怎么会在这里走来走去呢?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呢?家里有什么问题呀?或者说他精神上面有什么问题啊,有什么病啊,有什么想不开的事情。那么这样,他就会看到这种情景的时候,当下就会这样子去反应。他不会反应说,他是一个什么人,他先这样子反应。那么你就会去问他,怎么回事啊?这么晚还在这里,什么原因啊?他肯定会以这样子的一个出发点为主。

那么有些人的反应,他可能又是另外的一种情形:这个人很陌生,来到寺庙里边,是不是要来做什么坏事?是不是一个骗子?那么你这样的话,就会有这样的作意了,就会照着自己这样的作意一直去推理,就会觉得对方可能是一个骗子。那你在跟他谈话的整个过程当中内心会围绕着自己这样子一个安立的限制的宗旨, 你对他肯定就不会和颜悦色、客气到哪里去。那个时候对方恰恰也会有一些问题,肯定会有一定的原因。那么你问得不善巧的时候,自然而然会引发很多问题出来,对方肯定也不会客气,那这样说来说去的话,就会引起矛盾、引起争执。

我们通常的情况下,去观察一个人,了解一个人,面对一个境界,都要去寻找一个答案:怎么回事?为什么?有时候这个答案,这个为什么,你就找不出来,它也没有什么为什么。比如说我们到庙里边来共修,来听开示,他忽然间被你碰到,在庙门口被你碰到,那你说为什么?他就是被你碰到了,就是有这样子的因缘,他也没有说,你见到他,或者他见到你,是为了什么,没有为什么,就是碰巧碰到,一种缘份,他没有其他的目的。但是我们总是要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今天在这里能够见到你?你今天为什么要来这里?你到底怎么想的?心里怎么想的,说说看,你对我什么态度什么看法?对我好不好?他总是内心当中要去寻求一个对方对自己评判、肯定的答案,到底对方对我怎么样。对方对我好,那你愿意跟他多接近;你内心当中觉得对方,对我不怎么样,那么我也对你不怎么样,那么这些都是非理作意,都是不如法的,都是需要我们去修改的地方。

我们所有的思想都是我们念力的反应。“念”什么意思呢?就是人记忆力了,铭记不忘。那么你脑筋当中记了什么东西,记多了,长时间延续下去,就成了你的思想。就是你天天念什么东西,那么如果我们一个人不是念佛念法念僧,那么我们心里念的东西都是妄想,都是分别、执着,都是一些染污的东西,佛法很难很难在我们的内心当中形成念力,念则铭记不忘,然后它产生一种力量,产生我们的一种内心的状态。所以我们发生很多的问题,就是因为对佛法缺乏最基本的念力,没有念力的话,自然而然,我们会以烦恼心去面对所缘境,那么你所缘境越专注,越明确,那么对方越容易出问题。因为本身我们以一个分别的心、烦恼的心,去缘对方,去观待对方,去作观,那么因为我们许许多多的非理的分别,所以所得出的很多很多的答案是不对头的。

那么我们如果要成佛,必须要靠有情。为什么要靠有情呢?因为在有情份上才能修六度。我们遇到一个人,花一点时间打一个招呼,问候一下,就是布施。然后我们给他谈话,符合佛法,符合戒律的要求,那就是持戒。对方如果对我们态度不好,我们如果能够忍受——忍辱。我们有耐心,我们有慈悲心,我们能够持之以恒,就是精进、禅定。我们能够很善巧分别地来面对对方的问题,来帮助解决对方存在的困难,以及心理上面种种的负担,就是智慧。所以,修佛法需要在具体的人跟事上面去用功、去观察、去作意。

那二乘,声闻果,因为不能广行利他,他本身就没有这样子的发心,没有对无上的正等正觉,对佛果发心,也就是,二乘所发的心就是成阿罗汉,他没有发心说我要成佛、我能成佛。那大乘呢,他所发的心,自己能够成佛,自己要成佛。那如果我们发了心,自己能够成佛,内心的动力就很强,就会一直去努力,因为能够做到,只是不是今天做到,通过努力能够达到,多生多世的修行能够达到,内心当中先建立了一个这样子的宗旨,这就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常常建立了一个错误的宗旨,会认为自己根基很差,条件这么差,怎么有可能会成佛?不相信,有怀疑,不相信自己能够成佛,当然,我们所有的对佛法的体认,以及佛法的实践过程当中就很难发生作用。因为我们所有的这一套的理论,以及我们的修心目地为了要成佛,才这么去用功。如果不是为了要修行,为了要成佛,大家也不会这么冷跑到这里来。又不是来凑热闹,也又不是来寻找什么,都是有一个最终的目的、究竟的目的,只有究竟的目的建立起来,我们的所作所为才能够持续、坚持下去,坚持戒定慧、坚持信仰、坚持佛法。如果内在的,自己能够成佛、要成佛的宗放弃了,自然而然,我们其他的行为,也会随之不能坚持,随之也会放弃。

你要面对佛菩萨,很不容易修,因为你只能修观想,观想佛菩萨是一个什么境界。但是你面对日常生活当中一个具体的人,就容易修。那么因为你在修法以前,我们已经认识到对方有种种的问题,贪欲、嗔恚、愚痴、我慢、怀疑等等,会造种种的恶业。这本身我们自己了解了,会知道凡夫众生,有这样种种的特点、规律。那么我们如果对佛法的这些规律, 对人生的规律、对人性的种种的弱点,以及种种的问题,知道了,我们就会懂得怎么样子与人相处,怎么样去帮助人、去利益人。反过来说,我们如果是以一个佛法的标准,来对待对方,说:做人应该要怎么做,学佛应该要怎么学。那么对方他可能还没入门,还不是佛教徒呢,或者说他在学佛的过程当中,用心没有对路,用功没有用好,实际上依然还是许许多多的烦恼充斥内心。那么我们要以一个答案,要以一个标准来观待对方的话,那么对方的身语意行为,必将也不会符合我们自己内心的想象的佛法的标准。那么这样下去的话,我们就非常很容易说对方不如法,对方不是真心实意的学佛,等等,我们就会下这样的结论。

所以我们在寺庙里头,修行比较好修的原因也就在这里,因为比较容易常常能够想起佛法,能够观想起佛法。这样的话,不容易造成我们自己同佛法的距离很遥远。但是我们要心心念念保持佛法,那是非常不简单的事情,非常难非常难的事情。

释迦牟尼佛,大家都知道,修行成佛。释迦牟尼佛诞生的时候在无忧树下,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在菩提树下,释迦牟尼佛涅槃的时候在婆罗双树下,他都跟树有关系,所以佛教很注重环保。为什么会跟树有关系呢?树呢,它有树根。“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那么你一棵树,要想枝繁叶茂,这个根就是很重要,根深蒂固。所以,无贪无嗔无痴,名为三善根。没有三种毛病,贪嗔痴的毛病,是一切善法生起的根本。反过来说,我们很多善法生不起来,就是因为贪嗔痴。以前我在家的时候,很小,十岁八岁,常常家里边有人念经。有的居士到我们家里念经、做功课,会听到一句话。他们在交谈的过程当中,一个居士问另外一个:“你最近修行修得怎么样?”他就会说修得不好,贪嗔痴,所有的就贪嗔痴。后来想想,也就非常有智慧。因为我们比较有文化的人,他不会这样说自己是贪嗔痴;没有文化的人会说贪嗔痴,那贪嗔痴它都概括了,把所有问题都包括进去了。那我们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人,他不会那么真切地去认知到,自己的贪嗔痴有多么严重,不知道。当然,乡下的这些老居士们,他们也未必知道,贪嗔痴的具体的形象是什么。他认为是贪嗔痴嘛,总之没有贪心就可以了,没有贪别人的东西,没有贪欲的念头;嗔心总是不发脾气,对人态度好一点;愚痴就是事情想不开,想不清楚,他可能理解就是很简单。但是恰恰就是这些很简单的,就是人内心的一些形象、心相。他说我还是有些脾气的,还是有些不好的念头,还是有无明,所以就是贪嗔痴,那么他这种的力量就很强,他就认为我们自己有贪嗔痴。那么反过来说,我们如果有贪嗔痴,但是不会认为有贪嗔痴,那么这个就麻烦,就比较大,就不会想去对治我们内在的贪嗔痴的问题。所以,修行就是要转变我们的心意。那么心意当中的问题,贪嗔痴就是很严重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去面对。如果自他相换的话,贪嗔痴的烦恼就比较容易对治。

刚才我谈到傍晚的时候我们在庙里头遇到一个人,那如果是换过来说,如果我是对方的话 那怎么办,他肯定到这里来要寻求帮助,那么这个陌生人希望,我们寺里边的人,如何来帮助他,这是肯定的。哪怕你跟他讲话,对他也是一个帮助;你给他安慰,对他也是一个帮助;肚子饿了,把他带到云水堂去吃饭,那也是一个帮助;他晚上没有地方睡觉,你安排给他一个位置给他睡,也是一个帮助,等等,那个时候我们的作意又是一回事。那么有些人,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人,会觉得这个人我要去了解了解,到底对我们这个寺庙会产生什么影响。如果这个人对寺庙会有好的影响,那可以让他住下来;如果来历不明,会有不好的影响,那么要请他走。但是呢,我们这样子的一个结论,也就看眼前的,我们不能放得长久。比如我们庙里边,沙弥也好,我们的净人也好,他岁数很小,岁数小的时候他有时候很淘气,那你这样淘气 你回去吧,不要在这里呆了,那你也不能下这样一个结论。他今天淘气,明天就好了,他后天就很修行,他可能就比我们大人还修行。你是怎么来看待的,根据什么标准来评判呢?就是你有没有潜力呢,有没有未来呢,未来能不能越来越好,这都是会有关系的。那你如果只是根据此时此刻来判断,根据这一个礼拜来判断,根据一年来判断,根据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根据一生一世、根据多生多世,这个判断的时间的长短也会有关系的。就我们的判断是以怎么样子的一个范围,这跟我们的结论都有很大关系,对自己对对方也有关。

在社会上面做事情也是一样,你要去寻求合作的伙伴,觉得对方很可信,有潜力,那么你就愿意跟他合作,最后事业做成功。那么你的判断错误,觉得刚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谈的很好,最后为什么会搞成不欢而散,因为你当时没有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你如果说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的时候,你就会提早做准备,应该怎么样子同对方相处,应该怎么做。

反过来说,你要跟对方合作,合作到什么程度,关系也很大。和合嘛,一合相。那么你如果合作不来,和合不来,那么你硬要和合硬要做,那么就把事情做到反面去,会有一个相反的结果得到。

所有一切的有为法都是无常。无常不是不好,就是因为无常,所以才能够改变,因为能够改变才能够越变越好,因为越变越好所以才能够成佛,无常的特点。那么关键的问题,我们怎么变呢?哪些要改变、哪些不要改变,变与不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那对人也是一样,如果我们以一个非常固定的,并且非常有局限的观点,去看待对方以及对方的行为就是有限的,我们的认识就是有限的,有限的认识就不是佛法的标准。佛法是从无限生命来看待问题,是从人的初发心来看待问题,是从发心以后的行为来认识问题,并且也是非常注意这个行为的结果,都是很注意的。所以它不是很简单取舍于一点,说我们只要执取这一点就可以了,执取某一点是不对的,是不够的,就非常容易在这一点上面发生问题,成了我们致命的弱点。

刚才谈到,你在寺院当中遇到一个人,那么你可能说这对我有什么利弊,这对这个道场有什么利弊,这对佛教有什么利弊,这对对方有什么利弊,至少的话你会有这几个角度,当然还有更多的角度,更多的立场,那么你所得出的答案都是不同的。那么这个人,可能你跟他谈的时候因为你的智慧不够,悲心不够,不容易去感化对方。反过来你去请一位法师,这个法师跟他谈,没有三分钟就可能把对方度化,他以后成庙里边的护法,都是有可能性的。所以不等于说,我们遇到的人事都能够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都能解决。有时候是解决不了的,但是自己解决不了,不等于别人也解决不了。我们可以请别人来解决,因为别人帮助你解决了问题,也就等于说你的问题解决了。但是,我们常常的问题就是会试图靠我们的能力来解决一切问题,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很多事情肯定解决不了,因为你没做过,你就不知道怎么做。你做得了这一件事情,很多很多的事情,你不能同时来做。但是你可以请别人来做,你可以安排别人去做,你可以鼓励别人去做,引发大家发心,事情也就做了,也就做好了。未必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做,都要跟自己联系在一起。这些观念,我们都是要常常去观察,去注意,佛法才能够入心,才能够把佛法学活,在日常生活当中才能够兑现。

依止善知识,很多人常常会说,我们非常缺乏长时间依止亲近善知识的机会,就是这种机会非常的缺乏,那么这是什么原因?不仅仅很多人会这么说,并且很多人会有这种感觉,会有这样的一个观点。我们缺乏亲近善知识的机会,我们会不会缺乏亲近佛菩萨的机会?也就是说佛菩萨我们也看不到,那我们怎么来礼敬呢?我们怎么来用功呢?就是靠观想的能力了,那并不等于说天天佛菩萨都要在面前了。我们对法师也是如此,我们一定要去树立这种信心,培养这种正确的依师学法的知见、正知见,这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信心有问题,即便是为我们说法的法师,依然会观过念怨,这是绝对的。因为我们佛法的信心没有树立起来,没有培养起来,内心不清净,有贪嗔痴,那么很容易在事物的表象上面来看问题。

就例如我刚才谈到的,到庙里面遇到一个人一样,我们很容易根据我们的情绪来判断,根据我们的分别心来判断,我们没有办法,如理如法来作意,没有办法,我们内心是一个菩提心,是一个佛法的标准来对待,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恰恰,我们要根据外缘,佛菩萨、众生、善知识的外缘,来启发自己的信心,来培养自己的善根,来建立正知见。我们内心当中对佛菩萨、善知识、众生,同自己生命的重要性,同自己生命的关联,这种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我要成佛,成佛需要众生,所以要自他相换,因为对众生才能够修六度,怎么修,需要善知识的引导,需要同行善友的帮助,也就是我们内心当中这样一套基本逻辑还没有建立起来。这些基本的逻辑概念没有建立起来,就不会有自己对佛法认知的思想。 那么有的一些思想呢,什么思想呢?就认为最好有什么办法我能够很快就成佛了,很快已经就功夫很好,会有一些异相、瑞相的出现,有一些奇异的功能,对不对?或者呢,佛菩萨能够给自己什么好处,都是这些乱七八糟的思想,它不是佛法的思想。所有的佛法内在的逻辑就是这样一套规律,这是肯定的。意乐本身还没有坚固,并且意乐你都没有,内心没有这个意乐,怎样能够把这个意乐建立起来,就要花很长的时间了。意乐就是我们很乐意去做,很乐意去付出,我们成佛很乐意去成佛,我们很乐意去依师,就这种意乐,你要建立起来、培养起来,有这种意乐,然后要让这种意乐固定下来,不会变化,你这么去修的话,都很不简单,都不知要修多久,你才会有这种意乐。因为你没有这样一种意乐,我们行为的过程做得再好都是表面的好看,都没有用。因为你意乐不坚固,实际上都是内在的烦恼起作用,内在的烦恼起作用的话,它都是一些表面的文章。

世间上面,假的真的有时候很难分,假的你做得很像有时候变成真的,你真的,太真了,有时候人家觉得也是假的,所以搞不清楚真的假的,根据佛法的观点来讲,全是如梦幻泡影,都是假的,没有真的,真的也是假的,假的也是假的,空假中,假的也是空,见到诸法的实相,那我们的知见、就是见解了。那么这种见解的建立,很重要,见解跟我们的思想都有关联,那么人的思想跟人的记忆的能力也有关系,念力。念力跟你天天的熏习也有关系,所以为什么要闻思呢,你没有闻思的话,就没有念力了,没有念力的话,佛法都是断断续续的、支离破碎的,不能贯穿起来。经者径也,经者线也。径就是路径、途径、道路,所有的经典就是告诉我们修道的。经者线也,我们所有的珠宝、所有的鲜花,它是要拿一条线把它捆起来,才不会散失掉,这就是佛经的本意,佛法的本意。我们如果缺乏了这条线,缺乏了念力,所有佛法的珠宝就也不能贯穿了,就是一块一块的、支离破碎的、一片一片的,就是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没有念力,没有正闻熏习(44`40``),没有正知见。我们所有的知见是个人的知见,我执法执的知见,恰恰我执法执的这样子的一种见解是需要放弃的。我们在道场当中,遇到同行也好,法师也好,有时候修行、用功,常常会有一些很感动的画面、很感动的镜头。也许我们办法会,分享心得的时候讲一讲都哭起来了,非常感人。那么非常感人,也非常感谢,我们一讲起话每个人都感谢,感谢这个人、感谢那个人、感谢法师、感谢同行、感谢道场、感谢佛教,很感动。你很感动也好,你感谢也好 你感人也好 你感恩也好 你不一定说你要依止、你要亲近,这是两回事情。讲这些他不一定说我要依止道场、依止法师,概念不同啊,不同的概念,他也不明白这样一个内涵。

过去有一个寺院、寺院里边有一位法师,他很有修行。忽然间晚上来了一个强盗,他来偷庙里面的东西。法师说,没关系,你要什么你自己拿,随你拿,那个强盗觉得很奇怪,这位法师是不是有什么功夫,我拿的时候到时候手都麻了。47:25 然后这个强盗他东西拿完了,那个法师说:你还够不够?他说从来没遇到这样好的人。那个法师坐在那里干什么呢,他说你念观音菩萨,你要拿,你自己缺乏东西,你自己贫穷,你现在到庙里面拿东西 也造了很多的业 我正在为你修法、为你忏悔、为你回向,那他功夫都非常高。当然我们如果根据一般的逻辑也就很难理解,你说一个小偷到庙里面偷东西,你说随便拿,这个就是说你没有这样的一个境界,你如果有这种境界的话你做这就对的。你如果没有这种境界,那你说你来到庙里面来偷东西,来盗我三宝物,这还了得,后世你就下地狱。那么你这样作意的话,你可能不让他拿,当然也是对的,但不让他拿,他可能把你人都给你杀掉都有可能。所以我们怎么作意就是很重要的,很关键很关键。所以修行的人,你不能从一般的表象特征来看,这是看不出来的,你要看到人内心的世界,内心是一个什么世界。

《金刚经》里面讲:“须菩提,如我解佛所说意,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法没有定法。就是没有固定的你所认为的佛法是什么样子一个标准的答案。它是一个境界,所以不能用是什么、不是什么来衡量,来下结论。“尊者无说,我乃无闻。无说无闻,是真般若。”佛法到最高的境界,不需要说也不需要听,才是一个真正的般若,能所双亡。佛法要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内涵,你听的也是根据意思来听,根据佛法的内涵来听,听的人跟说的人这种境界能不能相应,就是能不能对机、能不能契理契机的一个关键。不然的话,我们说的人是一个境界,听的人是一个境界,这里面就有很大的差距,并且容易听错。就是你听的意思,不是说话的人、说法的人要说的意思。或者说,你说法的人,这种意思呢,对方领会不了,领会错了,领会偏了,领会不到位,会有曲解,都是有可能的事情。

那么我们怎么样要把佛法说出来,让人家能够很准确地领会,反过来说我们要怎么样来领会,法师们为我们说出来的佛法,讲跟说的轨理就是很关键。如果不是这样子的话,有可能我们讲得天花乱坠,对方不接受。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因为听的人会认为,你这讲的很多道理都是很空洞的,不切合实际的。他先建立了这样一个宗,他就不接受,不管你讲什么他都不接受。他内心当中已经做了这样子的加行,前行他已经做好了,每个人要来听法他都做了前行,你跟人家说话以前,你也做了前行,我要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态来给人家说。或者说对方怎样,因为你要跟他说话,你要听话,你肯定要去属意,属意就是作意,你已经作意了,你去作意的时候,对方的话你才能够听得进去,才能够听得懂对方在讲什么。那么你作意的时候你已经有了一个对对方认识的一个思想,一个观念已经就有了。这种观念很难以一句话来概括,比如说:你的妈妈对你很好,那么你问他:你妈妈对你怎么好?你很难讲啊,讲不清楚,你可能讲半天,也叙述不清楚。这个好不好啊,它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境界,你两个朋友,两个朋友关系很好,你说这个朋友对我不好,这个朋友对我很好,那这个好,跟你的妈妈对你的好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肯定是不一样的。那一个法师对我很好,他的意思又不一样啊。比如说两个同行,互相切磋,对你很好,他的意思又不一样。

那么你很难辨别,世间上面的一个朋友,以及佛法当中的一个同参,以及我们跟他学佛法的一个法师,和我们父母,他对你关怀、对你帮助、对你有利益的,它是什么差别的,你就讲不清楚。你只能引一些别人说过的话,古人讲过的话,经论上面讲过的话来作为自己的答案,而实际上这些都不是你内心当中的状态。你讲这个善知识能够引导我们由六道,增上生道走到成佛,这个全是大道理,他是一个公共的标准、公共的答案,对不对?实际上面的话他跟你没什么关系的,跟你此时此刻的内心的状态没有关系。那么这个是一个非常浮泛的一个答案,一个境界,那究竟这位法师对我学佛法有多大的帮助,有多大的利益,我们内心有没有呢?有没有作意?有没有加行?有没有意乐?刚才谈到,这些都还没有建立起来。

所以在道场当中,我们修行用功,都是要在这些境界上面去努力,所有的语言的叙述,都是有限的。《维摩诘经》当中,维摩诘居士,文殊菩萨,最高的境界都不用讲话,默然。我们戒律当中也是一样的,有作羯磨,大家默然,默然就表示通过,都不用说话。你看到一个非常有修行的人,他整天不说话。或者说我们整天不说话的人,我们会认为很有修行,话说多了人家就觉得你很散乱。但是,是不是我们话讲少了,那就等于说是一个默然的境界?默然跟少说话跟不会说话是不一样的。你不会说话,我不说话,那这种默然跟你这种境界的默然不同。默然他一切都很清楚,不需要去表达,因为很难把我们内心的世界讲清楚,所以他默然。默然他也不会做错,不会做错事,他做什么事情,他还是很清楚应该怎么去做,就是不在语言的本身,一切尽在不言中。

我们遇到顺境、遇到逆境,都是自己的习气。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顺境,符合自己的心意,遇到逆境,不符合自己的心意,都是自己的习气的反应,境界上面没有顺没有逆。它对不同的人,都会有一个不同的答案。有些人觉得这是一个逆境,有些人会觉得这是一个顺境。比如吃辣椒,会吃辣椒的人,越辣就越好吃,顺境。你不会吃,放一点你都受不了,不敢吃了,他就变成一个逆境了。你说这个辣椒到底是顺境还是逆境?它跟人的习性有关系,你认为它好就是顺境,认为它不好就是逆境。那修行它刚好就是要改变,顺境、逆境,最后呢,顺境也好,逆境也好,都是我们修道的增上缘。而不是说对顺境去贪着,对逆境去远离,在这些境界上面去分别,这些都不是我们正确用心的一个方法。所以修行就是要修心,我们这心很重要。

过去净土宗的祖师讲“明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我们内心迷惑、迷茫、内心非常混乱,就是因为散乱、分别心、执着、狂妄心,都是这样子,内心不能宁静、不能寂静、不能清净所引起的。如果我们心静如水,自然而然对所有的外境都了了分明。

所以我们在学佛法,就是要真正去体会、认识我们生命当中的佛法,让我们生命当中怎么样子拥有佛法,佛法怎么样子真正在自己生命当中能够体现、能够展现;般若智慧究竟是什么?不生不灭究竟是什么?空性究竟是什么?这些都是能够感受得到的,而不是很遥远的事情。这些要通过闻思修,通过净除自己的业障、培养信心、建立正确的知见,慢慢慢慢就会越来越得到显现。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