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八


   日期:2023/11/21 12: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认识人生系列开示之八

一、谛思生命真实义•实相通达障自除

1、生命轮回如实观•静夜审究“我”之义

  虚云老和尚说:“蒲团坐破虚空笑,香板点出月轮辉。”那我们三天下来,每一天又有念诵的内容,又有听经的内容,又有打坐的内容,一天十多个小时,坐在那里呢,也很不好受,也很辛苦,腿也会疼。但是,虽然说是腿疼,实际上疼不疼还在人的心,你只要心不疼就没事,心疼了就不好。你心要疼别人啦,不要疼自己,疼自己就不好了,那就是一种执着,对别人好是心疼,没有人说自己疼自己的,自己疼自己就会有毛病。

  这生命它就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让我们常人百思不得其解,要了解自己的生命、要了解自己是很难的事情。为什么我们会有这个身体呢?会来到这个世界上面做人呢?因果!业感!轮回!因为业力的推动,所以不得不来到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上面虽然也会有种种的快乐啊、幸福啊,也有荣耀啊、成就啊等等,但是最终每个人的生命都会静悄悄地离开世界,就是来这个世界你是一个人来的,你走的时候也是一个人走,无常。那么人在这个世界当中,活着的时候,可能会有很多朋友,天天接触的人也很多。但是我们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没有事情的时候,比较冷静的时候,我们可以去思考一下:究竟我们从什么地方来?究竟“我”这个代号是不是就代表了我们的血肉之躯?或者说我们的血肉之躯能够代表“我”,“我”代表血肉之躯,血肉之躯代表“我”。这个血肉之躯就是我们的生命吗?我们的生命难道就是为了我们自己所拥有的这一副血肉之躯服务吗?我们的尊严、我们的成就、我们活在人世的意义,难道就是为了我们的血肉之躯服务吗?你这么去想一想,显然,得出的答案都是会相反的。但是我们其实内心当中也没有说,我的成就是为了自己的身体服务,为了自己的血肉之躯服务。他会说自己的成就就是应该属于自己的,应该归于自己,是我的成就、我的尊严、我的荣誉、我的事业、我的成绩等等。

2、内外交困无明障•正知正见除我执

  我们一个人为了在内心当中感受到自己在这个社会上面的存在,以及存在的意义,就同时也要去承受社会上面给我们带来种种的挑战、种种的境遇以及种种的压力。这些压力也是无形的,没有形象的,是内心当中的一种感受,感受到自然界、社会给我们的压力。你看这山上风呼呼地响,也非常地寒冷,这些都是自然界对我们身心所带来的一些影响。但是呢,我们要去面对、我们要去克服,克服自然、社会种种的问题、种种的困难,这肯定有压力的,肯定有阻力、有障碍。那外在的压力是一方面,那我们内心当中自己也还有一种压力。自己有一种什么压力呢?无明烦恼的压力!什么叫无明?莫名其妙叫无明,没有智慧、不明了、不清楚,对所缘境迷迷糊糊,也是一种压力啦——内在的压力。内在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究竟要坚持还是要放弃,这是一种压力。自己走的路,是不是一直往前走,还是要拐道,也是一种压力。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怎么样子过才能够实现自己生命最大的意义,不敢肯定,也是一种压力。就是内在的有压力,外在的也有压力。那么这种压力它不是说我们人的身体很好啊,很强壮,就能够承受得起的,它是一种精神上面的作用,因为是精神上面的一种作用,所以你走到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这种压力跟我们人都形影不离,时时刻刻都会感受到压力的存在。

  那我们有了压力,自然而然就会有矛盾。有矛盾,身心疲乏、憔悴,对宇宙人生的真相、对诸法的实相就认识不清楚。所以佛教要告诉我们:“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要了知诸法的实相。认识到说世间上面所有一切的名言都是假名安立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梦如幻的,都是不能当真的;我们人来到世间,就是为大家服务的,都是为众生服务的,我们的能力、我们的智慧、我们的拥有、我们的身心都是为别人服务的,我们内在的压力慢慢慢慢就会得到舒缓了。那如果一直在意我自己个人的成就,压力势必越来越严重,越来越重。

二、苦乐交参由心生•了达四谛求法乐

  好多人会说,“我不学佛很苦,学了佛以后好像苦也没有减少,有时候还多一个负担”,多一个什么负担呢?世间上面有的事情、有的痛苦,你也没有减少;然后你学佛的话,还会增加更多的苦。为什么呢?时间都不够用了,在社会上面工作一个礼拜、五天,好不容易休息一天两天,这一天两天还要来学佛;在社会上面天天看到很多人,要想安静一下,到庙里面又看到那么多人,看到了都心烦,是不是?他就觉得有两倍的压力;有些人还想啊,在社会上面要交税啊、要养家糊口啊,到庙里面来还要供养,负担更多。是吧?那么这些都是自己的一些矛盾、痛苦。快乐没有增加,痛苦增加了。

  那么痛苦和快乐实际上是相互依存的。它怎么样子相互依存呢?就是痛苦当中有快乐,快乐当中也带有痛苦,苦乐交参。并且,痛苦跟快乐都是人的感觉,你念头的感觉、你内心的感觉。你感觉身心愉悦就是快乐——符合自己的心意、身体没有毛病就是快乐。你感觉到身心的逼恼,那就是痛苦。所以痛苦跟快乐实际上是人的主观世界的事情,而不是客观世界的因素。

  常常讲“知足常乐”,知足的人常常拥有快乐,不知足的人即便住在天堂当中也不会觉得快乐。所以痛苦跟快乐的标准呢,会因为你思想境界的不同,因为你年龄的不同,感觉到痛苦跟快乐的境界也就会不同。你如果内心烦恼重重、心事重重,再好的山、再好的水、再好的人,对你来说也是无济于事的。也就是,再好吃的、再好玩的东西,你也是没有心思的。反过来讲,人的心态很好,很健康,正念分明,你即便住在茅草房当中,都不会感觉到痛苦。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曲肱而枕之”。一般人觉得这样子很苦啦,吃饭都很简单,住的也很简单。“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睡觉枕头都没有——“曲肱而枕之”。但是,他很了不起。他不会说这个人间是痛苦,他恰恰感受到很快乐。所以孔子都经常表扬颜回。那么,我们怎么来看待颜回这种人生观、这种苦乐观呢?我们要在外在上面去寻求快乐,要在外在去远离痛苦,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也离开不了,你也得不到;痛苦也离开不了,快乐也得不到。

 

  佛陀告诉我们的佛法――四谛,四谛的首要――苦谛,苦谛要让我们明白人生是如梦如幻的,不是真实的,无常、无我、虚假,不究竟。这就是要让我们不要在整个人生过程当中太执着,而不是要让我们去悲观失望。如果我们觉得这人生是无常无我的,然后就悲观消极厌世,这本身就是没有很好地理解苦谛的道理。包括我们人的身体都是如此的,社会也是如此的,它恰恰要告诉我们不要被事物的假相、被人的假相、被外在的形象所迷惑住,应该要认识到诸法的真实相,就是苦谛,就是四谛。你认识到四谛,我们才能够真正得到快乐。寻求快乐、得到快乐——得到快乐就涅槃,去寻求快乐就是道谛啊。那么世间上面的人他所得到的快乐是非常短暂的、不究竟的,并且需要很多很多的条件,是在感官上面的一种快乐、六根上头的一种快乐,就是符合我们感官的需求、需要。比如我们口渴了,喝一杯水,觉得有一种乐受;你冷了,穿一件衣服,感觉到比较舒服,那仅此而已。这种快乐,当然是因为我们感官也会影响到我们的心,因为身心是一体的。那我们佛法所讲到的快乐,它的境界永远比这个要高、要究竟。它直接是从心上面来认识痛苦、快乐的根源在哪里,它要从根源方面下手去解决痛苦、快乐的问题,所以是不同世间的途径跟方法。真实的快乐不是表面上高高兴兴、欢欢喜喜、活蹦乱跳的、兴高采烈的,那不是快乐。那种快乐,是小朋友的快乐而已啦。比如,父母说一句,“小孩子不要乱动”,他马上就苦恼,对不对?这小孩子不老实,他马上就痛苦。它这种快乐的层次是非常低的,它不能叫做实际上面的一种真实的快乐。真实的快乐,它是烦恼的转化获得的。

三、欲断烦恼莫逃避•先识自心以法观

1、调伏烦恼非远离•空谈推演实无义

  烦恼的远离跟烦恼的转化是不同的,烦恼的转化就是净化,烦恼已经调伏。那么远离跟调伏、跟转化、跟净化,它的含义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们这里空气不好,那你说我搬到去另外一个地方住。比如说,北京空气不好,我搬到上海去住去、搬到厦门去住去,这个是远离。那净化呢,是要采取措施啦,尽量让北京的空气达标。我听他们说,快开奥运会了,空气越来越好了,那它是净化,有很多人做净化的工作,要杜绝污染源,把首钢都迁走了,然后汽车排气要限制,什么汽车都不能开等等,采取很多措施,空气就得到净化。但是我们要对治烦恼、要调伏烦恼,常常用的办法是一种远离的办法——远离这种境界,而不是在内心当中去调伏。那你这种远离的、逃避的方法,烦恼依然不能得到调伏,快乐也得不到,痛苦也不能远离;即便能够远离,也是仅仅是暂时的。那我们要得到快乐,它必需要从调伏烦恼、净化烦恼着力,才有方法获得永久的、究竟的快乐,不然的话,得不到,绝对得不到!

  但是我们听起来很容易,而做起来不是很简单。因为我们常常讲度化众生啊,断烦恼成菩提啊,转烦恼成菩提啊,就是能够把这些术语说得很顺口,很熟悉啦。但实际上面,我们内心上何尝有这样种种不同的感受?感受不出来。为什么感受不出来呢?就是因为很粗心。粗心大意,我们内心不寂静,我们没有真正的用法,没有真正戒定慧的功夫,没有真正的善知识、法师的引导,就认识不出来了,懂再多的教理仅仅是逻辑上面的推演,就是我们讲一套道理,理解一套道理,它跟内心的境界绝对是两回事的。比如说一幅画,大画家画的一幅画,它这里边境界很高,那你必须境界很高的人才能够体会到这幅画的境界,你是很难用文字来述说、很难用语言来表达,语言文字的表达仅仅有一定的帮助的作用。我们修行上面证悟到的境界远远要比一幅画高。它是精神领域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去领会对佛法比较有体会的人、有证悟的人、有一定觉悟的人、一定证量的人,我们根本没办法了知,是很难很难的,就是因为我们的思想境界达不到、难以企及啊。

2、断除烦恼第一步•内在生命如理观

  那么怎么样做到没有烦恼、无忧无愁、没有挂碍?这就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自己的生命,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我们才有办法,才愿意在自己的内心当中寻找问题。那我们会说,我们做得都好好的,人都很正常啊,早晨三点半起来,我们一点也没有过时,也没有赖床;晚上十点休息也很准点,白天也很精进,几点钟上课,几点钟过堂、念经,都很准点,难道我们认识不到吗?难道不是很正确地认识自己?反过来说,你几点钟休息、几点钟过堂、几点钟来上课,小学的一年级的学生都能够做到,那不算什么事情了。这样子能够说明正确认识自己吗?如果正确认识自己就这么简单,那不要去认识,大家都会知道。要认识到我们有多大的潜力,要认识到我们有多少的问题,要认识到我们这些问题怎样去解决、什么时候去解决、怎么解决,我们应该怎么办,我应该去做什么,我应该怎么样来拓展自己生命的领域,让它更加富有意义,这些是我们认识不清楚的。


  生命的潜力是无比巨大的,并且生命本身是一个奥秘。不是我们很机械地来看待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它是人生的一种现象,一种规律,它不是代表生命的奥秘。那为什么会有生老病死,里边就很有文章了,里边就很有道理了。怎么样做到不生不老不病不死,这个就需要修道了,就需要做功夫了。所以我们学佛法的人,就是在有生之年,有生之年也不知道多少年,因为无常,也难讲你会活到多少岁,每个人都很难讲。不一定说你岁数大了,就死得早,岁数小,就死得晚,它不一定的事情。无常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突然间哪天找到你的头上,那么你就是无常。很难讲人一定要活到几岁,这都是不一定的事情。那么我们怎么样在无常、有限的人生的过程当中,真正认识到自我,认识到真我,真正的自己,体会我们生命的内涵和品质,这就需要我们对佛法有用功,有认识。

3、置换名言法转心•无常洞彻世间相

  佛法说我们的身体是五蕴和合而成的。所谓五蕴和合,就是假相,因为我们认识到说自己是五蕴和合而成的,所以我们眼耳鼻舌身意所看到的种种的现象,它仅仅是现象而已啦。我们不能把这些现象就当成人生,就当成是真实的,就当成我们要下一步造什么业、下一步怎么去对待的一个标准。哲学上谈现象、谈本质,那我们佛法呢,谈法又不一样,我们佛法谈“相”。当然是“象”跟“相”,一个是大象的“象”,一个是“相”。我们佛教谈的是境界,所有东西都谈境界。为什么谈境界呢,因为这些是我们六根六识所缘的境,所以它就成了境界了,对我们自己来讲,就是境界,我们自己的境界。

  那我们修行,就是要把六根六识所缘到的、客观外在的这些色声香味触法的尘埃,把它去掉。这些尘埃,都是不对的。因为这些尘埃布满了我们整个的心。然后我们要种下的都是佛法的清净的种子,无漏的种子。那我们要把这些尘埃去掉,要把这些尘埃的种子去掉,首先我们要断绝污染源嘛,就是我们不能再去种有漏的种子。这样的话,就需要用佛法的观点来认识世间,以佛法的观点来认识人、事、物,我们才有办法转心,才有办法调伏烦恼。

 

  如果我们是一个佛教徒,我们一样用世间这样一套的名言、概念、逻辑来看待人、来看待事,那么我们的心怎么能够得到转化呢?烦恼怎么能够得到调伏?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就如我们看到木头、我们看到砖头、我们看到瓦片、我们看到桌子,那么不学佛的人也是看到木头、也是看到瓦片,也是看到桌子,也是看到椅子,它一样的道理。但是呢,我们也可以有另外一个看法,觉得这木头、砖头、桌子、椅子,是我眼睛、眼根所缘的境,那么这些境,对我们自己,对道场、对佛教、对大家,它有作用。椅子可以坐,桌子可以写字,砖头可以拿来垒墙,它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要能够把它当成一种法,什么法?当作色法。“色法”,佛教的名言;“物质”,世间的名言。甚至很简单的事情,比如,“眼睛”,社会的名言;“眼根”,佛教的名言。但是我们只有读佛经的时候,才觉得这是佛教的什么名言。世俗生活当中这些名言,我们套不过来,我们转化不了。

  那用佛教的话来讲,世间上面所有的一切物质,它是两种,一种是显色,一种是形色。显色就是颜色,形色就是形状。我们看到的,实际上是看到这种颜色跟形状,比如说我们这个讲堂,我们这个人,全部都是白的话,那么你就分不清楚什么是什么,这个花,这个桌子,这个天花板,全部白色,你就很不好辨认,那么你能够把它辨认出来,就是因为它有颜色、有形状。所以我们看到的实际上面不是事物的本身,我们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层,表层的形状和颜色而已。

  但是我们很容易把事物的表层的形状、以及表层的颜色就当成事物本身的体性,那肯定是不对的。实际上,你没有看到木头,砖头也没有看到,也就是你只看到外在的它的形状和它的颜色。然后,你在这些形色和颜色上面下定义,来比较、来评判:这个比较大一点,这个比较小一点,这个颜色深一点,浅一点,你喜欢深一点,你就说这个深,这个好;你喜欢浅一点的人,就说这个好。那其他东西也是一样的,有些人喜欢小的东西,这个越小,就觉得这个好,有些说这个大的好。实际上你说的“大、小”啊,“好、不好”啊,它跟这个物质本身、跟这个东西本身没有任何关系,只是说,随你自己的心里认为它好就好,认为它不好就不好。你如果不需要的的话,别人送你一个东西,你说“赶紧拿走,放在这里一种累赘,占地方”,是不是啊?他都不想有这种多余的东西,无关的东西。

  这都是人为的一种心情,人的心情就是源于人的认识:对物的认识、对人的认识、对事的认识。那我们如果没有佛法的智慧,那肯定用烦恼来认识,用世间的名言概念来认识,那我们怎么能够解脱呢?肯定解脱不了,跟原来一样。我们要把世间上面的这套转化过来,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佛教告诉我们,要修无常,要修无我,因为无常无我、空性是诸法的共相,一切法它都是无常的,你可以用无常来观待一切法,那么你就好观察啦,好用功,就不会被诸法迷惑住。那你如果一样一样来分析,说这个有什么坏处,那个有什么坏处,这个花有什么坏处,这个水有什么坏处,里面有污染,里面有毒,里面有添加剂,有什么东西,那你这个脑筋怎么能够学佛法呢,这还了得的事情!——这个地方有没灰尘,有没有毒啊……天天这样,那还了得。你都来不及分析了,你只要概括——无常!

四、善悟诸喻甚深义•广弘圣教依缘起

1、正见超越不排斥•广发正愿福慧增

  无常,但又不是世间一切不管了;无常,但我们还要去积极去看待世间的问题,否则的话你会很麻烦,因为你是出家人,学佛的人,我们对世间上面的东西既要有正知见,又不要被迷惑,然后还要超越。但是,我们又不能离开世间上面的生活,世间人穿衣服,我们一样也要穿衣服;世间人吃饭,我们一样也要吃饭;世间人喝水,我们一样也要喝水,这些样样也不能少。那该怎么办?你会很矛盾。

  好多人说这食物里面有添加剂,那大米里面有没有呢?也是有的,大米至少有防腐剂的,怕大米烂掉,在谷子里边就放了防腐剂;这水里边有没有去化验?这水里有没有毒?这都是很难讲的事情。反过来说,它有一定的标准,你超过这个标准或者超过太多,那可能到时候会有问题。但总的来讲,我们吃素肯定是比较健康的、比较卫生的,只会比较好。那这个我们是举一个例子来讲。

  释迦牟尼佛规定比丘要乞食。佛世的时候,乞食有规定,一天当中最多只能乞七户,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这七户如果都不送给你的话,那么你今天就不能吃了,没有东西吃了,不能再乞了,而不是说你随便去讨。那么,你这个法师如果不用功的话,那就很麻烦了。你上前去,大家说这个法师、这个比丘不怎么用功,不供养他,那就麻烦了。所以他就会很用功。乞到了之后他不能全部吃,还要分四份,自己只能吃四分之一:一份给同行吃,因为你到外面托钵的时候,有人在家里守护的,也有人生病的,那你要分给他一份;一份要布施给那些穷人,那些穷人也很困难,要布施一份给他;一份要布施给鬼神,要供这个鬼神(所以我们现在放蒙山,同样一个道理,就是要招待这些鬼神。因为鬼神不招待的话,会找你的麻烦。他没东西吃就到处晃,你也不得安宁,所以庙里要放蒙山,蒙山放好,庙都安宁;蒙山观想没观好,那糟糕了,念得不认真,鬼神都来作怪);然后,一份自己吃。

  想想看,你一天只有七户可乞,那你天天要去乞,他不可能送给你多少啦,有时候给你两勺,给你两个馒头。因为佛世的时候,比丘不是一个人、两个人,他是几百成千、几千人,你想想看,你天天要去乞食,那时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说你如果没有很好地修道的话,确实会发生困难。

  过去藏族要出家的,都是家里边供、父母供,庙里边都不搞这个伙食的,出家都有很大压力,就是他要带粮食到庙里边来修行。在汉地呢,汉地的法师们,比较有很多的善巧方便,庙里面有生活啊,他不发愁,只要是大庙他一般都吃不完,人越多的话他越吃不完;人越少的话,庙里面越苦。比如那些小庙,一两个人,庙里都很穷。大庙几百个人,吃肯定不成问题,你再怎么吃,越吃越多。你看我们过去在内院的时候,就几个人,三五个人,每天要骑三轮车到下面去买,每个礼拜买了然后推上来。现在不用怎么买了,很多居士会送上来。

  那现在人多,福报越来越大,他为什么这样?怎么来的?一个三宝,一个修行修出来的。修行以后,就是会修出福报出来。你有福报然后慢慢才会开智慧,以福养慧,那福也好,慧也好,它从什么地方来,从你的愿心来、愿力来,所以要广发正愿,要发大愿。你发大愿的话,你才能够去承办佛陀的事业,才会有这种承担心嘛。

2、顺应缘起智抉择•次第接引广结缘

  所以,我们在寺庙里边的用心,跟我们在家里边的用心是不同的。在寺庙里边,大家在云水堂,吃饭吃得干干净净。你吃不完的,别人帮你吃。都要惜福,大家都惜福。有一片菜叶、有一粒米他都会捡起来吃。在社会上面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他吃不完就倒掉。你如果是把它吃得干干净净,别人反而会有看法,觉得你怎么这么吝啬。请人家吃饭,剩得越多越好,说明这个人很大方。如果吃得干干净净,他觉得不够,那就很麻烦。这个观念是不同的。三宝地,绝对是不敢浪费的,都计划得刚好,每天都计划,怎么样既要够吃,又不要剩下,更不可以浪费。若不这样的话,都是会亏损常住,会有因果。我们的同学都非常认真,根据这些戒律来做。社会上面不学佛的人,他对这些食物、对这些物质,他不可能有这些概念的,他不管这一套。

  世间人穿的这个衣服可能一件几百块、几千块都不一定,他觉得越贵越好,越好、越是名牌,越是高贵的,觉得越是体面。这种生活的标准,价值观是截然不同的,跟我们修道人的心态是不一样的。修道人觉得要干净、朴素、合适、卫生,就是非常庄严。在我们这些出家人的服装里面,袈裟、衣服,一两千年都这样,从印度到中国,一直以来都是这样,越这样子的话越是很庄严。社会上面的人赶时髦,赶来赶去的话,最多也是越来越难看,服装千姿百态、千奇百怪、什么样的都有,这个有什么好看呢?这个就说明人的烦恼了,他没事干,他就想怎么吃、怎么穿。民以食为天,然后就是怎么穿着;,这个房子怎么设计;交通工具——汽车、火车、飞机,衣食住行。总之,所有一切考虑的都是这些跟生活有关的事情。当然,社会就是这样子一个过程,一个变化、一个发展的一个过程。

  那么佛教要在社会上面立足、生存、发展,也离不开这些物质的条件,但是如何又能够保持我们一份清净修道的心?我们如何来面对非常纷乱的物质世界?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没有正确的知见,要么跟纷乱的物质世界格格不入,要么就不容易显示出佛教的品格。那么我们既要显示出佛教的品格,又能够跟时代同步,这是谈何容易的事情!这是非常难非常难的事情!因为你又要和时代同步又要保持佛教的品格,不是你自己认为说我这样子做是合适的,是符合佛教的精神的,跟社会是不脱节的。你要让大家来评判的,要让社会公众来评判,那么我们佛教徒是不是落伍,或者说是不是在赶潮流,或者说我们是能够适应社会的,这个是不一样的。你落伍的话肯定是不好的,落伍就说明你这人比较差才落伍;那么你去赶潮流肯定也是不好的,社会上面的人才去赶潮流。学佛的人是要来适应这个社会,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适应这个社会的进步。 

   那么怎么适应?这里面度怎么把握,我们怎么做,那就见仁见智了,那么也可能,我们做对的,人家认为你做的不合适,也可能你做错了,人家会认为说你做得很好。这个都是会有可能的事情。那么你怎么来认识和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判,又是一个问题。我们一个人做事情,你要做的时候,或者做好的时候,最少有三种评判观点,第一种观点说你这样子做很好,有一种观点说你这样子做非常不好,有一些人说反正也可以,就是中庸的态度。一种肯定的态度、一种否定的态度、一种中立的态度。它可以概括成三个标准。

     那么我们究竟怎么做才符合佛教的精神,才是恰当的?这都必须要去考虑的。我们怎么去做又能够好用功、好用心、好修行,又能够让佛教发展,又能够让社会上面更多的民众信仰、接受佛教呢?如果我们不跟社会上面的人接触,那他们怎么来信佛呢?怎么来入门呢?这肯定是入道无门。他怎么知道我们这里有个龙泉寺呢?他们怎么知道在这里能够听到佛法?那肯定我们会有些介绍的东西,一些材料,要去宣传,他才会知道。如果说我们没有人来做这些工作,那肯定人家不知道。我们要度众生,那么众生来了,他有种种的习气,他刚刚开始接触佛法,我们要让他很多习气都改,不可能。只能逐步逐步来,一点一点来,一点一点改,让大家对佛教有好感,对寺院有好感,觉得这些信佛的人都是非常善良的,都能够关心别人,这些人都是能够信得过的人,他慢慢慢慢自然而然就会来学佛,他会比较的。所以不需要一下子告诉他,佛教什么大的道理,也不需要告诉说,这佛教说什么理论啊,怎么样子成佛啊,他还没入门呢,他成什么佛啊,哪有那么容易?你入门了都不容易成佛,他没入门怎么成佛呢?必须要有一些互相接触的、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有这些话题,大家才能够谈到一块。

五、善护所缘不随转•决定所修勿增减

1、令心安住善所缘•莫随烦恼自在转

  那我们在寺院当中,究竟要怎么修?实际上《广论》上面是有告诉我们的:“所言修者,谓其数数於善所缘,令心安住,将护修习所缘行相。”就是对我们所缘的境界要令心安住,那么我们要想方设法来护持我们修习所缘的行相,就是内心当中佛法的行相时刻不能脱离,一直要保持,一直要存在;如果内心当中没有佛法的行相,就没有佛法的力量。

  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得到佛法很高的一个境界,所以你必须要去建立一个行相。你如果已经有很大的成就了,这个行相就不需要了,因为他就任运,他自己就能够代表佛法,就是所做作为已经自然,任运自然。我们初学的人是不可能有这种能力的,初学的人必须要去建立一个正确面,去建立一个模范,去建立一个典型。社会上面要学雷锋——雷锋很了不起,做好事情。就是树立一个形象,在内心当中树立一个所缘的形象,就能够产生作用。我们佛法修行,要建立一个所缘行相,目的要来调伏我们的烦恼,净化我们的烦恼。

  那为什么我们对自己所缘的行相护持,并令心安住如此重要呢?《广论》里面有谈到,“盖从无始,自为心所自在,心则不为自所自在”,我们内心,我们自己内心,是指我们的分别心、散乱心,狂乱心、意识心,就是我们生命,都是被我们第六意识的分别心、散乱心所把持的,也就是我们往往说的话、做的事情,不是自己要说的,不是自己要做的,他往往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

  比如我们常常跟人家说了很多话,有时候不是说你自己很愿意这么去讲。我们自己讲一讲看,自己对自己,你用不用讲话,你不用讲了,如果说自己对自己讲的话,你拿个录音机录下来,然后再放出来听,那这些话都不能听。为什么?这话都没有意义,不用讲。那么我们讲很多话,实际上都是来应付对方的,是没有用处的,他也可以不讲。他讲,是一种习惯。他觉得,哎呀,我不和对方说话,对方可能会误会我”,要么说我不讲可能会很难过,不讲一些话就受不了,他总是要讲,一种习惯啦。实际上无义语太多啦,太多太多妄语了,就是说,无关痛痒的、没有作用的话,没有意义的话,罗嗦的话太多。所以是内心烦恼的表现。实际上面不是我们自己生命所需要的东西,生命所要去展现的内容——不是的。

  那怎么办呢?“心复随向烦恼等障,而为发起一切罪恶。”因为内心烦恼起现行,所以自己整个生命就会转向烦恼那边去,因为内心趋向于烦恼,就会发起一切的罪恶,就会造种种的恶业,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此修即是,为令其心,随自自在。”时时刻刻要去面对自己的生命,而不是要去面对自己的烦恼心,也不是跟随我们自己的烦恼心,而是应该让我们自己生命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去走——“堪如所欲,住善所缘”。“堪如所欲,住善所缘”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东西,我们所需要的佛法,我们所需要的三宝。能够真正安住这样一个所缘境,“住善所缘”。这不仅仅是我们人的血肉之躯住在这里,我们心有没有住在这里,我们整个生命有没有安住在这里,这是很重要的。有些人他只是身体坐在这里,他的心呢,散乱心跑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都不知道飘到哪里去了,很难讲的。好一点的话,他只是散乱心坐在这里,意识心坐在这里,意识流在这里了(现在的语言“意识流”,我们佛教的语言“意识”),就断断续续,不太连贯了,人的生命没有在这里,所以就不是真正的安住。反过来说,我们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我们的意识心,衬托不起来,就是我们的心没有办法来担负自己生命的意义。我们清醒的时候,我们听到佛法的时候,隐隐约约会感觉到我们内在生命的重要性以及它的珍贵性。但是我们一旦没有听佛法的时候,佛法的力量不起作用的时候,我们意识心、分别心又出来了,就是没有办法来真正面对自己,“随自自在”。

2、任遇所缘患无穷•莫将恶友作同行

  “此复若随,任遇所缘,即使修者,则於所欲,如是次第,修习而许,善所缘境,定不随转。”那么也就是,我们如果“任遇所缘”,“任遇所缘”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有很多很多的境界,那么我们去修行的时候,一定要怎样呢?“定不随转”。不能随我们自己的意识心、所缘到的境界来转。如果那样,就是很可怕的事情,也是很麻烦的事情。因为我们出门的时候,很难想象说你会遇到什么境界。也有可能人家给你讲一通佛法,那你就会觉得他讲的这个佛法有道理,我们要照着去做,也有可能说他告诉你一个方法,这办法很灵,你也可能会照着去做,这都是会有可能的事情。这样的话,我们自己的内心所缘的行相就会放弃、就会随转,随着“任遇所缘”来转,这个怎么去修道呢?

  那你再换一个境界,再换一个地方,再有一天,你又遇到另外一个所缘,刚好这个时候你的心情跟他相应,那么我们又会认为说“这位法师讲的好,这位法师讲的对,能够了解我的心情,能够对治我的烦恼”。好多人他在起烦恼的时候,刚好有一些人在你这个烦恼上面给你安慰几句。说“哎呀,你这些委屈确实是正确的,别人不了解你”,你觉得,“哎呀,只有这个人会同情我,这个人会了解我的心”。那就会相信他,这个跟我们烦恼时“所应修心”是两回事情。他只是同情你啦,他也只是说来安慰安慰你啦,他本身就是这样一个作意。那么当你情绪极其低落的时候,你刚好需要一个人来安慰你的时候,有一个人来安慰你,我们就会很容易认为说这个人就是我们最好的同行善知识。实际上这样已经成了一个恶知识了。我们会把恶知识当成善知识,会把善知识当作恶知识。那么如果另外一个人同时说:“你不能起烦恼,赶紧去拜佛,你怎么不去上课呢?”那你会把他当成恶知识,“我这么烦恼,你还叫我去拜佛,你这个没有同情心。”你对照佛法,你对一对看,是不是这么回事情?,肯定是这样子的。我们在家里头好,在庙里边也好,我们都是能够看得出来的。所以怎么办呢?“若从最初令成恶习,则终生善行,悉成过失。”你一直这样等流下去,那么这种恶习怎么能够改呢?

  “故於所修诸所缘境,数量次第,先须决定。”我一天要修几个小时,要修几座法,念几卷经,念多少遍咒,念多少佛,磕多少个头,这是数量;次第,早上做什么,下午做什么,晚上做什么,要做多久?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一年,两年,做完再怎么修,都要做决定的,要非常清楚。“次应发起猛利誓愿,谓如所定,不令修余。即应具足忆念正知,而正修习,如所决定,令无增减。”这是关键的,因为你数量、次第决定以后,你不要增减,为什么呢?那有时候你高兴起来,你说我今天再加两小时,那么你明天不高兴了,休息一天吧,这都是不对的事情。我们这里,一些同学上课,他上高兴后,天天上,最后上不动了,不行也得上,这个不行的。我刚开始就讲,你一个礼拜上几次,不要多,多了希求心你就断了,就不愿上了。好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我刚开始就一直这么说,,必须要搞清楚这个数量跟次第,要刚好。

  你一天饮食要知适量,修行也是要知适量,同样一个道理,一个是滋养我们的法身慧命,一个是滋养我们的色身,滋养我们的生命。所以我们修行一定要做决定,一定不能增减,一定要善于护持自己所缘的行相,不能随便转。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