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杨曾文教授:禅宗初祖菩提达摩


   日期:2023/11/27 0: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禅宗初祖菩提达摩   

  在中国,也许在世界各国,提起少林寺,好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提到菩提达摩,知道的人就少一些了。不过,在中国知道他的人还是很多的,即使扩大到近邻朝鲜、韩国和日本,乃至越南,知道他的人也是相当多的。为什么?因为在中国,以至东亚一些流行佛教的国家,禅宗特别盛行,而禅宗是奉菩提达摩为初祖的。走进寺院,走进书画店、博物馆,经常可以看到一幅幅充满生气形象各异的达摩水墨像,一般以画半侧身达摩的为多,只见在倒八字眉毛下双目深陷而炯炯有神,鼻梁高挺,两颊长满络腮胡子,或坐禅,或站立;也有的画达摩迎风站在流动的江中,脚下有一根芦苇,岸边有苇丛,题上“达摩祖师一苇过江”之类的文字。……虽然各种达摩画像表现的是“胡人”形象,然而却给人以亲近的慈祥的感觉。如果打开佛教史书,翻阅禅宗“灯史”(记述历代禅宗祖师事迹和语录的史书,如《景德传灯录》等),经常可以看到“祖师禅”或“何为祖师西来意”之类的语句。
  那么,菩提达摩是个什么人呢?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有些什么事迹呢?请允许我用通俗的文字稍作介绍。
  一、“壁观婆罗门”
  菩提达摩,宋代以后一般写做菩提达磨,是南印度人,出身于婆罗门种姓(古印度社会中分为四个种姓等级,婆罗门属于最高种姓)。他在南北朝的初期(5世纪后期),乘船从广州登岸,经过江南的宋境,然后渡江到达北方的北魏。他曾长期游历和传法于嵩山洛水流域一带地方,曾在少林寺居住和修行。
  达摩在中国北方至少生活了50多年,学会了汉语,能读汉译佛经。当时佛教界盛行有豪华排场的讲经、斋会活动,不太重视打坐修行。达摩对此风气表示不满。他特别重视坐禅修行,在栖止少林寺时,经常面壁而坐,静心观想,被人称做“壁观婆罗门”。
  达摩弟子有惠可、道育、僧副等出家僧众,还有昙林等在家的居士。他特别提倡《楞伽经》,曾将此经授予惠可,对他说:“我看这部经最适合在汉地流行,如果照着修行,可以达到解脱。”他亲切地教导弟子按照这部经的意思认真坐禅修行,希望他们从内心达到觉悟,教他们不要受当时佛教界不好风气的影响。
  因为达摩教导弟子注重内心觉悟,受到某些只热衷讲经斋会排场的僧人的猜忌,甚至有人几次下毒害他。达摩终于在一次吃过有毒的食物后去世,遗骨被安葬于熊耳山(在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县)。然而根据后来的传说,达摩并没有真死,竟一个人赤着脚提着一只鞋悄悄地越过葱岭回到了印度。
  二、祖师西来意
  “何为祖师西来意”?在过去禅宗丛林参禅的场合,这是被反复询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意思是说菩提达摩祖师为什么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呢?然而一般皆不予正面回答。如果是禅师问弟子,弟子贸然作出回答,往往遭到棒喝(用棒打或大声吆喝、斥责);如果是弟子或参禅者问禅师,禅师或是默而不答,或是用别的话岔开,也有时施以棒喝。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用任何语言文字都难以把达摩来中国的用意表达清楚,所以最好不回答。禅宗宗旨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主张对此类问题应当让学人自己思索,从中体悟达摩祖师来华的真意,然后落脚于自修自悟的行动之中。
  那么,菩提达摩祖师有没有“西来意”呢?当然有。到底是什么呢?
  一个人从出生那一时刻起,到最后生命结束的刹那间为止,不知要经历多少坎坷、磨难和痛苦。人如何从种种的身心烦恼和痛苦中解脱出来呢?最重要的是从自身做起,从净化自己的心灵做起。佛陀从创立佛教的那一天起,就教导人们要认识造成各种身心烦恼的原因主要不在外部,而在于自己不懂得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是互相依存的,不知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道理。佛陀把这种精神状态称做“无明”或“痴”。因为不懂得自身周围和一切事物和现象永远处于生灭无常的状态,便怀着永无满足的贪心向外追求名、利、财、色,于是在顺利的场合便高兴,甚至忘乎所以,弄不好便乐极而生悲,遭遇挫折或苦难;有时追求目的没有达到,便怨天尤人,情绪激愤,甚至导致家庭不和,与邻里发生纠纷;极而言之,甚至发生族群争执、社会动乱和战争。归纳起来说,贪、瞋、痴(无明)才是导致人们遭遇种种烦恼和痛苦的最根本的原因,因而被称做“三毒”。人们如果要彻底摆脱各种人间烦恼和痛苦,就应当净化自己的心灵,从克制并进而断除自己的贪、瞋、痴入手。
  自古佛教通行的法则(“七佛通戒”)就是简单的四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遵守戒规和社会公德,止恶行善,不断净化心灵,正是佛教的基本要求。
  菩提达摩从印度来到中国,在50多年的漫长时间里所行施的教化,也就是一引导民众净化自心,觉悟自性,从生死烦恼中达到解脱。难道这不就是“祖师西来意”吗?当然,任何语言对问题的表述都是有局限性的,笔者所作的解释也许仍然挂一漏万。
  三、“舍伪归真”,体悟自性
  菩提达摩是著名的禅师,教导门下慧可、道育等弟子自有一套独具特色的道理和方法。他遵循大乘佛教以普度众生为宗旨的菩萨之道,首先要求弟子要通过静心坐禅,体悟佛法的真谛――真如佛性,称这种方法叫“理入”,意为让自己的认识契悟真理。他告诉弟子:
  如果要达到解脱,首先必须归信并且认真地学习佛法,从中体悟佛法要旨,确信自己的本性与佛、菩萨本来没有差别,只是因为自己的心性受到情欲烦恼的污染才没能摆脱生死烦恼。如果能聚精会神地坐禅壁观,在自心断除一切贪欲烦恼和各种差别观念,做到“舍伪归真”,不再执着于文字,便能使自己的认识契悟于佛性之理,达到清净无为的解脱境地。
  达摩要求弟子达到的境界可以说是很高的,然而如果要着手去做却也并非难到不能做的地步,可以说是“难行能行,难修能修”。首先要放下各种思想包袱学会坐禅,一次不会就两次,两次不会就三次,然后就坚持聚精会神地坐下去,观想下去,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坚持下去,贪欲和烦恼痛苦就会越来越少,精神境界越来越高,终有达到解脱的一天。“理入”是个总目标,是最高目标。如果修行者没有这样一个终极目标,其他任何修行就显得毫无意义。
  四、遵循“四行”,实践菩萨之道
  菩提达摩教导弟子在日常修行和生活中应当遵循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包括“四行”: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这四行是什么意思呢?
  既然贪、瞋、痴是导致人生一切苦恼的祸根,那么就应当在平时各种场合予以认真地对治(对症治疗),并且以大乘菩萨之道作为自己“弘法利生”的最高宗旨。
  1以报怨行来对治人的瞋恚。在遭遇任何挫折和痛苦时候,都应想到这一切都是自己以往的所作所为造成的;既然是报应,就应当平静地甘心忍受,而不应当怨天尤人,防止愤怨情绪和极端行为的发生。
  2以随缘行来对治无明或愚痴。一切事物皆是因缘所生,生活中的苦乐遭遇也是由内外缘分决定的,世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因此,如果碰到荣誉顺心的事情时,应当想到这是由自己过去的表现和其他外缘条件造成的,不必兴高采烈,忘乎所以;遭遇挫折或失败,也不必灰心丧气。如果懂得凡事皆有因有果、有生有灭的缘起之理,就必然增长人生的智慧。
  3以无所求行来对治贪欲。应当体悟一切现象都是变动不居的,是空幻无常的,对世上任何的东西,什么名利、地位、财物,以至自身的年华,皆不应当贪恋执着,皆不应执意地追求,要认识有身有求就会造成苦果。如果能达到此种认识境界,便会甘心于淡泊,逐渐息灭贪求之心。
  4以称法行引导实践大乘菩萨之道。“法”就是大乘佛法,就是大乘菩萨之道,包括“六度”(或称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所谓“称法行”就是要在行动中实践这六项内容,努力地弘扬佛法,造福人间社会,利益有情众生,并且应当严格按照大乘佛法的规则,遵守戒律,努力地修行,不断地断除烦恼,增长智慧。
  菩提达摩来到中国,在50多年的传法生涯中,主要以此“理入”和“四行”教导弟子,引导他们重视自心觉悟,并且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中不间断地对治和断除导致人生苦恼的根本原因——贪、瞋、痴三毒,努力实践以“六度”为基本要求的大乘菩萨之道,将修行、弘法和利益人群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现实社会建设人间净土。
  如果有人再问:“何为祖师西来意?”可以回答:“以上便是!”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杨曾文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杨曾文教授)  

 杨曾文教授:吸收先进科技,促进佛教适应时代发展 

 杨曾文教授:爱国爱教,垂范千秋――纪念圆瑛大师圆寂50周 

 杨曾文教授:当代佛教的社会教化责任 

 杨曾文教授:雪窦重显及其禅法 

 杨曾文教授:延寿的禅、教会通思想 

 杨曾文教授:永明延寿及其著作 

 杨曾文教授:马祖和洪州宗 

 杨曾文教授:人间净土思想与不二法门 

 杨曾文教授:中国佛教与东方文化 

 杨曾文教授:佛教的民族化和禅宗 

 杨曾文教授:佛教中国化的回顾与思考--中国古代佛教的三个 

 杨曾文教授:如是弘愿,如是伟业--纪念中国现代著名佛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