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敞开心扉 安住当下


   日期:2023/12/25 10:1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敞开心扉,安住当下

  今早要讲的题目是“敞开心扉,安住当下”。
  大家在管理的过程当中,为了庙里边的安全,要保安、要防火、防盗,以及各种电器的使用,这些都要规范。大寮的烧饭、炒菜,也都是要保证安全的。这样,就需要有窗户,就要有门,就要加锁,要有人值班,要有记录、存档,挂单,退单,查看身份证等等。为了庙里边的保安,这些应该具备的程序,条件,措施,才能够保证安全。
  其次,还要保洁,是要保持、保证清洁。我们斋堂、佛堂卫生都做得非常干净,摆放非常得整齐。寮房、走道、馆藏,各个方面的通道都需要去保洁。有些油渍的东西,以及不好清的地方,都要用“去污粉”等把它去掉。就是说各个地方不干净的,都要把它清除,让它清洁。用的方法、工具、材料是不一样的。但是目的就是为了让环境保持清洁。
  我们常常说,做事情的目的,不在这个事情的本身。比如:搬石头的目的不在于石头;炒菜的目的也不在于炒菜,清洁卫生的目的也不在于清洁、保洁这个本身。不保洁的话就不卫生,不卫生人就容易得病,这是有因果关系的。而不是说,做事情的本身不在这个事情,那事情就可以马马虎虎做,也不是这么一回事了。又比如说走路,我们走路的目的不在于走路,那就随便走来走去,这些都是在浪费时间。
  说话、做事应该更有进一层的含义。也就是我们要追求的、要成就的,都会有更高的、更好的一个目的。事情的本身的意义是有限的。如果我们眼前的、当下的,没有做好,那明天的、未来的怎么能够好呢?在学佛法的过程当中,对观念性的一些理解必须要很深刻,而不是说忽视对事项上的理解,或者说就不注重了,这些都是有一系列的连带关系的。
  反过来说,用什么方法能够让寺庙里边安全,这是很重要的。只要能达到目的,方法方式是千变万化的。比如扫地,只要有空余的时间,早晨、中午、晚上都是可以的。但还是有一定的规范,若不照这个规范做,就很难做好,所以先就要去学做事情本身的操作流程规范,样样事情都是有规范的,熟能生巧,可能刚刚开始不会做,那就要去学,从生疏到熟练,从熟练到最后做起来就驾轻就熟。时时刻刻都要保持一颗好学的心,对未知的领域、不会的地方,都要有一种好学的心。
  那么保安、保洁够不够呢?还不够。庙里边本身很安全,环境很好,卫生也很清洁。如果把所有的门都锁起来,房间就进不去,也出不来,相当于和外在隔绝了联系,如果阳光、空气也透不进来,人也没办法活。也就是说,在做卫生的过程当中,要注意经常开窗户。在冬天,可能中午才能开窗户,要是夜里开窗户大家就会着凉。对于开窗户,什么时间开,肯定要找比较暖和的、没有风的时候开,而且开窗户的时候,人不能对着窗户站。这个就是打开门窗的需要。一天当中屋子里必须要有这个过程,才能够有新鲜的空气进来。
  人的心扉也是一样,如果没有意识去敞开自己的心扉,心就与外在隔绝了。我们常常听到说“自我保护”,就是在自己心里的思维,砌起了一堵高高厚厚的墙,外在的阳光、空气就进不来,跟人沟通就会有问题。人的心跟外在的房子,跟外在的境界是一样的。在自然界里,空气最好,阳光也最好,阳光、空气、雨露具足,万物生长就快,就茂盛,就欣欣向荣。人的心也是如此,我们敞开心扉,但是又要保安、保洁,否则的话门打开了,小偷跑进来,窗户打开,风沙刮进来,这都是有可能的,所以下一步还是要保洁,要安住当下。
  安住当下就是说这个时侯要开窗,或者是要开门、要扫卫生、要整理房间里的物品,这些都是很清楚的。但是,无论保安也好,保洁也好,还是打开窗户,目的都是让人住得舒适,人的心情好,工作起来方便,整个环境好、健康,而不是说要去弄这些很无谓的事。这对人的学习、用功、修行、生活、工作都是有关系的,营造这样一个很好的环境,是我们的一个目的。
  同样如此,我们修行用功,对这些境界怎么办,就要有一种安住当下的作意和心态。比如说现在要吃饭了,但是你觉得,我今天只有一点点饿,没有昨天那么饿,没有前天那么饿,前天你可能一天没有吃,两天没有吃了。那你老想着昨天很饿,今天不怎么饿,所以现在就不怎么想吃。或者说等下看一看是不是很好吃,如果很好吃,我们就吃一点,如果不是很可口那就少吃一点,或者就不吃了,或者说大家都来过堂了,我不来就不好意思,那我也要来。这些都不是安住当下的一个心态,都是我们内心没有规律、没有规范的一个标志。没有按照这种工作流程操作的一个状态,那就是非常容易出问题的。
  我们常常讲“饮食知时量”,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就跟我们的工作一样,定时定量,我每天能够做多少事,每天能够吃多少饭,什么时间去做事,什么时间来吃饭,修行就是这么简单。有时候你想吃,有时候又不想吃;有时候想去工作,有时候又不想;有的时候想学习,有时候又不想,这样的话,心时时刻刻就处在一种躁动的状态,就是没有安住。
  实际上,外在提供种种条件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心能够安住。有安住才会有快乐。如果我们的心在动荡,在浮躁,所有的法都是不入心的。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些问题应该从内心方面去着手、去解决、去下功夫,而在外在执取,那都是错误的。为什么叫“五取蕴”?追求外在的东西就是执取色蕴;执着追求自己种种的感受,累积下来就是受蕴;很多的胡思乱想累积下来的是想蕴;轻举妄动最后累积下来的就是行蕴;我们一直在分别、比较、散乱,种种的心态累积下来就是识蕴,所以“五蕴”也名为“五取蕴”, “取”就是烦恼。
  修行的目的就要靠智慧去观照,观照此时此刻我们当下怎么办。比如菜不够了,要把哪个碗推出去?粥不够了,要哪个碗?要吃多少,要怎么表示,能够让行堂的同学看得到,避免他没有关照到。行堂的同学对现在哪位同学需要什么东西,都要非常的敏捷,观照力要很强,动作要很迅速,同时走路打饭菜的时候不能有响声,又保证安全,不能烫到别人的手,要保洁不能掉到地板上,掉在桌子上等等。如果说我们没有去观照,没有安住的一种心态,会很浮躁,汤也好,菜也好,行堂中肯定不容易做得那么圆满。
  打菜的时候能够安住当下,吃饭的时候也是要安住当下。观察自己内心,现在起什么心,动什么念,现在正在干嘛,坐在这里是做什么,时时刻刻要非常的清醒,非常清楚,就不会老去想过去的事情:早晨念经没有念好啊,昨天怎么样子啊,前天怎么样子?老去回忆过去,更何况又不能在过去的事上悟出更深的道理来让自己安住。
  反过来,本来过去已经做过的这些事,比如说昨天卫生没有打扫好,班长批评,你老去想昨天没有做好被批评。你昨天没做好,今天把它做好,每天把它做好,这才是对的。你老记住昨天工作没做好被人家批评,你的心态就会有问题,修行就修的不对路。学佛法就是为了要去处理解决当下的问题,当下的问题处理好了,今后才能够更好,未来才能够更好。
  佛法里面的任何的一个法,在任何的一个事上,都是能够体现的。就是说在这个事上能不能悟出来,这是很关键的。你能悟出这些道理,只有亲身去历练,才是真实的。没有亲身去历练,没有实实在在去工作,是非经过不知道,就非常容易成为“理论脱离实际”。
  空跟有,大跟小。空是建立在有的基础上,大是建立在小的基础上,一件大事是由无量的小事组合而成,无量的小事,无量的事物,那是组合起来,因为本身是空,所以我们不能去执着,但是他这个本性是空,是建立在有的基础上,才能够说它是空的,如果说不是建立在有的基础上,那么你去谈空,就变成虚无主义了,这个是错误的。
  所以说空,要从内在来讲,就是对治我们的烦恼情绪,因为是空,所以能够把内在的烦恼情绪对治掉,外在的空,是认为事物没有真实性,所以能够改变,众缘和合。众缘和合,当下我要怎么办,让众缘和合,朝着好的、善良的、圆满的一个境界去努力发展,才是对的,而不是说这个楼是众缘和合,那个楼也是众缘和合,肯定没有错,但这个楼我们可以住,那个楼人家就不让你住,那个楼跟你没有关系,你再怎么众缘和合,跟你没有关系。
  就是我们现在吃饭,众缘和合,桶里边有多少饭,直接关系到我们现在能否吃到饭。库房里边虽然有米,也要过两个小时以后才能够“众缘和合”,这情况是不一样的,行堂到你的跟前没有了,即刻就起烦恼,即便说再等一个小时给你煮,这两个情况是不一样的。
  学佛法,要一层一层的道理都要清楚,若学不清楚,学久了,可能还是迷糊。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