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起行不虚 实心求法


   日期:2023/12/25 18:1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起行不虚 实心求法

   今天我们要讲的主题是:起行不虚,实心求法。
  这两句话是接着昨天谈的,是对“存诚、立诚”的诠释。人有没有至诚心,其表现就在这两句话:起行不虚,实心求法。同样做一件善事,心不同,结果也迥异。人天——天人和我们人注重的是善法,要做好事,就是注重善恶之别,区分善行和恶行。善法有行相,有行有相。恶法亦有行相。人天,注重行相。因为有行相,就会有事相,因而就会有局限,会有障碍,很多负面的东西也因此而生;同时因为人天善法是生灭法,是不究竟的、是短暂的。即便是善法也是短暂的。
  对于二乘人,佛告诉他们说,无论是善法、恶法,都是苦的。都是无常,都是空的。对二乘人而言,苦、空和无常变成非常重要的一个法类。人天法注重善法,注重乐法,助人为乐。二乘人注重苦法,注重空法,注重无常法。至大乘法则注重心法,注重心力。人天偏“有”不对,二乘偏“空”也不对,大乘佛法注重发心,发菩提心,注重的是心法。 
  心法的落实,就是信心,诚心,至诚心。起行不虚,不虚即是实。行要实,求法也要实心求法。如果我们的起行不实的话,那我们会有怎么样的后果呢。譬如孩童学走路,两三岁幼童刚开始学走路时,旁边需要有人扶着,须臾不能离开,否则就会跌倒;又如学骑自行车,开始时后面也需有人扶持,不然会摔倒。成人也是如此,譬如学学开汽车,旁边需要有教练坐着,否则就会发生事故。所以说如果起行不实,那就有后果;那么如果是实的,我们能够学会走路,学会骑车,学会开车。即便在人流中穿梭,开车、骑车也不会倒,也不会撞到别人,此时走路、骑车、开车,已经都是脚踏实地了。再如盖房,地基不实,房子就会很危险,一层两层盖着盖着就会坍塌,甚至倒塌,都是有可能的事情。做一件事情也是一样,如果不能起实,人家就会觉得你有没有实力,你的单位有没有实力?若是你有这个实力,自然就会有人找你合作。个人没有实力,那机构怎么敢用你呢?单位没有实力,怎么会有人前来合作呢?
  实力是什么呢?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为人谋而不忠乎,就是替别人办事,替众人办事是不是尽忠。谋而不忠乎?你做事情尽不尽忠。所谓尽不尽忠就是负不负责任、认真不认真,有没有尽心尽力。这就是为人谋而不忠乎的意思。“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交朋友,也就是与人相处,说话实在不实在,有没有信誉。“传不习乎?”老师教导我们的知识、经验,以及书本上面学到的圣贤之道,有没有经常去温习,因为经常温习才不会忘记掉。没有经常熏习就会忘记,记不起来。因此我们要求法,要实心求法。“传不习乎?”就是求法,可以检验对法有没有需求,若有需求才会主动去温习。有去熏习,也才能够现起。若是我们对法并无需求,那么法对我们就不会产生作用。
  法怎么样在我们内心产生作用呢?《大乘本生心地观经》里面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妙法,摄念观心,薰成无上菩提种。”就是说,听到法,就要摄念观心,我们的心要能够把法涵摄住,把法变成念力,我们要常常去观心,观心就是看内心里是不是有这种念力。比如发菩提心,有没有发菩提心的念力,那么无常,有没有无常的念力。念力是非常分明、清楚,并且是持续的,念力能薰成无上菩提大种。
  我们常常这样作意,摄念观心,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无上菩提的大种,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途径,我们能够下手、用功、落脚的途径。
  山下的居士,工作,忙于日常琐屑,很羡慕能够在山上当义工的人。如果在山上当义工,就不会有那么大的生活压力,可以在山上专心做与佛法相应的事情。当义工的人,觉得当义工还不够,最好能出家,那就可以心无旁骛,专门用功学法修行。那么,出了家,就能够专门修行吗?这也很难说。如果不能摄念观心,那么,我们对自己的心态认识一样不清楚,内心依然不实在。内心不实在的话,没出家以前很苦,出家以后一样也会很苦。比如说,有些出家人可能常常会琢磨:出家人彼此之间怎么会这么冷漠?庙里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约束?或者想我岁数大了,经常生病,这个事情我能不能做得到?或者想某某事情我不喜欢做,某某东西我不喜欢吃,或者是想别人做的事情有没有意义,等等。出家人也常常会把一些妄想当成是真实的,经常这么作意。
  作为一名义工、或者是一名居士或者是出家的比丘,我们要这样想:我们每天要做什么?要怎么去做?有没有做好?这样想这样做我们的心才是实的。如果我们老是说自己想要去做什么,而不付诸行动就是在名相、往事、妄想中分辨,最后一无所成。法不是一个空洞的符号。法是要在人、心、事上去体现。譬如在别人心力提不起来的时候,你能每天带头上早晚殿,带大家出坡,带大家拜佛,那么你的心力就在人群中最强。天天如此那么你的心就是实的。相反,如果你说拜不拜佛都一样,都是外在形象,心中有法就行,那么这就是妄想。再如,有人觉得我们工作、做事也是外相、无需过分去注重,那也是妄想。按照这样的想法,吃饭不吃饭也是外相,但不吃饭可能就活不下去。我们必须把学的佛法要落实在实际的行为上面。曾子所说的“三省吾身”就是要落实到身上面去。佛法虽然强调的是心性,但最后也要落实到人的行为上。如果行为不规范,首先身就不安稳,身不安稳,内心怎么能够安稳呢?行堂做饭无不如此,某比丘说,我带大家怎么样把行堂行好。某居士说我带大家怎么样把饭做好,这样的一言一行都是实的。
  有人可能要问我们常常说要虚心,虚心和实心是不是矛盾的呢?这个“虚心”不是跟上面所说的“实心”相对的。这个虚心指的是包容心,广大心,恰恰是实的,“虚心”的“虚”不是空的,不是“没有心”。不要被事情局限住,即使局限住了也不是说不要去做,而是说要做的更多,做得更好。我们内心当中要有这样一个希求,这很重要的。没有这种心,怎么会有行。修行就是心和行的配套。
  心要在行的上面体现。如果心发错了,那我们就会把妄想当真实。把虚的当成实的,就很可怕。不少人学佛法久了,天天是不来不去,不生不灭,昏昏颠颠的。他不知道,要去哪里?要做什么?是因为他听了佛法以后,没有办法去理解祖师大德,善知识说话的理路,不理解这个心路。佛告诉我们要怎么发心,告诉我们正确的思维的方式。我们要沿着这个的理路思路,身体力行,而不是把祖师大德,佛菩萨的种种的文字的符号、概念的符号,堆砌在自己的思想当中。自相矛盾,头脑就混乱,再把这些混乱的佛法传递给别人,让别人的心也混乱。心混乱,就体现不出行为的价值,也就起不了行,就修不了行,就没有动力。所以,我们要起行不虚,实心求法。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