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五讲


   日期:2024/1/1 22:2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乘百法明门论》(第五讲)

    【原文】:“一切法者,略有五种。”此总标诸法也。称理言之,实有无量,以众生性欲无量。是以瑜伽始五识身,历至法界六百六十等法,今言五位百法,岂非要略乎?故云略有五种。自此至真如无为,总答初问。

   “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

心法者,总有六义:一、集起名心,唯属第八,集诸种子起现行故。二、积集名心,属前七转识,能熏积集诸法种故;或集起属前七转现行,共集熏起种故;或积集名心属于第八含藏,积集诸法种故。三、缘虑名心,俱能缘虑自分境故。四、或名为识,了别义故。五、或名为意,等无间故。六、或第八名心、第七名意,前六名识。斯皆心分也。

 甲一、经文释义

    乙一、一切法者,略有五种

    这两句是世亲菩萨《百法明门论》里面的,宇宙万法,一切法,概略说,有五种。“此总标诸法也”,诸法把它总的概括起来有五种。“称理言之,实有无量”,如果从道理上面来说,有无量无边的诸法。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法?

   “以众生性欲无量”,因为众生的根机、好乐心无量无边,所以就有无量无边的法。

【喻】吃菜,有中餐、西餐;中餐又分各种菜系,有不同的口味,但实际来说都是菜。

    佛法也是一样的,法的本性、本相是一味的,但相上是无量无边的。

【造论缘起】这么多法相,我们学不过来,怎么办呢?分成五种。

    部派佛教时期,众说纷纭,对佛法理解很多,不能统摄,于是世亲菩萨造本论将之概括起来。在当时注重论辩的环境下,谈得越多越离谱,离佛法越远,所以本论简明扼要。

【造论目的】造这个论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达无我,也就是为了修行。从一个法相到一个法相,从一个法类到一个法类,来诠释其无我性。

【万法无我】不是只有最后到了六个无为法才是无我的,前面九十四法,每一个法都是无我,都是相,它的圆成实性、自性上面来讲都是无我、无为法。前面都是有为法,生灭法,那无为法才是不生灭法。

【初识百法】“是以瑜伽始五识身,历至法界六百六十等法”,《瑜伽师地论》从“五识身”(“五识”)一直到“法界”,一共是六百六十个法。“今言五位百法,岂非要略乎?”一百个法对比六百六十法来,六百六十法来讲,难道不是要略吗?

    “故云略有五种。自此至真如无为,总答初问。”刚开始问“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这里回答了(第一个问题)“何等一切法”。

    “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一百个法。过去有个偈颂:“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个不相应,六个无为成百法。”四句就把他概括了。

     乙二、略释心法

    五位百法,第一位是心法。

“心法者,总有六义。”

    心法通义有六,别义即八识。

【心法通义】通义,即贯通八识的,有六:

(一)   集起名心。唯属第八,集诸种子起现行故。

【宗】窥基大师的注解,如果从“集起”义来讲,只有第八识可以称为“集起”义。

【因】何谓“集起”呢?即“集诸法种子”。我们种种现行的出现,都是有种子的;没有种子,就没有现行。我们能够看到种种相,都是跟我们内在的种子有关系。

【喻】有了种子,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理论传承】

◇部派佛教时期,认为人身语意造业,集合感果。

◇大乘唯识宗认为:业集合起来变成种子,即“业种”,这样更好理解一些。

【大小差别】

◇部派佛教只讲六识;

◇大乘唯识讲八识,谈到种子、现行、业。

【结释】我们造了种种业,业过去了就变成种子;种子以后再感果,种子实际上也是因,起了现行也就是感果。

   “此义唯属第八心王阿赖耶识,其他心法没有这种功能。若就现行集起,则通其余的诸识。”

    其它七识没有此功能(集诸法种子),如果通现行,其它七识也有。

    其他识现行的状态、特点,都与种子有关。

 (二)积集名心,属前七转识,能熏积集诸法种故;或集起属前七转现行,共集熏起种故;或积集名心属于第八含藏,积集诸法种故。

【宗】能熏、能积集为前七识,所熏、所积集为第八识。

【因】第八识被前七识所熏,前七识能够熏第八识。第八识,汉译为“藏识”,也叫“含藏”。

【喻】它(第八识)像仓库一样,前七识造种种业所构成的种子,都保留在第八阿赖耶识当中。

【辨析】集起属前七转现行,共集熏起种故;或积集名心属于第八含藏,积集诸法种故。第二义主要是从能熏、能集(的角度)来讲的。

“积集”义是心的通义。

(三)缘虑名心,俱能缘虑自分境故。

1.正明

【宗】缘虑:能缘,自虑,自分境。八个识,每个识只是我们心的一分,各个识都只缘自己的一分。

【因】心是无形无相的,只能从作用上来说明心的意义,所以分为八识。八识各有心所,只有从现象、表现出来的作用上,才能说明它的意义。若不从相上说,就很难说。

【喻】我们常说,你这个人对人不好,“没有良心”、“心不好”,什么叫“心不好”呢?心能不能拿出来看?佛法所说的“心”不等于医学所说的心脏、大脑,前者是心法,后者是色法。

【万法归心】唯识、百法,是从心上来说明它的规律、说明无我。

无论何宗派,显教密教、性宗相宗、大乘小乘,如果我们没有心,这些宗派就与我们没有关系。修任何一个法门、法类,都与心有关系。只有我们心去缘它,我们心去学它,这些宗派对于我们来讲才是有意义的。

【识心为先】佛法是怎么来认识我们的心?佛法上面是怎么讲?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如果我们没有去学,我们本身就搞不清楚佛法是怎么来认识心,它怎么来剖析?

【喻1】医学解剖,把整个人分解,各个部位、器官,都清清楚楚。

【喻2】电脑、电视、录像机,都是如此,各个零部件的名称、性能、形状,都很清楚。

佛法对心的认识也是清清楚楚的,只是后人难以理解如此复杂、深细的理论,剖析内心的理论。

2.破除邪执

    我们学习本论,不是只学一百个定义,若仅仅是学习一百个定义,可以找到很多参考书,都写得清清楚楚。

【依师学法】学佛法,是学习一种经验,即讲课的法师对经论的体会,只有这样才能与现在接轨,现代人才能接受。

【喻】医学、科学,必须要人讲,才容易、快速(地了解),才能少走弯路,才不会走错路。若没有人讲,只是自己看书(的话),科学的书这么多,我们怎么看得过来呢?科学的门派、学科非常多,我们都不知道学哪个,肯定学不好。

【依法识心】《百法明门论》,佛法,非常扼要,让我们一步步、一层层,逐渐认识自己的心,认识佛法要告诉我们的心态究竟是什么。

【师父破斥】不是我们自己妄想“我们的心是怎么样,我们要用功”(就可以的),过几天用不下去,算了。这纯粹是一种妄想!妄想,今天这么想,明天那么想,怎么能够持久?

3.听闻与修行

【闻法目的】要对我们的心进行非常深入、细微、系统、全面的剖析,我们才会知道:我们的心有哪些好的方面,有哪些不足的方面,有哪些问题……这才是我们闻法、学习经论的主要目的。

【重在实践】我们听经、闻法,本身就是在修行,就是在用功,是真正意义上面的用功,而不是仅仅听一些道理。听了道理若不与心结合起来,绝对有问题,绝对只是一套理论。

【喻】上解剖学,能够把躯体的各部位与自身对应起来。上电脑课,(书上的)各个零部件要(与机器)对应起来,一定要对应,如果不对应,很久都学不下去。

 (四)或名为识,了别义故。

 (五)或名为意,等无间故。

什么叫等无间呢?就是前面的灭了,后面的生起,中间没有间隔。

 (六)或第八名心、第七名意,前六名识。斯皆心分也。

这些都是心的一部分。八识各有作用,但都是心的一部分。

甲二、学习方法

    我们学佛法、唯识、法相,很多人觉得麻烦,记不住。

    法是法相,而不是学习一百个名词,如果把所有的名词定义都记住了,却不能通达无我,那么你记得越多越烦恼。

【分类演绎】要汇归到无我,汇归到空性,再多的相本性都一样,再多也不怕,可以给它分类。

【喻】百货公司有几千几万种商品,但只要能够分门别类,找起来就很简单,一目了然。

【以喻说明】商品是色法,色法需要分类,心法也需要分类,否则认识不清楚。

【经验导行】但要分类也不容易,需要经验。如百货公司,这么多东西给你分,肯定发愁,但经理一看就知道。它都必须要经过学习,没学过是分不了的。我们基金会分衣服,大家都很头疼,这么简单都分不了,原因就是不懂得分类学。

【心的演绎】任何一个法,归纳和演绎,世间法将之运用到物上,佛法将之运用到心上。


甲三、结合现实破邪显正

    乙一、不依佛法盲目修行

    我们长期不能解脱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构筑了自己的一套名言体系,既不同于世间的名言体系,也不同于佛法的名言体系。

【现行误区】我们学习佛法,对世间的一切都不上心、不用心了,世间上面的名言、名相已经坏了,至少坏一半,因为他觉得这些东西可有可无,学佛法不在乎这个东西了。但是,又不懂得佛法的名言体系,不知道佛法是如何安立的,以为否定了外在,内心就能得到肯定。

【清醒认识】但是,否定外在,并不等于正确的就能建立起来。必须通过佛法来建立,而不是凭自己的热情就能建立起来的。先要学习佛法,没学过绝对建立不起来。

     乙二、不依智慧乱用法类

【佛法妙用】佛说法,是为了让我们的心完全、彻底、究竟解脱。如果心不能解脱,就是有束缚、不自在,被捆住了。佛法让我们觉悟:心的束缚把它去掉,心的局限让它突破,心的痴暗让它光明。

    佛法就是告诉我们这样一套方法,让我们突破内心的局限,照亮内心的光明,让我们的内心从死气沉沉到死灰复燃。

    不仅有方法,还有标准,内心的境界是有标准的。

    当下如何用功?转心,转识成智。

【转识成智】要以智慧去观察,而不是以分别心去观察。

◇分别心和妄想去了解、认识外境、外物,答案是错误的。

◇智慧是觉悟,是透彻的观照。

【喻】身体有问题,用心电图、X光机透视一下,就能找到问题。

【自利利他】佛法是自我透视,能够知道自己内心的状态和境界。如果能掌握佛法,就能给很多人透视。好比医生掌握了仪器,就可以给很多人透视。

【师父提醒】但如果不精通,就会出大问题,如(医生)用测心脏的仪器去测胃,就是乱用,折腾一番,没有病都被折腾得有病,至少是破财了。佛法亦如此,乱用法类(就会出问题)。

【心理解剖】学佛好比心理解剖,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

【内外分别】佛法如何看待外在世界?如何看待我们的内心世界?这两个方法是不同的,我们不能用对待内在世界的方法来对待外在的世界,也不能以对待外在的世界来对待我们内心的世界。

【四悉檀】世界悉檀、各各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

对治内心世界用对治悉檀,对应外在世界用世界悉檀。

【外在标准】世界悉檀即世间公共标准,你必须要遵守世间公共标准,否则肯定不成就。

【喻1】直播,有一个公共标准,怎么做才好,我们只有掌握了、熟悉了、应用了这种公共标准,我们才能做成功。若哪里还有问题、哪里还有不熟,就说明我们对于这些标准的掌握还不熟练。

【喻2】开车,必须遵守交通规则。

【内心标准】内心标准(与外在标准)不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一套标准,佛法有佛法的非常严整的一套标准。有人以无标准为标准,乱七八糟。

(【结论】我们必须用佛法的标准来看待外在及自己的内心世界。)

 乙三、不学无术妄灭烦恼

    我们找到了问题,还要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社会要解决问题,用科学;修行要解决问题,用佛法。

    只有掌握了高科技,你才能运用它;佛法也是如此,你不掌握怎么应用呢?

当我们起烦恼时,光拿一本藏经、抱一尊佛像是不能去烦恼的;正如只拿着一本科技书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师父强调】必须要熟练掌握、融会贯通(才有用)。

【喻】炒菜,什么东西和什么东西不能放在一起,什么东西和什么东西放在一起会变质,这里面都有科学的道理,不掌握、不了解,炒出来的菜就不行。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乙四、内心矛盾处处对立

【错误现行】我们常常到处都是矛盾:人与人矛盾、事与事矛盾、自己与自己也矛盾--是要看书呢还是劳动?是个人用功还是集体共修?等等,总之时时刻刻、随时随地都是矛盾。

    矛盾都是一种烦恼。

    怎么办呢?怎么认识这些问题呢?

【“矛盾”新解】矛、盾。左手持矛,右手持盾,左手之矛与右手之盾互相矛盾。如果你认为左手的矛具有发展性、进攻性,右手的盾具有保护性,那就不矛盾了。如果你老认为矛是进攻别人,盾是保护自己,(就会觉得)自利和利他难以统一;(如果你认为)矛是进攻敌人,是利他,盾是保护自己,是自利,(自利与利他就统一起来了)。老是觉得到底是自利还是利他,本身就是不会用矛、不会用盾的标志。

【引申】就是不能很好地认识什么是自利、什么是利他,把自利与利他对立起来,把动与静对立起来,把读书跟修行对立起来。实际上都是我们内心互相矛盾,不能超越、解脱的表现。

(实际上)哪里有矛盾?矛、盾都是一种工具,一种武器,就看人怎么来用它。

     乙五、不识无我难以超越

【错误现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空间、方位,也非常执着。上中下、前中后、左中右,都很执着。例如站在前面就高兴,站在后面就不高兴;站在上面高兴,站在下面不高兴;站在中间就高兴,站在旁边就不高兴。

【世俗知见】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世间上认为:人在上面就高人一等,站在中间比较有尊严,等。这些都是世间名言、价值的标识。

【入佛知见】佛法,无论前中后、上中下,都能够从无我来认识。站在上面不会认为比别人高一等,站在下面也不会自卑。

【无我无烦恼】从无我观照,很多烦恼都没了。自他起烦恼,都可以观察为无我,“一切烦恼、问题很快都会过去,烦恼、问题都是不实在的”,内心就不会被烦恼境界、烦恼现行所转。

【烦恼如火】否则,对方烦恼时,非常容易引发我们自己的种子,让我们自己的烦恼种子也起现行。对方起烦恼就如同起火一样,火烧到你的烦恼,你也起现行,火与火烧到一起,越来越厉害。

【师父策励】所以需要学佛法,来观照无我,色法、心法,都用得上。

【错误现行】大部分人都是活在一种感觉当中。例如刚才所说上中下(的方位),他感觉在上面、在中间比较好;又如领导走红地毯,(其实)走红地毯与走水泥地有什么不同呢?只是感觉不同,感觉身份不一样,都是一种感觉。

【对比认识】大部分的人都活在感觉当中;第二等的人,理性的人,能从事物本质意义上来认识问题;而佛法,不仅仅是感觉、理性,是超越感觉和理性的。

【深入辨析】感觉,局限在事物范畴的;理性,是讲事物背后的原因和道理。佛法,超越事与理的对立,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为什么呢?就是超越的。没有生就没有灭;没有烦恼生起来,也就谈不上断不断的问题。


甲四、信为根本,依师修行

    怎么来超越、怎么来转意?这就非常关键。

    乙一、修行三过程

    首先,我们是否真正意义上相信(我们)能成佛?这一点如果我们不能真正的相信,其他都会有问题,其他所有的理论、方法都会有问题。

    因为首先对我们终极的目标有怀疑,其他任何的步骤都会有怀疑。

【喻】科学研究,他一定是相信自己能够研究出来,有信心,就能研究出来。

【师父强调】我们内心深处要真正意义上相信轮回、相信解脱、相信修行能够成佛。

    其次,要有理论与实践的方法。

     第三,还要训练,之后才能有真正意义的实现。

【区别认识】训练与实现,是两个概念。训练阶段是在练习。

【喻1】当兵,要先去练习、训练;

【喻2】大学生毕业后到社会上去工作,有实习期。

【认识自身】修道也是如此。我们大部分的人,实际上训练期还没有过,有时候根本就没有经过这种训练阶段。

【师父破斥】听到就能实现,怎么可能?

【依师训练】所以戒律里说要“五年不离依止,通达开遮持犯”。如果五年还不能自立,还不能真正意义说自己能实现的话,还要继续学。依师的目的,就是来训练自己的心。如果没有依师,没有依照外在善知识对我们训练,我们自己很难把自己训练起来。训练不了,人会有很多问题,我们自己很难学会,很难学好,很难自己掌握一套佛法的理路。

     乙二、培养善法欲

【师父破斥】如果我们以分别心、功利心、世俗心在佛门中来看待人事物的话,那我们内心呈现出来的都只是自我的增长,根本无法看到诸法实相。

【培养善法欲】我们内心必须培养一种追求真理的能力,佛法才是永恒的真理。我们内心当中必须有对成佛、修道的渴求、渴望。

【喻】如同我们口渴了想喝水一样,不然身体就会有问题。

【烦恼症结】我们现在烦恼重重的原因,就是因为对修道,对成佛没有渴望,没有渴求。所以他觉得这个佛法不管用,不需要。

【喻】比如你不想喝水,眼前摆再多的矿泉水,跟你也没有什么关系。真正这种渴望,饥渴感有了,你才会去享用这些美味佳肴。

【信心根本】我们对一个道场、三宝、善知识有没有信心,归根究底是对佛法有没有信心;对佛法有没有信心,是对自己所走的路以及自己信仰的终极目标有没有信心,这些都是一种连带关系。

【师父破斥】不是说是无缘无故的,我只要里面一个法类,别的就不要了,你就能够坚持得下去,那绝对不能长久!

     乙三、忏悔业障,消除分别

【错误现行】我们总是认为娑婆世界很苦,要到极乐世界去。苦海茫茫,自己还不能度怎么能度人呢?肯定会掉到大海里面去淹死。我们还没有成佛,还不是菩萨,我们怎么度人呢?

【师父破斥】这些都是很荒谬的想法!

【如理认识】此岸与彼岸,此地与他方,凡夫与成佛,不是时空的距离,是心态的距离。

【圣凡对比】以佛的心态,秽土就是净土。如果我们是烦恼的心态,认为自己是凡人、没有办法,如此作意,坚持这么作意,那永远就烦恼。

【自甘堕落】你认为“我有问题,没有办法”,那你永远就有问题,这些问题就永远没有办法解决。因为你没有想去超越,所以内心的距离只有越来越远。痛苦跟快乐,凡夫跟圣者,此岸和彼岸,这种距离只有不断扩大。扩大到什么程度呢?最后已经都分不清楚此岸彼岸了,他不去分了,也不去管了,也不去管现在是现实世界还是极乐世界,到底我们要成佛还是成凡夫,好像就这么过了。

【严重后果】慢慢下去的话,那我们人对佛法的信心就越来越没有了。

【问题症结】我们有对立,就是不懂无我;不懂无我,随便遇到任何一个法,都没办法学下去。有可能是色法,有可能是心法,也有可能是心所法,无论哪个法,你都过不去,这是绝对的。

【忏悔业障】所谓业障,有障碍,让我们学不下去,把前面的路挡住。那怎么办呢?我们必须去忏悔,把前面的石头、障碍排除掉,否则要么走回头路,要么绕道而行。

       乙四、如理认识修行

【百法功效】我们学百法,就是让我们对内心潜在的问题,在种子位的时候就不要让他起现行。现行,让它断灭、转化、转意。

【认识修行】

从种子位到现行位,从因至果,我们现在处在什么阶段?

我们要让哪些种子不起现行?

我们要让哪些现行持续?

我们要让哪些现行转意?

这都是我们修行要去培养的地方。

【修行方法】

好的等流,好的现行要持续,是有方法的,从内心上来着手才能持续;

不好的现行要把它去掉,那我们怎么把它去掉?也有它的方法、理路。

我们要转识依智,要转意,也是有方法、理路的,有训练技巧及实践过程。

【避免误区】

我们现在究竟是处在一个什么状态?我们现在怎么修?我们现在怎么学?我们现在在哪一个点上着力?这些自己都要非常清楚,否则的话,我们势必会造成头痛医脚,肯定是弄不成!最后很多工作、很多用功都是无益的,顶多种种善根,熏习佛法的种子,仅此而已。

【修行关键】我们要更进一步来深入了解和认识,必须要有佛菩萨的经验,没有佛菩萨的经验绝对是过不去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