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七讲


   日期:2024/1/2 18: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乘百法明门论》(第七讲)     

【原文】色法者,识之所依、所缘,乃五根五境质碍之色,亦名有对色,以能所造八法而成乃十有色也。无对色,即法处色也。

甲一、简述色法

色法分二:有对色,无对色。

   乙一、正明有对色

【定义】有对色:“识之所依,识之所缘”,所依与所缘境,五根五境。五根五境都是有质碍的,故名有对色。

【因】物质彼此之间都是有质碍的,所谓有质碍,即会互相障碍。(为什么会互相障碍呢?因为)所有的物质法,都是有一定空间的。

【喻1】人坐在座位上,别人就不能坐了;

【喻2】车位。车停在这个位置上,其他的车就不能停了。

【因】(物质法)具有排他性,互相有妨碍、障碍,互相会影响。

【喻】高速公路上停了一辆车不开,其他的车都会受到影响,车辆流行的速度也会受到影响。

      乙二、有对色分类

【有对色分三】

①障碍有对:由极微所构成的五根五境——“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境,这十个色法互相障碍,不可以同时在一个处所存在,即名“障碍有对”。

②境界有对:六根六识,以及(与六根六识相应的)心所法,其所缘境界各各不同,不能缘其他的境界。

【举例说明】眼根、眼识及其相应的心所,它只能缘色境,不能缘声境、香境。

【因】我们的识与根,会受到境界的局限,也就是外境与人的关系,外境对人的影响。

【喻】人在白天看得到,晚上看不到;猫在晚上看得更加清楚;鱼在水中能看,在陆地上就不行;人在陆地上看得到,在水中就看不清楚、看不到。

【小结】同样一个境界,虽然都是色法,但对我们根、识、心所的影响很大。

③所缘有对:六识及其心所,不包括根,缘各自所缘之法。

【差别所在】“境界有对”与“所缘有对”都是指的六境“色声香味触法”,如何区别呢?

境界有对:识通过根去缘它(境),即“所缘”;

所缘有对:刻意去缘,即“攀缘”。

【因】“境界有对”和“所缘有对”虽然指的都是六境,但是从我们的识与心所来讲,是不同的。

【喻】境界有对,我们用眼睛能看到(的境),如桌子、椅子、人、木头、石头等等,非常广泛;所缘有对,我们刻意去缘,特别用心去缘,这样的所缘境。

 甲二、色法与修行的关系

   乙一、概述

法相唯识,以及部派佛教中的“有部”,对色法非常重视。百法中,色法有十一个。

【设问】为什么说色法与修行有关系呢?为什么它是法呢?

【宗】法,具运载的作用;色法,也具有运载的作用。

【思考】世间的物质没有运载的功能,只是被运载。如石头、木头、沙等,要用车去拉。为何佛法中谈到的色法具运载的功能呢?这里有很深的道理,我们后面会仔细讨论,今天只是简单地提一下。

【修行误区】我们通常不会认为色法是法,不会认为桌椅板凳,这些外在的事物是法,(不认为它)与我们修行用功有什么紧密的联系。

【纠正观念】实际上,(外在的事物)不仅与修行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与我们学习、生活、工作都有紧密的联系。


   乙二、如理认识色法与修行的关系

        丙一、色法与心法紧密相连

色法,既可分为有对色、无对色,也可分为显色、形色,显色就是颜色,形色就是形状。

【喻1】讲堂,长宽高都有比例。例如10米长、10米宽、4米高,就很恰当、很好用。反过来,若10米长、10米宽,20米高,这样的空间对人来讲就不实用,人也不会这么盖房子。但如果在大寮里起灶、做烟筒,就需要很高很细长,空间就有关系。

【喻2】在房间里,桌子椅子的长宽高、什么形状,圆的、长方形的,关系都很大。

【喻3】颜色更是如此。我们穿的服装、建筑材料,颜色的搭配都很讲究,都是很深的学问。交通工具、汽车,有人喜欢不同的颜色;乃至礼品的包装盒,也很讲究颜色和形状;城市、园林、盆栽,等等,所有的一切,都与色法有关。

【喻4】我们排队,排班,是否走得整齐,每个人的身体都是色法。大家速度匀称,你故意走得很慢、快或者不走,对别人都会有影响,都会影响到人的心态。

【色法与心法】若能很好地处理(色法),使之圆满、协调、匀称、合适,人的内心就会感到平稳,不会有障碍。外面做不好,内心就会有障碍,看了就起烦恼。

有碍,既是外在的有碍,对我们内心也有碍。

我们内心只有观察到这个东西与那个东西有碍,这个人与那个人之间有碍,才会去处理。如果不知道,就很难处理,很难去做协调、化解矛盾的工作。

所以,心法、色法都是紧密相连的。

          丙二、色法与修行办道密切相关

【喻】国家各个区域的划分,省、市、县、村镇……,乃至寺庙里各功能区的布局,讲堂里座位的排列,等等,这些都代表法。

【错误心态】但是我们不认为这个有什么法,(觉得)只要过得去就可以了。拜佛,我自己有个地方拜就可以了;过堂,我自己有个碗可以吃饭就可以了,不会去管那么多,不会认识这些与大家、与别人有联系。

社会上面没有一套学问告诉我们这些与大家修行、办道有关系,但佛法中有,法相唯识有。

【应机譬喻】昨天直播(开示),效果很好,大家就很欢喜;播不出来,卡壳,大家就起烦恼。

【如理认识】这些关系都是很大的。声音,影响心态。声音也是色法,色声香味触,对人都有很大的影响。

【与自联系】出家人、修道人,怎么来对待这些问题?

【师父破斥】我们不能认为这不是一个问题,不是说山上没水了大家找一点水这么简单(喻事到临头需要用时才去关注外在境界),怎么与法去相连?(与法相连)不是说你少用一点水就有多少福报,多用一点水多就损失多少福报,不是这么一回事情。

          丙三、通过色法观照法性

             丁一、概述

【色法的归纳性】唯识告诉我们色法的分类,首先就界定,从我们根上、识上来判断,眼耳鼻舌身五根所缘五境,这样就很好区分,再多的物质都可统摄其中。

【分类认识】这五种再分成三种有对(障碍有对、境界有对、所缘有对),这三种有对就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来认识、区分色法、物质,即我们的物质观,我们对物质、色法的观念、态度。

【从相至性】不是很简单的说“色法就是空”,法相、唯识恰恰是通过分析的方法来达到空,不是让我们(直接)去悟到最高第一义谛,(不是)从本质上面来谈“一切法无我”,(而是从法相入手)。

             丁二、从色法入手的原理

【如理认识】九十四个有为法,都是无我,它是生灭法,生死;六个无为法,是不生不灭法,涅槃。生死与涅槃的区别:没有生,当然没有灭;有生,就会有灭。

【心之生灭】生、灭都是同人的心有关,从人的心上面去分析。

◇我们心缘到一个境界,看到好看的就想看,听到好听的就想听,起心动念都是生灭。

◇不生灭,即无论什么境界都能用般若智慧去观照,用无我来观照,内心中没有生灭动静的差异。

【直指内心】人内心的落差、反差很大,内心的动荡是很大的,所以有这些落差、动荡、起伏、不平静,所有的一切都是生灭法,痛苦、快乐都是生灭法、有为法。

【难易不同】怎么在色法的境界上来用功、来观照不生不灭,是比较容易的,在心法上面就更难以琢磨。

【以喻作比】

◇(从心法入手)我们说“惭愧心”,什么叫惭愧心?怎么来把握?怎么(生起)惭愧心?把握不住。你说“信心”,怎么来把握?很难把握。

◇(从色法入手)如高血压、糖尿病人,必须吃某种药品,医生告诉你必须要吃这种药,大家也都吃这种药,你对这种药就会有信心,时间一到,你就会去吃。不吃,血压就会上去;糖尿病,指数就会上去,影响到人的健康。

那么,药品就是我们信心所缘的对象,一到时间你就会想要吃药。

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这种药的话,我们就算知道说自己得了病要吃什么药,就很难专注,很难肯定说这种药对自己有多大作用和帮助。

【色法为介】所以它需要一个外在的色法,正法的时候都没有像,到像法的时候才有像,以便我们培养信心。(理解:正法时人根机好,可以直接从心法趣入,后世的人根机不够,必须借助色法来认识、用功。)

          丁三、在现实修行中如何运用

【造论意趣】我们如何发长远心,如何用佛教告诉我们的起心动念的方法来保持佛教告诉我们的应有心态?这是世亲菩萨造论的根本意趣。

【行持为要】一部论,把它当作教材研究或当作佛法来修持是不同的。

如果只是当成教材研究,就是研究理论;

若把它当成思维修的教材,情况就不同。

【以喻说明】思维修,如何用功呢?

【喻1】比如念佛,实际上也是一种声音,“阿弥陀佛”,(通过这种)声音,我们的心、心所就比较容易安住到佛号的声音之上。如果念佛时把四个字完全作为自己所缘的境,是很难的,就不会分明,念十分钟、半个小时,都乱掉了,忘记了,走神、念不下去。我们最多只能记住一个字,记住“阿”字,再多一个字我们都记不好。所以我们只要记第一个字,后面三个字就能记住了。这就是我们用心的一个方法。

【喻2】比如念经,念一念就念乱了,念不下去,起妄想了,心不知跑到哪里去了。怎么办比较好呢?就要把每个字都念出声,每个字读音都正确,自然而然就专注。就是你把每个字都念好,那么经文就念好了。

【错误现行】实际上我们对经文熟悉了、会背了,念的时候心根本就不住在音声、文字上,只是一种习惯的行为,我们看到这些字都很熟悉,一下子可以看好几行,实际上我们的心没有住在声音、文字上,法就不能入心,就没办法来训练人的心识,做一段时间就做不下去了。包括做功课也是这样。

              丁四、破除此中邪执

【师父破斥】学教理、学佛法,不是学哲学,很多人不会用心、不会学,学来学去就变成哲学了。

【不用心的过患】(把佛法当作)学哲学的话,一般人头脑都不够,学来学去就会互相矛盾:这里这么讲,那里那么讲,这么多宗派……最后无法融会贯通,经读得越多,困惑越大,最后就学不下去,就是不能真正去用法。

【相为性表】佛法在宇宙万法上体现,但不是它本身。

【喻】桌子、椅子(是相),本身(性)是木头。

【用心为要】如何用心很关键,就是说我们怎么来认识它、分析它,关系很大。

【缘起性空】认识到这个法本身的体性,就是认识到法性;认识到这个法的表相,就能够处理好缘起的关系。缘起性空、有为法无为法,都是能够从这上面来认识的。

【破斥误区】(认识)法性,不是一句口号——说它是法性,就是法性。不是我们死了以后才能证法性。你活着都不能见法性,死了怎么行呢?

【须知次第】法性即不生不灭,有为法是有生灭的,我们(先要知道)怎么来洞察到事物生灭的状态,然后从这个生灭的状态中再来体会它的不生不灭相。如果我们生灭相都观察不到、观察不清楚,那(观察到)不生不灭是很难的。

【如实证得】(证得不生不灭相的状态——有余涅槃)

(何谓)有余涅槃及无余涅槃?有余涅槃,身体还在;无余涅槃,灰身灭智,身体都不存在。有余涅槃,现生即能证得,它能观察、证到、悟到不生不灭相,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五欲八风,所有的一切都不动心。这个是很不容易的事。

【对照自身】我们,法师说一下,就受不了了;法师表扬一下,就洋洋得意。这个(对一切不动心)是很不容易的事。如果有人把你的手砍掉,看你受不受得了?

甲三、破除现行误区,指明修学要旨

    乙一、破观过积习,难见他德之误区

【破斥误区】我们在寺庙里边,一年两年,三年五年,乃至十年八年,若没有真正在内心上下功夫,是很难体会到佛法的;如果没有在师友同行身上发现长处,我们绝对很难进步。

【认知过患】为什么这么讲呢?道理很简单。

我们没有在内心上真正下功夫,看到外在的人都有过失,都有问题,你跟自己一起修道的人都能观察到那么多过失,换一个环境,(看到的)过失就更多了,罪过就更多了,就不计其数了。

【虚心好学】我们只有拥有虚心好学的心、向别人学习的心,(我们才能进步)。

【错误心态】我们认为,向别人学是很不好意思的事情。

【如理认识】学的范围是很广的。

【如法讲闻】我们听别人说话,学两三年都不容易学好,即便我们天天听广论里说“听闻轨理”、“讲说轨理”(也不容易),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听别人说话,打比我们听一个法师说话,要知道话里的意思是什么,他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第二,你要给众生说法,或者在小组里研讨,你要知道大家心里在想什么。你如果不知道大家心里在想什么,那你怎么给别人说法?说不了。

【师父破斥】我们有耐心听别人说话,都很不容易。我们常常把自己内心里的垃圾加给别人,就是喜欢别人听自己讲,自己很难有耐心去听别人讲,这个是很大的一个毛病!你不听别人讲,怎么知道他怎么想的呢?肯定搞不清楚。

【师父提醒】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用功的点。

【善巧把握】我们通常认为听别人说话很浪费时间,当然不是说你一天到晚都要去听别人说话,这里面有个比例,有个度的问题,有一个怎样进退的标准在里头。至少说别人来找我们,我们怎么来应对、保持一个什么心态,关系都很大。

【师父破斥】我们不会认为这个同学、这个法师身上有什么法,这完全是很荒谬的事,法都是在人的心里,不在外相。

      乙二、破非理作意,所缘不明之误区

【错误现行】我们在道场里呆久了,很多业障都会起来,即自己的业障、非理作意、情绪烦恼在起作用。自己起了烦恼,造了业,再看别人心态就不对,接受的信息都变成负面了。假的东西,你认为是假的;真的东西,你也认为是假的。

【明了方向】学佛法刚好是相反的,世间法、世俗法、有为法,要变成出世间法、无为法,就是这样的一念之差让我们来转心,恰恰是我们要转心的地方。

【现实譬喻】一位同学生病了,另外一个同修去医院看他;或一位同学迷路了,你给他打一个电话。他马上感恩戴德,几个月、几年都不会忘记,说“这个人对我很好,上次我生病他还来看我”。这个小事他反应出另一个问题说:“其他人都不来看我,对我不关心”。

【非理作意】不能这样划等号,不能说来看你就是关心,不看你就是不关心。

【世间心态】但我们通常就是这样来推理的,所以推理的结果也是莫名其妙的结果,这种都是世间上面的一种心态,世间上认为人“应该怎么相处”。

【喻】过去我在广化寺的时候,一个学生生病了,住在医院里,他就天天想谁来看我,谁不来,记住谁没来看我,记得一清二楚,他专门记这个东西。这怎么了得?

【错用其心】日常生活当中,很多都是如此,就是我们用心时都错用心,都用在鸡毛蒜皮的事情上,没有用到正道上。

【究其原因】就是所缘境不明确、境界不明确,常常提不起心力,常常忘记自己所对的境界。

【对治方法】我们不仅要写善行日记,还要写观心日记,每天怎么来观察自己的心相,这个更重要。

     乙三、破错思无常,悲观迷茫之误区

【人法本空】人五蕴和合,色受想行识,都是无常的,五蕴和合,名为我;法亦如此,众缘和合。

【烦恼症结】问题在于,我们看到这些问题、概念时,不会相信它是无常、无我的,我们把它认为是常、有我,所以很多问题就来了,烦恼就来了。没有认识到诸法都是仗因托缘而有,法性都是不生不灭的。

【两种认识】人从生到死,如何认识?

◇你认为“从生到死”,就是从出生走向死亡,这个认识就比较消极;

◇我认为说,我们从出生走到永生,这个人就是非常健康、非常积极的。

【师父破斥】生命的状态是连续不断的存在,并非从出生走到死亡,(这样认识)那还了得?(如果认为生命就是)“从摇篮里走到坟墓里”,那这个人生有什么意思?这本身就不是我们佛教的观念!

【如理认识】(佛法的观念:)你要永生,该怎么办?不作为、不努力,怎么办?你还活不活了?你活也要活,不活也要活,那你要怎么活?这就要用(佛)法。

【佛法意义】用(佛)法来活,你活着才有意思;用(佛)法来活,你才能解决问题。

【如法认识】佛教的信仰,都是培养我们内心一种光明的心态。何谓“百法明门论”?就是培养内心光明的心态。

【以明破暗】内心打开了,内心的智慧之门打开了,光明的心态有了,无明就被去除了。

【无明所困】如果我们光明的心态没有培养起来,那我们内心就是黑暗、无明、莫名其妙、无可奈何的一种状态,这样的话我们就会迷茫,就找不到答案。

【认识人生】人生本没有答案,他会连续不断地存在,还有什么答案呢?就看你怎么存在,就看我们怎么活。

若我们一定要去找说这个人生最后是一个什么,就像画画一样,我们要找出一个图画出来,就如找出我们大雄宝殿的这个蓝图出来,怎么能够找得出来呢?不生不灭呢,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整个山河大地、宇宙万有,所有的一切都包括进去了。

【破邪显正】所以我们不能天天说“我们要死了”,广论里面讲念死无常的目的是要策发我们对时间的珍惜,而不是说“唉,我要死了,其他的都放一边”,恰恰是从反面来说明我们生命的状态是无常的。

【认识无常】无常,与“一切法无我”的宗旨是相吻合的。

不仅仅说我们死亡才叫无常,我们心念的变化本身就是无常。

前一念灭,后一念生,这个本身就叫做无常。

我们人今天这么想,明天那么想,就是无常。

【修道助缘】念死无常的目的就是作为我们精勤用功办道的一种助缘、一种动力。我们要这么去作意,我们才会有动力,如果我们没这么去作意,我们动力就不强。

【师父破斥】而不是说把死亡作为我们追求的目标。死亡不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它只是一种状态,有生必有死,就是一种状态。死了以后不等于没有,如果死了以后没有,那我们不用修行了,修行干什么?

     乙四、点明修学要旨:培养慧力,如理观照

【综上所述】所以我们对法相名词、经论本意,要非常认真地领会,才能悟入诸法真实相。

【认识差别】随文作观与随文作解是不一样的。

◇随文作解就是随着文字来理解;

◇随文作观就是随着文里边的义来修观。

我们用法是随文义来观察、观照、修观。

“观”与“解”只是一字之差。

【培养慧力】无论在印度还是中国,在汉地还是藏地,都非常重视毗钵舍那,就是培养我们观的力量、观的功夫。


甲四、策励大乘发心

    乙一、明察众生根器应机说法

    我们常说众生平等,我们要恒顺众生,那什么叫恒顺众生呢?这里面道理很深。

【理解偏颇】但我们(的认识)通常会跑到两边,要么说“随便你怎么做”,要么说“你必须照我的去做”,实际上都是对“恒顺众生”的理解有偏颇。

【正确认识】五乘佛法,人、天乘,缘觉乘,菩萨乘,看各人根基,无论修何乘,你都能给他讲法,随众生不同的根基去开导,(才是真正的恒顺众生)。

【师父破斥】而不是说我们这个狗皮膏药非要强卖给你,那人家就接受不了。哪有那么容易、简单的事情?

【连带恶果】这样的话,别人也听不进去,我们讲得也没有味道。时间长了,都造违缘,(学的人)不认真学,讲课的人也带动不了,没有心力去带动。

我们这么好的环境你不好好学,这都是有问题的!

【体悟证量】

你有一本百法明门论,不等于说你就懂;

你全部看得懂,不一定说你内心里面就有法;

你把经书背得很熟、学了很多遍广论,不一定你内心就有这种境界。

【师父强调】(这是)两回事情!内心有这种境界、经验,跟你有学过,跟你的理解,跟你有这本书,是两回事情。

【明察根机】我们认识到哪一类众生需要了生脱死,就告诉他了脱生死(的法);哪一类众生要广修六度万行,就告诉他怎么去广行六度万行。

【不增二执】这样(随众根器而讲法)才不会造成对我执法执的一种坚强和扩大。(如果)你要强加给别人,结果自他都会增加我执、法执,这是肯定的。

     乙二、遵循次第用功树立正见

【用功次第】我们自己用功,应该从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应该这样子来进步,这才是对的方法。

【不依次第之恶果】如果我们刚刚开始劲头很足,“要广度众生,要如何如何……”最后我们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都没有了,像雷锋一样助人为乐的状态都很难培养得起来,这就是在退化。从菩萨乘(退化到)二乘,最后到人天,就是在退化、退步。

【省思原因】为什么(会退化)呢?因为我们不懂得用心,不懂得这种精神信仰上面的追求,究竟我们应该怎么做。

【如理认识】不是说学佛时间越长,功夫就越多,没有那回事!所有的一切,都在人内心当中,这个心的力量,也就是法的力量、三宝的力量。都是在人心念上面的转变。

【正见第一】八正道,为什么正见是第一位的?若人的知见有问题,那一切都会有问题。

你正见有问题,你心里就会有障碍;

    你内心障碍大,那么你的心量就小,心量小,就不能容人,就不能容事;

    你心里障碍小,那么你的心量就大,心量大,就能够包容一切,我执、法执就轻。

【修道相关】这些都是有关系的。为什么要解决这种障碍呢?心法障碍、色法障碍、有对的,质碍的。这些问题,对我们修道来讲,有很大的关系。

【无常正见】无常观、无我观是一个最积极的心态,(是我们)行动的一种动力。

【如理认识】(无常、无我)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不是)时间到了,就是无常;春夏秋冬,就是无常;白天、昼夜,就是无常。这个谁不知道呢?到什么时间种什么东西,农民比我们更清楚。

【师父强调】无常、无我是让我们对宇宙万法的观察不会迷茫,不会受它所局限,不会受它障碍。

      乙三、常怀利他发心善观外境

【如理观察】我们首先要以正见来观察、了解、辨别外在的色法与内心的状态。

【如理作意】其次,作意也很关键。所谓作意,作动于意,你特别要去注意这个问题,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现实为例】我们从德尘居走到云水堂,有几条路?有多少棵树?有什么景色?有哪些建筑物?有哪些物品?我们的寮房里住了些什么人?有些什么东西?庙里面一天到晚做些什么事?自己要做些什么事情?(这些)是不是都能够了解得清清楚楚?

【明晰动机】了解这些干什么?这些跟修行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就是看我们对万法是否关心。

【度生相关】万法、众生跟一般环境都相联系的。要度众生,没有房子,怎么住呢?没有讲堂,怎么听经呢?没有斋堂,怎么吃饭呢?没有菜、没有米,怎么办呢?

【如理认识】(万法)都是我们要度众生所缘的境界,这些本身都是法。

【师父破斥】不是说你们坐在这里听,我在这里讲,才叫度众生,不是那么一回事情!

【慈悲发心】所有这些都是有关联的。我们有没有发心对万法关怀、关注、慈悲,这个就是大慈悲心!

【师父策励】我们只有一直去串习,一直去观照,那么我们才会有力量(发菩提心),不然不可能,你烦都烦死了。(理解:如果对万法都不愿去关注、观照、作意,更无法生起真实度生之心了,境界一多就会起烦恼。)

【错误现行】我们常常认为:这些都是别人的事情,我们修行用功去,不管那套。

【省观自心】实际上我们也没有达到那种功夫,我们真正能对万法无动于心,那也很不简单。

【设境观察】比如晚上你睡觉,房间里面有老鼠,它一直在叫,那你肯定很不耐烦,肯定会想方设法把它赶走。

【自他差别】老鼠在你房间里,影响到你的睡眠,你就会去管;如果别人房间有老鼠,你愿不愿意去帮忙?(你可能会想:)这跟我没什么关系,我上一天班,明天再说。

【如实知心】实际上我们自利利他的心是很难培养的。

【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我们在理论上面这么说,实际上(要做到)是很难的,非常难非常难!这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差距,理论和现实的差距。

【应如是行】你必须要去承认有差距,然后你才能够知道为什么会有差距,如何来缩短这种差距,应该怎么办。

    这才是有智慧的体现,才是通达缘起的表现,不是把缘起到处乱贴标签,(随便说)“不善观缘起”,这是不行的,不能这么说。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