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四讲


   日期:2024/1/5 22: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乘百法明门论》(第十四讲)

    

【原文】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

    言所显示者,此第五无为之法,乃有六种,谓此无为体性甚深,若不约事以明,无由彰显,故藉前四断染成净之所显示,前四有为,此即无为,先有后无,所以最后明也。

甲一、经文简释

    这句话要谈的是无为法,无为法是从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这四(种法)所显示(出来的),四所显示。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名为有为法,有为法有生、有住、有灭,因缘所生法就是有为法。因缘所生法的本体、本性,无为法,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是对待法,是无分别法,有为法是差别法。

 甲二、结合现行分析开演

     乙一、从五蕴来分析人无我

    对于我们个人来讲,每一个人都有身体,我的身体,身体是色;我的感受,受法,受蕴;我的想法,想蕴;我的行为,行蕴;我的思想,我的观念,识蕴。色受想行识,五蕴都是有为法,我们人的本身也是有为法。所以要人无我,人无我才能够到达法无我,首先要通达人无我,进一步才能够通达法无我。人无我,我们自己对自己还没有搞清楚,自己认识不清自己,就是无明了,有我,就不能解脱,有我,就是无明。

    释迦牟尼佛发现了无我的道理,他怎么发现的呢?他就通达“我”的不实在性,“我”的虚幻性,“我”的种种的假相。

 色蕴我们人的身体,也是会变化的;

受蕴受蕴无我,我们的感受也是会变化的,有时候感受痛苦,有时候感受快乐,有时候感受到冷,有时候感受热,等等,种种的感受都不是实在的。有时候感受别人对我好,有时候感受别人对我不怎么好,所以受蕴也是无常的。

想蕴想蕴也是无常的。我们心里种种的想法,今天这么想,明天那么想;现在这么想,过会儿又是那么想,就是一直都是在反反复复,种种不切合实际的想法,不切合实际就是与因缘所生法不符顺的,与佛法不符顺的想法。因缘所生法的相,它就是有为法。我们的心里面的种种的想法本身,也是有为法,是生灭法,是差别法。

识蕴我的思想观念,更是错乱颠倒、不实在。

所以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五蕴无我,人无我。

乙二、执五蕴为实产生的种种邪知邪见

     丙一、总示问题根源

    如果我们对自己五蕴当中任何一蕴,误以为说是实在的、是正确的、是对的,本身就发生了问题,就是一种无明,一种执着,一种颠倒。有我,就无法对事物产生客观的、正确的、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不能客观认识、了解,那你的认识和了解就会有偏颇,有偏差,有片面,乃至会有错误,我们就会对客观生活当中的人、事、物,所有的一切,产生误判,产生误解,产生误会,产生种种的问题,种种的毛病,对自己、对别人,对事情的判断,要么就高估,要么就低估。

     丙二、分别解说错误现行

【错误现行一:面对境界,反应有问题,不能正确评判自己和他人。】

    我们人常常就是高估自己低估别人,觉得别人没有什么呀,自己很了不起,内心不平衡。要么低估自己,高估别人。低估自己,这个事情我做不了,某某人会做,某某人会发心,那么就让他去做,认为自己做不到,没什么办法,实际上面我们不想去做了,你拜佛啊,念经啊,扫地啊,都能做。我们自己,没有很正确地对自己进行估计,说到底我们能不能做得到,往往我们自己能做得到但是没有想去做,或者说我们做得到,但是我们会以为说这事情不值得我自己去做,我们应该自己可以做更大的事,更重要的事情。一件大事是由无数件小事组成,事情的本身也是有为法,其实各种人事物,种种事相的组合,一块砖,一块瓦,一块木头,一块石头,一包水泥,慢慢累积成一堵墙,一个房间,一个楼层,一座楼。你只是想说我要做一个大楼,没有从基础开始做起——测量地怎么样,勘查地基,挖,这些一步一步做,才能做得起来——如果我们只是说我要做一座大楼,这些具体的、实际的、基础的工作不做,不用功,最后大楼怎么能够做起来?肯定做不起来。

    我们修行也是如此,都是在内心面对种种境界的时候,自己怎么来反应,怎么来认识、了解、判断?我们的反应有问题,不仅我们内心不能转变外在的境界,反过来说,我们的内心因为通过我们的根门,受到外在境界不好的影响。就起反作用。

 【错误现行二:以自我为中心。】

    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我们自己会认为说,自己对待别人怎么样,别人也应该对待自己怎么样。比如说,你喜欢说话,你硬要找他说话,对方不喜欢说话,(你)可能就不高兴:“我来找你说话,(你怎么不理我)?”另外一个人,对方,他就不喜欢说话,说“我本身不喜欢说话,你硬要跟我说话”,他也不高兴。

    实际上我们的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喜欢说话的人总是希望说说话,不喜欢说话的人总是希望不要找我说话。自己需要别人同自己说话的时候,“现在想找一个人说说话,谁都不理我。”自己用功的时候,“不要找我说话,我在看书用功,不要打扰!”人都是这样的毛病,每个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他都认为是正确的。他就认为自己在这里看书,搞卫生,不要找我说话,别打扰我。站在你的理由上面,肯定是对的,你说,我在用功啊,念经啊,做事啊,不能来打扰;从对方来讲,这个人刚好没有事做,他就要找一个人来说话,他看不到人,“这个人对我不错,找他说说话,反正扫地也不是很重要的”,他可能这样子作意。

 【错误现行三:不接纳他人的建议,反而认为别人背叛自己,保护自我。】

    这些都是我们的习惯、习气、无明、自我在作怪,自己发现不了,都是烦恼,都是毛病,察觉不出来。察觉不出来,我们就会常常认为别人对自己不好,就会觉得同行道友、同学好像背叛自己一样,或者说,“我们自己怎么跟大家合不拢?自己的心怎么跟大家格格不入?”这些都我们内在的无明的烦恼。因为我们的心不听、没有能力听、听不进去同行善友的建议,这样的话,我执、我慢不断在增长,不听法师、善知识们的教授、教诫,我们的行为不能得到改正。所以我们每一个人,不是说被谁背叛、被谁遗弃,什么人不管自己,实际上我们每个人被背叛,都是被自己的无明烦恼所背叛。我们常常认为说,我们都是被同行道友、周边的人背叛,慢慢慢慢,不仅我们的心态、心念不会很正常,对自己烦恼的一种防护的心,保护的心就会越来越强烈。

    保护自我,就是保护自己的烦恼,把自己的烦恼关在心里。把自己的烦恼关到心里,就如把一个贼关在自己的家里,早晚有一天偷你的东西,把你的功德都偷走,肯定的。

 【以喻说明我们起烦恼是因为不会用无我来看待问题。】

    这就是佛法和世间法认识问题不同的地方。比如我们到这里来吃饭,这个菜很可口。菜很可口,因缘所生法;这个菜不好吃,也是因缘所生法。这个菜很可口(的因缘):有人去买;菜干净、有机;他炒菜的时候,技术很好;他打菜的时候给你打得非常的合适,不多也不少。如果这个菜好吃,你本来能吃一勺,给你打一大碗,看你烦恼不烦恼,一下你就起烦恼;这个菜本来很好吃,(又如)吃饺子一样,本来能吃十个,行堂只给你打二个,也起烦恼,你说别人都是十个我只有二个;你说是不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你总是认为说你有十个,我有十个,他也有十个,多了也起烦恼,少了也起烦恼。(吃饭的心情与这些因缘)都是有关系的。

【错误现行四:追求别人的关注、肯定。】

    我们常常觉得需要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照顾,别人能够很在意自己,自己做的事情能够得到别人的承认、肯定、赞叹、随喜。你一方面认为说,我这个本来就是善业,都是善法,(你应该承认、肯定、赞叹我)。但是实际上面另外一个问题是,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要得到别人的随喜、赞叹、肯定、关心,那么还是把 “我”放在首位,是不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还是把“我”放在首位,还是在增强我执、法执。如果我们内心里面感觉到说,我做这么多事情,对方,某某人,或者那么多人怎么不理解自己?我做这么多事情,别人怎么不知道?这么忙,这么辛苦,怎么没人来关心我呢?

 师父直斥:这都是毛病!什么毛病呢?你的感受有问题,你的受蕴有问题。

如理的做法:我们应该要去关心别人,要去照顾别人。慈悲就是如此,关心别人、照顾别人、服务别人、帮助别人、利益别人。

    如果我们需要别人对自己如何如何,就说明说我们内心有很大的缺陷。有很大的缺陷,就需要得到别人的关心、理解和帮助,当我们自己感觉不到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帮助的时候,就会觉得很委屈,认为我们在团体当中这么努力,别人还委屈自己,你的烦恼就越来越厉害。烦恼越来越厉害,再往下去就会有很多埋怨,很多忧愁,很多悲伤,很多痛苦,很多孤独,(这些负面情绪)都会出来,寂寞,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丙三、总摄

    这些都是我们内心错误的感觉、错误的观念。错误的感觉、错误的观念,是因为你错误的行为造成的,因为你的行为无法和别人相融,自己的行为无法和大众融在一起形成的。

乙三、如何用法来解决身心问题

丙一、为断烦恼故必须修行

    学佛法、学唯识,就是要来解决这些问题,不是学得好玩的,他是能够对自己的身心,对别人、对佛教有用处。

     我们常常讲要用法,怎么来用法?就是这样来用法。用法,不是机械的一个概念说“我们要去用法”,就犹如说,我们要把电脑打开,把电视打开,现在电脑已经短路了,电视机信号不强,里面有故障,有很多问题,那怎么办?你要修理、要清理。不修理、不清理,电脑、电视、计算机的作用就不能得到正常的发挥。我们修行都是如此,我们的“电脑”时时刻刻都会有病毒,经常要进行杀毒,经常要断烦恼,否则烦恼一起现行,人的行为、人的心态、人的精神面貌都会出问题。所以需要天天闻法,天天学法,不学就不行。不学,烦恼就会出来,各种各样的邪知邪见就会出来,各种非理作意就会出来,各种问题、毛病、麻烦都会出来。

 丙二、与法相应故破除邪见

    我们常常自己学不下去、修不下去、工作做不下去、在道场里面不能安住,都会归咎于别人。这不是别人给我们造成的。

     跟某某人有违缘,或者说这个道场没有什么法可学,都是一些邪见。做得好的,自己用功、安住、发心、努力,觉得有成就感,等等,往往会归功于自己,担任一个什么职务,自己比别人强;工作遇到问题、遇到困难、遇到障碍,这些都是别人给自己造成的障碍。也就是会把成绩归功于自己,把问题归功于别人、归咎于别人。佛法刚好是相反的,要把成绩、要把功劳归功于三宝、归功于大众,人心态就会好。如果老把成绩归功自己,人就会有问题,这个就是起心动念的差别处。我们把功劳归功于三宝、归功于大众,不等于说我们的成绩就少了,反过来说,功德(反而会)放大;如果把这个功德仅仅归功于自己,你功德就非常小。你把这个问题归咎于别人、归咎于大家,你就把这个问题放大、把困难放大,把障碍放大,那么你遇到的人、遇到的事,天天心里都难受。“我这么忙,你怎么不帮帮我,你遇到了你都不帮帮我”,现在我们哪一个部组都没有人,哪一个部组都这样。实际上面我们现在的义工比参加法会的人还多,一个人招呼一个人都容易,怎么会忙呢?这都是很奇怪的,怎么会忙?很多东西都是自己乱忙一通,哪里会那么忙?根本不需要那么忙。

     所以我们需要去反省,需要去检查,检查我们自己内心一些问题。一个人也好,一个寺庙也好,一个社会也好,都是相依共存,都需要有序发展。什么叫有序?有序就是法,因缘所生法。有序才能发展,无序怎么发展?春夏秋冬倒过来,春天、秋天、夏天、冬天,植物都不能生长,是不是?你盖房子,也是有次第的,人学佛法也是有次第的,做事也是有次第的,一切都是有次第的,次第的本质就是法。你看起来好像没有次第,其实都是有次第的。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事、任何一个事物都是有次第的,都是有秩序的。

    如果我们内心当中会觉得,应该很好地保护自己,乃至说,我们外在的一种态度,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态度,都显示出担心被别人伤害的这种状态,实际上面,我们整个人的身心都是无明烦恼,都是黑暗。你有没有自我保护,对方都能够感觉得出来。我们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想就怎么做,这个(才)跟佛法相应,但是我们不容易做到。

甲三、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皈依

    我刚才讲半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做到,不是很简单。那怎么办?那就要学佛法,需要三宝对我们的帮助,吸取能量。那么皈依就非常重要。皈依三宝,就要靠三宝的力量,就要靠三宝对我们的帮助,才能够解决我们内心的问题。

    皈依三宝,有三种应该学,有三种不应该学,《广论》里面都有。

乙一、三种遮止

    翻到《广论》107页,“若皈依三宝,是谓正近事。终不应皈依,诸余天神等。皈依正法者,应离杀害心。皈依于僧伽,不共外道住。”这就是三种遮止。

    “皈依三宝,是谓正近事”,优婆塞、优婆夷,佛弟子。先三种不应作,然后三种应作;先三种不应学,然后三种应学。这里第一段,谈到了三种不应作。哪三种呢?

    第一种就是不皈依诸天。只皈依佛,不皈依诸天。“终不应皈依,诸余天神等。”天、神等等,就是皈依佛宝。也就是说,你今天要受皈依,首先你自己要想清楚说,我要皈依佛,就不能皈依别的教主。在印度呢,他有大自在天啊、梵天啊等等这些天神,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宗教。各种宗教都有教主,释迦牟尼佛是我们佛教的教主。你不能说,我现在信基督教,也信佛教,这就说明,我们的信仰不虔诚。信佛教就不能信别的教,但你可以跟别的教的教徒做朋友,这是两回事。做朋友是可以的,但是不能皈依别的教的教主。所以我们要皈依的同修,首先要想清楚,你现在是皈依佛,其他的一切天神,一切神都不皈依,不是说我现在不皈依,以后也不皈依,一辈子都不皈依,只皈依佛,永远不变。

    第二个是皈依法。皈依法呢,应离杀害心。对于有情众生,要舍离杀害之心、损恼的心。“损恼杀害诸有情”,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个法对所有的众生份上来体现。佛法要利益所有的众生,如果我们的心没有想说,我要舍离损恼有情的心,那么就不叫做皈依法。什么叫做皈依法,反过来说,就是你不能有这种起心动念,去损人、去害人,不仅是人,诸有情,这种心,蚂蚁、苍蝇、蟑螂啊等等,这些心,都不能有,才能够长养我们人的慈悲。如果说,我们一边皈依法,一边我们没有这种舍离损恼诸有情的心,那就不是皈依法。

   (第三)皈依僧,与诸外道不应共住,与信仰其他宗教的人不共住,你共住就会受他影响。

 【破除学我的邪执】

    我们常常讲,要亲近三宝,因为亲近三宝,我们功德才能增长。有些人说,我是居士,自己学就可以。居士自己学,你功德没有那么大,能量没有那么大,肯定不一样。居士,三五个人,十个八个可以,超过三十个、五十个你就很难讲,你肯定学不下来。三十个、五十个你试试看,一百个、两百个你试试看,都会乱成一团糟。是不是?你不要说社会上面的一个居士,你住在庙里面的居士,你天天学,都会有很多的问题,烦恼都调不过来,内心都对立。社会上面的人,大家的心跟心是很远的,表面客客气气,实际说的话都不搭杠,对不对?各说各的,讲什么法?反正大家就是你好我好,客气,一个礼拜聚一起,就等于聊聊天一样,聊完了回去,受益,你有什么问题啊、毛病啊肯定是不够的,人的行为改不过来,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皈依是有标准的。你先不遮止这三种应该止的,就不符合皈依的要求,《广论》里面是这么说的。至于我们很多个人想法,他不代表这个佛法的标准。你个人可以说,我这么理解,如何如何,这是你个人的理解,不是经论里边的要求,你个人的理解跟经论里边的要求不能混为一谈。所以我们就要搞清楚,要遮止三种不应该学的。

 乙二、三种应学

    下面《广论》又告诉我们三种应该学的。107页,第二段。

    第一,“谓于佛像,若塑若画,随好随丑,不应讥毁,置尘险处及押当等。不敬轻毁,皆当断除。应当执为是可敬田,犹如大师。”

    皈依佛,佛已经灭度了,哪里(还)有佛呢?怎么皈依呢?佛像,佛像就是佛。佛像,无论是泥巴塑的、纸绘的、石头打的、木头雕的,无论是庄严,或者是不庄严,都不应该讥毁。“置尘险处”就是,不能有很多的灰尘,卫生不干净啊,或者放在一个不安全的地方,不安全的地方,佛像会损坏。有灰尘的地方,就是不干净、不卫生的地方,不清净、不庄严的地方。“及押当等”,不能拿佛像去作抵押,拿到当铺里面去当。有金的佛像、有玉的佛像,这个佛像是古董,可能没有钱的时候,拿去抵押,这些都是不允许的,不可以用钱来寄转。“不敬轻毁”,就是不恭敬,“皆当断除”。“应当执为是可敬田,犹如大师。”也就是我们看到佛像,“犹如大师”,大师就是佛。我们眼前木头雕的佛像,你说他是佛吗?他是佛。为什么说他是佛呢?佛的化身,“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佛有三身,法报化三身,法身遍一切处,法身是法。你如果把佛像当成佛的话,那就是佛的法身,就是法了,就是佛了。你如果把它当成木头,那就不是。

    历代祖师大德做佛像的目的、供奉佛像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容易观想,如果没有佛像,我们就不容易观想。我们看到佛像本身,就是需要我们这么去观想,而不是说佛像本身是不是佛,我们要把它观想成是佛,我们要这么想,我们要这么作观、我们要这么作意,这个就是皈依了。我们(这么观想,)才会有殷重心、虔诚心、恭敬心,信心才能够培养起来。这个就是修皈依,就这么修。不是说哪里有佛啊?这是佛像,哪里有法?皈依,不是说把它念三遍就是皈依,它是告诉我们,经论里面告诉我们,你就是要这么想。你不这么想,就是你皈依没有做好,你方法不对路,三宝的形象建立不起来,三宝的功德不能忆念,我们人的心都是烦恼,烦恼挡道。

    第二应该学的是法,108页第一段的中间,“虽于正法四句以上应离不敬,又应断除一切不敬,谓抵押经卷、贸为货物,置秃土地灰尘险处,鞋袜并持及跨越等,应起恭敬,等如法宝。”哪怕四句的经文,我们都应该要恭敬。最少,四句在印度来讲是最少(的意思),(四句以上)才能成话。“又应断除一切不敬”,就是对所有的经文、经卷,都应该断除一切不敬。为什么《广论》里面告诉我们,佛法告诉我们,要断除一切不敬?就是因为我们会经常不敬,所以它才会让我们要断除一切不敬。我们不容易对三宝有恭敬心,所以修皈依本身要培养恭敬心。不是说这个经本、佛像、出家的法师需要我们去恭敬,而是说我们应该去恭敬,我们佛法才会学得进去。如果我们对三宝的这种恭敬的心培养不起来,就说明我们皈依心没有修起来,我们对皈依认识有偏差,我们打了折扣,所以内心就没有敬。不能拿这个法宝去抵押,不能去做交易,当成东西买卖;也不能放在不干净的地方、放在有危险的地方。“鞋袜并持及跨越等”,就是不能又拿了鞋、拿了袜,一起拿,拿在一个手上。“及跨越等”,就是我们没有把经本当回事,跨越,跨越过去。这些行为是对法宝不恭敬的表现,本质是对法宝不恭敬,表现的形式非常多。这主要告诉我们的是,应起恭敬,对法宝应起恭敬,对佛像应当视为是可敬田,犹如大师。又于法,于法宝,应当恭敬。

    108页第二段,第三,“若于僧伽,或出家众,持沙门相及于其相不骂不毁,又于一切种不应分党,视如怨敌,云汝等我等,应当敬重,犹如僧宝。”就是说对出家众,或具足沙门相的,“不骂不毁”,不能谩骂,不能轻毁。“于一切种不应分党”,所谓一切种,就是对所有的出家人,不能分党。皈依僧,就是皈依法界一切贤圣僧,包括诸佛菩萨,不仅仅只是说我们眼前的这些僧。这种功德是包括一切的,一切贤圣僧都包括进去了。分党,乃至视如怨敌,哪个法师对我不好,哪个法师不给我说法,哪个法师说的我听不懂,不喜欢听,都是毛病。“云汝等我等,”这个我的法师,你的法师,等等。这都是有问题。你对这个法师也恭敬,对那个法师也恭敬、对第三个法师也恭敬,你也没什么损失,对不对?不能说,我对我跟他学法的法师我恭敬,对不学法的法师我就不恭敬。恭敬心,是我们人的心。不是说你对他恭敬,你一定要给他钱那才叫恭敬,那两回事。那个是供养了,恭敬跟供养,那两回事了。那你说,这个法师跟我不相干,我不需要去恭敬他,那我们人就没有平等心,我们皈依就会有问题,“应等敬重,犹如僧宝”。

    这些问题我们常常会发生的毛病。佛教为什么不容易发展呢,就是会有很多的党执。很多的党执怎么产生?我们听法的时候,这个法师讲的究竟了义法听不进去,最后他会把不究竟、不了义的法听进去。不究竟、不了义的法怎么听进去呢?比如说听有些法师说,最近佛教很乱,最好不要乱跑庙,对不对?或者说现在这个,有些法师讲,这里面有问题,有错误,不能听。这里面是有前提的,他这不是说对所有的,他是有前提,有这种因素我们要注意,他是给我们提醒,而不是说我们对出家的法师不应恭敬,只是说可能有这种问题,跟你对出家的法师不恭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个是不了义的说法,并且是有一定的界定、有一定的前提的情况下。那么你把前提不要了,只是要一个结论,那就会有问题,就会出很大的问题。我们皈依心就培养不起来,不仅培养不起来,我们的分别心(还)会增长,不断增长分别心,那我们就麻烦。

     109页第一段,“敦巴仁波卿及大瑜伽师见碎黄布,在行路中,皆不轻越,抖置净处,如是行持,应随修学。自能如何恭敬三宝,则诸众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敦巴仁波卿和阿底峡尊者,他看到碎的黄布,不敢轻越,“抖置净处”,他给它捡起来,都给它抖得干干净净,放在干净的地方。“如是行持,应随修学。自能如何恭敬三宝,”就是说我们自己怎么样恭敬三宝,“则诸众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那么一切众生也会如何来恭敬自己。我们恭敬三宝的目的,不是说要让别人来恭敬自己,只是说你自然而然会感得别人来恭敬自己。

    比如我们寺庙里边,一些法师非常用功,精进修持,护持三宝,别人就很恭敬。这个法师天天默默无闻在做事,他这个人来,义工,他也很了不起,所有的人听到、见到,都会起恭敬心。如果我们对三宝没有恭敬心,那你在僧团当中,就是“说起来我最辛苦”,在居士这个团体里面,认为“我做的活最多,大家都应该恭敬我”,那就麻烦。反过来,如果我们恭敬三宝,对大众都有恭敬心,自然而然大众都恭敬你。恭敬众生就这样,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

    我们首先对三宝的恭敬、承事、信心培养起来之后,对同行善友自然比较容易。因为佛不会说话;法,也不会开口,不会说话;僧,毕竟距离也很远,也很少能够在一起,你接触的,或者说你见面的法师,毕竟是少数、个别的,同行善友、同学同参,经常会在一起,我们如果对这些佛、法、僧,这种恭敬心、虔诚的心培养起来,我们内心就有一种力量,就有一种功德,我们这种功德是自己成就的一种功德。我们有了这种功德之后,再去用在对人对事的境界上,也就是说,你把别人,对方当成佛、当成法、当成僧,把别人说的话当成法,对对方人,就把他当成一个很高的、清净的一个境界,那就是很了不起的。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净土,他看到一切清净、庄严,因为我们有烦恼,所以看到一切都相反。有烦恼就犹如我们带着有色的眼镜看问题,看人、看事。

    所以皈依三宝,三种应学,三种不应学,这不仅仅是对今天要皈依的同修讲的,皈依过的、皈依一次两次三次,不一定就能做到,不一定就能做好,不一定就能坚持。也就是说,我们很多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基础不扎实,对三宝的恭敬心没有真正培养起来,引发一切的问题。

今天我们第一堂课、第一堂讲法,然后就讲恭敬三宝,就讲皈依,这是一个非常殊胜的因缘。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