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李利安教授:法显精神对现代心灵环保的启示


   日期:2024/1/15 8:0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法显精神对现代心灵环保的启示

李利安

  法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到达印度并取回佛经的中国人。他以60岁的高龄开始远征之途,西渡流沙,翻越葱岭,探险异域,漂渡沧海,最终返回祖国。这位生活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历史人物不但以其卓越的旅行而名震史册,而且以其丰厚的精神资源继续给现代人类的心灵环保传递着深刻的启示。
  历史上,佛教史学家曾以“明杰”、“整肃”[ [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卷15,《大正藏》第55册,第111页C。]、“雅操”[ [唐]智昇:《續古今譯經圖紀》卷1,《大正藏》第55册,第370页A。]等语盛赞法显的精神品格。那么,法显的精神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从而在哪些方面能为现代人的心灵环保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信仰
  法显精神的形成应该是多种因素相互激发而促成的。但笔者总感觉到,像法显、玄奘这样的伟人,他们之所以能成就如此惊世骇俗的业绩,其心灵深处对佛教的虔诚信仰应该是最终极、最雄厚、最持久的动力,也是其内在精神的首要组成部分。信仰的力量始终内藏于法显的心灵深处,是激发其他精神要素的基础。关于法显信仰的形成,除了佛教所认为的宿世因缘外,法显自幼居住寺院的熏染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当父亲去世后因为家中缺少人力、家人催逼他回家时,他曾说:“本不以有父而出家也,正欲远尘离俗故入道耳。”[ [梁]慧皎:《高僧传》卷三,《大正藏》第50册,第337页b-c。]可见,法显已经确立了追求最高解脱的坚定信仰。这种信仰一旦形成,就是内聚于心的一种力量和感情。《高僧法显传》中,法显就曾自己解释其西天取经的行为说:“所以乘危履险,不惜此形者,盖是志有所存,专其愚直,故投命于必死之地,以达万一之冀。”[ [晋]法显:《高僧法顯傳》,《大正藏》第51册,第866页B。]因为“志有所存”,所以才呈现出“专其愚直”。这个“志”就是其内藏于心的信仰和为信仰所驱动的求法热情。法显曾自己总结西行经验说:“诚之所感,无穷否而不通;志之所将,无功业而不成。”[ [晋]法显:《高僧法顯傳》,《大正藏》第51册,第866页C。]在物质极大丰富、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需要借鉴法显的这一精神,树立自己的信仰或信念,并将其作为自己一生的精神动力和滋养身心的精神园地。
  二、悲愿
  悲愿就是关切现实并树立改变现实的崇高目标。法显在通览临汾及附近寺院里所有经典后,来到当时的佛教文化中心长安,遍访名师,寻求佛典。通过潜心阅读和钻研后,发现佛教在经、律、论三藏的发展上极不平衡,律藏的数量极少,而且版本不一,使得出家僧人没有统一而完整的规矩可依,僧人的言行举止没有规范,在社会上造成许多不良影响,使有心向佛的百姓望而却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法显才决心亲赴天竺,求取完整戒律。《高僧传》卷三中这样记述这一历史:“常慨经律舛阙,誓志寻求。”[ [梁]慧皎:《高僧传》卷三,《大正藏》第50册,第337页C。] “常慨”与“誓志”四个字活然托出了法显心系佛门的悲愿。回国后,在登陆地的青州,“青州刺史请留过冬。显曰:‘贫道投身于不反之地,志在弘通,所期未果,不得久停。’遂南造京师,就外国禅师佛驮跋陀于道场寺,译出摩诃僧祇律、方等、泥洹经、杂阿毘昙心,垂百余万言。”[ [梁]慧皎:《高僧传》卷三,《大正藏》第50册,第338页B。]中国佛教虽然为大乘佛教,但自古以来始终大量存在着自度自了的现象,很多信徒不但对社会漠不关心,就是面对佛门的盛衰优劣与诸多问题,也是无动于衷。法显不是这样,从他不顾高迈之岁、毅然亲赴天竺求取戒律以及回国后的抓紧翻译等行为来看,法显具有心系佛门的崇高悲愿。这种悲愿中既包含着教门兴衰、匹夫有责的爱教情结,也有一旦发现问题就设法解决问题的积极进取,这和我们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知道有问题但因为各种原因而拖拉推诿的现象形成鲜明的对照,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三、胆识
  在法显生活的年代,中国和天竺的交往还比较少,来长安弘扬佛法的人大多数来自西域。法显知道,要在他的有生之年解决中土戒律不全的问题,靠被动地等待天竺或中亚僧人的传送是不可能的,只有自己亲自去天竺取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可是当时还没有一个中国人去天竺去过佛经。可以想象,法显当时决定自己亲自去天竺,的确是一件非常之举,显示了法显的超群的胆略和惊人的魄力。《高僧法显传》中说,法显道整等人初到祇洹精舍时,“彼众僧出,问法显等言:‘汝等从何国来?’答曰:‘从汉地来。’彼众僧叹曰:‘奇哉!边国之人乃能求法至此!’自相谓言:‘我等诸师和上相承以来,未见汉道人来到此也。’[ [晋]法显:《高僧法显传》,《大正藏》第51册,第864页C。]”《法苑珠林》卷25记载:“葱岭冬夏积雪,有恶龙吐毒风雨沙砾,山路艰危,壁立千仞。昔有凿石通路,傍施梯道,凡度七百余所,又蹑悬絙过河数十余处,皆汉时张骞、甘父所不至也。”[ [唐]道世:《法苑珠林》卷25,《大正藏》第53册,第475页A。]汉代的张骞和甘英曾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开拓西域的探险者,被视为丝绸之路的主要开辟者而名垂青史。在中国人的取经史上,三国时期的朱士行也只是到了现在的南疆,翻过葱岭直至南亚地区的旅行,他们都没有尝试过。所以,当法显回国后,人们听了法显的介绍总是惊叹不已:“感叹斯人,以为古今罕有,自大教东流,未有忘身求法如显之比。”[ [晋]法显:《高僧法显传》,《大正藏》第51册,第866页B。]法显的这种敢为天下先的胆胆识是一种创新的思维和开创的勇气。这种精神不但是佛教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现代人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重要素质。
  四、忘我
  这里所说的忘我主要指法显不畏年老、放下身命的气度。六十岁是目前我国规定的男性公民退休的年龄,在常人心目中,这个年龄本是颐养天年、不必进取的人生阶段。在中国古代,因为科学水平有限以及人们的物质生活落后等原因,人的寿命比现在要短得多,所以,个人退休养老的实际年龄和心理年龄都要比现在小很多。所以,六十岁,无论对古人还是今人来说,都是一个衰老退守的年龄。在这个时期,别说开创一番大事业,就是守护原来的事业也是力不从心了。可是,法显却是在六十多岁的时候萌生了去印度取经的念头,并在六十五岁的时候正式从长安出发,开始了他的伟大旅行[ 关于法显去天竺的年龄,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这里采用最常见的说法,即65岁出发去天竺。 ]。这种年龄下进行的开拓荒途式的旅行,使我们不能不赞叹法显不怕老、不服老的品格,其老当益壮的精神用三国枭雄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来形容是非常恰当的。法显以老迈之躯,西度流沙,克服难以尽诉的困难,取回大量真经,这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连法显自己在回顾自己的旅行时也经常叹息不已。如有一次法显应人们的要求讲述自己取经经历后就曾自云:“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认为自己去印度是“乘危履险,不惜此形”[ [晋]法显:《高僧法显传》,《大正藏》第51册,第866页B。]。法显所说的“危”可能主要是指他自己年老力衰,而这里的“险”则是指路途的艰险,所以,法显在说“乘危履险”后便说这是一种“不惜此形”的行为,即不惜其衰老之躯。法显这种忘我的精神中包含着不服老、不畏老、不惜老、不闲老等多重的品质。所谓不服老,就是年龄虽老而心理不老,照样作年轻人能作的事情;所谓不畏老,就是不怕年高岁衰,坦然面对,正面接受,不受影响;所谓不惜老,就是不顾怜自己的老迈之躯,不过分注重养体护身,颐养天年,正如法显自己所说的,“身命不期,出息非保”[ [梁]慧皎:《高僧传》卷三,《大正藏》第50册,第337页C。],“不顾微命”[ [晋]法显:《高僧法显传》,《大正藏》第51册,第866页B。],所以,该行继续行,该作继续作;所谓不闲老,就是不让自己在老迈之年闲下来,即所谓“老有所为”也。现在,科技高度发达,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医疗水平和享受医疗保健的条件也空前提高,人类的寿命明显延长,老龄化的社会已经是全球的趋势。中国这几年迅速迈进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心理和日常生活成了全社会关注的对象,佛教也在这一背景下大力倡导生命关怀,以便为老年人健康的生活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借鉴。我认为,法显藐视老迈的忘我精神,对今天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安详都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五、坚持
  所谓坚持,就是坚决地、毫不动摇地保持或进行下去。体现在法显身上,就是一种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法显从长安出发,一路西去,出阳关,度流沙,翻山越岭数万里,亲践佛国各地,又渡海远达斯里兰卡,后来从海路返回,漂泊迷离,总算返回祖国,一路上可谓历尽艰辛。这些艰难曲折是我们今天怎么想象都难以切实体验的。我们只是借助史料的记载,知道法显曾经遭遇过诸如语言不通、经费短缺、战乱频生、沙漠迷路、高原缺氧、痛失同伴、山路险峻、孤身无伴、海浪袭击、同行迫害、海上漂流等一系列困难,我们也知道,法显一路前进,没有丝毫的退却,显示了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这是令今天每一个人都感到敬佩的。《高僧传》卷三记载:法显“西渡流沙,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望人骨以标行路耳。屡有热风恶鬼,遇之必死。显任缘委命,直过险难。”[ [梁]慧皎:《高僧传》卷三,《大正藏》第50册,第337页C。另见:《高僧法显传》,《大正藏》第51册,第857页A。]什么是“任缘委命,直过险难”?我想就是任凭此种险恶之缘在前,也要坚持向前,宁愿把自己的生命交付出去。《高僧传》中记载法显翻越小雪山慧景不幸去世之后“复自力孤行,遂过山险”[ [梁]慧皎:《高僧传》卷三,《大正藏》第50册,第337页C。]最能体现法显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是法显巡礼耆阇崛山时的一番表态和经历。据记载,那次法显临出发时,“寺僧谏曰:‘路甚艰阻,且多黑师子,亟经噉人,何由可至!’显曰:‘远涉数万,誓到灵鹫,身命不期,出息非保,岂可使积年之诚,既至而废耶!虽有险难,吾不惧也!’众莫能止,乃遣两僧送之。显既至山,日将曛夕,欲遂停宿。两僧危惧,舍之而还。显独留山中,烧香礼拜,翘感旧迹,如覩圣仪。”[ [梁]慧皎:《高僧传》卷三,《大正藏》第50册,第337页C-338頁A。]因为法显“不惧”,所以“众莫能止”,即使送他前往的两个僧人畏惧而逃,他也没有退缩。法显取经“所经之苦,人理莫比”[ [晋]法显:《高僧法显传》,《大正藏》第51册,第857页A。]。这种排除万难、直至胜利的坚强意志是值得任何时期、任何地域的任何人学习的。
  六、虚心
  虚心就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向他人请教,努力学习进步。异国求法对于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来说,陌生不明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在既没有前人的经验总结,也没有专业的梵汉词典的情况下,学习便成为法显西行求法的重要任务。法显秉承了中国人虚心好学的传统,一路西行,一路学习,最终不但精通了梵语,而且精通了印度的文化和社会,特别是印度的佛教戒律学,成为5世纪时期中国人当中绝对权威的印度学大师。法显善于向外国学习首先表现为学习印度佛教的戒律;其次表现为学习印度佛教的历史、造像与其他经典,尤其是大乘佛教的经典;第三表现在学习印度的语言,尤其是梵语;第四表现为学习印度的社会、民俗与历史。据法显回忆说,他刚到北印度,发现那里都是师师口传,没有本子可写,于是就继续前进,到达更加遥远的中印度,在那里相继获得很多律本。《出三藏记集》卷十五记载:“后至中天竺,于摩竭提巴连弗邑阿育王塔南天王寺,得摩诃僧祇律,又得萨婆多律抄、杂阿毘昙心綖经、方等泥洹等经。显留三年,学胡书胡语,躬自书写。”[ [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卷15,《大正藏》第55册,第112页A。]为了这些戒律著作,法显在此留居三年,一边学习天竺的语言文字,一边亲自抄写这些律本。可以想象,法显每到一地,只要可能,就会勤奋学习。这种虚心好学的胸襟在全球化时代值得我们继承,并不断发扬光大。
  七、明察
  所谓明察就是善于观察、细于分析、勤于记录、准确把握外在的环境或事物的存在与发展状态。从《佛国记》的记载可以看到,法显大师除了寻找戒律和其他经本外,还对沿途各国的情况作了详细的考察和记录,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中国人根据自己的亲身游历而写成的西域和南亚各国的专门记载。法显对沿途的考察大致可以划分为佛教信仰状况、佛教寺院与僧人的生活、佛教活动与礼仪、佛教派系与传承、佛教经典与传播、佛教遗址及现状、佛教历史与传说故事、社会政治制度与人物、社会事件与动态、历史传说与民俗、地理地貌与交通、社会阶层与人民生活等等。我们仅以佛教界不太重视的社会记载为例,看法显对印度考察的价值。法显游历印度之时,正值笈多帝国统治时期。按照一般的看法,这时的印度,奴隶制度已经解体,封建制度开始萌芽。法显的记载提供了这方面的根据。?如法显记载说:“惟耕王地者,乃输地利,欲去便去,欲住便住。”[ [晋]法显:《高僧法显传》,《大正藏》第51册,第859页B。]显然,这种劳动者不是自由佃农便是雇工,或者是农村自由农民。同时,这时已经出现了封建依附农民,法显记载道:“诸国王、长者、居士,为众僧起精舍,供给田、宅、园圃、民户、牛犊,铁券书录。后,王王相承,无敢废者,至今不绝。”[ [晋]法显:《高僧法显传》,《大正藏》第51册,第859页B。]另外,从法显的考察记录也可以看出封建王朝土地分封制度已经出观。同时,由于王朝土地分封制的实行,永久赐地的出现,农民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形成,削弱了国家的权力,因而,国家不能严刑酷法,也不能向大多数农民征收田赋,政府无需登记全国户口。总之,法显在印度的明考与记录,为我们提供了一副印度封建制度在笈多王朝时代中期逐步形成的基本图画,这种精神值得现代人继承和发扬。
  八、友情
  法显虽然出了家,但并非隔断了人间的感情。他特别重视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与他们团结协作,并肩而行。最早从长安出发时,法显就广泛寻找同道,“遂以弘始二年,岁在己亥,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同契,至天竺寻求戒律。”[ [晋]法显:《高僧法显传》,《大正藏》第51册,第857页A。]“同契”即志同道合,情投意合。到了张掖,参与合作的阵营进一步扩大。据法显的记载,他到达张掖时,“张掖大乱,道路不通。张掖王殷勤,遂留为作檀越,于是与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等相遇,欣于同志,便共夏坐。”[ [晋]法显:《高僧法显传》,《大正藏》第51册,第857页A。]这里所说的“同志”和上面所说的“同契”是基本相同的,法显由此获得更多的志同道合者。一路上,法显与他们相互配合,协同互助,结下了深厚的情缘。最感人的莫过于过小雪山时的经历,那时慧景知道自己支撑不住了,担心连累法显,而法显并没有离开,直到慧景断气圆寂后,法显“抚之悲号”[ [晋]法显:《高僧法显传》,《大正藏》第51册,第859页A。],说明他对慧景是深怀朋友之情的。法显到达中天竺有名的祇洹精舍,曾非常感慨:“念昔世尊住此二十五年,自伤生在边地,共诸同志游历诸国,而或有还者,或有无常者,今日乃见佛空处,怆然心悲。”[ [晋]法显:《高僧法显传》,《大正藏》第51册,第860页C。]“共诸同志游历诸国”,真实地说明了法显珍惜缘分、重视朋友、结伴协作的风格。回国后,法显的翻译工作也是在和同道的合作中完成的。这种珍惜缘分、重视友情的品德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代,无论对从事什么工作的人,都是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九、奋进
  法显自从西行之后,除了按照佛教规矩,进行必要的夏坐之外,总是在不断地学习语言,抄写佛经,旅行寻访等。在完成寻求戒律的任务后,他没有滞留,而是尽快回国。回国后更是争分夺秒地工作。《高僧传》卷三记载,法显登陆到青州后,“青州刺史请留过冬。显曰:‘贫道投身于不反之地,志在弘通,所期未果,不得久停。’遂南造京师,就外国禅师佛驮跋陀于道场寺,译出摩诃僧祇律、方等、泥洹经、杂阿毘昙心,垂百余万言。”[ [梁]慧皎:《高僧传》卷三,《大正藏》第50册,第337页C。]因为他回国后的志向就是翻译弘扬取回来的经典,所以,在没有完成这些任务之前,他是非常着急的,于是,尽管刺史盛情挽留,他还是“不得久停”,南下京师,开始工作,终于翻译出一百大多万字的经典来,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珍惜时光、勤奋进取的作风既是其“雅操”的表现,也是其“志行”的体现,在今天依然可作为我们学习效法的榜样。
  十、爱国
  作为一个中国人,身在异国他乡的法显始终不忘祖国。他对故土的热爱随着在外漂泊时日的延长而不断加强。最能体现法显对故土之眷念的是,有一次法显意外看见来自祖国的一件物品时的感伤。据法显自己回忆:“法显去汉地积年,所与交接,悉异域人。山川草木,举目无旧。又同行分披,或流或亡,顾影唯己,心常怀悲。忽于此玉像边见商人以一白绢扇供养,不觉凄然,泪下满目。”[ [晋]法显:《高僧法显传》,《大正藏》第51册,第864页C-865页A。]在接触的人员“悉异域人”,看见的山川草木皆“无旧”的情况下,突然看见来自祖国的物品,这一下子使法显想起自己的故土,不仅伤感落泪。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法显对故土的眷念是何等的情深意切。所以,当最后一个同伴要留住天竺时,他依然做出了独自回国的选择。《高僧法显传》中这样记载:“道整既到中国(指中天竺——笔者注),见沙门法则,众僧威仪,触事可观,乃追叹秦土边地众僧,戒律残缺,誓言自今已去,至得佛愿,不生边地,故遂停不归。法显本心欲令戒律流通汉地,于是独还。”[ [晋]法显:《高僧法显传》,《大正藏》第51册,第864页B-C。]法显对故土的眷念到后来已经上升到神圣的程度。例如他在海上遇到风暴、危机生命之时,除了向观音祈祷外,还向汉地众僧祈祷;既按照佛教观世音菩萨法门念观音圣号,也根据自己的感情,归命汉地众僧[ [晋]法显:《高僧法显传》,《大正藏》第51册,第866页A。]。这体现了法显感情深处的皈依,说明了他对故土的归属感和对故乡僧众的信赖和热爱,这种故土之爱、汉僧之念,其实就是一种爱国的情怀。在当代国际交往不断扩大的背景下,这种情怀依然值得我们每个华夏子孙进一步继承和发扬。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李利安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李利安教授)  

 李利安教授:内容观音法门略释 

 李利安教授:中国观音文化基本结构解析 

 李利安教授:观音信仰研究现状评析 

 李利安教授:中国化观音信仰的两重文化结构 

 李利安教授:论观音信仰的中国化 

 李利安教授:魏晋南北朝时期印度观音经典向中国的传播 

 李利安教授:汉传佛教观音信仰的基本体系和基本特征 

 李利安教授:明末清初禅宗的圆融之路 

 李利安教授:观音与文殊:悲智双运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李利安教授:法显的内在品格及其当代启示 

 李利安教授:当代中国佛教公众形象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李利安教授:楚山绍琦禅师念佛禅思想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