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三集


   日期:2024/1/25 16: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十三集

原文:

  〖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

  “平等法身”者,八地以上法性生身菩萨也。“寂灭平等”者,即此法身菩萨所证寂灭平等之法也。以得此寂灭平等法故,名为平等法身。以平等法身菩萨所得故,名为寂灭平等法也。此菩萨得报生三昧,以三昧神力,能一处一念一时,遍十方世界,种种供养一切诸佛,及诸佛大会众海。能于无量世界无佛、法、僧处,种种示现,种种教化,度脱一切众生,常作佛事。初无往来想、供养想、度脱想。是故此身名为平等法身,此法名为寂灭平等法也。

  “未证净心菩萨”者,初地以上、七地已还诸菩萨也。此菩萨亦能现身,若百、若千、若万、若亿、若百千万亿,无佛国土施作佛事。要须作心入三昧乃能,非不作心。以作心故,名为未得净心。此菩萨愿生安乐净土,即见阿弥陀佛。见阿弥陀佛时,与上地诸菩萨,毕竟身等、法等。龙树菩萨、婆薮槃头菩萨辈,愿生彼者,当为此耳。

  问曰:案《十地经》,菩萨进趣阶级,渐有无量功勋;经多劫数,然后乃得。此云何见阿弥陀佛时,毕竟与上地诸菩萨身等、法等耶?

  答曰:言“毕竟”者,未言“即等”也。毕竟不失此等,故言“等”耳。

  问曰:若不即等,复何待言?菩萨但登初地,以渐增进,自然当与佛等。何假言与上地菩萨等?

  答曰:菩萨于七地中,得大寂灭。上不见诸佛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欲舍佛道,证于实际。尔时若不得十方诸佛神力加劝,即便灭度,与二乘无异。菩萨若往生安乐,见阿弥陀佛,即无此难。是故须言“毕竟平等”。

  复次《无量寿经》中,阿弥陀如来本愿言:“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案此经推,彼国菩萨,或可不从一地至一地。言十地阶次者,是释迦如来于阎浮提一应化道耳。他方净土,何必如此?五种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若言菩萨必从一地至一地,无超越之理,未敢详也。譬如有树,名曰“好坚”。是树地生,百岁乃具。一日长高百丈,日日如此。计百岁之长,岂类修松耶?见松生长,日不过寸。闻彼好坚,何能不疑?即同有人闻释迦如来,证罗汉于一听,制无生于终朝。谓是接诱之言,非称实之说。闻此《论》事,亦当不信。夫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谓之不然,亦其宜也。

  〖略说八句,示现如来自利利他功德庄严次第成就,应知。〗

  此云何次第?前十七句,是庄严国土功德成就。既知国土相,应知国土之主,是故次观佛庄严功德。彼佛若为庄严,于何处坐?是故先观座。既知座已,宜知座主,是故次观佛庄严身业。既知身业,应知有何声名,是故次观佛庄严口业。既知名闻,宜知得名所以,是故次观庄严心业。既知三业具足,应为人天大师。堪受化者是谁?是故次观大众功德。既知大众有无量功德,宜知上首者谁,是故次观上首。上首是佛。既知上首,恐同长幼,是故次观主。既知是主,主有何增上?是故次观庄严不虚作住持。八句次第成已。

  ▲观菩萨者

〖云何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者,观彼菩萨有四种正修行功德成就,应知。〗
  真如是诸法正体。体如而行,则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实修行。体唯一如,而义分为四。是故四行以一正统之。
  〖何者为四?一者于一佛土身不动摇,而遍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故。开诸众生淤泥华故。〗
  八地以上菩萨,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动本处,而能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教化众生。
  “无垢轮”者,佛地功德也。佛地功德,无习气烦恼垢。佛为诸菩萨,常转此*轮。诸大菩萨,亦能以此*轮开导一切,无暂时休息。故言“常转”。

讲解: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往生论注》文字的学习我们继续进行。净土一法广传于世,闻者莫不得佛法不退转之摄化,净土一法实是诸佛了义究竟之教,欲使一切善恶有缘、凡圣有情同成无上菩提的究竟、平等、广大、无有疏漏的教化,这是十方诸佛同宣同化。我们有幸有这样的学习机遇,实在是难得。

我们还接着昨天的文字来回顾昙鸾法师对净土一法的教言机制的提示。

平等法身寂灭平等

昨天的文字我们提到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

平等法身者,八地以上法性生身菩萨也

这种法性身就是法性生身菩萨,所谓的报德寂灭,不出三昧,报身三昧。以这三昧力,乃至说一切时处,无造无作,普利十方有情。那么这是一个特定的于佛法不退转的一个机制。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的一个守护者、实践者,得到的利益是什么样呢?所以呢,未净心菩萨分是必摄的。所谓令他方钝根有情闻阿弥陀佛殊胜功德名号必获菩萨二种法忍。(编注:《无量寿经》阿难白佛:‘彼二菩萨,其号云何?’佛言:‘一名观世音,二名大势至。此二菩萨,于此国土,修菩萨行,命终转化,生彼佛国。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智慧成满,深入诸法,究畅要妙,神通无碍,诸根明利。其钝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不可计无生法忍。又彼菩萨,乃至成佛,不受恶趣,神通自在,常识宿命。除生他方五浊恶世,示现同彼,如我国也。’)

我们在学习净土法门的机制中,皆因阿弥陀佛的愿力加持,令我等心智一时畅明,就是本源心智得以畅明。无始以来一切善、恶、无记业的蒙蔽,一时得以有力走出。这实在是佛力不可思议,愿力不可思议,法性力不可思议,相应力不可思议,我们自身的抉择力亦不可思议!在这种种不可思议中,佛力最不可思议。那我们随顺佛力、佛愿,来随顺法性之力,了晓自性与佛本来无二的这种抉择与安乐住。也就是所谓的净土得以往生的现下的利益。所以即得往生之大利,住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

这个得不退转实是八地菩萨所摄,机制所摄,这也是我们学佛的一种所谓的渴望得到的善良的心智,或者说一个大的因缘。那么昙鸾法师在天亲菩萨《往生论》这篇文字中,他把阿弥陀佛、释迦本师、乃至说龙树、天亲菩萨,一代一代这些诸佛菩萨、善知识的教诲清晰地、无有掩盖地和盘托出,欲令一切见闻有情全盘地能接受释迦文佛、阿弥陀佛乃至十方诸佛的教诲。得到这个教诲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能得究竟的安乐住。

这篇文字实际也是我们福德因缘的成熟,才能接触得到。昨天我们学到这个初地以上、七地已还。我们接着昨天的文字。诸菩萨,是“未证净心菩萨”,那么初地到七地这样已经断除烦恼之人入十圣位,我们说三贤十圣,圣者断诸烦恼,初入欢喜地,已断诸烦恼,心生大欢喜。那么像这个初地到七地呢,象后面讲啊。

此菩萨亦能现身,若百、若千、若万、若亿、若百千万亿,无佛国土施作佛事。要须作心入三昧。

这个跟报德三昧是有差异的,报德三昧不假思维,不假作愿,能任运度化众生,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机制的差别。他是解释为什么未净心菩萨与八地菩萨同得寂灭、平等的法身,这样的一个净土教言机制。、

要须作心入三昧,乃能非不作心。以作心故。

入了三昧可以不作心了,可以在三昧力中自在度化众生,所以说呢,乃能非不作意心,以不作心故。

名为未得净心菩萨。

因为他入三昧才能得到这个不作意的善巧与功德。因为我们作意中,多是有可思议分,其力量必有限。三昧之力广大清净,究竟得利于世间,所以能真实地利益有情。所以“以作心故,名为未得净心菩萨。”

此菩萨愿生安乐净土,即见阿弥陀佛。见阿弥陀佛时,与上地诸菩萨,毕竟身等、法等

他举例子。

龙树菩萨、婆薮槃头菩萨。

也就是天亲菩萨。

辈。

他这个“辈”就是此类有情。

愿生彼者,当为此耳

象我们现在行般舟的这个修法,十方诸佛悉皆现前立;乃至有人修观念佛的方法,好比说以《观经》来修持;或者说以念佛得念佛三昧来见诸佛悉皆现前,手赐加持;或者说听闻诸法,虽在浊土,无浊土与净土差别,一时见十方诸佛安住无疑,得见法性。那么这样的修持呢,是无有中阴的。好比舍报之时,于十方刹土乃至阿弥陀佛刹土得以清净自在回归,无有疑虑。此处没,彼处生。刹那间就得这种不可思议的莲花开放,花开见佛,闻种种法与教义,这是所谓的舍报之往生。

那我们现前的修持,若证得十方诸佛悉皆现前立这样的三昧,或者是我们得种种的念佛三昧善巧,亦得见佛闻法,消除疑虑,那么于现世即得往生殊胜功德与大利。这实在是我们每一个净土法门的实践者应该关注、应该审视、应该实践的一个法则。那你要说我是在法性平等分来修持,见佛不见佛,色身见不色身见,非是我的执着,那你得寂灭心智,平等守护,现身即被法身所摄,毕竟无所挂碍,与生死、乃至一切烦恼业习必然无畏无惧。这个可能是我们每一位善知识可以观察、可以审观的一个法则。

问曰:案《十地经》,菩萨进趣阶级,渐有无量功勋;经多劫数,然后乃得。此云何见阿弥陀佛时,毕竟与上地诸菩萨身等、法等耶?

这二个等——身等、法等,昙鸾法师解释的很清晰了。

答曰:言“毕竟”者,未言“即等”也。毕竟不失此等,故言“等”耳。
  问曰:若不即等,复何待言?菩萨但登初地,以渐增进,自然当与佛等。何假言与上地菩萨等?
  答曰:菩萨于七地中,得大寂灭。

这是一个十分要注意的事情,我不知道这里面有没有七地的菩萨,我也说不来。那么在大寂灭的心智上呢,人容易取灭。

上不见诸佛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欲舍佛道,证于实际。

这个是十分容易的,在声闻教言中,就是说“证于实际”,称为有余、无余涅槃,这个就是证于实际。他在寂灭海中得究竟安乐住。彼大乘教言称为此处为断灭善根,断灭大慈悲种性,是不许的,是鼓励这个地方要进趣无上菩提,广大普利十方的这个机制要求,这样的来发心发愿的,或者说进趣。那么这种“欲舍”,这个欲不是说他意乐之欲,是当时道业之相。

因为象初地到七地菩萨的所有的执着已荡涤一尽啊,但是极细微的业习尚有未尽,如此而已。所以这个“欲”,就是当时的道业之相。

证于实际。尔时若不得十方诸佛神力加劝,即便灭度

很多人看过南传佛教的一些善知识的传记。过去一些南传佛教的善知识,也都是发过菩提心,发过菩萨心肠的。但到一定的状态下,若是没有及时的劝请,他就取灭了,就入于声闻乘。在我们周边的有作为的善知识中,也很容易进入这种机制中。有些善知识,他为了庇护自己末法时代弘法之缘,多与烦恼众生同居凡夫之相、凡夫之位,以利十方有情,同是安乐住故,令众生进趣菩提。

佛在经典上有很多授记,象我们这个国土,就是我们这个堪忍界中,有无量无边的不退转菩萨,在一切凡夫人群中,乃至说种种道业有情中,各以不同身份,守护佛法,广传圣教,令佛法久住于世。只是说我们在凡位的这个机制中不能得见。

象《妙法莲华经》中《从地涌出品》这一品文字,世尊欲取灭之时,他方菩萨就来说:世尊,若世尊取灭,我等应从他方来此娑婆世界,住持娑婆世界佛法教法之传播。世尊说:止,止,止。这时从地、虚空中涌出无量无边不可穷说之不退转菩萨,来示现于世,世尊就给他们授记。

那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五浊恶世、减劫之时,五恶、五痛、五烧甚为的浑浊恶劣,这种状态是怎么的造成的?一个是我们自身的业力所产生的幻化不实之业,要是我们能知道一切有情,其心如佛无二无异,但是虚妄蒙蔽,一念回心,无上具足,无亏无欠,以此回归于无量光佛刹,必然得于不退转的,若报德摄,若法身摄,若平等智摄。那我们在佛法的教言机制中、发心中,若发无上菩提心,实是净土法门的不可思议的摄化对象。你要说我发世间福德心呢,也毕竟成就无上菩提,只是现利不得。

尔时若不得十方诸佛神力加劝,即便灭度,与二乘无异。

就是与这二乘阿罗汉无异,没有差别的,虽得解脱,毕竟不入众生界,不得方便。因为一切众生界,就是六道轮回之中,必然是佛法不可思议之相。象《普贤行愿品》所说,一切众生有情象淤泥一样,象根一样,大树之根一样,要是没有淤泥的,莲花不能开的,若是没有土壤,菩提树啊,也是不能结出很好的这个花果。在这个五浊恶世亦复如是。

(编注:《普贤行愿品》中: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砂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菩萨若往生安乐,见阿弥陀佛,即无此难。

这是什么呢?堕二乘难。在我们这个阎浮提修法,这也是十分十分容易产生的。不说八地菩萨,就象我这个稍微发了一点心,说为佛法做一点事情就做一点事情吧,也经常有这样的感触,感觉做事于不得力之中,经常说:“若无利于世间,最好是取灭。”所谓取灭就是摒弃业力的延续,不要染污世间,令众生生恼。经常会生起这样的心智,这个心智就是在做事不得力之时,会生起这种……也可能是一种惭愧,也可能是一种机制。况且这些大善知识,于清净智慧早已亲证,所以上不见诸佛,下不见众生,中不见诸法可修可行,他很容易取灭的。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交往中、佛法的参学中,若遇他方善知识,有弘法者、教授者,若年长,若身衰,若不意乐,多有劝请供养,令其善知识长住于世,转妙*轮,令众生心开意解,除无明烦恼,得以菩提道业。这是我们请佛住世,请善知识住世转*轮的一个特别重要的修持,也就是随喜的修持、供养的修持、礼敬的修持,它是十大愿王一个很重要的守护环节。

那我们这样,也可以不落难缘——堕入二乘难缘。平时若是不注意这个地方,到我们自身修持到某个状态也会出现这种难缘,这实在是个难缘,就是堕入二乘的难缘。这个地方给我们作了一个凡圣皆需要往生的一个鼓励机制,讲的是登地以上的菩萨。那对我们这些薄地凡夫来说,这有什么意义呢?我感觉还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啥?我们在此浊染世界中,若尊重他人,若得见善知识,要常劝请,常供养,常尊重守护。这样对佛法的住世,对我们自身的修持,都是有极大的现前的加持意义。

是故须言“毕竟平等”。

复次《无量寿经》中,阿弥陀如来本愿言:“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们在此娑婆世界中,阿弥陀佛这个誓愿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个愿可以使愿意度脱众生之有情守护自己的誓愿而不被蒙昧。有的菩萨就会感觉到,往生极乐世界干什么?是不是自己享受种种安乐呢?他们没有发这样的愿,他们发什么愿呢?在一切苦难世间,度脱苦难有情,令其成就菩提,而非为自利。所以若是阿弥陀佛没有这个愿力所设,此类菩萨他就不摄了,就不能往生彼国了。所以呢,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度脱十方法界的一切凡圣有情,令其还归无上道业,就是往生阿弥陀佛国土,一生成办。

这个教言、这个誓愿很重要。阿弥陀佛发的誓愿十分的周全,为一切凡圣所设置,就是安慰一切凡圣,令其一生成就无上道业。往往这个要是不知道、不了解这个誓愿,诸有情就会……尤其发愿在此娑婆世界度化众生的人,他们的依止是这样子的,《无量寿经》上有讲啊,说在此娑婆世界行道一日比在他方佛国行道百年,此五浊恶世啊,善法甚少,行道者难得。所以他们就发愿在这个娑婆世界度化众生,成就道业。这个若是对究竟不退转道业之菩萨来说,就是八地以上菩萨来说,此誓愿不虚。但若是对八地以还,软心菩萨来说,此举不当。

所以世尊在《无量寿经》讲,有一亿菩萨因不习此法而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这一亿菩萨决定是八地以还的菩萨都算在内。有一亿菩萨因不闻此法故,而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在这个娑婆世界。那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的。我们往生阿弥陀佛国土你要有大的誓愿,往生阿弥陀佛国土是不退转的抉择!——你要发这样的誓愿,我这生就发这样的誓愿。你生与不生,那么这个誓愿本身就摄你不退,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愿往生之心,就是不退转之心,就是成佛之心。那你要是没有清晰的这个愿望,你就是证得八地以还的菩萨,若在业力成熟之时,亦有退转之机,这是十分可惜的。所以诸佛善知识,不管是凡圣修持者,愿往生之心,甚为重要。

所以,文殊普贤之类,尚发大愿,愿其临终无障碍,往生阿弥陀佛国土,在无尽光佛刹,得究竟愿力成就,来普利十方,无畏无惧,于无上菩提不退失故,安住无上菩提故,而普利十方。这实在是自他二利的具足的誓言。誓愿有具足不具足,有无上不无上之说。有时我们发的心不是具足的心,就是你这个愿不具足,那么你得到的利益呢,相应的也不会具足。因为一发心已成等正觉,所有的修持是根据发心而延续。这个我们一定要深思熟虑,不能一带而过。这是十分重要、十分重要的。

所以这个誓愿呢,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方便,就是这一类的菩萨机制,就是在此娑婆世界或在他方无量无边的世界中,种种修短自在,度化众生,以进趣无上菩提这样的心理,给(设置)一个方便。所以呢,若凡若圣,若有大誓愿者,亦当往生阿弥陀佛国土,乘不退轮,度十方有情;乘圆满庄严轮,饶益有情,无畏无惧。这是十分的重要,不要草率地带过去。

有的人说,我经常遇到(人)说:“你往生的愿望是个逃避的愿,不是大愿。”你要是没有真正的不退转的机制,切莫小看这个不退转的摄化。因为往生的愿就是不退转的摄化的心,不退转的这种誓愿的守护,因为这个机制必然成熟故 。

所以诸位菩萨们,这个地方要善思维观察,不要小视净土,一定不要小视净土。那是诸佛海会之处,是广泛真实度化众生的利他分。

在净土法门它有个教言机制说:一切菩萨贤圣、一切有情绝无利他分,但以自利住与不住,自利进趣,乃至是菩萨利他亦是自利安住,唯佛世尊利他功德得以成就具足。这个我们要是没有透视的审视啊,你往往认为我在利益世间,我可以利益人,有时我们很多时间是很好的心理机制,想着为世间、为佛法、或者做些什么事情,但是你得到的效果是什么呢?你能不能透视这个机制的结果呢?有没有这个力量呢?这我感觉到我们每个善知识可能都会观察的。这个不敢草率,若是草率,一带而过,那就会发虚妄不实、乃至说不圆满、不究竟之誓愿,那你随着这个誓愿就会延续你的生命,可能会堕入某个状态中,就是所谓的誓愿不相应的愿;那么誓愿相应了,我们就好出离自己了,也就很好出离了。

所以以佛愿为我命,岂可思议乎?就是阿弥陀佛的誓愿来为我们依从随顺,随顺佛愿无疑无虑,那是具足圆满的;我们要随顺自己的愿力,一定要谨慎之谨慎,要平等地、细致地观察:究竟你的愿望是不是圆满的?是不是具足的?是不是无上菩提心?就是说若在造作分,若在无造作分?无造作分那你就趣入无染无著这种清净的法则中,来究竟愿望所摄化;那我们在造作分、誓愿分中,就是所谓的意乐与誓愿中,我们怎么来看自己的作为。那么这个二十二愿这种提示,实在是令我们超出常伦,行普贤之德。

我们现在发这样的愿,愿往生阿弥陀佛国土的愿,一样可以现前行普贤之德,无畏无惧,住于不退转功德摄化之中,利益十方。这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你要是在这个地方没有清晰的认知与认识呢,那我们就会沉沦于所谓的临命终时,而不珍惜每一个当下的临命终时。我们每一个当下,的的确确都在入如来业,或者入众生业,或者入菩萨业,或者入颠倒业。这刹那刹那,莫不是生死之间啊!佛陀的教言莫不如是!无常观中,刹那生,刹那灭啊!无常观中,刹那何依?刹那何从?刹那何用?刹那何建立呢?这是我们应该深刻透视的一个法则。我们真正在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当机来运用我们应该守护实践的法则,那你心智会纯熟起来,法益道德必然会广利于世间,你也必然会得到不退转的清净加持,或者说守护于不退转的真正的法则的机制。

诸位善知识呢,不可草率。我们是不是在每一个当下真正不失念地运用着自己的随顺佛愿力,随顺着誓愿力,随顺着法性之力,来审观世间的每一个现缘呢?若是如此,你有什么畏惧啊?若是如此,你有什么不可修持的呢?若是如此,你对佛法怎么会产生不爱乐、不尊重呢?所谓的妄想呢?所谓的虚妄业力延续从此就断灭了、断除了。这个断除断灭就是不会再延续业流了,所有的作业是在智慧、光明、慈悲中自他二利,直至成就无上菩提。

案此经推,彼国菩萨,或可不从一地至一地。言十地阶次者,是释迦如来于阎浮提一应化道耳。

因为我们知道,诸佛世尊各于自己国土所教化、所摄持的众生是不一样的。像我们释迦牟尼佛的教土这个环境中是什么呢?是杂居众生啊,善根若熟若不熟,若凡若圣,湿生、胎生、卵生、化生,三界九有,哎呀,种类太多了。那么你看有的佛的国土不是这样子的,有的佛的国土纯是菩萨,有的国土又纯是声闻,有的国土它就是各有机制啊!就是我们这个国土,是众生杂居之世间,参差不齐,善根差异极为的难以穷尽啊,就不可说,不可述说。所以世尊说四生九有之类,三界火宅之中,来评判我们。

那在我们这个国土中呢,这样杂居的国土中呢,这个次第讲、阶次讲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善根不同故,因缘机制不同故,有色界、无色界、欲界故,有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故,有六道众生各具显现故,所以这个阶级、这个阶次是十分有意义的了。就是我们有章有法可遵循、可观察、可参照。

他方净土,何必如此?五种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

最不可思议。若是我们用常规我们所在的世界的这种机制安立来推导阿弥陀佛的净土,那实在是会冤枉我们的业缘,就是往生的愿望,蒙蔽我们往生的信乐,蒙蔽这种机制,蒙蔽!这个大家会慢慢的对比观察。

若言菩萨必从一地至一地,无超越之理,未敢详也。

这里我不太明白,也不太了解,昙鸾法师这样讲啊,未敢详也。这个地方不是太详细,但是他有前面的经典与佛法不可思议的这个推导。像昙鸾法师,所处的年代跟我们所处的年代差异太大了,他未敢详也,那我们怎么来详呢?!就放一放这个问题。见阿弥陀佛了,我们留个话题,大家问问阿弥陀佛是不是这样,完全可以。很多人真是就是为了进趣见佛问法才来修般舟三昧的,或者说念佛三昧的。

像我感觉天亲菩萨的母亲就特别有善巧,无著菩萨要不然真是很难成就的,无著菩萨虽然很厉害,善根很猛利,但他也是多年修行不能成就啊!他母亲鼓励他说:儿呀,你要见你父亲了,你就可以证道了。他说父亲是谁啊?弥勒菩萨啊!他说弥勒菩萨在什么地方呢?你要见他,你必须得要有禅定力。那无著菩萨就要见他父亲嘛。的确,弥勒菩萨是他父亲。为什么呢?出生他一切道德法益嘛,养育他的法身。所以我们都知道无著菩萨所传圣弥勒菩萨这一支的唯识教言,这是不虚的。但他母亲说你父亲是弥勒,他要见父亲这个心愿很强的。你父亲必须得跟我说一说,你怎么生了我,不养我,怎么不要我了,不教我了,跑掉了呢?那他母亲就很有智慧啊!作为一个人来说,她就在人情上鼓励他这样修持,所以他就修行啊,不见弥勒誓不罢手,见了弥勒就哭鼻子说:我要见你,你怎么就不见我呢?

象这些问题呢,我们未有详尽之时,那我们就可以留一个保留的课题见阿弥陀佛,我不听你法师讲,我要见阿弥陀佛问问他,完全可以的。菩萨们,不要认为阿弥陀佛离我们千山万水,十万亿佛土。不!一念信,决定是!我们举心动念,阿弥陀佛清晰了知!每一个心地,诸佛所摄,绝不舍离!所以佛住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我们所有的知见、动态,决定诸佛了了分明的,毫光中照住一切众生,不失刹那,随机感应。我们念佛的每一个心念,诸佛可知可见,这是决定不虚的。我们可以做一个保留科目,来问佛,也可以问龙树天亲之类,我们可以来问他们。

好坚树喻

譬如有树,名曰“好坚”。是树地生,百岁乃具

这是长一百年就成树了。

一日长高百丈,日日如此

一丈三米,我们就分了三个,三百米高呗,这三百米楼层有多高啊?那一日就是百丈高,三百米高,那谁知道能长多高呢?

计百岁之长,岂类修松耶?

那这树有多高呀?这树有多高呢?松树能长多高呢?

见松生长,日不过寸。闻彼好坚何能不疑?

这个我们没有见啊,我们听别人这么样说,你怎么能信呢?怎么能相信这样的机制呢?和他举的这个类比是一样的,闻说阿弥陀佛这个殊胜名号功德,一闻就得不退转,那怎么可思议呢,对不对啊?一闻就得到清净平等的加持,入不退转地,这怎么能让人生信呢,对不对?那在我们这个五浊恶世,要一级一级地从信位菩萨(编注:证到十种信位的菩萨。)一直到贤位菩萨,到三贤到十圣,一直到等觉、到妙觉才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编注:菩萨修行的位次,地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分,地上有十地之分。十信之前,为外凡菩萨,十信之后,为内凡菩萨,十住至十回向,为贤位菩萨,十地之上,为圣位菩萨。又:大乘菩萨之五十二种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你一闻阿弥陀佛的教言誓愿就得不退转,这怎么能想像得到的呢? 那么这是一个类比的例子。

即同有人闻释迦如来,证罗汉于一听

我们都知道,在世尊初度五比丘之时,都是善来比丘,乃至说五百外道,像迦叶啊,三迦叶所领信徒到这个地方都是善来啊,还有五百贼人,善来之下即证阿罗汉果。那现在我天天讲善来善来,你能不能证阿罗汉果啊?你能证,我把嗓子喊破都行啊!关键是不是能证呢?是我们的共同的机制不成熟还是善根不成熟,还是言说不成熟呢?言说同一言说,为什么不能成熟呢?实际就是信根未具,机制未熟。那这个地方怎么说呢?说证阿罗汉于一听,就是善来这一听啊。

制无生于终朝。

一朝一晨就证圣果了,晚的呢,就特别晚特别晚七日不证阿罗汉就急了,就说世尊,我听到戒法怎么没证阿罗汉果呢?七天就急了,世尊一观说:没事,阿难,去给他做庄严具,给他建立个庄严道场。一走进去就证阿罗汉果了。我们现在七日没证阿罗汉果谁着急啊?我看没有一个着急的,谁急了?举举手,我们大家都鼓励鼓励他,证个阿罗汉果嘛。阿罗汉回小向大就做大菩萨,你起码有种种方便,三明、四智、五眼、六通你具足啊。你可以帮助大家,这太简单了。对不对啊?你要是要什么房子,我们给你盖,什么地方都行,千辛万苦我们都不放过啊,是这样子啊。

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个时代的机制,这个跟你信不信没关系呀,你信怎么的,你不信怎么的。我们一定要知道,生于佛前佛后啊,落入八难之中。我们庆幸唯一的因缘,尚有迦叶守护正法藏眼藏,尚有遗教于我等啊!我们若没有这本书咋活人呢?这还是我们的福报,我们不是在佛前佛后吗?弥勒未降生,释迦已取灭。

但是我告诉你,也有一个佛前——阿弥陀佛。所以我们要是以阿弥陀佛为本师。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毕竟无所障碍,我们必然入清净海会,亲临阿弥陀佛座下。阿弥陀佛的无边光必然照亮着我们的心智,无畏无惧,你好好跟着阿弥陀佛学佛,必成无上道业,得不退转,就于现生。

关键是我们这个机制是不是以阿弥陀佛为本师呢?你能不能得见本师,亲见本师呢?亲睹无量寿清净庄严光明相来见佛闻法呢?这里真是要有誓愿的。

谓是接诱之言,非称实之说。闻此《论》事,亦当不信。夫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

这个真是,哎呀,我们现在凡夫之人,说“善来”也成凡夫之语了,不是非常之语。像过去世尊念种种善巧誓愿,他们就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现在我们读他们的愿,要有一念随喜也得加持,但你能不能成就呢?你要善于观察。所以呢,“夫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

谓之不然,亦其宜也。

要不是这样,你也会得到大利。

这一段文字给我们一个鼓励。就是让我们对听闻阿弥陀佛殊胜的教言,虽然是初发心菩萨,愿生阿弥陀佛国土这样的菩萨,一定会进趣平等法身安乐住,于平等法则得以归命,因为净土教言最主要的从平等智下手,清净平等智下手,就是一切众生咸能往生,大光普照,令一切众生归入平等智,就是心地寂灭,无亏无欠。

我们作为凡夫总会感觉到我们自己有亏欠啊,一感到亏欠它就不安乐住了,阿弥陀佛的誓愿令十方法界有情一时得平等安乐住,就是说阿弥陀佛的誓愿来回施,令我们平等心性得以印证,得以得见,得以运用,你敢运用它了。所以清净平等觉之回施,令众生必住不退转位。

我们要善思维,存念阿弥陀佛本师来作为我们的导师,作为我们的本土导师。释迦师是劝化我们的导师,阿弥陀佛是我们真正的现在佛,住持教言,令我等成就无上菩提的真正本师。这样我们就无畏无惧。

八句次第

略说八句,示现如来自利利他功德庄严次第成就,应知。〗
此云何次第?前十七句,是庄严国土功德成就。既知国土相,应知国土之主,是故次观佛庄严功德。彼佛若为庄严,于何处坐?是故先观座。既知座已,宜知座主,是故次观佛庄严身业。既知身业,应知有何声名,是故次观佛庄严口业。既知名闻,宜知得名所以,是故次观庄严心业。既知三业具足,应为人天大师。堪受化者是谁?是故次观大众功德。既知大众有无量功德,宜知上首者谁,是故次观上首。上首是佛。既知上首,恐同长幼,是故次观主。既知是主,主有何增上?是故次观庄严不虚作住持。八句次第成已。
在如来自利利他八种庄严功德中,来作一个次第说,以导引众生深入观察阿弥陀佛自他二利的善巧。因为二十九种观察门欲令我们进趣愿往生之意乐,这个意乐就是在你作意分中彻底泯除你一切疑虑,不能生模糊的这个概念。所以产生愿往生彼国之决定意乐与誓愿,这是十分重要的。一旦产生了决定往生彼国,愿意往生彼国的誓愿与意乐,那你现世中会得大安乐,这安乐能令你生喜,喜能得定,定能生慧,慧能生种种不可思议的善巧,那么与佛法相应,现世中得佛法真正的安乐具、安乐住。我感觉到诸位善知识,一定要在这个次第观中生起相应的感知。

略说八句,示现如来自利利他功德庄严次第成就,应知。

如来自利充盈,有利他善巧,犹如日轮,日轮之光,满足故,能照耀十方。要是我们自利不充盈,欲利他者是不可产生的,所以利他亦是自利分,菩萨行为。诸佛如来自利充盈故,可以普利十方有情,自利充盈。在八种自在功德中,充盈是首分。

有人说我在帮助众生有情啊,帮助别人啊,给他们带来利益啊。不是,你给他们带来利益都是自利分,都在利益自己。因为啥?你是不是真正的充盈了?充盈了,“他”尚不可见,况且“利他”呢?这不是充盈的,是造作的、对待的心智业缘产生所出来的所谓的利他业。所以菩萨行法以利他为自利,从绝待上说无有利他善巧,只是说以利他为完成自利修持罢了,是这样一个机制。

这样呢,我们把佛菩萨作一个无分别的分别,令我们愿往生阿弥陀佛国土,要不然你说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作菩萨挺好的,一生成佛不成佛不重要,不是这样子。这就是无上菩提之愿还是坚持己愿——羸弱之愿呢?很重要的。实际整个净土的教言中,无外乎是引发我们无上的菩提心、无上的信心、无上的往生的抉择心,这个无上就是不能退转,无有退转之余地。

“自利利他庄严功德次第成就,应知。”这个应知,实际就是昙鸾法师依止天亲菩萨的教言一直在引导我们逐步地进趣,前十七种观察已经进趣国土庄严,让我们来观察彼国稀有难得之相,种种安乐自在之利,莲花化生之庄严。后面如来八句自他二利功德,是进趣情世间之体,就是众生之体。

此云何次第?前十七句,是庄严国土功德成就。既知国土相

国土相是载负有情令得安乐住之大机,无量光佛刹普涵十方有情,醒悟者即得度脱,听闻者即得醒悟,闻即脱。那你说我天天听闻怎么没有度脱呢?烦恼这么大呢?还是听闻了,只是说你尚被业习蒙蔽,执着分别蒙蔽罢了,一旦此蒙蔽在弥陀的誓愿、无碍誓愿力中轻轻地一随顺就得度脱了。

1、观座

应知国土之主,是故次观佛庄严功德。彼佛若为庄严,于何处坐?

他第一个说“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来抉择阿弥陀佛因地殊胜。

所以是故先观座,既知座已

你要是想知道阿弥陀佛的座子,你要读一读《无量寿经》或者《观无量寿经》,对阿弥陀佛之座皆有所解释,一个是相的解释,再一个就是法则的解释,令我们得见阿弥陀佛清净广大的缘起、不可思议的缘起

2、观佛庄严身业

既知座已,宜知座主,是故次观佛庄严身业。

“相好光一旬,色相超群生。”阿弥陀佛以《观经》说圆光普照百亿大千世界、百亿佛土,实际这是一个说法。什么“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这可能是一个说,这个说你怎么来用呢?来运用呢?我们在念佛中经常会见到这样的机制,有人念佛能见佛之高大身、无穷身、极致身,有人就好比说在念佛中身体会进入极致状态,就是说周遍身相,或者见到极致佛身,这个都不算什么,没有什么,就是一个幻缘幻相,都是无常相。那我们在这个地方呢,来观佛身业庄严,什么样的身业庄严呢?

3、观佛庄严口业

既知身业,应知有何声名

实际名声者,法无自性之抉择,广利十方,无染无垢。我们听音声比较好感知。“啪!”听到音声了,这个音声也就消失了,听到了也就消失了,亦没有得也没有失,但它能唤醒众生。阿弥陀佛殊胜功德名号亦复如是,圆满宝号亦复如是,具足功德愿力名号亦复如是。令听闻众生得到愿力,得到功德,得到无碍,得到智慧,得到光明,得到无所对待,一时满足。无得无失,本性如是。所以呢,阿弥陀佛殊胜摩尼宝号直揭众生本性所在,令众生得安乐住,就是不增减住、清净住、智慧住、方便住、庄严住。这一切经教所有的解释,莫不如是,来洗涤我们心灵的尘垢,坦露法性之真实,无得无失,在这个地方抉择,不断的抉择,来显现他不可思议的功德相。

应知有何声名是故次观佛庄严口业。既知名闻

阿弥陀佛的口业来自于他的誓愿,名声传十方,令十方听闻众生一时得无量法益清净布施,得以满足。予法得满足,安乐住。阿弥陀佛的布施就是以广大,以名声、名号广传十方,令称名的有情、闻名的有情得于无上菩提,就是具足福慧,彻见法性。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

你不相信可以试一试啊,你可以闭闭关,念念佛,闭一百天关,找一个静地方去念念佛,你就发这样一个愿——阿弥陀佛如是的名号能普利凡圣十方九界有情,我亦如是守护此名号功德。你念一百天的佛,你看看有什么样的周围依报环境的改变,十分震撼人的,十分不可思议的!你依正二报的改变都是难以言传的。但你要守护这样的誓愿,那你要说我念阿弥陀佛是要为了挣一点钞票,我念阿弥陀佛是求人天福报,那行不行呢?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了。这个地方呢,所谓的名闻普利有情。

4、观佛庄严心业

既知名闻,宜知得名所以,是故次观庄严心业

阿弥陀佛的名号传播能令我们的心业一时与阿弥陀佛名号相应,何以故?此名声能荡涤众生尘垢、心地尘垢,令众生心业清净啊。我们无始以来的所谓的妄知妄见——以为常啊,以为无常啊,以为善啊,以为恶啊,以为是啊,以为非啊,在这无尽的业缘刹海中,沉沦不能出离。阿弥陀佛以清净法性名号、如意摩尼宝号,梵音传播于十方,净化洗涤一切众生心智,令你一时得见,什么呢?清净心智,如佛无异。这就是我们的心业,要看心业,看阿弥陀佛的心业来照见自己的心业,所以呢,次观心业。

5、观大众功德

既知三业具足,应为人天大师

所以,昙鸾法师讲啊,“以佛愿为我命,岂可思议啊!”那你身在凡位,念阿弥陀佛可以利十方九界凡圣有情,令其同趣寂灭平等真实法界。那你是个什么人呢?你自已应该观察的。

堪受化者是谁?是故次观大众功德。

一切有情以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名号功德广传广布啊,令一切众生咸入清净海会!那我们咸入莲池海会啊。所以呢,进趣这种无上菩提,见佛闻法,清净法会。

6、次观上首

即知大众有无量功德,是故次观大众功德。宜知上首者谁,是故次观上首。上首是佛。

昙鸾法师在这开了一个玩笑啊,这个玩笑真的不大不小。所有的经典上讲啊,不管是《药师经》、《阿弥陀经》,或者《无量寿经》,或者他方佛土的经典都说,此国眷属上首者,好比说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其上首菩萨——日月二菩萨,日光菩萨、月光菩萨,日光遍照、月光遍照菩萨,是药师佛的上首菩萨。那释迦佛的报身佛,也有二菩萨——普贤、文殊是他的上首菩萨。

那阿弥陀佛的上首菩萨,明明观世音、大势至。在此处说,“次观上首,上首是佛”。这真是悲心彻骨之说啊!泯灭悲智对待,一时汇入圆满。所以上首是佛啊!泯灭对待心智,令众生归入究竟心智安乐住。这实在是悲心,不是悲心难以宣化此语,他不会这样说。因为经典讲的分明啊,说上首观音势至嘛,《观经》也是这样讲的。此处他讲上首是佛,这实在是很感人的。象在一些特定法本中,讲阿弥陀佛,讲观音势至清净海众,莫不是阿弥陀佛清净化现,清净运用。所以极乐世界所有的国土,乃至什么共命之鸟皆是阿弥陀佛化现,这是真实不虚的。所以“上首是佛”。

7、次观主

既知上首,恐同长幼,是故次观主

上首是佛,主何安立啊?这个主啊,是我们现前每一个大众啊,你要做的主的,你要住持你那个清净的法界、无碍的法界,佛陀一样的法界,你做得这个主,就是以佛愿为自命啊。所以呢,昙鸾法师把这个主位呢,让给一切有情了。

大众们啊!我们学佛的目的,一定要清晰啊。学佛知一切众生本来是佛,那么我们能清净安住,进趣菩提;若不如是,实在是大难啊,皈依尚不可得,况成菩提呢?在三皈依的一体三皈依中要抉择,一切众生是佛,一切众生本来具足。若不作如是抉择,念佛总不相应啊!终是心外求法,终不能成就无上菩提、无上大愿,终与无上大愿不能亲切,你没有亲切之机啊!终不能相应!这个文字中呢,需要诸位善知识善于体察,善于审观。

8、观庄严不虚作住持

次观主,即知是主

主于上首啊!昙鸾法师,我感觉这个玩笑开的十分大。希望诸位善知识,莫错过善知识的悲心诱导,欲使我等趣入法味,住不退转。此法味实在是无法可得啊。凡夫业相,凡夫身份,实在无凡夫相,无凡夫身份啊。诸佛相实在是无诸佛相的,菩萨相亦复如是。我们怎么来进趣运用呢?祈祷一切善知识善于观察,善于守护。

主有何增上?是故次观庄严不虚作住持。

这是所谓的“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阿弥陀佛这种不虚作住持在《无量寿经》中有四句偈子,诸位善知识若遇净土法门,深入了解应该熟悉、应该纯熟这四句偈子——“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至不退转。”这四句偈子可以说是对净土一法作了一个画龙点睛的四句偈子,把整个法门就点活了。这一个法的教纲教言,全在于此。那你要是真正在这个地方有所了解,那我们再来念阿弥陀佛,就能贴切地随顺阿弥陀佛的甚深功德愿力宝号,来各个得以不退转。所以和这四句偈子是相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至不退转。”这也是净土法门传播住世的一个根本四句偈子。

《往生论》中天亲菩萨把它做了一个转换,“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让我们来依观产生正见,以正见产生智慧之力,趣入所谓的方便门、智慧门,来了生脱死。“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那我们要是观自己的业力,观他人的业力,观乃至菩萨的力,实不相应啊!实不相干!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依佛愿力故,观佛愿力故,随顺佛的愿力故,而得到法性的彻底彰显,无疑无虑,在无疑无虑的机制下会照见自性与佛不二,清净安住。那么,他有一个不退转的成熟过程,就是我们在每一个当下,每一个信心建立不建立,显加冥加,有凡征兆、有圣征兆,有不可思议之征兆,有平实之征兆,皆得不退转之法性这种光明。自性之光,自然照耀。

那么我们再来念阿弥陀佛,就会倍感亲切,倍感感恩,倍感得力之处,断除无始以来一切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之蒙蔽,一时汇入清净法界缘起,归入如来藏,就是打开众生的宝藏。“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闭塞诸恶道,通达善趣门。”咸令此众生进趣无上菩提。那么这个机制,所以这个不虚作住持功德,一定要引起我们的这个注意。不虚作住持是佛愿力、法性力,也就是我们本心的心性这种心源力所在,不虚作住持。那我们的贪嗔痴慢疑邪见、不正业所蒙蔽的虚妄造作是虚作的,是不如实的住持,不相应。这样呢,我们来作一个对比而择取不虚作住持的所谓的佛的愿力,进趣无上菩提。

八句次第成已

八句的次第啊,是这样的安排。实际昙鸾法师的悲心在于使我们有一个次第的、逐渐的引导,令我们深入浅出,浅出到生活之中,深入到佛法智海之中;浅出在于妙用,深入在于究竟。这一点使我们真正的运用这个教言,运用这个法则。佛法若不实践,犹如画饼充饥,会顿生邪见。若我们遇到这个法则要深入观察实践,以闻思修,就是行与解作并行,所以有解有行,此人必证无上道业;有解有行,必开圆解;有解有行,必证悟无上道业,趣入光明庄严藏。

你要是有信有解,没有行证,你何以得安乐呢?就是我们看到美好的饮食摆在面前,你被饿死,或饿的黄皮寡瘦,那是不相应的。我们在佛法的法味中,要去品尝它,就是不断地依解而行,依教而行,依愿而行,深入实践,切莫放过每一个当下的一念现缘之中,不要放弃,不要轻易地放弃。那你说我们放逸放逸、懈怠懈怠不行啊?要是实在绷紧了可以放逸一下,懈怠一下,但是绝不能丢失这个主题啊。所以精进不止于当下的每一念,精进不止于当下每一刻,精进不止于下当下每一事相,这是真正的精进行法者啊。

要不然我们说“是日己过,命己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那么我们这个生命看着今日存在,明日难保。世尊之语,我深信不疑。可能这儿的老常住都能知道,我说这个话不虚啊。以前我是一年一年就会几次不行不行了,垮了,开始浮肿啊,他们以前都看得到的,脑袋也浮肿了,腿也浮肿了,人不行了,倒出气了,你咋办?你说你还是怎么样怎么样,你不敢不去进趣佛法,你不敢放纵自己的生命,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无常面前啊!这个无常鬼都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刹那间没有离开过,你怎么知道你的业熟与不熟呢?你不要揣度。

所以印光大德讲啊,我们要把“死”字贴到额头上,顶戴它。那是个光明藏!菩萨们!普贤菩萨,文殊普贤脑袋上有光明藏,大势至的宝瓶也是这个“死”字啊,观世音菩萨脑门上的阿弥陀佛也就是个“死”字啊,贴着“死”字呢,我们能不能知道无常真正地跟随着我们呢?无常怎么跟随我们呢?每一个业相都是无常的,无自性的,你可以现观是不是如是,刹那生死,刹那生灭,念念生灭,念念不可得啊,念念不可存留。那我们怎么来运用这一念呢?那每位善知识一定会思维观察自己的业缘。

行,我们还来接着往下学习。

观菩萨

观菩萨者

〖云何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者,观彼菩萨有四种正修行功德成就,应知。〗
  真如是诸法正体。体如而行,则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实修行。体唯一如,而义分为四。是故四行以一正统之。
  〖何者为四?一者于一佛土身不动摇,而遍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故。开诸众生淤泥华故。〗
  八地以上菩萨,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动本处,而能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教化众生。
  “无垢轮”者,佛地功德也。佛地功德,无习气烦恼垢。佛为诸菩萨,常转此*轮。诸大菩萨,亦能以此*轮开导一切,无暂时休息。故言“常转”。
  法身如日,而应化身光遍诸世界也。言“日”未足以明不动,复言“如须弥住持”也。
  “淤泥华”者,经言:“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莲华。”此喻凡夫在烦恼泥中,为菩萨开导,能生佛正觉华。谅夫!绍隆三宝,常使不绝。

好。我们来把这四种菩萨利他功德,所谓的正修行作一个提示,我们来看看这些菩萨是怎么来念佛的。前八种众生体观,就是佛的八种清净守护、自他二利的功德相,那么菩萨。

观菩萨者

云何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者,观彼菩萨有四种正修行功德成就,应知。

昙鸾法师把它讲得很清楚,他依止天亲菩萨的文字,原来的文字没有增减。观彼菩萨有四种正修行,我们违背此修行那可能就不是正修行了。现在念佛人啊,我们这个社会上传播这些念佛法门的,我们看与此相应不相应,不相应那就不是正行,相应那就是正行。因为不管是五念门或是菩萨四行,这都是净土法门修持的根本要素或者法则。这四种菩萨正修行正是随顺佛愿,随顺佛力,不假自己的业力,把自己整体的业力投入之善巧,我们会看得到的。正修行功德成就应知。

真如是诸法正体。

一切若凡若圣欲修行佛法者,应知其正体。此正体不增不减,无色无相,无头无尾,非凡非圣,安住世间,这个正体我们要了解,要有认知;没有了解认知,你就虚妄修持,多于有为业中染着世间,妄生骄慢与卑劣。《无量寿经》的教诲,让我们远离贡高心与卑劣心,所以既不贡高,亦不卑劣,这是十分重要的平等守护,也就是真如守护。所以真如是诸法正体,体者。

体如而行,则是不行。

念佛之人啊,实在念无念念,正念弥陀!念无念念,无所得失!念无念念,分明念念啊!你是不是真正的行无所行呢?诸位善知识善观察自身,善观察自己所行法地,若不然就产生了骄慢与卑劣,被自己的烦恼业习所逼。

今天上午有一个菩萨跟我谈,说:“我以后才不行这个般舟呢,你看行般舟的人都骄慢,烦恼那么重,一点都不慈悲。”我说你这是诽谤佛法,拿别人的业习来诽谤佛法,业习是业习,佛法是佛法,业习可以回归于佛法智海之中,但业习代替不了佛法。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业习,若在行法中,若在不行法中,业习都会表现,但有一点,你不能把业习蒙蔽佛法,你不能说这个人行过法了,有业习,那这个佛法就不行了。那这是谤法。

我们大家在一起工作啊,善观业习之归向,那么就归于清净法性,人得安乐住。不要纵容业习,人就避免谤法之机制。好比如:哎呀,这个出家人,怎么这个德行呢。他认为你是出家人,实际他不知道,这是某个人的习气,而不是说整个出家人的习气。我们这个僧团背后有诸佛菩萨,有贤圣,有那些成就者,一个凡夫僧呢,他多具业习,那一个行法者亦复如是。

我们背后有诸佛菩萨,有一切智者成就者,你要爱乐这个法,你要消融你的业习烦恼啊,要把我们的业习消融到法则之中,回归到法的安住中,那你是一个行法者了;要是在我行法中,纵容自己的业习。别人说你看这行法的人……因为我们去谤法灭法,丢失学佛的机制,那我们就有过失了,菩萨们。我们作为一个行法者,善于把自己的烦恼业习融化在佛法智海之中、佛法之中,让佛法来消融这种烦恼与业习,令我们心智调柔,令佛法安住于世间,广利有情,令一切众生赞顺于佛法,而不是疑谤于佛法。

我常年在外边接触人对般舟的议论,我感觉十分有意思。有人说:你看某某以前很好个人,这一走般舟走的,你看现在的那个样子。我说不对头的。我们举个例子,有人看过投影机,投影啊,投影机。很小的东西在那个投影机上一放,哎哟,很大很大的,那个电影胶片就是那样子装的,很窄一个片子,“滋……”一放,那个镜头一投进去,很大的人就出来了。

那我们在行法的时间,我们的业习就象个投影机一样,我们行的法则就象投影机把你投出去了,投入虚空中了,别人就说:“看看,看看,这个人的业习多么厉害,多么厉害。”不是,平时你的业啊,就埋没在你那个现量的胶片中了,没有投出去罢了。你一投到法的光明中,这个不当一投入到虚空中就放大了,不要害怕,菩萨们,看到业习不要害怕。什么子丑寅卯、你的毛病我的毛病、你的矛盾,不要怕。他并不是说我们真正恶习增大了,不是!是虚妄影像所投射,无有实质的。连胶片那一点业习也是假的,你那投射出来的,更加不实,我告诉你!

所以行法之人不要怕荡漾出来一点业习,但你一定要忏悔啊,菩萨们!一定不要纵容业习啊,要忏悔啊。你要纵容它可就苦自己了,你要不断遭人诽谤的时候,你就要需要真正调整了。我们要把佛的愿力投放出去才好啊,把这个法则的利益投放到世间才真正有意义啊,那是个真正的十分重要的事情!

所以诸位善知识在这个地方呢,我们要行起正修行,行无行行,无染无著。我在放光寺建设缘起中说“寺全业冥”啊,你不要认为你搞什么东西了,你做多大的贡献,你多么多么厉害,你要这样认为,那就会性急,必然的逼迫你,你就落于尘劳之中了,你背了一身灰啊土啊,你把自己抹得很脏啊!你认为你做的事情越多,你心智越沉重。了无痕迹啊,感恩戴德,给我机制,给我福德。三宝给你一个机制,给你一个因缘,你怎么不感恩戴德呢?!还在那怨天恨地的,那可不行啊,那可苦了,对不对?我们心一转,就成佛法了;心一转,就堕落了,就沉沦去了。我感觉我们每个在座的善知识善于用法则之心,不要用无明心业啊,所以这个地方要盯得住,要看得准,要依法正行。

体如而行,则是不行。

不行而行,名如实修行。

所以在不增减法性中,得见种种幻化业缘,无我无常,正修行建立啊,菩萨们。那有正修行之路,念无念念,毕竟清净!念无念念,必得妙用啊!念无念念,普利十方!所以常做佛事,无染无著!你能感恩戴德的在这个地方。

那我们现在修行之人啊,一般都认为:哎呀,我做了多少事情,我受了多少冤枉,别人怎么样看我啊,怎么样怎么样啊,我应该坐在什么样的一个位置,我应该得到什么样的回馈啊。——你忏悔去吧!你要忏悔了。不忏悔你就丢失到业习执着之中了、尘劳分别之中了,你就开始苦了,那苦只能你自己知道啊!诸佛知道啊!所以佛伸出慈悲的手、兜罗绵手来给我们摩顶,说忘掉业习,成就菩提吧!要不然呢,我们就开始造业了。所以这个地方呢,昙鸾法师很慈悲地告诉我们四种正行依止的法则,要一入真如法性啊,作无作作,行无行行,念无念念,是为正行、正念、正智啊,菩萨们!那么这个地方呢,“名如实修行”。

体为一如。

所以这个地方昙鸾法师讲的法界缘起,法界缘起中念念决定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全体,你怎么来举啊?有个菩萨问我说:“哎呀,这个法性无转无摇啊,谁来修行?”问我这个话,我说:“修行此念一动,大千冲动啊,你要毁灭大千世界吗?”我这样问他的。你是要干什么呢?你要干什么呢?

那我们要一举法界,你这个法界,刚才昙鸾法师把阿弥陀佛那个主的位置腾给你了,你要不去坐,那你就六道轮回去吧,那不怪……因为这个法界,每一个人的心智中都有自己的法界,举心动念就是法界的建立与毁灭,所以众生心目中,念念有诸佛成等正觉,念念有诸佛转妙*轮,念念有诸佛趣于涅槃啊!菩萨。你要善观察的。念念也有诸佛趣于涅槃啊!那我们怎么来审视这样的机制呢?

所以这个地方,“体为一如者”,此归结到法界观察了。这个教言机制是很猛利的。这四种正修行,也是引导我们平时在每一个念头、每一个事相的当下,怎么来运用心的一个法则。

而义分为四。是故四行以一正统之

下面这个四种机制是我们对照自己是不是真正念佛人的一个法则性的教言。

何者为四?

1、不动遍至德

一者于一佛土身不动摇

我们每个有情都坐在自己所在之佛土,象我们在释迦牟尼佛这个阎浮提世界中,堪忍界阎浮提这个世界中,我们坐在这个欲界的世界中,我们在干些什么呢?

于一佛土身不动摇,而遍十方种种应化

你说我这做不到的,所以呢,但举法性一如啊,一如之相,你岂可思议?你要思议你马上就破坏一如之守护,你那一点知就会有周遍之不知。以无知心,但随顺观察,即得妙用。你敢不敢?这是你的问题了。

“一者于一佛土身不动摇,而遍十方种种应化。”那你要用可知心,种种应化一时散坏。但以可知量限制一如,你那可知量马上就把你限制起来了,可知的量。

如实修行,常作佛事。

此处分明讲如实修持啊。不动之念,清净观察——不增减知见观察,无对待知见观察,不动摇心念观察。你能观察吗?此虽未得三昧,此与三昧相似啊。就是等之心念,一时相应。你虽然没有入三昧力,但你已经也可以不用对待心,不用晃动心,不用分别心来观察世间了。你敢睁开你无分别的眼睛吗?如实观察!如实修行,常作佛事。

偈言“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故。

要是我们真能以阿弥陀佛安乐清净的回施,于现下清净安住,那么必然常放光明,照耀世间,此光明正是在不动摇处,得以放光。有禅定的人对这是十分了解的。有的人走般舟,走走走,说怎么看见鬼神了?不是!这是念佛之光明照耀周边阴性有情来依止,来求依止,求以加持,或者求以方便;那再念就有天人来干扰你了,再念就有波旬来干扰你了,再念诸佛菩萨也会化现身来考验你了。干什么呢?就是大光照耀于世间,显种种差别世间之有情,令你得见的,乃至种种刹土令你得见的。要是有禅定的人,他是另外一个。我们行般舟的中间也很容易观察到这些机制的。那为什么说行般舟的人没有天眼可以见十方诸佛刹土呢?正是以不动摇光明之力,而得以照见。不需证得什么无漏智,不需证得什么断欲心智,就会能得到这种无碍之力。一个是佛愿力故,再一个是三昧力所产生的事实。

罗什大师(鸠摩罗什大师)给远公大师有一篇文章,整个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远公大师问罗什大师一个问题:何以凡夫有情能得见诸佛呢?诸佛悉皆现前立呢?罗什大师在这个地方有很清晰的回答,我们那个《般舟文集》中有这段文字。大家有机制,可以下去好好看一看。

“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

假设你在念阿弥陀佛的法则中,不动不摇,如金刚心智守护,不管一切逆顺二缘、善巧不善巧现前之时,但念阿弥陀佛,入不动心智,金刚心智,必然照耀着法界,如须弥住持,令一切众生究竟于无上道业。这是真实不虚的,这正是正修行的所谓念佛修行的修持。

现在念佛人晃动得厉害啊。今天学什么阿弥陀佛了,明天我修密法吧,后天说我学教吧,这个都很好啊,又学禅吧,今天学这个禅,明天学那个禅,后天学这个密,大后天又学那个密,密来密去把自己不知道动摇……其实是在心智晃动罢了。也没有密了,也没有禅了,也没有教了,也没有什么了,一塌糊涂了。干什么了?就是杂货铺呗。大街上杂货铺很多现在,综合商店,但是没有一个正品货。没有一个深入实践得到法益的抉择的机制。行啊!开杂货铺也能赚钱,就是不了生死,我告诉你。

我们于净土法门一旦抉择就深入实践,那你说与其他法门有因缘,你抉择也是不可思议的,不动不摇地抉择。善导大师在这里作了一个金刚心智——说一佛来劝我,我不听你的!一菩萨来劝,不听!十菩萨来劝,不听!十贤圣来劝,不听!一切人来反对,不听!诸佛菩萨贤圣都来劝,不听!诸佛菩萨来说这个法门是假的,不听!如是金刚心智守护,你怎么不能“化佛菩萨日”呢?怎么不能照耀世间呢?!朗然于世间,无畏无惧!因为金刚心智得以建立啊,那你真有这样的心智了,那就是第一个修持了。

“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不被任何境像、言说、逆顺、凡圣所动摇,那就是化佛菩萨日啊,那象须弥山一样,住持在这个世间。令一切众生咸有归向,无疑无虑。何以故呢?你以不动摇的心智安立在世间故。

不这样,真是,念佛人太可怜了。今天念佛去了,有个菩萨给我打电话说:“嗯,师父啊,我听他们说念一句什么什么样的真言比念阿弥陀佛多少多少万多少多少万,是不是真的呢?”我说:“你在对待法则中可以有此言说,只能作为方便说,不能作为究竟说。若为究竟说,此人为邪见。”

那我们说阿弥陀佛这个殊胜的功德名号、摩尼宝号呢,能普利十方,具足一切功德与善巧,决定于金刚心智、清净心智、究竟心智、爱乐心智、智慧心智、不动摇心智,你要不要呢?你用不用呢?是你的因缘问题了。

这个地方就是所谓的像那四句偈子一样说。

如须弥住持。开诸众生淤泥华故。

因为我们这个颠倒见,妄想见,变异见啊,不断地在徘徊。所以呢,不能安住于这种“如须弥主持,化佛菩萨日,常转无垢轮”的清净安乐国中,不能正修行于净土一法啊!那真是可惜呀,甚是可惜!

依这个总持摩尼宝号,不敢真正清净地守护,不敢清净的持念。有一个菩萨给我打电话说:“哎呀,我特别忙。”我说:“你现在学有几百个咒子了?”他说:“我现在大概学有三千多个咒子。”我说一天能不能念一遍呢?他说忙的很哪,经常头疼。我说我真想学会一百二十亿个真言!因为啥?阿弥陀佛这个真言中予我一切总持善巧。所有言说,犹如真言;所有言词,如真言无异。我不是欺负人了,有时也是替人生烦恼。他念的太多了,他自己都蒙了,你知道吗?遇见一个喇嘛一摸头就开始念去了,又遇见一个喇嘛一摸头又开始念去了。我不能说不好啊!但这样修行十分地困难!不踏实!

因为我们都知道南无阿弥陀佛是总持,一个真言都是总持,都能具足一切功德的。若不如是,总相修持不能切入。那这个一如的法则,你不能彻底抉择,你一生想了办生死,还是开杂货铺了。啥都会卖,家电也会卖,房子也会卖,什么供销上的东西也会卖,化肥种子都会卖,最后呢,一门也不专了。我这个地方不诽谤任何法门,只是激励大家真正地一门深入,得见一切法则,毕竟一如啊。除尽一切烦恼习气,荡涤一切,远离一切贪嗔痴慢疑邪见啊,那是我们真正的修行机制。

所以真正作为一个念佛人,要无畏无惧的,真正知道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啊!

看来这段文字明天接着学习了。好,今天到这地方。谢谢大家!

录音记录:明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慈法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慈法法师)  

 慈法法师:三种观察必然往生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嘱累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觉寤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随喜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不共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现前三昧中十法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甚深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授记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具足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饶益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称赞功德品第八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