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方立天教授:天台宗心性论述评


   日期:2024/1/27 16: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天台宗心性论述评

  方立天

  天台宗综合了南朝和北朝佛教的不同学风,提倡理论与实践并重。其学说的重心是实相论,着重探讨宇宙万物的如实相状,本来状态。此论认为一切现象就是实在的理体,一切事物当体就是实相,万物的不同形状就是显示万物自性的体相。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本来圆满具足所有的性能,每一现象都具有对立的本性,彼此完全具足又互不混淆。天台宗所立的“圆融三谛”和“一念三千”说就是具体说明实相涵义的[1]。天台宗人在实相论的基础上,又进而探讨了心与众生、心与佛性的关系,心性的内涵、性质与范围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三法无差”、“性具善恶”和“无情有性”等学说。这些心性学说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重视佛教实践主体的自觉体悟,重视主体心性的现证。在创立和发展天台宗心性论的学术活动中,慧思、智 、灌顶、湛然、智圆和知礼等天台学者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尤以该宗实际创始人智 的贡献最大。智 所首创的性具善恶论也是该宗心性论学说中最具匠心的内容。

  一、三法无差

  “三法”指的是心法、众生法和佛法。“三法无差”是说心、众生和佛的关系问题,认为三者的体性都具足宇宙万有,且互摄互融并无根本的差异。也就是说,每一法都融通其他二法,彼此没有本质差别。

  (一)心无差。是指一念的心体能融通各种因果关系,融摄一切事物,具足宇宙一切生命界——“十界”,即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上、人间、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同时,一念心体也具足一切事物的本来相状——“十如是”,即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心的这种体性和佛、众生两者的体性无有差别,是为心无差。天台宗人强调心具足一切事物,还用“三道”与“三轨”相融通的理论来论证。智 说:“夫有心者,皆有三道性相,即是三轨性相。”[2]“三道”,谓众生生死流转的因果,具体指的是:苦道,即以惑和业为因,招感六道轮回的果;感道,也称烦恼道,指迷惑恼乱事理的妄心;业道,由妄心所发的身、口、意三业。“三轨”,指三种轨范。即智 在解释《妙法莲华经》经题的“妙”字时,提出十妙说,其中的三法妙即为三轨:真性轨,即真实不变的理性,也就是真如实相(谛);观照轨,即破除迷妄显现真理的智慧作用(智);资成轨,助成观照作用的行持(行)。三道和三轨相即,彼此融通,圆妙自在。如真性轨即是苦道,众生心因迷于苦道,也就迷法身;若出离苦道,也就不得有法身了。观照轨即惑道,众生心因迷于明 (般若)而生无明(无知),若已了解无明即明也就不得有明了。资成轨即业道,众生心有恶才有善(解脱),离开恶也就无所谓善。三轨即三道,是说众生的生死流转与佛教的修持规范相即不离,融通无碍。智 强调三轨即三道这一妙旨为十界中的每一界所具足,而十界又悉具于众生心的一念之中。也就是说,包括佛和众生的十界同在一心之中,一心可知十界,因此心与佛、众生是没有根本差别的。

  (二)众生无差。这是说,与佛相对的众生各具足十界、十如是,众生的这种情况和诸佛的所悟、本心的所具,在体性方面无有差别。智

  就众生法中的心法说:“明一法摄一切法,谓心是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3]“一法”即心性。这是说一心摄一切法。此处所立的一心,乃就众生心的意识形态而立。一心摄一切法,就是众生的意识融摄了一切事物(十界、十如是)。而众生法就是一心,除此一心外别无他法。所以众生就是心法。关于众生法中的佛法,智 说:“如经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觉)之知见。若众生无佛知见,何所论开?当知佛之知见之知见蕴在众生也”[4]。“佛之知见”,即智慧、觉性、佛性。意思是,众生经过开示而能悟入“觉之知见”,表明了众生法中藏有“觉之知见。”由此也可说,众生法就是佛法。

  (三)佛无差。佛了悟十界、如是而成就正觉,也就是既觉悟了自心的本性,又融通了众生的迷妄。迷和悟虽然不同,而其体并无差别。智 说:“广明佛法者,佛岂有别法?只百界干如。是佛境界,唯佛与佛究竟斯理”[5]。“百界干如”,指佛等十界又各各相具,为“百界”。百界的每一界又各具十种事理(十如是),共有“干如”,即宇宙整体,是为佛的境界。智 认为,众生的一念一心体,若由迷转悟,同样具足了百界千如。因此,佛与众生、心的体性实无差别。

  天台宗的“三法无差”说,阐扬了心、众生和佛的平等性、统一性原理——三者各各具足十界十如是、百界千如是,也就是说,对宇宙生命、宇宙万物体相的觉悟内容都是相同的。“三法无差”说又强调了迷悟的相对性原理,认为迷悟二者是相对而言,一体两面,彼此融通的。“三法无差”说还突出三类主体的证悟作用,其中的心法作用尤为重要,也可以说,心法是沟通、融摄众生与佛的基础。可知,天台宗人对心的主体作用的重视是异常突出的。

  二、三因互具

  智 依成佛因素在成佛原因中的不同意义、地位而建立正、了、缘三因佛性说。他就众生本具宇宙万有之理而建立正因佛性;就能生起智慧的一切善行,立缘因佛性;就观悟佛理所得智慧,立了因佛性。三因佛性也称为“三性”,是一切众生无不具有的。三因佛性可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说明,正因是埋在地下不会被破坏的金矿,了因是知道地下有金矿,缘因是将金矿开采出来。三因佛性各有区别,其中正因是先天本有的,称为“性”。缘因和了因作为善行与智慧是后天修行而得的,称为“修”。性与修的关系是,“由修照性,由性发修”,因此“修性不二”[6]统称佛性。又,缘因和了因又各自包含两种成份,一种是先天而有的“种子”,称为“性德”,一种是后天的修行,称为“修德”。所以缘、了二因佛性也都含有先天本具的因素。天台宗人还说三种性德在“因”位时是一种“不纵不横”的交互关系,在“果”位时则分别为法身、解脱、般若,合称为“涅?三位”。

  天台宗人说,实相的理是无自性的,所以,正因佛性是不染不净、非善非恶的。而缘、了二因佛性则有染净,具善恶。《观音玄义》卷上载:“问:缘、了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恶否?答:具。”[7]可见缘、了二因具有恶性,而缘、了因与正因又不是孤立存在的,怀则说:“若尔九界三因,性染了因,性恶缘因,染恶不二是恶正因,岂唯局修;佛界三因,性善缘因,性净了因,善净不二即善正因。”[8]这是说,缘、了二因不二,就是正因,染恶不二是恶正因,善净不二是善正因。“言缘必具了、正,言了必具正、缘,言正必具缘、了。一必具三,三即是一,毋得守语害圆,诬罔圣意。”[9]三因互相交渗,互相具有,即三因同具染净、善恶。在这里天台宗人也以三因互具来论证性具善恶。

  三、性具善恶

  性具善恶论是天台心性学说的主要内容。所谓性具,性,指法性,或称真性、自性、本性、理性、体性;具指具有,具足。性具,就是一切事物既非自生也非他生,而是自性具足,自然存在的;一切事物又非孤立存在,而是互相联系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性具也就是一切事物的真实相状,“性具实相”是性具的根本内容。天台宗认为,宇宙整体存在于各种有情(四圣、六凡)的一念心中,前已提及的所谓“一念三千”说,也就是此宗的中心理论“性具实相”说。性具实相说的重心是强调一切现象世界都具有迷悟、善恶,四圣六凡都具迷悟之法,善恶之性,性善,性恶是天然德性,永不丧失,这称为“性具善恶”。“性具善恶”是“性具实相”的重要方面,或者说是性具说的又一重要内容。

  下面择要论述其涵义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贪欲即道、理毒性毒等问题。

  (一)善性恶性本具不断。在天台宗思想史上,《大乘止观法门沪卷一首先标明性具善恶之说,文说:“一一诸佛,一一众生,悉具染净二性。法界法尔,未曾不有[11]”。染净即是善恶。意思是,从众生到诸佛都有善恶二性。智 在《观音玄义》卷上也说:“性之善恶但是善恶之法门性不可改,历三世无谁能毁,复不可断坏,”[12]强调善恶具有经三世也不能断尽改变的性质。智 有时还把性具善恶的关系解说为由恶而有善,善在恶中。强调善恶是相对的,如果了达性恶,真正认清性恶,恶也就成了善。他说:“凡夫心一念,即具十界,悉有恶业性相,只恶性相即善性相,由恶有善,离恶无善,翻于诸恶,即善资成。”[13]“凡夫心一念”,指“无明”,无明相当于“恶”。因为无明是迷于“明”而起的,如果了达无明,即成为明。凡夫心一念即具十界,悉有恶性,而由恶有善,翻恶即善,善成破恶,恶全是善:智 又把善恶各分为两种:性善和修善,性恶和修恶。性善和性恶是指众生本来具有的性德。修善(应修善行)和修恶(如生死、烦恼、妄染等)是指后天行为所生的善恶。性善性恶分别是修善修恶的理体,是不可改变、不可断坏的。修中善恶是由性中善恶而起作,是可改变、可断坏的。智 说:“阐提既不达性善,以不达故,还为染所染,修善得起,广治诸恶。佛虽不断性恶,而能达于恶,以达恶故,于恶自在,故不为恶所染,修恶不得起,故佛永无复恶。”[14]他认为阐提不断善性又不通达性善,虽为恶所染,但也反可受善的影响而修善治恶。佛与阐提的差异在于达与染。佛不断性恶,又能通达性恶,故佛对恶已能自在,不会受恶的影响而生恶(无修恶),佛永远不会恢复恶。这也就是说,阐提也不断性善,只是缺乏修善;诸佛也不断性恶,但已断尽修恶。或者说,由于佛有如此的自在,以致反而能用恶法门来教化拯救人类,又因即使用恶法门也很自在,所以也不会染恶。由此又可说,佛与阐提的差异在达或染,佛虽不断性恶,而能达于性恶,不为恶所染;阐提染而不达,修恶满足,不达性恶。

  明代天台学者传灯著《性恶善论》六卷,对善恶又作了新的解释,他说:“盖台宗之言性也,则善恶具;言修也,而后善恶分。乃以本具佛界为性善,本具九界为性恶;修成佛界为修善,修成九界为修恶。”[15]这是以体用言性修,性善性恶是真如不变之体,修善修恶则是随缘差别之用。“九界”,指佛以外的菩萨等九界。传灯以具十界中的佛界或其他九界为标志来区分善恶,从而把菩萨、声闻、缘觉“三圣”界笼统地归于恶,带有归入凡界的倾向,又把人与畜生、饿鬼、地狱同列为性恶,带有贬低人的地位的倾向。传灯认为,十界中佛界是全性善以起修善,九界是全性恶以起修恶。如果能观修恶即性恶,则九界冥伏,佛界现起从而摄得性善。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

  (二)“性具之功,功在性恶”,天台宗性具善恶记论的重点是性恶论。天台宗六祖湛然认为“性恶若断,普现色身从何而立”[16]?若果断绝性恶,就难以说明佛界中具有其他九界,也难以说明一念三千的道理。性恶说被视为一念三千理论的支柱。湛然又特别强调性恶与实恶的区别,认为以通达恶为善也必须离恶。宋代知礼进一步阐扬性恶说,建立性恶说为天台宗义的特点。他说:“只具一字,弥显今宗。以性具善,诸师亦知。具恶缘、了,他皆莫测。……若知善恶皆是性具,性无不融,则十界、百界、一千、三千、故得意者以此所谈,望《止观》文不多不少。”[17]此说更明显地把性具善恶、性恶说和一念三千连结起来。展开论述天台宗的基本思想。后来,元代天台学者怀则在《天台传佛心印记》中又总结性地说:“诸宗既不知性具恶法,若论九界唯云性起,纵有说云圆家以性具为宗者,只知性具善也,不知性具恶故;虽云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鼠唧鸟空有立夫旨,必须翻九界修恶,证佛界性善,以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心是佛等,乃指真心成佛,非指妄心。”[18]显然这是在批评华严和禅等宗派不知性也具恶,不了解性恶即佛性异名,不懂妄心也作佛,以为必须翻九界修恶,证佛界性善,怀则认为,都不是圆满的说法。他强调性不只具善,而且也具恶,成佛非仅指真心,妄心也能成佛。怀则又说:“今家性具之功,功在性恶。”[19]意思说,天台宗性具说的理论贡献就在于提出了性恶说。肯定性恶是一切众生和诸佛的本性.而了达性恶,恶即成善,就能不为恶所染。这一性恶说是天台宗心性学说的主要特征,也是区别于其他宗派思想的主要标志。

  (三)贪欲即是道

  天台宗人基于所立的性恶法门,以恶为众生本来具有的性德,进而鼓吹“贪欲即是道”的思想。贪欲也作贪毒,指主体由于对所爱好的事物产生喜乐的念头,而生起的贪著之心和占有欲望。贪欲与无明同被佛教视为导致生死轮回之苦的根本烦恼。天台宗人认为贪欲虽恶,但众生内心也同时具有善性,具有佛法,这样众生又可以就贪欲而反观万有之理。智 在《摩诃止观》卷十下说:“行恶者,执大乘中贪欲即是道,三毒中具一切佛法,如此实语,本灭烦恼,而僻取著还生结业。”[20]意思是说,贪欲就是佛道,三毒中就具足了佛法,行恶者不能离开贪欲另求佛道,也不能离开三毒另求佛法,而是要从贪欲中去求佛道(泯除贪欲),从三毒中去求佛法(消除烦恼),这样就能获得解脱,成就佛果。这也就是“即修恶达性恶”的重要理论,即要在恶中修观,了达恶的本质,使其破坏,以成就佛道;如果在恶中不修观,就只能增长非道,而妨碍解脱。

  天台宗学者是根据空、假、中三谛圆融的理论来观察一切事物,把事物的对立两极归结为实相相即平等(无差别)。由此进而说贪欲即道,恶法即佛种,三毒即佛法,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因为运用即空即假即中的三观,了达一念修恶之心即是“三千”妙境,那就情消理显,而修恶也就不属所破而属所显了。如此既了达性恶,也可说无修恶可论了。他们还认为,这种说法也是便于教化众生的需要,是为了开导愚蠢薄福的众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令他们能在恶中修道。对不宜于在恶中修道的聪颖厚福的众生,则说诸善为道,提倡善中修道。

  贪欲即道,烦恼即菩提等命题,在佛经和其他一些宗派论著中已早有论述,天台宗人阐述此类命题又有什么特殊之处呢?让我们来看看怀则的评述:“故知诸师言即,指真即真,非指妄即真,是则合云菩提即菩提,涅?即涅?也,……又复不了性恶即佛性异名,烦恼心,生死色,皆无佛性。烦恼心无佛性,故相宗谓定性二乘,极恶阐提不成佛,生死色无佛性故。彼性宗谓墙壁瓦砾不成佛,须被九界烦恼生死修恶,显佛界性善佛性故。但知果地通融,不了因心本具。若尔非但无情无性,有情亦无。何者?须约真如心说唯心则成遮那有佛性真常色。说唯色则成寂光有佛性,何关有情,烦恼心无情生死色耶?”[21]怀则在此着重强调了是否承认恶性说,是天台宗与其他宗派的根本区别,由此导出在阐述贪欲即道等命题上的理论视野。其他宗派所讲的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是在性善论基础上立论的,实质上,是指真即真,菩提即菩提,涅?即涅?;天台宗讲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是基于认为性恶即佛性,是指妄即真。

  (四)理毒性毒之争

  北宋以来,天台宗内部发生了分化,一部分学者受到华严宗和唯识宗等学说的影响,逐渐从“性具”说中分离出来,被称为山外派,代表人物为晤恩、源清、智圆、庆昭。持天台宗正统立场的,自称为山家派,代表人物是知礼、遵式。两派争论的问题很多,其中的一个问题是关于真如理性(众生的本性)与恶性的关系——理毒与性毒之争。

  理毒,又作理性毒害。理,理体、真如。性,本性。毒,毒害,相当于恶。山家山外两派就智

  在《请观音经疏》中所说的理毒是否是“性毒”(性恶)问题发生争论。智 在书中就陀罗尼[22]具有能持能遮的作用说:“用即为三:一事、二行、三理。事者,虎狼刀剑等也,行者,五住烦恼[23]也,理者,法界无阂(碍),无染而染,即理性之毒也。”[24]文中的法界即一心,众生与佛互融,故无碍。自性清净心不为烦恼所染,而又生起种种现象,是无染而染(迷)。对智 的这一段话,智圆在《请观音经疏阐义抄》卷第一中解释说,遇到虎狼狮子,面对毒药刀剑,临当刑戮,称名诵咒而获得解脱,是事的消伏。于一心中圆修空、假、中三谛,而被五住烦恼,是行的消伏。今观一切事物唯心所现,染体悉净,是神咒治理性之毒[25]。智圆认为,真如以无明为缘而生起一切现象,现象是无染而染,全理性成毒,称为“理性之毒”。换句话说,理性自体是无染,因无明之迷,生起一切现象而成毒 (恶)。理毒并不是如性法本来具有的,故理毒可灭;性毒即性恶,性恶法门不能破,性恶无法灭除,故理毒非性恶。

  知礼作《〈对阐义抄〉辩三用》对智圆的上述说法详加诘难。26[其基本观点是,认为智圆的观点是别教的说法[27],不是圆教的观点。知礼说,圆教是强调理毒即性毒,智圆那种以为所迷的真如理性不具有“三障”(烦恼、业、果报)的污染,而是因无明之迷而另有三障,这是别教的说法,由此圆融相即的“即”字的意义也就不能成立了。而圆教不同,它认为所述的真如理性原来本具三障污染,所以现出三障,复还原本而成就“三德”(法身、般若、解脱)时,染毒仍在,三障与三德互具互融,这样才合乎圆融相即的“即”字意义。

  将上述内容综合起来看,性具善恶说既非性善论,又非性恶论,而是近似于善恶二元论,但又不是二元的对立,而是二元圆融的人性论。其特色是,大胆地阐发了性恶说,从而自觉地确立了使善恶乃至一切矛盾同一展开的理论。也就是说,众生既有善性,又有恶性,有肯定方面,也有否定方面,众生要通过内在矛盾的同一展开,即内在转化工作的展开,了达性恶,恶转而成善,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境界。这样,天台宗就为人们提供了一条崭新而广阔的宗教实践之路。

  四、无情有性

  在中国佛教哲学史上,天台宗学者湛然第一个系统地阐发了“无情有性”说。“无情”是指身外无情识的事物,如草木尘砾等。“性”指佛性。湛然阐发的无情有性说是谓不能发心修行的无情之物也有佛性。这是针对华严宗人法藏只承认有情有佛性的主张而发的,为此他写了《金刚碑》。金刚碑本是印度医生为病人做眼膜手术使用的一种锋利的手术刀,湛然以此为喻,讥讽华严宗人为无明所蒙蔽,需要用金刚碑刮治。湛然是怎样论证无情有性说的呢?他主要是依据色(色法,物质现象)心(心法,心识)不二(无分别,超越分别)的道理,来说明佛性周遍于宇宙一切事物,不会因有情无情而间隔,所以一草一木,一砾一尘均有佛性。

  色心不二说是阐述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无心识事物与有心识事物的异同问题的。它认为两者没有区别,同是成佛的本性,智 的《法华玄义》一书中有“十妙”说,其中的“境妙”是以智慧观照的对象为妙。湛然以此为据立色心不二法门,其涵义有二:一是宇宙万有分为色法与心法二类,因色心均摄入于凡夫的一心之中,故称心外无法。二是任何色法,即佛是一微尘,也圆满具足宇宙的一切,故称心色不二,无所区别。湛然的色心不二门实是建立在“三界唯心”和“一念三千”思想基础之上的。由于宇宙万有既是唯心所摄,而心体又不为任何事物所局限,微尘瓦石当然也就不能独立于心体之外,所以,一切事物都和心相关,也都带有心体。又由于一念中具足宇宙万有(一念三千),这万有也就是宇宙实相(真实本相),自然属于万有的微尘瓦石就是实相,而实相就是宇宙万有,所以微尘瓦石也具足宇宙万有。湛然据此又进一步推论,既然一微尘也圆满具足宇宙的一切,当然也就具有佛性,也能成佛。

  要有说服力地论证一尘也圆满具足宇宙的一切,具有佛性,并非易事。为此湛然从色心不二出发,还将宇宙万有的本性即法性与众生的心性等同起来,以宇宙万物同具真如之体来论证一砾一尘也具有佛性。华严宗认为,草木瓦石等无情识之物虽有正因佛性,但这种佛性应称为法性,而不是智慧性,不是佛性。湛然则认为,法性的异名是真如,而真如的异名是佛性[28],所以法性也就是佛性。湛然针对“无情无佛性”说反驳斥道:“故子应知: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子信无情无佛性者,岂非万法无真如耶?故万法之称,宁隔于纤尘;真如之体,何专于彼我?”[29]意思是说,宇宙间哪怕是一粒微尘也是真如的体现,怎么能说真如只彼我有情动物所专有的呢?以真如的普遍存在来论证无情有性,是湛然的“无情有性”说的主要论据。天台宗人还批评华严宗人仅以正因为佛性,是由于不懂得正、缘、了三因互具的道理。天台宗以空、假、中三谛喻正、缘、了三因,认为既然一切假名设施(一切事物)都是缘因,而缘因是佛性,那末微尘瓦石自然也是有佛性的。

  湛然还把中道与佛性等同起来,以论证无情有性说。智 说过这样的话:“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30]。“一色一香”是指世界上任何一个微小的事物。这句话是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微小的事物都具有中道实相之理,含有中道实相之本体。这是以空,假、中三观去观照一切事物以后所显现的悟境,是天台宗人追求的境界。湛然对智 的话作了新的解释,认为所谓中道是指离开断见(一切事物是断灭的)和常见(一切事物是恒常的)而言,而别教、圆教所说的佛性就是这种中道。一色一香虽然是“无情”,但无情也是离开断见常见二边的,也是中道,而中道即佛性,所以一色一香的无情也有佛性[31]。

  湛然的无情有性说采用的是本体论的论证。他强调真如本体的普遍性、绝对性和永恒性,把真如与佛性等同起来,佛性同样被当作无所不在的世界本源、宇宙实体,因而也为草木瓦石所具有。山河大地、微尘细石都有佛性,都有灵性、觉性,都能成佛。这就从真如本体论通向了自然神论与泛神论。

  无情有性说虽非湛然之独家说法,但经过湛然的系统阐发而获广泛的流传。它显示了佛性说的进一步大开展。在中国佛教史上竺道生提出一阐提人也有佛性,可以说是佛性说的第一次大开展。湛然的“无情有性”说突破了唯有众生才有佛性的传统说法,发展了智 的“十界互具”即畜生、饿鬼、地狱也可能转化成佛的说法,最大限度地扩大了佛性的存在和成佛的范围。这可以说是佛性说的第二次大开展。由于湛然提倡的“无情有性”说及其所产生的影响,而使天台宗一度又进入复兴阶段。

  (本文作者方立天,1933年生,中国人民文学哲学系教授)

  注:

  [1]圆融三谛,三谛,指空、假、中三种真理。三谛圆融是谓一念心起,即空、即假、即中,圆融无矛盾。天台宗认为,能如此观察世界,就能把握事物的实相。一念三干,一念即一心,三干表示世间和出世间一切有情众生、无情事物的差别与总和,即泛指宇宙。一念三干谓一念心中包含三干世间、宇宙整体。

  [2]《妙法莲华经玄义》卷五下,《大正藏》第33卷,第744页。

  [3]同上书第2卷上,第693页中。

  [4][5]同上书第693页上、第696页上。

  [6]湛然《十不二门》,《大正藏》第46卷,第703页中。

  [8]《天台传佛心印记》,《大正藏》第46卷,第934页中。

  [10]此书题为慧思作,然有人存疑,今姑且从前说。

  [11][18][19]《大正藏》第46卷,第646页下;第935页下;第934页上。

  [7][12]《大正藏》第34卷,第882页下。

  [13]同[2]第743页下。

  [14]《观音玄义》卷上,《大正藏》第34卷,第882页下。

  [15]《性善恶论》卷第一,见《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六套第五册第420页。

  [16]《止观义例》卷上,《大正藏》第46卷,第450页下。

  [17]同[14]卷二,第905页上。

  [20]三累,指贪欲、嗔恚、愚痴三种烦恼,被认为是根本烦恼之首。《大正藏》第46卷,第136页中。

  [21]这是指法相宗的主张:声闻定性、缘觉定性,即成声闻、缘觉的人,能入涅?,又因没有佛种,决定不能成佛。《天台传佛心印记》,第935页下,936页上。

  [22]陀罗尼,梵语音译,指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的念慧力,也即记忆术。佛教称陀罗尼能撮持各种替法,能遮掩各种恶法。

  [23]五住烦恼,又称五住地烦恼、五住地惑。指见、思、无明的烦恼有五种区别。固能生烦恼,故称住地。其中无明为一切烦恼的根本。

  [24]《大正藏》第39卷,第968页上。

  [25]详见《大正藏》第39卷,第978页上。

  [26]详见《四明尊者教行录》卷第二,《大正藏》第 46卷,第873—874页。

  [27]天台宗立化法四教一藏、通、别、圆。别教是只为菩萨说法,在空、假二谛之外别立中谛,三谛不圆融相即。圆教的教义是圆满究竟,空、假、中三谛圆融相即。

  [28][29]见《金刚錍》、《大正藏》第46卷,第151页下、 152页上;第782页下。

  [30]《摩诃止观》卷第一上,同上书,第1页下。

  [31]详见《止观辅行传弘诀》卷第一之二,同上书第 151页、152页上。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方立天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方立天教授)  

 方立天教授:心性论--佛教哲学与中国固有哲学的主要契合点 

 方立天教授:文字禅、看话禅、默照禅与念佛禅 

 方立天教授: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 

 方立天教授:中国佛教的气本原说和道体说 

 方立天教授:心从“正见”始——佛教正见与世界和谐 

 方立天教授:印度佛教本体论简述 

 方立天教授:围绕佛教真理观的一场历史性论争 

 方立天教授:论南顿北渐 

 方立天教授:华严宗的现象圆融论 

 方立天教授:儒、佛以心性论为中心的互动互补 

 方立天教授:南北朝禅学 

 方立天教授:禅·禅定·禅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