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方立天教授:佛教:科学之友


   日期:2024/1/29 16:1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科学之友
       
  佛教与科学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佛教既不是科学之母,也不是科学之敌,而是科学之友。有人说佛教是科学之母,这个似乎有些不好理解;有人认为宗教是愚昧的,要排除宗教以后才能为科学的发展铺开道路,好像历史事实也不是这样的。我认为佛教与科学是一种朋友的关系。朋友就意味着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我们应当全面、客观、冷静地来审视佛教跟科学的关系。

  佛教与科学的基本关系

  关于佛教与科学的关系这个问题,我想有3条是比较重要的:一是,佛教与科学属于两个范畴,两个领域。什么是科学?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科学是探求客观规律、追求知识的。佛教是一种人的终极关切,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它的特征是解脱主义––解脱人的痛苦,为人解脱烦恼、困惑和生死等提供一条解脱之道。因此,可以说这两者的出发点、途径、方法和目的都有所区别,它们是信仰与理性,体悟与实证,解脱与求知的不同。它们是人类文化的不同形态。

  二是,佛教与科学的交涉和交叉的关系。为什么能够交涉,何以交叉?它的机制是什么?这是我们要探讨的。我认为有3点可以思考,第一点,无论是科学还是宗教,都有个问题:就是要认识宇宙、人生的真实,要对宇宙进行宏观和微观的考察、探索。大家很清楚,科学是要探讨客观规律的。就佛教而言,我认为它的解脱支柱主要是两条,第一条是探求真实,追求真理;第二条是要强调道德修持,道德责任。佛教认为一个人要求得解脱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对宇宙、人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以叫觉悟。觉悟就是对宇宙人生的真实本质有所认识,佛就是觉者。从这方面来说,就有对宇宙人生如何认识的问题,从不同角度探讨、认识的问题。因此对科学的探索和佛教的追求,彼此探求宇宙人生真实方面就会有交涉,有交叉,这是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机制。第二点,就是佛教的方法。佛教主要侧重于直观、直觉这个方法,当然也是相对的,它也有逻辑方法,但是它更重要的是采用直观、直觉的方法。它有时是采用否定的方法反方面来思考问题。但是,科学需不需要直观、直觉呢?科学也需要想象,有很多科学家就是通过直观、直觉以后而启发下一步的探索、实验的。第三点,就是现实的生活经验以及佛教对众生生活的关怀,也需要一种科学的手段。因为佛教不是生活在世俗之外,而是生活在现实生活当中,生活在人间之中、人群当中,人类都有共同现实的生活问题、生理问题、心理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佛教要从它本身的角度进行探索,也会与科学的探索有所交叉。

  三是,我认为过去有个观念,科学就是比较多的限于自然科学。但是,应该说科学是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社会科学当中也很复杂,包括和社会科学密切相关的人文学科、社会学科。我看佛教与科学的关系,重点还在于佛教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联上。过去我们偏重于探讨、论证佛教也有自然科学的因素,比较侧重于和自然科学的关系,这当然是有历史背景的,也是需要的。我的思考结果是,可能佛教和科学的更多的关系是跟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关系,要多从这个角度来作探讨。

  佛教对自然科学的贡献

  佛教对自然科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宇宙学,二是天文学,三是医学,四是心理学,最后是印刷术,这属于科技方面。

  首先是宇宙学方面。我认为佛教的宇宙学说中有许多天才的推测。佛教要认识宇宙的真实,它对整个宇宙的结构、现象以及本体都有所推测。比如说佛教也强调地、水、火、风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这包括了一定的科学内涵。佛教对宇宙结构的层次说,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说以及地球的结构水轮、风轮、空轮说等,这对我们探讨宇宙的结构是有启示的。还有佛教强调的三千大千世界,世界的无限性,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论点。

  二是天文学。因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和季节的变化有关,季节的变化又会与天象直接相连,所以就重视对日、月、星等天体的观察,并根据这种观察来编制历法。唐代密宗僧人一行(673至727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精通历法与天文学,又是密宗的一位大师,这很值得我们思考。他曾经与他人一起制定了“黄道游仪”,用来测定恒星的位置和研究月球的运动,还根据实际的测量第一次测出子午线一度的长度,又制定了《大衍历》,该历实行了29年。一行在天文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另外,敦煌遗书当中保存了两幅星图,其中一幅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星图之一,对研究天文学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是医学。因为过去的佛教寺庙大多建在山林里面,僧人需要自己治病,有的僧人就兼任庙里的医生,为僧人治病。佛教有济世治病的优良传统,据我所知,古代浙江萧山竹林寺就有女科,是专科医院,当时遐迩闻名,门庭若市。唐朝时寺院还设福田院,就是疗养院。宋朝政府的救济机关“安济坊”置医官,政府往往聘请僧人去任职。唐朝鉴真和尚(688至763年)是一代名医,据说,他著有《鉴真上人秘方》。他把中医、建筑等介绍到日本,对日本的医学、建筑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又,敦煌的石窟壁画和藏经洞遗书中,保存有大量的医学史料,约有近百件医药文书。其中有一幅最早反映我国有关口腔卫生的绘画,弥足珍贵。不仅汉传佛教如此,藏传佛教的寺庙也设有专门学习医学的经学院,所以重视医学是佛教的一大优良传统。

  四是心理学。佛教重视心性修养,以“治心”名于世。佛教对心理现象关系的探讨,对意识的结构,如六识、八识、五十一心所说以及思维活动理论等,这都是佛教提供的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一些重要的论说,值得现代心理学借鉴。

  最后是印刷术。印刷术一般被称为“文明之母”,佛教在这方面起了推动作用。比方说印刷需要纸张,古代佛教有的寺庙就会造纸。唐朝法藏法师的《华严经传记》第五卷《书写》部分,就有对僧人造纸的记载。更重要的是,现在世界上第一部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就是868年的《金刚经》,就是佛教的经典。自北宋初年《大藏经》雕印以来,先后有20多次刻本,完整地体现了宋代以来中国1000多年印刷术的前进历程。可以说,《大藏经》的刻印,推动了印刷术的发展。

  佛教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联

  人文社会科学内涵丰富,范围很广,分科很多,这里着重简要地论述佛教与哲学、伦理学、文学、艺术、美学、民俗学、社会学等的关联。

  佛教与哲学。我们都知道近代曾经有过讨论,佛教是哲学还是宗教?这种讨论表明佛教的哲学内涵很丰富。佛教的哲学内涵可以说是世界上所有宗教中内涵最丰富的,它和儒学、道学等哲学流派的比较,我认为体现在哲学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在这方面,佛教可能是超过儒、道两家的。可以这么说,佛教是由印度和中国两个大国的精英写出来的书,它的哲学内涵有可能是到目前为止在各宗教各学派中最为丰富的。佛教哲学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心性论、认识论、方法论等,丰富了哲学内容。佛教哲学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哲学分支,其内容有许多值得分析、借鉴、继承的地方。就中国哲学来说,如果离开了佛教,魏晋以后的中国哲学史就不完整。

  佛教与伦理学。有人说,佛教属于伦理道德型的宗教,很重视道德价值,关注道德责任,重视道德修养。佛教有一套伦理道德学说体系,包括形而上的信仰理论基础、伦理价值、伦理准则、道德规范、道德实践等。在中国,佛教的伦理道德经过与中国固有的伦理道德的冲突与融合,逐渐与儒家的伦理道德相协调、相适应。同时,佛教伦理道德学说也对中国伦理道德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佛教伦理道德是既继承印度佛教伦理道德,又有别于印度佛教伦理道德,既吸取了儒家伦理道德,也有别于儒家伦理道德的具有独特性的伦理道德体系。

  佛教与文学。印度佛教创立以来,为了传布佛教义理,十分重视调动各种文学手段,撰写了大量极富文采的佛经,形成了绚丽多彩的佛教文学。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翻译家把数千卷梵文佛典译成汉文,从而创构了一种融汇梵汉的新文学––翻译文学,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为了普及民间,还采用中国人所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作为传布手段,产生了中国佛教通俗文学,如民间佛教故事、志怪小说、变文、诗歌、宝卷等,丰富了中国文学。至于作为中国佛教文学的奇葩禅诗,更是中国文学创作的突出成就。佛教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佛教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宝库。

  佛教与艺术、美学。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结合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大力运用建筑、雕塑、绘画、音乐、书法等艺术形象和艺术手段,以推进佛教的流传。中国佛教艺术的成就灿烂辉煌,卓绝非凡。中国佛教保存的艺术遗产,其数量超过儒、道两家,是中国艺术史上最杰出最巨大的丰碑。在中国,如要全面研究艺术和艺术史,离开佛教艺术,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国佛教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反映和体现了他们的审美经验、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形成佛教审美特征。研究佛教艺术审美理念,有助于我们了解艺术创作的方法和特色,揭示美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充实、丰富中国美学的内容。

  佛教与民俗学。民俗学是研究民间风俗、传说、口头文学等的科学。佛教的传入和佛教徒的生活方式带给中国民间习俗的影响是深广的,对中国社会的潜移默化、移风易俗的作用是巨大的。例如,在民间佛教信仰实践方面,烧香拜佛、念佛诵经、许愿还愿、赶庙会、放生、火葬等,颇为流行;在节日方面,相关的有元宵节、中元节等,至于藏族和傣族地区,佛教节日和民间节日更是融为一体了;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重要的有架桥铺路、掘井植树、救灾济贫等义举;在饮食习俗方面,则盛行饮茶、汉地僧人素食,以及农历十二月初八喝腊八粥等。研究佛教风俗习惯,研究中国社会风俗习惯中的佛教因素及其影响和作用,是中国民俗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佛教与社会学。社会学以人类的社会生活及其发展演变为研究对象,宗教是重要的社会历史现象,也成为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佛教在民间拥有最大量的信徒,在精英界也有一定量的信奉者。研究中国佛教实体、组织、结构、特点和变迁,及其社会功能、作用,是中国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由上可见,佛教的内容主要归属于人文社会科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一支,研究佛教是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系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方立天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方立天教授)  

 方立天教授:心性论--佛教哲学与中国固有哲学的主要契合点 

 方立天教授:文字禅、看话禅、默照禅与念佛禅 

 方立天教授: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 

 方立天教授:中国佛教的气本原说和道体说 

 方立天教授:心从“正见”始——佛教正见与世界和谐 

 方立天教授:印度佛教本体论简述 

 方立天教授:围绕佛教真理观的一场历史性论争 

 方立天教授:论南顿北渐 

 方立天教授:华严宗的现象圆融论 

 方立天教授:儒、佛以心性论为中心的互动互补 

 方立天教授:南北朝禅学 

 方立天教授:禅·禅定·禅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