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方立天教授:佛教四缘说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日期:2024/1/31 8:1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四缘说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方立天
  一年前,笔者曾撰写过《佛教生态哲学与现代生态意识》(载《文史哲》2007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22期)一文,从“佛教缘起论与生态构成”、“佛教宇宙图式论与生态共同体”、“佛教因果报应论与生态循环”、“佛教普通平等观与生态平衡”和“佛教环境伦理实践与生态建设”五个方面,论述了佛教有关生态哲学理念与现代生态意识的思想联系。因篇幅与叙述等限制,没有直接论及佛教四缘说与现代生态意识的关系,似有缺憾。本文是就佛教四缘说及其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略作论述,也可作为对《佛教生态哲学与现代生态意识》一文的补充。 
  一、四缘说的形成 
  佛教提倡解脱之道,认为人生的转变、提升乃至解脱的过程,需要对整个宇宙人生有一个真实的了解、判断和觉悟。佛教认为整个宇宙人生都是因缘结合的缘起现象,宇宙人生和缘起现象的真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了解宇宙人生的真实就要从缘起的现象上作出判断。因此,佛教十分重视事物间因果关系的研究,进而形成了缘起理论。 
  佛教缘起说的核心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其根本意义在于论述事物间的因果关系,重心是“缘”字,“起”只是表示“缘”的一种功能而已。佛教认为,宇宙万物的生起不外乎四种缘,也就是从“果”的产生逆向考察、分别各种“因”的起源,归纳为四种:因、等无间、所缘、增上。 
  佛教四缘说有一个形成过程。部派佛教时期,一些部派热衷分析、阐述缘起说,对“缘”有诸多不同的说法。重要的如上座部的基础论书《法集论》和百科全书式的权威论书《清净道论》,这两部论书就提出因、所缘、增上、无间、等无间等二十四缘说。(详见中国佛教协会佛教文化教育基金委员会印行《清净道论·第十七·说慧地品》,第496—504页。)大众部的《舍利弗阿毘昙论》则有因缘、无间缘、增上缘等十缘说。(详见《舍利弗阿毘昙论》卷25、26《绪分遍品》,《大正藏》第28卷第679页中—687页中。)部派佛教论师还进一步整理、总结缘起说,如部派佛教教理的集大成著作《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就把“有为法”即一切缘起的生灭变化的现象的“缘”,表述为四种,说:“缘有四种……有法是因缘,彼亦是等无间缘,亦是所缘缘,亦是增上缘,乃至有法是增上缘,彼亦是因缘,亦是等无间缘,亦是所缘缘。”(《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第21,《大正藏》第27卷第108页下。)认为有为法的缘是四种,且四缘之间互有相容性。
  此后四缘说得到大乘佛教的继承,并有所发展。大乘中观学派重要著作《中论》的《观因缘品》云:“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四缘生诸法,更无第五缘。一切所有缘,皆摄在四缘,以是四缘,万物得生。”(《大正藏》第30卷第2页中、下。)更明确地把所有缘归摄为四缘,认为四缘是万物得以生成的四种因素。大乘佛教唯识学派特别重视四缘说,以四缘来规定、说明现象界万物的生起。《成唯识论》卷七云:“缘且有四:一、因缘,谓有为法亲办自果。……二、等无间缘,谓八现识及彼心所,(“八现识”,具有现起作用的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心所”,附属于心的心理状态。)前聚于后,自类无间,等而开导,令彼定生。……三、所缘缘,谓若有法是带已相,心或相应所慮所托。……四、增上缘,谓若有法,有胜势用,能于余法或顺或违。”(《大正藏》第31卷第40页上~41页上。)这是通过对四缘的分别界说,强调宇宙人生一切现象的生起是必须依因待缘的,也即有其规律的。 
  二、四缘的释义 
  四缘虽为佛教大小乘的共说,但各派的说法互异。今以《大毘婆沙论》、《俱舍论》和《成唯识论》等论书所述为主,略加解释。 
  因缘。因之缘,因即缘,指主要的原因。所谓“亲办自果”,是说果法由因法亲自办成,结果如何基本上由因缘决定。也就是说,因是能生,果是所生。有怎样的能生因,就决定有怎样的所生果。如由种生芽,麦种生麦,稻种生稻,不同种子分别是芽、麦、稻的因缘。由于因是引生事物的直接内在原因,与事物有着亲密的关系,因此也称“亲因缘”。
  等无间缘。此缘局限于心法,是就主观思维,即心识活动而言。这是心自身(“心王”)和伴随心自身而起的心理现象(“心所”)的分别展开,它们前前后后的种类、性质、分量相互关联,前行的主观心识活动大体规定了后起的种类、性质,这种相称的均等,即为平等,称为“等”。它们活动中间若无障碍,前前引导着后后,一贯而下,这是“无间”,虽经若干时日,前念之心法直为后念之心法生起之缘。如此因果关系称为“等无间缘”。唯识学派界定等无间缘,强调八识不得互为等无间缘,只有前念相对于后念,才是等无间缘。前念避开并能导引,使后念得生。前念开导,后念定生。等无间缘也称次第缘,其要点有二:一是前念后念平等,如前后念同为善心是等,而不是前念善后念恶,前后相异不同等;二是前念的心法必须灭掉、避开,让出空位,使后念心法得以有生起的机会。
  所缘缘。又作“缘缘”,即所缘之缘。所谓“所缘”,与“能缘”对称,指心及心作用的对象,即认识作用的对象。当心及其作用的对象成为原因,而令心及其作用产生结果时,心及其作用的对象即对象所缘又是缘,称为“所缘缘”。《阿毘达磨俱舍论》卷七云:“所缘缘性即一切法,望心、心所随其所应。谓如眼识及相应法,以一切色为所缘缘。如是耳识及相应法以一切声,鼻识相应以一切香,舌识相应以一切味,身识相应以一切触,意识相应以一切法为所缘缘。”(《大正藏》第29卷,第37页上、中。)“一切法”,指一切存在。“相应法”,指心所,即与心相应的心理现象。意思是说,所缘缘性即一切法存在,如眼识及心理作用必以一切颜色为所缘缘,耳识及心理作用必以一切声音为所缘缘,乃至意识及心理作用必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存在为所缘缘。又,唯识学派于所缘缘立有亲疏二类,《成唯识论》卷七云:“此体有二,一亲一疏。若与能缘体不相离,是见分等所虑托,应知彼是亲所缘缘;若与能缘体虽相离,为质能起内所虑托,应知彼是疏所缘缘。”(《大正藏》第31卷,第40页下。又,唯识学派提出心识的认识作用有两个面相:“见分”,主观的认识主体;“相分”客观的认识对象。)这是说,亲所缘缘为见分等的内所慮托之法,是与能缘之心不相离,在内心中变现认识对象的相状,也称为影像,也即影像相分。疏所缘缘为与能缘之心相离之法,是指仗托影像所依为缘才能生起的相分。影像之所依,称为本质,也即本质相分。四缘中所缘缘的要点是,强调主观心识活动必须有客观对象,作为牵引的因素,才能生起;强调客观的境色对于主观心识能限制它缘虑的范围,並要求它缘慮的生起。
  增上缘。包含甚广,以上三缘以外的其他因素,都是增上缘。即凡有强胜的势力,能成为他法生起的助力、间接原因,都称为增上缘。如田地、水、肥料等,对农作物,都是生长的助力,是增上缘。还有的虽不是切近的助力,但不妨碍事物的生起,也属于增上缘。如居室外周边的良好环境,对居住者就有增上的作用。增上缘对结果能产生或顺或违的作用。如霜雪能使禾苗由绿色变为枯黄色,霜雪对于枯黄色是顺势的切近助力,而对于绿色则有违拗之义。
  至于四缘与诸法生起的关系,可以说大、小乘佛教都认为,心法和心所法都须具备全部四缘而后才能生起。又,大乘佛教认为,色法与诸种子都非缘虑之法,既无所缘缘,也无等无间缘,仅须依因缘与增上缘即能生起。
  三、四缘说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佛教四缘说是为人生解脱实践提供指导的理论,并非直接为生态文明建设作论证的。但四缘说所包含的理念内容和思维路径,引发开来,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却带有普遍意义,我们若能从当代生态文明意识的角度对其加以审视,并作出新的解读,就能从中得出对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有益的启示。
  (一)四缘说的实质是着重说明世界万事万物的生起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是受因果法则支配的,各种现象都是由于互相依待、互相增上、互相作用才得以存在。这就要求我们确立事物间的因果关系理念,重视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因果关系,从审视人类行为后果的角度,即给人类自身和自然环境带来什么样影响的方面来究其原因,并要求不断增强正面影响,力求避免负面影响。
  (二)四缘说,尤其是所缘缘和等无间缘的理念,强调客观事物既制约主观心识活动的范围,又刺激主观心识活动的产生;主观心思前后相联均等、无障无间,不断展开。综合这两类因果关系的论说表明,主观与客观是互动的、互相作用的,客观影响主观,主观也反作用于客观,从而在互相作用中既变革了主观,也变革了客观。这就告诉我们,人类要正确对待客观自然界,正确作用于客观自然界。
  (三)四缘说把因果关系理论应用于人生实践,强调人生转变的关键,一是个人道德实践,一是对整个宇宙人生的正确了解。前者包括了对自然界的道德实践,后者包括了对自然界的真实了解。这对于我们建立生态伦理具有启示意义。
  (四)当前,我们讲“可持续发展”,包含经济、社会等可持续发展的丰富内容,而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应当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而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则要人类采取措施加以保障。佛教四缘说中对客观环境的重视,折射出对自然界的尊重、崇敬,由此可以进一步推导出人类应当具有感恩自然的理念,怀有感恩自然的情感,而感恩自然的理念和情怀若能深入人心,这对于人类自觉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推进自然生态文明建设,显然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方立天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方立天教授)  

 方立天教授:心性论--佛教哲学与中国固有哲学的主要契合点 

 方立天教授:文字禅、看话禅、默照禅与念佛禅 

 方立天教授: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 

 方立天教授:中国佛教的气本原说和道体说 

 方立天教授:心从“正见”始——佛教正见与世界和谐 

 方立天教授:印度佛教本体论简述 

 方立天教授:围绕佛教真理观的一场历史性论争 

 方立天教授:论南顿北渐 

 方立天教授:华严宗的现象圆融论 

 方立天教授:儒、佛以心性论为中心的互动互补 

 方立天教授:南北朝禅学 

 方立天教授:禅·禅定·禅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