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方立天教授:中国佛教本无说的兴起与终结


   日期:2024/2/7 0:2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中国佛教本无说的兴起与终结

  自汉代至南北朝,“本无”是中国佛教用以表述宇宙本体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思想内涵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在翻译印度佛经初期,支谶和支谦等人就把“本无”作为佛教“真如”的译语,以表示般若学的性空思想。到了东晋十六国时代,随着《道行》、《放光》、《光赞》等《般若》类经典的流行,研究《般若》的学者对性空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先后形成了六家七宗的不同异说,其中着重阐发以“无”为本体的本无宗是最具代表性的学派,影响也最大。这一时期,本无论思潮之所以盛行,是与道家思想、玄学清谈之风的影响密切相关的。后来,僧肇作《不真空论》等文,分析批判了本无学说,从理论上宣告了本无宗的历史终结。
  一、东汉三国时代佛教本无思想的兴起
  “本无”一词原是梵文tatnatā的意译,后译为“如”、“真如”,〔1〕是表示万物本质和最高真理的术语, 是大乘佛教般若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基本概念。那么,“本无”是什么意思呢?当时译出的《般若》类经典云:
  如法无所丛生,……亦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一切皆本无,亦复无本无。〔2〕
  法中无所有,无所闻,无所得……设使有出者,但字耳;设有住止者,但字耳,但以字字着言耳。人复人所,本末空无所有。〔3〕
  如法无所从生为随教,是为本无。无来原亦无去迹,诸法本无。……一切皆本无,亦复无本无,等无异于真法中本无,诸法无本,无过去当来今现在,如来亦尔,是为真本无。〔4〕
  以上这些表述“本无”意义的话,归纳起来不外有四层意思:一是依据缘起理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无生(来)也无灭(去)的,这是本无的基本意义。二是说人们指称的万事万物只是语言文字概念的一种设施,是人类主观思维活动的表现,实际上事物的本与末均为空无所有,并没有自性(自体、实体)。三是认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都不存在实体化的本体。四是说即使是如来佛也本无。再进一步概括说,本无是指事物本性空寂,本来是无,也就是空无自性,是性空。这是对视事物具有自性观点的否定,对三世实有观点的否定,是对事物真实本质、本来面目、原本状态的论定,是一种无实体、无本原的本体论,是阐述事物的本相、本性的本体论。
  “本无”也即“自然”,如《道行般若经·泥犁品》说:“般若波罗蜜无所有。……人无所生。般若波罗蜜与人俱皆自然。”〔5 〕又说:“色之自然,故为色。……识之自然,故为识。”〔6 〕还说:“般若波罗蜜,于一切法悉皆自然。”〔7 〕这里的“自然”是指“无所有”、“无所生”,是没有任何造作、任何外界影响、以及人类主观认识作用的一种本然状态,这也就是“本无”。“色”、“识”、“人”乃至“般若波罗蜜”都是“自然”,一切事物都是“自然”,都是无生无有、空无自性,非世俗认识可及的自然存在。
  “无”和“自然”均取自于道家老庄的现成用语。《老子·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天下万物自有形体的天地而生,有形体的天地又生于无形体的道(“无”)。《老子·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指自然规律,自然而然,毫无做作的意思。《庄子·庚桑楚》也说:“万物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一”,统一,认为天下万物产生于“无有”,而“无有”又统一了无与有。《庄子·德充符》还说:“常因自然”,《庄子·应帝王》说:“顺物自然”。这都是在说一切要顺乎自然。此外,魏晋玄学家还鼓吹天地万物都“以无为本”,并用“自然”来说明本体。这一切都说明我国早期《般若》类经典的“本无”和“自然”的译文,确实是受到了道家、玄学家哲学的直接影响。
  应当说,道家的“无”、“自然”,与般若学的“性空”、“自性空”,在某种意义上确有其相通之处,即在本体论上都含有超越形体和顺乎自然的意蕴。然而我们还不能不看到,道家的“无”是一种自然无为的作用方式或原理,与般若学“无自性空”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佛教用“本无”来表示“性空”,就容易使人望文生义,产生误解,引发出以“无”(空)为本原,进而主张“无”(空)是产生万物的本原的本体论思想。
  二、本无宗的本体思想及其被扬弃
  东晋时代,中国佛教学者纷纷就般若学的核心思想性空论,进行深入探讨,自由讲论,独立发挥,激烈争辩,最终形成了般若学的不同学派——六家七宗。关于六家七宗的名称、代表人物及基本思想,史载不详,当代有关学者的看法也相去颇远。据现有史料来看,“六家七宗”的名称最早见于南朝刘宋昙济的《六家七宗论》。该论已佚,然梁宝唱的《续法论》曾经提到此书并加以引用。唐元康《肇论疏》卷上云:”梁朝释宝唱作《续法论》一百六十卷云,宋庄严寺释昙济作《六家七宗论》。论有六家,分成七宗。第一本无宗,第二本无异宗,第三即色宗,第四识含宗,第五幻化宗,第六心无宗,第七缘会宗。本有六家,第一家分为二宗,故成七宗也。”〔8〕据此说,六家也即七宗。 六家七宗的形成是中国佛学走上综合创新和独立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表现。
  六家七宗中最有影响的是本无、即色和心无三家。僧肇在《不真空论》中所重点评论的也是这三家。〔9〕就三家比较而言, 本无派的思想影响最大,就本无派的本无宗和本无异宗比较而言,本无宗的思想影响更大,且最具本体论的意义。这里,我们要着重论述的就是本无宗的本体思想。
  本无宗的代表人物,究竟是释道安还是竺法汰,历来其说不一,我们倾向于认为释道安是本无宗的代表者。〔10〕道安(公元312 年〔11〕—385年)是东晋十六国时代著名的佛教学者和佛教领袖,长期致力于大乘佛教般若学的理论建设。史载道安曾撰有《本无论》,已佚,全文不可得知。现在就散见于《昙济传》中论及本无宗的片段引文,以及另外两书中直接引用的道安关于本无的论述,加以评介。
  《名僧传抄·昙济传》载:“(昙济)著《七宗论》,第一本无立宗曰:如来兴世,以本无弘(原作佛)教,故《方等》深经,皆备明五阴本无。本无之论,由来尚矣。何者?夫冥造之前,廓然而已。至于元气陶化,则群像禀形。形虽资化,权化之本,则出于自然。自然自尔,岂有造之者哉?由此而言,无在元化之先,空为众形之始,故称本无。非谓虚豁之中,能生万有也。夫人之所滞,滞在末(原作未)有,苟宅心本无,则斯累豁矣。夫崇本可以息末者,盖此之谓也。”〔12〕
  南朝陈慧达《肇论疏》云:“第三解本无者,弥天释道安法师《本无论》云:‘明本无者,称如来兴世,以本无弘教,故《方等》深经,皆云五阴本无。本无之论,由来尚矣。’须得彼义,为是本无。明如来兴世,只以本化无物。若能苟解无本,即异想(原作思异)息矣。但不能悟诸法本来是无,所以名本无为真,末有为俗耳。”〔13〕
  隋代吉藏《中观论疏》卷二末云:“一者释道安明本无义,谓无在万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夫人之所滞,滞在末(原作未)有,若宅(原作诧)心本无,则异想便息。……详此意,安公明本无者,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故云本无。”〔14〕
  上述三段引文,从内容、观点乃至文字都基本相同,甚至完全相同,似乎可以说是道安本无宗的基本思想。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上述引文的思想要点:
  (一)强调“本无”思想是从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的基本教义,由来以久,源远流长,极为重要。
  (二)着重从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的角度来论证和阐述本无论。认为宇宙于空无状态后,经由元气变化而形成万物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宇宙既无创造者,万物也非从虚空中产生。这是从两方面说明本无的涵义:一是追溯万物形成前的状态为廓然空无,是为本无;二是万物形成后的性状是“五阴本无”,“本性空寂”,是为本无。万物形成前的空无与形成后的空寂,是“本无”的密切相关的两层含义。
  (三)认为修证的途径是崇本息末,也就是要宅心本无,悟解性空,息灭末有,消除异想。
  从佛教般若学的哲学思维角度考察,上述引文所述道安的本无说还存在着以下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
  宇宙万物冥造之前的廓然空无状态与元气陶化而生成万物,其间是如何连接与转化的?元气在廓然空无状态是否存在?
  本无说为“无”在“万化之前”,“空”是“众形之始”,这里的“先”、“前”、“始”都是一种时间观念。“无”是相当于真如本体。这样说就等于肯定本体是在现象之前,现象是在本体之后了,进而还把“本无”与“末有”对举,视二者为真俗的差别。显然,这些说法是和般若学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的根本观点相矛盾的。
  本无说还把中国道家的“无”与印度佛教的“空”等同起来,以为二者都在万象之先。实际上,如上面已经提过的,道家的无是指一种普遍的自然的或无为的原理、原则,而佛教的空,则是对万物自性的否定,是对万物本性、本质的判断,二者无论从立论的角度还是内容都是不同的。道安以中国的本原性本体“无”去理解甚至替代般若学本质性本体“空”,是不符合般若学性空学说的原义的,也是与般若学的思维方式相矛盾的。
  僧肇在《不真空论》中对本无义提出过质疑和批评,说:“本无者,情尚于无多,触言以宾无。故非有,有即无;非无,无亦无。寻夫立文之本旨者,直以非有非真有,非无非真无耳,何必非有无此有,非无无彼无?此直好无之谈,岂谓顺通事实,即物之情哉?”〔15〕僧肇对本无义的批评虽是泛指,但其中也不乏对道安本无思想的批评。僧肇认为,本无宗以“非有”为无是对的,但以“非无”为无就错了。应当说“非无”是有,是假有。否定真有、真无是对的,否认假有、假无就不对了。本无宗人也讲非有非无,但把非有非无都归结为无,偏重于无,僧肇认为,这样偏重于无就难以理解事物的实在和把握事物的真相了。僧肇站在般若中观的立场,强调万物的真相是“非有非真有,非无非真无”,也就是强调既要看到“非有”,又要看到“非无”,不偏不倚,远离两边。重复地说,“非有”是“非真有”,是无(空),“非无”是“非真无”,是有(假有),也就是要同时兼融,不落无与有,空与假的哪一面。本无宗强调无而忽视有(假有),提倡“宅心本无”,而不是证悟“非有非无”中道实相,在僧肇看来,这种“好无之谈”是不合乎中道的,应当扬弃。经过僧肇这一番批评,本无说也就成为中国佛教哲学史上被翻过去的一页了。
  从中印哲学思想交流的视角来考察,本无宗的思想是中印两种世界观、两种思维方式相撞、交融的产物。道安综合印度佛教般若性空思想与中国道家一系,尤其是魏晋玄学贵无思想的理论,形成了自己的本无说。从思想实质来看,道安的本无论实是魏晋玄学贵无论的翻版。
  道安的“本无”本体论交织着宇宙生成论,认为万物生成前宇宙是廓然空无的状态,万物的生成是元气自然变化的结果。显然,这种思想不是来自印度佛教,而是中国《老子》“有生于无”以及汉代宇宙论的思想。如《淮南子·天文训》说:“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这散精为万物。”“专精”,纯一之气。“散精”,散漫之气。意思是,天地未产生前,是虚无空廓的状态,在虚廓中形成了“道”。有了“道”,虚廓乃生成宇宙(时间空间)。宇宙生成气,气有阴阳之分,阴阳纯一之气表现为春、夏、秋、冬四时;阴阳散漫之气则形成为万物。王充的《论衡·自然篇》中也说:“夫天覆于上,地偃于下,下气丞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还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十分明显,道安本无宗的宇宙生成论的运思理路、基本观点乃至所用概念术语基本上都是取自于《老子》和汉代的哲学著作。
  道安的以“无”为本原的本体论更与魏晋玄学极为相似。魏晋玄学家何晏、王弼继承并发展老庄思想,着力宣扬贵无论,史载“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16〕这里的“以无为为本”,即“以无为本”,“以无为体”。王弼在《老子·四十章注》中也说:“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认为天地万物是有形有象的存在,而有形有象的万物得以产生,又是由于“无”这个根本。要保全有形有象的万物,就必须反回去守住这个根本“无”。这是强调“无”为宇宙万有的本原、本体,把《老子》“有生于无”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有以无为本”的思想了。所以,王弼还说:“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17〕“无形无名”是指“道”,也就是“无”。“宗”,根本、原则。这就是说,“无”是万物之所以生成、存在的根本或原则。王弼所讲的本末、体用关系,是形上与形下的关系。道安主张以无为本,以有为末,提倡“宅心本无”,实是贵无说的佛教版。道安是一位“内外群书,略皆遍睹”,〔18〕即具有深厚中国固有文化素养的佛教学者,处在先秦道家、魏晋玄学思想广为流传的文化氛围之中,这样理解、消化、表述般若学的“空”论是很自然的事。“以斯邦人庄、老教行,与《方等》经兼忘相似,故因风易行也。”〔19〕道安自己的这些话,也透露出当时中国佛教般若学沟通道家、玄学家学说的思想讯息。
  为什么会出现道安本无宗这种文化现象呢?道安的历史地位怎样评价呢?原是道安弟子、道安卒后又师事鸠摩罗什并参与《大品经》的译事的僧ruì@①这样说:“亡师安和上,凿荒途以开辙、标玄指于性空,落乖踪而直达,殆不以谬文为阂也。mén@②mén@②之功,思过其半,迈之远矣。”〔20〕又说:“自慧风东扇,法言流咏以来,虽曰讲肆,格义迂而乘本,六家偏而不即,性空之宗,以今验之,最得其实。然炉冶之功,微恨不尽。当是无法可寻,非寻之不得也。”〔21〕他认为,道安的思想还是大致符合新译的般若性空的本义的,所以有不足之处,是因为有的印度佛教经文当时还没有传入,或者传入而没有译出,缺乏充分的经典文献资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局限所致。应当说,这一评论大体上还是公允切合实际的。至于僧ruì@①在评价中忽视了传统文化对道安的影响和作用,作为佛门学者来说,也在情理之中,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附注:
  〔1〕支谶译《般若道行经》第14品品名为《本无》, 姚秦鸠摩罗什的异译本《小品般若波罗蜜经》第15品则译为《大如》,南朝宋代施护的译本《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第16品译为《真如》,此后“真如”一词一直为佛教学者所沿用。
  〔2〕《道行般若经·本无品》,《大正藏》第8卷第453页中。
  〔3〕《道行般若经·难问品》,《大正藏》第8卷第430页上、430页下。
  〔4〕《大明度经·本无品》,《大正藏》第8卷第493页下至494页上。
  〔5〕《大正藏》第8卷第441页上。
  〔6〕同上书,第441页下。
  〔7〕同上书,第440页中。
  〔8〕《大正藏》第45卷第163页上。
  〔9〕详见《大正藏》第45卷第152页上。
  〔10〕详见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9 章《释道安时代之般若学》。
  〔11〕一作公元314年生。
  〔12〕《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7套第1册第9页。
  〔13〕《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23套第4册第429页。
  〔14〕《大正藏》第42卷第29页上。
  〔15〕《大正藏》第45卷第152页上。
  〔16〕《晋书》卷43,《王戎传附王衍传》,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版,第1236页。
  〔17〕《老子指略》,此书据近人定正考定为王弼所作,引文见《王弼集校释》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8月版,第195页。
  〔18〕《高僧传》卷5《道安传》,《大正藏》第50卷第352页下。
  〔19〕《鼻奈耶序》,《大正藏》第24卷第851页上。
  〔20〕《大品经序》,《出三藏记集》卷8,《大正藏》第55卷第53页上。
  〔21〕《毗摩罗诘提经义疏序》,《出三藏记集》卷8,《大正藏》第55卷第59页上。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睿加右又
  @②原字为亠下加兴的反体字的头下加且
  (原载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4期 )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方立天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方立天教授)  

 方立天教授:心性论--佛教哲学与中国固有哲学的主要契合点 

 方立天教授:文字禅、看话禅、默照禅与念佛禅 

 方立天教授: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 

 方立天教授:中国佛教的气本原说和道体说 

 方立天教授:心从“正见”始——佛教正见与世界和谐 

 方立天教授:印度佛教本体论简述 

 方立天教授:围绕佛教真理观的一场历史性论争 

 方立天教授:论南顿北渐 

 方立天教授:华严宗的现象圆融论 

 方立天教授:儒、佛以心性论为中心的互动互补 

 方立天教授:南北朝禅学 

 方立天教授:禅·禅定·禅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