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徐文明教授:关于少林学的一些思考


   日期:2024/2/16 16: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关于少林学的一些思考——徐文明
       
2005岁末,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少林寺共同举办了“少林学”学术研讨会,各方专家汇聚一堂,一起商讨建立少林学的问题。一门学问的建立非同小可,必须有充分的依据才行。现就少林学建立的依据发表一些看法。

少林寺本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少林学的创立创造了条件。其一,少林寺历史悠久。少林寺大约建立于太和二十年(496),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堪称历史久远的佛寺。更为显著的是,少林寺的历史不仅漫长,还是连续的活的历史,虽然历经兵火战乱,重重法难,但少林寺薪火相续,传承不断,一直延续到今天。佛教在中国代有兴废,历史上很多名寺后世都难寻踪迹,象少林寺这样的具有悠久的连续的历史的寺院还是不多见的。

其二,少林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少林寺现有历代碑刻541通,其中既有南北朝时期的,又有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的。还有历代塔额、塔铭305通,早至唐朝,近至现代,少林塔林更是一绝。这些众多的金石文物资料既是少林寺连续不断的历史的见证,更是建立少林学的资料保证。少林寺还有众多的文献资料和口传资料,这些资料既是少林学的研究对象,又是少林学成立的重要依据。

其三,少林寺是众多佛教宗派的源头。众所周知,少林寺是中国禅宗的发源地,初祖达摩和二祖慧可都在这里长期传法。少林寺的创立者佛陀禅师及其传人僧稠等一系和曾在此译经的勒那摩提、僧实一系都是当时著名的禅学宗派。佛陀禅师弟子、少林寺第二任住持慧光大师是律宗的开创者,其门人道云律师及后世洪遵律师都曾在此住持,以后律宗三大派如南山宗、相部宗、东塔宗等都是由此而派生。少林寺还是地论师的发源地,由地论师后来衍生出华严宗。晚唐五代时期,少林寺一度成为天台宗的根据地。唯识宗和少林寺没有直接渊源,但是玄奘大师的家乡和少林寺很近,他后来多次上书要求到少林寺去译经,可惜他的申请没有得到皇帝的批准。虽然如此,唯识宗主要流传于两京地区,与少林寺也有一定的缘份。 中国汉传佛教四大宗派中,至少三家与少林有缘,这也体现了少林寺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

其四,少林寺拥有众多的大师。少林寺一开始创立,就有许多大师与之结缘,如首任寺主佛陀禅师、慧光律师、僧稠禅师,在此译经的勒那摩提、菩提流支、佛陀扇多,依寺结庵的菩提达摩、慧可禅师,稍后又有慧光门人大统法上、道云律师、道凭论师及法上门人净影慧远等。唐朝的义净大师曾在少林寺建立戒坛,弘扬律学。唐代少林寺成为禅宗北宗的大本营,法如、老安、普寂等相继住持,天下承风。在唐朝中期以后一直到晚唐那一段时间,少林寺及其周围嵩岳寺这些寺院都在禅宗北宗的控制之下,北宗的很多大师都和少林寺有关。元代雪庭福裕中兴少林,传曹洞法脉,一直延续至今。唐初,少林武僧志操、惠场、昙宗等助秦王李世民平王世充,受到封赏,这是少林以武名世的正式记载。后来少林功夫渐次发展,名扬天下,出现了一大批武学大师。少林寺还有一批艺术大师,如首任寺主佛陀大师便是一位出色的画家,曾手绘护法善神,将印度的绘画技法传人中国。少林寺还与古代科技发展关系密切,著名科学家,普寂弟子一行大师便出家于此,并在此圆寂。少林医学源远流长,特别是武学有关的治疗跌打损伤之类的医药学非常发达,出现过许多医学大师。

其五,少林寺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枢纽和典范。少林寺建立初期便立译经堂,翻译了《十地经论》等佛经,有很多印度来的译经大师在少林寺参与经典的翻译,为印度佛教和印度文化传播到中国做出了贡献。后来的中国佛教对外传播,对新罗、日本的传播少林寺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比如说新罗的慧超(这个慧超是不是少林寺的慧超,有待进一步推敲,我暂接受温玉成先生的结论,这个慧超可能就是那个慧超)。另外很多朝鲜的僧人在少林寺呆过,到元朝还有日本的僧人到少林寺长期学习中国的佛教然后往日本传播,少林寺是印度文化往中国传播、中国佛教向东方传播的一个枢纽。在现代,少林功夫在海外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佛教,很多是靠少林寺这块牌子。现在中国文化对外交流和输出方面少林寺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将来还要起到更大的作用。

其六,少林寺与少林文化具有非常突出的特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少林文化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即禅武精神。内禅外武是少林文化的精髓,体现了内外、体用、刚柔、动静的统一,这是中印文化结合的典范,更是中国佛教和中国文化创造性的体现。内禅外武,这个内禅,当然有更多的含义,不仅仅是禅宗、禅学,内禅包括了整个佛教的思想,代表佛教的核心和精华,外武也不光是武术,医学、艺术、经济产业都叫做外武。一个是内修的功夫,一个是外化的技能,少林寺的特点就是把内外结合在一起,禅、武结合,达到完美的合一,内外、本末、刚柔、动静结合,打成一片,这就是突出的特色,在这个方面他是中印文化结合的一个典范。少林武术是不是源于像黄心川先生讲的经行功夫,这个我没有好好琢磨,我觉得经行只是坐禅坐久了出来散散步,与后来的武学相去甚远,这可能是一个特别遥远的源头。然而这是一个思路,少林功夫肯定跟印度文化有关联,不是一点联系没有,这是肯定的,它确实体现了中印文化的结合,是对印度文化的继承,但在这个方面,它更体现了中国佛教的创造精神。在印度可能没有武僧,至少我们没有听说过印度有专门的武僧,这是中国才有的。把武和禅结合起来,这是中国佛教一大创造,在这一方面我觉得没有必要反复琢磨僧人练武的合法性,没有必要对此下大多的功夫,印度没有的话也没有关系,这是中国佛教僧人的创造,中国佛教的特色。把武和禅结合一起恰恰纠正了一般佛教的弊端,因为一说到佛教,我们通常的看法是佛教偏于静,和尚都是温文尔雅,非常内秀不外露,而且佛教讲柔、讲爱、讲慈,不讲武和刚,我觉得这是一个偏差,只讲一个方面,本身并不符合佛教的本质,只讲文不讲武,只讲柔不讲刚,只讲静不讲动,本身是不对的,而且只讲一边对佛教的发展是不利的,佛教也要两条腿走路,不能只靠一条腿,而以少林寺为代表的中国佛教恰恰弥补了传统佛教的弱点。传统的佛教偏于静、柔、内,少林文化则达到内外一体,这个方面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创造,应该值得鼓励,没有什么合法性的问题,既是合法的更是合理的,还应当进一步发扬。在这个方面我觉得它正是体现了佛教的中道精神。中道是什么?要离两边,不能执著于哪一边,只执著于动是不行的,只执著于静也是错误的,所以佛教的内在精神就是中道精神,就是非动非静,非刚非柔,非内非外,非文非武这个境界,当然我们反过来说刚柔结合,内外结合,这也是对的。它是强调离两边这个精神,少林文化的禅武合一恰恰体现了佛教的中道精神,把佛教最本质的东西在这里表现的很清楚,这个方面不应该说有什么欠缺,或者不好意思承认,应该大张旗鼓的宣传,它的特色很突出,至少在武术方面其他佛教寺院就没有,是不能和少林寺相比的。能文能武,有体有用,于内有丰厚的禅学修养和文化底蕴,于外有止恶禁暴、抗侵御侮之术,有兴办产业、济世报国之能,这正是新一代少林僧人的风范和发展方向。少林寺的特色需要保持和保护,更需要创新和推广,如何突出少林文化的核心,发挥少林寺的晶牌效应,也是少林学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其七,少林文化包容性强,三教具足,百家并逞,是嵩岳文化的代表,中原文化的中心,更是整个中国文化的缩影。少林文化与少林学的范围,不应限于少林一寺,应该将整个嵩山包括在内,因为少林寺并非孤立的存在,其生存命运一直与嵩山其他寺庙宫观息息相关,在其他寺观凋零不振的今天,更应重视其历史文化。三教具足是嵩岳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嵩岳号洞天福地,为栖神灵薮,古仙真人与著名道士甚多,著名的有邛疏、浮丘公、王子乔、张道陵、寇谦之、潘师正、吴筠、司马承祯、丘处机等,与此有缘的儒士和儒学思想家则有刘向、韩愈、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邵雍、程颢、程颐、杨时、苏轼、苏辙等,因而儒释道三教在这里交汇融合,并行不悖。这里还是历代政治家关注的中心,光是亲临的帝王上古传说有黄帝、唐尧,还有周穆王、汉武帝、北魏孝文帝、唐高宗、武后等,将相大臣则不计其数。这里又是历代文学家吟咏的对象,鲍照、江淹、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李白、岑参、孟浩然、刘禹锡、白居易、梅尧臣、元好问、李梦阳等都留下了名篇佳作。这里更是许多隐士栖身之处,如鬼谷子、孔鲋、李膺、陈窟、冯亮、邢子才、杨情、卢照邻、卢藏用、武攸绪、武平一、李泌、萧颖士、卢鸿一、王希夷、李渤、孟郊、种放、刘几、晁说之、高仲振、白居敬、何静业等,都曾于此栖隐。总之,这里凝结着中国文化的精华,是整个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

总的来说,少林文化历史悠久、宗派众多、大师辈出、文化资源丰富,还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样板,有非常突出的特色,这些构成了少林学成立的依据,就表明少林学是值得研究的,是可以研究的。另外,前几年虽然没有打出这个旗号,但是已经开始做这个工作了,2001年开过少林寺与中国律宗的学术会议,还出版了少林功夫的文集,已经做了不少的准备,也有不少的成果。以往很多的研究成果都应该纳入到少林学这个体系之内。很多有关禅宗的研究和律宗的研究都算少林学以往的成果,我们要充分吸收,这是以后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的基础。

提出一个口号容易,真要建立一门学问,则非同小可。不是说我们在会上提出少林学,少林学就真的形成了,没有这么简单,今天仅仅只是个开始。我们先把旗帜亮出来,呼吁大家去研究这门学问,充实这门学问。这就需要有一个专门研究机构,有一定的资金配套支持,有学者队伍的建立,有软硬件俱全的完备的图书资料库,还要有一个刊物与出版社作为成果发表渠道。听说要成立少林文化研究院,希望这个单位成为一个真正的实体,而不只是挂牌单位。资金方面不一定太多,但必须有长期稳固的投入,在使用上更要合理节约,等这个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自身会具备造血功能,就不一定完全靠投入了。学者队伍建立从两个方面:一个是促使现有的学者对少林学产生兴趣,对此多下功夫,从中培养出少林学专家;二是培养新生力量,特别是研究生,鼓励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从事少林学的研究,使他们成为将来的专家。学者队伍还要注意专职与兼职的结合,可以广泛吸收大学与研究单位的力量,建立一支有一定规模的兼职研究队伍,同时还需要一定数量的专职研究人员。在资料库建设上要力求完备,要舍得投入,同时还要面向社会,全面开放。刊物与出版社问题容易解决,但在办刊方面一定要持之以恒,长期办下去,不能一遇到困难就停办,同时要兼顾专业性和灵活性,既要突出少林学这一主题,又要内容广泛,从不同的侧面来突出主题,不能过于执著和死板。在研究方面可以借鉴课题制,但要以最终成果奖励为主,避免资金浪费。如此经过各方长期不懈的努力,在若干年之后我们就有一批专门研究少林学的学者,又有一批以少林学为核心的学术成果,少林学各方面的框架体系都搭建好了,内在的佛教和外在的武术、艺术和医术都能贯通了。或许再过三五十年之后再开一个会的时候,我们可以说,少林学已经初具规模了,这是我们的期待。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徐文明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徐文明教授)  

 徐文明教授:《永嘉证道歌》与二十八祖的缘起 

 徐文明教授:王安石与佛禅 

 徐文明教授:玄高从学佛陀跋陀罗的一桩公案 

 徐文明教授:志远与〈法华传记〉的著作时代 

 徐文明教授:天台宗玉泉一派的传承 

 徐文明教授:单靠科学能够战胜迷信吗 

 徐文明教授:龙树的时代略考 

 徐文明教授:慈恩宗衰亡的原因探析 

 徐文明教授:禅宗第八代北宗弘正大师 

 徐文明教授:富那夜奢与付法传承 

 徐文明教授:曹山本寂禅师的禅法思想 

 徐文明教授:一枝三葩,三车一乘--评吴言生博士《禅学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