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魏道儒教授:《兜沙经》与华严学的开端


   日期:2024/3/14 20: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兜沙经》与华严学的开端
       
在现存数十种华严类典籍中,后汉支谶所译《佛说兜沙经》(以下简称《兜沙经》)是最古译本。此经篇幅短小,仅2500字左右,却首开华严经典之滥觞,初蕴华严学说之理路。

  一、《兜沙经》与《如来名号品》

  支谶是大月氏人,汉桓帝末年到达洛阳,于灵帝光和到中平年间(178—189)从事译经。他以传译大乘般若经典为主,所译《般若道行品经》、《般舟三昧经》和《首楞严三昧经》比较流行。到东晋道安时代,包括{兜沙经》在内的十余部经,已因“岁久无录”而不明译者。道安通过“精寻文体”,认定它们“似谶所出”。魏晋时期,般若经典颇得佛教界和玄谈之士的重视,《兜沙经》则备受冷落,其影响远不能和《般若道行品经》等相比。

  学者们大多依据支谶生活的年代,估计《兜沙经》的成立不迟于公元2世纪初;考察该经严格以“十”来组织经文,推测其产生不早于公元一世纪。在此期间,大月氏处于贵霜王朝时代。从丘就却、阎膏珍到迦腻色迦的百余年中,贵霜建起了西起咸海、东至葱岭的庞大帝国。公元一世纪末,月支与东汉的官方联系有所加强。东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 90),经略西域的班超挫败月支副王谢,迫使贵霜向东汉“岁奉贡献”。战争疏通了官方和平交往的渠道,无疑为佛教传播汉地提供了便利条件。大月支人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就信仰佛教,特别在迦腻色迦之时,佛教获得国家的积极扶植。公元一世纪前后,众多大乘佛教经典相继在北印度涌现。以《兜沙经》为代表的华严学说,是承继早期般若学兴起的另一股大乘佛教思潮。它从月支经西域传人汉地,也是和般若类经典并肩而行的。支谶既译出部头较大的般若类经典,又译出篇幅甚小的《兜沙经》,就充分说明了这种情况。

  根据《高僧传》卷一《竺法兰》记,汉明帝永平年间,竺法兰在洛阳译出《十地断结经》,此经现已不传,曾被认为亦属华严类经典,且是出现最早的汉译本。在吴支谦所译《佛说菩萨本业经》(以下简称《本业经》)中有言:“佛之本业,十地……十印,断我瑕疵,及诸疑妄”。从这个叙述来看,“十地断结”的经名至少在三国时代即可成立,何况《本业经》中还有独立的“十地品”。不过,学者们依据较多的证据,完全否定了竺法兰其人及其所译经典的真实性。因此,《兜沙经》可以看作是历史上出现最早的汉译华严类单品经,不仅仅只是现存最早的华严汉译本。那么,《兜沙经》是否为印度形成最早的华严典籍?学者们对此有多种推测。我们认为,说《兜沙经》为最早出现的华严类经典之一,可能更符合实际情况。

  《兜沙经》的主要内容,是叙述释迦牟尼在摩揭陀国初成佛,十方世界菩萨聚集佛前,提出各种问题,列举菩萨修行名目。作为现存第二部华严类经典的《本业经》,其第一部分与《兜沙经》的内容相关。它的这部分经文更简短,约相当于《兜沙经》的三分之一强。从内容上看,它不仅没有丰富充实前者,反而丢掉了不少内容。支谦译经素有节译摘抄的作法,这已为梁僧祐所指出。这个特点也反映在《本业经》的翻译上。两经在编排形式上有一个重要差别。《兜沙经》不分品,《本业经》分为三品。后者把与《兜沙经)相关的内容列为第一部分,相当于“序品”,其后又加上“愿行品”和“十地品”。这样,《本业经》就首次使与《兜沙经》相关的内容具有概论或序言的性质。在此后出现的多种华严类经典中,这种情况始终没有改变。

  《兜沙经》历来被认为是《华严经•如来名号品》的异译。无论是晋译“六十华严”还是唐译“八十华严”,其“名号品”的篇幅均超过《兜沙经》约六分之一左右。因此,《兜沙经》与《本业经》的相关部分比较,是由繁而简;与《名号品》比较,则是由简而繁。更重要的是,《兜沙经》在内容上与《名号品》更趋一致,而与《本业经》的相关部分差别更明显。我们可以从各经均列举佛的“十号”上看到这一点。

  《兜沙经》所述佛的十个名号,在次第及内容上与《本业经》差别较大,与《名号品》则一脉相承。以“十号”中的第一、第四和第六项为例:《兜沙经》分别为“胜达”、“释迦文尼”、“堕楼延”;《本业经》分别为“大圣人”、“神人”、“世尊”;晋译《华严经•如来名号品》依次为“悉达”、“释迦牟尼”、“卢舍那”;唐译《华严经•如来名号品》依次为“一切义成”、“释迦牟尼”、“毗卢遮那”。有学者认为:“《本业经》所列举的释迦文的异名,相当于如来十号等,《兜沙经》也一样提到释迦文的异名。到了大本就附加上‘毗卢遮那’的名称”。实际上,“毗卢遮那”是“卢舍那”的同名异译,并非唐译《华严经》所加。在这里,唐译《华严经》不仅直承晋译《华严经》,而且与《兜沙经》有直接的渊流关系。从“堕楼延”到“卢舍那”再到“毗卢遮那”,就是如来十号中第六项的演变轨迹。相对而言,《本业经》与上述三经的差别就更大一些。

  另外,《名号品》还对《兜沙经》进行了系统化整理,加入了新的内容。《兜沙经》中有言:“诸菩萨赐一生补处,皆入十方人民典安隐,皆入法处,皆入十方诸刹土……。”晋译《华严经.如来名号品》的相应经文是:“十佛国土微尘数等大菩萨俱,尽一生补处,悉从他方世界来集,了众生性,深入法界……。”详论“法界”,强调“入法界”,是大本《华严经》集成后贯穿全经的主导思想之一,无论六十华严还是八十华严,概莫能外。此处的“深入法界”之谈,是《兜沙经》乃至《本业经》所没有的。这种差别并非译经风格有别所致,而是大本经为适应全经整体理论而对所汇集的单品经的修改。在其它单品经与后出的大本经相关部分的比较中,我们也能发现这种情况。

  总之,从《本业经》开始,与《兜沙经》相关的内容即被作为华严类经典的序言处理。尽管《兜沙经》还没有具备某些大本《华严》所强调的重要学说,但它基本构成了后者相关部分的雏形;尽管它与《本业经》译出时间相距较近,但它与大本《华严经》相关部分的联系更密切。

  二、释迦崇拜与多佛崇拜的结合

  在论述佛教的最高崇拜对象时,《兜沙经》独立新说,既与大本《华严经》有区别,又与此前的别类大乘经典不雷同;既带有从部派佛教脱胎出来的醒目印记,又具有大乘佛教的共同特征。它把对释迦牟尼的崇拜和多佛崇拜结合起来,与般若类经典走着完全不同的思维路线。

  直到部派佛教时期,佛教经典虽然承认过去六佛及未来的弥勒佛,但释迦牟尼始终被认为是唯一现存的佛。《兜沙经》则列举“今现在”诸佛,明确宣扬多佛崇拜,扩大了众生成佛的范围。实际上,多佛并存是多种大乘佛教经典的共同主张,《兜沙经》的特点在于;它以释迦牟尼的“分身”说来论证多佛存在,并以此把释迦崇拜和多佛崇拜结合起来。在这部小经的末尾曾说:

  佛(指释迦牟尼)分身,悉遍十亿小国土,一一小国土,皆有一佛,凡有十亿佛,皆与诸菩萨共坐十亿小国土,诸天人民,皆悉见佛。

  无数同时存在的佛都是释迦牟尼的分身。对于这种“分身”,《兜沙经》没有进一步明确界说,没有指出是色身还是法身,是应身还是报身,但突出强调了释迦牟尼佛身超越时空的遍在性,以此作为多佛并存的依据。释迦牟尼的分身形成了同时存在的多佛,多佛又统一于释迦牟尼。这样一来,佛的“分身说”就成为《兜沙经》把释迦崇拜与多佛崇拜结合起来的理论纽带。释迦牟尼处于诸佛的至尊地位,标志着没有违背早期佛教以来唯崇释迦为现存佛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而无数佛同时并存,又与多佛崇拜的大乘思潮步调一致,从而突破了部派佛学的藩蓠。然而,在释迦牟尼之上,《兜沙经》没有再设立一个非人格化的最高崇拜对象,这又是华严类经典与般若类经典的一大区别。

  般若类经典的产生早于华严类经典,也是倡导多佛崇拜的。对照支谶所译的《般若道行品经》,我们可以发现,两类经典在宣扬多佛崇拜方面走着完全不同的路子。《般若道行品经》指出:

  过去当来今现在佛,皆从般若波罗密出生。

  六波罗密者,佛不可尽经法之藏,过去当来今现在佛,皆从六波罗蜜出生。

  十方今现在不可复计佛,悉从般若波罗密成就得佛。

  《般若经》强调多佛并存,提出“十方今现在不可复计佛”。但是,它把诸佛并存的依据归为“般若”,而不是释迦牟尼。这样,新兴的佛教教义(般若或经法之藏)就被神化,占有了成为诸佛之母的地位,凌驾于诸佛之上。释迦牟尼的至尊地位由此被非人格化的“般若波罗蜜”所取代。般若经的这种主张表明:它所要神化的和抬高的是新兴教义“般若”,而不是某个人格化的大神。因此,它具有一种强烈的批判偶像崇拜的精神。

  《般若经》的这种思想源于对经典教义的重视和强调,可以在早期典籍中找到根据。《长阿含经•游行经》记载,释迦牟尼涅槃时告诉阿难:“我成佛来所说经戒,即是汝护,是汝所持。”《中阿含经•瞿默目犍连经》倡导,僧侣在释迦牟尼涅槃之后,应“不依于人而依于法”。强调经典教义(法)的权威性,无疑为进一步把佛法抬高到佛之上铺平了道路。般若经典把“般若波罗蜜”奉为诸佛之母,正是从这种思潮发展而来。

  与《般若道行品经》相比较,《兜沙经》着重树立释迦的至尊地位,而不是经典教义的至尊地位,它的神话色彩更浓重,思辨色彩又较淡薄。此后华严类经典一直循着这条思路前进,创造了十分丰富的神话故事,形象生动地描绘佛境界的神秘莫测、不可思议和富丽堂皇,长期引起人们的兴趣和爱好。

  在六十华严和八十华严的某些品中,明显保留着以释迦牟尼为至尊佛的痕迹。当然,《兜沙经》还没有把多佛统一于卢舍那佛或毗卢遮那佛,这是华严总体学说框架尚未形成的表现。但是,《兜沙经》提出的把多佛统一于某位至尊佛的思路,在此后的华严类经典中始终没有变化。

  三、经文结构与菩萨修行

  《兜沙经》有一个格外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重视“十”这个数字,并且在多方面创造性地运用。本经的经名,也是源于对“十”的强调。由此开始,“十”逐渐被赋予多种超出计数范围的宗教象征含义,构成华严类经典乃至华严宗教义的一个独具特色。

  用“十”形容数量的庞大、空间的辽阔、佛法的宏富,虽然贯穿于整个《兜沙经》,但这远不是该经的特点。在《般若道行品经》中,诸如此类的例子也是俯拾皆是。以“十方”代指所有地域,以“十国”概括所有国家,以“十方佛刹”表示全体佛国世界等等。《般若道行品经》的论述均与《兜沙经》基本相同。

  《兜沙经》对十的创造性运用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严格以十为计量单位组织经文、论述教义、表达思想。《兜沙经》在行文方面,动辄采用十句排比,在涉及某个问题时,往往从十个方面或分十个小节来论述。以后的华严类经典由此发展下去,每个问题包括十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十个部分,自觉地采用十进制来组织整个经文。对这种方式的充分运用,使得大本《华严经》在整体上“既笨拙又烦琐,但它却因此而给经文带来了某种神秘的深意,‘十’被当成了完满和和谐的表征。”

  其二,《兜沙经》严格以十为计量单位列举菩萨修行的名目、阶段或内容,使菩萨修行理论有了新的整体框架。

  随著大乘佛教的兴起,菩萨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关于菩萨修行的理论和实践,成为大乘经典论述的中心内容,华严类经典也不例外。《兜沙经》所列举的十位菩萨以文殊为首。他“持佛威神”,提出问题,讲述菩萨修行法,使华严菩萨具有了代佛宣言的身份。《兜沙经》还没有把普贤菩萨与文殊并列,也没有突出他的地位,这是与大本《华严经》的一个区别。《兜沙经》没有对菩萨修行详细说明,而是采用以十为计量单位的方法,用提纲形式列举名目。这些内容直接影响了后出的华严类经典。以下是简单的比较:

  《兜沙经》为:十法住,十法所行,十法悔过经,十道地,十镇,十居处所愿,十黠,十三昧,十飞法,十印。共计十项。

  《本业经》的相应经文是:十地、十智、十行、十投、十藏、十愿、十明、十定、十现、十印。也是十项。

  晋译《华严经•如来名号品》相关经文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藏,十地,十愿,十定,十自在,十顶。共计九项。

  唐译《华严经.如来名号品》把“十自在”改为“十通”,其余名目、项数和次序均同于晋译《华严经》。

  《兜沙经》严格以十为单位列举菩萨修行名目,只是多数名称还不规范,带着早期译文的特点。《本业经》虽然在次序和名称上稍作变动,仍是十项,承自前者。两种大本《华严经》几乎完全一致,其所列九项大多是所集小经的品名,如《十住品》、《十行品》、《十回向品》、《十地品》、《十定品》、《十通品》等,其余各项虽非确切品名,也可在经中找到相应段落。因此,菩萨修行的名目及大体框架从《兜沙经》开始即初具雏形。依据这个框架不断充实各部分的内容,就形成了后出的多种单本经。在汇集各种单品经并进行系统整理、有目的修改的基础上,产生了大本《华严经》。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魏道儒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魏道儒教授)  

 魏道儒教授:佛教和平传统及其现代价值 

 魏道儒教授:关于宋代文字禅的几个问题 

 魏道儒教授:佛教和平主义传统及其现代价值 

 魏道儒教授:《大般若经》 导读 

 魏道儒教授:宗教融合与教化功能──以宋代两种华严净土信仰 

 魏道儒教授:明本禅师的禅学思想 

 魏道儒教授:《杂阿含经》(Samyuktagama-su 

 魏道儒教授:从《华严十玄门》解析佛学中国化 

 魏道儒教授:圆瑛大师的禅学 

 魏道儒教授:佛教学科发展的特点 

 魏道儒教授:从华严经学到华严宗学 

 魏道儒教授:“说似一物即不中”考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