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魏道儒教授:“说似一物即不中”考辩


   日期:2024/3/16 20:5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说似一物即不中”考辩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魏道儒
  论文提要:关于怀让“说似一物即不中”这则公案,诸种禅典籍出于不同的撰述目的,记载有差别。它们或者为了增强禅书的可读性而删除相关的背景资料,或者为了如实记录而增加参学经历和禅思想形成过程的内容,或者为了阐发作者自己的禅学思想而对公案进行引申发挥。对不同禅典籍所记述的同一事件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确定解释禅宗语录的原则,有助于理解不同禅宗典籍的特点。
  关键词:怀让修证 污染 什么物
  个人简历,魏道儒,男,1955年10月出生,河北景县人,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指导教师。主要从事中国佛教方面的研究。
  南岳怀让(677--744)是金州安康(在今陕西省安康地区)人,俗姓杜。十五岁时,到荆州玉泉寺依恒景律师出家,学习律藏典籍。据《祖堂集》记载,久视元年(700),怀让感叹:“我受戒今经五夏,广学威仪而严有表,欲思真理而难契焉”。[1]受具足戒五年之后,怀让对于自己掌握了丰富的戒律知识,并且持戒严谨感到不满足,产生了寻找能够契悟真理法门的念头。另外,张正甫的(衡州般若寺观音大师塔铭并序》对怀让从律学转向禅学的原因也有说明,认为怀让“厌离文字,思会宗元,周法界以冥搜,指曹溪而遐举”。联系怀让日后强调文字语言在表述禅境体验方面的局限性,这种说法也可以参考。
  怀让接受同学坦然禅师的建议,到嵩山寻访弘忍的弟子慧安。慧安对他有所指教之后,又劝他到曹溪参谒慧能。怀让留住慧能处十二年。大约在唐景云元年(710)前后,也就是慧能逝世前一、二年,怀让离开曹溪,曾到武当,“穷栖十霜”,然后辗转到南岳衡山的般若寺(观音台)修行和传教。
  按照张正甫(塔铭》的记载,“能大师方弘法施,学者如归。……师(指怀让)以后学弱龄,分为末席。虚中而若无所受,善闭而惟恐有闻。能公异焉,置之座右。……同授密印,目为宗师”[2]。然而,较早的{坛经》本子中,还没有提到怀让的名字,这就足以证明,怀让在慧能的众多弟子中,还不是突出的人物。由于张正甫是受怀让的再传弟子惟宽、怀晖之请而作《塔铭》,所以对怀让在意能处的待遇、地位,以及离开慧能之后独立传法的影响等方面的记述,不可避免有夸张渲染,但在基本史实方面,其记述是可靠的。例如,在这段叙述中,诸如“置之座右”、“目为宗师”等说法,并没有别的资料证明,但是,对照其它书的记载,《塔铭》记述怀让“以后学弱龄”到慧能处求学,并不能说是出于“攀龙附风”的捏造。联系到怀让出身于律学名门,本人戒行严谨,像“虚中而若无所受,善闭而惟恐有闻”之类的记述,也很难说是溢美之辞。
  根据《宋高僧传》卷九(怀让传》的记载,怀让的弟子有道峻、道一;《景德传灯录》卷五《怀让传》记其弟子有常浩、智达、坦然、神照、严峻、道一。在这些弟子中,著名者唯有马祖道—。宗密指出: “南岳观音台和上,是六祖弟子,本不开法,但山居修道”。[3]律学出身的怀让,重视戒律,专注于个人修行,并不致力于网络徒众,广收弟子,也没有留下什么著作。
  综合分析各种记载,可以看到,青年时代的怀让,在曹溪僧团中只是—般的弟子,并不是出类拔萃者;中老年时代的怀让,在佛教界没有显赫地位,在社会上也没有广泛影响,远不是—位名闻遐迩的大“宗师”。
  怀让被奉为禅宗一大支派的宗师,是在其弟子道—之后。元和(806—820)中,道一的弟子惟宽、怀晖“至京师,扬其本宗,法门大启,传灯百千”。元和八年(813),衡阳太守令狐权舍衣财为怀让作忌斋,形成每年的“观音忌”。“宝历(825--827)中,敕谥大意律师”[4]。
  能够集中体现怀让独特禅学思想,并能够反映其学禅经历和传禅事迹的著名公案有三个:其一,“说似一物即不中”,是怀让和慧能之间的问答;其二,“磨砖作镜”,是怀让与弟子道一之间的言行录;其三,“法眼见道”,是怀让和道—之间的问答。记载怀让事迹的各种禅典籍和僧传大都提到这三个公案,它们共同构成了怀让禅学的主要内容。因此,综合考察这三个公案,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怀让的禅思想。本文不准备全面分析怀让的禅学理论,仅结合唐宋时期的一些相关史料,集中对第一个公案提出一些看法。
  关于“说似一物即不中”这则公案,以《景德传灯录》卷五《怀让传》的记载在禅宗界和社会上流传最为广泛。据说,怀让初见慧能时:
  祖(指慧能)问:什么处来?曰:嵩山来。祖曰:什么物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祖曰:还可修证否?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祖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5]
  当慧能知道怀让来自嵩山慧安处之后,希望了解他的修行情况。所谓“什么物恁么来”,是问从嵩山来的人(怀让)修禅达到什么程度或境界,并不是问来的人是谁。这里的“物”,在禅典籍中可以兼指禅者所要体验的对象(所谓“体”,即本心佛性等)和体验的禅境界状态(所谓“用”,即无念等)。按照慧能南宗的基本观点,修禅者对禅境界的体验,就是对本心佛性的体验,也就是“明心见性”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性是“体”,参禅者的体验是这个本体的作“用”。例如,《坛经》在解释“无念”禅法时,就贯穿着这个思想。“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离二相诸尘劳;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6]由此,就不难理解怀让的答语。他是直接针对问话而答,指他所体验的禅境(或者说“本心佛性的显现”)是不能用言语确切描述的,即“说似一物即不中”。
  慧能又问,这种禅悟境界是可以凭借修行证得的吗?怀让的回答是肯定的:通过修行就能证得这种境界·,所谓“修证即不无”。由于所谓禅境体验就是对本心佛性的体验,就是“明心见性”的过程,所以,如果不修行,就得不到这样的体验,就不能明心见性,也就是对本来清净的本心佛性的污染。慧能对他的回答十分满意,认为正是这个对佛性的“不污染”,就是诸佛和禅宗僧人们所要时刻追求和保持的。
  通过这段问答可以看到,怀让首先强调禅境的体验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和描述的,也就是强调本心佛性是超言离相的。其次,他强调有“修”有“证”,所要体验的禅境界,也就是本心佛性的显现,是要通过修行才能获得。所谓“不污染”,就是对修行的强调。这种见解符合怀让的律师出身。
  实际上,尽管这些议论的言语很新颖,但是所反映的思想并非完全是怀让的首创,《神会语录》在讨论修行“无念”时,也涉及到其中的一些问题。[7]不过,此段问答的确语言表述更精练,思想表达更明确。
  怀让的这番对答,涉及到对南宗禅学核心内容的认识、理解和实践。对南宗禅学的理论作出这样的概括,对自己的禅行体验作出这样的表述,应该是一位不仅具有深厚禅学理论素养,而且具有长期禅修践行工夫的禅师。宋代禅僧就很推崇这番机语酬对,慧洪在引用了《景德传灯录》记载的这段问答之后评价:“大哉言乎,如走盘之珠,不留影迹也”。[8]
  然而,怀让当时刚刚步入禅门,无论从禅学素养还是禅行实践方面讲,都难以与慧能进行这种程度的对话。日本禅史研究学者也注意到这种情况,并且提出了怀疑:“让龄仅过弱冠,参玄日犹浅,何以得如斯师子吼耶?”[9]对照成书略早于《景德传灯录》的《祖堂集》,就发现了一些问题。《祖堂集》的相关内容是:
  祖问:子近离何方?对曰:离嵩山,特来礼拜和尚。祖曰:什摩物与摩来?对曰:说似一物即不中在。于左右一十二载。至景云二年,礼辞祖师。祖师曰:说似一物即不中,还假修证不?对曰:修证即不无,不敢污染。祖曰:即这个不污染底,是诸佛之所护念,汝亦如是,吾亦如是。[10]
  怀让初见慧能,只能认识到禅的体验不能用语言来确切描述,等到修行了十二年之后,才在慧能的进—步启发下,讲到禅的体验要经过修行才能证得,并且对清净的本心佛性采取“不敢污染”的严谨态度。《祖堂集》的这段记载,加上了怀让参学的史实和禅语问答产生的原因和背景,这正是《景德传灯录》所缺少的内容,也可以说是后者删除的内容。
  然而,对照成书晚于(景德传灯录》的《天圣广灯录》,又出现了新的变化:
  (怀让)谒嵩山安禅师,安启发之,不契。乃直诣曹溪,礼六祖。祖问:什么处来?师云:嵩山安禅师处来。祖云:什么物与么来?师无语。经于八栽,忽然有省,乃白祖云:某甲有个会处?祖云:作么生?师云:说似一物即不中。祖云:还假修证也无?师云:修证即不无,不敢污染。祖云:只此不污染,是诸佛之诸(护)念,吾亦如是,汝亦如是。[11]
  根据这里的记载,怀让初见慧能,并不能理解慧能的问话并对答,这可能更符合实际情况。因为,怀让是律学出身,刚刚下决心习禅,对于有关南宗禅法核心内容的提问,很难提出自己有体验的独到见解。尽管《天圣广灯录》晚出,但它与《祖堂集》和《景德传灯录》相比,更注重记载怀让的求学经历,以及他的禅学思想形成过程。通过比较,可以说《天圣广灯录》不仅补充了《祖堂集》所缺少的历史内容,而且使人更清楚地了解到《景德传灯录》怎样不顾历史事实剪裁编排禅师机语的具体做法。
  《景德传灯录》是把怀让与慧能不同时期的问答编排在一起。组成一个前后连贯,思想完整的单元。通过对历史资料和思想资料的加工整理,使禅书更具可读性。其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与杨亿编改《景德传灯录)时所确定的原则有关。杨亿认为,禅师的“参游之辙迹,此已标于僧史”,所以,《灯录》要删掉僧史传方面的内容,主要记下禅师的“启投针之玄趣,驰激电之迅机”。这样一来,《灯录》主要成为禅师的语录集锦,完全忽略禅语酬对的历史背景。同时,杨亿还强调对禅语问答进行加工,所谓: “或辞条之纠纷,或言筌之猥俗,并从刊削,俾之纶贯。”[12]《景德传灯录》对怀让和慧能的这一段形式完整的问答记录,明显就是本着“俾之纶贯”的思路进行编排的结果。它的意思完整了,思想内容清楚了,但由于删除了传主的“参游之辙迹”,距离历史的真实相对遥远了。从表面上看,这段问答可以用来概括怀让一个方面的思想,但是,由于它不能反映怀让的求学经历,不能反映怀让禅思想形成的过程,所以,完全按照《景德传灯录》的记载研究怀让的思想,有很大的局限性。
  到了北宋时期,禅宗已经从注重文字语言在表述禅境体验上的局限性,转向重视文字语言在表达证悟解脱方面的作用。所以, “说似一物即不中”这个公案,又被赋予新的意义。慧洪在《题让和尚传》中,专门论及怀让与慧能的这则公案,并且进行了与本公案原来意思不相符合的著名发挥:
  “心之妙不可以语言传,而可以语言见。盖语言者,心之缘,道之标帜也。标帜审则心
  契,故学者每以语言为得道浅深之候”。[13]
  这里的“心之妙”,从体验对象上来说,是指每个人都具有的本心佛性,属于“体”的方面;从体验者来说,是其禅境体验状态,属于“用”的方面。两者是合一的,主客不分的。文字语言当然不能代替禅宗的“以心传心”,明心见性的体验也不能用语言来相互传递。但是,“心之妙”可以用语言来表现。心表现为语言,并且成为心的外在标帜。标帜明悉了,心即契会了。所以,是否“得道”就可以从其使用的语言上来衡量。慧洪的发挥,实质上反映了禅学思想的变化。禅宗从注重文字语言在表达禅境体验方面的局限性,转向强调文字语言在表达明心见性方面的重要性,与怀让原来的思想已经不相同了。
  [12][宋]杨亿;《景德传灯录序》,《大正藏》51册196C。
  [13] 《大藏经补编》第21册,280页下。
  注释:
  [1] 《祖堂集》卷三《怀让传》,《大藏经补编》25卷370页上。
  [2] 见<全唐文)卷619,6246页下。
  [3] 唐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卍续藏经》第9册534b。
  [4] 上引均见《宋高僧传》卷九《怀让传》。
  [5] 见《大正藏》51册240c。
  [6] 这些内容在各种《坛经》本子中是相同的,没有出入。
  [7] 张燕公问:“掸师日常说无念法,劝人修学。未审无念法有无?”答曰:“无念法不言有,不言无。”问:“何故无念不言有无?”答:“若言其有者,即不同世有;若言其无者,不同世无。是以无念不言有无。”问:“唤作是没物?”答:“不唤作物。”……问:“既若如此,作没生时得?”答:“但见无。”问:“既无,见是物。”答:“虽见,不唤作是物。”问:“既不唤作是物,何名为见?”答:“见无物,即是真见、常见。”杨曾文:《神会和尚禅语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68到69页。
  [8] 《石门文字禅》卷25《题让和尚传》,《大藏经补编》第21册,华宇出版社1976年版,280页下。
  [9] 忽滑谷快夫著,朱谦之译,《中国禅学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50页。
  [10] 《祖堂集》卷3《怀让传》,《大藏经补编》25卷370页上。
  [11] 《天圣广灯录》卷八《怀让传》,《卍续藏经》78册,477C。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魏道儒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魏道儒教授)  

 魏道儒教授:佛教和平传统及其现代价值 

 魏道儒教授:关于宋代文字禅的几个问题 

 魏道儒教授:佛教和平主义传统及其现代价值 

 魏道儒教授:《大般若经》 导读 

 魏道儒教授:宗教融合与教化功能──以宋代两种华严净土信仰 

 魏道儒教授:明本禅师的禅学思想 

 魏道儒教授:《杂阿含经》(Samyuktagama-su 

 魏道儒教授:从《华严十玄门》解析佛学中国化 

 魏道儒教授:圆瑛大师的禅学 

 魏道儒教授:佛教学科发展的特点 

 魏道儒教授:从华严经学到华严宗学 

 魏道儒教授:略谈早期“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魏道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