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楼宇烈教授:按照活菩萨的精神去做事,你就是佛,你就是菩萨


   日期:2024/3/24 1:3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按照活菩萨的精神去做事,你就是佛,你就是菩萨

  导读:10月16日,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的首届商亦载道精神启示论坛在上海举行,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楼宇烈在论坛上发表演讲。

  这也说明的佛教在我们企业家人格的塑造方面,在我们企业家的人生修养方面是有作用,而且这个作用在越来越扩大,所以我就从这个角度来讲一讲佛教跟企业家的道德修养这样的题目。我想讲到友商,首先讲到诚信,因为中国的企业家毕竟讲到诚信这个问题,儒家之所以强调诚信,跟整个中国的文化是有相关联的,我们可能都知道中国文化讲天人合一,这个确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间的一个非常核心的理念,但是我们现在一讲到天人合一的概念,我们都给他讲这就是人和自然的和谐。

  刚才我们讲庄子里面讲到道德的时候就讲到道亦有道,我们做哪一行都有道,但任何一行的道都离不开做人的最根本的道。所以我们讲职场道德、职业道德,都是建立在人的最基本的道德的基础之上。如果离开了人的最基本的道德,那建立不起来任何的职业的道德和职场的道德。

  我们所有的企业家应该都是社会的精英,社会的精英就是引导社会走向的进步一群人物,所以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社会,直接会影响到社会大众的一种价值取向。所以我觉得建设企业家的伦理,从现在来讲应该说非常的迫切这样一个关系。

  所以我最近也经常讲到这样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优秀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规范,恐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我们佛教来传承和发扬。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把或菩萨想像成在远离我们的时期,活菩萨就在我们中间,按照活菩萨的精神去做事,你就是佛,你就是菩萨,所以佛教倡导的不是像我们想像中间的逃避现实,而是面对现实,转变现实,不仅要净化人心,还要净化社会,以自己的行动去改变这样的社会。所以佛家就强调你以处事。

  佛家讲的故事还有两种根本不同的态度:一种叫做有相布施,一种叫做无相布施。我想在座的很多企业家也跟佛教有缘,对佛教的精神有所了解,也看过佛教的经书,金刚经里面告诉我们要行无相布施,不要行有相布施,有相布施是佛的相,他在处事的时候老是放不下,谁在布施,我在布施,又在想我布世了什么东西,布了多少东西,他又在不断的考虑,有多少人受到了我的布施,因此反复的要强调无相布施。要做到没有想过多少人受过我的恩惠,不谈回报,所以只有进行这种无相的布施才能消除我们的我自。所以佛教的这种财富观念并不反对我们正当的途径方法来取得财富,而是怎么样来更好的运用这些财富,把这些财富运用到什么地方去。社会需要财富的积聚才能办成各种各样的事情,才能够促使社会的发展。如果没有财富的积聚,那么这个社会是很难来发展,很难来前进。

  第三点我想简单讲一下佛教的一些道德上的观念,佛教的核心就是慈悲,慈悲就是关爱众生,利益众生,回向众生,我们做各种各样的法式都要有所回向,我做这些法式之后谁受益,我做到什么地方去?这就是慈悲的观念,回向众生,所以佛经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我刚才讲到的老合和。

  还有一个慈呢?中国就是弥勒这个词,弥勒这个词翻译的意义来讲就是慈世,他以大慈心给予众生以关心,结果你看看我们去看弥勒的形象,本来弥勒也是有各种各样的形象的,但是在中国五代以后也是从宋开始的,刚才讲了观音的形象也是从宋代开始的,弥勒菩萨我们看到的笑口常开也是五代之后形成的,这是以一个地区的古代的和尚来塑造,我们到寺庙去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弥勒菩萨,笑口常开给人以关心,中国的菩萨里面一慈一悲一男一女,一个给人以快乐,一个解救众生的苦难。如果从这上面我们能很好的发扬中国的佛教这样一个特色,我想我们只要记住了弥勒菩萨、观音菩萨他们的那种形象,我想就可以唤起我们的慈悲心。所以我想这个是佛教道德里面最核心的内容。

  第二个我想佛教道德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报恩思想,感恩思想。其实感恩思想也是消除我们一切。

  我还提到要积缘。因为有缘才能办理事事,没有缘我们不能做成任何事,有缘要惜缘,没有缘要积缘,要重视缘分。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上我们能够在一起,我们能够相见,我们能在一起生活这就是缘分,要争取不要去随意的抛弃它,漠视它。同样的我们也要惜福,不要随意的去糟蹋我们所享受的福。时间关系我想以下就简单的讲一讲佛教的修养,怎么样来修养?在很多人的脑子里面一讲到修养,一讲到休息好像要找一个特色的地方,有一个特色的环境来进行修养。

  楼宇烈教授简介:楼宇烈,男,浙江省嵊县人,1934年12月10日生于杭州。1955年毕业于上海浦光中学,同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年9月至今,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任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等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楼宇烈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楼宇烈教授)  

 楼宇烈教授:佛教的和平精神 

 楼宇烈教授:中日近代佛教交流概述 

 楼宇烈教授:‘不由经教’与‘由教悟宗’ 

 楼宇烈教授:《法华经》与观世音信仰 

 楼宇烈教授:大乘佛教和小乘传教的区别以及在中国流行的情况 

 楼宇烈教授:禅悟的认识论意义 

 楼宇烈教授:禅学的文本阐释与诗意接受——评吴言生《禅学三 

 楼宇烈教授:杨仁山先生小传 

 楼宇烈教授:太虚大师小传 

 楼宇烈教授:读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随记 

 楼宇烈教授:神会的顿悟说 

 楼宇烈教授:圆瑛大师的佛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