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界法师:何为“一心不乱”


   日期:2024/3/30 13: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净界法师:何为“一心不乱”

(一)九心住(欲界定)

一、内 住 — 于一切外境摄心令住内境。

二、等 住 — 于内所缘相续安住。

三、安 住 — 由妄念向外散乱,速当了知,还令安住前所缘境。

四、近 住 — 于广大境数数摄心,令心渐细,上上而住。

五、调 顺 — 由思惟三摩地功德,令于正定心生欣喜。

六、寂 静 — 观散乱过失,于三摩地寂灭不喜之心。

七、最极寂静 — 谓于贪欲、忧戚、惛沉、睡眠等生起时,寂 灭令息。

八、专注一趣 — 谓得任运转故,精进修习。

九、等 持 — 由修专注一趣故,能得自在任运而转。

— 糅合《瑜伽师地论》、《菩提道次第略论》—

前面的「念佛摄心方便法」,是一个因地的修行,以下是讲到它的功德相貌,你这样子修有什么好处呢?当然执持名号的目的,是要成就一心不乱,但这个一心不乱的范围是相当的广,我们提出了两个:一个是「九心住」,所谓的「欲界定」;第二个是「近分定」,就是「未到地定」。两个相貌,我们修行应该要知道位次,才不会起增上慢,喔!你念佛念到怎么样?你一心不乱了,其实没有,这个就是增上慢。为什么会增上慢呢?因为你不能善知位次,这是不可以的,错认消息。所以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现在念佛的境界到什么程度,要清楚。

这个「九心住」有九个次第:第一个是「内住」。我们看它的内容:

「于一切外境摄心令住内境。」我们过去要不管我们这一念心,我们这一念心的业处,就是五欲的境界,到处攀缘。在这五欲当中,把它给摄持起来,摄心,把这一念心给抓住。抓住干什么呢?「令住内境」,使令它安住在我们的佛号所缘境上。当然这个地方不是完全强迫,也有一点强迫,但是这当中必须有一点抉择慧相应。就是你在念佛之前,你应该已经抉择了,你为什么以佛号为所缘境?因为这个佛号是一个大功德法聚,这个万德洪名,可以使令你现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你经常去亲近这一句佛号,可以使令你业障慢慢的消灭,福德智能的资粮,慢慢的增长起来,这第一个。第二个可以使令临命终的时候,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你就是不断的思惟这个所缘境,这个业处的功德,你就能够「摄心令住内境」,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等住,于内所缘相续安住。」这个「等」就是前一念跟后一念相随顺,叫做等。我前一念是安住在佛号上,下一念也是安住在佛号上,这个时候,前一念跟后一念是相随顺的,不是相违背,名之为等。「于内所缘相续安住」,前面的「内住」等于是一个专注,专注力;这个是相续,这个时候必须使令你佛号能够相续安住,相续力。所以「内住」、「等住」是一个总相,「九心住」的总相,后面的是别相。 329-149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三个是「安住,由妄念向外散乱,速当了知,还令安住前所缘境。」我们在这个「等住」的时候,心中有一些佛号的相续力,但是我们打妄想的时候,我们不能够觉察。就是说,我们经常跟五欲的境界很熟,有时候跟它在一起,我们都不觉得,因为很自然。到了第三「安住」的时候,它有一个好处「速当了知」。就是说,你从前面的「内住」、「等住」以后,你慢慢把这个佛号的等流性给建立起来,在你这一念的无明妄想当中,建立起一个清净的等流性。你妄想生起的时候,你知道你打妄想了,可能这个时候还不能转变它,因为你的力量还比它薄弱,但是起码你「速当了知」,你能够马上能够觉察。

这个「安住」,内心安乐,也是蛮重要。这个富贵人的境界,内心还是不安。的确!我们内心当中,会觉得五欲的境界是我们的,我们总是觉得在那个地方造作快乐,其实这个五欲的境界,增加我们内心的负担、不安,所以必须要吃安眠药,我们很怕失掉这个五欲的境界。但是我们念佛不同,它能够使令我们心安。

「近住,于广大境数数摄心,令心渐细,上上而住。」这个「近」,就是指的我们这一念心,不但是安,而且它已经接近我们所缘境,我们跟佛号已经慢慢慢慢接近。这个接近的意思就是说,这中间的障碍已经破除一部份。破除哪一部份呢?破除了粗的掉举,叫做「近住」。就是我们在这个广大的境,在这个广大的五欲的境界当中,我们数数摄心,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所以这个念佛的确也没什么秘诀,就是数数摄心。你经常念,由生转熟,由熟生巧,就是这样子,数数摄心。使令这一念心慢慢的由粗转细,上上而住。这个对治粗的掉举的意思是说,前面的安住,能够速当了知妄想的生起;这个地方我们再继续用功,我们面对那种强大的贪瞋烦恼、掉举活动的时候,我们能够转变它,有这种力量转变它。换句话说,你那个佛号的力量就强过粗的掉举,你看到它,发现的时候,就能够把它给取代起来,转念念佛,你有这种力量,这个叫做「近住」。能够破除粗的掉举。

第五个「调顺,由思惟三摩地功德,令于正定心生欣喜。」这个「调顺」它的内涵是破除粗的昏沉,不但是掉举破除,昏沉也没有了。它是怎么回事呢?思惟三摩地的功德,我们前面的这个心念能够取代妄想是算不错,但这个时候我们不应该得少为足,再思惟这个一心不乱的功德:我得到一心不乱以后,现生有种种的神通三昧;临命终的时候,就往生极乐世界,种种的殊胜的功德,使令我们对于这种佛号的正定,能够心生欣喜。这个时候,就能够把粗的昏沉给破坏掉,这「调顺」。我们要是能够把佛号念到粗重的昏沉跟掉举都破坏掉,到这个调顺,你整个生命的业力会有所转变,你的相貌也会转变。

我前一段时间到雾峰去看到一个居士,这个居士他给我感觉非常特别,你在他的眼睛相貌当中,看不出那个居士的尘劳相状,看不到,就像是出家人的样子,他留一个平头,手上拿一串念珠。我看到这个居士很用功,我就跟他谈,他说他念佛念了三年,他工作当中,佛号就是绵绵密密、相续不断,跟他讲一段时间,他把他那个身分证拿给我看,他说:我过去是这种境界。哎呀!他过去那个身分证相貌,看起来就像大哥的样子,在做铁工的。但是他现在的样子,相貌完全转变过来。所以我们讲念佛不可思议。就是说,你内心粗的掉举、昏沉转变过来,内心调柔善顺,看起来特别有气质,调柔善顺。不像我们现在的心粗重,烦恼很粗重。

第六个「寂静,观散乱过失,于三摩地寂灭不喜之心。」这个地方根据昂旺郎吉仁波切的解释,这个地方是破除细的掉举,「寂静」主要是破除细的掉举。他说:怎么能够破除掉细的掉举?这个时候,你观察散乱的过失,再观察我这一念心,在五欲的境界里面流动,譬如大火、譬如怨贼、譬如毒蛇、譬如怨家,你观察这个散乱的过失,这个时候「于三摩地寂灭不喜之心」。一方面你再思惟三摩地的功德,消灭你不喜之心。有时候不喜之心会生起来,就是说有时候,我们这一念心是不打妄想的,但是我们也不愿意在佛号安住,会有这种情况。我们这一念心就是常者生厌,不喜欢继续再安住下去。这时我们必须要告诉自己,这是不对的,这是一个大安乐处,我们不应该起这种颠倒的思想,就是再继续的思惟三摩地的功德,来消灭我们这一念不喜之心,把细的掉举也破除掉,内心就寂静,没有掉举的干扰。

第七「最极寂静,谓于贪欲、忧戚、惛沉、睡眠等生起时,寂灭令息。」这个地方是破除细的昏沉。对于这种贪欲、忧戚、惛沉、睡眠等生起的时候,马上能够消灭掉。这个细的昏沉,宗喀巴大师在「最极寂静」的时候,他提出一个警告,他说很多人在这个地方,会认为他得定了,其实这是一种微细的沉默,就是我这一念心,在我所缘境当中,我感觉到不昏沉,也不掉举,感觉到是这样,已经明静而住,我已成就三昧了,其实没有。那个是一个微细的沉默,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

第八「专注一趣」,我们再看他的内涵,「谓得任运转故,精进修习。」到了「专注一趣」的时候,我们还要继续用功,因为这个时候还没有达到三摩地。怎么达到三摩地呢?「任运转故」,这个时候,佛号已经把粗细的昏沉、掉举都破坏了,但是这个时候的佛号,还必须要如理作意,还是有功用行。有功用行就不是得定,得定的相貌一定是「无功用住」的。所以这个时候「精进修习」,就是要把一切外缘都停下来,这种微细的加功用行,就不是我们普通的忏除罪障、积集资粮,这种动中的状态,要特别的精进,一点都不能打闲岔,因为你从八到九,这个关键是非常微细的状态。

第九「等持」这个是得定。「由修专注一趣故,能得自在任运而转。」这个时候,你对所缘境能够「自在任运而转」,就是不必如理作意,你这一念佛号在心中,它就像泉水一样,不断的流出来,你根本就不用去作意,这个是得定的相貌。所以得定不得定就是在这句话,不但是「明静而住」,而且要「自在任运而转」,这个地方要注意。

这个是「欲界定」的九个相貌。当然这个「欲界定」的相貌非常的长,这是很长很长的一大段时间,可能我们修的五年、十年,还是在前面的八个范围里面活动。所以我们讲这个等流性,你注意看《高僧传》,你会有一个感觉,就是说一个高僧,他的功德是不同的,他所用功的法门,都会有各式各样不同。但是你会发觉有一个总相,就是任何一个高僧,他在最初五年的时候,都有一点消息出来,你注意看。就是说如果你在最初五年当中,还不能够创造一个清净的等流性,你以后用功就很难了。虽然你很年轻出家,但是你要再静下来就很难了,如果你这五年都在散乱当中度过去,五年过去以后,十年过去以后,你要静下来就非常困难。你要去栽培这个等流性,你要扭转你过去这五年当中,所创造的那个散乱的力量,就非常困难,你出家越久越难修行。如果你这五年当中,能够好好的、老实的在内心当中,把佛号这个清净的等流性创造出来,专注力、相续力,乃至于到调顺的力量,到第五个能够对治粗的掉举、昏沉,这两个烦恼能够脱落,就不同。什么不同呢?当然你以后会有一些事情,有时候会退失,有时候你达到调顺以后,这个前面的九心住,都是很容易退失的,但是你这种退失,你虽然工作忙,退失,但是你只要一用功,就能够马上恢复,跟你没有得到的情况是不同的,你那种退失,只要你一静下来,就能够把你过去在静中所修的功德马上出现,你有这种力量。而且你有这种调顺的功德力以后,你出家一年一年会不断的增上上去,你有基础。你如果完全没有基础,你根本就不知道怎么上去,上不去,出家越久,心越散乱,到最后心不安。

如说修行是对佛菩萨最大的供养,你能够在佛法当中,好好的随顺佛陀的圣教量,这样子修行,三世诸佛赞叹你,真正赞叹你,真正是一个佛弟子。这一切是你未来自行化他的基础,就从那个地方成就起来。所以这个地方是太重要了,修行。当然这都是每一个人要经过,没有一个人能够帮我们走过去的。接下来第二「近分定」。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