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楼宇烈教授:“无我”与“自我”--佛教“无我”论的现代意义


   日期:2024/4/1 13:3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无我”与“自我”--佛教“无我”论的现代意义

  “诸法无我”是佛教引导众生了悟人生、认识自我,以及整个现象世界的根本理论之一。佛教的“无我”理论,最初是针对众生的“我执”而提出的,即所谓“因破我法有无我”(《中论》“观法品第十八”)。佛陀认为,人生充满了烦恼和痛苦,人生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无不给人带来无尽的烦恼和痛苦,而所有这一切都根源于有“我执”。“我执”表现为四种状态,即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佛法中称之为四种根本烦恼。具体说,“我痴者,谓无明,愚于我相,迷无我理,故名我痴。我见者,谓我执,于非我法,妄计为我,故名我见。我慢者,谓倨傲,恃所执我,令心高举,故名我慢。我爱者,谓我贪,于所执我,深生耽著,故名我爱。”人若不能破除、断离我执,则“有情由此生死轮回,不能出离。”(《成唯识论》卷第四)
  “无我”之说则在于揭示现象之“我”的非实在性。按照佛教所说,诸法(整个现象世界)皆由因缘而有,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了无常住自性,故现象之有,实则非有。一切有情众生乃是五蕴集聚而有,十二缘起而生,同样无常住自性,故现象之我,实则非我。众生若能了悟这个道理,那么平日执着不放的“我”,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所以,从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都认为,只要能了悟“无我”的道理,断除“我”的执着,就能超脱生死烦恼,证得涅槃寂静。如说:“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杂阿含经》卷四十七)“所信至教,皆毁我见,称赞无我。言无我见,能证涅槃,执著我见,沉沦生死。”(《成唯识论》卷第一)
  佛教从有情众生的生死无常,了无自性,推演至诸行的无常,诸法的无我,并由此证成其“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即“我”“法”具空的世界观理论。然其始终是以破除、断离有情众生(主要是人)的我执为根本的。所以,本文也主要从破除人的我执方面来谈论“无我”理论的现代意义。
  “无我”,用佛教的术语说也就是“空”,也就是“清净”。“空”,不是说什么也没有的空无,而是相对于幻有、假有的现象,对无常、无自性的实相的一种表述。“清净”则是指此实相本性的无染污、离烦恼。佛教认为,有情众生的一切烦恼都是由我见、我执引起的分别妄想和纷争造成的。若能了悟本性空、本性清净,也就是说了悟本性是无分别、无诤的,那么种种烦恼自然不生。正是如此,在部派佛教时已有一部分部派提出了“本性清净,客尘所染”的观点,认为佛教的修证,就是要去染还净。发展到大乘佛教以后,更把“本性清净”看作是一切法的实相,有些学派(如中观学派)则更强调不离染污而证清净的不二法门。如《维摩诘经》中就反复强调“不断烦恼而入涅槃”(《弟子品》)。这也就是说,世人的烦恼痛苦都来源于对现象世界中自我的过分执着。由是生出种种分别之见,生出种种贪爱求取,已得的舍不得舍弃,未得的拼命去争夺,酿出无休止的纷争。而“无我”之说在一定程度上为这种贪执现象中自我的人,开出了一副甚有补益的清凉剂。
  如上所述,佛教的“无我”理论是以“清净”为一切现象的本性,当然也是人自我的真正本性。因此,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所讲的解脱,实质上也就是对自我清净本性的了悟,强调的是信仰者的自我解脱和自作主宰。在原始佛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那里,主要是通过信仰者的长期苦行去悟得“诸法无我,诸行无常,一切皆空”的道理,从而达到“涅槃寂静”。在大乘中观学派那里,主要是要求信仰者通过把握“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去认识诸法实相毕竟空无,诸法自性本来清净,从而达到“实相涅槃”,般若无分别智的境界。在大乘瑜伽行学派那里,主要是要求信仰者通过“诸法缘起”的道理,去认识一切“唯识”所现,实无我、法二境,从而以“依他起性”为关键,去除“遍计所执性”的虚妄执著,达到“圆成实性”的真实境界。
  中国的禅宗把佛教这种自我解脱,自作主宰的理论和方法,发展到了极致。六祖慧能尝反复教导说:“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但愿自家修清净,即是西方。”又说:“不是慧能度善知识,众生各于自身自性自度。”“自性不归,无所归处。”“若自心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即有教授,救不可得。”(敦煌本《坛经》)为什么禅宗在当今世界会大行其道?我以为这与它突出自我的自主性、最充分地肯定自我的解脱理论和实践方法有密切的关系。
  从一个角度看,现代人精神上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大概可归结到一点:即自我的失落。这种自我失落,有来自客观方面的原因,如现代工业高科技的精密、快速、自动,强制地把人们的生活变得紧张、机械、被动、单调乏味,乃至于使大多数人失去越来越多的个体自我本有的种种主动、能动和自由,使人们沦为机器的奴隶等;同时更有来自主观方面的原因,如在当今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环境下,许多人沉溺于物欲的追求而不能自拔,甘愿使自己沦为物欲的奴隶。另一方面,现代人精神上最严重的病症则是自我的扩张。由于现代科技、现代经济和现代政治的发展,社会给个人提供了优于以往自我发展的更多可能和广阔场所。这是社会的进步,每个人本来应当利用这种条件来为社会和人类作更多的贡献,以完善自我人格,实现自我价值。但是,在当今世界上尚有相当多的人还深陷于我执之中。他们把个人、自我看得比群体、他我更为重要,甚至把个人自我放在群体、他我之上,把自我扩张到了一个不适当的地步。他们追求自我欲求的最大满足,有些人甚至认为,这才是人生的真实价值,才是自我的完全获得和实现。其实,这种以个人为中心的自我设计,在现实社会中是很难行得通的,而到头来他却将由于在群体中找不到自我的恰当位置,而成为真正失落了自我的典型。
  其实,当我们深入一步思考的话,又不难发现,这种自我失落虽然有众多的客观原因,而归根结底又是人类自己一手造成的。它是与人类对自我价值某种片面认识和追求分不开的。所以,人类如果不能从节制自己的欲望追求入手,不能从盲目逞快自己智能的迷误中觉醒过来,不能把自我放到恰当的位置,或者说不能透过现象之我去把握真正的自我,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现存的、潜伏的种种社会、环境问题,也不可能真正解决自我失落的问题。
  禅宗要人们认识的自我的“本来面目”,要人们“自悟自性”,要人们以“平常心”、“平等心”来面对尘世的种种外境,就是要人们去掉种种偏执妄想,而恢复自我的“清净本性”。世人追境逐欲,为名求利,自寻无穷烦恼,实可视为清净本性的迷失,自我失落也由此而起。俗话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实在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试问,世上有那一个人不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的?因此,且不需谈四大、五蕴皆空等佛法的第一义谛,即就此世谛俗语而言,对于每一个个人来讲,佛教以“毕竟清净”为自我的本性,有其合理的一面。禅宗的“自性清净”和“自性自度”的理论,在解脱人性的自我迷失方面是有启发的。禅宗思想在未来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可能会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发生更为广阔的调节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大乘佛法主张当色即空,而以断灭空、离色空为戏论。所以,佛教并不否定人生,并不否定现实世界中行住坐卧,活生生的我。如上所述,“无我”是为破除“我执”而说,是为了让人们透过现象之我去了悟它的本性,破除种种虚幻景象,颠倒妄想的系缚,从而成为一个身心和谐,人格健全,服务社会,利益大众,充满喜悦,活在当下,体现真正自我的人。
  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是“悲智双运,福慧两严”(借用永嘉禅师语,见《禅宗永嘉集》“三乘渐次第七”)。这里,智慧是自觉自度,悲福就是慈悲,即觉他度人。套用现代世人的语言来说,这两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无我”说则充分体现了大乘佛教的这一根本精神。觉悟人生与奉献人生是不可分的,觉悟了人生就必然会去奉献人生,如果不能奉献人生,亦即不可称之为觉悟了人生。在人类社会中,任何一个个体都是离不开群体的,每一个个体(自我)只有在为群体(他我)的奉献中,与群体融为一体时,才可能显现出自我存在的价值,才能生活得充实欢喜,才能真正感受和觉悟人生的意义。
  相传,佛陀降生时,周行七步,遍观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惟我为(或作”独“)尊”。人们都很喜欢称引这句话,但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呢?有的人甚至把这句话当作个人至上,以自我为中心来理解,真可谓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佛陀所谓之“我”,并非一般人心目中那个以个人身心欲求为中心的妄执之“我”,而是超越了个人生死利害的真实之“我”。所以,佛陀在说了“天上天下,惟我为尊”这句话之后,紧接着就说:“三界皆苦,吾当安之”(《修行本起经》卷上);“此生利益一切人天”(《过去现在因果经》)。这也就是说,佛陀所讲的“惟我为尊”,是在利益一切人天的行为中,亦即在为群体的奉献中,体现出自我之存在和价值,唯有如此,才能获得为世所尊的真实自我,获得充实自信的人生。这正是佛说“无我”之理最具体的体现。
  《老子》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三十三章)王弼对此解释说:“知人者,智而已矣,未若自知者,超智之上也。”(《老子道德经注》)的确如此,人要真正认识自我,诚非易事。现代人生活在这森罗万象的大千世界中,对于现象世界的认识已有飞速的发展,大而至于外空星系的宏观,小而至于量子真空的微观,在今天都已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可是,对于自我的认识,特别是对自我精神世界的认识,则并没有多少进步。而随着现代生活对物欲追求的膨胀,人类自我异化的加剧,以及生存的竞争、名利的竞争等等,更为人们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更多的障蔽与系缚。人不应当被现象世界之我所障蔽与系缚,不应当为物所役。人应当做自我的主人翁,恢复自我的本来面目,实现自我的真实价值。那么,人就必须破除现象之我的系缚,了悟自我的清净本性。一个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个人的所有,取之社会,亦当还之于社会。而在这过程中,既不应着我相,也不当着物相和受施者相。这就是《金刚经》中所讲的“无相布施”观,也就是“无我”观。
  佛教的“无我”论,为现代人的安身立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楼宇烈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楼宇烈教授)  

 楼宇烈教授:佛教的和平精神 

 楼宇烈教授:中日近代佛教交流概述 

 楼宇烈教授:‘不由经教’与‘由教悟宗’ 

 楼宇烈教授:《法华经》与观世音信仰 

 楼宇烈教授:大乘佛教和小乘传教的区别以及在中国流行的情况 

 楼宇烈教授:禅悟的认识论意义 

 楼宇烈教授:禅学的文本阐释与诗意接受——评吴言生《禅学三 

 楼宇烈教授:杨仁山先生小传 

 楼宇烈教授:太虚大师小传 

 楼宇烈教授:读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随记 

 楼宇烈教授:神会的顿悟说 

 楼宇烈教授:圆瑛大师的佛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