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卷


   日期:2024/4/4 9:4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六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三页,「壬二、释名」,这一科是讲到「所知依」。就是说我们在修学佛法,我们想要去改造我们的生命。那你要改造生命,你要知道生命的根源在哪里?否则你没办法改造它的。生命的根源,简单的说就是「所知依」。这个「所知依」,本论提出了三种相貌。前面是讲到「阿赖耶」,所谓的摄藏;这以下是讲到「阿陀那」,就是执持。执持前面是引圣言量来说明它的存在;这以下是依止它的义理,来证明阿陀那的存在。这以下有一个问答,先看「问」:
 
第六卷
 
壬二、释名(分三:癸一问;癸二答;癸三结) 癸一、问
 
何缘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
 
怎么知道所知依的自体,又可以称为「阿陀那识」呢?又可以称为执持识呢?它除了是有摄藏义,所知依又可以当作执持义,这个执持义是怎么安立的?它提出这个问,这以下回答:
 
癸二、答(分三:子一标;子二征;子三释) 子一、标
 
回「答」当中有三科:「标、征、释」。先看「标」的部分。
 
执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体取所依故。
 
「执持」这句话,在本论当中有二层意思:第一个是「执受」义,这个「受」是感受的受;第二个是「执取」义,「取」就是取着的取。这个执受跟执取合起来就是执持。我们从它生起的次第,先解释什么叫执取,执取就是下面这一段。什么叫「执取」义呢?「一切自体取所依故」。这个「自体」就是我们有情众生生命的自体,就是它五蕴色心的自体。这个五蕴的色心自体,为什么叫「取所依故」呢?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这个「取所依」就是说:在十二因缘当中,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这个识到名色的过程,就是由阿陀那识这个执取,来扮演这个角色,使令我们从这个识而变成名色。我们解释一下。就是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前六识都停止活动了,这个时候就只有一个所知依,就是第八识,或者阿陀那识现前。阿陀那识它有很多的种子,就像瀑流一样,在那个地方生灭变化。这当中会有一群成熟的业力,它会表现出来,来主导我们的心识,去跟父母遗体相结合。就是阿陀那识当中的业力,有一群是成熟的,这个成熟的业力,会引导我们的心识、或者讲推动我们的心识,去投胎,投入到父母遗体当中去。当阿陀那识进入到父母遗体的时候,这就是所谓的执取,就是「一切自体取所依故」。这样子讲,等于是一个有情众生新生命的开始。这个新的开始之所以能够开始,是由阿陀那来主导的。刚开始的时候,这个色心诸法是由父母的遗传基因,但是慢慢的「执受一切有色根故」,他能够增长广大,他能够活活泼泼的生存在世间。就是阿陀那不但是去执取这个遗体,它还把这个遗体慢慢慢慢的把它执受,使令它不失掉,它不会死亡。这个有色根,什么叫有色根?这六根当中,前面的五根──眼、耳、鼻、舌、身,它是由四大所成的,叫有色根;第六意根,非四大所成,叫无色根。它能够执持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使令它慢慢的增长广大。这个就是阿陀那识的功能,就是它引导你的心识去投胎,然后把这样的一个胞胎,慢慢慢慢的把它执受,使令它增长广大。这以下「征」:
 
子二、征
 
所以者何?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这底下解释了。
 
子三、释
 
有色诸根,由此执受,无有失坏,尽寿随转。 又于相续正结生时,取彼生故,执受自体。
 
我们先解释这个执取义,看下面那一段。「又于相续正结生时」,在我们生命的相续当中「正结生时」,这个「正结生时」就是我们在受胎的时候,或者说是投胎的时候。我们前面说过:有情众生的生命,是果报相续的。你死亡以后,它又会有一个新生命的开始,就是所谓的「相续正结生时」。这个时候,阿陀那扮演什么角色呢?「取彼生故,执受自体。」它能够在他内心当中,成熟业力的推动,「取彼生故」。这个「生」就是父母遗体,它能够引导我们去跟父母遗体相结合,而产生一个色心的自体,就是名色。这就是我们生命的变化当中,阿陀那是扮演这样的一个角色。这样的一个父母遗体,经过阿陀那的执受,它会慢慢的广大,我们看前面那一段:「有色诸根,由此执受,无有失坏,尽寿随转。」慢慢慢慢的长大,阿陀那又把这样的根身执受。它能够执受,它也不断的释放业力,使令它不失不坏,尽其生命相续的转生。所以有人说:一个人以四十岁为中间点,就是你四十岁以前的相貌,多少带点遗传;但四十岁以后的相貌,就跟你业力有关系。因为你这个阿陀那它……,当然刚开始你有这样的色身,是阿陀那这个心识去跟你父母遗体和合,所以你一定会带有你父母遗体,这个是很正常的;但是随着年纪的长大,因为你阿陀那本身也有业力,它本身不断的释放业力,这业力也会主导色法不断的变化。所以四十岁以后,你就不能再怪你父母亲,把你生得好不好(哈──);因为这阿陀那已经慢慢在主导这个色法,不断的变化。我们看前面的阿赖耶,它只是很粗分的讲到摄藏,它摄藏业力,变现果报。这个业力怎么变现果报,它没有讲出来,但是阿陀那讲出来。就是在内心深处当中,有一群业力来主导我们去投胎;投胎以后又不断的去滋润这个色法,使令它「无有失坏,尽寿随转」,慢慢的增长广大。最后作一个总结:
 
癸三、结
 
是故,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
 
前面的阿赖耶叫摄藏;这个地方就是执持,有执取义跟执受义。不过这个地方「阿陀那」有一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我们净土宗很重视临命终,你平常千念万念,就是求得临终正念。所以这个临命终对净土宗来说,可以说是判定一个人成功失败的标准。所以我平常跟烦恼很多次的作战,有时候成功、有时候失败,但这都还不算成功失败。真正的成功失败,是临终那一个最后的大决战──真妄交攻的大决战。成功了,永做闲汉,「拚个今生,永做闲汉」,从此以后解脱这些苦恼的三界;失败的话,你再来一次,就这样子。
 
这个地方的成功失败,我们净土宗很习惯说:临终有随业往生,有随念往生,是不是。你这个人如果正念没有现前,就随业往生。其实这个随业往生,跟心念也是有关系的。在《瑜伽师地论》上说:临终的时候,是由成熟的业力来主导你的心识(阿陀那识)去投胎。什么样的业力叫成熟呢?这个地方是个问题。在《瑜伽师地论》上说:你要是临终的时候,不断的去忆念某一个事情,这件事情的业力就容易成熟。就是说:你平常在用功的时候,你稍微检查一下你这个阿陀那识的功能。当然检查是第六意识,就是说你第六意识当中:有些事情是挥之不去,它经常会出现,哪些事情你总是放不下?这件事情好象你一定要把它做了以后,你才满意了。这样子,这个念头对你就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危机了。就是说临终的时候,它就会对你的生命产生主导。你不断的去忆念某一件事情,你就很容易碰触到这一部分的业力,使令它成熟。当然你要是临终的时候不断的忆念弥陀,这个时候阿陀那识就不是跟父母遗体结合,而是跟阿弥陀佛的功德结合。所以说我在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跟所有修净土宗的人互相勉励:我们修净土宗的人,往往是偏重修善,不重视断恶,就是你只要念佛就好。其实你念佛是培养往生净土的一个正面力量;但是我们内心当中,有很多负面的力量,你要尽量排除。如果你只是栽培正面的力量,你也栽培负面的力量,而负面的力量是熟境界,往生的力量是生疏的境界,临终可能你就跳不过去了。所以你不能够说很多事情,临终再请人家来开导我。其实一个修行人,你平常检查你就知道──足以引导你内心业力的是哪些心念?当它出现的时候,你不能够说:啊!转念念佛,把它转掉。因为即使你把它转掉,那个功能还是在啊!只是它变成潜伏!你要能够很彻底的放下,就一定要修观,说服你自己这个东西是虚妄相、是苦恼相,这个念头就永远不再生起了,这个负面的力量就会消失掉了。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跟净土宗的学者,互相勉励!念佛是培养正面的力量;但是你也要尽量消除一些负面的力量,就是这个阿陀那的势力。它今天会引导我们在三界里面执取,这种力量要尽量把它破坏掉。你说临终无障碍,其实你自己占百分之九十;外境的刺激,其实那只是增上缘。所以这个地方阿陀那就讲得很清楚了,我们今天从业力会变成果报,就是「又于相续正结生时,取彼生故,执受自体」,就是我们自己要去投胎的,不是别人强迫我们去投胎的。这个地方的所知依体,讲到阿陀那的执持义,把业力变成果报的过程,讲得更加的清楚了。看下一科:
 
辛二、释心(分二:壬一引教;壬二释名)
 
壬一、引教
 
这个所知依的自体,除了阿赖耶、阿陀那,还有第三种功能叫做「心」,那么心也是一样,先引圣言量,再引义理来证明。先引圣教量,看论文:
 
此亦名心。如世尊说:「心、意、识三。」
 
这个所知依的自体,也可以叫做「心」。怎么知道呢?因为世尊在经典当中,经常提到「心、意、识三。」佛陀在经典当中,习惯性把我们这一念明了分别的心识,分成三大类:一者、心,心者积集义,就是第八识;二者、意,意者思量义,就是第七意识;三者、识,就是了别意,就是前六转识。佛陀习惯性把我们这个明了分别的心识分成三类。这个地方是说:前面在讲到所知依的时候,是单单的讲到第八识,它的阿赖耶、阿陀那。但事实上,我们要知道第八识,是受着前六识跟第七意识的影响,所以八识是相互作用的。你要谈所知依,你不能够只讲第八识,因为阿陀那为什么会投胎呢?因为第六识不断的忆念某一个法,去刺激它的业力,所以触动阿陀那去投胎的。所以这个地方,前面只是单独的讲第八识,这个地方讲到所知依,就把八识的相互作用都标出来。我们看无著菩萨怎么解释心、意、识?
 
壬二、释名(分二:癸一例释意名;癸二正释心名) 癸一、例释意名(分三:子一出体;子二证成;子三性摄) 子一、出体(分三:丑一出二体;丑二显识依;丑三释得名
 
丑一、出二体(分二:寅一无间灭意;寅二染污意) 寅一、无间灭意
 
「释名」当中分二科:「例释意名、正释心名」。先「例释意名」,解释这个意。在心、意、识当中,先解释这个「意」。「意」当中分三科:「出体、证成、性摄」。先「出体」,先指出它有二种自体:「显识依、释得名」。二种自体当中,第一个是「无间灭意」,第二个是「染污意」。身为意,当然是一种恒审思量。恒审思量,基本上在我们生命当中,它扮演二种功能:第一个「无间灭意」,第二个「染污意」。先看第一个功能:
 
此中意有二种:第一、与作等无间缘所依止性,无间灭识,能与意识作生依止;
 
这个思量、这个「意」,有二种差别的作用:「第一」个「与作等无间缘」,这个「等无间缘」,就是说心识它是相续的,它生起消失、消失又生起,中间没有间隔,它不会中断停止。这样子第七意识的相续作用,它能够当作「所依止性」,它能够当作第六意识生起的依止,叫做染净依。就是说第六意识要生起,它必须要仰仗第七意识相续的作用,第六意识才能生起的。那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了,后面会说明。你要依止它生起,那你就要受它影响了。这个地方「所依止性」,下面地方就解释什么叫「所依止性」呢?因为「无间灭识,能与意识作生依止」。就是说这个第七意识的恒常相续,它能够当作第六意识生起的依止,这第六意识生起,要有第七意识当作染净依,就是讲这个意思,就是说它能够当作第六意识生起的因缘。「第二、染污意」,它本身是染污的,看第二个。
 
寅二、染污意
 
第二、染污意,与四烦恼恒共相应者:一者、萨迦耶见;二者、我慢;三者、我爱;四者、无明。
 
第七意识的思量,它思量的结果,是「染污」的思量。这个「染污」,在唯识学有二层意思。第一个、覆盖真如,让你对我空、法空的真如,产生迷惑,就是染污了。有时候我们总是觉得:内心当中有一个自我,我生命的本来面目不是空性的。那你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呢?就是这个「染污」,这个第七意识在干扰你,它覆盖真如。第二个、障碍圣道。当你想要进步的时候,这个第七意识会释放一种讯息,叫你不要修行,障碍圣道。所以这个第七意识,是非常严重的过失。今天第六意识依止第七意识生起,当然它会受它影响。那第七意识它的缺点在哪里呢?它有四种的「烦恼」经常释放出来,来干扰第六意识。我们看哪四种烦恼:这四种烦恼生起的因缘,「一者、萨迦耶见;二者、我慢;三者、我爱;四者、无明。」它生起的次第,应该先讲「无明」。这个「无明」就是愚痴,这个地方的愚痴,特别指的是「我痴」,对我空真理的迷惑不清,就是「无明」。对我空真理的迷惑,无明只是迷惑不清,长时间的不清以后,就产生了「萨迦耶见」。这个「痴」跟「见」不同。「见」它是产生一种颠倒的认知,「愚痴」是他不知道什么是对、也不知道什么是错,他还犹豫不决。当它变成「见」的时候,他很清楚的知道,他已经清楚的知道什么是对;但是他所认知的对,是错误的、颠倒的认知,所以叫做「我见」。由愚痴的增长,而变成我见,我见以后产生「我慢」。所以我们在团体的生活,习惯性总是觉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自己是不可取代的,把自己的地位高举起来。所以我们在修大悲心,第一个就是修自他平等,其实我们跟其他众生没有什么差别,就是一个明了的心识,想要离苦得乐,就是这样子而已。但是我们习惯性会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这是我慢。「三者、我爱」,我们不但与众不同,我们还爱着自己,在一切人事因缘当中,跟自己利益有关系的,我们会去保护自己。这就是第七意识,它所释放出来的四种邪恶的功能:「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我们看:
 
丑二、显识依
 
这个地方开「显」是第六意「识」所「依」止的。
 
此即是识杂染所依。识复由彼第一依生,第二杂染,了别境义故。
 
这个「此」就是染污意,它就是第六意「识杂染」的依止处。怎么说呢?怎么说第七意识是第六意识的「杂染依」止呢?因为第六意识,「识复由彼第一依生」,这第六意识依止第七意识而转生。就是前面说的无间灭意,第六意识要活动,一定要附在第七意识的身上,它不能离开第七意识单独活动,不可以的。你要活动,你一定要依止第七意识才能活动。生起以后呢,「第二杂染」。(这个「第二杂染」的下面,要加一个逗号,就是第二杂染,逗号,了别境义故,应该是这样子的。)那这个地方是说明第六意识的生起因缘:第一个、它要依止第七意识而转生;第二个、它受到了第七意识的杂染,来了别这六尘的境界。所以我们作个总结:
 
丑三、释得名
 
等无间义故,思量义故,意成二种。
 
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时候六祖就彻悟了。当时他就说: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我哪里想得到,我的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我哪里想得到,我的自性从本以来就是不生不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本来就具足一切,佛说具足如来智慧德相,他没听过佛的话,他自己证实了;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一口气说了这几句。五祖知道他彻悟了,衣钵就给他了。 ──黄念祖
 
第七意识,它有「等无间义」、有恒审「思量」,产生我爱、我痴、我慢这样的「义故」,而构成这个「意」的「成」立。这个地方的第七意识,大家要注意:就是说我们今天要不了解第七意识的存在,你一定会产生错误的修行。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有很多邪恶的功能,我们自己也非常不喜欢,自私的心态,我也不喜欢这样子做;但是它就会表现出来,高慢心、嫉妒心。这个心念,有时候你看它看久了、看不习惯以后,你就会产生断灭的思想:啊!干脆全部消灭掉。你就一股脑的把心的功能全部消灭掉。这样子的话,你把邪恶功能消灭了,你要生善、度众生也不可能,灰身泯智了,这就是小乘学者的悲哀了。大乘学者就告诉你说:第六意识没有错,第六意识本身它是无记性的;今天它有邪恶的功能,是受到第七意识的干扰。所以我们经常说:你修行,你在对治烦恼之前,你先思惟一个法语──「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就把这一念分别的心,用真如门把它回归到原点:原来我们本性是我空、法空的清净。你把这个「何期自性……」念三遍,这个时候,你要对治烦恼会比较容易。也就是说,我们第六意识习惯跟第七意识在一起,受到它我爱、我痴、我见、我慢的影响。这个时候,你在对治烦恼的时候,先念「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先对治这个染污意,让它跟染污意脱钩,这个时候第六意识它就醒过来了,它就比较好对治。所以你要不知道有第七意识的存在,你对第六意识会产生错误,以为「心是恶源,形为罪薮」,这第六意识是染污的根源;其实第六意识它没有错。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因为第六意识生起的时候,一定要依止第七意识,而不幸的是,第七意识是染污的,所以它受到它染污的影响;但第六意识本身没有染污,所以它还是有希望,它可以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成就万德庄严。所以你要对治的是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所以这个地方讲第七意识的建立很重要。怎么知道有第七意识的存在呢?这以下,看「子二」的「证成」,证明第七意识的存在。
 
子二、证成(分二:丑一长行;丑二颂) 丑一、长行(分二:寅一问;寅二答) 寅一、问
 
这当中分二科:第一个「长行」,第二个「偈颂」。「长行」当中有一个「问答」,先看「问」。「问」当中,我们看论文:
 
复次,云何得知有染污意?
 
怎么知道我们内心当中的明了活动,我们这第六意识是受到染污意的干扰影响呢?因为在小乘的经论当中,幷没有提到第七意识的存在,所以小乘的学者对第六意识,就全部的封杀掉了。大乘的学者,为了挽救这个过失,他就必须要建立染污意的存在,让第六意识跟第七意识撇清。
 
寅二、答(分六:卯一无不共无明过;卯二无五同法过 ;卯三无训释词过; 卯四无二定别过 ;卯五无想无染过; 卯六我执不恒行过)
 
这当中证明第七意识的存在,有六个回答:「一、无不共无明过;二、无五同法过;三、无训释词过;四、无二定别过;五、无想无染过;六、我执不恒行过。」先看第一个,没有「不共无明」的「过」失。
 
卯一、无不共无明过
 
这个「不共无明」,我们内心的无明有二种:第一个叫「相应无明」,这是第六意识所相应的,由环境的刺激引生的,叫相应无明,或者也叫做枝末无明;第二个叫做「不共无明」,它不必环境的刺激,它就会存在的、俱生的,或者叫做根本无明。如果没有第七意识,这样子不共无明就不能建立了,我们看这个论文的意思:
 
谓此若无,不共无明则不得有,成过失故。
 
假设没有第七意识,这个「不共无明」这个「不共」,这个无明烦恼是不共于其他烦恼的,很特别的,可以说
 
是俱生的,你不用其他烦恼的资助,它就会存在的。如果没有第七意识,那不共无明就「不」存在了,这样子就会产生凡圣混滥的「过失」。怎么说凡圣混滥的过失呢?因为第七意识的无明是「相应无明」,这个「相应无明」它必须有染污环境的刺激才有;但是第六意识,有时候到了三宝的境界,它能够听闻佛法、如理思惟,诶,它也产生了清净的心性,他也发起菩提心、持戒、念佛。第六意识,他这样的一个清净心,假设没有第七意识的「不共无明」,这个时候,这个人就跟圣人一样了。如果说我们心中的无明,只有「相应无明」的话,这样子他在清净的环境所栽培的清净心识,就等同于圣人了,这样子凡圣的区分就混滥了。也就是说,一定有一个微细的「不共无明」,不管你内心当中如何的清净,这个俱生的烦恼──我执、我见永远存在的,这跟外在的环境没有关系。所以这个地方「不共无明」的建立,等于是作出了凡夫跟圣人一个明显的判定标准。如果没有不共无明,凡圣就没有办法判定了,这在修行当中,就是一个严重的过失了。所以一定有第七意识,才能够建立不共无明。
 
卯二、无五同法的过失(分二:辰一标过;辰二释理) 辰一、标过
 
这个「五同法」,就是五识共同法的过失,我们先看「标」出「过」失:
 
又五同法亦不得有,成过失故。
 
这个「五同法」,就是前五识它有五种共同的法:第
 
一个、前五识俱依色根,前五识在了别的时候,它都是要依止一个有色法的根,有色根,就是四大所成的根,所以是俱依色根。第二个、俱缘色境,它所攀缘的境界,都是有质碍的色、声、香、味、触的境界,所以是俱缘色境。第三个、俱缘现在,前五识不能攀缘过去跟未来,它只能够了别现在,你能够了知过去跟未来,那都是你第六意识在打妄想,前五识只看到现在而已。第四、俱为现量,前五识了别境界不带名言,它不能带名言都是现量的,它是直接了知的。当你带名言的时候,那表示有第六意识的带动,所以俱为现量。第五、俱有间断,前五识的了别是不能相续的,缘缺就不生了。这「五同法」当中,这个地方特别指出来的是「俱依色根」。就是说前五识的了别,一定有它所依止的根,眼识依止眼根、耳识依止耳根,乃至身识依止身根,它有它的不共所依。假设没有第七意识,第六意识没有根,第六意识跟前五识是互相合作来了别境界,第六意识没有根,那前五识也没有根,那「五同法」就不能建立,就产生严重「过失」了。我们看它的解释道理:
 
辰二、释理
 
所以者何?以五识身,必有眼等俱有依故。
 
因为前「五识」的了别境界,一定要「有眼等」五根来当作它不共所依,或者讲「俱有依」,这个「俱有依」,就是它是同时存在的。既然前「五识」在了别境界的时候,有它所依止的根,那第六意识也要有依止的根。那你说第六意识依止谁呢?你说「第六意识依止第八识,这不可以」,因为第八识是前五识共同依止的;这个根必须要不共的、它专有的,那只好说第七意识。所以第七意识不能建立,那第六意识就不能了别了;因为第六意识的了别,要依止第七意识当根,它才能够生起。这个地方是讲到:如果没有第七意识,第六意识的了别就不能生起了。
 
卯三、无训释词过
 
又训释词亦不得有,成过失故。
 
这个地方是说,这个「训释词」,这解释名词,就不能存在了。我们这一段,看前面的第十四页,佛陀讲到我们的明了性,「如世尊说:心、意、识三」。「心、意、识三」,这个「心」是第八识,这个「识」是前六识。如果说没有第七意识,那这个「意」是谁呢?这个谁,你就讲不出来了,这个解释名词就有过失。说是佛陀明明讲出有心、意、识三种差别:心是第八识;识是前六识;那你没有第七意识,这个意到底是谁?就没办法讲了,就造成「训词」的「过失」──解释名词的过失。我们今天就到这个地方,因为后面会比较多。
 
这个「所知依」,它是很深层的来探讨我们生命的根源。我经常有一个观念就是:你要改造生命,你一定要先了解生命。你不了解生命,就算你能够作部分的改造,到最后一定会错损菩提。因为你不知道什么该断、什么该保留,等到以后,你一定会因为你过去错误的修行,付出惨痛的代价。与其这样子,我们倒不如刚开始起点的时候,就把内心详细的分析:谁是过失点,谁是可以去带动的,谁是可以依止它修行的,谁是一定要对治的,你要把你内心的状态弄得很清楚,你要知道你在干什么。你这样子,才能作出你内心整个生命的规划。虽然你内心当中,有很多的过失要处理;但是你很清楚过失是哪些,你很清楚。你不能够什么都靠直觉,反正就是所有的念头全部断掉,这样子不但是你本身的压力很大,以后在成佛之道当中,也会引生很多很多负面的副作用。所以这个地方「所知依」就是说:无著菩萨引导我们,很深层的去探讨我们内心的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产生流转的力量?为什么会有清净的力量?等你了解以后,虽然我们一时半刻不能完全做到;但是你的方向清楚了,这就是我们讲的「所知依」,一切的杂染法、清净法的依止处。好,我们今天就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