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讲记 第九卷


   日期:2024/4/5 13:4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九卷
 
《摄大乘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三页,「己二、阿赖耶」。
 
在本论当中,无著菩萨以十种殊胜的法门,总摄整个大乘的境、行、果。在十种法门当中,我们这一科是讲到「所知依」。这个「所知依」,就是解释我们有情众生,在流转当中的一个根源。什么是我们有情众生生命的根源呢?主要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我们生命的根源,它的相貌简单的说,就是「恒转如瀑流」,它恒常相续,而且前后变化,就像是一个无止尽的水流。因为阿赖耶识不断的流动,也就带动我们有情众生,一次一次的在三界当中,不断的得果报、不断的相续流动下去了。所以我们对阿赖耶识的认识,会影响到我们对整个佛法修证的不同。
 
智者大师把佛教的修行者分成三种差别。第一种是修习有相行:这个有相行,是说这一类的众生,他对生命的观察,是观察到生命的相续,所谓因果的相续;从因果丝毫不爽当中,他开始去持戒、修福、断恶、修善。因为生命的相续,造成他对业果的思惟,产生对业果的修学;因为这样的修学,都是在有相的因缘当中活动,因为这样的活动,就创造了人天的安乐果报,所以叫做有相行,这一类是属于人天乘的修学法门。第二种修学法门叫做无相行:这个无相行,他能够进一步观察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从有相的变化当中,看到生命的本质是无常、无我的,所以它本性是空寂;依止这样的空寂,就趋向于偏空的涅槃,这个叫做无相行,是一种二乘的修学法门。前面二种的修学,都没有看到生命的真相,一个看到生命的相续、一个是看到生命的变化。第三种的修学者是亦有相亦无相:身为一个菩萨,他在因地的时候,一方面看到生命的相续,因果丝毫不爽,同时也看到生命的变化,所谓的法性本来空寂;因为菩萨能够如实的观察生命,知道生命是如实的即空、即假、即中,所以带动他「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菩萨中道妙行。一方面修习我空、法空的智慧,调伏心中的爱取,趋向于无住;一方面,生起广大的菩提心,上求、下化,积集菩萨道殊胜美妙的福德、智慧二种资粮,这个就是「亦有相、亦无相」的菩萨行。所以我们对生命的观察有所不同,就带动不同的修行,最后引生不同的果证。所以在整个十种的殊胜法门当中,为什么我们必须第一个先了解到生命的根源,因为你对生命的根源有所差错,你在修行、在断除、在追求的时候,都会有所偏差。
 
第九卷
 
己二、阿赖耶(分二:庚一叙计;庚二破成) 庚一、叙计
 
前面无著菩萨广泛的引用经典,来阐扬大乘阿赖耶是什么相貌;这以下,是破除小乘对阿赖耶偏差的认识。这当中分二科:第一科「叙计」,第二科「破成」。先叙述小乘对阿赖耶错误的邪执,我们看论文:
 
复有一类,谓薄伽梵所说众生爱阿赖耶,乃至广说,此中五取蕴说名阿赖耶;有余复谓贪俱乐受名阿赖耶;有余复谓萨迦耶见名阿赖耶。
 
「复有一类」,「有一类」的小乘学者说:世尊在《增壹阿含经》讲到「众生爱阿赖耶,乃至广说」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在三界流转,主要的是我们爱着这个生命的根源──阿赖耶识。因为我们爱阿赖耶识,就使令整个因果相续、生命相续。所以从修行的角度,断除阿赖耶是整个修行的宗要,佛陀就是因为要断阿赖耶的缘故,才出世说法的。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什么是阿赖耶呢?我们在修行当中,所断的到底是什么呢?这当中,小乘学者有三种不同的看法。先看第一个,「此中五取蕴说名阿赖耶」,这一类是属于钝根的声闻人。这个「五蕴」的相貌是一个果报之法,也就是说我们由于前生的业力,从这个业力的力量,变现了今生色受想行识的一个果报。有些人善业强,他外表的色身,健康、庄严;内在的心情、他的感受思想,也特别的安乐、美妙。相反的,如果是罪业,就会感到痛苦、卑贱。声闻人认为说:我们今生的身心世界,它就是「阿赖耶」,是应该断除的。所以智者大师说,这个钝根的声闻人在修四圣谛的时候,以苦谛为初门,就是指这一类。这个「苦」当然就是指五蕴,它是一个果报法。就是说,这一类修行人的思考是:我们只要把五蕴断除了,就大事已办了,因为它是所有痛苦的根源。这就是对有情众生生命的根源,没有看到根源,只是看到枝末。看第二个,「有余复谓贪俱乐受名阿赖耶」。这个是比较利根的声闻人,他是以集谛(烦恼)为所观境。什么叫烦恼呢?就是我们内心当中,跟可爱的境界接触的时候,产生一种「乐受」,这个乐受,就带动我们的「贪」欲的烦恼,就是说跟乐受同时生起的贪烦恼,叫做「贪俱乐受」;这个贪求快乐感受的贪烦恼,它就是生命的根源,它就是罪魁祸首,以断除贪欲为整个修行的宗要。这个比前面的以五蕴果报为根源,是比较高明了,他看到了集谛。第三「有余复谓萨迦耶见名阿赖耶」,这是更微细的烦恼──「邪见」。就是这个五蕴是生灭变化的,这当中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意识,那个「我」是不能改变的,这个自我意识的分别,它就是生命的根源,就是这个「萨迦耶见」、或者讲我见,是生命流转的根源,这个都是集谛所收摄。
 
这样子讲,我们可以作一个归纳。天台宗说:我们的止观有三种不同:第一种止观是以众生法为所缘境,就是这一类的,或者是以五蕴、或者是以烦恼、或者以邪见为所观境,所以这个众生法为所观境,多分来说都是声闻人,他的所观境是众生法界。第二个是以佛法界为所观境,比如说净土宗、密宗,他们对于我现在的五蕴是如何的苦恼、我有什么烦恼,他不在乎;他就直接观察佛菩萨的功德,直接跟弥陀的功德、跟本尊的功德感应道交,成就解脱。这种直接观佛法界,都是修本尊相应的,这也是一个观法。第三个是观心法,大乘的天台、唯识,多分是以心法为所观境,观照我们现前一念心性,是即空、即假、即中,从本性上来说,它是「因缘所生,无有自性,当体即空」;但是从作用上来说,它有它不同善恶的功能,就是天台宗说的「性具十法界」。我们的内心当中,有善良的功能、也有邪恶的功能,就是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这个就是假观。
 
所以我们从这段论文,可以看出来:小乘的学者,他整个修行的所观境,偏重在众生法界,所以会带动他比较悲观消极的思想,对生命产生极度的厌离。这就是讲到小乘的学者,对生命根源错误的认知。
 
庚二、破成(分二:辛一略;辛二广) 辛一、略(分二:壬一破彼过失;壬二成自最胜) 壬一、破彼过失
 
这以下,以大乘了义的教法把它破除,一方面成就大乘的圆满,先破除小乘的过失,再成就大乘的正确。这当中有二科:第一科先「略」说,第二科「广」说。先看略说,略说当中分二科:「一、破彼过失;二、成自最胜」。先看第一科:
 
此等诸师由教及证,愚于藏识,故作此执,如是安立阿赖耶识名。随声闻乘安立道理,亦不相应。
 
这个地方是说明,小乘的学者为什么对有情众生的阿赖耶,产生这种错误的认知呢?他讲出一个理由:这些小乘的论「师」,由于「教证」的「愚」痴(教证的愚痴,古德解释就是教不了义),因为他所依止的《阿含经》,没有全盘的说出生命的真相。我们看《阿含经》,我们会发觉它生命的相貌,是偏重在强调生灭无常,就是无常变化这一部分;对生命的相续,要积功累德、成就万德庄严的这一部分,佛陀没有明显的谈到。所以小乘的学者,接触这样的教法以后,一路的观察生命是无常的,产生一个比较悲观消极的断恶的修行,这个就是教不了义了;因为教不了义,造成证不圆满,在果证上,没办法证到中道的实相,所以对于有情众生的「阿赖耶识」,产生了邪执,而安立了──五取蕴是阿赖耶、贪俱乐受是阿赖耶,乃至于萨迦耶见是阿赖耶。这样子来安立生命的根源,乃至于在「声闻乘」当中,这个小乘的教法来「安立」,都「不相应」了,何况是大乘呢!佛陀在小乘当中,也有一些部分讲到不空相续的道理;所以这样的安立,连小乘的教法都不能成立的。这个地方,是先破除小乘论师错误的邪执。好,看第二个成就大乘的殊胜:
 
壬二、成自最胜
 
若不愚者,取此藏识,安立彼说阿赖耶名。如是安立,则为最胜。
 
我们依止大乘的圆满教法,我们可以看到生命的无常变化,产生断恶的修学;同时也看到生命的相续,产生修善、度众生的修学:这样子「安立」有情众生的根源,是合乎生命的中道实相。同时看到「空」,也同时看到「有」,这样子的一个宗见,是「最为」殊「胜」的。这是一个略说;这以下「广」说,把小乘的过失,跟大乘的圆满,再详细的说明。
 
辛二、广(分三:壬一征;壬二破彼过失;壬三成自最胜) 壬一、征
 
「广」说当中分成三科:「一、征;二、破彼过失;
 
三、成自最胜。」先作一个「征」问:
 
云何最胜?
 
怎么知道在大乘的佛法当中,以恒常相续、又同时变化──「恒转如瀑流」的思想,来思考生命的根源,这样最圆满呢?这样才能完全看到生命的真相?怎么知道这样的知见是最圆满的呢?提出一个问题。
 
壬二、破彼过失(分三:癸一破五取蕴;癸二破贪俱乐受 ;癸三破萨迦耶见) 癸一、破五取蕴
 
回答当中,先破除小乘的过失,再建立大乘的圆满。看第二科「破彼过失」,这当中分三科:「一、破五取蕴;二、破贪俱乐受;三、破萨迦耶见」。看第一科「破五取蕴」:
 
若五取蕴名阿赖耶,生恶趣中一向苦处,最可厌逆,众生一向不起爱乐。于中执藏,不应道理。以彼常求速舍离故。
 
如果正如小乘学者所说的「五取蕴」,我们的身心世界是「阿赖耶」,这当中就有问题了。「生恶趣中一向苦处,最可厌逆,众生一向不起爱乐。」假设有一个人,他造了罪业,由这个罪业的力量,他来生变成一只蚂蚁的五蕴,色身卑贱,内在的感受、思想,也特别的苦恼。在它这一期苦恼的生命当中,对于这个五蕴的果报体,它的内心深处跟这个果报体接触的时候,它的心情是「最可厌逆」,它恨不得赶快脱离这一期的身心世界,所以说它对这一期的身心世界、这个五蕴,是不起好乐的。「于中执藏,不应道理」,会把当下这个苦恼的五蕴,当做爱乐的对象,这是不合道理的,因为「以彼常求速舍离故」,它内心当中,希望这一期的业力赶快结束,换一个好的五蕴。所以佛陀说:「有情众生爱阿赖耶」,这样子就不对了,因为它根本不爱这个五取蕴相。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我们对于每一期的生命,当然我们的心情是有变化,有时候我们对这一期的生命很满意,有时候我们对前生不太满意。就是这个五蕴,它是一个果报法,它是由业力所变现的果报。但是有一点我们要注意:就算一个人生到恶道,它身为一个蚂蚁,它对现前的五蕴不满意;但是它内心当中,有一个微细的自我意识,它对那个自我意识,它还是执着的,也是爱着的、保护的。它总是希望:我现在所受用的五蕴是不满意的,但是我希望以后,有一个更好的五蕴,所以它对内心的自我意识,它是爱着的、它是充满了期待。它没有说:「我现在要把这个自我放弃,我要进入到不生不灭的平等真如,进入到大般涅槃。」它没有这种思考。所以说这个五取蕴的满意度,每一个人有所不同。但是佛陀说「众生爱阿赖耶」,这个阿赖耶是每一个人都非常爱乐的,没有一个人不满意自己的阿赖耶。所以这个地方,「五取蕴」是不合道理的。
 
癸二、破贪俱乐受
 
这个是比较微细了,以烦恼为阿赖耶。
 
若贪俱乐受名阿赖耶,第四静虑以上无有,具彼有情,常有厌逆。于中执藏,亦不应理。
 
这个地方《讲义》的标点有错,在「第四静虑以上」,这下面的逗号要去掉;在「无有」的下面加一个逗号,就是:「第四静虑以上无有」,一个逗号,「具彼有情」,一个逗号。好,我们加以说明。假设我们以「贪俱乐受」当做我们有情众生的根源,就是跟乐受同时生起的贪烦恼,这个地方也有过失了。怎么知道呢?就是这个「四」禅以上的天人,我们都知道禅定有殊胜的三昧乐,这个三昧乐使令我内心感到非常的欢喜。但是禅定的天人在受用三昧乐的时候,这个三昧乐是有为法,他常者生厌,他在经过初禅、二禅、三禅的喜乐以后,他觉得这个喜乐的感受是躁动不安,就把这个喜乐给放弃,不爱乐喜乐了,而进入到四禅的「舍念清净地」。这个「舍念」,就是他的心念是安住在不苦不乐的感受,就是一种舍受,他以这个舍受,当做他内心欢喜的安住处。这样子讲,「具彼有情,常有厌逆」,就是四禅以上的天人,对于「贪俱乐受」是「厌」恶远离的,那么把它当作一个恒常的「执」着处,是不合道「理」的,因为有些众生,他对于贪俱乐受是不爱乐的。所以这个也不能当做有情众生的根源,它只是从根源当中,所流露出来的其中一个枝末而已。
 
癸三、破萨迦耶见
 
若萨迦耶见名阿赖耶,于此正法中信解无我者,恒有厌逆。于中执藏,亦不应理。
 
假设我们以「萨迦耶见」,这个萨迦耶见,就是从五蕴当中所产生的我见,是一种分别的我见,分别起的。这第六意识去分别五蕴,而产生的自我的意识,叫分别我见。这个地方也有过失。怎么知道呢?在佛法当中,戒定慧的修学者,到了「信解无我」的阶位,这个「信解无我」就是到了加行位──暖、顶、忍、世第一的修行者,他虽然还没有证得我空的真理;但是对于我空的道理,深信理解,他对于这个我见的思想,是「厌」恶远离的,所以他在这个地方产生「执」着,「亦不应」道「理」。因为这个分别的我见,它不是生命的根源,它只是一个枝末而已。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大乘佛法是说:我们想要改变生命,你要知道生命是怎么来的,它的根源在哪里?本论的阿赖耶识,它是一个根本的微细无明,叫根本无明。小乘学者所说的这些五蕴、贪俱乐受、萨迦耶见,都是枝末无明,都是第六意识的分别心所产生的,都是第六意识的生灭法,都没有找到生命的根源。这个地方是破除小乘对阿赖耶识错误的理解。看「壬三」的「成自最胜」,成立大乘是最殊胜。
 
壬三、成自最胜(分二:癸一明性摄;癸二释前非; 癸三结安立) 癸一、明性摄
 
这当中有三科:「一、明性摄;二、释前非;三、结
 
安立」。先看它的体性,「明性摄」,就是阿赖耶识的体性,是以什么为自体?
 
阿赖耶识,内我性摄。
 
这个「阿赖耶识」的我见,是一个「内我」,这个「内我」,在唯识的专有名词,经常讲到「自内我」,加一个「自」。这个自内我跟外在的我,有什么差别?我们前面说过,外在的自我是萨迦耶见,它是攀缘五取蕴相,才产生自我意识,所以它是第六意识的一个生灭法,它只有生灭,没有相续,它有时候出现,有时候不出现。你看入了无想定,第六意识的分别心就消失了,所以这个外在自我也就消失了。但是这个自内我,它是永远不消失的,不管你跑到三界九地,乃至到等觉菩萨,我们的内心深处,对于内心有一个微细的自我意识,是任运的执持,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这个是第七意识执阿赖耶识为自我,叫做俱生我执,它是任运现前,所以它叫做自内我。这个我是内在的,它不攀缘任何的外境,不管你外境怎么变化,它永远是爱着自我的,所以这个我,是自内我。
 
癸二、释前非(分二:子一释恶趣爱;子二释寂静爱 ;子三释无我爱) 子一、释恶趣爱
 
这当中有三科:「一、释恶趣爱;二、释寂静爱;三、释无我爱。」
 
虽生恶趣一向苦处,求离苦蕴,
 
然于藏识我爱随缚,未尝求离。
 
一个有情众生,即使由于过去的罪业,他对今生的色身不满意,对内心的感受、思想也不满意,他希望能够换掉今生的五蕴;但是他对内心的自我,是永远不会放弃的。也就是说,他的思考是认为:我内心的最深最深处,还是有一个个体生命,我跟你不同、你跟我也不同,因为我有我的「我」、你也有你的「我」。我们这个我,对现在的身心世界不满意,我希望我今生持戒、修福,来生换一个好的果报体来受用。所以,他纵使对现前的五蕴不满意,但是他对内心的我,是不会放弃的,这种「然于藏识我爱随缚,未尝求离」。不管白天工作、晚上睡觉,他没有想要放弃内在自我的心情,这就是满足了佛陀所说的:一切九法界的众生,都是爱着阿赖耶的。
 
子二、释寂静爱
 
虽生第四静虑以上,于贪俱乐受恒有厌逆, 然于藏识我爱随缚。
 
第四禅定的天人(一个人会修禅定,他内心是爱乐寂静的),他对这个躁动的感受──不管是痛苦、不管是快乐,他都非常厌恶;他以寂静为他生命的依止处。他对于躁动的贪爱感受、跟乐受生起的贪爱感受,是非常厌恶的;但是,他内心对于内在俱生的我执,他是相续的执持着:「不错,现在的我,非常满意这个自我。」对于跟这个寂静乐感受的接触,这个自我是非常满意的,所以他对于这个自我意识,是没有放弃的,还是认为:有一个能受用的自我、有一个所受用的寂静感受。所以对这样一个能、所的分别,他是没有放弃的,他并没有想要进入到平等不二的涅槃。所以,他即使放弃了「贪俱乐受」,他也不可能放弃自我意识。
 
子三、释无我爱
 
虽于此正法信解无我者,厌逆我见, 然于藏识我爱随缚。
 
一个加行位的修行者,到了暖、顶、忍、世第一的时候,他对于这个外在的自我,就是在五蕴当中的分别,有一个能够主宰五蕴的、能够去感受五蕴的自我,他是放弃的,这个加行位的菩萨,能够放弃外在粗显的分别「我见」;但是对于内心微细的俱生我见,他还是深深的「爱」着,这就是为什么菩萨还有变易生死。
 
在经论当中有一个公案:有一个老和尚,带着一个徒弟在山中修行。这个徒弟因为精进,而且善根深厚,就证得阿罗汉果;但是这个师父只证到三果,因为对教理没有深入了解,他就以三果为四果,起了增上慢,所以内心当中就一直停留在三果的阶位,不求进取、突破。身为徒弟,他也不好意思公开的来教授师父。这怎么辨呢?这个徒弟就施设一个方便,有一天这个师父到山下托钵的时候,经过一棵大树,突然间转过去的时候,看到一只大老虎。这个师父是三果的圣人,三果圣人的心性跟老虎接触的时候,他第一个念头起了恐惧心。我们讲「一切法因缘生」,我们有很多潜伏的功能,要由境界风的刺激,才能够生起现行;他平常没有这个刺激的时候,他内心的自我意识是潜伏在里面,所以当他产生害怕,这个三果圣人他就检讨:我为什么会害怕呢?就是想要保护自我!所以,他知道自己的修证还不圆满,后来就精进的用功,也就证得四果了。
 
不过在唯识的经论上说:阿罗汉如果没有进入无余依涅槃,他还是有余依涅槃的时候、他生命还在的时候,他的俱生我见还在,他只断除分别的我见。所以当他遇到一些极度恐怖的事,他还是会有微细的害怕,就是他那个我相、人相的对立还存在,他还没有进入到佛的不二法界,那是没有所谓的个体,没有说谁害怕、谁不害怕,没有这种事情。这就是说明:即使我们能够信解我见、调伏对粗显生灭的分别我见;但是对于相续的微细我见,还是爱着的。我们看总「结」:
 
癸三、结安立
 
是故,安立阿赖耶识名阿赖耶,成就最胜。
 
所以只有在大乘佛法当中,讲到「恒转如瀑流」──恒常相续、前后变化的一个微细的明了心识,来当做生命的根源,这样子解释生命的真相,才是最为圆满殊胜的。这个地方是把阿赖耶识的相貌,一方面从大乘的角度、一方面从小乘的邪执来加以开显。这个地方,值得我们再强调的就是:我们对于生命的宗见,会影响到我们修行的。凡夫他对生命,一直强调生命的相续,你看中国儒家思想也是,很少提到无常变化,很少。打开儒家的思想,强调立德、立功、立言,强调要建立善法。以人天的教法来说,它这样讲是合理的。我们打开《阿含经》的思想,从头到尾几乎都是探讨无常、无我的道理,对于生命有它的相续性、有它追求建立的一面,就谈得比较少,空性的部分讲得多。你打开所有的大乘经论,《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它是空有俱谈,即空、即假、即中,「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所以大乘佛法认为:阿赖耶识它是根本无明,但是它不能够断除,因为它相续,它只能够转变,转识成智,这是大乘佛法的基本思考。
 
就是说你在持戒、修定、修慧之前,你要知道你生命的目标、方向在哪里。方向错了,你以后还要调整一次。所以,我们受菩萨戒,受菩萨戒你是怎么样呢?你在内心当中,建立菩提心,以四弘誓愿当做菩提心。所以菩萨是以菩提心为自我,为他整个生命的归元;我们凡夫是以阿赖耶识为自我,以自我意识来修习善业,以自我意识来得果报;菩萨是以菩提心来修习六波罗蜜,也是以菩提心来成就无上菩提。所以在经典上,有一次,很多菩萨赞叹说:文殊菩萨!你能够善巧说法、广度众生,你真是善哉!文殊菩萨说:其实这个「我」是没什么善哉的啦!我能够演说妙法,是因为我内心当中有菩提心,是那个「菩提心」在演说妙法,不是那个「我」在演说妙法。所以说大乘的思考,它是用转变的方式、用取代的方式,来改造阿赖耶识,不是完全的随顺、也不是完全的消灭。所以你受了菩萨戒以后,你生命的根源就是菩提心了,你因地的时候,就跟诸佛同一鼻孔出气、同一个种姓。
 
如果你修净土宗,那你是以本尊的功德为你的自我,本尊的加持。我为什么能够把戒持得好呢?也不是有一个我能够把戒持好,是因为以本尊的功德。如果诸位看过善导大师对净土宗的开示,善导大师很强调一个观念:你不管修习什么善法,你都要把功德回归到本尊的加持。你说:诶,我刚刚打坐、静坐的时候,念佛念得很好,不是我能够念佛,是因为弥陀弥陀的加持。所以印光大师经常强调:净土宗强调的就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就是你的心跟佛的功德要达到不二,自他不二。所以我们了解阿赖耶识以后,我们开始用另外一个清净的功德,来取代阿赖耶识,而这个功德也是一样相续变化;但是它已经不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思考。或者你希望以菩提心、以四弘誓愿,来重新启动你新的生命;或者你愿意用弥陀的功德大海,来当作你生命的依止处。当你生命的依止处改变了,你生命的方向就有所改变。当然你要取代阿赖耶识,先要知道阿赖耶识的相貌,就是「是故,安立阿赖耶识名阿赖耶识,成就最胜」。
 
丁三、阿赖耶识体相(分二:戊一正辨安立;戊二兼说余缘) 戊一、正辨安立(分二:己一长行;己二颂) 己一、长行(分三:庚一结前问后;庚二标释三相;庚三重成三相) 庚一、结前问后
 
这当中有二科:第一科「正辨安立」,第二科「兼说余缘」。先看「安立」,「安立」当中有二科:第一个「长行」,第二个「偈颂」。先看「长行」,「长行」当中有三科「一、结前问后;二、标释三相;三、重成三相」。先看第一科「结前问后」,看论文:
 
如是已说阿赖耶识安立异门。 安立此相,云何可见?
 
我们已经用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这个生命的根源,从阿赖耶识、阿陀那识跟心,这样子我们对整个「阿赖耶识」的相貌,可以说对它的相续相、变化相都了解了。现在我们要进一步的「安立此相」,先解释「安立」。「安立」就是说,对一个已经存在的法,施设名相,令他了知,就是这个法我们安立很多的名相,来了解它变化的相貌,它是如何的生起?如何的变化?它有什么差别的相貌?这个地方叫做「安立」,「安立此相」。这个地方是提出一个问,这以下有三个回答。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