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讲记 第二○卷


   日期:2024/4/9 21: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二○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十页:
 
庚三、缘相差别(分二:辛一正释;辛二反成) 辛一、正释
 
我们讲到四种差别,前面的「引发差别」,是约着成就种子来说的;「异熟差别」是约着它能够形成果报来说。总而言之,前面二种差别的引生,都是跟名言种子、业种子的相互作用有关系。第三个「缘相差别」主要的是约着我见的熏习所产生,这当中有二科:「一、正释;二、反成」。第一个「正释」:
 
此中缘相差别者,谓即意中我执缘相。
 
这个「缘相差别」是属于「意」,这个「意」就是第七意识的「我执相」貌。第七意识的我执,它的所缘境是依止阿赖耶识的见分而产生的我执,也就是说,阿赖耶识的相貌它是一个果报相。比如说你今生是一个女人,你这个俱生的我执,就以女人当做自我,从小到大,不管白天、不管做梦,你那个自我意识都是以女人来当做出发点的,这样一个自我的不断的熏习,叫做「我见熏习差别」。
 
辛二、反成
 
此若无者,染污意中我执所缘应不得成。
 
假设没有这个「缘相差别」,第七意识「我执」行相就不能建立。我执有二种:一个是分别,一个是俱生。分别我执主要是第六意识,它的变化很大。第六意识的行相,比如说你没有学佛之前,你的我执可能很重;但学佛以后修空观,慢慢慢慢的把这个分别的我见调伏了。所以这个我见的变化是很大的,你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因缘当中,这个自我意识会不断的变化。但俱生的变化很难,就是说即使你修行得很好,你依止今生女人的一个自我主体,还是很难改变,因为它是一个比较微细的俱生我见。所以这个俱生的我见,《唯识三十颂》讲出一句话,叫做「随所生所系」。第七意识攀缘第八识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呢?「随所生所系」,随着第八意识在哪一道受生,第七意识就以哪一道为自我,就是第八识在哪一道受生,它就以哪一道的心识为自我。
 
第二○卷
 
比如以文昌帝君来说,他曾经做了十七世的世大夫,他在做世大夫的时候,他的思想、行为是一个读书人的自我,以一个知书达理的自我来发动他的思想跟行为。但是不幸的是到第十八世的时候,因为他起了一个不好的邪愿,结果变成一只毒蛇。这个时候,他的自我就以毒蛇的心识──瞋恨、暴躁的心识为自我,这种自我就很容易造业了。所以在菩萨道当中,如果你还是一个凡位的菩萨,包括资粮位,也包括加行位的菩萨,在唯识学上的说法:你在没有成就圣道之前,尽量避免到三恶道去。像有些禅师说:我来生要做一条牛,要做一个什么畜生。其实我们不应该发这个愿,这都是不对的!因为畜生道的自我,内心是暗钝的,它对无上菩提是障碍的,它不是一个随顺于圣道的心识,不是的!如果你对求生净土没有多大的兴趣,那你来生唯一的选择就是做人,唯一的选择!天上不适合,三恶道更不适合,你一定要以人的心识、这个自我意识,才能够继续你菩提心的完成。
 
所以说第七意识的「缘相差别」,主要的是依止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到哪里、到了哪一道,它就以那一道为自我。这种自我在这一期的生命当中,就比较难改变,因为它微细,它不受第六意识的分别而影响。这一个部分缘相差别的引生,主要的就是我见熏习,跟名言、业力的差别不大,因为它是发生在第七意识。我们每一个人当中,的确有很多自我的缘相差别,这个跟我们的果报有关系。你不要说是畜生道跟人道,同样是人道也有差别。你要是生长在富贵人家的自我,跟生长在贫穷人家的自我,跟生长在一个比较中庸家庭的自我,都有差别的。
 
庚四、相貌差别(分二:辛一标;辛二释) 辛一、标
 
前面的三种差别,主要是约着生命的别相来说,各别的相貌;这以下是前面三种相貌的混合体,等于是一个总相的说明。阿赖耶识的相貌,这当中有二段的说明:第一个「总标」,第二个「别释」。先看「总标」:
 
此中相貌差别者,谓即此识,有共相,有不共相,无受生种子相,有受生种子相等。
 
阿赖耶识的「相貌差别」,是就着阿赖耶识,因为不同的我见、名言跟业力的熏习,「有共相、不共相」跟「无受生种子相、有受生种子相等」。先标出来,这以下解释。
 
辛二、释(分五:壬一共不共等相;壬二粗重轻安相;壬三有无 受尽相;壬四譬喻相;壬五具足不具足相) 壬一、共不共等依(分二:癸一正释;癸二反成。) 癸一、正释(分二:子一别释四种;子二总显对治) 子一、别释四种
 
其实这个相貌差别有五种,阿赖耶识有五种的相貌,我们看标题就知道:「一、共不共等相;二、粗重轻安相;三、有无受尽相;四、譬喻相;五、具足不具足相」。我们先看「共不共等相」,又分成二科:「一、正释;二、反成」。先看「正释」,这当中分二段:「一、别释四种;二、总显对治」。先看「别释四种」:
 
共相者,谓器世间种子。 不共相者,谓各别内处种子。 共相,即是无受生种子。 不共相,即是有受生种子。
 
我们先说明「共相」跟「不共相」。「共相」就是由众生共同业力所变现出来的相貌。比如说这个「器世间」,就是我们所依止的山河大地、这依报的国土,这个都是由大众共同的业力所创造出来的,叫做「共相」。那「不共相」呢?就是个人所专有的。比如说我们「内处」的「种子」,这个种子有外处跟内处:外处就是色、声、香、味、触这个五尘种子;「内处」的「种子」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个五根的种子。不过这个五根的种子,主要是约着净色根来说,净色根。这个净色根,它是比较微细的,不是约浮尘根,就是只是你自己能够受用的,这叫「内处」的「种子」,内处的种子是个人的业力所变现的。「共相,即是无受生种子」,这个山河大地是属于「无受生」的,它没有感受的功能。你对山河大地好,它也不感到快乐;你对它不好,它不感到痛苦:它没有感受的功能,所以这个「共相」是属于「无受生」的「种子」。但是「不共相」它「是有受生」的「种子」,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你适当的保养,它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有苦受、乐受的感受产生。也就是说,共相是由我们的共业所构成的,别相是由别业所构成。所以我们在探讨这个生命的缘起,一定要考虑所谓的「业」,这个「业」有共业跟别业的差别。比如说,我们讲「相逢就是有缘」,大家能够同在一个寺庙住,表示我们曾经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处所,共同创造一个善业,而这个善业肯定跟三宝有关系的,所以我们大家会在这个地方共住。当然和尚尼一定是当初的领导者,她的业最强,所以她做方丈。就是说每一个人,你在这个寺庙能够住多久,他住多久,这个地方就是共业当中有别业。这个共业,大家能够共同去受用这个寺庙所有的资具,从这样的地方,我们能够吃、穿、住,能够得到稳定,把握时间开始忏悔业障、积集资粮。那你为什么有这个福报住在这个地方呢?就是大家有这样的共业。但是每一个人在受用这个寺庙的时候,的确还是有所不同,这个地方的不同就是别业了,不共相。每一个人在共同发心的时候,每一个人发的心不同,他的付出不同,
 
那当然有他各别受用的差别。其实每一件事都可以从共相跟别相来说,所以这个差别可以说是一个大判。
 
子二、总显对治(分二:丑一长行;丑二偈颂) 丑一、长行(分二:寅一显差别;寅二喻清净) 寅一、显差别
 
这个地方有二科:「一、长行;二、偈颂」。看「长行」,这当中分成二段:「一、显差别;二、喻清净」。先看「显差别」:
 
对治生时,唯不共相所对治灭。 共相为他分别所持,但见清净。
 
这个「对治」指的是我们内心戒、定、慧的圣道力量出现了,我们开始持戒,开始断恶、修善,乃至于观照生命的真相,观察我空、法空的真理。这个时候,他所「对治」的是个人这一部分的「不共相」,就是你的五蕴身心,会被你的圣道慢慢的转变,境由心生,境随心转。你的心转变了,你的眼、耳、鼻、舌、意也会跟着转变。但是「共相」是不能改变的,因为你外在的山河大地是由众多众生的共业所共同执「持」的,所以这个地方不会因为你个人圣道的成就,而有所失坏;但是你看到这个山河大地,你自己这一部分,你是看到了「清净」而不染污的。也就是说,假设有一个圣人是初地菩萨,他的大悲心来到三界跟我们一起受生,他虽然跟我们生活在一起,也可能住在同一个寺庙;但是他看到的国土,就不是这样一个泥土的情况,他是看到七宝庄严的依报国土,就是实报庄严土。这是为什么呢?就是他的共相,他虽然不能改变别人,但是他在自己这一部分是「但见清净」的,因为他的业是清净的,所以他显现出来的果报是清净。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能够改变的是自己这一部分的不共相跟自己的共相,那别人的共相我们不能改变。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
 
寅二、喻清净
 
如瑜伽师,于一物中,种种胜解,种种所见,皆得成立。
 
这是什么道理呢?为什么说他内心清净,他就能够心净国土净呢?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假设有一个「瑜伽师」,这个人是修止观有所成就的瑜伽师,他在止观当中针对某「一」个法,内心生起「种种」的「胜解」,依止不同的观想,在观想当中,他在外境上「皆得成立」。观想这个大地是黄金,他就能够感受到黄金所显现的假名、假相、假用。他也可以改变一下,诶,这个大地是七宝,就变成七宝。就是说他的内心当中,依止他止观的胜解,能够随心所现,他有这种所谓的定自在所生色,他自己能够改变他自己的共相,还有他外在依报的这一部分因缘。
 
这个地方的随心所现,在唯识学上说:定自在所生色有二种差别:一个是八地之前的菩萨,八地之前菩萨的定自在所生色,只能够自受用;但是八地以上的菩萨,他能够他受用。比如说: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在禅定当中,他能够生起种种的胜解,皆得成立。也就是说,我们生寻声救苦,你的这一念心跟圣号一接触的时候,产生加持力。这是怎么回事呢?就是在这个禅定三昧当中,他能够依止他的胜解力来加持。这个八地菩萨的功德,他能够生起他受用;但是虽然他受用,你自己也要跟他感应道交,如果你不能够去忆念他的圣号,这样的感应就不能建立了。所以说「瑜伽师」在禅定当中,能够依止「种种的胜解」,能够转变很多很多的环境,但是这个只是他自己能够受用;那八地菩萨能够他受用。看偈颂: 死凡夫,可能有因缘坐车、坐船,发生了灾难,这个时候,至心称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
 
丑二、颂(分二:寅一颂前共相;寅二颂前譬喻) 寅一、颂前共相
 
偈「颂」当中分二科:「一、颂前共相;二、颂前譬喻」。看「颂前共相」,把前面共相的道理作一个总结。
 
此中二颂: 难断难遍知,应知名共结, 瑜伽者心异,由外相大故。
 
有情众生的共相是很难断的,在果报上很难断的,因为这个是众生的共业,就算佛陀成佛了,佛陀无量无边的功德,但是他还是不能改变这个众生的世界,佛陀那么厉害,也不可能使令三恶道消失,不可能!为什么呢?这个是「难断难遍知」,这个很难了解,而且很难去断除的。为什么呢?「应知名共结」,因为这是无量无边有情众生共同的烦恼跟业力所创造的,这不是单方面的。虽然身为一个有止观功德的「瑜伽者」,他内「心」能够依止自己的观想不同,而显现不同的环境,但是「外」在的共「相」,毕竟是太广「大」,而难以了知、难以改变,所以我们没办法去改变这个外在的共相,只能够改变自己这一部分的不共相。再看第二个偈颂:
 
净者虽不灭,而于中见净, 又清净佛土,由佛见清净。
 
虽然一个内心清「净者」,他不能够改变这个共业所成的共相,但是他自己见到的是一个清净的国土,这第一个情况;第二个,假设这个国土是「佛」的「清净」国「土」,是「佛」的本愿力所变现的,不是众生的共业所感的,这样子「由佛ˋㄒㄧㄢ见 」(这个字要念成现),由佛的清净心所显现的,那是究竟「清净」的。比如说西方净土,这就不是众生的共相,那是佛陀大悲愿力的不共相所变现出来的,我们依止忆念弥陀的功德而感应道交,这样子就是究竟无漏的国土。前面的「净者虽不灭,而于中见净」,是约秽土来说;下面这一段「又清净佛土,由佛见清净」,是约净土来说,有这个差别。
 
寅二、颂前譬喻
 
复有别颂,对前所引种种胜解, 种种所见,皆得成立。 诸瑜伽师于一物,种种胜解各不同,
 
种种所见皆得成,故知所取唯有识。
 
这个地方把共相跟别相的道理,再作一个总结,说「瑜伽师」能够针对某「一」件事情,而生起不同的观想,而这个观想,都能够「种种」的「成」就。所以从这样的道理,我们可以知道一切法是「唯识」所现。大乘佛法不共小乘的地方当然很多,但从空观的角度,小乘只建立我空,而大乘是建立我空跟法空。大乘佛法的法空是怎么建立的呢?就是万法唯识,一切法唯识,所以法没有自性。比如说:它是个水,你说这个水的法是有自性吗?假设有自性,为什么人见到是水,饿鬼道见到是火,天人看到是琉璃地呢?所以这个水是没有自性的。大乘佛法的法空观,是建立在万法唯识的道理上。这以下作一个总结:
 
癸二、反成
 
此若无者,诸器世间、有情世间生起差别,应不得成。
 
我们了解到依报的国土跟正报的身心,有种种的凡圣差别,我们都应该以共相跟不共相的思想来观察,这样子才能够建立的,这是有共业、别业,各式各样。这共业、别业当中,我们跟圣人之间的共享,就是圣人的功德也可以跟我们共享,他有他受用的功德;但是这个时候你必须忆念他的圣号,才能够跟他共享。这就是说明这个果报差别相的建立。
 
壬二、粗重经安相(分三:癸一标名;癸二正释;癸三反成)
 
癸一、标名
 
这当中有三段:「一、标名;二、正释;三、反成。」先看「标名」:
 
复有粗重相,及轻安相。
 
我们看解释:
 
癸二、正释
 
粗重相者,谓烦恼、随烦恼种子。 轻安相者,谓有漏善法种子。
 
有情众生的果报体,除了共相跟别相以外,还有「粗重」跟「轻安」的差别。「粗重」这个「粗」就是粗恶,这个「重」就是很沉重。有些人的身心世界,他感到他的生命非常的粗恶沉重,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他内心当中有很多很多的「烦恼」,贪、瞋、痴、高慢心的烦恼,以及这个「烦恼」等流的「种子」,这个地方应该也包括罪业,就是烦恼跟罪业这个种子太多的时候,就使令一个人内心粗重。这种粗重性,一般来说,刚开始出家的人,这种相貌会比较明显。就是刚开始出家的人,他内心就是依止一念的善根,他的善根遇到三宝因缘的刺激,发动了想要修行的意乐;但是他刚刚来到僧团,他的内心当中基本上都是粗重的,你看他没有事情就是闷闷不乐,当然也不是他喜欢这样,就是他内心的烦恼跟罪业产生了遮障。第二种相貌就是「轻安相,谓有漏的善法种子」。你在三宝当中不断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个时候你的身心世界会改变,改变成一种轻松安乐的相貌。就是我们内心的种子,累积很多的善业跟善念的种子,这个种子虽然它正式的果报在来生,来生的果报才正式出现;但是在今生的时候,你会有一点消息出现,就是它即使是个种子,你都能够感受到它所释放出来的轻安相,虽然你的果报是来生,但是你今生当中也有一点征兆。是什么征兆呢?你感到你的身心特别轻安,就是这个人内心善业强。
 
癸三、反成
 
此若无者。所感异熟无所堪能、有所堪能所依差别,应不得成。
 
假设没有这种粗重跟轻安相,我们内心当中的「无所堪能」跟「有所堪能」的「差别」,就「不」能建立了。这个「无所堪能」,就是我们在修学善法,特别是修学闻、思、修智慧的时候,有些人没有堪能性,他要去听闻佛法、思惟佛法有困难,因为他那个明了性是粗重的;有些人他内心当中烦恼淡薄、善业强,他听闻佛法、思惟佛法,他就能够很容易相应、很容易随顺,就是「有所堪能」。这种差别都是跟你的烦恼,跟这个善法的种子的累积有关系。
 
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当然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但是有时候,你也要偶尔检查一下你的梦境。(呵──)你做什么梦?这也是很重要的指标。如果你懈怠的时候,你发觉你做的梦会不一样,就是这个粗重性会出现,就是你感暗钝、忧愁、恐怖等等,在恐怖的时候就不得了了,你要注意了,它是一个征兆。如果你在用功的时候,你梦境当中出现都是光明相、安乐相,虽然这个果报都还没出现,但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哈──),事实上它有征兆的,你从这个征兆,尤其是修忏的人,我们讲忏悔法门,你要判定你的罪灭之相,往往都是从梦境来判断──见好相。就是说我怎么知道我的种子改变了?这个梦境就会告诉你,由这个粗重相跟轻安相,因为在梦中的意境,你是不能主导的,你只能够让你心中的种子自然表现,所以梦中的境界是不能主导的,你不能刻意去主导它,所以它往往可以看到你内心的真实相貌。假设你是粗重相,那就要多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我看忏公师父他老人家在教导弟子们的次第,我就慢慢体会,他主要有二个重点:如果是初学者,他强调行门跟事务门,就是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他不是很重视你去看经、听经,因为你的心粗重,无所堪能,你听经效果也差;但是等到你这个烦恼罪业转变过来,轻安相的时候,他就鼓励你解行并重,就可以看经了:老人家是这样的教导方式,就是刚开始先对治粗重相,这个也是很重要的关键。
 
壬三、有无受尽相(分三:癸一标名;癸二正释;癸三反成) 癸一、标名
 
这当中有三段:「一、标名;二、正释;三、反成。」先看「标名」:
 
复有有受尽、无受尽相。
 
这个「受」就是内心的感受,我们在受果报的时候,有的果报它的感受是有止尽的,它受完就没有;有的果报在受的时候,是没有止尽的。这是标出它的名称,这以下解释它的内涵。
 
癸二、正释
 
有受尽相者,谓已成熟异熟果善、不善种子。 无受尽相者,谓名言熏习种子。无始时来,种种戏论流转种子故。
 
什么叫「有受尽相」?就是「已」经「成熟」的这些果报,它是由「善」恶的业「种子」所招感的,这样的果报的感受是有间断的。比如说你的布施、持戒,你在因地的时候,你也不是一路的布施、持戒,只是在某一个时空当中有所造作,所以得果报的时候,这个果报受完就没有了。比如说你多病,这个多病,你只要能够依止三宝,不断的忏悔,它是有受尽相,它这个种子释放完也就没有了。但是「无受尽相」,就是你内心的「名言熏习种子」,你内心当中所产生的这种邪恶的思想,或者是善良的思想,这样的种子,对你产生的感受刺激是没有停止的。为什么呢?「无始时来,种种戏论流转种子故。」我们不断的去「戏论」,这个「戏论」就是「但有言说,都无实义」,简单的说就是心中的妄想。我们不断的去相续增长这个妄想的势力,这个妄想给我们痛苦跟安乐的感受,是没有穷尽、没有间断的,所以叫做「无受尽相」。
 
癸三、反成(分二:子一成有受尽相;子二成无受尽相) 子一、成有受尽相
 
「反成」当中分二段:「一、成有受尽相;二、成无受尽相。」先看「成有受尽相」:
 
此若无者,已作已作善、恶二业,与果受尽,应不得成。
 
假设没有这个受尽相的话,那「已作」的「善」跟「已作」的「恶」,这「二」种「业」力当获得果报的时候,就不应该有穷尽的一天了,它用反方向来成立。就是说,这个业种子它得果报是有穷尽的,你不管造善、造恶都是有为法,它这个果报结束以后,这个果报就消失了。比如说:《宗镜录》讲到这个老虎,说你造罪业变成老虎,老虎这个果报体不能再有招感性了,老虎即使它吃了很多的鹿、很多的动物,这个业都是无记业,都是没有招感性的。为什么?因为畜生道的内心是暗钝,犹如梦中所造的业,是一种不增长业,这个业不能得果报。永明大师说:假设老虎这个果报体,吃这个肉有招感性,那就一因多果,它造了罪业变成老虎,老虎又使令它继续造罪,那它就永远没有出离的因缘。所以罪「业」变成一个「果」报的时候,这个「果」报体,这个时候是有「受尽」相,不能再相续下去,受完就没有了。那什么是「无受尽相」呢?这个是比较可怕的。
 
子二、成无受尽相
 
又新名言熏习生起,应不得成。
 
你内心当中错误的思想,或者是善良思想的「熏习」,这个是无止尽的。你受完以后,你内心当中还有这种思想,还可能继续造恶、造罪、造善,这个是我们比较在乎的。所以这个思想、这个正见,它为什么被列入根本法呢?就是它的主导性是相续的。你出家的时候是什么思想,你以后也是这个思想,不可能减少,只有增加而已。所以我们刚开始受戒以后,为什么要先学戒?没有错,我们很多微细的戒法,都不可能持得很圆满,事实!但是你学戒以后有一个不同就是,你起码知道在你的行为当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随顺圣道、什么是障碍圣道,你知道这件事情。即使你一时有一些错误的现行,但是你知道这个是错的,你有惭愧心,这个是非常珍贵的,就是你那个戒体,至少你这个戒体是存在,防非止恶还存在。一个人最可怕、最严重的过失就是愚痴,没有什么过失比愚痴还可怕。就是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明明做错了,他无惭无愧,那这种业就会加重。
 
所以和尚尼的慈悲,她老人家重视戒律,这是非常有智慧的。就是说我们虽然学戒,不表示我们可以把所有戒都持好,但是我们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我们的判断力没有错。一个人能够戒法有一点过失,但是知见不能有差错,就是你的根本不能有错。我知道这件事我不对,虽然我一时做得不好,我希望以后做得更好。而一个生命的增上,就是从这样的增上意乐里面不断的栽培。你一开始就不学戒,那你的依止处就完全根据你的妄想跟生命经验,你不尊重佛陀的抉择,完全根据你的妄想来判断对错,那你的生命就非常危险了。所以在这个地方讲:思想的熏习是无受尽相,它不断,你今生是这个思想,你来生还是这个思想、来生还是这个思想,它没有受尽的一天。
 
壬四、譬喻相(分三:癸一标名;癸二正释;癸三反成) 癸一、标名
 
复有譬喻相。
 
癸二、正释
 
谓此阿赖耶识,幻炎梦翳为譬喻故。
 
什么叫「譬喻」相呢?就是「幻」,幻相,魔术师依止这个手帕所变现种种的兔子相貌;「炎」就是阳焰,这个水蒸气在阳光的折射之下,所显现相似的水气;或者做「梦」;或者是眼中有「翳」,在空中见到种种的花等等。这是说明「阿赖耶识」所显现的果报,是如幻、如炎、如梦、如翳,虽然有,但是不真实。
 
癸三、反成
 
此若无者,由不实遍计种子故,颠倒缘相,应不得成。
 
假设没有这种譬喻的虚妄相,我们依止颠倒的「遍计」所执,所产生的「颠倒缘相」,就「不得成」立了。
 
这个譬喻相在修行佛法是非常重要的一关。佛教的生命观,一言以蔽之,就是因缘观:「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做如是说。」这个因缘观,大小乘在解读的时候,的确是有一点差异。我们看小乘的教法,它在解读因缘观,比较偏重「诸法因缘灭」,比较偏重无常、无我的空性,对一切法的建立比较不强调。大乘在解读因缘观,它一方面也知道「诸法因缘灭」,以这个空观来调伏心中的爱取;但是它也会看到「诸法因缘生」,有它生命的相续相,而作出正确的抉择。所以智者大师的生命观,他提出了一心三观──空、假、中三观,而他真正精彩的部分,是他的假观。大乘佛法的菩萨,他的殊胜处在假观,而这个假观就是我们这个地方讲的──观一切法如梦如幻。一个菩萨能够在有为法当中善知抉择,就是修这个假观,就是你要能够修善、度众生,都要依止这个假观的。修净土宗的人,那更重视假观了:虽然娑婆世界是梦幻泡影,极乐世界也是梦幻泡影;但是在梦幻泡影当中,娑婆世界是恶梦者也、添梦者也,极乐世界是好梦者也、醒梦者也,还是要作出抉择,有染净不同的因缘。
 
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梦幻泡影的观,怎么观察才能够生起呢?如何修假观呢?在《楞严经》当中,佛陀讲出一个方法:你要修菩萨的假观,所谓的如幻三摩地(观一切法如梦如幻的如幻),你刚开始一定要先摄用归体,一定是先观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慢慢慢慢的知道一切法的本性是清净、是毕竟空的时候,从清净心里面出来,再观察这一切法的时候,你就容易知道它是如梦如幻,「再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假设你一开始不
 
先摄用归体,就直接观一切法如梦如幻,你观不起来,你一定会认为这一切法是真实的。所以这个如梦如幻的观,是先摄用归体以后,再依体起用,你就知道这一切法有它的如梦如幻的假名、假相、假用,在这个因缘的如梦如幻当中,去做你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个是菩萨的假观。
 
壬五、具足不具足相(分三:癸一标名;癸二正释; 癸三反成) 癸一、标名
 
复有具足相、不具足相。
 
癸二、正释(分二:子一具足相;子二不具足相) 子一、具足相
 
谓诸具缚者,名具足相;
 
什么叫「具足相」呢?就是内心有烦恼的系「缚」叫「具足相」。我们生死凡夫,刚开始在学佛法的时候,完全是依止一念的信心来断恶、修善、布施、持戒,虽然能够积集善业,但是对烦恼没有抗拒调伏的力量,这种人,我们讲「修行还没有上路」,对烦恼的现行一点法子都没有。就是说烦恼现行的时候,还是由烦恼来主导,这叫「具足相」,就是烦恼一点都没办法对治。再看「不具足相」:
 
子二、不具足相(分三:丑一损减相;丑二一分永拔相; 丑三全永拔相) 丑一、损减相
 
世间离欲者,名损减相。
 
当我们不断的修行,对「世间」五「欲」的贪爱有一分调伏的力量,一般来说这是属于内凡加行位的菩萨,他在信心当中多了一分止观的力量,对于烦恼的现行,能够有部分的调伏。你烦恼现行,我有办法观察你是生灭无常的,我不随妄转,不随妄转的力量生起的时候,叫做「损减相」,你已经对它有对治力了,你多少能够作得了主了。
 
丑二、一分永拔相
 
有学声闻及诸菩萨,名一分永拔相。
 
小乘的初果到三果,乃至入了圣道初地以上的菩萨,对烦恼的种子有「一分」的断除。前面的损减相只是约着现行,这个地方是种子「永」久的断除,这个就是讲位不退的菩萨,入了圣位,他在任何因缘当中都不会退转。这个「损减相」有时候还会退转,它只是对治现行。
 
丑三、全永拔相
 
阿罗汉、独觉及诸如来,名烦恼障全永拔相,及烦恼所知障全永拔相。如其所应。
 
二乘的无学──「阿罗汉、独觉」,跟大乘无学的佛果菩提,叫做「烦恼障全永拔相,及烦恼所知障全永拔相。」假设你是修成小乘,你的果位是「烦恼障全永拔相」
 
,你内心当中没有烦恼,但是无量无边的智慧没有生起;如果你是「如来」的话,是「烦恼障」断除了,这个「所知障」也断除了。烦恼障是我执引生的,它所产生的是烦恼,烦恼即是障,障碍我们的寂静、安乐,也障碍了出世的圣道。这个所知障是法执引生的,它障碍我们所应了知的种种法门,无量的神通三昧,我们都还有所不知,这叫所知障。佛陀能够调伏烦恼,还能够无所不知、无所不见,所以叫做「烦恼所知障全永拔相」。为什么会有这二种差别的果报呢?因为「如其所应」,因为他因地的时候,他有这样不同的发心、不同的宗见,所以他就会有他相应的果报出现。
 
癸三、反成
 
此若无者。如是次第,杂染、还灭,应不得成。
 
假设没有具足相、不具足相的差别,我们从凡位的「杂染」位要变成清净的「还灭」位,这样的果位差别就「不」能建立了。就是说我们要判定杂染跟清净,是从具足、不具足相来判断的。
 
佛法在判定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它不很重视你的现行──你一时的现行;但是它很重视你潜伏的功能,这当中还比较重视你烦恼的种子是不是调伏!就是你的调伏力。它不看你的福报有多大,更不看你是不是有神通,这些都不足以判定生命的价值。就是说你是不是能够不受欲望的干扰?你这个明了的心性是不是能够得到自在?就是烦恼现行的时候,你作得了主,这是判定一个人生命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这一段「此若无者。如是次第,杂染、还灭,应不得成。」我们要判定一个人是杂染相、清净相,不看他的福报,也不看他是不是有神通,是看他对烦恼现行跟种子的调伏,是这个意思。这个烦恼的调伏除了持戒以外,就是止观,更重要就是你对烦恼的如实观照。你想要调伏烦恼,首先你要知道烦恼的相貌,你了解它是生灭无常的,你的本性是清净,它是生灭法,你是清净的,你跟它根本不相应,你就能够脱离它,「心常觉照,不随妄转」,你先有这一分的观照,再提起你的佛号,那就更有力量了!你在调伏的过程当中,只要你有一次的成功,你就有信心了,你就相信有第二次的成功、第三次的成功。而你就在不断的成功当中,累积你临终非常可贵的正念力了。我们不断的跟烦恼打仗,虽然我们打了很多的败仗,但是只要你有一次成功,就容易有第二次的成功,因为你心中的止观是真实的功德,烦恼是虚妄相。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也不一定老是挨打,你有时候可以面对它,用你佛法所学的智慧来观察它,总有一天,你会知道它不是真实的,等到你有这样真实理解的时候,你要脱离这个烦恼就容易了,这就是我们修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临终正念的栽培。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我简单的回答几个问题。
 
问:若有一个比丘尼,虽然学佛之初是接触到净土法门,可是对净土法门一直无法产生信心,但又发愿求生西方,永断轮回之苦,请法师慈悲开示,如何才能够建立对净土的信心?
 
答:这个信心的建立,蕅益大师说信心有二种:一者仰信 ,二者真信。我们刚开始对净土的信心是仰信,就是人云亦云,祖师这样讲,我们就这样相信。但是这样的相信是容易动摇的,所以我们要从仰信变成真信,就必须有智慧的观照,就是蕅益大师所说的:「闻经达理,断疑生信。」就是说,有人告诉你:前面有二条路,你往东边走是对的,往西边走是不对的。如果你对这二条路的整个过程你完全不了解,你听到这句话,你也会生起信心,但这个信心是薄弱的;等到你透过你的抉择,这二条路的因缘过程怎么样,然后你生起内心的发愿,那这个愿力是真实的。如果你对净土法门的信心还是薄弱,表示你对于净土的功德跟娑婆世界的差别,没有真实的了解。就是我们来生只有二个选择,我们不能到涅槃去,我们既然来生还有一个生命,我们应该对来生作好规划。讲老实话,我们来生只有二个选择:第一个来娑婆世界,第二个到极乐世界,二个选择而已。那你为什么要选择极乐世界?你必须要很清楚的了解,这二个之间所提供的果报差别,在修学圣道的时候,它提供的一个因缘,你必须要很清楚。这个时候,你内心当中产生的信愿才能够坚定。如果你一无所知,完全凭着宗教情操,这个信心是薄弱的。就是说如果你信心不够,你应该加强对净土教法的学习。
 
问:如果说过去曾经有谤法的因缘,应该如何的忏悔?
 
答:这个忏悔的方法,不管你是谤法也好、杀盗YIN妄也好,它的道理都是一样。在忏悔的教法当中,第一个你要发露,你必须把曾经所造的罪业显现出来,对于这
 
样的所缘境做二件事:第一个,忏悔过去的过非,就是诃责你曾经做这件事情;第二个,对未来的发愿防护。这二件事情,第一个诃责过去,第二个发愿未来。如果你忏悔,你心中根本不把这个所造的罪业发露出来、不把它这个所缘境现前,那你怎么忏悔呢?你在对治什么罪业呢?就不知道了!所有的忏悔,都应该透过发露、诃责、发愿来对治。
 
问:有些人喜欢将自己所做的功课作回向,但是有人会说:你所做的一点点功课,就要回向这么多,怎么足够分呢?能达到效果吗?(哈──)
 
答:这个是凡夫的知见。 这个回向,在大乘佛法当中非常重要。你看所有的法门,最后一定是回向,你看净土宗的五念法门:礼拜、赞叹、发愿、观察、回向;普贤十大愿王,最后也是普皆回向。这个回向法门,它能够把你微小的功德转成广大的功德。譬如你一根蜡烛,燃起百千枝蜡烛,这个蜡烛的光明不但没有损减,反而更加的明亮。我觉得我们学佛,不要用我们凡夫的情见来思惟很多法门的功德,应该要依止圣言量。其实你回向,某一个程度来说,它是扩大你的胸量,这是回事向理、回己向他,这都是把你有所得的心回向无上菩提,这个对你的功德都有加分的作用的。
 
问:证得无生法忍以后,假若受伤、或被人伤害,是否还有痛的感觉?
 
答:这个痛是感受,那为什么会有感受呢?因为我们对果报有执受。我们打这个杯子,这个杯子不会痛,因为我们对杯子没有执受。这个执受有二种:一个俱生,一个分别。如果是初地的菩萨,他应该还有俱生的我执,所以他微细的痛应该是有;但是他一入了止观,这个受的感觉就消失了,但他分别的就没有了。就算有,也是很轻很轻,因为他那个我空、法空的智慧,能够不随境转,而能够转境。就是说,圣人也应该要去承受果报,不是说圣人就能够完全不受因果的系缚,也不是这个道理;但是圣人在受果报的时候,跟我们有所差别。我们把果报当真实想;圣人在面对果报的时候,他的心能够入我空、法空的真理,所以他能够把这个因缘法空掉,差在这个地方。你看这个圣人,他也是在吃马麦,他也是在受果报,但是他的心能够转变,他能够作得了主。所以我们赞叹佛陀,不是说佛陀你好象什么都很好,当然他也是很好;但重点是,佛陀的可贵在于「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他能够得到自在。圣人这样的一个痛的感觉,对他来说,他有办法转变这个痛的感觉,他有办法的。我们没有止观的力量,那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问:何谓留惑润生?留惑润生是否只限于菩萨?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是否也留惑润生?
 
答:这个留惑润生的观念,以智者大师的说法,这是一个不了义教,就是《般若经》的通教菩萨强调留惑润生。留惑润生就是说:他在生命当中没有安立一个中道的真如,他的生命不是有就是空这二个,业感缘起。这个菩萨他只有二谛,没有安立第三谛的中道实相,那他就面临抉择了:我如果到空,我就没有招感三界业力的力量;我如果到有,又失掉空,那怎么办呢?只好「留惑」,就是我断除烦恼的现行,但是保留烦恼的种子。干什么呢?依止这个种子,再来到三界,陪着众生流转,建立佛法,广度众生。其实这个思想是不了义的。智者大师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要来到三界,不必靠种子,可以靠愿力,乘愿再来就可以了。当然你要能够依止愿力,那你就必须建立一心真如,有法身的思想,所谓的「从本垂迹,依体起用」。因为通教的菩萨,他本身的思想是二谛的思想,所以他要能够依体起用,他的理论基础就变成有困难,因为他没有建立这样的理论,所以他只好说「留惑润生」,保持烦恼的种子来滋润生死,其实是不须要这样做的。这个你可以看看《教观纲宗》。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