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黄夏年教授:中国佛教界出版时间最长的《海潮音》


   日期:2024/4/10 17:4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中国佛教界出版时间最长的《海潮音》
  黄夏年
  《海潮音》前身是《觉社丛书》。《觉社丛书》是季刊。1918年夏,蒋雨岩、陈元白、黄葆苍即大慈法师等在普陀听太虚讲佛学之后,邀至上海组织研究及宣传佛学团体,以自觉觉他为义,名为觉社。各地社员之各务其真修实证,或掩室专修,或誓期亲证,或参学于禅林,或深入于经藏,或和光同尘而宏摄受,或精勤尽瘁而事开建,或随顺逆缘而应机施法,或出凡圣躔而绝迹销声,各个独立向上发展,以践行觉社社员规约之实。当时佛教界无一专属于佛教商榷学理、讨论问题之丛刊,为了全国研究佛学、宣传佛法者精神上团结,联合融会通贯之需要,觉社创办了佛教刊物——《觉社丛书》。该书最先刊行太虚所著的《道学论衡》及《楞严》、《摄论》二书。旋于十月出版觉书即《觉社丛书》第一期,并著有出版《宣言》,这可视为太虚领导17年来的佛教运动出发点之一。此外还有觉社丛书选本出版。《觉社丛书》出版至1919年冬第五期时,读者来函请改为旬刊、月刊的要求纷纷不已,适时大慈法师在杭州购得西湖南山净梵院,潜修于西子湖畔,太虚亦有住息一年的打算,于是大家建议改觉社季刊为月刊,定名为《海潮音》。上海觉社亦因乏人主持,遂最终停办。1920年元月,《海潮音》开始创刊。[1]
  一、《海潮音》释名与宗旨
  《海潮音》创刊后,太虚大师曾发表《觉社宣言》,综述一年来弘化业绩,又作《〈海潮音〉月刊出现世间的宣言》曰:“海潮音非他,就是人海思潮中的觉音。”[2]之后太虚大师于第二年专门撰写《释海潮音》一文,从从语言学和佛教义理多方面做了解释。他说:“一、释海。豁通无住之谓海,深广无际之谓海,含容无量之谓海,出生无尽之谓海……二、释潮。 从缘起息之谓潮:因水、因地、因月、因风、因空等众缘而兴起而平息故。应时往还之谓潮:按年、按月、按次、按日、按时皆适应而流往而漩还故。有大势力之谓潮:金石、土木、人兽、鱼鸟等皆莫能抵逆、莫能禁御、莫能停止故。能为变化之谓潮:桑田、沙渚、堤岸、洲岛等每可被吞于东而吐之西,朝运南而夕移北故。三、释音。声能感心者之谓音:若各种人造之音乐,及天地时物外激内发,自然流露之种种音声,能感通有血气知觉之类,使之欣、使之哀、使之慕、使之愤、使之下涕、使之忘形者是也。声能诠义者之谓音:若各种人类民族讲话之语音,及一切依音义而形之名句文书诗歌等是也。声能表情者之谓音:若人类或其余有知觉之类之种种叹声、种种呼声是也。声能显性者之谓音;若临济之喝、云门之咦、网明之弹指、云岩之击竹等是也。四、释海潮。海有不潮者,如二乘之空海。潮有非海者,如三界之有漏。海无永断潮者,潮无不通海者。是直接从海流出旋流归海之潮,谓之海潮,依主释也。是海中所有之潮,谓之海潮,有财释也。有潮之海,然即是潮,谓之海潮,持业释也。五、释潮音。本无成见,从缘而发之音谓潮音,随顺当机,应时而施之音谓潮音,冲破现前环境,突开时下趋势之言论谓潮音,独造适宜环境,自成优先趋势之言论谓潮音。是潮之音,或音之潮,皆依士释。有此潮义之音,或有此音用之潮,皆有财释。有潮之音故音即潮;有音之潮故潮即音,皆持业释。六、释海潮音。(一)、依主释:甲、海之潮音,是从惑业苦海而转向性海、空海、心海、觉海所发生之潮音;是从觉海、心海、空海、性海而摄化惑业苦海所发生之潮音。乙、海潮之音,是契实性、应时机、所宣流之有力用、能破立的言论,非玄远迂阔笃时拘墟之说。(二)、持业释,甲、海即潮音:海是潮音之体,潮音是海之用,用依于体,体持于用,海不二故潮音亦不二,不二故谓之一音,海即潮音。乙、海潮即音:海潮是音之质,音是海潮之力,力依于质,质持于力,海潮周遍故音亦周遍,周遍故谓之圆音,海潮即音。(三)、有财释:甲、海所有之潮音,任何现势实用理想言论,总是性海、业海、空海、心海、觉海之所有故。乙、海潮所有之音,是法界海会人生潮流中所有之觉生音、救世音。(四)、相违释:甲、海非潮;乙、海非音;丙、海非潮音;丁、潮非音;戊、潮非海;己、潮非音海;庚、音非海;辛、音非潮;壬、音非海潮。海唯是海,潮唯是潮,音唯是音故,字字不相到故,义义不相涉故,一一圆成实故,一一绝对待故,‘是法住法位,世间常相住。”[3]太虚虽然从各种角度对“海潮音”三个字做了全面的解释,但是实质还是要说明此名“是法界海会人生潮流中所有之觉生、,救世音”,是化众生的潮吼之音。
  《海潮音》的宗旨是“发扬大乘佛法真义,应导现代人心正思。”[4]太虚进一步阐明:“人心超时代而本存。时代附人心而变着,谓之现代人心;虽未尝无空间普遍性,然绝不有时间的常住性,换言之,即现在周遍人世的新思潮是也。思潮的起灭相续,剎那不停。客观的境,遍显于过未,故将谓之新而所新者已旧。主观的心,恒转于现在,故将谓之旧而能旧者方新。今世俗所谓新思潮者,要亦所新之已旧,而非能旧之方新也。然此本是随俗所起的言说,则亦姑以世俗所谓新思潮者,名之曰现代人心耳。‘至现代人心’的内容为何,……第以新思潮之生起,动不由自,唯是随环境牵动而动──由境界风而动──因不得不动而动──由无明风而动──跟着了环境牵动的趋势、不得不动的趋势,推来推去,旋进旋退,或升或坠,忽上忽落,山崖石峡,土岸沙滩,不是冲倒了挟之俱逝,便是激分了让之前奔。既没有自觉,自主的力,也没有善的标准与真的轨持,不过是胡涂杂乱、混沌龌龊的一代人心的表现罢了。故必须寻出个善的标准与真的轨持,发生出自觉自主的力量来,乃能顺引着这现代的人心,使不平者平,不安者安,而咸得其思想之正。然世之纷纷讲论研究各种学说者,皆欲应导那现代人心,得一善的标准与真的轨持,使成为正确的思想力、创造力者也。我们亦窃欲加其上而顺应之,处其中而适应之,超其前而导引之,从其旁而导救之,为此研究讲论那大乘佛法。能生世间出世间善因果的,谓之大乘佛法。能生出世间善因果的,即是声闻、独觉、菩萨、佛陀的善法。能生世间善因果的,即是人天的善法。”[5]故大乘佛法的本身,即众生心是。就宇宙万法泛言之,曰众生心,即是能具能造那迷悟、真妄、染净、圣凡十种情世间、器世间的。就我们人类切言之,亦可曰人生心,即是能具能造人生世界种种事物的。虽知道这个众生心或人生心就是大乘佛法的本身,傥若不能确确切切知道这本身的真实义,是依旧不能算做大乘佛法的。何故呢?因为不确切知道他的真实义,便是迷惑故,迷惑则颠倒虚妄故,则杂乱染污故,则造恶因受苦果故,便不是专能生世间、出世间善因果的大乘佛法了。所以必显出了他的真义,乃能得到大乘佛法的妙用。这大乘佛法的真义,原是人人自心中所本有的,今不过将他揭发说明,并不曾生出了那一样来。因为开发阐明了诠他的经教,便发生了一个发扬大乘佛法真义的《海潮音》,故又谓之发生。发扬的扬,也有称扬、宣扬的两义:将这大乘佛法的真义,称举到人海思潮的最高性上去,为现代人心作正思惟的标准,故谓之称扬。将这大乘佛法的真义,宣布到人海思潮的最大性上去,为现代人心作正思惟的轨持,故又谓之宣扬。”[6]
  《海潮音》的主要功能和刊期是:“一、建言:是建立主义的。二、平议:是批评客义的。三、商论:是主客公开的商榷讨论机关,凡反对佛法、怀疑佛法、批评佛法、研究佛法、信解佛法、修证佛法所发生的问答辩驳,皆得发表于此,供世界智者的考虑。四、杂记:此如四缘中的增上缘,凡不入前三门的,皆收入此门。约言之,有笔记、小说、史志、译著、神教、哲学等类。如大乘用大能生世出世间善因果的量,凡世出世间的善法无不容纳之。每季的第一月,更附出增刊一种。第一季增刊的是佛教年鉴,第二季增刊的是法海文澜,第三季增刊的是禅苑诗藻,第四季增刊的是觉社星讯。至佛教原来是经书与图像并重的,但《海潮音》月刊上图像是有无不定的,故不能列为一门。此外、除登载些广告,便无他项了。”[7]
  二、《海潮音》的出版情况
  《海潮音》每出版一年定为一卷。第一卷12期由太虚大师亲自在杭州编辑,印刷与发行则在上海。创刊号发行后,太虚撰写了《宣言》,进一步强调该刊的宗旨。他说:“本月刊这二期草草出版,很多不完善、不纯洁的地方,同人等亦觉殊鲜惬意。但原意只是个要适应现在这人间世的时机,以发挥圆成实的真理──即大乘佛法,来解决那立需解决的种种重要问题:或有把现在人间世的需要看错的地方,或有把现代流行的种种思想学术看错的地方,或有把佛法说错的地方,统祈海内有思想学术之士,认本刊为研究宣传佛学的公开机关,俯赐指教,不胜欣祝!本刊对于近代思潮,虽间或加以评判,并非先持有何种成见,取反对态度者。如能以其实理宣示,或能用最近最新之思想方法,来说明大乘佛法的真义,径向这旧思想学术──欧战前的──已破产,新思想学术未成功的人世,再造文明,使在最近思潮的新趋势、新倾向下,弄出一个标准来,轨持来,那是尤极欢迎的了!”[8]
  第一卷出版后曾经颇得读者的赞誉,获得了良好的反响。但因太虚事情太多,无法全部投入编辑工作,于是从第二卷开始请善因法师编辑,编辑部迁往武汉,由汉口佛教会在汉口印刷。但是在第一期印出后,因质量不行,第二期又改在上海中华书局印刷,由陈仲喈发行,编辑部设在西湖弥勒院即兜率寺,后来编辑部亦迁往上海。善因编辑了九期以后,因生病,强烈要求回湖南,编辑工作几致停顿。太虚乃集京中缁素议决,遂定于从十一期起,编印发一事皆委托史一如居士,编辑部和发行部迁往北京东城大佛寺。这时由于《海潮音》得到唐大圆、张化声、张希声等人的投稿,变得“倍有生气”。[9]然而史一如同时又兼任武昌佛学院教员,故在北京编到第三卷第六期后,因工作不方便,从第七期起编辑部和发行再迁往武昌佛学院,改由武昌正信印务馆印刷,汉口佛经流通处发行。到第四卷第五期时,史一如亦因生病而离职,并于1924年下半年病世。之后《海潮音》改由唐大圆编辑。从第九期再由张化声居士编辑。1925年秋,唐大圆回湘,太虚上庐山,《海潮音》第九期改由太虚指导会觉、克全、满智等在庐山大林寺编发,印刷交上海泰东代办。[10]1926年太虚于上海虹口设佛化教育社,由陈秉良、刘仁宣住社,《海潮音》委陈秉良编辑,太虚寓居雪窦分院或育王分院的息庐,就近指导,仍由泰东图书局代印发行。从第七卷第五期起又由唐大定编,第八期起由谷馨山上海法藏寺发行。第八卷第四期起,由楞伽山民(悦安)编,经费由玉慧观支持与发行。
  这时《海潮音》因人才与资金发生困难,太虚发表《要言》,请求佛教界支持,得到了泰县钱诚善、王诚普二居士的响应。但是所拨付资金太少,仍然不能周转,太虚又于第十二期上发表乃《告徒众书》,到第九卷第八期时,《海潮音》已经无力再办,只好宣布停刊。泰县居士林为了能将这份刊物办下去,接手由钱诚善编辑,王诚普发行,发心继续维持,编辑部则迁往泰县三年。第十二卷由佛学书局担任印刷和发行,满智编辑,每年补贴佛学书局五百元以上。满智奉太虚法师之命入川主持汉藏教理院入学工作,《海潮音》第十三卷在汉口由法舫编辑,第十四卷九期前由芝峰编辑,第十期起由大醒编辑,形式与质量方面,亦时有改良进步。第十五卷由大醒、法舫编辑,止安发行在汉口印刷。1938年苇舫在武汉留守世界佛学苑,兼编《海潮音》,受战争影响,《海潮音》先后迁徙到衡阳、贵阳、最后移至重庆长安寺编辑。1939年连日重庆大空袭,《海潮音》无法出版,从十八卷第三期起,移昆明,由尘空编辑,由于度日艰难,曾经将三期(编三四五六期合刊)编为一册,由昆明朝报馆临时代印。之后再移重庆北碚缙云寺,由法舫编辑。1942年8月,改由福善编辑。抗战胜利后,《海潮音》先迁到汉口,太虚法师回到南京,再迁南京普照寺,福善编出第一期之后,由尘空继续编辑。太虚圆寂后,1948年一月,《海潮音》由大醒编辑。1950年二月,大醒法师来台湾,《海潮音》也移台湾发行。1953年大醒法师去世,《海潮音》没有人负责,由李子宽、贾怀谦,勉力维持下去。为了维持太虚大师创办的,维持了三十多年的《海潮音》,李子宽邀集部分护法集议,决定由李基鸿(子宽)为发行人,推印顺为社长,续明为《海潮音》编辑。之后因李子宽与编辑合不来,改由印顺负责编辑。1955年由乐观任发行人兼编辑。1973年,印顺辞去《海潮音》社长,改由他人负责编辑,现在《海潮音》仍然在台湾发行。但是自印顺辞职后,其影响也越来越小,“如挂在善导寺门口,那块‘海潮音月刊社’的招牌,也在纠纷中被拿下来而不知丢到那里去。”[11]
  三、《海潮音》的影响
  《海潮音》自创刊后,至今已经走过了86年的路程,成为中国佛教界历史最长的一份佛教刊物。它所产生的影响,在中国佛教界是没有任何一份刊物可以比拟的,其对推动中国佛教的发展,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海潮音》是“鼓吹太虚大师复兴中国佛教运动”[12]的刊物,它的特点首先是表现在对中国佛教复兴运动的推动作用方面。太虚大师在该刊出版八年后,曾经撰文再次强调:“佛所说法,普为有情,在人言人,普为人类,不是为少数学人作娱乐品者,亦不是离开人类以弄玄虚者,故佛法之意思,即海潮音之意思也。海潮音,本社尝释为‘人海思潮之觉音’。海是深广无际之意,须善周于人世;潮是应时而发之意,即是时代思想;音是声教文物之意,乃是宣扬法化:故海潮音须为应人海时代潮流而宣发之觉音。”[13]可见佛教的现代性是该刊一以贯之的宗旨,亦足见太虚在中国佛教运动前后一贯之精神。作为中国佛教的领袖人物太虚大师,则以鲜明的佛教改革思想而受到世人的瞩目。《海潮音》给宣传太虚的思想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太虚一生中的许多重要文章都是刊发在这份刊物上面,例如《我的佛教改进运动略史》、《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佛寺管教条例之建议》、《佛法大系》、《佛法应如何普及今世》、《佛法总抉择谈》、《佛教与人生》、《佛学的人生观》、《建设中国现代佛教谈》、《现代人生对于佛学之需要》、《菩萨行与新生活运动》、《创造人间净土》、《新旧思潮之变迁与佛学关系》《对于中国佛教革命僧的训词》、《僧制今论》、《论法相必宗唯识》《整理僧伽制度论》等。
  其次是《海潮音》的包容性与学术性。该刊曾云:“《海潮音》月刊,于过去八年中继续出版,从未中辍,遂为中国佛教界唯一之言论机关。所以能维持如此之久远者,以悉本公开态度之所致。虽有一贯之宗旨以为摄持,然关于佛学之任何歧异思想,皆可容纳讨论,故材料不虞缺乏。”[14]“本刊盖谓可从种种不同立场以标奇竞秀,各尽厥致,而无执一非余之见也。” [15]因此它“但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或可披浅似而发深真,或足施方便而探究竟,投寄本刊,皆可代为宣露,使如来无量无数之大权善巧法门,咸得以开阐无遮,靡所遗漏焉!”[16]
  在《海潮音》一刊里,刊出过不少有影响的教内外学者的文章,并且组织了多个问题的专栏讨论与专号,其中也不乏引起争论。例如第二卷第十二期善因法师发表论文,受到宜昌王咏香居士等质问,以为有同外道之相传,故弄玄虚。经解释后,知即是“唯性”,亦即释然。第四卷发表了与支那内学院诸子的争论。先有唐慧瑞与吕秋逸的释尊生卒年代争论,继有聂耦庚与史一如关于因明作法的争论,以及景昌极主张“无相分种”引起的激诤,“隐然成为武昌与南京两相对峙之佛学思潮,实为一时之盛况”。还有太虚对辨唯识圆觉宗、三重法界观,曹溪禅之新击节等文,于台贤之说不无所绌;第五卷有持松法师据贤首义以争为判教之最胜者、守培禅师主张一切法空义,抨及印光法师之高提净土。第六卷太虚对当时东密、藏密等传华之偏激趋势,发言纠正,而与一部分倾倒于咒术者,裂痕渐深。第七卷因欧阳居士批评天台教义,乃有兴慈法师等据天台宗义与辨论。第十卷登载康藏学法团大勇、大刚等如律的护持三宝一文,与印光法师等之尊孔者,在一二年间亦引起不少之风波。其对于常惺法师等之辩正,提倡律仪之功殊不可没。十二卷以来对于人物之臧否,亦时引起波折。十二三卷间,因守培师据空义横拨唯识,历经数次之辩争。十四五卷编撰者关密宗之议论,出密宗专号,责难王弘愿,王弘愿乃特出专刊以反驳,太虚大师作《王师愈诤潮中的闲话》以再破之,[17]激生之反映为最大。王恩洋居士长期撰述之人生学,尤为希有可贵之作品!但编者与其它作者偶因尖锐之笔锋,间由狭隘偏激紧张而惹起诤论。太虚圆寂后,印顺法师的文章也在此刊中大量刊出,并引起读者的争论,印顺法师被迫辞去社长一职。[18]总之,《海潮音》对于普及之净土法门,引令入胜;对于新兴之法相唯识,及日本之东密、台密,西藏之黄教、红教,予以抉择融贯扶植;对于台、贤,亦宣扬其长处;而戒律中心之声闻三藏,及中观之龙树,与实证之禅宗,尤须作贯成一气之阐发!
  第三,《海潮音》一刊中发表了大量的消息,涵盖了世界佛教界,特别是对中国佛教的动态作了大量报导,不仅保存了大量史料,而且对后人研究民国时期的佛教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可为将来著佛学思想史者之取材矣。”[19]因消息太多,兹不予录出。
  四、余 论
  作为当代中国佛教史上最长的一份佛教刊物,《海潮音》始终是佛教的一面旗帜,太虚曾经对此作过如是说:“则《海潮音》实为中国全国或普及国外之佛学宣传刊物,勿以限于一区域、一团体、一宗派之态度出之,当以佛教之广大精神,同化全江苏之僧俗佛徒,进而同化全中国、全世界之僧俗佛徒。而最要者,则在持续‘言论’及‘经济’之公开态度,愿诸君勉之!”[20]值得指出的是,太虚在这里所说的“最要者”两处不同,在民国其它的刊物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过,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如上海、北京和广州等地的佛教刊物,都体现了这二个方面,与之不同的是,其它的刊物都不具有像《海潮音》这样长久的生命力,仅仅是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不再出现了。
  《海潮音》是在一个极不安定的氛围中出生与成长的,命运多舜,中途几次面临停刊的危险。太虚本人也对该刊能否一直办下去没有信心,特别是该刊南迁重庆之后,太虚曾经发出疑问:“今始西迁入川,夏间曾议移香港而未果,故独未迁住南服,然不知今后之命运究将奚若,其将益西耶?其将转南耶?其可遄返武汉、京、杭耶?是诚随大局转移而非本刊所能自决,惟使适应人海思潮而宣佛觉音之精神意旨,弥益发皇而始终不逾……!”[21]《海潮音》“诞生于华东之沪杭,一迁北平,三度迁沪,而两移于华中之武汉居最久。”[22]在战争动乱的年代,该刊能够坚持下来,实属不易,对宣传佛教,扩大佛教的影响,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小看的。太虚曾经撰文,对比当时一些佛教刊物与《海潮音》之间的关系,认为:“佛教定期刊物之较伟大者,民初有《佛学丛报》与《佛教月报》,《佛教月报》亦为余所编,惜仅出四期为止。《佛学丛报》虽只十二期,其质精量富,至今犹有可考之价值。自民七(1918)觉书出版至蜕变为十五年之《海潮音》以来,其并行之有价值者,前有《内学》年刊,亦才五期而止。后起者为《现代佛教》与《威音》月刊。《现代佛教》虽只十期,然实承《现代僧伽》而来,故亦有四五年之历史;而今之《人海灯》尚步其后尘。《威音》之继续今亦五六年矣。《居士林》季刊,《佛学半月刊》,《正信周刊》等,则为一团体之宣传物;其它日刊、三日刊、周刊、半月刊、月刊、季刊,及南洋之《慈航》等,十五年来殆不下百余种,尚鲜有继续至三年以上者。本刊取材之精审或有不逮于《佛学丛报》、《内学》者,而博大悠久,流行遍全国各省以及南洋各埠东西洋各国,所阐扬者关于各时代、各方域整个佛教之各方面者,实无有逾于本刊,不惟求之国内无其比,即衡以东邻日文佛教月刊之最伟大者,亦无多让。且专主精审每陷于狭隘,惟博大故乃悠久。固须有三四分深造独得之微言奥义为骨干!尤须有六七分应变适宜之大权活用为精神,乃能由十五年而五十年百千万年以无穷尽!盖宫室不起虚空,莲华实生淤泥,知佛法藏之因应众生心而施设,握佛法之纲而随机化导一代一代之人心,庶可无愧于《海潮音》之名恉耳!本刊虽有或失之滥,或失之杂,然其暇未尝掩瑜,其疵不足累纯,变不离宗,引趋正觉,而可免于杂家使人漫羡无归之讥者矣!”。[23]《海潮音》在初创之际,曾经有一个宏大的构想,要“每季的第一月,更附出增刊一種。第一季增刊的是《佛教年鑑》;第二季增刊的是《法海文瀾》,第三季增刊的是《禪苑詩藻》,第四季增刊的是《覺社星訊》。”[24]但是这个构想最终也没有实现。又在创办十年之际,曾出版了《海潮音文库》,但是文库编印未精,故当时太虚“希望至二十卷时,有精读二十年海潮音其人,慎选严勘,在十分中择取二三分之可垂久远者,另编印成海潮音文库,并附以检读二十年海潮因之总目索引,则为余检阅后末雨绸缪之思也。”[25]
  在《海潮音》的历史上,太虚不仅是创办人,而且还是最主要的编辑与灵魂。从该刊初创开始,太虚就编辑了第一卷,之后虽然不断变换编辑,但是太虚仍然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参与编辑该刊的所有人员,或是得到了太虚的允许,或是在太虚的指导下完成的,其中不仅有居士,还有出家的僧人。太虚本人也对这份刊物给予了充分的关心,他不仅为该刊的出版筹措经费,而且还点评该刊的出版质量与重要论文,专门撰写了具有史料性与总结性的回顾文章。他自叙该刊在十卷之前,“盖前此余犹每为编印前之审订,至兹余以事繁不能负其责,乃为事后之评阅。然十卷之后,一、因余益无暇顾及,二、因编者之能力已强,余于本刊仅负筹款及撰文之责,而审稿评文均不复有之。”[26]一直到第十二卷,改由满智、法舫、芝峰、大醒相继编辑后,“余于此刊之担子,渐可交卸与佛学院学员。”[27]编辑人物不固定,对一个刊物来说,质量就难以保证,虽然太虚本人一直在参与编辑工作,但是由于他的事情太多,所以也只能起到一个指导作用。在太虚圆寂之后,《海潮音》就开始走下坡路,既使印顺当社长,也无回天之力,印顺辞职后,该刊的影响日减,在台湾佛教界已经无法与一些新出现的刊物进行竞争。由是说明,一个刊物除了要有领军人物之外,有一个健全的编辑部和固定人员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在制度上有了保证,有固定的编辑人员安心从事这些工作,才能使一个杂志拥有永久的生命力,才能确保该刊的内容与质量。此外,没有充足的财力保证,也是编辑刊物的一个重要致命伤,《海潮音》几十年的曲曲折折历程,就说明了这一点。它是当时中国佛教界的一个缩影,其所走过的道路,对当今佛教界办刊和办佛教文化事业,提供了一个典型的范例,值得我们去深思与研究。
  [1] 太虚云:“十月初、亦即如期出版。时奘老已将归源庵代为交卸,而大慈等赴金山受戒出堂,大觉、大勇暂留金山禅堂参学,大慈其时已宣布通过家族,妻儿等皆返宜昌家中去住,大慈仍由家中供给资用,以玉皇介绍接杭州西湖南山石屋洞相近之净梵院,筹备闭关,由玉皇管理院务。其第二子恭佐──即恒演──随侍护关,议定我亦去净梵院住,结束上海觉社,每季的丛刊,自庚申年改《海潮音》月刊。我于杭州编辑,每期编成,邮上海仍托中华书局印刷发行。十一月间,我遂收拾所有书物等,皆运杭州定住下来,在阿弥陀佛诞辰为大慈封了关。”《十五年来海潮音之总检阅》见《海》刊十六卷一期。
  [2] 《太虚大师年谱》第111页。
  [3] 《海刊》二卷一期。
  [4] 《太虚大师年谱》第111页。
  [5] 《海刊》一卷一期。
  [6] 《海刊》一卷一期。
  [7] 《海刊》一卷一期。
  [8] 《海刊》一卷二期。
  [9] 《太虚大师年谱》第127页。
  [10] 印顺《太虚大师年谱》(第219页)云:“(太虚)自传二次言及去年腊底上庐山。但会觉谓在此年初夏;彼编《潮音》至四卷而止。自传谓上山,‘将《海潮音》迁上海编发’,是知大师误忆。”
  [11] 印顺《平凡的一生(增订本)》第48页。
  [12] 印顺《平凡的一生(增订本)》第48页。
  [13]《海》刊八卷一期
  [14]《海》刊八卷一期
  [15]《海》刊九卷一期。
  [16] 《海》刊九卷一期。
  [17] 《太虚大师年谱》第365页。
  [18] 《华雨集》第五册第239至240页。
  [19] 《十五年来海潮音之总检阅》见《海》刊十六卷一期。
  [20] 《海》刊九卷一期。
  [21] 《海》刊十九卷十期。
  [22] 《海》刊九卷一期。
  [23] 《十五年来海潮音之总检阅》见《海》刊十六卷一期。
  [24] 《海》刊一卷一期。
  [25] 《十五年来海潮音之总检阅》见《海》刊十六卷一期
  [26] 《十五年来海潮音之总检阅》见《海》刊十六卷一期。
  [27] 《十五年来海潮音之总检阅》见《海》刊十六卷一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黄夏年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黄夏年教授)  

 黄夏年教授:20世纪意大利的佛教 

 黄夏年教授:20世纪俄罗斯的佛教 

 黄夏年教授:20世纪美国的佛教 

 黄夏年教授:中国禅宗典籍选编——总序 

 黄夏年教授:21世纪佛教研究的展望 

 黄夏年教授:21世纪禅宗二题 

 黄夏年教授: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以后的禅宗研究 

 黄夏年教授:大藏经编纂及电脑化座谈会纪要 

 黄夏年教授:学者的学与修 

 黄夏年教授:南北朝禅学史上的一桩疑案——玄高从浮驮跋陀学 

 黄夏年教授:石头希迁与《肇论》 

 黄夏年教授:中兴七塔寺的慈运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