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黄夏年教授:太虚大师的佛教组织观


   日期:2024/4/25 1:4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太虚大师的佛教组织观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黄夏年
  近现代中国佛教,是一个形势纷杂的时代。在这个特殊的时代,佛教界里发生了各种各样的重大事件。在这众多纷纭多变的各种事变中,中国佛教的组织是不得不提到的,因为它对当时中国佛教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作为当代佛教组织的领军人物——太虚大师,他对佛教组织的看法,值得我们加以关注和研究的学术对象。
  一、近代中国佛教组织成立的背景
  近代中国佛教组织的出现,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中国佛教到了明清以后,特别是在清末,已经一蹶不振,当时被人称为为死人服务和驱鬼的宗教,以及指责为封建迷信。没有生气的佛教,严重地阻碍了它的健康发展,也歪曲了佛教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太虚大师曾经指出:
  西汉以来,中国之社会,处儒教专化之下,佛法虽来中国,以避其排斥,僧乃游方之外,住持佛教之净仪。而社会之承受其化者,一为功成身退之隐逸;一为施政者借充神道设教之用,以鬼神祸福辅治愚民;故非僻于离世之禅寂,即为腐于流俗之迷信,初未尝宣传佛法之真义于民众,俾社会之伦理、政治、经济裁成于佛之教化焉。唐、宋来为僧化根本精神之禅宗,宋、明儒亦闻其风而自张门户也。夫禅宗本高建于律与教义之基础上者;元、明以降,律仪隳弛,教义淹晦,宗门亦漓为大话欺人之口头禅。持律、谈教之净土家,乃从而代之;故明、清来沙门居士之高者,大抵归崇净土。然晚清后儒化之中国民族,一被劫于西洋之武力侵略,再被劫于西洋之宗教侵略,三被劫于西洋之民治侵略,四被劫于西洋之科学侵略,门户洞开,藩篱尽撤。值此思想解放之时会,清末杨仁山居士汲汲流通精典,游扶桑者既习闻佛故,康、谭、章、严、梁氏等之政论者,亦时好谈佛,于是佛之教义浸为士夫学子所留意。佛学研究会之居士团,亦萌芽于斯际,且尝有学丛报以鼓吹之。至民七、余出为有计划有组织有纪律之倡导,佛之风化,遂流行社会。军、政、商学之士,习之者渐趋兴盛,唯识、三论、真言之宗趣,亦探求日广。第回观住持佛法之僧宝则何如欤?自禅而净,已成江河就下之趋势,且今亦仅存印光法师之硕果。其他则乘机以掠名利恭敬,传律、宏宗、演教云者,亦滔滔为应赴经忏之类耳。于是住持佛教之僧位,渐为居士侵夺矣。然华严、天台二家及余兴学之结果,流布为华严学院、法界学院、清凉学院,与天台学院、明因讲舍、山家讲舍,及四川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弘慈佛学院等,亦不无承学之新僧也。但既无高等之道场以摄彼修学深造,复无改善僧制以适应施设之地,内不容于腐化僻化之旧僧,外被牵迫于民众之轻蔑于僧;于是除少数之高蹈遐举者,多有反僧而从俗、变化其生活者也。
  面对如此衰落的中国佛教,有志之士纷纷呼吁要进行改革。中国最早的佛教刊物《佛学丛报》第一期上曾经刊出中央的文章《佛教进行商榷书》。作者认为:“法王郅治,今古而常存,何期象教陵夷,为兹世之诟病。呜呼,居今日而言,淘汰沙门,几成天演公例,亦吾侪自认不讳矣。……上焉者,厌世逃禅冥心枯寂;下焉者,假衣营养,贻玷梵林。无补世道人心,转为社会。藉口所谓狮子身中虫,自啖其狮子之肉也,宁能与世界宗教竞生并存乎哉。我诸方大德奈何不猛省时机,力图振作耶。其随波逐流,因循观望者无论矣,即或能行吾道而正觉不明,自生障碍,遂致放任,弃本分者,往往而是。要皆智愿薄弱,罔知观机逗时,因势利导,从根本而着手故也。……愿我方诸大德秉佛不入地狱,谁人地狱之救生誓愿,奉行其固有之清规,牺牲其耽逸之利养,筹集资财,广兴学校,纳成年于轨物,培幼稚之灵明,拔濯陈根,灌输新理,本吾徒禅教律,差别等法,证如来过现未不可得心用,示三宗正鹄同为一致进行,宏造善缘,普度苦海,阐扬祖乘,骖靳儒林,能力所充,辉耀佛界,其影响可及于全国社会。厥利造糜穷,实际造福,此乃因势利导,解决根本上之问题也。”佛教徒为了挽救正在衰颓的佛教命运,煞费苦心,提出了各种想法,同时也在致力于用各种方式,将佛教宣传到社会,成立各种组织,团结起来保护佛教,振作丛林。
  近代中国佛教组织众多,曾经有过“中国佛教总会”、“佛教协进会”、佛教大同会以及佛学研究会等等组织。作为中国佛教发展的见证者太虚大师对此曾有过一段精辟的总结。他说:
  在昔虽亦有在寺院宣讲经论之法师,而听众限于僧徒或少数善信男女,鲜能影响学界及一般社会人士者。迨杨仁山居士在金陵设佛学研究会,而章太炎等邀月霞法师赴日本为留学生讲经,蒯若木等在北平邀道阶法师讲研佛学,实开学界、政界之学佛风气。入民初、李证刚七人筹设佛教会,发布文告,欲一举而灭寺僧,代以居士佛教,旋以遭反对而自停止。时有狄楚卿等在沪出《佛学丛报》,范古农等亦于杭嘉设会研究佛学。至民国四年,因日本要求来中国传布佛教,北京政局中人发起请谛闲、月霞二法师,开讲经会,影响渐广。民七、笔者与蒋作宾、陈元白、章太炎、张季直等在沪设觉社,公开演讲佛学,并出《觉社季刊》——后改为《海潮音》月刊——;自是汉口、北京、杭州、武昌、广州各地,时有公开主讲经法会;由各界学佛居士为主体所组成之佛学会、佛学社、佛教正信会、佛教居士林等团体渐多。若靳云鹏领导天津居士林,胡瑞霖领导华北居士林,皆负时望;而以谢健、梅光羲等之南京中国佛学会,为有全国性质之组织。
  从太虚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知道,近代中国佛教的组织形式成立的背景是从弘传佛教,宣讲佛教文化的活动而开始的。当时整个中国佛教界没有生气,一些有眼光和有学问的佛教僧人,一些佛教学者和居士们为了让佛教能走人社会,积极开展讲经研讨的活动,佛教在这种形势下开始出现了生机,共同的信仰,共修钻研,促使人们走到了一起,成立了若干卫教弘法的团体。
  另一方面也与当时佛教界缺少人才,日本真宗乘机传人中国,中国佛教受到了严重地来自域外的威胁,佛教界为了自保,提倡办教育,致力于培养人才,促使了僧教育会之类的组织出现。太虚曾经回忆:
  当时国人去日本留学的很多一因觉得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以后,已成为一个强国,所以值得我们去就近学习——而日人到中国来的也不少。 日本盛行的真宗和曹洞宗底布教师也跟着来华了,故有曹洞宗的水野梅晓,在长沙与湖南僧界长老办僧师范学校;而扬州天宁寺文希办普通僧学校,亦因此而起。我国僧众因受了国家社会对佛教摧残,和日僧来华传教影响,便起了依赖日僧保护寺产的心愿;日人眼见我国佛教受摧残,也效法西洋耶稣教来华传教的办法,引诱中国的僧寺受其保护,故杭州就有三十多寺投入了日本真宗的怀抱。那时、日本真宗来华代表为伊藤贤道。杭州各寺在真宗保护之下,如遇提僧产、占僧寺等情,就由日本领事出面保护。因了这些瓜葛而闹出很大风潮,连地方长官如浙江巡抚也不敢做主判断,把这种情形呈报中央政府——那时应该说是入奏皇上一。结果、一方面向日本交涉,把投入真宗的事情取消;一方面由政府下诏保护佛教,并令僧众自办教育,故有僧教育会的产生。于是全国各省各县,纷起组织教育会,与普通教育会成了对立的形势。
  此外,佛教组织的出现还与当时的庙产兴学有重要的关系。一些地方政府看上佛教寺院的庙产,欲将其收归政府,于是打着办学的旗号,将寺产没收充公,佛教界迫于这种压力,纷纷起来自保,成立了全国性的佛教组织,向中央政府请愿,力图保护寺产。太虚曾经说过:
  南京临时政府的时代,除我领导的“佛教协进会”及八指头陀领导的“中华佛教总会”外,另有谢无量发起的“佛教大同会”,及李政纲、桂伯华、黎端甫等七人所发起的“佛教会”。大同会曾来与我洽商,未几即灭。佛教会初起,布告、会章、及利、大总统复函,声势张甚。逮发第二布告,以斥骂僧尼四众,有一举摧灭之而另建李政纲等新佛教企图,大受全国佛教徒的抨击。反之、其时中华佛教总会,则依各省县原有的僧教育会改组为分支部,已有成为全国佛教团体的趋势,李政纲等乃自动将其佛教会宣布取消。然各省占寺夺产之风仍炽,而“中华佛教总会”尚未得北京政府批准,认为法团。时道阶为北京法源寺主,文希亦在北京,乃邀八指赴北京以奠总会基础。值内政部礼俗司杜某,方分别寺产以议提拔,八指力与争论后,归法源寺而殁。诗友熊希龄等以其事闻袁大总统,遂用教令公布“中华佛教总会”章程,会章始生效力,然趋重保守而无多改进的希望。上海开入指头陀追悼会于静安寺,我撮佛教协进会的要旨,演说佛教的学理革命、财产革命、组织革命以抒所悲愤。《佛学丛报》为文抨击,我作《敢问佛学丛报》以驳难,亦为辛女革命中佛教波澜的尾声。
  总之,为了保护佛教的利益,让佛教能够重新振作起来,佛教界人士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除了提出各种理念和提倡改革的思想之外,另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成立护教弘法的组织,以及僧教育的团体等等,近代中国的佛教,就是在这些方式运作下,重新开始复兴起来的。
  二,太虚的佛教僧制改革组织观
  太虚是近代民国时期佛教的领袖,在僧俗两界中占有很高的地位。他有一个计划,要建立不同的佛教组织,把全国的佛教徒组织起来。他说:“我的计划是要全国的僧众,每个都真正有住持佛教的资格。正信会是以摄化在家信众为目的,重在将佛法普遍深人民间,使全世界的人类,都变为佛陀的信徒。这和僧团组织大不相同,僧团是住持佛法,这是专为佛教普及人类。我国古来的佛教制度,全以出家人为代表,在家佛徒没有独立组织,要实行佛法即须出家,在家是不能的;而且素有学佛要待年老和摆脱家庭环境的思想,故在家众没有离开出家众的制度。我觉得这是一种错误,故有在家与出家分别组织的制度;出家佛徒要提高其僧格和地位,能真正住持弘扬佛法,使人们崇仰为导师;在家佛徒则使其由研究信解佛法的学理,行为则以社会道德为基本,实行五戒十善之人间道德,改良社会、政治、文化、教育、风俗、习惯。这种平易近人的道德规律,最易于实行和普及人间,使人人都可以学佛,都可以做一个佛教徒。当时我对于改进佛教制度,有这样理论建立,我虽在闭关的时期没有作其它的活动,却集成了我对于改进佛教的理论。”太虚指出了佛教的把在家人排斥在外的“错误”,提出在家人也要成立诸如正信会这样的居士组织,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推动了在家人学佛的兴趣,保护了学佛教者的利益,在家人和出家人其实是不能分开的,因为缺少了哪个都不行。故太虚“深感尊重三宝,调融四众之诚愿,实为复兴中国佛教之精神要素。盖今后佛教之建立,须托命于四众——或七众有秩序之和合组织,不和合不能有秩序,无秩序亦不能成和合。”
  虽然太虚有建立佛教组织的构想,但是他一直认为,在佛法僧三宝中,僧宝的权威与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因此他在各种场合都极力地维护僧宝的地位,并且试图将所有的出家众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再次振兴中国的佛教。他说:
  执持营私,则出一家又入一家,离僧的真义更远了!要以僧团共同的生命为第一生命,至于个人、庵寺,都要属于大僧团生命中。要充实而且发扬大僧团生命,不因有自身、自寺、而使生障碍,影响僧周。如能有利于大僧团,即牺牲自身、自寺、亦应为之。现时佛教衰落,尤其中国佛教更衰落,要振兴佛教,必须充实且发挥僧团的力量。中国因宗族思想浓厚,影响到佛教亦成为一庵一寺变相家庭、徒子法孙的制度,此种现象,明末清初以后逐渐加盛,最为近代佛教衰落之要因!现在佛教会基本单位是以县为单位,尸县之中出家者都各有小庵或参学住持的丛林,如各守其私,就影响县佛会的健全;要能超过为一寺一庵的心量而力为一县的佛教会,县佛会遵照省佛会的指示办理,省佛会又受全国佛教会的指挥为基础。所以同时还要将力量贡献到省佛会乃至全国佛教会,如总会有所提倡,各省会、县会、就要努力遵办。在民国初年,我曾作过整理僧伽制度论,对在家信徒的名“佛教正信会”,出家的别名“佛教住持会”,以僧就是会了。现在就普通习惯称佛教会,并容信徒参加,但仍以僧众为主,而信众则为协助。故今后要以全国佛教会为已出家入僧的人第一生命。其余、皆为充实及发扬此大生命——(僧)——而起的事。
  可以看出,在太虚的思想里,僧团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了,因为佛教的传承,是要靠人来实现的,所以僧人是佛法的直接传承者和传播者。出家人住在寺院里,过着六和敬的生活,因此僧团才把“共同的生命为第一生命”,所有的一切都要以僧团的利益为出发点,为此“要充实而且发扬大僧团生命。”“或作佛团所办的社会实业,地方公益,或办佛教会等等机关,均赖有出家人为之办理主持。盖佛法之建立,以世界众生为依止,故作资生事业,乃是佛教的本分。”因此他强调“僧观”非常重要,并且构思了具体的僧观内容。他的僧观内容如下:
  甲 胜义僧宝虽在三乘圣众或贤圣众,但此土之住持僧宝,必在出家五众,尤在苾刍众。
  乙 他方净土虽或纯一菩萨僧,无有在家出家之别,但此浊土则须出家菩萨乃入僧宝。
  丙 住世持教之佛徒团,应依七众律仪而建立。在家二众佛徒,虽非全僧,亦非全俗,此为已进三宝之门者,异于隔离三宝之凡俗,故曰近事,为介于僧与俗之间,可称为“居俗近僧众”。受三皈以上及日本之真宗徒等,皆摄属于此。由此中修转轮王十善行者,摄化民众,建设新社会,利乐人世。
  丁 尊敬三乘贤圣僧,弥勒菩萨等虽现天相,亦同大乘圣僧尊敬。
  戊 崇敬出家住持僧众——但最低限度,须明佛法大义、信心充足、能持英刍四根本戒者,乃认为出家住持僧众。
  己 不知佛法亦无信心且不持戒者,应驱出于僧众之外,不认其为出家僧众。
  庚 由具僧相僧德之僧众建设佛教清净幢相之新僧宝,师表人天。此为《觉社丛书》第一刊以来一贯之宗旨。若能成立一海潮音学社以持续此对于佛法僧之宗旨者,则为持续海潮音生命。否则虽仍月刊一编,亦非复海潮音之持续。徒众中亦有分办《海潮音》流类之杂志者,若四川、泰州、陕西等之佛化刊物;亦有办佛学院流类之学院者,若闽南、四川等佛学院,及乳狮学院,觉贤学校、佛化学校等。亦有办正信会流类之在家佛徒团者,若北京佛学研究会、泰洲念佛会等。更有持续或创设之佛徒集团者,若北京之世界佛教联合会事务所,中华佛教联合会筹备处,及各地曾办之佛教联合会与佛徒协会等。凡是等等,今虽未能鲜明此一佛法救世运动之标帜,而为此一运动之主军;但从此若能认清住持僧与正信众分宜所在之宗旨,分工互助以坚持不退,进行不懈,亦未尝非将来得告成功之因素也,愿皆勉旃!
  太虚是中国佛教改革的先驱,他的志向是“志在整理僧伽制度,行在瑜伽菩萨戒本”,因此他在当时中国佛教界中开始了他的佛教革命运动。他的志在整理僧伽制度的想法是一个有具体理论,且有操作实践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建立佛教组织是这个想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太虚说:“民十五、六间,社会起大变动,河南省等有毁灭僧寺之案,全国僧寺岌岌危殆。至十七年,在庙产兴学呼声下,有内政部新订管理寺庙条例公布,颇能激起全国寺僧保护寺产之热情。时笔者在南京筹设中国佛学会,开办僧众训练班,并定次年召开全国佛教徒会议。上海另有江、浙佛教联合会之设,亦提出整理僧伽方案。然改革或整理僧寺,为笔者民初首先启发之运动,民四着整理僧伽制度论,曾订详细之办法,后于《海潮音》月刊等亦屡有关于改善僧制、寺制之论述。至民十七、八间,遂颇有成熟之势。故民十八组中国佛教会及分设各省县佛教会,以成全国系统之组织,笔者于其时一二年间实主持之。”②虽然这个革命运动最后失败了,但是他的影响还是波及世人,并且直到今天。他认为,中国佛教的衰落,直接的原因就是中国社会的宗教观念影响,使“一庵一寺变相家庭”,最终形成了“徒子法孙的制度”。现在要复兴佛教,僧人的力量要充分地发挥出来,要改变“一庵一寺变相家庭”和“徒子法孙的制度”,变家天下为公天下,如此佛教才能重新焕发出生机。在他所构想的佛教改革理论体系中,三大革命是其最早提出的理念,其中“僧制革命”最早就叫做“组织革命”,表达了太虚的想法。他后来回忆说:
  偶然的关系,我与许多种的革命人物思想接近了,遂于佛教燃起了革命热情,在辛女革命的侠情朝气中,提出了教理(那时叫学理)革命,僧制(那时叫组织)革命,寺产(那时叫财产)革命的口号——这三句口号,曾为当时《佛学丛报》所批驳,我又作《敢问佛学丛报》的反驳——;与若干曾受新教育的僧青年为中心,设立了佛教协进会。
  太虚在坚持以僧人为本位的前提下,强调要发挥僧人的作用,而要让这种作用能够充分的发挥,组织上的保证肯定是必不可少的,为此他又提出了“僧自治会”的概念,认为:
  依照当时各行有各行的行会设立,我又提倡“僧自治会”。意思是说:僧众应该实行独立自治,自己管理自己,不受地方豪绅的压迫。当时地方人士,往往利用“十方”二字发生干涉,连法院的法官也弄不清,都以为“十方”僧寺是指地方人民而言,故时有自称“十方”驱僧提产的事件发生。他们实不知道“十方”是指的十方常住僧伽,故我针对他们的误解而有组织“僧自治会”的提议,但这理论始终未见实行。
  虽然太虚的“僧自治会”从没有成功过,但是他曾经“指出一个佛教革命的根本办法”,这个办法就是:“最根本者,为革命僧团之能有健全的组织。其宗旨为:1.革除:甲、君相利用神道设教的迷信;乙、家族化剃派、祛派的私传产制。2.革改:甲、遯隐改精进修习,化导社会;乙、度死奉事鬼神,改资生服务人群。3.建设:甲、依三民主义文化建由人而菩萨、而佛的人生佛教;乙、以人生佛教建中国僧寺制;丙、收新化旧成中国大乘人生的信众制;丁、以人生佛教成十善风化的国俗及人世。这其中,关于佛教革命的僧制,则为佛僧主义;至于佛教普到民间的,则为佛化主义,佛国主义;文虽简略,义甚扼要。僧制论、正信会理论的精要,都含摄其中。当时唯一希求,是要有主干的组织去依次进行。我作这篇训辞的本旨,不是公开发表,是给予从事改进佛教运动的现代僧伽社去作实际运动。可惜大醒、芝峰在现代僧伽发表了我的训辞,以致成为文字上的东西。而现代僧伽社亦仅改为一个月刊社,不能组织成革命僧团。那时、我因预备好欧、美之行,故对于此事亦未能顾及,而十八年冬演为会觉、慈航等在安庆迎江寺昙华一现的失败行动。而我发表人工与佛学,志行的自述,僧自治会等言论,与提倡世界的中华的佛教联合会之组织,亦为此期运动的波澜。”
  “革除”、“革改”、“建设”成为太虚佛教改革僧团组织思想的三部曲,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关涉到僧制的问题,亦即是“为革命僧团之能有健全的组织”,可见太虚是希望有一个健全的佛教组织来领导这场革命,让改革佛教的事业能够顺利地进行。虽然他强调了僧人本位的重要性,并且以僧宝为第一,但是他还是非常清醒地区分了在家众与出家众的不同情况,以及所应该承担的不同职责,包括僧伽组织与政治党团的关系。他说:
  我尝提倡僧伽议政不干治,亦曾指导僧伽参加乡区代表县省参议国大代表之竞选。但我主张僧人以国民立场的公民资格竞选,并由僧众会员为主要分子之国省县三级佛教会的人民合法团体——宗教团体是文化团体、或自由职业团体——而发动,故用不着另组政党。
  若组佛教政党,以出家僧徒领导主持欤?以在家信徒领导主持欤?前者则无论僧徒政治的学习经验,均不够条件,即令学习经验条件均够,但组党仅参与人民政权做议员欤?亦参与政府治权做官吏欤?做执军掌政司法的官吏,则非复宗教师的僧侣;做僧侣则同时不得是官吏,犹之做自由职业的律师则不得同时是司法的检察官或法官也。僧做代表人民议政的议员,固无不可,犹之商民农民工民自由职业民之为议员,仍得是商店经理或新闻记者。但政党无不以占多数组政府或分得掌政府治权的官位为目的。只参与人民议政,则无组织政党之需要。后者则在家信徒原有一部分的做议员做官吏的,组党或亦可更增加其人数。但佛教党以在家信徒为领导主持,则佛教徒向以出家僧徒为首众之制度,便为倒置而破坏。故在家信徒尽可参加各党各派或另组别种名义之政党,不应以佛教名义而组党。
  政教关系一直是世界各国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自从法国大革命提出了政教分离的政治主张之后,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政教关系似乎不再在西方一些国家政治生活中显得十分重要了。但是在东方专制国家,政教关系却一直都存在,特别是在一些以某一宗教为国教的国家,政教关系往往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变得非常重要,甚至影响了政府的工作。在中国,政教关系却是一个特例,由于佛教一直是游离于世外的宗教,从来也没有被当做国教,所以佛教在中国政教关系中显得并不重要,而且中国一直是皇权大于神权的国家,佛教只能在国家朝廷的庇护下得以生存,即释道安法师所说的“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的规则来活动。太虚是一位现代主义者,他一直主张佛教要随顺历史潮流而前进,他明确宣布不能成立佛教政党,这是由于出家人的身份所决定的,他又强调不能以佛教的名义组织政党,这也是因为佛教的宗教特殊性而确定的,所以太虚严格区分了政党与僧伽组织的区别,他所说的僧团的健全组织是严格限定在佛教界内部,而不是针对整个世俗社会而说的,也就是说,佛教界的组织与世俗社会的政治党团组织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但是虽然佛教组织不是政党,并不能说明佛教不关心政治,所以太虚又提出了“僧伽议政不干治”的思想,并且鼓励佛教两众积极参加议员的竞选,有佛教信仰的人也可以参加不同的政治群体或政党,应该说较好地把握了信仰与国家的关系,体现了信仰是私人的事情,不应干预国家政治,所以他的“议政不干治”的思想亦为现在的社会所接受下来。
  三、结 语
  太虚大师既是一个佛教理论的组织者,也是一个佛教行动的实践者,他在一生就在进行佛教改革活动中,一直在不断地进行佛教组织的工作。但是他的佛教革命是失败的,其最重要的原因正如他所讲的,“出于个人的性情气质固多,而由境遇使然亦非少。……大抵皆出于偶然幸致,未经过熟谋深虑,劳力苦行,所以往往出于随缘应付的态度,轻易散漫,不能坚牢强毅,抱持固执。”不过,除了这些原因之外,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与太虚改革佛教的想法太超前有关,当时佛教界的保守派势力强大,占据了主要的寺院,控制了寺院经济的命脉,握有实权,太虚的改革主张触动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因此他受到了来自这部分人的反对。太虚想在全国建立佛教组织,特别是把所有的僧人都给统一起采,成为佛教会的成员的想法是非常好的,其提出的计划也要一定的可操作性,可是在当时的社会,佛教僧团的素质太低,许多出家人的文化程度也不高,更重要的是僧人正在为生存而斗争,太虚的建立佛教组织的想法之所以能够实现,与反对寺庙兴学的运动有重要的关系,为了保护寺产,各地的寺院和僧人们被迫组织起来,一旦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佛教的组织作用就降低了,佛教界内部的内讧就开始了。太虚看到了这一点,努力提倡提高僧人的水平,诸如提倡兴办僧教育,做佛教文化,鼓励学术研究,在社会上宣传人间佛教的思想,等等,但是百年树林,培养人才不是在朝夕之间就能完成的,所以太虚在这方面走得过于激进,因而欲速则不达,使他的许多好想法不能够得到完全体现,这是他的可悲之处。值得欣慰的是,经过近一百年来的佛教界人士的努力,太虚的理念已经被佛教界广为接受,他所提出的人间佛教思想也成为当代佛教发展的方向,而他所提倡的佛教组织观,也在新中国实现,当代中国佛教徒的联合组织——中国佛教协会正在领导全国佛教徒走上了新生,中国佛教走进了黄金时期,在九泉之下的太虚,可以放心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黄夏年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黄夏年教授)  

 黄夏年教授:佛法本身最有科学精神 

 黄夏年教授:“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守端禅 

 黄夏年教授:抓住历史机遇 构建和谐世界 促进世界和平—— 

 黄夏年教授:禅宗研究一百年 

 黄夏年教授:现代中国佛教界最早的出版物-《觉社丛书》 

 黄夏年教授:惟贤法师与七塔寺 

 黄夏年教授:当前中国大陆佛学研究的难点与对策 

 黄夏年教授:佛教和平走进全球化与多元化时代 

 黄夏年教授:七塔寺溥常法师的振兴佛教与佛教教育思想 

 黄夏年教授:天台德韶与天台宗 

 黄夏年教授:太虚大师的与时俱进思想初探 

 黄夏年教授:明州佛教与四明知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