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黄夏年教授:石头希迁与《肇论》


   日期:2024/5/28 11: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石头希迁与《肇论》
  作者: 黄夏年
  石头希迁(700—790),青原行思门下大弟子。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高要县)人。少年时投身六祖慧能门下出家,不久六祖圆寂,按六祖临终嘱咐转为行思门下,辩对问答,敏捷承当,颇得行思首许,得法印可,随后至南岳结庵而居,住于南台寺东石台,因而获得“石头和尚”美名。希迁禅师道风卓著,戒行高超,对法蜿转,细腻有致,世人瞩目,是我国晚唐的著名禅师,禅宗曹洞宗理论的创始人之一。由于他对禅宗做出了重大贡献,寂后唐僖宗赐谥“无际大师”。身后弟子多人。说法不一。
  一
  希迁禅师礼六祖,六祖一见忻然,堪其为法器,再三抚顶而劝之曰:“子当绍吾真法矣。”(《祖堂集》卷四)于是落发离俗出家。无元十六年(728)受大戒于罗浮山(今广东省境内)。出家后,涉佛书,出法相,虽自称“不拘小节,不尚文字”,(同上)但却又因读《肇论》而多有感。关于这一问题,史乘曾有记载,文不见多,俱载如下:
  《祖堂集》卷四云:
  “因读肇公《涅磐无名论》云:‘览万象以成己者,其唯圣人乎!’乃叹曰:‘圣人无己,靡所不已,法身无量,谁云自它。圆镜虚鉴于其间,万象体玄而自现。境智真一,孰为去来,至哉斯语也。’”
  《五灯会元》卷五云:
  “师因看《肇论》至‘会万物为己者,其唯圣人呼!’师乃拊几曰:‘圣人无己,靡所不已。法身无象,谁云自它。圆鉴灵照于其间,万象体玄而自现。境智非一,孰云去来,至哉斯语也。’”
  《肇论》是东晋著名僧人僧肇所著的一部佛教哲学著述。释僧肇,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俗姓张。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家境贫寒,只好替别人抄书,一边抄书,一边努力学习,“历观经史,备尽坟籍”。(《高僧传》)初“每以《庄子》、《老子》为心要”,(同上)为书中玄幽匿测的高深哲理而叹报,后读《维摩经》,于深邃义理,乃“欢喜顶受,披寻玩味”,(同上)决定皈依佛门,剃发为僧。出家后遍览佛书,学善方等,挹龟兹鸠摩罗什之名,西去凉州求法,得什师真传,主述空义,罗什誉为“秦人解空第一者”。
  僧肇的《肇论》是一本佛教哲学论文集。全论由《涅磐无名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和《物不迁论》4篇文章组成。从南朝起,《肇论》就享誉在中国佛学界,建邺小招提寺僧慧达曾为之作《肇论疏》2卷,唐代有僧元康的《肇论疏》3卷,以后又有北宋遵式的《注肇论疏》6卷,宋净源的《肇论中吴集解》、《肇论集解令模钞》二种,元文才《肇论新疏》、《肇论新游刃》二种,明德清的《肇论略注》6卷等多种。总之,据统计现存的注疏不下数十种,散失的则更多。(参见日本牧田谛亮《关于肇论的流传》载冢本善隆《肇论研究》第281页,法藏馆)《肇论》的哲学思想丰富,思维绵密,体系严谨,逻辑性强,因之深为中国哲学界重视,是中国哲学的经典名篇,亦是中国佛教哲学的代表作,在国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
  《祖堂集》和《五灯会元》载希迁阅读《肇论》之《涅磐无名论》因而有感。《涅磐无名论》是僧肇在鸠摩罗什师逝世后,痛感恩师远去,追悼永往,翘思弥厉而作的。一天,后秦安成侯姚嵩向僧肇请教有关涅磐的问题,于是僧肇撰写了此文。全文共8000字,以问答的形式,“十演九折”,即问者提出9种责难,辩者一一作出10种回答,解释了涅磐的定义、理论、意义等等,强调涅磐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体现出一种“寂寥虚旷”的精神,变化微妙,没有相状,全无踪迹,不在轮回之中。人们对它既不能从形式上或名称上去判断,也不能去直观地把握它、认识它,涅磐在虚空中永远存在,失掉了它,也就失掉了真实的一面,得到了它,又暴露出自己的无知愚蠢,所以这是一种非世俗之人可以了解或掌握的“智慧”。僧肇撰完此文呈给秦王姚兴看,姚兴读后备加赞赏。敕令缮写,颁给诸位太子皇侄,流传甚广。一千多年来,人们一直把《涅磐无名论》看作是僧肇的优秀文论,从没有怀疑过它的真伪。但是从1938年以后,汤用彤先生对此文提出质疑,认为它不可能是僧肇所作,以后引起人们的争论。现在学术界分为二派,一派认为它是僧肇所作,另一派持怀疑态度,至今仍无定论。(参见拙作《僧肇著述研究综述》载《广东佛教》1996年第3期)
  希迁禅师所读有感《涅磐无名论》的一段话,载于文中“通古第十七”,全文如下:
  “无名曰:夫至人空洞无象,而万物无非我造。会万物以成己者,其唯圣人乎!何则?非理不圣,非圣不理,理而为圣者,圣人不异理也。故天帝曰:般若当于何求?善吉曰:般若不可于色中求,亦不离于色中求。又曰:见缘起为见法,见法为见佛,斯则物我不异之效也。所以至人戢玄机于未兆,藏冥运于即化,总六合以镜心,一去来以成体。古今通,始终通,穷本极末,莫之与二。浩然大均,乃曰涅磐。经曰:不离诸法而得涅磐。又曰:诸法无边,故菩提无边,以知涅磐之道,存乎妙契。妙契之致,本乎冥一,然则物不异我,我不异物,物我玄会,归乎无极,进之弗先,退之弗后,岂容终始于其间哉!天女曰:耆年解脱,亦如何久。”
  这一整段文的大意今译为:无名者说,达到一定境界的人必有空寂灵昧的体验,体验到空境,就不会在意世界万象的事物,万物由我心流出,执万物与我合一,只有圣人能做到!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不掌握这个真理就不能成为圣人,反之,不是圣人也不能知道这个真理,正因为掌握了这个真理才成为圣人,所以圣人与真理契合无间,凡是圣人都不能离开这个真理!这正如般若观照所说的色心不二,相即相离,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不二之理。从缘起法的角度来看,万法为空,空为万法,见佛即见法,见法即见空,诸法性空,即成见佛,物我两忘,不一不异。所以通达空境的圣人总是勘玄机于先兆,隐未来于变化,将东南西北上下六合统摄一心,过去未来同成一体。古来今往都是一样,穷本极末,没有二致。将浩浩然物我一心,就是涅磐。这就是佛经里说的“不离诸法而得涅磐”。又因为诸法无边,故求得解脱也无尽,由是推知,涅磐之道在于保持契会妙理之“妙契”,有了“妙契”,乃知万法冥然一体的真理。万物与我没有本质的差别,我与万物实质一样,物与我玄妙会通,无极是它们最后归宿。涅磐就是进而不前,退而不后,无始无终,终始不在其间!天女说:耆年(舍利弗——引者注)的解脱也无终始。
  总之,僧肇就是以般若无二,不一不异,相即相离的道理来说明涅磐解脱的通古之道。希迁禅师仅是撷取了最前面的一段话有感而发而已。他叹曰:‘圣人无己,靡所不已。法身无量(象),谁云白它。圆镜虚鉴于其间,万象体玄而自现。境智真(非)一,孰为去来,至哉斯语也。’”很明显,希迁对僧肇所说的“空洞无象”、“会万物以成己”的不一不异、“物我玄会”的般若观照的思想,有一种共鸣,因此他对它评价甚高,认为“至哉斯语也”,这不能不说是他的佛学思想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二
  般若思想是印度龙树大师建立的一种独特观照理论,由鸠摩罗什完整地在中国介绍出来,僧肇亲承乃师的真传,将其发扬光大。般若思想也是中国佛学最早流行的思潮,僧肇因对建设般若学有铸鼎之功,故被人奉为三论宗祖,继之而后的是涅磐佛性的思想。般若学的重要性在于给中国人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空有相即、不一不异的思维模式使中国人对印度的空观有了更为透彻的理解。但是佛教是一种宗教,宗教的目的是解决人的心灵问题,它的使命是让人获得解脱,所以涅磐解脱、佛性当有是佛教的最后归宿。僧肇作为一代龙象、佛学大师,他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希迁也不能回避这个问题。
  《涅磐无名论》虽然是应命之作,但是它有着自己的思想和体系。僧肇阐释涅磐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无疑是般若观照,即用相即相离、体用不二的思想来说明涅磐的现实性,“涅磐非有亦复非无,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涅磐无名论·开宗第一》)他反对在有无之外再树立一个独立的涅磐,认为取得涅磐要不离诸法,他批评说:“有无之外别有妙道,非有非无,谓之涅磐。吾闻其语,未即于心也”。)《涅磐无名论·徵出第四》)这是说只强调“非有非无”离开有无谈涅磐,是没有抓住涅磐的实质。“既论涅磐,不可离涅磐而语涅磐”。(《涅磐无名论·玄得第十九》)他最后给涅磐下的定义是:“夫涅磐之道。妙尽常数,融冶二仪,涤荡万有。均天人,同一异,内视不己见,返听不我闻,未尝有得,未尝无得”。(同上)但是从僧肇的涅磐发展思路来讲,由于他要以空观的理论来强调涅磐实践的境界、体验特点,在逻辑上必然要发展到“万物无非我造”、“会万物以成己者”的唯心所造之结果。
  希迁说“圣人无己,靡所不已”,是对僧肇的“万物无非我造”“会万物以成己者”的理解。“无己”的前提是“空洞无象”,既是“空洞无象”才能推出“万物无非我造”,有了这个前提才能“不已”,即在“无己”的情况下,做到了“会万物以成己者”,最后推出“靡所不已”的逻辑结果。唐元康也认为:“空故无象,故以万物为己体也。会万物以成己下,圣人为体,以万物之体,为己体耳”。(《肇论疏》卷下)希迁在“万物成己”的看法上完全继承了《肇论》的思想。
  僧肇认为在“儒童菩萨时于七住,初获无生忍,进修三位”(《涅磐无名论·难差第八》)的说法是不通的,因为“若涅磐一也,则不应有三,如其有三,则非究竟。”(同上)也就是说,按佛教的说法,得第七住可获得法性身,但还需要继续修习八、九、十三位,才得大圆满。从般若观照来看,涅磐不应有三,如果有三不能达到不二之究竟,所以它与般若不符。唐《元康疏》亦云:“若涅磐一也,则不应有三。……若有三乘,若有三位,明知未究竟之道。……诸经各说不同,何为取正耶。”僧肇继续评论说:“无名曰:然究竟之道,理无差也。……夫以群生万端,识根非一,智鉴有浅深,德行有厚薄,所以俱之彼岸而升降不同,彼岸有异?异自我自,然则众生经殊辩,其致不乖。”(同上《辩差第九》)肯定同趋彼岸是同,升降则有异。希迁说:“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正是对此义的继承和发挥。希迁又举有名论的话说:“有名曰:经称法身已上,入无为境。心不可以智知,形不可以象测。体绝阴入,心智寂灭,而复云进修三位,积德弥广……既以取舍为心,损益为体,而曰体绝阴入,心智寂灭,此文乖殊,而会之一人,无异指南为北,以晓迷夫。”(《涅磐无名论·讥动第十四》)僧肇接着批驳了这种责难,他说:“无名曰,经称名人无为而无所不为,……菩萨住尽不尽平等法门,不尽有为,不住无为,即其事也。而以南北为喻,殊非领会之唱。”(同上《动寂第十五》)唐《元康疏》云:“七地以上菩萨悟无生忍,得法性身,何得云儒童菩萨进修三位,广积众德耶?可见他们都从三乘三位的角度,批评了渐悟的涅磐观。希迁说:“法身无量(象),谁云自它”,也是站在般若的角度支持僧肇有为与无为相统一,顿渐圆融的观点。他认为,法身既是无象无量的,应是圆融自如的、圆满的,既进修三位,积德弥广地渐修,又入于没有生、住、异、灭变化的“无为境”,因此“法身大士,体实相空,以智寂灭,而形充八极”(《慧达疏》),“圣人自在,无为即为,为即无为也”。(《元康疏》)故圣人不执着于外缘,对“自它”强作分别自然,纯属多余了。
  “圆镜虚鉴于其间,万象体玄而自现”,是希迁对“见缘起为见法,见法为见佛,斯则物我不异之效也”的涅磐观之认识。“圆镜”是指“至人之心,皎明如镜,照万事尔”(《元康疏》)的一种自在认识,即是《肇论》所说的“总六合以镜心,一去来以成体”。“体玄”之“玄”,指“至人戢玄机于未兆”之“玄机”,是“夫至人空洞无象,而万物无非我造。会万物以成己者”之“非理不圣,非圣不理,理而为圣者,圣人不异理也”的“理”,是“道远乎哉,触物而真也”,(僧肇《物不迁论》)“无生即真,真即空也”(《元康疏》)的“空理”。“圣人体此空理以成圣……得此心者,名大涅磐。”(同上)所以希迁认为,以圆明澄净虚灵寂昧之心,鉴照于六合三世,世界万象的空理都是自现的,即自性是空的。希迁的确把“肇公此言,妙尽幽极也”(《元康疏》)的特点给牢牢地抓住了,并真切地给再现出来了。
  希迁和尚曰:“境智真(非)一,孰为去来”,“境”指证悟之阶位或境界,如“法身已上,入无为境”,“诸法无边,故菩提无边”之“诸法”;“智”指“圣智”,即“以知涅磐之道,存乎妙契。妙契之致,本乎冥一”之“圣心”、“空理”。“境智真一”即是“不离诸法而得涅磐”。“古今通,始终通,穷本极末,莫之与二。浩然大均,乃曰涅磐。”唐《元康疏》云:“《中论》云:不离生死而别有涅磐。又去诸法无边放下,此谓诸法与菩提同也。契会妙理,即是涅磐也。知万法冥然一体,是谓妙契也”。“孰为去来”则是说“物不异我,我不异物,物我玄会,归乎无极,进之弗先,退之弗后,岂容终始于其间哉!”《元康疏》云:“覆明不二也。物我同归无极之理也。推进涅磐,于先不光,抑退涅磐,于后而不后。既而不先不后,有何始终乎?”希迁从般若观照之角度把非一非异、来去无二的思想做了归纳,肯定了境与智的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没有先后始终的时间关系,融于汇通,达于一处,推为至极,誉之“至哉斯语也”。
  以上笔者介绍和考察了希迁禅师与《肇论》的关系,可以看出,希迁和尚虽然对《肇论》的解说不多,但书中记载的他的这些话都可以在《肇论》中找到根据,说明他的确是非常了解《肇论》,曾经仔细、深入地读过《肇论》,而且将其消化后,加以提炼,用自己的话来作了精辟的总结。因此我们可以说,《肇论》的般若空宗思想对石头的思想起过很大的影响。在唐代,三论宗已经衰微,研习《肇论》者鲜有人者,一部《续高僧传》仅在《玄奘传》、《道超传》、《智周传》中谈到研读《肇论》的事迹。希迁禅师就属于少数研习《肇论》之一,而且取得了成绩。史书记载他“不尚文字”,但从他与《肇论》的因缘来看,说明他并不是不读书,而是他不唯经、不唯上,通过读书,消化内容,最后为我所用。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黄夏年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黄夏年教授)  

 黄夏年教授:佛法本身最有科学精神 

 黄夏年教授:“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守端禅 

 黄夏年教授:抓住历史机遇 构建和谐世界 促进世界和平—— 

 黄夏年教授:禅宗研究一百年 

 黄夏年教授:现代中国佛教界最早的出版物-《觉社丛书》 

 黄夏年教授:惟贤法师与七塔寺 

 黄夏年教授:当前中国大陆佛学研究的难点与对策 

 黄夏年教授:佛教和平走进全球化与多元化时代 

 黄夏年教授:七塔寺溥常法师的振兴佛教与佛教教育思想 

 黄夏年教授:天台德韶与天台宗 

 黄夏年教授:太虚大师的与时俱进思想初探 

 黄夏年教授:明州佛教与四明知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