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黄夏年教授:古印度佛教的参学游行


   日期:2024/6/3 19:2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古印度佛教的参学游行
       
  佛教与旅游是传统佛教中的一个应有之题,两者一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云游”是佛门的专利,出家人总喜欢到各地参学讨教,既要参学就不能坐在家里,要走出门去,就象一片飘游不定的浮云,于各处拜师,“撷取众家之长,在机锋问答处开悟。古代的大德一生总是要走若干地方,参拜各位有学问的”高僧和祖师,特别是禅宗的禅师们,将云游作为获得开悟的门径,临济义玄为得教外别传之旨,曾几次到黄檗希运门下受到痛打,老婆心切,终于悟得一切现成,佛法全在心中。所以云游本身就是一部丰富的阅历,是一部读不完、写不完的书。
  佛教初创,释迦牟尼与弟子们住在寺院里,每天出外接受人们的供养,又在印度各地走动说法传教,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到过王舍城、舍卫城、毗舍离城、拘尸那揭罗城、瞻婆城、迦维罗卫城等国,他居住的地方桓精舍和竹林精舍都是具有园林风光的地方。许多弟子前来瞻拜,如散陀那居士“日日出城,至世尊所”。善生长者“清旦出城,诣园游观”。(1)等等。释迦牟尼主张众生平等,对弟子们说:“不应问生处,宜问其所行。微木能生火,卑贱生贤达。”(2)古印度的婆罗门教一直有出外学习的传统,该教认为人理想的生活有四个不同的时期,特别是在第四个遁世期时,要舍弃一切财富,云游四方,乞食为生,严守五戒(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忍耐、离欲),摆脱生死,获得解脱。《法句譬喻经·明哲品第十四》云:“昔有梵志,其年二十,天才自然,事无大小,过目则能。自以聪哲而自誓曰:‘天下技术要当尽知,一艺不通则非明达也。’于是游学,无师不造,六艺杂术,天文地理,医方镇压,山崩地动,博奕,妓乐博撮,裁割衣裳,文绣绫绮,厨膳切割,调和滋味,人间之事,无不兼达。”梵志是婆罗门外道,他通过游学,造访各师,学到了各种知识,“人间之事,无不兼达”,成就显著,但是他心气太高,自恃有才而傲慢,最后在释迦牟尼的调教下,“欣然信解,愿为弟子”,成为佛教徒。
  释迦牟尼本人非常强调出外学习的重要性,《长阿含经》曾经记载,盘头城有十六万八千大比丘众,释迦牟尼安排他们到外地去游学,六年以后再回来说戒。(3)佛经认为,僧人游学是善法,成就犹如师子。《佛说宝雨经》卷五说:“云何菩萨游行园林?譬如师子自性无畏,能现威势游诸园林。菩萨如是,自性寂静常能游戏无碍法林。云何菩萨依止岩窟?善男子,譬如师子依据山窟,菩萨如是常能安住智能岩窟。云何菩萨得无所取?善男子,譬如师子弃舍藏积得无所取,菩萨如是弃舍一切烦恼重担永无所取。云何菩萨如彼师子?性能勇猛有大势力,独一无二能破他军。善男子,菩萨坐于菩提道场,独一无二力能摧破诸魔军众。云何菩萨守护一切善法苗稼?善男子,譬如师子所游行处近于村邑,一切恶兽无能损坏近彼苗稼。菩萨如是所近人间及游行处,一切外道诸恶禽兽,无能损坏善法苗稼。善男子,菩萨成就此十种法得如师子。”(4)“师子”是狮子的古代用法,因其勇威,是兽中之王。传说释迦牟尼诞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云:天上天下,惟吾独尊。所以佛教说佛是人中狮子,其所坐者是床是地,都叫做狮子座。佛所发出的音声震动世界,是狮子吼。在《梵网经古迹记》卷三,对出家人出外游学的重要性作了更加鲜明的强调,认为“万行一门,所谓得意。得意而行无非是。故新学菩萨触事无知理,应游学以成圣行。如契经言,设满世界火,必过要闻法,会当成佛道,广济生死流。所以然者,如七十九云,无上菩提以慧为体,慧能引发所余一切波罗蜜多,是以于慧起邪行时,当知菩萨于彼菩提及能引法皆起邪行,是故菩萨轻身重法。何者?颂曰:慧于诸善行,如船楫所持。百千盲失路,由一眼得存。”(5)这是从哲学的高度来强调出家人外出游学的重要性,人生难得,没有经历过就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认识是来自于实践,要成就佛道,重要的在于参与,所以才有“应游行以成圣行”的说法。
  大乘佛教时期,佛教的游行参学已经非常普遍,有不同派别的参学情况,如唯识宗的创始人世亲菩萨就先学小乘有部,然后再学大乘,最后创宗立说。有处于高果位的菩萨向居士参访情况,《维摩诘经》叙述小乘声闻乘中的舍利弗、大迦叶等人前往维摩诘的住处问道,为维摩诘所挫败。五百声闻众中无人敢去。大乘菩萨乘弥勒、光严、持世、善德等也前去问学,失意而归,最后是文殊菩萨与维摩诘居士来往辨复,维摩诘最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树立了“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大乘佛教中最典型的的事例是《华严经》描绘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善财童子为了遍求法门要义,从初参文殊师利菩萨开始,游行南方各地,先参德云比丘,辗转多途,最终参普贤菩萨,得到了一切佛刹微尘数三昧门。善财经历110城,前后参访了53位善知识,故称为五十三参。据学者研究,53位善知识的身分,有菩萨5人、比丘5人、比丘尼一人、优婆塞一人、优婆夷5人、童男4人、童女2人、天一人、天女一人、外道一人、婆罗门一人、长者9人、博士一人、医师一人、船师一人、国王2人、仙人一人、佛母一人、佛妃一人,以及诸神10人。如此大规模的广泛参学各种人物,这在印度佛教史上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事例。在参学访道的风气影响下,印度佛教发展势头迅猛,当时佛教中心——那烂陀寺聚有前来学习的佛教徒上万人,史书记载:“ 僧徒数千,游学名僧通数将万,多是俊才通学。声驰异域者,其人数百,故印度诸僧皆仰则焉。”(6)这些僧人不仅来自于印度各地,也有亚洲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佛教徒,如我国著名的僧人,世界文化名人玄奘法师这时就在那烂陀寺学习,他不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且还在辩论中取得了胜利,赢得了美名,为国争光。印度那烂陀寺为佛教培养了一大批佛教的人才。
  印度佛教的参学游行的传统,促进了佛教各派的交流,对佛教的理论和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代天台宗僧人兴慈法师曾经说过:“自古胜游乌可胜纪,皆无适而不以道为利也。岂彼寄怀于风景、选胜于诗赋者所可同日而语哉!”(7)一语道出了佛教徒参学旅游的重要性。
  ——————————
  注释:
  (1)关于释迦牟尼在印度传教的情况,可参见笔者《佛陀与都市佛教——以《长阿含经》为例》一文,载觉醒主编《都市中的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
  (2)《别译杂阿含经》卷第五。
  (3)尔时,盘头城有十六万八千大比丘众。提舍比丘、骞茶比丘,于大众中上升虚空,身出水火,现诸神变,而为大众说微妙法。尔时,如来默自念言:“今此城内乃有十六万八千大比丘众,宜遣游行,各二人俱在在处处,至于六年,还来城内说具足戒。”时首陀会天知如来心,譬如力士屈伸臂顷,从彼天没,忽然至此,于世尊前,头面礼足,却住一面。须臾白佛言:“如是,世尊。此盘头城内比丘众多,宜各分布,处处游行。至于六年,乃还此城,说具足戒。我当拥护,令无伺求得其便者。”尔时,如来闻此天语,默然可之。时首陀会天见佛默然许可,即礼佛足,忽然不现,还至天上。其去未久,佛告诸比丘:“今此城内,比丘众多,宜各分布,游行教化,至六年已,还集说戒。”时诸比丘受佛教已,执持衣钵,礼佛而去。佛时颂曰:“ 佛悉无乱众,无欲无恋着,威如金翅鸟,如鹤舍空池”。时首陀会天,于一年后告诸比丘,汝等游行已过一年,余有五年。汝等当知,讫六年已,还城说戒。如是至于六年,天复告言:“六年已满,当还说戒。”时诸比丘闻天语已,摄持衣钵,还盘头城。至鹿野苑毗婆尸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佛时颂曰:“如象善调,随意所之。大众如是,随教而还。”《长阿含经 》卷一, T01, p0010a。
  (4)同(3),T16, p0305b。
  (5)同(3), T40, p0710a。
  (6)《释迦方志》卷二,T51, p0964c。
  (7)高鹤年《名山游访记·兴慈序》,上海佛学书局,1995年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黄夏年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黄夏年教授)  

 黄夏年教授:佛法本身最有科学精神 

 黄夏年教授:“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守端禅 

 黄夏年教授:抓住历史机遇 构建和谐世界 促进世界和平—— 

 黄夏年教授:禅宗研究一百年 

 黄夏年教授:现代中国佛教界最早的出版物-《觉社丛书》 

 黄夏年教授:惟贤法师与七塔寺 

 黄夏年教授:当前中国大陆佛学研究的难点与对策 

 黄夏年教授:佛教和平走进全球化与多元化时代 

 黄夏年教授:七塔寺溥常法师的振兴佛教与佛教教育思想 

 黄夏年教授:天台德韶与天台宗 

 黄夏年教授:太虚大师的与时俱进思想初探 

 黄夏年教授:明州佛教与四明知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