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增上心学分第八


   日期:2024/6/5 11: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增上心学分第八

这一部分是说的定。

如是已说增上戒殊胜,增上心殊胜云何可见?

说,增上戒的殊胜已经说完了,增上心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这里没有用“定”,而用的是“心”、增上心。我们知道,心一般是指我们现前的虚妄分别心,因为是虚妄分别心,所以有很多的烦恼,若是我们能够修学世出世间善法,那就会逐渐地得到安乐、得到光明。增上心就是说,我菩萨修学圣道,先有增上戒令自己的身口清净,你不是身口清净就完了,你还要进一步调伏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也清净,所以这里用了增上心,其实给定是一样的。

略由六种差别应知:一、由所缘差别故,二、由种种差别故,三、由对治差别故,四、由堪能差别故,五、由引发差别故,六、由作业差别故。

菩萨增上心有六种殊胜,就是所缘差别、种种差别、对治差别、堪能差别、引发差别、作业差别。根据这六种差别来显示菩萨增上心的殊胜之处。下边儿一个一个的差别来说。

所缘差别者,谓大乘法为所缘故。

“所缘差别”就是大乘所说的禅定、增上心所缘虑的对象与小乘的禅定是不一样的。“谓大乘法为所缘故”,就是说,大乘增上心所缘虑的对象是大乘教法,是大乘的教理行果。禅定是什么?就是静虑、思惟修,就是把心静下来专门思惟,现在菩萨增上心就是让你的心静下来专心思惟大乘教法。菩萨是为了成就佛道而修习禅定的,所以在禅定中是思惟大乘教法的。我们通过这《摄大乘论》,可以看出,无著论师一直在强调学习佛法的重要性,不管你修什么法门,都是以学习为基础,这给咱们中国佛教徒是格格不入的。净土宗要求专心念佛,禅宗要求专心参究,这差别很大。

种种差别者,谓大乘光明、集褔定王、贤守、健行等三摩地,种种无量故。

第二是种种差别。第一的“所缘差别”是说学习的是大乘教法,这第二的“种种差别”说的是所成就的禅定是各种各样的。长行中举出了四种三昧。第一是“大乘光明”三摩地,“大乘”是发无上菩提心,发大菩提心的人,他修学禅定成功了,他从禅定里发出光明智慧,能够照了大乘佛法的教理行果,能通达一切大乘佛法,这个就是“大乘光明三摩地”,这是强调智慧的。第二种禅定是“集福定王”三摩地,所谓“集福定王三摩地”,这是说,禅定虽然成就了,但禅定不是目的,我的目的是要成佛度众生的,于是,菩萨成就了禅定以后,还要继续积集无量无边的福德。这是得禅定以后,在禅定里继续积集无量的福德。“王”是自在的意思。“福”是福德,最简单的福就是咱老百姓说的身体健康、家庭和睦等,当然这里说的可不是这个。第三是“贤守”三摩地。“贤”是慈悲仁善,“守”是有慈悲心守护一切众生,怎么守护呢?就是教化一切众生,让众生都修学善法而不受恶报。这是说菩萨在禅定中教化众生。大乘光明三摩地、集福定王三摩地是菩萨自己培植福慧,贤守三摩地是菩萨利益众生。第四是“健行”三摩地,“健行”就是健者所行,“健”是刚健,也就是大丈夫,说,菩萨不为一切法所动摇的境界,叫刚健,他所修的三昧,叫做“健行”三摩地。长行中还有一个“等”字儿,是表示还有其它的三昧,三昧可不只这四种,有很多很多。

对治差别者,谓一切法总相缘智,以楔(xie)出楔道理,遣阿赖耶识中一切障粗重故。

“对治差别”是说登地的菩萨他在所成就的禅定里,也还是得修学的,主要是修习止观,他们修习止观是干什么的?我们修习是因为我们烦恼多,要对治烦恼,他们修习止观是干什么呢?也是来对治内心里的烦恼,难道菩萨还有烦恼,菩萨有的是细相烦恼,就是烦恼的种子。“谓一切法总相缘智”,这是说菩萨在禅定里继续修止观成就一切法总相缘智。法有总相、别相,就是总体、部分,我们是认识不了总体的。别相就是差别相,总相就是无差别相,无差别相就是真如。“总相缘智”就是缘一切法总相的智慧,实际上就是根本无分别智,又叫真如智、如理智。菩萨在禅定里发动这个真如智来修止观,就能除去阿赖耶识里的粗重种子、烦恼种子。这个就叫“对治差别”。下边儿的“以楔出楔”是个比喻,“楔”,就是小木片,木匠要作桌子,桌子腿与桌子面怎么连起来,就是在桌子面上开孔,在桌子腿上作榫,把榫往孔里放,孔与榫有时候会很合适,而有时候不是那么合适,当孔大了一些而榫小了一些的时候,就用小木片打进去,这个小木片就叫楔。楔就是不主要、很小的意思,咱们在看书的时候,有些书一开始的一小段儿,叫“楔子”。还有的时候是这样,有一段木头,孔里放了一个东西,发现放错了,要把它拿出来,可怎么用力也拔不出来,我就从反面用一个木块钉住要拿出来的东西打击,就可以把要拿出来的东西拿出来,那个木块就叫楔子。这个“以楔出楔”就是这个意思,孔里有一个楔拿不出来了,我就又用一个楔钉住它,把要拿出来的楔打出来。这个比喻就是说,现在阿赖耶识里有烦恼种子,它是个坏楔,要把它拿掉,它堵住了我们的心窍,把这个孔堵住了,我们就用“一切法总相缘智”――就是修止观成就是总相缘智、根本无分别智、真如智,来把阿赖耶识里的烦恼种子打掉,把心窍打开。就是说,止观能破烦恼种子。“遣阿赖耶识中一切障粗重”就是遣除阿赖耶识中的一切障碍种子。这就是对治差别。小乘只能对治现行,而大乘不但可对治现行,还可以对治种子。

堪能差别者,住静虑乐,随其所欲即受生故。

“堪能”就是殊胜的能力。“堪能差别”是说,菩萨安住在甚深禅定中,他可以随自己的高兴而到任何地方去受生,他看哪个地方有人该当受教就到那个地方受生去教化那该当受教的人。

引发差别者,谓能引发一切世界无碍神通故。

“引发差别”是说,菩萨这增上心学禅定能够引发出“一切世界无碍神通”,“一切世界无碍”就是说可以到任何世界去,到娑婆世界可以,到极乐世界也可以,到净琉璃世界也可以……想到哪儿就到哪儿,没有一点儿障碍。这不是小乘所能及的。

作业差别者,谓能振动,炽然,遍满,显示,转变,往来,卷舒,一切色像皆入身中,所往同类,或显或隐,所作自在,伏他神通,施辩念乐,放大光明;引发如是大神通故。

刚才说的“引发差别”是说从增上心学禅定里面引发出无碍的神通,这个“作业差别”是说引发出来的神通可以作业,作种种不同的业,长行中就举了一些情况。“能振动”,这是指威力大,可不是引起地震。“炽然”是指光明无量。“遍满”是指利益所有众生,任何世界的任何众生他都可以利益。“显示”是表现出来以开示众生,表现出什么?只要能利益众生的,他都可以表现出来。“转变”,这是让四大互相转变,让水变成火,让火变成风,有这个境界。“往来”是说可以在任何世界来往。“卷舒”,卷就是把大的变小,舒就是把小的抻大。这都是自在的境界。“一切色像皆入身中”,这句话实际上表述的就是《普门品》中的“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度之”,就是说,菩萨变现了很多化身去度众生,这些化身就是论文中说的“色像”,化身是以色法的形式显现的,所以是“色”,它们只是化身,不是实在的,所以是“像”,像就是影像。接着一句是“所往同类”,就是说,菩萨化现了各种化身,这些化身都去度众生,要去度化牛的时候,就有一个菩萨化身的牛去度,要去度化天人的时候,就有一个菩萨化身的天人去度,要来度化人的时候,就有一个菩萨化身的人来度,这就叫“所往同类”。为什么这样呢?比如说你要来度化人,可是你却是化身的豺狼来度,人见你就跑,你怎么来度?所以要化身为同类的身像来度。“或显或隐”是说,化身的同类身像或者是很明显地现出来,让你看见,和你说话,但有的是“隐”的,就是让你看不见――也就是帮助了你,但你不知道是谁帮助你的。“所作自在”,是说菩萨想作的事儿没有作不成的,为什么?作不成的他就不作,也就是说,机缘没到的时候他根本不强作。“伏他神通”是指菩萨的神通可以降伏恶人,你就是再恶的人,到菩萨这儿都不行,你恶菩萨比你还恶,让你恶不起来,你要是善良,菩萨给你帮助使你上进,你恶,菩萨给你作恶的逆缘,让你不能为恶。“施辩念乐”,“施辩”就是布施给你辩才,你没有辩才菩萨布施给你辨才,让你度众生的时候说法说得更好,能更好地度化众生,这就是咱们常说的“加持”。“念”就是“施念”,“乐”就是“施乐”。“念”就是“于曾习境明记不忘”,现在的“施念”就是说,有的修行者念力不行,老忘,菩萨就加持你,让你保持念力。念力是五力之一,在《阿弥陀经》上说极乐世界的鸟都在说法,说的就是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等,其中的五力就是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其中就有念力。现在菩萨就是加持你的念力。“施乐”就是使令听法的人心里得到法喜。妙老说也可以这么说:有些邪恶的鬼神放种种毒气,使这个地方流行瘟疫,菩萨用神通能消除这一切瘟疫,使大家身体健康,这也叫施乐。“放大光明”是菩萨在要说法是时候给有缘人发信号,通知他们。在咱们这个世界要通知是打个电话呀什么的,菩萨就是放光的,菩萨在这儿一放光,十方世界有缘的人,或者他方世界的菩萨就来了,来捧场听法。大乘经典上佛陀说法的时候很多都要放光。“引发如是大神通”,菩萨在增上心禅定里面就能引发这样广大的神通,来作利益众生的广大事业。这是不可思议的。

又能引发摄诸难行十难行故。

作业差别是六种殊胜的最后一个,不过作业差别讲的很多,刚才是说引发神通,现在说引发难行业。所谓“引发难行业”就是说,从禅定里能引发出来十种难行。论文中说“摄诸难行十难行”,就是说用十种难行可以收摄一切难行,一切难行都包括在这十种难行里了。

十难行者,一自誓难行,誓受无上菩提愿故。

十种难行是啥呢?第一个是“自誓难行”,“誓”就是誓愿,“愿”是希望作,“誓愿”则是决定要作、一定要作。论文中说“自誓难行”是指“誓受无上菩提愿”,就是说,菩萨决定要发成就无上菩提的大愿。“受”就是接受、领受,就是说我要接受无上菩提愿、要成就无上菩提愿。成就无上菩提就是成佛,成佛可不是容易的,菩萨说不容易我也要成,他不怕难。菩萨发这愿是自己要发这愿的,所以叫“自誓难行”。

二不退难行,生死众苦不能退故。

第二是“不退难行”。“不退难行”是说,菩萨发了无上菩提心,要学佛法、行六波罗蜜多、广度众生,在度化众生的时候,他也要受很多苦,比如说身体上的苦,象寒冷、酷暑,还有就是他度众生众生却触恼他等,虽然菩萨受了这许多的苦,但菩萨是不会退心的。

三不背难行,一切有情虽行邪行而不弃故。

第三个是“不背难行”。“背”就是舍弃。这是不背行难论文中说是“一切有情虽行邪行而不弃”,就是说菩萨去度众生,众生因为在生死里流转久了,你去教化他,可他不接受教化,或者说象地藏经中说的,地藏菩萨把你从险处救出来,可是一下子你就又掉下去了,菩萨再来救你,一下你又下去了,虽然如此,菩萨也不舍弃你。

四现前难行,怨有情所现作一切饶益事故。

第四是“现前难行”。就是说,菩萨去救度众生,可是众生对菩萨却恶意相向,他还要伤害菩萨、毁辱菩萨,菩萨对这样的众生也不会生嗔恨心,还是慈悲地来作一些利益你的事儿,照样来救度你。论文中的“怨有情”就是对菩萨有怨恨,你去救他可他却讨厌你。这一个现前难行就是咱们常说的以德报怨。大菩萨没有嗔恨心,你对他不好他也是不会嗔恨的,他只有怜悯心、慈悲心。

五不染难行,生在世间不为世法所染污故。

第五的“不染难行”就是指在这个世间但不受世间染污,就是不为世间一切所动。世间一切就是指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利是你得到了可爱的五欲,衰是失掉了可爱的五欲;毁是说你的坏话,誉是说你的好话,都是在背后说;称是当面说你好,讥是当面说你坏,让你好没面子;苦就是让你苦恼,乐是让你快乐。现在说这一切都不会动你的心。

六胜解难行,于大乘中虽未能了,然于一切广大甚深生信解故。

第六是“胜解难行”,说,这一位菩萨对于大乘教法中说的境界还没有证得,也就是说还没有得无分别智,但是他对于大乘的广大甚深教法还是恭恭敬敬地修学,以使自己生起深深的信解。这个也是不容易作到的。我还没有得到大乘的好处,我仍然恭敬大乘教法。我们现在有这样的人,他有不如意了,听人家说佛菩萨是有求必应的,那么就去求。比如说他得了癌,他就去让庙里给作一场佛事,或者去求活佛灌顶呀、给一个教授呀等,可是,他的病仍然没有好起来,于是他就抱怨说,佛教是骗人的,我真的去求菩萨了,可我并没有得到我想要的。我现在没有得到大乘佛教的好处但我仍然恭敬大乘佛法,这是不容易作到的,所以是难行。

七通达难行,具能通达补特伽罗法无我故。

第七是“通达难行”,就是说,这位菩萨他在增上心禅定里,他能完全通达人无我、法无我。“具能通达”的“具”就是彻底、完全。

八随觉难行,于诸如来所说甚深秘密言词能随觉故。

第八是“随觉难行”,“随”是随顺,“觉”是觉悟。随觉难行是指,佛陀的言教是为度众生而说的,但有一部分是佛陀秘意而说,就是说不是显了说,对于这些秘意而说的言教,菩萨能随顺佛陀的言教正意而觉悟。这一个随觉难行下边儿还有解释。

九不离不染难行,不舍生死而不染故。

第九是“不离不染难行”,这是说,菩萨能够不离生死,但是不受生死的染着。“不受生死的染着”就是指不会因为生死而生出许多的苦恼、造出来很多的新罪、过失,罗汉是离开了生死所以不受生死的染着,菩萨不用离开生死,就不受生死的染着。这是因为大悲心的缘故。

十加行难行,能修诸佛安住解脱一切障碍,穷生死际不作功用,常起一切有情一切义利行故。

第十是“加行难行”,“加”就是增加、增长,就是要努力精进修行的意思。论文中的“诸佛安住解脱一切障碍”是说,成佛了以后,就安住在一切障碍解脱的境界中,没有烦恼。刚登地的菩萨,还是有烦恼的,但他经过努力修行,就可以把烦恼断尽。“穷生死际不作功用”,说,佛安住在没有烦恼的境界中,是一直没有烦恼的,“穷生死际”就表示长远、长久,久到永远,因为佛本身是没有生死的,“不作功用”是说不用起心动念。虽然佛不用起心动念,但他可以“常起一切有情一切义利行”,就是说,他不用动度众生的念头而自然去度化众生。这是法身境界。十种难行是菩萨的,第十的加行难行是说菩萨在因位上就有此目的,以求达到度脱一切有情的目的。

复次,随觉难行中,于佛何等秘密言词彼诸菩萨能随觉了?

十种难行中第八是“随觉难行”,这里把随觉难行再进行一番解释。先提出问题,说菩萨对佛的什么秘密言词能随觉呢?

谓如经言:

比如经中这样说。

云何菩萨能行惠施?

菩萨是怎样修行布施波罗蜜多的呢?

若诸菩萨无少所施,然于十方无量世界广行惠施。

“若诸菩萨无少所施,然于十方无量世界广行惠施。”这就是秘密言词,我们就不懂了。这句话说,菩萨一点儿布施也没有作,可是他却是在十方世界作了最大的布施。既然他没作布施,怎么能是最大的布施呢?我们就不懂了。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比如说财施,你说你财施了,可是你根本没有财物,这能说你是布施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看233页世亲释,“谓诸菩萨一切有情摄为自体,是故彼施即是己施”。就是说,菩萨通达了平等法性、通达了真如,他们照见五蕴皆空,发现真如是平等的,与佛平等、与一切菩萨平等、与一切众生平等,真如不分你我、没有界限,是一体的,所以说,别人在十方行布施,也就是这位菩萨在十方行布施。所以说这位菩萨“无少所施,然于十方无量世界广行惠施”。再看一下487页无性释,无性释中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给世亲释意思一样,不过话稍有不同,“谓诸菩萨一切有情摄为己体,通达自他平等性故,彼行施时即菩萨施故无少施名能行施”。无性释的第二种解释是说,“以一切所有财物施于一切,是故说名无少所施”。这第二种解释有点文字游戏的味道,《摄大乘论》原文是说“诸菩萨无少所施”,无性就说,因为是多施,所以不是“少所施”,应该是“多所施”。第三种解释是说,“又所施物施者、受者皆不可得,三轮清净,是故说名无少所施。”这是三轮体空的意思,就是说菩萨观察财物、施者、受者皆不可得。世亲、无性就是这么解释的。

云何菩萨乐行惠施?若诸菩萨于一切施都无欲乐。

再看“乐行惠施”,就是欢喜,菩萨喜欢行布施。什么叫“菩萨乐行惠施”?怎么才是菩萨乐行布施呢?“若诸菩萨于一切施都无欲乐”,听佛菩萨说话可真别扭,什么叫菩萨乐行布施?如果菩萨对于一切布施都不喜欢就叫乐行布施?这不是对着干吗?我们凡夫行布施,都是有所求的,我在佛前放一串香蕉,我希望我的孙子今年考个好大学,我在佛前放五个苹果,我希望我的癌症好,这样所谓的布施,是有染着的,就象作生意一样,用一串香蕉就把佛给打发了,就想大赚一笔,佛老作赔本买卖?这不是布施。菩萨不是这样的,他是无相布施。因为菩萨是无相布施,所以是真的“乐行惠施”。这里就说了,什么才是“菩萨乐行惠施”?说,菩萨行无相布施、无染布施就是乐行惠施。

云何菩萨于惠施中深生信解?若诸菩萨不信如来而行布施。

经里边儿还说,什么是“菩萨于惠施中深生信解”?就是说,佛告诉我们修布施有大功德,我们相信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于是我们就布施,而且坚信我们行了布施会有功德,应该来说这就是“深生信解”。但现在经中说“若诸菩萨不信如来而行布施”是“菩萨于惠施中深生信解”,这可麻烦了~~“不信如来而行布施”这就是秘密言词,就是密意说法。这该怎么理解呢? 这个不信可以说成不坏信,阿含有四不坏信,就是佛、法、僧、戒,对于佛、法、僧、戒的信心不可破坏,就是因为圣者见到了诸法实相,知道一切法是因缘所生、都是无我的境界,这时他对于佛法的信心是不可破坏的。菩萨知诸法离一切相,此中无佛无众生,无佛可得,无众生可得,这叫“不信如来”。菩萨证悟诸法实相,在诸法实相中发大悲心修行布施波罗蜜,这是“深生信解”――知道“所谓布施,即非布施,是名布施”,布施不可得,这是“不信如来而行布施”。也就是不执著于佛陀的教导而行布施,我是自然而然的布施。正刚法师说是:凡愚信佛,菩萨“以内心深处发出,自得施心,不依他缘。”

云何菩萨于施策励?若诸菩萨于惠施中不自策励。

什么是菩萨“于施策励”?“策”就是警策,自我警策,就是说,我这一阵儿懈怠了,忽然心念一转,我不该懈怠!我得精进!这是“策”。“励”是鼓励,我懈怠了,别人鼓励我说,你不该懈怠,你应该精进,这是“励”。什么是菩萨于施策励呢?经中说“若诸菩萨于惠施中不自策励”!得,又完了,“不自策励”就是“策励”。这该怎么理解?就是因为菩萨证悟真如,断除了悭吝心,没有悭吝心了,就是自然能布施,凡夫是需要策励的,但菩萨不是,他是任运地布施,这就是“于施策励”。这也是秘意说法。

云何菩萨于施耽乐?若诸菩萨无有暂时少有所施。

什么是“于施耽乐”,“耽乐”就是特别好乐,特别喜欢,对于布施特别喜欢,时时要布施,可不是这时心血来潮了布施一次,而是经常的,这是耽乐。我们也有这样的人,虽然自己不是很有钱,但看见可怜人就总是布施一些。现在说什么是“菩萨于施耽乐”?“若诸菩萨无有暂时少有所施”,说,就是菩萨一直布施、无量无边的布施。要布施总得你有财富,你常常布施,那得有多少财富?菩萨因为无量劫的修行,所以他有无穷的财富,他能够一直布施。这一个就是说,为什么菩萨特别喜欢布施?因为菩萨一直在布施,他有很多财富。

云何菩萨其施广大?若诸菩萨于惠施中离娑洛想。

什么是“菩萨其施广大”,说是“诸菩萨于惠施中离娑洛想”,这里的“离娑洛想”,在印顺法师、妙老那儿都是“沙洛”。世亲释234页说,“言娑洛者,显目坚实,密诠流散,今取密义离流散想……”无性释487页给世亲是一样的。用白话说就是,“娑洛”这个词从表面上说是坚实的意思,但实际上这儿用的是秘密义――是表示不坚实的。“于惠施中离娑洛想”的意思就是说,菩萨在布施的时候,心不散乱,是禅定中行布施,所以说“其施广大”。实际上就是说,菩萨在布施的时候,因其是禅定中布施,所以是清净心布施,禅定中观想,这就能施遍一切法界,所以是广大布施。为什么菩萨的布施是广大布施?因为菩萨的布施是在禅定中布施、观想布施。

云何菩萨其施清净?若诸菩萨殟(wen)波陀悭。

什么是“其施清净”?为什么菩萨的布施是清净布施?“若诸菩萨殟波陀悭”,这个“殟波陀”,世亲释中说,“殟波陀者,显目生起,密诠拔足”,就是说,习惯上这个词是生起的意思,一般这么用,但在这儿是拔足的意思,拔足就是脚从淤泥中拔出来了。这一句论文是“若诸菩萨殟波陀悭”,表面上是说菩萨生起了悭吝心的意思,但实际上这儿是密意说菩萨从悭吝心中抽身出来了,消灭了悭吝心。这一句就是说,为什么菩萨的布施是清净的布施?因为菩萨没有悭吝心。

云何菩萨其施究竟?若诸菩萨不住究竟。

为什么说菩萨的布施是究竟的布施?“若诸菩萨不住究竟”,“究竟”在世亲释、无性释中都说是无余涅槃的境界,这一句就是说,象阿罗汉之类也布施,但当到入无余涅槃的时候,阿罗汉就不布施了,现在菩萨可不是这样的,菩萨不住于无余涅槃的境界,菩萨是尽未来际一直行菩萨道,一直布施,一直饶益一切众生的,所以说菩萨的布施是究竟的布施。

云何菩萨其施自在?若诸菩萨于惠施中不自在转。

为什么菩萨的布施是自在布施呢?“若诸菩萨于惠施中不自在转”,这个“不自在转”是指障碍布施的烦恼,也就是种种的分别心,说,菩萨制伏了烦恼、种种的分别心,这些障碍都不能“自在转”了,所以菩萨能够自在地布施。这在世亲释、无性释中的说法是一致的。“不自在转”的“转”就是生起。

云何菩萨其施无尽?若诸菩萨不住无尽。

菩萨的布施是无穷无尽的布施,为什么菩萨的布施是“其施无尽”呢?就是因为“诸菩萨不住无尽”,“不住无尽”的“无尽”世亲释上说“此中无尽,意取涅槃”,所以“不住无尽”就是说,菩萨不住在涅槃里,所以他能一直布施、饶益众生,这就叫“其施无尽”。

如于布施,于戒为初,于慧为后,随其所应当知亦尔。

这是拿布施波罗密多为例来解释了一下,说有十种秘密言词。波罗密多总共有六波罗密多,除了布施波罗密多,还剩五种波罗密多,就是持戒波罗蜜多、忍辱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禅定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在这剩下的五种波罗密多中,“于戒为初”,持戒波罗密多是第一个,“于慧为后”,般若波罗密多是最后一个。“随其所应当知亦尔”,其他的五个波罗密多都是象布施波罗密多一样,有十种秘密言词。这就是随觉难行,因为佛陀说话可不是好理解的,可能就是反话,所以要“随觉”也不是容易的。这是用六度来解释随觉难行,下边儿用十恶来解释随觉难行。

云何能杀生?若断众生生死流转。

“云何能杀生”,在我们一般的说法中,佛教第一戒就是不杀生,这里却说能杀生,佛为什么这么说呢?他这么说是啥意思呢?是不是说我们可以杀生呢?不是的,佛说的“能杀生”意思是“断众生生死流转”,就是说,佛说的能杀生意思是截断众生生死的流转,让众生不在生死里受生,说这叫“能杀生”,我们要是搞不明白的话,一听见佛说“能杀生”,把“能杀生”理解成可以杀生,这就完蛋了,那我们就在六道中受苦出不来了。

云何不与取?若诸有情无有与者自然摄取。

不与而取就是偷盗。菩萨怎么能够不与取呢?佛这话是什么意思?原来是这样的,“若诸有情无有与者自然摄取”,就是说,菩萨去度化众生,没有人说把众生交给菩萨来度,菩萨主动发大悲心来度化。没有人把众生交与我,我自己要去度化,这就叫“不与取”。菩萨来度我们,我们还拽得不得了,不接受菩萨的度化,要是菩萨不主动来度化众生的话,众生就很难出离生死。“诸有情无有与者”就是众生没有人把自己交给菩萨,“自然摄取”就是菩萨自然来度化众生,这是菩萨大悲心的缘故。

云何欲邪行?若于诸欲了知是邪而修正行。

菩萨怎么能“欲邪行”呢,原来佛的意思是说,“若于诸欲了知是邪而修正行”,就是说,菩萨知道这个YIN欲是不对的,所以他不行欲而修正行。也就是说,佛是说“菩萨(知)欲邪(故不为而修正)行”。

云何能妄语?若于妄中能说为妄。

菩萨怎么能说妄语呢?佛这话是什么意思?原来是“于妄中能说为妄”,就是说,菩萨知道一切法是虚妄的,所以告诉我们说这法是虚妄的。也就是说“菩萨能(够)说(虚)妄(的法是虚妄的这样的话)语”。应该这样解释。

云何贝戌(xu)尼?若能常居最胜空住。

“贝戌尼”就是离间语。菩萨怎么能够说“离间语”呢?“若能常居最胜空住”,原来佛说这话是这么一个意思:菩萨是告诉你要与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个“离间”,可不是挑拨离间。咱们知道,如果两个人太近了的话,不是好事儿,有的人因为太近日久生情,《楞严经》上说“情重则堕”。有的人因为太近了,用孔子的话说,叫“近之则不逊”(论语·阳货)……所以人与人之间一定要保持一个恰当的距离,即使夫妻之间也得允许有自己的社交空间。所以说,佛陀说“贝戌尼”的意思是让人与人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让太近的人拉开距离,这个“离间”,“离”就是离开,“间”是空间论。“胜空住”也是这意思――保持一个恰当的距离。

云何波鲁师?若善安住所知彼岸。

“波鲁师”是粗恶语。菩萨怎么能说粗恶语呢?也就是说,佛说波鲁师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世亲释235页说,“此波鲁师,显目粗恶语,密诠住彼岸,波表彼岸,鲁师表住,今取密义……”中间的这个“显目”的“显”是表现出来,“目”是名称,所以,“显目”就是从表面的名称上来说,前边儿已经说到过好几次“显目”了。这就是说,菩萨怎么能说粗恶语呢?佛这话是什么意思呢?“若善安住所知彼岸”,就是指,如果菩萨能够住在彼岸,那就叫粗恶语。“彼岸”就是涅槃、诸法实相。这一个很奇怪。咱可以用汉语来顺一下:在我们河南方言中,父母太喜欢这个小女儿了,当然这是幼儿的时候,小女儿特别调皮,父亲就会笑着说,“这个瞎闺女”。从字面上来看,“瞎”是坏的意思、表示厌恶,但这儿实际上“瞎”是表示喜欢。两个人吵嘴,甲说乙坏,乙就说甲,“你好~~”这一个“好”实际上表示“坏”的意思。佛经中间也有这样的情况,佛经中说的“波鲁师”粗恶语,实际上是说菩萨已经安住涅槃。是这么个意思。

云何绮间语?若正说法品类差别。

“绮间语”就是咱们平常说的“绮语”――谓乖背真实、巧饰言辞,令人好乐。菩萨怎么能说绮语呢?这里告诉我们说,菩萨的绮语是指“若正说法品类差别”,就是说菩萨用美妙的语言来宣说正法,说各种各样的、不同的佛法,菩萨能够用美妙的言词演说佛法,使众生悟入圣道,这就叫“菩萨绮间语”。

云何能贪欲?若有数数欲自证得无上静虑。

菩萨也有贪欲,“贪欲”的“贪”就是已经有了还想多要、多占,“欲”就是欲界的东西、五欲。菩萨的能贪欲是指啥?“若有数数欲自证得无上静虑”,“数数”就是一次又一次,也就是说,菩萨一次次地想要成就无上静虑,这就是菩萨的贪欲。我一次次地想成佛,这也是菩萨的贪。宣化上人说,我让你们都不要贪,我要贪,我要贪盖一个大庙,让人有地方修学佛法。就是这样。

云何能瞋恚?若于其心能正憎害一切烦恼。

菩萨也有瞋恚?怎么可能!菩萨怎么能有嗔恚心呢?有嗔恚心那还叫菩萨吗?论文中说,“若于其心能正憎害一切烦恼”,原来是这么回事儿,说,菩萨在修止观时,他发现内心里竟然还有烦恼,他就“憎害一切烦恼”,憎恶烦恼恰恰是正念。

云何能邪见?若一切处遍行邪性皆如实见。

一般说的邪见就是指不信因果、不知缘起等,现在说菩萨也有邪见,奇怪了,佛陀这话是什么意思?“若一切处遍行邪性皆如实见”,原来是这么回事儿:菩萨认清了一切邪见。按说,认清了一切邪见就该叫消灭了邪见才对呀~~不过这里佛陀叫它为“(菩萨)能邪见”。“一切处”就是说一切因缘生法的地方,本来一切都是依他起,可是却有了“遍行邪性”,就是遍计执性。本来是依他起性,却被认成了遍计执性,本来一切法都是以阿赖耶识为种子所变现的,你却非执著一切法都是真实的,这就叫“遍行邪性”。

甚深佛法者,云何名为甚深佛法?此中应释:

刚才是从十恶方面来解释随觉难行,现在要从甚深佛法方面来说随觉难行了。也就是从甚深佛法方面来说秘意说法。

谓常住法是诸佛法,以其法身是常住故;

这一句是说,只有常住法才是佛法,这是因为诸佛经无量劫的修行所成就的果报是永久存在的。“常住法”是指什么呢?论文中说是“其法身是常住”。就是说佛所成就的无量功德庄严的法身才是常住的,只有断除一切烦恼以后得证的法身才是常住的,这个才是真佛法。

又断灭法是诸佛法,以一切障永断灭故;

这一句说,断灭法是佛法。怪哉,刚说了常住法是佛法,马上就说,断灭法是佛法,佛说话怎么这样呢?佛陀这话是啥意思?难道是他非要把人搅糊涂他才高兴?这样显得他高明?不是的,佛陀这话是有秘意的。说,这是指“一切障永断灭”,就是说,佛菩萨经过长时期的修行,把所有的烦恼障、所知障都彻底的、永久的断灭了。断二障当然是佛法了。咱们也可以这么说,常住的是佛法、断灭的是佛法,除了断只有常,除了常只有断,现在断、常都是佛法,是不是一切都是佛法?

又生起法是诸佛法,以变化身现生起故;

这一句说“生起法是诸佛法”,生起就是原来没有现在因为因缘就有了、现出来了,这是佛法。这个是指“变化身现生起”,就是说,菩萨因为要度众生,众生在生死中流转,要度什么人就得接近什么人,因为是生死凡夫,你用清净法身来度,这行吗?不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就得来给生死凡夫作朋友,打成一片,这样才能教化他。于是,佛陀就变化出一个身形,以人的样子来度人,以猪的样子来度猪……现在他这个变化身现出来了,这就是生起法,生起法就指这个。度众生是不是佛法,当然是!所以说“生起法是诸佛法”。

又有所得法是诸佛法,八万四千诸有情行及彼对治皆可得故;

“有所得法是佛法”,啥叫“有所得”?就是可以见闻觉知的法。这儿说的“有所得法”是指的什么?论文中说了,是指“八万四千诸有情行及彼对治”。“八万四千诸有情行”就是一切众生的内心活动,内心活动了有些表现在外的就是身行、语行、意行,也就是三业,实际上就是我们的烦恼。“彼对治”就是佛的变化身来为宣说的对治烦恼行的方法。我们有烦恼行,佛就说法来对治我们的烦恼行。我们的烦恼行是所对治的,佛说的法是能对治的。“皆可得故”,这两方面都是佛法。

又有贪法是诸佛法,自誓摄受有贪有情为己体故;

“有贪法是诸佛法”,我们有贪心,贪心就是染污、苦恼,佛也有贪心,他贪什么?“自誓摄受有贪有情为己体”,“誓”是发誓,发誓一定要怎么怎么地,“摄受”就是引导、利益。根本就没有人来要求佛,是佛自己主动来引导众生的,来度化众生的。“有贪有情”就是我们这些有贪心、有烦恼的人。咱们知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是从体性上说的、从真如方面来说的,佛的真如、众生的真如没有区别,佛说我们凡夫的体性就是他佛的体性。他说他来摄受我们其实是在摄受他自己。我们说有你、我、他的区别,有凡夫与佛的区别,佛不这么看。“(摄)为己体”是指大家在真如上是一体的、是没有分别的。佛度化“有贪众生”,所以他也化现一个“有贪的化身”,这就叫佛也有贪心。

又有瞋法是诸佛法,又有痴法是诸佛法,又异生法是诸佛法,应知亦尔;

贪、嗔、痴三毒是在一起的,所以说了有贪法是诸佛法,只用了一句“应知亦尔”,对嗔、痴没有详细说。所谓“有瞋法是诸佛法”,就是说,佛为了度化我们这些有嗔众生,也得化现出“有嗔众生”的样子来度化我们,这就叫“有嗔法是诸佛法”。瞋就是讨厌、厌离,佛知道众生的本性是清净的,只是被烦恼贼所覆了,所以佛瞋这烦恼贼,就“自誓摄受有瞋有情为己体故”。痴也是这样。还有一个异生法是诸佛法。“异生”就是凡夫有情,因为凡夫众生各有各的见解、各有各的烦恼、各有各的业力、各有各的果报,所以叫“异生”。“异生法是诸佛法”也是“自誓摄受异生有情为己体故。”

又无染法是诸佛法,成满真如一切障垢不能染故;

“无染法是诸佛法”是指诸佛成就了圆满的清净真如,一切障碍、尘垢都不能染污它了。要想染污它,那就得有分别心,但佛是根本智、后得智,没有分别心,所以不能染。

又无污法是诸佛法,生在世间诸世间法不能污故;

染给污一般是放在一起的,这儿给分开了。这是指佛从离一切相的常寂光土,生到流转生死的众生世间来,可是众生世间的法不能污染佛的境界。刚才那个“无染法是佛法”是说佛内心究竟清净,没有烦恼障、所知障的染污;这个“无污法是佛法”是说佛来到世间,世间法不能染污。在清海无上师的说法中,我们本来是佛,我们下来度众生久了,结果我们变成众生了,现在我们修行,就是重新变回佛。

是故说名甚深佛法。

这就是甚深佛法。就是说,秘意说法就是这个。

又能引发修到彼岸,成熟有情,净佛国土,诸佛法故,应知亦是菩萨等持作业差别。

增上心这一段有六种差别,第六种是作业差别,作业差别又分神通业、难行业、四种业,现在该说四种业了,四种业就是佛在三摩地里面能引发出来四种作用。“修到彼岸”,说,菩萨在三摩地里修六到彼岸法门,广度众生。“成熟有情”,这是说菩萨在三摩地里成熟有情,或者是菩萨在三摩地里用种种方便、善巧、神通等去教化众生,成熟众生的善根。“净佛国土”,说,菩萨修种种功德,可以成就一个清净庄严的世界。“诸佛法故”是说,菩萨在三摩地里可以修种种的佛法。“应如亦是菩萨等持作业差别”,应该知道这四种是菩萨三摩地里发出来的不同作用。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刚晓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刚晓法师)  

 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彼果智分第十一 

 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彼果断分第十 

 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增上慧学分第九 

 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增上戒学分第七 

 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彼修差别分第六 

 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彼入因果分第五 

 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入所知相分第四 

 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所知相分第三 

 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所知依分第二 

 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总标纲要分第一 

 刚晓法师:百善不抵一恶!学佛不守戒“罪加一等”? 

 刚晓法师:临终前听别人诵经能得到多少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