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济群法师:《道次第》修学释疑


   日期:2024/6/8 15:3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道次第》修学释疑

——2008年秋讲于苏州道次第专修班

  2008年秋,济群法师与苏州西园寺“《道次第》学习小组”成员座谈,并就学员在学习《道次第》及个人修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开示。本文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问:为什么法师这几年在提倡《道次第》的学习?
   答:之所以将《道次第》作为学习重点,是特别针对大众目前的修学现状而设置。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所接触的信息量极为庞杂。事实上,不必说佛教各宗各派,仅一宗典籍都难以完整掌握。这种广泛而无序的涉猎,使学人普遍存在不得要领的问题。
   而《道次第》的特点正是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常规的修学套路。
   在人生道路上,似乎有无数可能的选择。但归根到底,无非是两个选项,一是轮回的道路,一是解脱的道路,这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方向。《道次第》所指明的,正是帮助我们走向解脱、走向菩提的道路。既有理论的引领,也有实践的指导。当然,这也是佛法所有经论的共性。而《道次第》的特色在于,它所提供的套路特别简明,且应用面极广。不仅适合业余学佛的在家居士,即使对专业学习的佛学院学生也很有帮助。
   不少佛学院的学生,辗转读了好几个佛学院,经典看了很多,但对佛法的了解依然是局部而片面的,缺乏系统认识。这也是学佛过程中容易存在的误区,只是停留于书本性、知识性的学习,不具备融会贯通的能力。所以,在我们研究所的初级教育中,始终把《道次第》作为一门重要课程。

   如何通过《道次第》的学习,使我们从轮回轨道中走出?
   我们现有的每个心念,都是和轮回相应的,都是在建立轮回的因果。而学佛所要建立的,是解脱的因果,是和解脱相应的心念。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有相关知识,更需要心行调整的技术,需要在不断重复中加以巩固。
   当正念、正观尚未生起时,说得再多,也只是一种说法。因为你的状态仍在轮回轨道,然后说一些解脱的话。当然,如果本着交流探讨的目的来说,也是学习方式之一。但不少人对佛法有了一知半解之后,就热衷于夸夸其谈。这样的说,无异是井蛙语海,夏虫语冰,不仅没有任何力量,还将成为凡夫心的增上缘。因为你是以我执的心在说,以炫耀的心在说,以是非的心在说。最后甚至就会以为,佛法是用来说,而不是用来做的。

   对修学而言,《道次第》所规划的框架是地图式的,不仅标明了起点和终点所在,还对其间经历的每个阶段有详细说明。我们所要做的,无非是熟悉这张地图,然后按图索骥地走下去。
   我们所走的这条路叫做解脱道,其终点就是解脱。成佛,则是解脱的延伸,是把证得的解脱智慧和能力延伸到一切众生身上。
   明确这个目标之后,进而需要了解它的方法和手段。在开始阶段,我们需要熟悉《道次第》所提供的书面知识,具体到每一步应该怎么走,论中都有清晰引导。进而,还须通过思维修和观察修来落实于心行。这种落实的结果,就是摆脱凡夫心,建立和解脱相应的心态。凡夫心,就是我们固有的贪嗔痴;和解脱相应的,则是依正见而有的正念。
   心念虽有种种不同,但从本质而言,无非是两类。一是轮回以及和轮回相应的心理,一是解脱以及和解脱相应的心理。非此即彼,别无选择!
   我们现有的,正是轮回以及和轮回相应的心理。学佛所要建立的,则是解脱以及和解脱相应的心理。这是两个无法兼容的系统,不摆脱轮回的心灵系统,就难以进入解脱的心灵系统。不少人对解脱有畏难情绪,对成佛更觉难以企及。事实上,每个人内心都具备解脱的潜力,成佛的潜力。关键是进入这个系统,然后将这一潜在力量激发出来,使之逐渐壮大。

   问:本论的修学重点是什么?
   答:《道次第》的学习,首先是要把握本论的主要内容。从道前基础到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每一阶段的学习内容都是由诸多问题组成。如道前基础的重点是如何正确闻法,暇满人身的意义,然后是依止法。下士道的重点是念死无常、念三道苦、皈依三宝、深信因果。然后还要认识到,每个问题是帮助我们建立什么观念,在应用过程中又该完成怎样的心行转化。
   此外,还要把握每个阶段的核心修学内容,如下士道的核心是皈依,中士道的核心是出离心,上士道的核心是菩提心。其中,又以皈依为一切修行的基础。皈依是代表生命轨道的调整,是从自我中心的凡夫轨道中走出,进入以三宝为中心的道路。这就需要对三宝生起信心,然后修习依止法。通过身心的依止进入修学状态,我们对三宝的信心有多少,就能获得多少佛法的受益。
   这种信心和依止,同样适合对《道次第》的学习。因为凡夫心是跳跃不定的,很容易被诱惑,今天听到这儿有活动,明天听说那里来了上师,整天东跑西颠,最后一无所获。这就需要通过修习依止来排除干扰,摆脱诱惑。我们选择《道次第》作为这一阶段的学修重点,对本论及依止师必须生起信心,然后安心学修。否则,学习是难以奏效的。

   问:《道次第》的学习适合什么受众?怎样将学修落到实处?
   答:《道次第》是为大众施设的常规修学道路,就像建楼,先要把地基打好,然后进入第一层,再是第二层、第三层。若不遵循这一次第,修行就会因基础不牢而出现问题,或是修不上去,或是像地基不稳的楼房那样,随时都可能轰然倒塌。
   当然,世间没有绝对的事。每个人的生命起点不同,说不定谁就是大菩萨再来。你看六祖慧能,听到《金刚经》就直接契入空性,并不需要经历多少基础建设的阶段。但保险起见,即使你上根利智的人,遵循这一次第也不会白费功夫。因为佛法修行不是说明心见性就什么都搞定了,其实,见性只是修行的开始而非终结。见道之后,还要清理无始以来的思惑、烦恼和生命串习。
   靠什么解除串习?在证得空性之前,主要是通过受持戒律,通过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的观修,使串习逐渐转弱,进而不起现行。《道次第》的业果部分就是告诉我们,从心念生起到形成生命现象的的因果关系。若将其中的轮回因果搞清楚,了知每种烦恼形成的基础,就能找到合适的对治角度,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因为所有问题都在于我们的设定,以及对设定的执著,所以关键要使我们的认识与法相应。比如对暇满人生的认识,是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价值观。我们学习暇满、义大、难得之后,能否将这一思考落实到心行?仅仅知道暇满、义大、难得的字面意思是不够的,是用不起来的。那样的话,我们处理问题时仍会回到固有观念的轨道,而这个轨道就是串习,就是轮回。
   学习《道次第》,是帮助我们建立和解脱相应的心念。关键在于,将其中法义转化为自身观念,进而在生活中不断实践。否则,学得再多也没用,把三藏十二部倒背如流也没用。

   问:学习《道次第》的同时还在修四梵住,怎样使两种学修结合起来?
   答:从修行来说,四梵住也是很好的法门,但在一定修学阶段,所学和所修必须是相应的。所以我们学习《道次第》时,应该针对《道次第》所说每一法进行观察修和思维修。否则就会像论中所说的那样,“有如驰马,先择马场,场所既定,辔勒乃施。倘于一处先习闻思,别于他方另求修证,异道以驰,如何而可?”一个人选了马场,却在别处跑马,前期所做的准备工作就派不上用场了。
   《道次第》不仅有理论建构,本身就是次第分明、由浅至深的修心引导。如道前基础阶段的思维暇满、义大、难得,就是帮助我们确立价值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我们觉得重要或不重要,有时间或没时间,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都是这种价值观的具体应用。正是这种价值观决定了我们的取舍,决定了我们的行为。
   我们是选择轮回还是选择解脱?这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若能真切认识到人身价值,认识到轮回过患,自然会对修道生起迫切之心。在原则问题上确定下来,今后的修行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否则,心还是会被轮回的盛事牵着跑。
   因为执著就是所有烦恼的源头。如果我们透彻轮回本质,知道这无非是一个泡沫,其本质是痛苦的,还会患得患失吗?还会心存期盼吗?世间所有的束缚,都是因为我们在乎。因为在乎,就割舍不下,就难分难解。倘能解决这个问题,修行的最大障碍就迎刃而解了。
   修行,不仅是坐在那里观照或念佛。如果观念没有调整到位,仍会不断制造烦恼,制造束缚。这也是很多人修行有年却习气依旧的原因所在。因为观念会制造心态,世间种种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关键就在于我们怎么看。如果这种设定来自无明妄想并被我们所执著,烦恼必会随之而来。反之,如果在面对一切现象的当下就具备正见,它就不会对你构成任何影响。当下就是解脱!当下就是清净!
   我们现在既然学习《道次第》,就要严格按照论中的步骤逐一落实,才能保障这一阶段的学修效果。

   问:解脱道与菩萨道是什么关系? 
   答:佛教虽有很多宗派,但无论什么宗派,都要汇归到解脱道和菩提道的根本。此外,还有作为基础的人天乘。这就是《道次第》建构的三士道的框架,一是做人的道路,为下士道;一是解脱的道路,为中士道;一是成佛的道路,为上士道。
   三者又是怎样的关系?关于这个问题,不同宗派会有不同观点。在大乘佛教地区,不少人对声闻乘不以为然,觉得那是自了,是小乘。而在南传佛教地区,又有大乘非佛说的排斥。这和佛教在不同地区的传播情况有关,也和过去资讯闭塞、缺乏沟通有关。声闻学者所接触的,就是声闻圣典,自然以此为至尊。而在大乘佛教地区,从经中看到的则是以大乘为究竟了义,而声闻虽能成就解脱,却不像佛陀那样悲智圆满,自利利他,是为焦芽败种。
   那么,解脱道跟菩萨道究竟应该是什么关系呢?
   我觉得,过去那种将解脱片面定位为小乘修学项目的观点是不对的。事实上,解脱是三乘佛法的共同核心。不论大乘还是小乘,都需要通过正见修习止观,成就解脱,这是所有宗派的核心所在。声闻行者固然需要解脱,菩萨行者同样需要解脱。关于这个问题,宗大师在《道次第》中明确指出:“夫以惑业所制,流转世间,为众苦所逼者,自利犹且未能,况云利他者哉。此乃一切衰损之门,菩萨较诸小乘尤应厌离而灭除之。而于悲愿自在,受生世间,则应欢喜焉。”
   可见,菩萨比声闻更应希求出离,希求解脱,因为他们还有责任将这份解脱的经验和能力带给众生。所以,大乘佛法的不共之处是在菩提心,也就是利他之心。如果你已成就解脱或具备解脱经验,就有责任进行传播,广为弘扬,成为解脱的推销员,成为解脱的播种机,使众生从中得益。
   怎样才是最好的利益众生?不是说给他吃的喝的,这些帮助很多人都有能力来做。给予众生长久的帮助,就是传播并教授解脱的经验。正如《金刚经》所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可见,发菩提心就是要令所有众生进入无余涅槃,彻底平息生命内在的迷惑烦恼,获得解脱能力。
   如何帮助众生平息生命内在的迷惑和烦恼?不仅要拥有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相关的能力和经验。否则,众生接受这种知识后可能还是不会用,还是等于零。具备这种能力后,还应进一步发起菩提心,将经验传授给众生,而不是独享解脱之乐。
   从这个意义上说,菩提心就是出离心的一种延伸,菩萨道就是解脱道的一种延伸。如果忽略解脱基础,自己尚流转六道,无力出离,拿什么利益众生?那样的菩萨,不过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问:什么是正见?什么是佛性?
   答:正见是帮助我们简别是非的尺度,也是指导我们认识真理的方法。从世间层面来说,正见就是与事实相符的认识和观念。从出世层面来说,正见就是空性见,是断除烦恼、证得解脱的能力。
   佛陀施设教法的目的,无非是要指引众生破迷开悟,证得宇宙人生的最高真实。但众生根机有种种不同,于是,就会根据不同对象,提供契合各自根机的认识角度及解决方法。不同的见,正是代表不同的认识角度。在《阿含》经典中,是以苦空、无常、无我为正见。而我最近在“第三届菩提静修营”所讲的“《心经》的般若正观”,则是以般若正观作为观察方法,在认识每一事物的当下,了知它是无自性的,是空的。
   佛性出自如来藏的见地,这一系统的经典认为,众生内在的佛性是本自具足,圆满无缺的。这个观点会给学人带来极大信心,而弊端在于容易形成我执,形成常见。如果认为众生内在的佛性是真实且常恒不变的,就会落入常见,这和外道的我执并无本质不同。只有在无所得的状态中认知生命内在的觉性,才不容易出现弊端。在有所得的情况下,你执著一个什么,其实都是我见,是妄想。《道次第》属于中观应成见,和如来藏的见地并不一致。

   问:正念和菩提心在修行中有什么作用?
   答:我们希望解脱、成佛,就必须发展和解脱、成佛相应的心理,然后不断巩固。这种正念的成就,也是对治妄念的力量。否则,当妄念生起时,你靠什么去对治?逃避是不起作用的,根本的解决之道,是依正念来对治。
   正念的选择,又和我们的价值观有关。因为心念的建立需要有背景。你要什么?如果你要的是五欲六尘,那就是妄念之根,就会源源不断地从中萌发妄念。反之,如果你觉得五欲六尘虚幻不实,它就不会在你内心形成相应的念头。
   修行是要善用其心。轮回的根源在哪里?就是我们内心的迷惑和烦恼。如果我们不想轮回,首先要解除内心制造轮回的根源。这就要对人生方向有明确选择,并落实到脚下。其实,路就在我们当下的每个起心动念。正是它们,决定了未来生命的发展方向。因为每个心念的不同属性,都左右着我们的人生道路,影响着未来的生命方向。
   所以,修行就是修正我们的心行,不是修正别人。认识到这个道理后,修行就不再是一件很难的事了。难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我们不清楚,因为用力方法有误。
   菩提心虽是上士道的内容,却贯穿着整个《道次第》。无论学修什么法门,也无论做什么,都要在菩提心的统摄下进行。
   我们的内心有两种心态,一是凡夫心,发展这种负面心态,会将我们导向轮回。一是善心所,发展这些正面心态,会将我们导向解脱。发心,就是我们做每件事时选择哪种心,发展那种心。同样一个行为,若以贪心去做,就是在发展贪心,最终成就的也是贪心。若以菩提心去做,就是在发展菩提心,最终成就的也是菩提心。
   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心正是修行的根本所在。

   问:怎样理解佛法所说的精进?
   答:佛法所说的精进,是在智慧指导下,所解决的是我们的不良串习。所以它是有特定内涵的,不是世间所有努力都能称为精进。
   简言之,精进就是断恶行善的努力,正如四正勤所说: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灭,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我们所要止息的,是轮回以及和轮回相应的串习;所要成就的,是解脱以及和解脱相应的正念。怎样解决和轮回相应的串习,培养和解脱相应的正念?这就必须通过对《道次第》每一法的思维和实践来完成。
   我们需要知道,这一法义是要帮助我们形成什么观念,形成后又如何应用,这个过程离不开思维。一旦将法义落实于心行,发自内心地认识到这一观念的重要性,无须太多努力,它都会持续不断地产生作用。我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凡是我们不觉得重要的事,即使有人提醒,也多半是心不在焉,过耳即忘。而那些我们觉得重要的事,不用特别想着,也会时时浮现心头,徘徊不去。比如明天要参加一个重要活动,晚上往往会辗转难眠,你告诉自己:睡吧,不要想了。能不能马上睡着?为什么做不到?因为你觉得这件事确实重要,确实还是放它不下。
   其实,修行就是要把这样的心理调动起来。真正调动起来后,就不用着急了。而在调动之前,必须如救头燃般精进努力。若能深刻意识到生命在轮回中的险境,意识到暇满人身蕴含的价值,自然就会全身心地认真对待。
   精进不是著相,著相的精进很容易出现问题。所以精进也要中道,不急不缓,就像弹琴一样,弦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

   问:如果对别人的事,觉得对方处理不善而为之惋惜,是否也是一种执著? 
   答:你觉得惋惜,可能是出于你的同情心。你可以给他一个建议,一个忠告。关键是确定自己本着慈悲心在做,至于怎么表现,并不是最重要的,方式可以有很多。但如果你觉得他一定要这么做,不这么做你就感到难过,感到痛苦,那就落入执著了。
   菩萨以悲悯心帮助众生,但这种悲悯是建立在无所得的智慧之上。无所得不是说没有结果,而是结果再好也不执著。你的心不粘到结果上,不粘到你所做的事情上,因为一切法的当下都是空性。菩萨安住在空性中去度众,去行种种利他事业,只是在慈悲心推动下的自然反应,并不会粘着于事情本身。在做的过程中,当下就是无所得的。不是说没结果就无所得,有结果就有所得,那就不是菩萨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