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济群法师:学佛三要


   日期:2024/6/12 7:3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学佛三要

——2005年讲于江西佛学院

  我出家后,基本在佛学院度过,前后已有二十多年。对目前这种沿用社会院校模式的佛教教育,有诸多感慨。事实上,佛教自身就有良好的教育传统,有一套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方法。佛陀本人就是伟大的教育家,历代祖师则是优秀的授业师长。所以,未来的佛教教育,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现代教育的长处结合起来,这才教界要走的思路。
   佛法博大精深,真正抓住核心,并使修行走上轨道,绝非易事。学僧们通过几年教理学习,各宗多有涉猎,但往往局限于知识,寻不着心行入处,得不到真实力用。原因何在?我以为,主要是忽视了基础建设。在修学过程中,有些根本是绕不开的,那就是对三宝的信心、出离心、菩提心、正见和戒律。不论修习任何法门,皆须具足这些要素。就象使用电脑,首先必须安装一套完善的操作系统,以此为平台,才能使用各种软件开展工作。同样的道理,基础建设稳固了,才有能力选择一个法门深入,否则的话,不是纸上谈兵,就是盲修瞎练。问题是,这些基础恰是目前佛学院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
   作为出家人,一方面要通过对戒律的学习和行持培养僧格,在形象上具足威仪;一方面要从世俗习气中脱离出来,通过对皈依和发心的修习,将内心调整到修行频道。此外,更要确立正见。“知见”是佛法最为丰富的部分,不说三大语系,仅汉传各宗,亦有深邃义理作为构架。作为普通学子,若不具备良好的文化基础和严格的哲学训练,穷其一生,也难以一一消化。以往的修行者,多专擅一宗。学唯识,便深入唯识;学中观,便精研中观。待知见确立后,再以唯识见或中观见指导修行。对于多数人来说,能将一宗理论学透便已不易。而目前的现状是,课程开得相当庞杂,几年内,便涉及了华严、天台等大经大论。结果只能略知一二,不仅无法将理论付诸修行,甚至连继承都存在困难。
   由此我深深体会到,修学佛法须从基础抓起,这正是修行之本。其中,皈依是佛法的根本;发心是修行的根本;正见是解脱的根本;戒律是僧团的根本。忽略其一,修行必定出现偏差。

一、皈依是佛法的根本

  皈依三宝,听来可能太过平常。因为平常,甚至会感到诧异:既已坐在此地,必定皈依多年,如此初级问题,还须老生常谈吗?
   那么,大家对皈依的深意全部了解吗?对皈依在修学中的地位真正认识吗?我们知道,皈依是学佛的开始,是判断佛子与非佛子的基本标准。却很少有人明了,皈依还贯穿于成佛的修行。因为学佛最终所要成就的,是使自身成为真正的三宝。大家或许觉得,我们现在不已经是“僧宝”了吗?须知,我们虽有这个形象,但还需要开光,需要以三宝的内在品质来装藏。如此,才堪称表里如一的真正僧宝。否则的话,多半只是光头俗汉而已。就象佛菩萨造像,未开光前,与艺术品并无本质区别。
   皈依三宝,究竟皈依处为三宝的内在品质。佛的品质,是无限的慈悲和智慧;法的品质,是空性;僧的品质,是贤圣僧具备的智慧和解脱。当然,慈悲、智慧、空性、解脱,本质上是不二的。之所以有如许差别,只因这些品质需在修学中分别培养。
   从皈依三宝到最终成为三宝,乃至整个佛法的建立,皆以忆念佛、法、僧为基础。念佛,大小乘中都有相关内容。如《阿含经》中的三随念、六念、十念,都包含忆念三宝的内容。在大乘佛教中,净土宗的持名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禅宗的即心是佛,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及《普贤行愿品》的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等,皆属念佛范畴,亦为忆念三宝的延伸。就表面看,念佛是求佛护佑;就深层而言,念佛是强化佛陀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最终于自身成就佛陀品质,所谓即心是佛。
   念法,涉及面更为广泛,念苦、念因果、念无常、念缘起性空、念诸法唯识等等,所有这些皆属于念法范畴。
   念僧,主要是念贤圣僧,及佛陀以外的所有菩萨,如念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等等。念僧,不仅是忆念其形象,更是忆念其功德。念观音菩萨,是念大悲;念地藏菩萨,是念大愿;念文殊菩萨,是念大智;念普贤菩萨,是念大行。这也说明,事相三宝和理体三宝是一体的,内在三宝和外在三宝是不二的。
   整个佛法修行,皆以皈依三宝为基础。这就要充分认识三宝的重要性,这一过程可通过“观察修”完成。通过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彻底摆脱对现世的贪著。否则,会在不知不觉中将出家当作日子来过,忙于盖庙、应酬等种种琐事。虽然生活方式和在家人不同,但做事过程中形成的贪著之心并无本质区别。所以,应不断以念死无常来提起正念。
   关于念死,《菩提道次第论》中总结为三点:死亡一定,死期不定,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以往,许多修行人将“死”字挂于屋内,时刻保持修道的紧迫感。果能如此,对世俗的贪著心自然随之减少,皈依之心则随之增加。念死之外,还要由念恶道苦而认识到轮回本质是苦,并基于对恶道的恐惧而寻找皈依,就象落水者寻求拯救一样。同时,更要认识到“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因为它可以使我们成佛并利益一切众生。人身难得而易失,若不去开发这些价值,这一身份很快会失去。唯有皈依三宝、依法修行,我们才有机会实现这个身份的全部价值。
   时时作这些思考,自然生起皈依之心。但仅仅生起还不够,南传佛教的修行,每天都要念诵皈依;藏传佛教的修行,则以念诵数十万乃至百万的皈依作为前行。这一强化非常重要,通过不断重复,方能确立三宝在我们生命中的份量。汉传佛教或许是受禅宗影响,不太重视对外在三宝的恭敬。事实上,若不重视外在三宝,势必影响三宝在心中的地位。如是,佛法也就难以在生命中产生作用。若不是对自己所敬重的师长,又如何会言听计从、身心皈投?
   佛法能否对我们产生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对佛法的态度。我们的生命,无始以来都以自我为中心,由此形成巨大的力量。能否将三宝作为生命重心,是学佛非常关键的一步,否则就不可能摆脱我执的束缚。所以,我们必须每天修皈依,这种修习甚至比“五年学戒,不离依止”更重要。若对三宝信心不足,所有法门对我们都难以产生作用。
   所以,皈依是佛法的基础,除此便没有佛法。不少人虽出家多年,仍未生起依赖感和归宿感。须知,凡夫心是混乱的综合体,包括一大堆想法和情绪。没有足够的观照力,便会被这些力量控制并左右。唯有对三宝生起真切的皈依心,才得获得安住的力量。
   理体三宝和自性三宝是一体的,只是我们人为地设置了障碍,使两者对立起来。普通信徒往往偏重外在三宝,另一些则排斥外在三宝。若过分执著住持三宝的相,是无法认识内在三宝的。反之,不懂得依赖外在三宝,同样没有能力认识内在三宝,这就需要通过反复忆念,不断深化对三宝内涵的认识。
   就我自己来说,过去很多年中,也未对皈依三宝有特别认识。随着修学的深入,才回头发现,一切修学内容皆含摄于皈依这一根本之中,也由此理解阿底峡尊者赴藏时四处传讲皈依的深意。事实上,皈依三宝不仅是基础,也是根本。或许我们已学到缘起性空、真空妙有,但皈依这一课,仍有必要时时重温。关于皈依的重要性,尊者当年的总结是:“我不知除皈依三宝外,还有什么更高的佛法。”确实发人深省。
   反观教界今日现状,也正是因为对皈依的忽略,导致了许多问题。对于出家人来说,虽修学多年,内心仍飘浮无依。对于在家众来说,皈依之后,茫茫然不知该做些什么。最近,我制订了“周日皈依共修仪规”,在南普陀、西园寺等地带领大家集体共修,参与者普遍感觉很受用。这也是我今后几年的弘法重点,因为皈依实在太重要了。离开皈依,也就离开了佛法的根本。

二、发心是修行的根本

  正确的发心,为出离心和菩提心。以往,许多人将两者对立起来,这显然是错误的。我们为什么学佛?正是因为认识到三恶道的恐怖,认识到轮回的本质是苦。若不具备这一前提,决无可能从凡夫心中真正出离。修行核心有二:一是舍凡夫心,一是成就佛菩萨的品质。相对而言,舍凡夫心甚至比成就佛菩萨的品质更为艰难。因为凡夫心是无始以来形成的,有着巨大的串习力。无论我们做什么,乃至学佛、修行、弘法,大多未脱离凡夫心的影响。
   心是非常微妙的,因而,多数人对自己的心行并不了解。尤其在做事时,往往落入外在结果,只在乎寺院盖得多么壮观、弘法做得多么成功、说法场面多么隆重,等等。事实上,这种追求和世人追求钱赚了多少、事业发展得多大相差无几。当然,两者成就的福德相距悬殊,因为前者所行事业能利益大众。但我们要知道,两种追求在用心上并无本质区别,这和达摩祖师当年讲的“没有功德”是同样道理。若以著相的、有所得的心行善,所做无非培植福德而已。
   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都会有两种结果。在成就客观结果的同时,也在成长某种心行。以什么心做事,最终就会成就什么。以贪心去做,最后成就的是贪心;以我执去做,最后成就的是我执。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人做了几十年,最后只增长了一大堆我执、我慢及对事业的贪着,并且陶醉其中。表面看来做了很多佛教事业,内在成就的心行,却与佛法了不相干。
   所以,修行首先要以出离心为基础。时时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否则,极易落入凡夫心中,使生命毫无意义地空过。出家,本身是对世俗生活的出离,但真正要出离的,则是我们的凡夫心。每一种心,都有对应的环境,也就是唯识所说的见分、相分。正因为环境会引发相应的心理活动,故修行需在特定环境进行,减少它的活动机会。但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最终摆脱凡夫心,这才是修行的实质内容。遗憾的是,很多人看不到这一点,往往是“出一家,入一家”,由放弃世间贪著,转而进入佛门的贪著。所以说,唯有强烈并正确的出离意愿,才有可能摆脱凡夫心干扰。
   出离心真正发起时,我们不要忘记,六道一切众生还在轮回中受苦,他们是我们过去生的父母和兄弟姐妹,这就要进而发起菩提心。菩提心为大乘不共法,与空性见同为大乘佛法的两大核心。但空性见为三乘所共,若无菩提心统摄,将趣入涅槃。判断是否大乘佛子,正取决于是否生起菩提心。
   任何事情都需要心的参与,不同的只是以什么心去做。若不以出离心、菩提心去做,必然是以贪嗔痴、以我执之心去做。在我们的内心世界,有无数的贪、嗔、痴、慢、疑。修行所要做的功夫,正是从这些纷繁复杂的无明烦恼中走出来,安住于正念正知。
   菩提心的心行基础是悲心。“悲悯之心,人皆有之”,但我们的悲悯之心只有一点点,和佛菩萨的大慈大悲有天壤之别。因为凡夫的悲悯是透过自我所呈现,而佛菩萨的慈悲象虚空一样,以本来状态所呈现。如何将这种渺小的悲心扩大到诸佛菩萨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唯有借助于菩提心的修习。修习菩提心,不仅是利益众生,更是成就自身的悲心。
   凡夫心是有限的,起心动念皆以自我呈现出来,是相对的、充满“能所”的心。佛法修行,正是为了粉碎“能所执”的对立,从而契入空性,契入生命本然的无限状态。如何完成这一转变?菩提心就是非常好的渠道。菩提心的心行特征是利他,起心动念,皆应以利益一切众生为目的。如此,使心量逐步打开,乃至无限。真正能够心系一切有情,必定不会沾于某一点,也不存在区别和界限。如是,心便能回复本来状态。
   通常,我们都将发心当作学佛开始,将成佛作为最终结果。从开始到结果,是漫漫的三大阿僧祗劫。若依《华严经》的见地,则“初发心即成正觉”、“初发心即与三世诸佛功德相等”。换言之,初发心和最终成就的无上佛果,并无本质区别,并不是两个心。只要菩提心发得纯正、到位、圆满,当下就和佛菩萨的心无二无别。
   各种世俗能力的获得,无论是学习文化知识,还是技术技能,都是逐步培养起来的。同样,每一种心行的获得,也要通过反复不断的训练。我们现有的心行,代表着无尽生命的积累,即唯识所说的“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训练,就是重复的过程。每天训练贪心,自然成就贪心;每天训练嗔心,必定强化嗔心。真正意识到这些心行对生命的伤害,最有效的对治方法,就是训练生命中的正面力量。修行,无非是摆脱错误的习惯,熟悉正确的习惯;摆脱错误的心行,强化正确的心行。在此过程中,发心的作用非常关键,此处出现偏差,其余一切免谈。
   成佛,并不是成就某种外在结果,而是将生命本具的慈悲和智慧开发出来。发菩提心,就应通过不断重复和观修,使慈悲心真正生起。具体修法,有寂天菩萨的自他相换、阿底峡尊者的七因果和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总结的十种因缘。
   佛法讲缘起,菩提心的发起也需要因缘成就。如何转变我们现在的,充满好恶和不平等的凡夫心?首先是通过思维和忆念,在观念上进行调整,对一切众生生起好感,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对众生漠不关心,甚至充满嗔恨,又如何能够发心利益他们?
   我们不仅要对众生生起好感,还要认识到,作为大乘佛子,利益众生既是修学途径,更是修行目的,所谓“为利有情愿成佛”。若不如是,就无法从我执的巨大陷阱中走出来,生命也是没有出路的。通过这种反复不断的“观察修”,才能将所学教理真正落实于心行。“观察修”并非纯粹的理论思维,而是通过对某种理论的思维调整心行。我们应该有过这样的经验,想起某些不愉快的事,不及时转移目标的话,会越想越多,越想越气。最后,被开始的一点不快调动起极大嗔心。这也是观察修的成果,当然是负面的观察修。
   正确的观察修,为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等等,以此激发出离心和向道之心。进而通过忆念一切如母有情的恩德,将慈悲心调动起来。当然,仅仅忆念还是不够的,需通过禅修证得空性后,才能真正体悟到十方诸佛和六道众生在根本上是平等无二的,达到诸佛菩萨那样的“同体大悲”。

三、正见是解脱的根本

  学习佛法,是为了追求解脱。怎样才能解脱?解脱与正见有何关系?佛法由教法和证法两部分组成,二者不可分割。以往,有些人将教理和实修对立起来,在修学上带来诸多流弊。禅宗学人说学教是“入海数沙”,教下学人说修禅是“盲修瞎练”。若埋首于经典而不顾实修,只是从书本到书本地学习教理,即使掌握诸多理论,于改善生命也难有作用。反之,若无正见引导,坐来坐去,不过是在座上打打磕睡,往往坐出一大堆毛病后,还不知坐的究竟目的是什么。
   心,是极为复杂的。认识心的本来面目(空性层面),比在人群中找个只闻其名而素不相识者困难百千倍。比如教室中坐着一百多位同学,我要在其中寻找某人,但除名字之外,既无照片可作对照,也无信息可供参考。但只要逐一询问,被问者都能诚实回答,总能找到目标所在。而当我们寻找心的本来面目时,却没这么幸运了。往往是,每出现的一个境界都试图诱惑你:“我就是了”。到底是不是?必须有善知识引导,有正见作为指南,否则,如何在重重歧路中找到方向?
   空性的特征如何?虽无法以语言表达,但经教至少告诉了我们什么不是。若无教理基础,如何透过纷杂的心行去把握?自我非常狡猾,你想象空性是什么样,它很快会制造出相应的境界,诱使你以假为真。为什么有些人修行容易出偏?多半也是缺乏教理基础所致,一味跟着感觉走,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凡夫的感觉往往是错觉。
   教理本身是为修行服务的。学习教理,是为了树立正见,这是解脱的保障。正见有两个层面:一是闻思的“见”,通过闻思经教、如理思维而获得;一是心行的“见”,通过禅修和相应的用心方法证得。具足闻思正见,就是为了进一步获得心行上的正见。其中,有地前的,也有地上的,有有漏的、还有无漏的。
   正见是解脱的根本。不论闻思正见还是心行正见,都是解脱不可或缺的保障。离开正见,何来解脱?我们发菩提心,也不能没有空性见的配合,否则只能停留于世俗菩提心,作用非常有限。所以,发起世俗菩提心后,还应以正见不断剔除其中杂质,了知世事如幻,超越我法二执。最终,契入空性,体悟众生原本一体,真正发起佛菩萨那样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正见,不仅要在理论上把握精确,更要在修行应用上达到相应的熟悉程度。而目前的现实是,有些人虽然学得一大堆经教,于正见的掌握既不准确又不熟悉。虽然学得很多,但无一能落实于心行,也就派不上实际用场。就象拥有许多工具,但每件工具的性能和使用方法都不熟悉,又有什么用呢?见,如同工具一般。掌握它、使用它,才能帮助我们解决修行路上的种种问题,最终抵达目标。
   如何使用工具,需要有人指导。就象世间任何一种能力那样,修行也有理论和技术两个层面。修行所有的用心,都是一种技术。既然是技术,就要求非常精确,一是一、二是二,必须有真修实证的人,才有能力指导我们。隋唐时期,所以出现大德辈出、人才济济的兴盛局面,正是因为有明师引领,有证法传承。就修行而言,若有明眼人引领,即使闻思的见弱一点,有老师悉心指点,拨迷开雾,修行也不至出现偏差。就象有人引路的盲人,虽然自己看不见,也能正确到达目的地。怕就怕,以盲引盲,迟早同归于尽。
   隋唐时期,禅宗大德有许多高明的用心方法,直接帮助我们契入空性。问题是,目前真正继承下来的很少。正因为如此,带来了许多流弊。许多学人看了几个公案就不将教理放在眼里,却无明师指点,坐来坐去,不是昏沉就是掉举,或者既掉举又昏沉。自以为那个状态中还蛮舒服,几十年就这么过去了。我接触的不少人,多有类似问题。再比如,禅堂有很多规矩,但这些形式都是为用心服务的。可现在,很多人将形式当作究竟,把那套形式演练一番就很陶醉,感觉自己很修行了,反而忽略了形式所服务的实质内容。这就是缺乏正见、不得心要造成的结果。
   由此可见,闻思正见对于修行非常重要。尤其在我们这个时代,真正有能力指导修行的善知识太少。所以,正见就显得尤其重要。

  此次讲座,本打算讲“四大根本”,除皈依、发心、正见外,还有第四点,戒律为僧团的根本。因为时间关系,这个问题无法再讲了。
   总之,皈依、发心、正见既是佛法基础,也是佛法根本。佛法虽然博大精深,但离不开这些基础,离不开这些根本。若想修学有所成就,必须在这些方面下一番功夫。

(杨利群记录,安隐整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济群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济群法师)  

 济群法师:《菩提道次第》的修学要领 

 济群法师:发心、僧格、正见 

 济群法师:《认识菩提心》讲座前言 

 济群法师:论“方便与慧,成佛缺一不可” 

 济群法师:修学佛法的基本认知 

 济群法师:《菩提道次第》的实修理路 

 济群法师:《道次第》中的菩提心 

 济群法师:从住持三宝到自性三宝 

 济群法师:菩提心与空性见 

 济群法师:汉传佛教的反思 

 济群法师:佛法修学次第的思考 

 济群法师:一个根本,三大要领——关于汉传佛教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