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济群法师:《认识菩提心》讲座前言


   日期:2024/6/15 11: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认识菩提心》讲座前言 
 
  学佛首先要发心。发心有二种:一者出离心,二者菩提心。声闻行者依出离心而成就解脱,菩萨行者依菩提心而成就无上菩提。可知发心是学佛的根本,大小乘经论中无不强调发心的重要性,尤其是发菩提心。
  凡夫众生之所以为凡夫者,因为有凡夫心。学佛的人之所以难以摆脱凡夫心者,因为缺乏出离心、菩提心。如能发起猛烈的出离心、菩提心,修行就会容易多了。如果没有猛烈的出离心、菩提心,学佛数十年只能停留在凡夫心行上转,很难走入菩提道。
  大乘菩萨道的修行有三大内容:菩提心、菩萨道、空性正见。其中菩提心为因。所以《大日经》说到菩萨的修行是: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这是以菩提心为因,依菩提心生起大悲心,由大悲心成就无上菩提。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提出学佛修行的三主要道:出离心、菩提心、性空见。这是以出离心为基础,进而发菩提心,再通过闻思经教获得性空正见,依此正见成就圆满的菩提心行。
  十方诸佛菩萨的修行,都是从发菩提心开始。所以诸佛菩萨在因地上都发过宏愿。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药师如来发十二大愿,普贤菩萨发十大愿王等。诸佛菩萨依此愿力才能成就依报庄严。
  受菩萨戒先要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时候,戒师问言:发菩提心否?没有发菩提心就没有资格受菩萨戒,即使受了也不能获得菩萨的戒体。因为缺乏菩提心的菩萨戒,就如没有灵魂的躯体。而菩萨戒的止恶行、善行、利益众生行,都必须建立在菩提心上才有力量。同时也因为持菩萨戒才能成就菩提心行。
  大乘的正见也是为成就菩提心。如《金刚经》中须菩提尊者提出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全经的内容便是围绕着修习菩提心而展开的,菩萨发菩提心,进而行菩萨行,修六度四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然而凡夫的心行难免执我、执法,摆脱不了凡夫心的作用,因此金刚经中处处告诫我们不论认识世界或修菩萨行的过程中,都要以般若性空正见,无我、无相、无所得的智慧,去除凡夫心,成就般若智慧。
  《华严经》云:“初发心即成正觉”。又云:“初发心与三世诸佛功德同等”。显示了菩提心的殊胜无以伦比。佛陀在菩提树下发现了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就告诉我们了佛与众生没有本质上的不同,相反佛与众生有着本质上的相同之处。代表着诸佛菩萨的品质主要有两种:即慈悲与智慧。这两种品质在我们的生命中本来具足,只是被凡夫心遮蔽而已。发菩提心是直接立足悲智两种品质的成就。我们只要把菩提心发到位了,我们自然和诸佛菩萨就没什么区别了。
  菩提心总持一切。菩萨道的修行首先要发菩提心,最后成就还是菩提心,因为无上的佛果便是菩提心的圆满成就。而大乘佛教中的愿力、戒、见,虽然依菩提心生起,但最终是为成就菩提心的。
  如果说修习一种法就能成佛,那便是慈悲行。《普贤行愿品》曰:“诸佛菩萨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佛菩萨心以悲智为品质。悲智二种似乎是各自独立的。其实圆满的慈悲一定包含着智慧。因为如果没有空性慧为基础,一定不能成就诸佛菩萨所具足的圆满大悲。
  中国自称为大乘佛教的故乡,中国佛教界流传的是大乘佛教经论。可是中国佛教自古以来被社会当成消极避世的宗教。做为大乘佛教的学者中国人,似乎也缺乏浓厚的积极利世精神,而公然以菩萨行者身份出现的人少之又少。这是因为缺乏菩提心。
  禅宗和净土宗原为大乘佛教的两大行门,可是这两个宗派的行者,不论是念佛还是参禅的,多数人都以个人了脱生死为急务。以致佛教在世人心目中,佛教成了与现实社会人生没什么关系,佛教成了只关心来世了。这是因为忽略了菩提心的关系。
  佛法在认识论上,谈空说有;在行为上,有消极、积极。比如针对众生对我法的实有妄执,所以经教中多说无常、无我、无自性空。而修行有止恶行善的两个层面,从止恶的意义上,佛陀就告诫我们,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因而佛教就给人以消极的感觉。事实上,佛法不仅讲空,更讲有,有就是要有菩提心;佛法不仅告诫我们要消极的对待恶行,更要积极的止恶,积极的行善,发菩提心是便是积极的止恶,积极的行善。
  片面的强调空,片面的强调止恶,这是佛教成为消极避世的宗教的原因,也是修行难以取得突出成就根源。依菩提心的修行是积极的。在积极的利他行中,成就菩提心,成就慈悲的品质,成就诸佛具备的种种功德。以此功德的力量,自然战胜不善的心行,导向解脱自在的圆满人生。
  菩提心在学佛修行具有如此重要,我愿意积极的推广如此殊胜的教法。此次“认识菩提心”的讲座,是我为戒幢佛学研究所的学员开设的。此次讲座从凡夫心说起,依唯识宗的教法,说明凡夫心行运作的规律,指出了凡夫的心行是无始以来的积累,而许多学佛的人也难以跳出凡夫心。进而提出对治凡夫心的方法,发起出离心、菩提心。立足《华严》的见地,依《华严》《般若》经教,指出菩提心的殊胜,及菩提心具备的特征。再依汉藏两地高僧大德的著述,揭示菩提心发起的因缘。然后再建立菩提心实践的方法及次第。


  此次讲座内容一共分为八个方面:
  一、我们有那些心
    1、虚妄的心(成就凡夫的品质)
    2、觉悟的心(成就诸佛菩萨的品质:慈悲、智慧)
  二、世俗一般人的发心
    1、一般人发心
    2、一般人发心与学佛人发心的不同
  三、普通人在学佛发心中存在的误区
    1、因贪执某人某事而发心
    2、在正确发心过程中误入凡夫心
  四、正确的发心
    1、出离心
    2、菩提心
  五、菩提心的殊胜
    依《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说发菩提心功德
  六、菩提心的种类(愿、行、胜义)
    1、愿菩提心,依菩提心发起之愿力,如诸佛菩萨之愿力。
    2、行菩提心:依菩提愿生起之行,如六度四摄。
    3、胜义菩提心:由契入空性而发起无限的、平等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
  七、菩提心发起的因缘
    1、依《行愿品》发心
    2、依阿底峡尊者所传七因果言教修:即知母、念恩、报恩、修慈、修悲、增上意乐、菩提心、无上佛果。
    3、依寂天菩萨教授自他相换法而修:思惟无始以来由执我利已产生种种之过失,及思惟利他之种种功德。
    4、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中发起菩提心的十种因缘:一、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念正法得久住故。
  八、菩提心的实践
    1、见(定解)
    A、认识菩提心成就的功德,
    B、认识菩提心的特征:利他、平等、无我、无相、无所得
    C、落实到心行上
    2、定(稳定)
    通过不断的训练、不断的调整,最后在心行上获得稳定、持续……
    3、行(持续的作用)
    落实在生活中
    4、菩提心实践的典范:各大诸佛、菩萨


  二00三年十月八日写于阿兰若处 济群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