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吕澄居士:有关大乘经分类部分的补充说明


   日期:2024/6/20 23:4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有关大乘经分类部分的补充说明

《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关於大乘经的分类,是和从前的各种藏经很有出入的。为什磨要那样区分,我在《初稿》的卷头和《谈汉文大藏经译本部分的编次》的前半段已经作了说明。但最近看到周叔迦先生提出的种种意见,觉得我的说明还嫌太简略了,因此再来补充几点:

一、《初稿》将大乘经分成四部,分别用了“宝积”  “般若”  “华严”  “涅槃”等名目,似乎都以一经的别名作为一部的通称,有些不合,但这完全依照经录家的惯例,并不足为奇。因为即使以一种经名来作部目,部内仍可收入根本的、支分的以及眷属的各经,不必仅仅限於那一种经和它的异译本的范围,所以无妨其为通称。  (此例在《开元录》已发其端,见该录的卷十一和卷十九。)就以比较晚出的《大正大藏经》来说吧,在其“宝积部”内除去《大宝积经》和它的异译本而外,即收有别的经典一十四种,又“般若部”收有《大般若经》和它的异译本以外的经一十七种,  “华严部”收有《华严经》和它的异译本以外的经一十二种,  “涅槃部”收有《大涅槃经》和它的异译本以外的经一十九种,其它“法华部”  “大集部”都有同样的情形,足见以别名为通目,从来就不成什麽问题。

二、《初稿》以“宝积”作为通论或泛说大乘法门经典的部名,这也是从佛教经典发展的史实来考虑的。  “宝积”这一名目,最初用於现存《大宝积经》的第四十三会孟曰明菩萨会”,所指的是叙述“菩萨藏十六门教授”,也就是泛说大乘的主要法门(这些还着重在以法教“异门”的形式来列举)。後人根据这一种意义,滙集类似的各种经典,成为一大丛书,就称之为“大宝积”。由此可见“宝积”并非泛泛的赞美之词,还是确有所指的。印度原来编纂的《大宝积经》内容如何,已不清楚。但据《慈恩传》卷十所说,《大宝积经》原本的分量和《大般若经》相等,译出来也有六百卷之多,而後来菩提流志辑译成书的《大宝积经》一百二十卷,只得《大般若经》的五分之一,当然原本遗失是很多的了。现在从大乘群经中取其性质和《宝积》相类的,以支分经,眷属经的意义,统收於“宝积部”内,这应该是可以允许的。至於其中有些“间经”  “说经”,还具备《大宝积经》里已有的体裁,更无妨其为同部(经典的体裁在大部头的编纂中有一定的意义,譬如《杂阿含经》的编纂就是以收入以偈烦为主的“八众诵”为其特徵之一)。但是那些经典之隶属於“宝积部”,主要还是因其性质之相似,并非单纯由体裁来作决定,《谈汉文大藏经译本部分的编次》谈到此点,其语意是很明白的。

三、《大集经移和》大宝积经移的内容性质很多相通,这在两经的本文里,早就有了说明。例如《大集经·海慧菩萨品》在用从一法到四法的异门来抉择大乘义理时,就说明这是“宝聚”  (即“宝积”,见凉译本卷十),又在经末明白地说此经名

“大宝聚”  (即“大宝积”,见凉译本卷十一),这可算是大集通於宝积之一证。又《无尽意菩萨经》原来即是《大宝积经》的一品(见龙树《十住毗婆沙论》秦译本卷六),而经末又明说“此经名无尽意所说不可尽义章句之门(即“异门”),又名大集”  (见《大集经》凉译本卷三十)。这又可算宝积通於大集之一证。《大集》与《宝积》两经的内容性质既然相通,所以《初稿》编为一部,并无大碍。至于因为《大集经》晓出的部分(如“月藏分”等)说及佛教末法的问题,当其译出以後即遇到周武破坏佛教之事,佛徒对於此经不期然地印象很深而大加推崇,这自然不能视为《大集经》定要独立成部的充分理由。

四、 《初稿》之区分大乘经的部类,原来是按照晚期大乘佛学的体系而作安排,那麽,由大乘要典《摄大乘论》所说的启发去体会《般若》《华严》等经的特质,应该更能切合。尽管那些经典内容也涉及大乘的全盘义理,但其各有所偏重,或以修道的因果行(即六度)为纲,又或以修道的差别行(即十地)为纲而贯穿一切,则在文脉上表现得极其显然。《初稿》即着眼於此等重点而将“般若”  “华严”分成显示大乘道的两个方面的两部。至於湼盘经类着重详说大乘的极果,可不待言,但依据原始要终之义,谈佛果就不能不辨明佛性,辨佛性即不能不涉及一乘,这看《摄大乘论》在“彼果智分锣的一品中兼用“为引摄一类”云云的两个颂文解释说有一乘之所以,即可了然。《初稿》将会三(三乘)归一(一乘)作究竟之谈的《法华经》编入涅槃一部,即从学理言,似亦未见其不当。

五、向来视为诸大部以外的大乘群经,由于它们的内容复杂,分类较鸡,各种大藏即以“部外”或“方等”或“经集”等名目滙为一部,笼统芜杂,本不足为法。《初稿》於此,仍从学说的体系着想,试为比较合式的处理。除去其中大部分收入“宝积部”以外,所余则从“般若”  “华严”等部可能联系的方面,分别归队。这由于实际的限制,自不会吻合无间,但就学理上说,仍都有其相当的根据。例如,三昧和陀罗尼在般若诸功德中可算是最主要的种类,所以般若经典特加重视,在经文的卷首列举大乘会聚赞其功德,总是以“具足诸陀罗尼及诸三昧”  一句领先(参照《大品》《放光》《光赞》的首卷)由此,  一切三昧和陀罗尼经典无妨视为般若眷属(陀罗尼本有四类,兼通显密,  “般若部”所收自与显教有关者为限)。又如,三身、二土,在华严学者看来,主要是“真应相融、净秽无碍”的(见澄观《华严经疏》卷一,又卷十一),这也就是从应身而证真身,即秽土而见净土,并不能机械地割裂来理会。穴初稿》以佛名、佛土诸经系属於“华严部”内,也有取於此意。

最後要附带说到的是,《初稿》草创,缺点很多,这还等待同人多多指教,使它逐渐改订完善。以上几点补充说明不过将我编纂《初稿》  (关於大乘经分类部分)的原意解释清楚,以供同人提意见时的参考而已。

一九六三·十二·二十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