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人生的终极问题


   日期:2024/6/30 15: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2005年四祖寺第三届禅七开示:人生的终极问题
  (2005年11月16日)
  各位大德:
  今天,我们在双峰山下四祖禅堂打禅七。打禅七的目的是什么呢?参透娘生面目。什么叫娘生面目?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父母未生以前。父母未生以前,我们经常执着的这个我在哪里?所谓:未生之时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这是人生的根本问题。
  人生有许多问题,每天每时每刻,都在面对各种问题,都要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我们时时面对的各种问题。在这诸多问题当中,有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哲学上所说的终极关怀,禅宗所说的本来面目,一切佛典上所说的真如、法身。父母未生以前,是禅宗把终极关怀的问题,把真如法身这样一些哲学问题、佛学的深奥问题通俗化、形象化,把它缩短到我们一个人的几十年以前,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直接去认识这个问题,直接去参透这个问题。我们学佛做什么?就是要做这件事。我们许多人千里迢迢,不辞辛苦,来到四祖禅堂,我相信大家都知道,不是为了赶热闹,而是为了解决这个人生的根本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有时是说要了生死,有时是说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时是说即生成佛,道教说要羽化登仙,基督教说上帝蒙召。各种教义、各种宗教,都围绕这个终极问题,展开它的教义,积累解决这一问题的经验,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不过各有浅深不同,各有难易之别,各有彻底不彻底之分。唯有禅宗,抓到问题的根本,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最捷径的方法,积累了许多经验,所谓一千七百则公案。这些公案用来做什么呢?这些公案就是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经验、方法和案例,或者说教学的教案。实际上三藏十二部教典,没有别的,都是在说怎么样解决这一根本问题。
  既然我们把一切问题,归结到一个非常简单、非常直接的问题上来,那么我们就要下定决心,就要真真实实地来做功夫。功夫怎么做?有许多的方法。好像我们要回家。家的目标是一个,家中的成员,好像游子一般,散布在天涯海角,东西南北都有。怎么回家?各人根据自己的根基,找到适合自己根基的方法,可以从不同的方向朝着同一目的地走,这就叫做殊途同归。好像到了要过春节,一个父母养了好几个子女,这些子女有的在南方工作,有的在北方工作,有的在东方,有的在西方,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地理位置,选择一个最佳的路线,利用最佳的交通工具,回到自己的老家,去见自己的亲爹娘。这是一个比喻。自己的亲爹娘是什么呢?就是自己的本来面目,就是自己的法身真如。
  找一个什么方法呢?最合适的方法是什么呢?要根据自己的根机来确定。有上根利智的人,有信心坚定的人,有意志坚强的人,也有意志薄弱、善根浅薄、怀疑众多、害怕困难的人。之所以有这种种情况,就是由于自己多生多劫的积累,由于自己当生当世学习佛法、培植善根、修行佛法各有浅深不同。尽管每个人的情况各不相同,并不说就不可以改变。上根利智的,如果不好好修,上根会退失,智慧会退化;善根浅薄的人,经过努力,也会迎头赶上,也会成为修行路上的勇士。
  所以说,情况多种多样,都要从当下开始,立志解决这个根本问题,发起勇猛精进之心,培植善根,坚持戒律,勤修加行。这样善根深厚的人,会更加迅猛快速地达到目的地,善根浅薄的人也能迎头赶上。一切都靠自己当下的努力,当下的努力是关键。
  我们是在四祖禅堂,我们是在打禅七,顾名思义,那就要求每一位参加这个活动的人,都要用禅宗的方法来解决人生这个根本问题。那就是说,在此期间,要求一师一化一方法。这样就便于禅七期间主七人引导大家修行上路。如果每个人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引导的人没有那个本事。引导的人,他最擅长的,他最基本的功夫,可能就只有一种。禅堂,顾名思义,它不是百货商店,它是专卖店。我们选择到此专卖店来找商品,这个地方的商品就只一样——禅。这个商品卖了一千多年,从来没有改变过。
  所以各位一定要认清目标,不能三心二意。都要在同一个目标下,修同一个法门,解决同一个问题。这样,老师好引导。山神护法好护持。如果修杂了,不利于此一期一会。
  禅的方法修什么呢?四祖大师告诉我们:“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就是要观察我们当前这一念心,照管我们当前这一念心,觉照当前这一念心,要用守一不移的办法死死盯住它,看我们当前这一念在怎样活动。那么最基本的方法,从初步入手,就是用数息的办法,数呼吸的办法。因为要观察当前一念心,初入门的人也好,久参的人也好,都不容易下手。如果说参一个话头,更难下手。只有用这一个最古老的方法,最简单的方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数息,数呼吸。
  我们人生,没有一刻离开呼吸,离开呼吸,人的生命就停止了。所以呼吸与人的生命真是叫做息息相关。数呼吸,从一到十,从一到十,从一到十,周而复始,息息观照,念念分明,功夫最容易上道。观照此心,用此方法,最直接、最便当、最稳妥。古代的禅师,都是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比参话头早,比参话头容易入门。
  数呼吸,就是呼吸的一出一入,包括中间短暂的停留,叫做一息。用止观书上的术语来讲,就是入、住、出。这一呼吸之间,包括这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可以数入息、可以数出息。住息由于时间太短,无法计数。这三个阶段数一个数字。大家可以在听我讲的时候慢慢来训练。年轻的人数出息,年老体衰的人数入息,不要快,一切顺其自然。做到不急不缓,绵绵密密,若有若无。这是几个基本的要求。
  数呼吸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熟练,就能如法,就能上道。因为呼吸有种种状态。比如说,在我们一般人,根本没有注意过它,你才静坐下来,心里扑通扑通地跳,呼吸粗。或者结滞,或者浮浅。息有四相。在嗓门以外呵气,那是风。稍微进了嗓门里面,结滞不通,那就是喘。再深入一点,气息很粗,那就是气。再深入一点,能够慢慢引到胸腔以下,出入无声,那就是息。所谓息有四相,就是风、喘、气、息。
  守一不移守什么呢?不守风、不守喘、不守气,只能守息,在息上用功夫。所谓“守息则定”,守住息相就容易得定,能得定就可使妄想杂念得到澄清,就容易开智慧,有了智慧就能亲见本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净慧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净慧法师)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临济四料简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知见的厘清和建立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有人心就有禅宗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用功的境界与心态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因果法则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延续慧命的严肃性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什么是平常心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千岁宝掌和尚和老祖寺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破除四相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培养信心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临济四料简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苦空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