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郭元兴教授:揭示令人向往的神秘色彩——永乐大钟之谜


   日期:2024/7/5 12:0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揭示令人向往的神秘色彩——永乐大钟之谜
郭元兴
 

我国的钟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永乐大钟又是古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象征物、信仰物和纪念物。但是,自明永乐年间诞生以来,伴随着它的伟大,永乐大钟至今还存在着一些令人向往的神秘色彩。

这些谜团主要是:钟身内外铸满了佛教经咒,有人说是“华严经一部,金刚经收口”,因此叫“华严钟”;也有人说是铸了若干种经。永乐大钟究竟铸了哪些佛教经咒?特别是永乐大钟铭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何在?永乐大钟有多重?……还有一些有待破解之谜。

■永乐大钟上的佛教经咒铸在哪儿

永乐大钟所铸铭文分为汉文经咒和梵文经咒两大类文字。其中,汉文经咒共有7部佛经、9项佛咒;梵文则为一百多项藏密佛咒。汉文经咒铭文字数约为226257字,另有御制年款9字,汉字铭文总数约226266字。梵字铭文约5400字(音节),其中有梵文种子字,均属于蓝查体梵文陀罗尼。铭文约23万多字(231666字)。

关于梵文咒语,1981年和2001年,有关方面专家做过两次系统的鉴定研究,第一次是请中国佛教协会的梵文专家郭元兴鉴定并初步翻译了一百多种蓝查体梵咒的名称,第二次是在2001年《永乐大钟铭文真迹》编成之后,请张保胜先生对永乐大钟梵字陀罗尼做出了全面的解读和诠释。

永乐大钟的钟身上、下、内、外,共铸有100多种梵字陀罗尼佛咒,其上U形环悬挂结构的顶部,也就是永乐大钟铭文最高端的中心铭文为:八叶莲花种子字曼荼罗,圆形曼陀罗内有9个代表了佛、佛母的种子字。曼荼罗又称曼陀罗,佛教意义为坛,以便祭供。曼荼罗有四种:”大曼荼罗”、“三昧耶曼荼罗”、“法曼荼罗”、“羯磨曼荼罗”。法曼荼罗为绘有诸尊种子字,或真言,或经文义理文字的绘画。大钟上的这幅曼荼罗即“法曼荼罗”。永乐大钟悬挂结构的连接销南、北两端,为花形曼荼罗,均铸有4个种子字,上边为阿弥陀佛种子字;悬挂结构上还铸有加持真言;钟口底部环绕一圈梵字陀罗尼,其中有总佛菩萨咒(译文:诚愿吉祥)!

需要说明的是,《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以下简称《诸佛名经》)是明成祖朱棣御制的,其前20卷10余万字铸于这口“文皇御钟”内、外钟壁的主要部位之上。

■永乐大钟铸了《华严经》吗

说到汉文经咒,有人说永乐大钟是“华严经一部,金刚经收口”。也有人说,永乐大钟“铸有华严经,故名华严钟”。或者主观认为永乐大钟的铭文经咒,均属于“华严宗”,并认为这就是永乐大钟在后来被称为“华严钟”的理由。但是,从以上所列永乐大钟所有汉文、梵文经咒名称中,不仅没有《华严经》,也看不出与《华严经》有直接的关系;实际上,永乐年至万历年这100多年当中,并没有将此钟称作“华严钟”,而称作“文皇旧钟”、“大铜钟”、“洪钟”、“万寿寺钟”、“万寿寺文皇御钟”等。明朝后期,特别是到了孙承泽(明崇祯进士,入清至吏部左传郎)着《春明梦余绿》,才明确有了“永乐时所铸大钟,内外书华严八十一卷,名曰华严钟”的说法。但是,如果“华严钟”是对所有佛钟的泛称的话,那么,这里说的“华严钟”就失去了专有名称的意义;如果不是泛称,是特指“永乐大钟铸了华严经”,“名曰华严钟”,那么,又明显和大钟上的实际铭文不相符合。这可真成了一个千古疑案了!以至于这样一个定式———“铸了华严经,故名华严钟”,倒成了“家喻户晓”了。然而,这个定式错了,永乐大钟确实没有铸《华严经》。

■永乐大钟的“铭文三绝”

钟以载道,凡铸钟,必先进行内容设计,包括钟的定位、体量、铭文或纹饰、功能或作用、要反映或体现的内容、要达到或促成的社会效果等,都属于钟的内容设计范畴。

永乐大钟的内容设计主要体现在钟体铭文上。明成祖朱棣在永乐九年(1411年)为刊印《金刚经》御制了《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序》,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四月十七日,他又为《御制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集注》作序。《金刚经》铸于永乐大钟的钟唇底口一周,在永乐大钟散音池从下向上瞻仰永乐大钟时,能很方便地阅读到这部经。

整个般若经类思想是万法皆空的“空论”。《金刚经》是般若经类的浓缩,《心经》又是《金刚经》的浓缩。而《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则铸在永乐大钟蒲牢西北侧,也是一个便于指认的部位。

明成祖朱棣还专为刊行《妙法莲华经》作过序。《妙法莲华经》被释迦牟尼称为“于诸经中,最为其上”,是“诸经中王”《法华经》中的一个重要的大乘佛学思想,就是给普通人以从善成佛的方便:“一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心生大欢喜,自知当成佛。”《妙法莲华经》的全部铭文,紧接着明成祖《诸佛名经》的诸神僧之名号,铸在永乐大钟内壁的中、下部。以上是永乐大钟的主要部位或方便人们句读的部位所铭铸的重要经典。从中可以看出一个规律,明成祖朱棣在钟上这些区域选择的这些重要经典是经过周密策划的,并形成了一种有机的组合:《法华经》、《金刚经》等佛经的主要理论,同时也成为明成祖朱棣御制《诸佛名经》于大钟之上的理由和诠释。

大钟会说话!通过对永乐大钟本身,对朱棣选择哪些佛经、佛咒铭铸于大钟之上的分析,特别是在分析永乐大钟所铸主要经典的主旨及朱棣“御制序”后,我们可以把明成祖御制永乐大钟的内容设计宗旨归纳为三条,或曰永乐大钟“铭文三绝”:

1.显密结合,广大圆融。使用最具代表性的汉、梵两种文字,共计231666字,镌铸在永乐大钟上;用精心选用的佛教经咒铭文,来概括佛教全部精髓。

2.围绕明成祖御制的《诸佛名经》,进行“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的教化。明成祖朱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撰写《神僧传》的皇帝,并把这208个神僧编入他御制的《诸佛名经》,以起到一种示范效应的纪念碑功能。

3.把佛教和政治相结合,使佛教服务于政治,服务于“大明永一统”的理想。《金刚经》里有一句名言:“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明成祖朱棣的政治思想以佛法形式表现出来,使世俗法转换成了佛法。

■永乐大钟的“三进三出”

永乐大钟的外观设计完全服从于内容设计,是永乐大钟铭文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永乐大钟的外观设计也有3个特点:1.悬挂结构(上下U形环)、蒲牢、钟唇、钟体内外壁全部铸满佛经,没有设计一般佛钟通常采用的具体蒲牢造型,也没有一般佛钟通常采用的莲花、袈裟纹(上四宫、下四宫等外观纹饰)浮雕;2.外形设计简洁、流畅,用若干环形线把钟体外壁、内壁划分成若干“铭文圈”,以“铭文圈”为基本造型单位,构成大钟的外观特色,起到方便经文排版布局和句读,增强佛经铭文感染力等效果;3.永乐大钟上各个佛经的布局安排、起讫部位十分考究缜密,一些重要佛经的起讫部位大多安排在钟体的东方,不仅如此,《诸佛名经》在钟体外壁各“铭文圈”的衔接部位,以及在钟壁内外“三进三出”的出发点和回归点,大多也在各“铭文圈”的东方。

大钟所铸铭文均为“阳文”。汉字为16毫米见方的楷书铭文,笔画凸起平均在1.5毫米;梵字“阳文”凸起平均在两毫米。汉字佛经铭文浑然一体,似为一人手书,但可辨别出刻工至少出自于四五个人的手法。经过“制范”工艺,在泥范上刻成“阴字”,又经过钟体铸造工艺,一铸而成。23万多汉文梵字,字字整齐,行行分明,跃然钟壁之上,质朴、坚韧、深沉、工稳,体现出古朴、精美的书法艺术和雕刻艺术。钟上的汉字文本,相传为被明成祖誉为“我朝王羲之”的大书法家沈度手书。从保存下来的沈度《敬齐箴》原件看,永乐大钟的铭文风格与沈度书法基本一致。

永乐大钟外壁“中宫”均匀地铸有六道平行环形线(弧弦纹),最上面的一道环形线在“钟肩”位置,即普通佛钟的“上带”处,最下面的一道平行环形线与钟裙上沿波曲弧弦纹局部呈有规律靠近但并未重叠状,这道环形线,相当于普通佛钟的“下带”,区分钟体的“中宫”与“钟裙”。大钟的外观(形式)设计赋予每道“平行环形线”2个功能:划分“铭文圈”和美化“合范缝”。划分“铭文圈”的实用性是为了“排版”和句读的需要,比如,钟体“中宫”外壁第1至第5“铭文圈”每行的字数都是43个字,与钟体下部逐渐外张相一致,每个“铭文圈”的行数在逐步增加,第1“铭文圈”共400行、第2“铭文圈”共408行、第3“铭文圈”416行、第4“铭文圈”424行、第5“铭文圈”441行,《诸佛名经》在永乐大钟内、外壁之间“三进三出”,也是通过其内、外壁的“铭文圈”实现的;美化“合范缝”指的是铸钟工艺的需要,永乐大钟的钟体虽说是一次性浇铸而成,但它采用的是“地坑造型表面陶化的泥范法”,在铸造准备过程中,其“外范”是将逐个制作的“铭文圈”合成一个整体外范,铸成后难免留下“合范”的缝隙痕迹,永乐大钟则运用若干条规整的“平行环形线”把其美化了。

■永乐大钟到底多重

还有一个谜团,就是永乐大钟的重量,有的文献说是“八万四千斤”,也有的文献认为是“八万七千斤”。上个世纪80年代,有关方面测算的是“重约46吨”(相当于九万二千斤),现在,是重新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了。永乐大钟的钟身内外很多部佛经上都出现过“八万四千”这几个字,且频率较高,如《金刚经》中的“八万四千亿那由他诸佛”、《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的“八万四千宝瓶”、“八万四千塔”、“八万四千菩萨”,《法华经·妙音菩萨品》的“化作八万四千众宝莲华”、“与八万四千菩萨围绕而来”、“并奉上八万四千七宝钵”、“与妙音菩萨俱来者八万四千人”,《法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的“八万四千岁”,《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的“八万四千天女”等等,钟钮蒲牢上也铸有很多的“八万四千”。“八万四千”在古印度是个吉祥崇拜的数字,也是表示数量很多的意思,由此可见,永乐大钟“重八万四千斤”的说法是有文化渊源的。

其实,我们测算永乐大钟的重量包括了钟钮上部的上、下两个“U”形环悬挂结构重量,为1.8吨。而通行的称量大钟重量的标准是只计钟体和钟钮。永乐大钟的悬挂结构因为铸有梵文且浑然一体,就计在总重量中了,这是后人的做法,没有什么不对,但是,按照当时的历史条件,当时的“内容设计”,这1.8吨应不在大钟的计量之中,这样,46-1.8=44.2(吨)。“重约46吨”是计算出来的,且“误重”的可能性大于“误轻”的可能性,按允许误差率5计算(测算永乐大钟的钟壁厚度时,使用的是超声波测速仪),就有可能多算了2.2吨,按44.2-2.2=42(吨),还真就是“八万四千斤”呢!

■结语

运用查验钟之本体与文献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大钟的研制规律,我们不难看出永乐大钟御制者的设计思路。可以初步确认:永乐大钟确实没有铸《华严经》,也不会独尊“华严宗”去掌控大钟的御制;永乐大钟的佛教经咒或内容设计(主要是经、咒的选用及其寓意)主旨是求统一、求富强、求安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和劝人为善的传统美德;永乐大钟的一些铭文排版设计,有一定的规律及其文化内涵;永乐大钟的设计重量可能就是42吨(八万四千斤)。总之,永乐大钟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