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演培法师:部派时代的时间观


   日期:2024/7/7 12:0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部派时代的时间观
演培法师
  一  绪  说
  时间,是每个人所直接亲切经验到的,因为吾人一出现到这世问来,就在时间的不断推移中,迈向生命的历程。所以每当吾人谈话或做事时,不自觉的会感到时间很快,或问现在足什么时候。不息演化的时间流,虽任何人无法否认,但它,视之既不能见,摸之亦触不著,究竟有无它的实质,在各学说各宗教的学者,虽都论说到它,但要不外两大类别,就是实有的时间观与如幻的时间观。而这两种不同的时间观,在佛教的小乘部派中,同样可以找到他的代表,而且彼此诤论得非常激烈,所以现在特就部派时代的时间观,略为一论。
  时间木是一大长流,实际无法予以分割,然为使人有个始终先后观念,不得不从相续的时间流中,将之分为几个不同的段落,佛法通常说为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就是适应这个需要而建立的。所以为人有个明晰的时间观念,确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唯有如此,那你对于历史,才能有个清楚的交代。要知历史的演变,是随时轮的推进,没有时代的进展,怎有历史的进步?历史上的一切以及万有诸法的现象,既都活动在时间流中,对于流变时间的认识,岂容我们有所忽视?佛虽未替我们对这多加论说,但佛灭后的大小乘学派,却无不论究到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来谈部派的时间观,当然足以小乘学派思想为主的。果能从这论说中,把握时间的特性,就不会为之欺骗。
  对于时间有无,学派虽有异见,依法建立时间,彼此却是一致,没有那个曾把时间看为独立存在。为什么这样说?因时间的本身,谁也看不出它的流动,人们所以觉得有个时间,是在事物的变化上体认到的。且以人的生命体说,从出生到老死,中间经过几个阶段,以至最后生命结束,我们就可宣说某人已经活了五六十年或七八十年的时问,假使没有一个人的生命出现,试问你从什么地方知有时间?又如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从凝成到空无,中间经过住坏,我们就可宣说这个世界,已经经过七八十个小劫或几个大劫的时间,假使没有这个大干世界,试问你从什么地方知有时间?所以时间是依法立的,要想认识时间,唯有从法上去体认,离了流动的诸法,没有时间相可得。
  有人认为时间是很神秘的,要想体认或把握它,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其实,说难固难,说易亦易,世间一般人们,对于时间看法,大体不出两类,就是相续论与刹那论。刹那论者的出发点,是从未来看到现在,再从现在看到过去,虽同样的说到三世,但其著眼点,在当下刹那,因而他的思想,必然归结到刹那论。相续论者的出发点,是从过去看到现在,再从现在看到未来,在三世的时间流中,发现它的前后相续性,所以他的思想,自然就走上相续论。这是时间的两面性,定时间必然是如此的。刹那是从相续分析而得的,如说:“时间,一面是不断长流的相续相,一面在相续流中也可以分析为年月日等阶段,分析到最徽细的单位,就是刹那”。
  论究三世的有无,是从刹那出发的,就是以现在的一刹那为基点,而这基点的一刹那是有,在小乘务家各派,可谓是共同承认,没有什么诤论的,成为诤论的焦点:即从现在一刹那向前推,推到过去,过去是实有还是非有,就成问题;复从现在一刹那向后推,推到未来,未来是实有还是非有,亦一问题。如以现在一刹那是实有,推向过去未来,认为过未亦是实有,这就是三世实有的思想。明显代表三世实有论者的,是说一切有部及犊子系;化地末计及案达罗学派,亦属于这一思想系。另有一分学者,依此现在一刹那,向前推,认为过去已经过去,过去不是实有的,向后推,认为未来还没有来,未来亦非实有的,可以说为实有的,只是现在的一刹那,这当然要以大众分别说系为代表;后来从有部分出的经部,亦属于这一系统。这雨派思想诤论甚烈,且每派拥有很多信徒,自从学派思想分裂以来,学者们一直为此诤论不已!顺正理论第五十卷说:“然于过未实有无中,自古诸师,怀朋党执,互相弹斥,竞兴诸道,俱申教理,成立己宗,处处传闻,如是诤论。实有论者,广引教理,种种方便,破无立有;实无论者,广引教理,种种方便,破有立无”。可见这问题,在佛法中,自古以来,就成为异常重要的问题,谁也不愿屈伏在对方的思想压力之下,因为各各似都有他圣教与理论的根据,所以主张二世无的,竭力破斥三世实有说的思想,而主张三世有者,亦不遗余力的痛斥二世无的思想。不特学派对这诤论不已,后代大乘亦同样诤论此一问题。
  二  有部系的时间说
  学派中,说一切有部是很强有力的一派,共思想理论,亦极为丰富。从其部派安立的名称看,自可想像他是主张一切法实有的,虽说主张一切法有,但有部之所以名为有部,实从三世实有中来,若不承认三世实有的思想,任你说出多么大的理由,都不够资格叫做一切有者。顺正理论第五十卷说:“诸有处俗及出家人,信有如前所辨三世,及有真实三种无为,方可白称说一切有,以唯说如是法故,许彼是说一切有宗一。所以所有出家在家的佛法行者,以有部说,唯有具有这样的信心,方是真正站在说一切有部的立场,除此而外,其余不论怎样说法,不特非一切有,且犯有增益过及损减过。
  有部以三世实有为其中心思想,这是佛教每个学者所熟知的。前面说过,不论时间则已,一论说到时间,必然是以现在的一刹那为基点:最极短促的时间,佛法名之为刹那,即此刹那生灭的现在法是实有,固然没有问题,但刹那法未生之前,或刹那法已灭之后,是否亦可说为实有?这就引起学派间的诤论了。以有部的立场说:未来法虽还没有来,我们也还看不到,但法体早就已经存在,当然亦可说是实有,不过作用还没有生起而已。过去法虽已灭去,我们同样见不到,但法体仍然存在那里,并未因入过去而消失,自不能说它不是实有。以现在为中心而推论过去未来的是有,为有部著名的三世实有论,亦为其实有思想的根本核心!
  以现实的存在而类过去未来的非无,所以有部学者认为:过去望于现在,是现在法的同类,未来望于现在,亦现在法的同类,因过未是现在法的同类,如现在有现在的色声香味等法,过未亦有过未的色声香味等法,三世诸法实有,足平等平等的。设以现实的譬喻来说:如所放映的活动影片,其所现于银幕上的,虽仅短短的一刹那,但在不断的放映中,而每次所表现的,一方面固然有其不同的实质,另方面有其性质相似的影片继起,因而在银幕上所见到的,似有统一的现象。分析这部影片,正放映时固是有的,未放映前亦是有的,放映完梭仍是有的。放映时有是现在有,放映前有是未来有,放映后有是过去有。从此譬喻三世实有,真可说是恰到好处。
  有部如是建立三世实有的思想体系,是否有他的教理根据产假定没有正确的数理依据,任你说得怎样有理,亦难邀得他人信受。为此,有部特进一步的引用教理以证己说。俱舍对这提出四点,作为三世实有的论证。于中,前二是教证,后二是理证,现在略为分别如下:
  一、由经说故:佛在杂阿含经中,曾对比丘们说:过去色足无常,未来色亦无常,过去未来色尚无常,何况现在色?当然更是无常的了。修学佛法的多闻圣弟子,了解了三世色的无常,在道理上,对过去色不应再有所爱恋,对未来色不应再有所追求,对现在色不应再有所贪著。佛之所以分别说明这个,就是显示过去未来法皆有,假定不是有的话,佛为什么教弟子们,对过去色不爱恋、对未来色不追求)又有一次,佛在经中对比丘说:对过去色应精勤的修习厌舍,对未来色应精勤的断除欣求,对现在色应精勤的修习离灭。所以要修厌舍,就因过去实有,假定不是实有,何必要修厌舍子所以要断欣求,就因未来实有,假定不足实有,何必要断欣求?正因为过未实有,佛才这样郑重的告诫比丘。这是强有力的教证,如有不信三世实有,足就违反如来的圣教。
  二、二缘生故:吾人的认识生起,不论是间断的前五识,抑或是相续的第六识,都必有其所依所缘,所谓二缘生识,就是指此。如眼识,以眼根为所依,以色境为所缘,根境和合而识得生。前五识如此,第六意识生起活动,当亦有其所依根及所缘境,意识所依的是意根,而意根是属过去的,意识所缘的是法境,而法境通于未来的。以意根为所依,以法境为所缘,二缘和合而生第六意识,证知过未都是实有的。假定过去无的话,意根即不可得,是则意识失其所依;假定未来无的话,一分法境不可得,当其不缘现在境,是则意识失其所缘;所依所缘都无所有,又那来的能依能缘的意识尹试问诸位承不承认有个分别推度的意识?假定承认有个意识在,即应承认过未是实有,如果否定过去未来有,即应同样的否定意识。然意识的存在谁也不能否认,所以必须承认过去未来是有,设一面承认有个意识,而另面否认过去未来,不特有违如来圣教,即在道理上亦是讲不通的。这是依据二缘生识的圣教,证成过末二世的实有。
  三、识有境故三一缘生故,重在所依根的说明,识有境故,重在所缘境的说明。六识各有所缘境,这是没有问题的,于中有所分别的,即前五识唯缘现量境,于三世中只缘现在不缘过未,第六意识通于三量而缘三世境的。但意识缘境时,是只缘真实境?抑缘非真实境?一论说到这个,学派问又有了诤论。经部认为:意识所缘,不一定都是真实境,亦可缘非真实境的,所以过未虽无实体,但无碍于意识所缘。有部认为:意识所缘,不论过去现在未来,所缘到的都是实境,决不可能缘非实有境,所以过去未来是实有,假定不是实有的话,是则过未非意识缘,如承认意识能缘过去未来,就不能说过未是无。这是从认识论证明三世实有,当然亦有其相当力量的。
  四、业有果故:从业感果,这是佛法重要的论题,为佛子者没有不承认的。但所谓业必有果,在时间上,不一定马上就实现的,有的经过很久的时间才有果。然所作业,不论善恶,刹那即入过去,过去不是表示没有,假定过去即没有了,怎么还能感未来果?业入过去不是没有,所以经说:“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既然如此,业于过去有,证知过去实有,果于未来有,证知未来实有。在时间上,虽有过去未来,而业果的存在,是不容吾人否认的。若否认过去,即等于否定业力的存在,若否认未来,即等于否定果报的非有,若业果都被否定掉了,那还成为具正知见的佛教徒吗?这从因果律上证明三世实有,更显示出他的理由相当充分。
  不错,三世实有,是有部的中心思想,但是在此,有人这样问道:过现未来的三世,既然都是实有的,那三世的差别,又从何而分出?假定因为真有,无法分别三世,是则三世之名,岂非无从安立?分别安立三世,这是世间事实,岂容丝毫含混?不过说到如何区分三世时,在有部学者间,颇有不同意见,如婆沙的四大论师,其说即有很大出入,并且各是其是,各非其非,极难得到一致结论。所谓四大论师,就是法救、妙音、世友、觉天。这四大论师,在婆沙论中,对很多论题,都发表他们的意见,但彼此思想,总是对立的,很少站在同一战线,所以虽被称为婆沙四大评家,但是否为有部正统思想的代表者,不无令人可疑,这,现在姑不深论,且一看他们的三世分别。
  一、法救的三世区分说:三世所以有别,据法救的意见,由于类的不同,如以现在话说,即是状态不同。最明显的例子,比方一个金器,原来是圆形的,现在将之销融,重行铸成方形,在形态方面看,似乎有所改变,然其本有体性,丝毫没有差别。这样说来,可见三世之所以为三世,完全是由状态的变换,不是法的本身有何区别。以正统的有部思想看,此说当然不得算为正确,所以不特婆沙要对他加以评破,俱舍简直把它视为数论的转变无常观,而与外道同流了。今人对法救说,有作这样的分别:未来实有是约潜在的势力说,现在实有是约活动的势力说,过去实有是约散发的势力说。由于法的势力,或隐或显或散,所以有三世的差别。
  二、妙音的三世区分说:他认为三世的不同,由于相的表现不同,因为诸法的法体中,各有过现未的三相,倘过去相表现出来,即名为过去,设未来相表现出来,即名为未来,若现在相表现出来,即名为现在。对这,妙昔举个通俗的比喻说:如有人恋爱一个妇人,由于某妇人的习性爱好,那人对她的爱恋,自然就投其所好,而给以某种特征,可是这个爱恋的人,除了爱恋这个妇人外,说不定还在爱恋另外一个妇人,而其所施的爱恋手段,自然也是另外一套。当知三世相的表现,也就是这情形。婆沙、俱舍据他所说,予以猛烈的评破道:三世差别,假定真的如此,那就不免三世复有三世,犯了世相杂乱之过!因而纯正的有部学者,认为这也不合有部三世实有的正义。
  三、世友的三世区分说:不息流动的时间,所以有三世的差别,世友认为由于位置的变动使然。谓诸法体,假定是在过去位上,就称为过去,假定是在现在位上,就称为现在,假定是在未来位上,就称为未来。位置虽有移动,法体恒存不变。这种三世观,如举例来说,就像算盘所有的位数一样,其数看你是怎样放的,你放在一位上,就成为一数,你放在十位上,就成为十数,乃至放在百位千位上,就成为百数千数。婆沙、俱舍在评判三世实有的异说时,判定世友之说,为得三世的真意,亦即是说,不谈三世差别便罢,如果要谈三世差别,就得照这样的来谈。因为如此,所以后世有部学者,都奉此说为鹄的。关于这个,我们留到下面再谈。
  四、觉天的三世区分说三适从观待的观点,区分三世的差别。谓诸法现起时,从观待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话,所谓过去现在未来,其问很难予以绝对的区分,因为过去还有过去,现在仍有现在,未来复有未来,即这样看时是现在,那样看时或为未来,或那样看时是现在。这样看时又为过去,严格划分他们的界线,事实是有所不能的。觉天对此亦举一个譬喻说:如已生了子女的女人,既可称他女儿,亦可称她母亲,为什么如此?是即由于观待不同所致:称她女儿,是观待生她的母亲说的;称她母亲,是观待所生的子女说的。但据婆沙、俱舍对这评判,由于他主三世各有三世,不免如第二妙音所说,犯有世相杂乱的过失,所以为正统的有部学者所不取。
  如上对于三世的区分,我们可以明确的知道婆沙是采取了世友论师的思想,亦即有部以世友的三世实有说为正义。顺正理论五十二卷,对这有所明白交代说:“由此应知尊者世友,所立实有过去未来,符理顺经无能倾动。谓彼尊者作如是言:佛于经中说有三世,此三世异云何建立?约作用立三世有异:谓一切行作用未有名为未来,有作用时名为现在,作用已减名为过去;非体有殊”。木体用义建立实有三世的思想,有部学者认为,不特与正理相契,亦复与圣教相合,谁也不能倾动这一思想理论。谓诸作用未有时,安立为未来世,于诸作用正现前时,安立为现在世,到作用灭入过去时,安立为过去世,所以三世完全建立在作用上,非一切法的自体有三世的差别。
  在有部的思想中有句名言,就是“法体恒住自性”。恒住自性的法体,从无三世的差别,吾人知有三世,全从作用而来,即未生未灭的作用是未来,正生未灭的作用是现在,已生已灭的作用是过去。而这作用的生灭,足怎样发生的呢?是约引生自果说的。有部的意思:诸法在未来早就具有的了,它之所以从未来到现在,完全是由现在法引生自果的作用发生活动,使得早就具有的未来世某一类法,刹那之间生起引生自果的作用,而入于现在位。可是现在是很短的,只有一刹那的时间,透过这个极短的一刹那,作用就又迅速的息灭,到了作用息灭以后,法体就又名为过去法,亦即所谓从现在到过去。这样,法体始终存在,并不因作用生灭而生灭,所以法体三世恒有而住自性。
  有部木体用义建立三世,确立了他三世实有的思想体系,因而凡不合于此一思想系的三世说,都为有部之所排斥。如顺正理论第五十卷中,在指出什么是一切有宗后,接著说:“余则不然,有增减故。谓增益论者,说有真实补特伽罗及前诸法;分别论者,唯说有现在及过去世未与业果;刹那论者,唯说有现一刹那中十二处体;假有论者,说现在世所有诸法亦唯假有;都无论者,说一切法都无自性皆似空花:此等皆非是一切有”。从顺正理论横扫一切来看,我们不难想像得到,在有部学者的观念中,诸有佛法行者,唯有承认三世皆是实有,才堪称为说一切有者,除此,不论你怎样的论说三世及诸法,都不够资格叫做一切有者,可见他们的思想壁垒,如何森严而不妥协。
  三世一如恒住自性的法体与三世差别无常生灭的作用,其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亦即所谓是一还是异?有部学者对这问题的解答,同样是以不一不异来说明的。如顺正理论第五十二卷说:“我诸作用是法差别,而不可言与法体异……法体虽住,而遇别缘或法尔力,于法体上差别用起,本无今有,有已还无,法体如前自相恒住……法体无异,诸法性类非无差别,体相性类非一非异”。论中明显的将法体与作用归结到不一不异的论题上去。为什么是如此的?“有时,法只有体而没有用(过未),所以不能说一;可是引生自果的作用,是依法体而现起的,所以也不能说异”。结论虽是双非的,但从他的论法看,实是重于不一方面,这又是我们不可不知的。
  三  大众等的时间说
  三世有者的时间说,已如上述;二世无者的时间说,是怎样的?讲到二世无的学派,大体有大众、分别说、经部等派。他们虽同样的讲二世无,但在思想上是有出入的,而其最大不同的一点,就是所承认的现在,是有为实有抑是无为实有?就现有的阿毗达磨文献告诉我们:经部学者认为刹那现在,虽实有而非虚妄,但仍属于有为范围,亦即现在是有为法有。然大众系学者,从另方面观察,觉得现在之有,因为是实在有,应该视为无为,唯有无为才可说是真实有的。这样比对来看,过未非有之说,虽则站在同一战线,但一论及现在,思想又趋分化。现在来对这个,略为论说如下:
  大众分别说系,对于各项问题,虽都有所论及,但现存南北传的小乘论典,有关他们的思想资料,是很缺乏的,即我们所知道的点滴,亦从有部论典中所作的批评得来。对三世时间说,当然也是如此。婆沙十三说:“有说过去未来无实体性,现在是有而是无为”。讲到这个,不要忘记大众分别说者,是主缘起无为、圣道无为的学派,因而他的现在有过未无的思想,是站在“据理成事”的立场建立的。诸法理性,是永恒不变的,是必然如此的,所以超三世的时间性而常恒存在。这样,三世又是依于什么而建立的?谓于理性中,由事相因缘,即诸因缘和合,触动引发,乃据理性无为,完成因果事相。然其事相唯现在有,过去未来是不可得的。
  在此或有人间:过去未来若果真不可得,为什么人们常说过去怎样、未来如何?大众学者同答说:世人所以说有过去,是就事相曾经有过而说为过去的;世人所以说有未来,是就事相当来而有而说为未来的。即此曾有当有,亦望现在而说,并不是离开现在,另有过去未来的别体。再清楚一点说:过去望于现在而有,有足假有,因为不能离开现在,过去即为非有;未来望于现在而有,有亦假有,因为不能离开现在,离开现在,未来即不可得。因果事相唯于现在一刹那中安立,所以唯有现在刹那是真实有。说现在是实有,这是易解的,说现在是无为,那就不可解。然由文献的缺乏,实不容我人为之作最后论断,只要知道这是大众系的三世有无说就好了。
  经部是从有部分出的学派,但在很多论说方面,却接受了大众分别说系的思想,如二世无说,就是取大众分别说义,而放弃了有部宗义。不但放弃,且对有部三世实有说的思想,予以激烈而严格的批判,俱舍论中对此有详细的说明。因此,世亲论师亦同意经部而反对有部。然则经部的三世说,是基于那点而建立的?俱舍卷第二十说:“但据曾当因果二性,非体实有”。这可说是立本于种现义而说为现在有过未无的。考经部的思想,认为诸法的生起,必备有其能生的功能性,而这功能性,亦即是种子。如黄豆的种子,有能生豆芽的力量,是即功能性。一切有为诸法,都各从其功能性而生起的,能生的功能性是因,所生的诸法是果,于其中间有著因果的关系。
  能生自果的功能性,不是离于现在而有,亦即潜在的种子,不离现在的诸行,所以严格说来,唯有现在实有,至于过去未来,唯据曾当因果二性而立。如吾人所造的业种,是由现在的行为活动而促成的,若离行为活动,即无种子可言。不离现在而有的业种,约其酬前引后,乃说为过去未来。如现实的生命果报体,足过去的业种所招感的,现实的果报体,酬前生命种子,所以安立过去;复由现在所作的业种,引生未来的新生命体,所以安立未来。酬前的过去是假立的,引后的未来亦是假立的,因为这都不离现在而有。假定离了现在,试问如何酬前?复又如何引后?经部依此建立二世无说,所以于三世中,只承认现在是实有的。
  经部建立了自己的过未无现在有的思想,便举出几点理由来责难有部的三世实有说:
  一、过去未来假定真的如你有部所说是实有自体,那你就不应当说他是过去未来,而应唯说他是现在,因过去未来既皆实有,当知其实有性,同现在实有性,是一样的,怎么可以说为过去未来?若不承认过去就是现在,即不应说过去实有;同样,若不承认未来就是现在,即不应说未来实有。反过来说,不承认过去未来是现在,就得承认过去未来是假有。设若承认过去未来就是现在,那我得再问你:你以什么从它未生的立场上称为未来?又据那点于已灭的立场上说为过去?如你提不出相当理由来解说,便证明你所说的过未实有,是不能成立的。
  二、于一二世时间中,汝既承认法体恒有,从法体上所起的作用,亦应当是恒常生起的,然从事实上观察,谁都可以发现,诸法的作用,有时有,有时没有,并非经常有的。我得问你:于这之间,究竟有股什么力量,障碍法体的作用,使之有时生起,有时又不生起?若说作用的生起与否,由于众缘的和合与否,这同样是不成道理的(有部说法体恒有,众缘合时,作用即从法体产生,缘不合时,法体即不发生作用,所以在认识上,有时发现,有时不发现)。因你们说众缘是不离法体,法体恒有,不离法体的众缘,当然亦应是恒有,且应常生起作用。如一方面说法体恒有,一方面说作用时有时无,在道理上怎么能通?如果硬要作这样分别说,那真可以说是不适之论。
  三、退一步说,即使承认作用时生时不生,但离法体而有的作用生起,是否还须其他的作用促成?若要的话,由其他作用使之分为过现未来,那末,第一次的作用生起,假借其他作用,促成它的产生,如是,进一步推论,促成此作用产生的作用,又是怎样生起的?设此作用之上复有作用,那就如诸经论所说犯无穷过!有部为挽救这一困难说:若我主张离体有用,确有如你所说用复有用犯无穷过,但在我的思想中,是主体用不离的,那里有你所说的过失?不然!三世的历然分明,由作用有无而分,若如你说用不离体,体常而用亦应是常,是则不能辨别三世,过去现在未来,既然不能辨别,试问又从何而得建立三世?三世不能如法建立,那你岂非破坏三世?
  依经部的意思:不立三世差别则已,如要建立三世差别,就得承认有“本无今有有已还无”的事实。所以俱舍论主木经部的思想,举出种种理由责难有部后说:“故不许法本无今有有已还无,则三世义,应一切种皆不成立”。再者,一方面说法体恒有,另方面说其性非常,真可说是一大矛盾,无怪世亲于俱舍论中举颂痛加抨击说:“许法体恒有,而说性非常,性体复无别,此真自在作”!恒常与非常,分明是对立之说。现在的问题是既说性与体无别,复又说性非常,是则究为恒常抑为非常?如果交不出一个所以来,那你的随意而说,与大自在天的任意创造万物,又有什么差别?果真没有差别,那你即在作外道说,那里足在弘扬如来正法?这简直把有部看成外道了。
  经部虽提出很多论题,责难有部的三世实有,但在有部学者方面,不但不承认这些问题,而顺正理论论主,且针对经部听说,一一予以反斥,并说如经部对有部所指的各种过失,假使真的成为一种过失,那在经部本身同样足有的。如顺正理论五十二说:“唯有现在一念论宗,必定不能离同彼过,以说现世决定唯有,过未二世决定唯无,非许去来亦容是有,非许现在亦容是无,故同彼宗过极难离”。真的,只要是主张实有的,不论三世有,或是现在有,总是免不了问题的,所以学派间,对每个论题,相互诤论不已,甚至互以外道视之,其原因就在此。实有观念不打破,任你怎样的辩难,问题总是不得合理解决的,这实是值得每个佛法学者的深思和注意的!
  关于三世时间的论说,除了三世实有与过未无体的两派,婆沙论中还说到过去一分是有的学派,即属分别说系的饮光部。如论第十九卷说:“或复有执:诸异熟因,果若未熟,其体恒有;彼果熟已,其体便坏;如饮光部。彼作是说:犹如种子,芽若未生,其体恒有;芽生便坏”。顺正理论五十卷中所非的分别论者,可说同属这一思想系统。如说:“分别论者,唯说有现及过去世未与业果”。正理所说的分别论者,是否就是分别说系,虽不能予以确切的断定,但从他说“过去世未与业果”有看,与婆沙指的饮光部,有著同一思想论调,也许就是分别说系。不管是丐总之,对三世时间观,在学派思想中,有著这末一派,是不容否认的。
  从基本思想上看,饮光学者,还是重于现在实有的,他所不同于大众及经部的,即还承认过去世中未感果的业力,仍然是存在的,假定已感果业,同样是没有的;至于未来,因为还没有来,根本谈不上有,所以也就不提,无疑是否定未来有的。他之所以承认未感果的业力是有,与业感因果的建立,有著很大的关系,假定业未感果,过去即已没有,试问何以感果?彼举浅显易解的譬喻说:如一粒黄豆的种子,在它没生出芽之前,其体恒时是实有的,谁也不能否认有这粒豆种的存在,但若一旦生芽以俊,则其种子早巳变坏,不复再有种子存在。在业果建立的立场说,我们不能说这没有相当的理由。印顺论师在性空学探源,曾有这样的说明:
  “这是在建立业感因果时说的。过去已造的业,在没有感果以前,不能说完全没有;若没有,能力完全不存在,如何感取现在或未来的果报呢?不过感果之后是要取消的;“有受尽相”的,受尽以后当然没有。这与有部、经部都不同:有部的三世实有,业力感果后仍是存在的。经部以为业力都是熏集在现在的,不会有实在的过去”。从这叙说中,可以看出有部、经部、饮光三派思想的分歧。除这而外,印顺论师更说:“南传论事第一品中说他主张:“过未法一分是有”。这是说:过去法未来法,不同有部那样的全是有,也不同经部师的全无,其中都有一分是有”。但这说法,究是何所据而云,在北傅的学派论部中,看不出有这思想的痕迹,所以我们也就无从多说。
  四  结  论
  部派时代的三世观,主要不出大众、经部、说一切有者的三大系,现在不妨来对他们的思想,作一简略的总结,以见他们的中心思想所在。
  三世实有者的立说,是从体用义出发的。谓万有诸法,不出于体用,而法体是恒有的,作用则属于生灭,在恒有的法体上,不能说有三世的差别,可以说有三世差别的,是在生灭的作用上,是为体用义。
  大众部的二世无说,是从理事义出发的。谓诸法的生灭事相,是从恒常寂灭的理则而现起的,没有不变的恒常理则,曾有的过去固不可说,当有的未来亦不可说,即此曾有当有,亦不是离现在而有,是为理事义。
  经部的二世无说,是从种现义出发的。谓不离现在而有的诸行种子,约其酬前说为过去,约其引后说为未来,足以过去未来都是假立的,唯有现在可以说为实有,如从种子而生现行,是为种现义。
  如上三说比较而言:大众系的思想,由于缺乏充分资料,且不论其优劣,至于有部与经部的思想,从道理上去分析,无疑经部的二世无说,胜于有部的三世有说,所以世亲论师特采取经部义以责难有部义。世亲本从有部出家的,可以说足有部的学者,理应弘扬有部的学说,但在他的俱舍论中,却常取用经部思想,原因即在他以理长为宗。意谓不论什么学派不学派,只要是合乎道理的论说,就值得我们接受而不应予以固拒,为学确要有这样的态度。
  从比较上说,经部的思想虽胜过有部的主张,但严格说来,仍然有所欠缺而不得算为圆满。因为从时间的实质讲,它是虚妄而无究竟真实可得的,亦即说:是时间,不但过去未来是假有的,现在亦是假有而非有实自体的,唯有确立三世如幻假有,才能圆满的开显时间真义。过去未来为什么是假名无实?据经部说,因为这是依于现在而建立的,假定离了现在,过未即不可得。可是,他仅知道离现在无过未,而不知道离过未无现在,无怪正理论主把他加于有部的过失要还给他。当知现在是依过去未来而建立的,假定没有过去未来,试问那里来的现在?中论颂说:“若离于前后,中当云何有”?前后足依中间有的,离了中间没有前后,中间是依前后有的,离了前后没有中间。准此,依过未而立现在,离过未现在即不可得,所以三世如幻假有,可说是时间的必然结论,唯有到达这个结论,才能正确的把握时间!否则,你说三世实有也好,或说现在实有也好,都同样的有过失,难以圆满的建立时间!如后代大乘唯识学,承受经部的思想,主张现在实有,否定过去未来,在他以为确实掌握了时间的真义,但中观学者站在三世幻有的立场,同样对他予以不客“的批判,说他没有了解时间之所以为时间!
  佛说法时,特别是说业果轮回时,总要涉及三世的时间,因而我们认为,佛陀在实际上,是承认三时的,然从修养上去观察,佛陀的三世观,不特过未定迷妄的,就是现在亦是迷妄的,所以三世如幻说,才是真合佛陀本意。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