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演培法师:部派时代的圣果观


   日期:2024/7/7 20:0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部派时代的圣果观
演培法师
  一  绪  说
  学派中对于圣德,不特在佛菩萨,有著不同看法,即对声闻圣果,亦有不同意见,而且意见的尖锐,其程度,不亚于对佛菩萨的诤论,所以现在特再就部派时代的圣果观来谈一谈。这里说的圣果,主要是指声闻四果。声闻,是指听闻佛的音声,得以悟入诸法谛理者说。舍利弗阿毗昙论卷第八,对这明确的说道:“云何声闻人?若人从他闻,受他教,请他说,听他法,非自思,非自觉,非自观,上正决定,得须陀冱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是名声闻人”。这可说是以极简单的定义,说明了声闻之所以为声闻。
  佛世时从佛出家者,除极少数的缘觉行人,大多数是属声闻根性。声闻人的特色,就是厌离心重,闻佛说“无常故苦”的言教,厌离心就深切的生了起来,一味依于佛陀的指示而行,再也不对现实世间有所贪恋。如从实践实行中,悟达诸法的空理,获得现法的乐住,更视世间如怨毒,而直入于无余涅槃,任你有情陌溺在苦海中,受种种·痛苦包围和袭击,但总不能激发他的同情心,使他在苦海中多逗留片刻,而给子苦难众生以援手!在自利而求个己解脱方面来说,我们对之实不能有任何非难,因像这样少事少业者,实为世间所极难得的。不过从其忽视利他方面来说,不能契合佛陀大悲济世的精神,不能不舍人对之有不美满之感!
  声闻人从事自利功夫的修养,不是一步登天的,而是循序渐进的,亦即所谓次第证果的。其次第所证的圣果,略说是即所谓四圣,详说是即所谓八圣,四圣是指四果,八圣是于四果外,再加四向,综合名为四向四果。这种圣果,只要努力进修,不论在家出家,都可能证得的。佛法概论说:“在家出家的声闻众,为了无限生死的苦迫,觉了生死的根源是无明、贪爱,依中道行去修持,即能向于正觉,到达生死解脱。这必须坚毅恳到的精进,经非常努力,才能豁然大悟,超凡入圣,转迷情的生活为正觉的生活。学者的进修实证,略分四级”。四级,就是四果的四个层次。这是人人可得的,问题在于自己修养程度的如何以为断,佛法从不分别谁能做到谁不能做到。
  行者到达第四极果阿罗汉,个已问题已获得彻底解决,从此不会再在生死中漂流,所谓“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了。且所得的解脱,在各学派来说,声闻与佛陀,平等平等的。如中含瞿默目犍连经说:“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诃解脱,此二解脱无有差别,亦无胜如”。这样说来,声闻与佛的解脱,真的足就一点差别都没有吗?不!于同中还有不同在,是即所谓习“的有无。“声闻的清净解脱,还不能改善习以成性的余习。这虽与生死无关,但这到底是烦恼的余习,有碍于究竟清净……菩萨于三大阿僧只劫修行,久已渐渐的消除习“,等到成佛,即烦恼与习“一切都断尽了”。是为二者的差别,这是我们所不可不知的。
  二  罗汉资格的审定
  促成学派的分裂,或有说是由于大天五事,或有说足由于十事非法,前者是为教理思想的纷歧,后者则是戒律问题的争执。大天五事,在教理思想上,所以掀起轩然大波,实因对于罗汉的资格,发生严重不同的意见,由此意见的无法调和,于是形成根本两部的分裂,这是佛弟子所熟知的。创说五事的大天,是大众部的学者,在佛教中所受到的,真可说是毁誉参半,有的把他看成罪大恶极的佛教叛徒,有的把他视为佛教思想的革新人物,如分别功德论说:“唯大天一人是大士,其余皆小节”。这么一位佛教学者,对佛教影响当然是很大的,他所唱说的五事,无异是对罗汉资格的审定,所以现来对这略为分别。
  大天五事颂说:“余所诱无知,犹豫他合人,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这完全是对罗汉说的,在一向以罗汉为究竟的学者看来,自不免认他思想有了问题,闲这与传统所知的罗汉资格,有了很大的一段距离。但以后代大乘佛法眼光来看,无疑认为这是进步的思想,且可认为是大乘思想的先躯。所以这是学派中的重要论题,凡谈学派思想的,没有不触及到这论题的。现既把这看成是对罗汉资格的审定,当要对他加以一番详细的说明。不过在我人论说这个问题时,首要不为传统的观念所囿,然后始能善意的批判或接受,如为传统观念所困,势必不能得到一个合理的结论。这是我们在未说明五事之前,特别要加交代的一点。
  “余所诱”,这是五事的第一事。依大天说,佛法名漏,应有两种,一是烦恼漏,一是不净漏。所谓不净漏,就是男性身上的不净。上座系的学者说,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不但断除了烦恼漏,就是不净漏亦断尽。现在大天的看法,罗汉圣者,烦恼漏断尽,固没有问题,但不净漏还不能说已完全断除,因为这是生理上的不净,从有情的生理构造上说,是很平凡而不足为奋的事。不过圣者不净的漏出,并非由于自己的颠倒妄想,而是由于天魔的娆乱和诱惑,使其于不知不觉问,产出不净。据此而言,不净还是从自身中流出来的。南传佛教学者,如铜铄部所说,虽亦承认罗汉身上可有不净,但并不是从自身中之所流出,而是由天魔变化不净,来染污圣者的衣服,使共对自己所澄,发生极度的怀疑,所以说为“余所附”。真谛三藏译为“余人染污衣”,亦承认是其他天魔变化不净,而非自己生理上的不净。一看,就知各派对这看法,有很大的出入,不能相提并论的。然以吾人观之,大天说余所诱,而有不净流出,仍然显出凡圣的不同,因凡夫的不净漏,都从颠倒梦想来,这是我人所不可忘的。
  “无知”,这是五事的第一一事。证得极果的阿罗汉,是否还有无知存在,学派问的思想,有著很大不同。传统而保守的学者,认为证果圣者,对于生死解脱,是自觉自证的,绝对不容还有无知存在,假定还有无知存在的话,就不得称为阿罗汉果。这在上座系,足坚决而肯定的如此主张的,如有异于这种说法,在他认为就是离经叛道者;
  可是大众系学者,认为纵得极果罗汉,亦仍不免还有无知存在,不能说是已达无所不知的程度。问题在于大家对无知的看法不同:以大众部看,无知这东西,有两类不同,就是染污无知与不染污无知。染污无知,就是烦恼,或名烦恼障,这是障碍生死解脱的,只要是个获得生死解脱者,没有不解决染污无知的,不解决染污无知,根本就不可能得到生死解脱。声闻既公认为生死解脱的圣者,解决染污无知,当然没有问题。不染污无知,或叫做习“,或名所知障,足以劣慧为体的。“所谓劣慧,以现代术语说,就是认识的不够,知识的缺乏;以佛法的话说,就是智慧的短少。一个人对宇宙万有了解的程度如何,就看他的智慧大小以为断。因为多一分智慧,就多知一分境界,少一分智慧,就少知一分境界。虽对现前的事物不能认识,但决不于上生起一念贪嗔,所以叫做不染污无知”。换句话说,就是知识的判断力强,可以深刻的了解事物真相,判断力弱,则不一定能够了解认识一切。这对人说,对于菩萨,是有障碍的,对于罗汉,并没有障碍,所以罗汉圣者,虽还有不染污无知存在,但无碍于他的生死解脱。也就因为如此,大天主张罗汉犹有无知。但是存在的无知,是不染污无知,而非染污无知。如有听到无知两字,就以为是烦恼,那就大错特错。大天是个很有智慧的学者,亦复是有相当修养的行者,决不致于对这分别不清,这是我人可以断言的。不过一般学者的思想,还没有进步到无知有两类的程度,所以听来不免觉得有些诧异。
  “犹豫”,这是五事的第三事。证果的圣者,不特极果阿罗汉,就是初果须陀洹,依圣典告诉我们,对于佛法僧戒,已得四不坏信,绝对不会再起怀疑,那里还有什么犹豫?现在大天于布萨后,突然向众宣布,罗汉犹有犹豫,自然引起一片责难,认为他有违圣教了。当然,一个有所见的思想建立,是不畏任何反对者的压力的,所以他为大众解说:我之所谓犹豫,是有两类不同,即随眠性与处非处。随眠性疑,属于烦恼,证阿罗汉果的圣者,已彻底的扫荡干净,这是毫无问题的,但处非处疑的存在,谁也不能否认,因证果的圣者,尽管透切体认到诸法真理,但对诸法事相的了知,还不能无所保留的丝毫无疑,因为如此,所以还有犹豫。
  “他令入”,这是五事中的第四事。行者修行开悟,到达某种程度,定得某种境界,这是必然之理,但所得的境界,是否需要印证,始能自知所悟,在部派学者间,同样发生诤论。依上座系的传统看法,行者不悟则已,悟了一定会自证自知的,根本不需要他人为之印证,如要别人告诉他所悟,或者指示和点破,始知自己所证者为何,则所证悟者,是否靠得住,就成为很大问题。然大天说,圣者是否自觉证知,不可一概而论,有的是可自觉证知的,有的要人开示方可悟入。“佛弟子中,舍利弗、目犍连,总算是上根利智的大阿罗汉了,但他们还要经过佛的记别,方才了知自己是怎样的人,何况其他罗汉”?所以欲知自己是否已证圣果,必须有人合其晤人。
  “道因声故起”,这是五事中的最后一事。此中所说的道,是指无漏圣道。无漏圣道怎样才得生起h依于向来所说,本于佛所说法,切切实实而行,到了相当程度,圣道就可开发。但大天说,圣道生起,要藉呼唤的音声,即不断的呼喊:“苦战!苦哉”!此义表示:修行人对于生死大苦,要有痛切悲戚之感,发出苦哉的悲叹声,才能生起无漏圣道。我国古德说:“大事未明,如丧考妣”,亦可说是这一精神的表现!在学佛者说来,世问不论什么大事,再也没有比生死大事更大的了,吾人既以了生脱死为期,岂可马虎从事而得解决这一大问题的?历来求生死解脱者多,而真得解脱生死者少,原因就在悲戚之感不够深切,所以“道因声故起”的论说,足有他的对治作用的。
  以上是大天大士对罗汉资格的审定,而且认为唯有像这样的了解罗汉,才可说是真正佛教。这在当时,可以说得上是佛教思想的一大革新,尽管有部学者对这说法,有极严格而无情的批评,甚至对大天的人身攻击,到达了极尽丑诋的能事!但自五事唱说以后,很多有新头脑的佛教学者,都认为这是佛教进步的思想,并接受这一进步思想的教说,不特未因有部痛烈的攻击,而使这在佛教思潮中湮没,且相反的在佛教中扩大其影响力,逐渐成为佛教有力的思想!到了后来,就是原来反对这思想的,由于时代思潮所趋,亦不得不接受此说。所以一个有所见的思想学说,不论遇到怎样的阻力和打击,总是站得住的,总会有人为之传播的,怕的是没有真知灼见!
  现在我们且从五事中举出两点来说明其在佛法中所产生的伟大影响。如染污不染污的两种无知,在我们今日听惯大乘佛法的人看来,自不觉得怎样出奇,因为大乘佛法如唯识,说有烦恼、所知的二障,而这二障,大乘菩萨固要俱断,二乘行人只断烦恼障不断所知障。当知大乘唯识学所说的二障,就是大天所说的二种无知,烦恼障即染污无知,所知障即不染污无知。再“如随眠与处非处的区别,就是后代大乘所说的差别知识的有漏智及平等绝对的无漏无分别智”。这样比对说来,我们难道还不承认,大天思想是大乘佛教的先驱思想吗?总之,以大乘佛法看大天五事,我们认为这是佛法中的进步思想,是佛法发展过程中必然要产生的思想!
  三  圣果有退无退辨
  声闻行者所证得的圣果,有初二三四的四果差别,这是每个佛子所熟知的,虽说四果有浅深的层次,但若一旦踏上圣者阶位,即舍凡夫性,则无有异议。然在学派中仍有诤论,而且诤论极为热烈的,是所证得的圣果,有退无退的问题,参加这一问题论战的,有著各个不同的学派,并各提出有力的理论,是以这是值得吾人注意和探讨的。因如一般所了解,所谓超凡入圣者,是极为神圣难得的,有什么退不退可说(\·事实不如我们所想像的那样,在四果的各个阶位上,都可论说其退不退的。不过这由学派的不同,说法自不能获得一致,我们现在所要论说的,就是从学派的思想中,辨明圣果的有退无退。
  在论说圣果退不退中,我想还是先从大众分别说系说起。这两派的学者,不但对佛菩萨的崇高而伟大的圣格加以深化,就是对声闻阿罗汉果的圣德,在某方面亦同样的予以深化提高,这是我们首先需要知道的。因此,关于这个问题的说明,大众与有部,刚刚站在敌体相反的立场。如异部宗轮论中,表达大众部的意见说:“预流者有退义;阿罗汉无退义”。表达有部系的意见说:“预流者无退义;阿罗漠有退义”。一看,就可看出他们思想的对立。对于这个,我们必须善加分别,始能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说的所以,否则的话,那你将会感到:同样是圣果,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宣说?那个意见说得比较契合于佛意的?不善分别了知的,常为这问题所困!
  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经中总是说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因此,大众学者木于斯说,坚定的认为阿罗汉果,绝对不会再退堕的了。一个行者的退不退,主要看他有没有颠倒妄想:诸如在凡夫位中修行,假定是个出家的,或有于修行过程中退堕还俗,假定是在家的,或有退堕下来去转信外道等,这都是有其可能性的,因为邪思邪念以及颠倒妄想烦恼,常常在心中冲动,合他不能安心办道,所以慢慢即会退堕;可是证阿罗汉果的圣者,所有邪思邪念早巳扑除消灭,心中绝无颠倒妄想烦恼存在,没有烦恼的冲动,怎么会退堕下来?不特如此,罗汉圣者所得的圣道,已经到达了究竟圆满,其坚固犹如金刚宝山,什么也动摇不了它,怎么会退?
  关于这个,婆沙论中,介绍分别论者所说,曾经举出这两个譬喻,现在略为说明如下:如一只玻璃瓶子,不小心被打破了,所留下的自然只是破碎片子,不能再成为一个完整瓶子;阿罗汉圣者于金刚喻定时,破除了一切烦恼,再也不会有烦恼冲动使之退堕。又如烧木成灰,所剩下的只是余灰,不可能使之再成为木料;阿罗汉圣者以无漏智火,焚毁身心中的一切烦恼,当然不会再起烦恼而退。婆沙原文说:“谓或有执定无退起诸烦恼,如分别论者,彼引世间现喻为证,谓作足说:如瓶破已唯有余片不复作瓶,诸阿罗汉亦应如是,金刚喻定破烦恼已,不应复起诸烦恼退。如烧木已唯有余灰不还为木,诸阿罗汉亦应如是,无漏智火烧烦恼巳,不应复起诸烦恼退”。
  婆沙叙述的虽足分别论者的思想,但大众分别说系的思想,向来是接近而一致的,不妨把它作为大众系的论说来看。大众分别说者,依北传佛教所传,对这一见解,可说是相当肯定的;但据南传佛教所傅,“大众部执阿罗汉有退义,此与犊子、正量、一切有同执”。不知这是依于什么而说的,在北传现有的阿毗达磨文中,看不出大众系有这思想的痕迹。
  阿罗汉无退,我们知道了,预流者有退,是依何而说?依佛陀圣典看,大家都知道,证预流果后,一步步的向前,再经七返生死,必证阿罗汉果,且预流圣者已见道,亦为大众部所同意,当正见道的一刹那,断除八十八使见惑,怎么还会退堕?这在有部学者听来,当然会感到很惊奇。依大众部的意见说:证初果的圣者,虽巳断迷理惑,但还有迷事的思惑在,对于诸法的事相,在见诸法真理后,不一定能完全认识,因为有此烦恼,如稍有所冲动,即会退堕下来。或者有说:初果虽有事惑,但因已得圣道,以此圣道之力,抑制烦恼街动,想来不致有退,大众学者对于初果已得圣道,并不否认,因为不得圣道,根本不能证果,但其所得圣道,共力量是很脆弱的,不能遭遇一点挫折,假使稍受一点打击,就会因此而退。初果有退,二果与三果有退,例此可知,毋须再加以说明了。大众系之所以这样主张,在他看来,有了这些烦恼在那里活动,一旦遇到强有力的逆缘,使其不能安心修学前进时,即会退堕,所以前三果是有退的。
  跟著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初果既然有退,还会不会再造一切恶业?异部宗轮论表达大众部的意见说:“诸预流者造一切恶,唯除无问”。五无间业,大众认为,预流圣者,是绝对不会再造的了,但一般的十恶业,有时仍不免要作的。有部对此予以责难说:初果圣者所得四证净中,有一戒证净,戒是防非止恶的,怎么还会作十恶业?如初果圣者还作十恶,那岂不是凡圣不分?再说,若初果圣者应作一切恶,就不应说其已得戒证净,若承认其已得戒证净,就不应说彼还作一切恶!大众学者为了成立自己的主张,对这个问题当然要善加解答,所以说:初果得戒证净,这是无可否认的,因为佛在经中,确曾这样说过。但要知道初果所得的戒证净,是约道共我说的,而道共戒的发生防非止恶的力用,是在入无漏观时,但初果圣者,不能长时期的安住于无漏观中,入无漏观时,固可运用其道共戒的力量,制止十恶业的造作,但一旦出定不修无漏观时,道共戒不随心转而失去其力量,在某种情况下,自不免还可作十恶业。这一说法,贸然看来,似亦有其充分理由,但凡圣皆能造一切恶,不免如有部所说,有凡圣不分的过失,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不过,“预流者有退义,阿罗汉无退义”,这思想,在学派中,除了大众分别说系而外,于佛灭三百年中,从说一切有部分出的化地部,亦有这主张,如异部宗轮论说:“预流有退,诸阿罗汉定无退者”。这是化地部本宗同义说的,可见大众系的思想,已经影响了有部系的思想。
  经部学者对圣果退不退的看法,与大众部又略不同,即不但阿罗汉不会有退,就是初须陀冱亦不有退,可以说有退的,唯是中间的一来与不还二果。为什么这样分别?光记解释道:“经部意说:预流、阿罗汉,唯圣慧断必无有退,一来、不还,世俗道得亦容有退,无漏道断亦不退也”。光记的这一解释,是依顺正理论而来。如彼论六十八说:“然经主意作如是言:阿罗汉果亦无有退,一来、不还,世俗道得容有退义。引经证言:圣慧断惑名为实断,初后二果但由圣慧断惑而证,故无退理”。根据这个说明,所谓退不退的关键,完全是看你的圣果,足由世俗道得?抑由圣慧证得?圣慧证得的,绝对没有退的道理,世俗道得的,即容有退的可能了。
  不过,这里有个问题,得先予以解决,即有漏道有没有断惑的功能?依成实论说:“世俗道中,无断结故”。且从经部本身思想去看,亦不承认有漏道有断惑之义。这样,怎么可说以有漏道得证中间二果子有人解释这个难题说:有漏道,断惑的功能虽没有,伏惑的力用是有的,约其伏彼烦恼,说证中间二果。正因中间二果,是由伏惑所得,不是拔除烦恼根本所证,所以在某种情形下,是容可退其果的,假定是由无漏圣道,拔除其烦恼的根本,不特不容其退,如果更进一步,以无漏道,断除其余所未断的烦恼,即可证得究竟阿罗汉果。这是就次第证果说的,假定是超越的二三果,在经部师说来,亦无有退失的。圆晖法师的颂疏,曾有这样的意见。
  经部预流无退说,其思想同于有部,彼此间没有诤论;阿罗汉无退说,同于大众,异于有部,于是就展开了论战。为了成立自己的理论,经部特从教理两方面,显示自己的说有所本。杂含卷八说:“若比丘得阿罗汉,我不为说不放逸行,若比丘在学地者,未得心意增上安稳向涅槃住,如是像类比丘,我为其说不放逸行”。佛说不放逸行,旨在策励行人,继续不断进修,因为任何事情,在未达圆满前,必然不进则退,有学声闻行者,既未到无学位,当然要修不放逸行,假定稍为大意疏忽,对自己总是不利的,所以佛特为他们说不放逸行。至于罗汉圣者,一切所作已办,任何一个举动,都能如法加律,还要为说不放逸行做什么?就从这点,也就证明阿罗汉是不退的了。
  对佛弟子论说,以圣教为证,本即可以了,但为使自己的理论,更强有力的站得住,特再从理上来说明。罗汉圣者是否漏尽,这是一个先决问题:假定承认阿罗汉果,有无漏对治道生起,解决见思等诸烦恼,且这无漏治道,有股强大力量,使令烦恼毕竟不起,则就没有任何理由,更说罗汉退起烦恼。假定认为阿罗汉果,无漏对治道还未生,没有无漏对治道的生起,必然不能永拔烦恼种子,烦恼种子未永拔除,则不可称漏尽罗汉,既非漏尽罗汉,怎可称为应果?如是反复推征,不论从那方面说,都可证明阿罗汉人,是绝对没有退的道理的。世亲论师同意经部师的说法,所以俱舍二五说:“经部师说,从阿罗汉亦无退义,彼说应理”。
  经部虽从教理两方面,证明阿罗汉果不退,但以阿罗汉果有退的右部,举经责难说:假定如你所说是无退的话,那就违背佛陀的契经,因在经中佛明说有瞿底迦阿罗汉,曾经六反退转,到了最后,恐怕还要再退,乃以刀自杀,而般于涅槃。如有颂说:“不顾于性命,见三有可畏,断除彼爱欲,瞿底般涅槃”。还有出曜经的无放逸品,亦说退罗汉果,怎么可说不退?经部对这加以回答说:经中有处说到这个,我不是不知道,但据我的了解,这不是退失阿罗汉果,而是退失现法乐住,因时解脱阿罗汉,获得现法乐住以后,有善法欲生起,不断的希望现法乐住能够现前,所以对其有所爱著,而或退失现法乐住,所证得的阿罗汉果,不论在怎样的情形下,都不会有退的。
  了解大众及经部,所说圣果退不退后,进而再来说明有部,对这一问题的处理。有部的根本观点,初果是不退,后三果有退,与大众及经部是都不同的。婆沙说明这个之前,曾经这样问道:“以何等故,上三果有退非预流果耶”?为了解答这个问题,现在略为分别如下。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的,就是证预流果的圣者,已见四圣谛的真理,亦即已见无我真理的一分,见无我理的初果圣者,是绝对不会有退的,所以婆沙说:“见无我已必无有退,故无退失预流果者”。又说:“由见道力得预流果,疟无退失见道者故”。为什么定无退失见道者?因见道时所起的见道,经中称为速疾道,足很迅速的,不容许你有多余的时间,再起其他的心念,所以无容退失。婆沙对这更举一个很好的譬喻说:如有这么一个人,堕在山谷瀑流中,随著波浪的漂溺,要想据于此岸或彼岸,是都不可能的,何况能够出离山谷?行者证人见道,名为堕于法河,或说堕大法流,在这当儿,要想起一念有漏善心或无覆无记心,都没有余暇,况有能起染污心退?同时,更举四种理由说:一、退要继续的生长退堕业才有可能,预流圣者已得无漏圣道,断除迷理的烦恼,不再生长退堕业力,那里会退?二、预流圣者运用其无漏圣道,不再随顺生长的业果,何得有退?三、预流圣者有强有力的善根,控制自己的身心,身心行为的活动,不断的在向上中,怎么会退?四、预流圣者所修一切加行意乐,都是清净无染的,没有染污意志的扰乱,如何退堕?他们认为,行者的退不退,与智愚有关系:众生分上,那怕是作很小的恶,由于没有智慧的照了,不能了解其罪性木空,很快的会堕落,如小小的铁团,必沉到水中去;有智慧者,那怕是作很大的恶,因运用其智慧,洞达罪自无性,反而不致堕落,如一大的铁钵,由于内在是空,则能浮于水面。是以有部学者,坚定认为已证预流果者决定不退。
  始证初果的圣者,不论从那方面说,如与阿罗汉相比,都是相差很远的,初果已得不退,为什么四果反而有退?这是什么人都可能会生起的疑问。有部学者说,所谓阿罗汉,有两类不同:一是时解脱阿罗汉,一是不时解脱阿罗汉。要待时待处以及其他种种因缘条件的结合,才能得到究竟解脱,是为时解脱阿罗汉。如以时说,假定要到秋天因缘成熟证果,就得等到秋天,时节因缘未到,即不能得解脱。再以处说,证果的圣者,或于欲界得解脱,或要上生色无色界才得解脱,亦有一定的地点,否则,即使其他因缘成熟,也不会证果的。像这样的,是时解脱阿罗汉。不时解脱阿罗汉,不是这样的,不待时,不待处,随时随刻,人间天上,皆可得解脱的。时解脱阿罗汉,是属钝根性的,不时解脱阿罗汉,是属利根性的。所谓阿罗汉有退,是指钝根时解脱阿罗汉说的,至于利根的不时解脱阿罗汉,在有部看来,也是绝对不会退的。正理六十八说:“有余释此二差别言:以于暂时得解脱故名时解脱,后容退故;以能毕竟得解脱故名不时解脱,后无容退故”。证知罗汉有退,不是指一切罗汉说的。
  然时解脱阿罗汉有退,由于什么因缘而退?婆沙论中说有五种因缘:一、修小乘法的人,对世间的一切,本应少事少业少希望住,事情越简单越省麻烦越好,但容退的阿罗汉,还喜欢做世间的业务,致使自己的功行松懈下来。二、一个真修解脱的行人,严格的说来,不单世间的闲事,不要去多管,就是佛法的经论,也以少读为妙,因为好乐经论的读诵,就会妨碍自己的清修。三、喜欢为人排难解纷,断理种种与解脱不相干的杂务,真修解脱行者,不应这样做的。四、喜欢往外行脚,荒废自己修持,这同样是要不得的。五、由于身体的衰弱,长时间在卧病中,不能如法的进修。由于这五种因缘,致令其退失阿罗汉果,虽退其果,但决不会从圣退凡,这是我们所应知的。
  上来说退不退,唯就时解脱与不时解脱说,有部实际说有六种罗汉,而且论其退与不退。六阿罗汉,就是退法、思法、护法、安住法、堪达法、不动法。于此六者之中,不动种性,绝对没有退的道理,可以说有退的,唯是前五罗汉。所以正理六八说:“不动种性必无退理,坟唯前五容有退义”。就容退的前五来说,又有从种性退与从果位退的差别。从种性退的,是思法、护法、安住法、堪达法的四种,至于最初退法阿罗汉,绝对没有从种性退的道理,因此种性居于最下,不能再有所退的丁。“从种性退的思法等四,是怎样退法的呢?谓从堪达法而退至安住法,由安仕法而退至护法,自护法而退至思法,经思法而退至退法,名为从种性退”。从果位退的,前五罗汉,都是有可能的。所谓退果,是从无学果退至有学果,如从阿罗汉退,或退至不还果,或退至一来果,或退至预流果,是为退果。至于退法怎样退的,乃至堪达怎样退的,在顺正理论六十七末,有详细的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还有大乘及小乘成实论,郡说四果皆无有退,假定有退亦不过是退定而已。兹将各派所说,表示如下:
  四  结  论
  木于上面分析,我们可以了解,部派佛教学者,对于圣果观察,思想颇有出入。然从各派分别,有几点要说者:一、如依大众部说,预流者仍造一切恶,实不免有凡圣混滥之失,因据一般说来,凡圣所以有别,行为活动是否造恶,可说足个重要的原因,预流圣者既如凡人一样造恶,那还有什么差别可说?我国向来说的“龙蛇混杂,凡圣交参”,恐怕是受大众系的影响而来。依照这个说法,在同一僧团内,有几有圣,不过凡夫肉眼,不能分别而已。有部学者作风,刚刚与这相反,凡圣的界限,严格的划分,凡是凡决不能滥圣,圣是圣决不能乱凡,彼此之间绝不容少有混乱的。
  二、经中明说,声闻只断烦恼不断习“,缘觉只能侵除少分习“,彻底扫荡烦恼、习“的唯有如来,声闻弟子有残余习“,可说是不容否认或怀疑的。虽说圣者各有圣格,但因声闻不断残习,其圣格比起如来,自然是相差很远,所以大众系对于如来,特别推崇敬仰,而为二乘圣者之所不及。在道理上讲,未尝不可这样说,可是这么一来,在佛教思想中,就逐渐的展开了抑小扬大之风,如后代大乘佛法的弹偏斥小,叹大褒圆,甚至说声闻人是焦芽败种,不能荷担如来家业,尽量贬抑声闻,提高大乘身价,可说这是大众系的遗风。有部系的学者,虽同样的承认佛的殊胜,但还未过分的降低罗汉的身价,认为在解脱方面,佛与声闻是平等的,没有什么差别可言。
  三、五住烦恼中的无明住地,为真常者所常说,二障中所知障,则又为唯识所常谈,性空则依原始佛教说为烦恼、习“。当知真常大乘与唯识大乘所说无明住地与所知障,都是从声闻不断余习的思想,不断演化而来。自从这个成为独立性的烦恼,就演变为不共二乘所断障,即声闻人不断无明住地等,并不妨碍其解脱,欲成佛就必得断无圳,无明不断不得成佛。菩萨的目的在成佛,所以在修行的历程中,不但要断烦恼,同时更要断无明。上座说一切有系等不然,他们认为阿罗汉的余习,断是断了的,不过有时仍然现起,所以好像未断。在这样的思想了,当然不会有佛菩萨所断不共障的建立。大乘佛法者,讲到无明住地及所知障时,应勿忘了大众系所说声闻未断的余习。   
  四、大众系是重慧的学派,他们的思想是非常前进的,不如保守者们那样的保守,所以在佛法的流行中,大众系对于思想启发方面,具贡献的确是很大的,因共原则性的思想启发,使佛法思想日渐充实丰富起来,甚至使大乘佛教一天天的发扬起来,此功不能不归于大众系。彼虽轻声闻而贵菩萨,但当时没有菩萨僧团,而声闻僧团又极重视洁净,出家行者如发心行菩萨道,在僧团小就得遵守律制生活,然而菩萨以救众生为务,这一来,共行动便不能受声斗僧团的约束,于足清净僧团的律制,慢慢便不能保持,后来印度僧团律制的松弛,大众系似不能辞共咎!总之,学派中对于声闻圣果,有著不同的看法,是一明显事实,是值得吾人予以探究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