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演培法师:部派分裂的动因观


   日期:2024/7/9 20:0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部派分裂的动因观
   演培法师
  一  绪  说
  佛为佛教的中心,固是佛弟子所共同承认,而佛有他的崇高伟大,更是佛弟子所共同体认。然而,如欲认识佛陀的伟大,则就看你从那一角度观察。我们认为:从佛的功德面去认识佛的伟大,这是比较容易的事,从佛的思想面去认识佛的伟大,却是极为困难的事!因为,佛陀本其深辽的智慧,透视宇宙万有的一切,而表现于思想上的,总是站在时代的前面,启导众生,指示众生。佛陀灭后,时代思潮随著时代巨轮向前推进,一般学派固受新的学术思潮之所煊染,就是佛法亦不例外的受著时代思潮的激荡,因而佛弟子乃各提出不同的思想,以求新的时代之适应。
  不过,佛为人类开启的缘起正法的思想,是佛独自体悟真理后所融铸的思想,自有其一贯的思想体系。为佛弟子者,本以佛陀的思想为思想,加以僧伽以和合为根本,在道理上讲,是不应该有各个不同思想的派别,为什么到佛灭百年后,于佛法中就有了很多部派思想的分裂?关于这,我们常说:人类什么都可设法统一起来,唯有人类思想是绝对无法统一的,烬管有人想要强有力的统一人类思想,但我深信其结果必然是失败的。大圣释迦,深深的了解这点,所以对于弟子们的思想,总是让其自由的发展,从不予以钳制。如十大弟子的各有一能,实即各自独特思想的表征,其他什么重法重律、重定重慧的诤辩,亦为各个不同思想的流露。这可说是佛在世时就已如此。
  到了佛灭度后,有些佛教学者,寻不出佛陀各种思想的根本思想,找不到佛陀缘起正法的思想中心,结果,不期然的就以佛的部份思想,来概括佛的全部思想。及至离佛时代愈远,一般钻在学派思想中采究的,有时反而忽视佛陀的根本思想。所以发生这样的现象,实因佛陀思想,太过博大精深。如我国“孔子之没,儒分为八”,亦即因为孔子的学说,博大精深,其及门弟子对孔干的学说,各各只能得其一体,并且就以自己所得的,来传授孔子的学说,所以孔子学说,乃分为八大派。佛教各个不同学派的产生,主要亦是由于这个原因而来。尽管是有很多不同思想集团的成立,但都可说是得佛陀思想的一面。在未说明各派思想不同之前,略举十点以明学派思想分化的原因。
  二  僧制的民主自由
  佛陀成道以后,开始建立僧团,就以民主自由,为僧团的基础。民主与自由,在今天说来,似乎极为平常,且也没有谁敢否定这个,但在两千五百年前,提出自由与民主来,并在僧团中如法实行,不能不说是人类思想的一大进步。所以我敢肯定的说: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是人类民主自由之父。因为,为人类标示民主榜样的,固以我佛为第一人,为人类高呼自由口号的,亦以我佛为第一人。时至近代,民主自由的呼声,虽不断的从人们口中发出,但还有人认为:民主运动是新进的运动,自由思想是新进的思想,甚至还要遭遇极权主义者的深重摧残和打击,我真不知这是人类的进步还是人类的倒退!
  大圣释迦,所以在僧团中提出民主自由的两大法则,实因佛陀深深的体认到,民主自由思想的实践,乃在得以最大的可能,使人性内在所具的无限潜力,完满而无遗余的实现出来!所以凡是实践民主,祟尚自由的,一定是极端尊重人性的,如对人性的抑制与压迫,则必然是反民主反自由的。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有情有解脱分,这是何等的尊重人性?因而民主与自由,佛在僧团中行来,真可说是行所无事,且极自然而毫不带点勉强。有人说:民主是一条难以接受的道路。其实这并没有什么难以接受,问题在于奉行者的诚意如何。大家果能诚心诚意的遵循民主的规则去做,一般以为难以接受的民主道路,妩疑将是人类最平坦最宽畅的一条大道!
  佛教僧制的民主,究是怎么一同事铲谁都知道,民主最大的特色,即不论什么事隋发生,都用公众讨论的方法以求解决,设或事情发生在人的身上,亦以公众讨论的方法劝服对方,决不采用什么强迫服从的办法。僧团的僧事,是众人之事,一切取决于僧羯磨,既非任何个人所治理,亦非某些少数人所治理。所谓僧羯磨,以现在的话说,就是开会。开会就得以大多数的意见为意见,所谓“事事从众”,所谓“公事公议,公议公决”,正是此一精神的表现。僧团中的个别份子,如有违法犯制的,立刻就得举行僧羯磨,依法裁定他的过非,酌量给与他的惩处,不得以任何个人的好恶,判决他人的是非,这是所谓“事事依法”的精神。因为法最公正,且为僧众所共遵守的。
  “事事依法,事事从众”的僧团,一切本于民主精神而行,因而也就显出佛教僧制,是最平等最自由的,事实自由及平等,与民主是分不开的。中山先生说:“民权发达了,平等自由才可以长存,如果没有民权,甚么平等自由都保守不住”。平等,在世间说,是人类底权利,在僧团说,是僧伽底权利,有了平等就没有特权,人人在律制面前,都是平等平等的,就是创立僧制的佛陀,在僧团中住亦不例外。对这,律典告诉我们,佛陀为起示范作用,曾有一次要弟子们公开检举他。僧制的平等精神,真是发达到最高度。原来,平等是民主的主要因素,没有平等即无所谓民主,所以爱好民主,就是爱好平等,实践民主,就是实践平等。佛教的僧制,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彻底。
  佛教是最重自由的宗教,所以在僧团中住者,来既不拒去亦不留,真正做到了来往自如。来往自如便是自由。但僧制的自由,不是放任无范围的,而是在法定的界限之内,以行使其自由。以佛法说,服从律制,就是自由,因为唯有做律制所许可的事,才是你所应有的自由权利,假使超过律制所许可的事,那你就不得假自由之名而为。不以律制为据的自由,在佛陀看来,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肆无忌禅的放任,为僧团所不容的。所以自由尽管为人人所应争取而不应放弃自由权利,然必须尊重法,服从律。但规定这法与律的,是即所谓道德,所以要求民主自由,这和要求公正道德,在本质上说来,可谓是一同事。因此,佛教的僧制,是融法治德化而为一炉的。
  总之,佛教的僧制,是民主而非专制的,是平等而非阶级的,是自由而非压制的。如是民主自由平等的崇高僧制,在古代社会中实行,就自他共处方面来说,可谓是最极理想的了。但这仅能“适宜于学德崇高之理智生活”,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所以到佛百年后,由于僧团份子的复杂,不免常常有诤论发生。诤论本亦不是什么坏事,但要从理智出发,如一涉及感情,问题就难以解决,设或双方均有僧众支持,或一方面利用军政的权力干涉,势必使得问题更趋复杂。如迦王的时代,摩竭陀大寺鸡园内,僧伽因诤论,于七年之中,不能和合说戒。而佛法的传统精神,“判是非不如得谅解,苦合不如乐离”。因此,佛教的思想,一天天分化,乃至形成很多的学派。
  三  师承的各自有异
  佛教是宗教,宗教是讲传承的,而佛教尤其重视师承关系,假定某一学派,没有它的传承,可能就很难邀得人们的信受。因为佛教的思想理论,不仅是从外面学习来的,大都是从内自证悟所出,如非有所传承,得师为其印证,则其所弘传的佛法,是否不违如来正道,自然成为一大问题。且据向来所说,迦叶、阿难流传的佛法,是禀佛陀而来,这可说是没有异议,因为这是佛的及门弟子,而第一次结集,也是以他们为主的。其后,末田地与舍那婆斯,则同是出于阿难之门,亦即是传承阿难之说的。有所师承,表示学有所本,而非毫无根源,因而小乘虽有很多学派,但都各自承认有其师承。
  其实,讲师承的关系,不一定是宗教学人,就是世间学者,亦极重视这个,如我们常听人说:你是跟什么人学的?你的老师是那一位子这就是采究一个人的学说来源。因为学说思想,特别是佛法思想,确实足有多种多样的,而且每一不同思想流,都与其老师见解有关,我们只要知道某人是从什么人学的,也就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来源如何。如我国性善性恶说的思想不同,假定有人是在强调性善说的,你就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源于孟子学统而来,假定有人是在强调性恶说的,你就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源于苟干学统而来。由于师承有异,学统有别,彼此思想见解,一定有著很大眶离。人与人间的关系,其他方面的距离,尚可设法缩短,但师承的不同,就很难为之拉拢了。
  声闻学派的学者,不但极重视传承,有时且将这关系拉得很远,如有些部派,明明是佛灭二三世纪成立的,但他们却说部主是佛的及门弟子,如大众系的乡间部,说其部主是祀皮衣阿罗汉,从雪山出来传布佛的所说;还有大众系的说假部,说其部主是大迦旃延尊者,从阿耨达池旁出来,传布自己所闻于佛说的佛法。此外,如分别说系的法藏部、饮光部,亦以这样的作风,而成立其学派的。其次,为我人所熟知的:说一切有部的学者,自认是传承罗喉罗的学统;大众部的学者—,自认是传承大迦叶的学统;以犊子部正统自居的正量部学者,自认是傅承优波离的学统;上座部的学者,则自认是传承大迦叶的学统。因为各自的师承不同,而其结果,必然分成各个不同的学派。
  四  语文的运用不同
  人类是有思想的动物,而个己的思想表达,或彼此的思想交流,初则是以语言为媒介,进而则以文字为工具。我们可说:思想足没有说出来的语言,语言是已吐露出来的思想;或亦可说:思想是没有写出来的文字,文字是已写出来的思想。因此可以知道,所谓文字语言,都是代表人类思想的一种符号,所不同者,语言足以音声为符号的,文字是以形象为符号的,我们可用形象的符号,表达我们口头所要说的语言,亦可运用音声的符号,表达我们心中所要吐露的思想。在佛法的弘传上,文字语言的贡献,都是很大的。古人所谓:“言以传道”、“文以载道”,亦即显示文字语言的伟大功用。
  但文字语言,有其区域性,即在每一区域活动的人们,都各有其文字语言,人类有史以来,这是从来没有获得统一过的。特别是在印度,由于一般人们,严格遵守阶级制度,因为种族的种类繁多,语文的种类也就很多,据今有些学者研究报告,古代印度社会的方言,总在一百种以上。这不仅是方言的不同,而在语言学上,亦是有其种类差别的。且这复杂的状态,古往今来,大体都是如此。因此,释尊出现在印度,运用印度语说法,自亦不是单纯的用一种语言,而是用各种不同的方言,适应各个不同区域之民族性的。虽佛说法是用雅语的时候多,但佛从不强迫弟子们用同一语言。即使雅利安族比丘,请佛倡议在僧团中全用雅语,但佛仍是“听随国俗言昔学习佛说”    。
  从世间观察,明白可见的:不同的种族,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区域,其运用的语言,一定是不同的。佛陀的弟子,来自不同的地方,而阶级种族亦异,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彼此的语言自不同。到了佛灭百年,因迦王的热忱为法,佛弟子乃弘化四方,如南北印的语言,是就相差得很远,然为适应化区环境,自须运用本区方言。然用方言说法,而使佛法变质,自亦是难免的事,于是各种不同的学派,就在语文不同的运用下而分裂。“阿育王时代,华氏城因僧众的来自各地,语音隔碍,所以分用不同的语言诵戒,佛法即分为多部。在不同的璟境中,佛教适应不同文化,采用当地语文,确为佛法分部的重大原因”。这是印顺导师在大乘是佛说论中告诉我们的。
  因语文不同而引起的不同学派,从部派分裂史方面去看,据陈时真谛译的部执异论说,阿输迦王的时代,佛教正式分为四派,所谓“大众破散,凡有四种”,就是指此说的。然由什么原因而分裂的?依调伏天及莲华戒他们的看法,大众、上座、说一切有、犊子四大派的分裂,根本是就源于以四种不同语言诵戒而来。如一切有部,诵戒说法时,是用的雅语,大众部于诵戒时,是用的俗语,正量部于诵戒时,是用的杂语,上座部于诵戒时,则是用的鬼语。由此四大派所用语言的不同,可以推想到其形成部派的分裂,是非常的明显的事实。总之,由于印度语文的复杂性,为使佛法传布到各方,运用各方不同的语文,致使佛法因语文的不同而有诸派的分裂,可说是极自然的事。
  五  时代的趋势所使
  时代的巨轮,总是向前的,一刻也不会停留在某一点上。而受时间之所支配的事事物物,自亦随时间的进展而进展,所以时代不同,亦为引起学派思想分流的一大原因。时代既是时刻的在演变中,十年前后的时间,其变化就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时经百年,当然就有更显著的差别。佛弟子们弘化,为了适应新的时代,自要运用不同的方便,决不能死守教条的一成不变,不然的话,就将落在时代后面,而为时代之所遗弃。世间的一切都如此,佛教流行在世间,必也不能违背世间的这一事实。对时代有所认识的佛子,做些适应时代的佛化,不能说其有所不当,但不同意这一作法的,彼此间自然就要发生诤论。
  我们要想了解时代的趋势,还得从佛陀时代说起。佛陀创立佛教,为众生说佛法,总是很平淡很笃实,亦即极近情极合理,不问说出什么论题,务要众生都能做到,假定人们做不到的,佛陀干脆就不为说。因佛以平淡笃实为教旨,所以能够一扫当时印度思想界,各种不切实际的空谈,以及毫无意义的苦行。所谓空谈,如有些学派,专门喜欢深邃理论的发挥,说得真是深奥微妙,天花乱坠头头是道,尽管理论说得十分动听,而实都足不务实际之谈,与现实人生的关系离得很远。佛陀深切体认空谈之弊,所以决不运用深邃理论,显发微妙不可思议的道理,而只运用简明切实的教旨,开示人们如何做人处世,如何净化个己身心,如何获得真理体悟。
  佛陀这一平淡笃实的作风,在当时实含有对治时代病的作用。因佛出世的那个时候,正是印度思想界纷歧复杂的时代,很多反吠陀思想的学派,都在作著各种不同的教说。婆罗门教的大病,固在崇尚空谈,而反吠陀的学派,亦有堕入空谈中的,所以佛陀竭力的排斥空谈。这,我们只要一读阿含经,那跃然纸上的佛陀慈和恳挚的亲切致化,使我们在今天还感到如面见佛陀。这一笃实作风,不但扫去空谈,且亦荡除无义之行。一个宗教家,如果专门喜用奇奇怪怪的表现,或者喜用一些苦行相标榜,纵然诳惑群众于一时,但决不能持之以久的。佛陀决不作这些奇事或无益苦行,以诳惑大众,所以释尊的教法,很快的就在印度风行,并且得到广大群众的信受奉行!
  佛陀这一平淡笃实的精神教化,一直保持到佛元百年左右,大体说来,佛弟子们,还能身体力行,可是到了阿输迦王时代,佛教的传布,不再限于恒河流域,甚至不再限于印度国境,而开始向外发展弘扬。印度这个国土,一向小国林立,阶级森严,直至迦王治世,以佛法行化世间,印度的国运隆盛,始达于巅峰状态。迦王,不但是个英明的君主,且亦是个极虔诚的佛教徒,对于佛法的弘扬与护持,是非常热心的,听以佛教在迦王的政治力量推动下,亦随政治的修明而达于无比的隆盛,可说阿育王的政治力量所及处,亦即佛敔的到达之处。这时的印度,真是所谓政教俱隆。因此,从印度佛教史上去看,佛教到迦王时代,发生了极大变化。
  这一变化,即佛教得一有力外护,一般佛法行者的为学,不再像过去那样的,只是侧重个己的内修,而已渐渐重视外化了。佛法向外弘化,第一个碰到的问题,就是环境的适应,如佛法传到中国,必须适应中国的风俗习惯,为了适应外化的风俗璟境,对于如来制定的戒律,自免不了有其不同的看法:重于外弘者,以为戒律的精神在根本,只要不违戒律的根本精神,一般枝枝节节的戒条,是不必过于严格的;主于内修者,抱持谨严的态度,认为凡是如来制定的戒律,不管是根本或枝末的,都不可以有一丝一毫的苟且,于是彼此间就发生了诤论。如主内修的耆年上座与主外弘的青年大众的思想分流,有关律重根本的诤论,可说是个主要的原因。
  同时,佛弟予以佛法作为自修时,不自觉有外在的阻力,一旦要将佛法向外推动,自然就有外力来抗衡,甚而至于予以破坏了。然要把自己的宗教思想弘扬出去,最要的是自己须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不是靠什么力量来支持的,完整的理论就是自己的力量。佛法的外弘者,既感内外的诤辩一天天的多起来,理论说明的要求,当然就日趋迫切,因而理论也就日趋发达,等到理论发达到极点时,就终日埋头于理论上用工夫,反而再不能出外弘化了。所谓“哲理之思辨日深,而软化世之实则日鲜”,慢慢也就落入不务实际,祟尚空谈的窠臼。事实确也如此:凡在化世方面收实效者,一定是切实际而通俗的,凡埋头深思迷醉理论者,则必又缺乏化众的实益。
  如据传说:迦王在印曾建八万四千座宝塔,即阿育王朝礼佛陀圣迹时,凡认为值得纪念的地方,都发心建塔纪念。可是,有了塔后,即要供养,然而供养塔婆,是否可得大福,学者之间,由于看法的不同,就发生了诤论。异部宗轮论说:化地部的末派主张:“于伞堵波,兴供养业,所获果少”。即发心供养如来的舍利塔,虽不致于说是全无利益,但所得的果德极其做少。另一法藏部的学者则说:“于率堵波,兴供养业,获广大果”。即佛的功德是不可思议,不管佛陀是否还在世间,只要有心供养,就可获得广大的福德。两派论调各异,结果各行其是。这与时代趋势有密切关系,假使迎王不出世,或出世而不信佛,纵信佛而不造佛塔,是不会有这些诤论问题发生的。
  六  区域的文化熏染
  人类文化的产生,不但有时代的背景,且亦有地理的背景,如一般说的山岳文化与海洋文化,就是由区域璟境的不同而分的,所以某一区域必有某一区域的文化。如我国有黄河流域的文化,长江流域的文化,珠江流域文化的不同,即明显的表示与地理有关。佛教至迦王时代,即因迦王的推动,而向各方面开展,佛教到一地方,即受一地方的文化熏染,这自亦是必然的道理。然受某一区域文化熏染后的佛教,即表现出佛教的另一特色。各个不同的化区,有各个不同的表现,于是彼此之间所弘传的佛教,在思想上就渐渐的有了不同,因为思想不同,发生意见相左,所以就有派别,可见佛教分裂与区域文化的熏染有关。
  讲到阿育王派遗传教师弘化事,原因由于华氏城的第三次结集而来。谓于结集完成之后,迦王即派来会的大德僧众,各携结集的圣典,至内外各地传教。共范围,不仅在于印度木土,而且远及国外的各地。据近人研究所得:“东至缅甸,西至大夏,南至锡兰,北至中央亚细亚”。不特如此,“后来阿育王又派遣传教师,远及于叙利亚、埃及、马其顿,以及东方之柬埔寨等地方”。从其所派传教师弘化区域的辽阔,迦王真不愧是个世界佛教运动者。佛教推展到这些区域,必然要与这些区域文化,发生极密切的关系,受其文化思想的熏染,而有某种限度内的变化,如佛教传到中国,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引起很大的变化,甚至形成所谓中国佛学,其道理是一样的。
  迦王派遗传教师到各地弘化,虽说弘化的区域很广,但获得最大成功的,是东南印度与西北印度。我们知道,印度的西北方,是祟山峻岭区,于此区域成长的文化,可以说是朴实无华,因而人民的思想,也就趋于保守。佛教在这方面发展,其所表现的一切,自然非常笃实稳健。加以西北印度与希腊、波斯等国接坏,于是佛教乃由此传人希腊五国,并且获得该诸国的时众极度欢迎,一直远至佛元千年,波斯还有佛教存在,可以想见当时佛教在这区域的盛行。希腊等国的文化,与印度本位文化,有著不同,一旦彼此文化交流,其文化必然发生转变,不能再保持固有文化的状态。佛教既以适应各区域的文化而弘扬,当然亦随文化的转变而在转变中。
  至于东南印度,一般说来,人民思想,是最富于想像的,这因人们常常接触海洋,所以境界特别高超。如诸大乘经典,首先出于东南印度,其原因也在此。像华严经所说种种广大不可思议的境界,有人认为与深广无涯的海洋有关。因此,富于想像的南印文化,喜与神秘艺术融合为一。佛法本没有什么神怪之事的,且佛陀初创佛教时,对于神秘咒术,本就极端排斥,可是等到佛法弘化到南印,一般佛法的弘传者,为了使佛法的普及,就将这一区域的神秘思想,奋特之事,融摄到佛法中来,佛法也就有了神奇异说。还有华严、维摩等大乘经典·如没有丰富的想像力,高度的艺术修养,是不可能有此经典出现的。因佛教受东南印度文化的影响,所以其作风也就有了不同。
  佛在世时,一直是在恒河流域弘化的,而恒河流域一带,是思想自由之区,各式各样的学说,各式各样的思想,一向都是在此发展的,如佛出世前后,有名的六派哲学,亦产生于恒河流域。佛教在此流域流行,受其文化思潮影响,当然亦含有高度的思想自由,而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因而佛教乃又另成一型态在发展中。
  总之,由于区域文化的熏染,而有不同学派的产生,这是印度佛教的史实,不容任何人予以否认的。如举部派的名称,我们可以这样说:有部及犊子部,是受西北印度朴实文化而成的学派;大众部,是受东南印度富于想像文化而成的学派;分别说部,是长养于思想自由的天地中而成的学派。
  七  观点的不尽相同
  世间有很多问题,对之加以研究时,由于观点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看法;或对某一件事隋,对之加以处理时,由于所站立场的不同,再加上与自己本身亲疏好恶等的利害关系,各人所持的观点,绝对不会相同的。佛教学者也是如此,尽管所依的教典和所处理的问题是相同的,但因各人观点不尽相同的关系,所以所得的结论,也就有了很大的差别。例如这个福严讲堂,虽说是座完整房子,如你站在不同的角度,来摄这座讲堂的照片,可以摄出各种不同的照片来,显示其有各种不同的形状,这都是由于所站角度不同的结果。圣典虽为佛弟子所共依,但为处理其中所含各个问题时,由于观点不同,便有学派产生。
  且如三藏中的论典,究是佛陀在世时说的?抑是后代佛弟子造的?佛弟子够不够资格造论?有没有能力造论?这当然都是问题,有了问题就要处理。对这问题的处理,成实论中明显的说有两大派的不同:一派学者认为,佛弟子是不可以造论的,因为不够资格造论以论佛语。假定佛自己曾经论说什么的,方可称之为论,假定佛自己根本未说什么论题,其他任何人都不可以造论的。他们举出异论经来证明说:佛为令众生对一事得了解,所以用种种方法说明此事。诸比丘等,不论举出怎样的异论,来论说这个,足都不能获得佛的本意所在。佛在世时,佛弟子们尚且不明佛意,佛灭后的佛弟子,那里够资格造论?再如被佛赞为论议第一的摩诃迦旃延,一次,有诸比丘提出一个问题来向他请教,他很谦虚的回答说:你们不去请问佛陀而来问我,真是好像砍倒一棵大树的人,弃舍根茎而取枝叶,怎么可以产论议第一的摩诃迦旃延,尚且如此,何况其他的人?当然更不能论说佛语了。可是另外一派学者说:你们所举的异论经,我承认是佛所说的,但佛在这经中,亦尽听许比丘们互相讨论问题的,证明佛弟子们可以造论,论说佛经中的道理。还有迦旃延等大论议师,所论说的任何问题,都能契合佛的本意,所以获得佛的赞善,不然,佛决不会在大众中,公开称赞他论议第一,由此证知佛弟子是可造论的。又优陀夷北丘等,造佛法论,佛听到了,就允许他们去造。所以在修多罗中,取义立论,阐扬佛陀的教理,可说是佛弟子应有的天职。
  关于这个论题,在诸学派之间,诤论得是很激烈的,直到今日,南傅阿毗达磨学者,仍然认为论是佛说的,佛弟子中谁也不能造论。如以上座正统自居的南传佛教的学人·谓为佛所说而留传下来的论典,共有七部,即法集论、分别论、界论、人施设论、品论、双论、论事。其中前六论,他们认为真正是佛说的,任何人不能否认,如有认为不是佛说的,在他们看来,是大逆不道。至最后论事这部论,虽是佛灭二百余年目乾连子帝须作的,但据他们说来,这是佛陀的悬记和加持而成的,在关系上讲,仍应说是佛说。所以南傅佛教学者,见北傅佛教说论为论师所造,感到非常惊奇,而为他们所不能接受的。其实,不但南方上座部的学者这样说,就是北传说一切有部也是如此主张的。如婆沙开头说:“谁造此论?佛世尊造此论”。由于他们推尊论为佛说,进而甚至欲以论来支配经,或以论的思想批判经说,其极,如部执异论疏说,鸡胤部的学者,说经律都是佛说的方便,真的第一义谛,是在佛说的阿毗达磨。可说这都是以阿毗达磨为中心的学派。但是反于这个思想流的学派,绝对不承认论是佛说的,如有名的经量部,对于任何问题的处理,都以经说为标准,决不以论师们所造的论典,来判别邪正。其他如大众、分别说部等,就现在所知而言,论典都是很少的,亦不承认论是佛说的。因而在这当中,无疑的就产生了重经重论的两大派别。所以观点下同,立场有异,因对问题的处理,而分裂为种种思想的集团。
  其次,如佛在僧数不在僧数的问题,同样在学派中诤论著。佛于阿含经中曾说:“我亦在僧数”。在道理上,这是不须诤论的,因为经中说得非常明白,可是极度祟敬释尊的学派,如大众部他们,认为佛是三界导师,人天教主,不应参预僧数,而是超僧团的最高指导者,经中所以说我亦是僧数,这是佛陀的方便,亦是佛陀的悲怀,为佛干者,不可这样的来看佛陀。然以佛为人间觉者的学派,如说一切有部他们,认为应尊重佛陀的教诫,佛既说在僧数,我们亦应视佛是在僧团之中,虽在僧团之中,但无碍于佛的伟大。像这类问题,为学派所诤论的,是很多的。结果,因于彼此的观点不同,不能获得一致的结论,所以学派也就一天天的多了起来。
  八  传说的纷歧复杂
  印度一向被人目为是个神秘的国家,因其民族是最富于想像的,所以自古以来有很多的神话传说,诸如宇宙的进化是怎样的,大干世界毁灭从后,其宇宙又是如何再造的,甚至佛神仙的系谱,都有种种的思想,原因印度是个热带,人们生活简单,没有事的时候,喜欢到山林中,静坐冥思神游,因此传出很多神奇之说,所以印度神话特多。世间很多事情,有些是亲闻的,有些是传闻的,亲闻是得之于事实,当然较为可靠,传闻是展转传来的,其可靠性就大有问题,因为同一件事情,缝过彼此的传说,不是减少就是增加,与原来事实完全走样。由于传说的纷歧,引起学者的诤论,而造成学派分裂也有。
  如小乘九部经中的因缘、譬喻、木生、本事、未曾有等,里面就有很多的传说。因缘,是记佛及弟子们的事迹的,像贤愚因缘经、百缘经、杂宝藏经中的一一事缘,就是最显明的例子。而佛陀在世说法时,常常以这些事缘,作为说法的因缘。后代的佛弟子,每以因人因事的不同,而起种种不同的解说,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于是异论就多了起来。本生,是说释尊及弟子们过去生中的种种行为活动,而对当日社会的习俗,阐述得亦复很多。至佛过去生中的宿行,如说过去生中为国王时,为鹿王时,为象王时,为兔王时,如何如何的牺牲个己救济众生,如何如何为恶人陷害而终于得救等。或说佛弟子们,如阿难、舍利弗、目犍连等,过去生中是怎样的与自己有关等。本事,则是叙述古佛的软化,如说过去维卫佛以及迦叶佛出现于世的姓氏、种族、在何树下成道、身光的远近、说法的会数、度人的多少、出世的时劫等,一一为之介绍。至于未曾有,则是明佛及弟子们的不思议的证得以及种种的奇迹等。譬喻,不但取譬以说法,就是因事兴感而说的,亦属于譬喻的一类。虽说一切智者皆以譬喻而得开解,然而不论任何譬喻,只能少分相似,决不能完全契于法的。除这种种,于此五部之中,还说到天鬼神的事迹,还有印度社会的各项世俗传说,亦偶而涉及。在这些教典中,内容可说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对这加以学习和研究时,态度该非常严肃和审嗔,不可无所保留的以为就是那样,这在治学方面,可说是很重要的一点!
  然则应当怎样?就是对诸传说,应当加以甄别:看看那些确是佛所说的?那些则是属于传说部分?于传说中,何者是真?何者是假?有些什么事实根据于可采取的采取,不可靠的弃舍。对世俗的传说,固应持此态度;即佛过去生中的事迹,亦应分别是佛说,抑是后人的增益,而定取舍的标准。但佛灭后,大家对佛敬信异常,不免有很多是增益的,而佛弟子对一切传说,未能用自己的智慧,加以正确的甄别,所以不管是寓言、神话,不管是史实、传说,一概把它看成历史的事迹,只求与如来的教理大体无乖即可。因诸佛子各各吸收一部分神话传说,而世间传说又是层出不穷的,凡有传说即子吸收,于是佛陀的教法,随著传说的增加,而改变其本来面目,因而学派也就日多。
  九  彼此的习性悬殊
  人类的个性与习惯,是绝对不会相同的,你有你的个性,我有我的个性,你要我完全同于你,固然是不可能,我要你完全同于我,同样是不可能,经中说的众生根性各各不同,正是指此而说的。佛陀对这有深切的体认,所以决不勉强求共同一。甚至针对不同的根性,说有种种不同的法门。假定佛陀只说一个法门,要大家共同修此,那就不能摄化众多的众生。中国古语说:“同声相应,同“相投”,这是很自然的事,一点勉强不来。所以我们看世间的人群,不论你在那里看到的现象,彼此比较接近的,不是个性的相同,就是习惯的相同,也就因为如此,所以世间总有很多的派别,任何人都没有办法为之泯除的。
  佛弟子在世间,当亦不免这个现象,如佛在世时,有次说法后,诸大比丘们,各各的出去,东一群西一群的,或论道或经行,佛于讲堂门口见了,很欢喜的问阿难道:“你看那边的一群是些什么人”?阿难同答说:“那边是以迦叶为首的一群,他们常常总是在一道的”。“再看这边的一群又是些一什么人”?佛陀复这样的问。阿难老实的回答说:“这是以优波离为首的一群,这些人也是经常在一起的”。像这样的一问一答,一共有好多次,然后佛对阿难说:“你看他们一群一群的,有的走在东,有的走在西,而且总是那么很自然的结合,谁也没有替他们这样安排,你说这是什么道理”?阿难不明其中底蕴,就请佛陀予以开示。佛对阿难开示说:
  “以迦叶为首的一群,都是修头陀行的,凡是乐修头陀行的,都欢喜围绕在迦叶的左右;以优波离为首的一群,都是严持戒律的,凡是戒律清净的,都喜欢与优波离在一起;以迦旃延为首的一群,都是精于议论的,凡对于议论有兴趣的,一定都愿接近迦旃延;以目犍连为首的一群,必然都是有大神通的,所以他们就常常的结合在一道”,佛又叫声阿难道:“平常跟你在一起的,是些什么人”?阿难回答说:“跟我来往的一些比丘,大家都喜欢听闻佛法的,只要有佛法听,他们总是愿乐欲闻”。“对了,乡间者与乡间者结合在一起,持律者与持律者结合在一起,论议者与论议者结合在一起,神通者与神通者结合在一起,头陀者与头陀者结合在一起,这是一定的道理”。
  佛知这是个性习惯好乐的不同,不但不以为意,且很欢喜的听其自然发展。佛世时如此,佛灭后,佛弟子间的关系,当然也是这样。然而这一现象,经过长期发展,慢慢即形成集团,而有不同派别的产生。因为“同“相感,此合彼离”,这是世间的常事,并不怎么奋特的。如我国向有禅教两派之说,参禅者一定与参禅者形成一个集团,而不以学教为然,甚至不愿与学教者来往,学教者一定与学教的形成一个教派,而不以参禅为然,当然也就不会去与参禅者来往。因此,学派思想分化,虽说原因很多,学者的习性悬殊,亦为重要原因之一。大家志趣不同,很难和合相处,与其苦合,不如乐离,于是各自独立,各成学派,各为佛法弘扬而努力。
  十  尊古出新的有异
  人类在思想观念上,从来是都可以分为两派,即有的趋向于恋旧保守,有的趋向于喜新变革,且这两派思想集团,经常总是壁垒森严,彼此互相辩论指责,谁也不以对方为然。这种保守与变革的新旧两派对立,有人说是与人类历史同在,我认为是有其相当道理的。以佛法说,众生本就有恋旧与趋新的特性存在,所以对于过去,总是恋恋不舍,难以彻底放下,对于未来一切,则又不断追求,即不满于固有而要求新的。因为有情无始来具有这样的特性,所以表现在思想上的,白然就有两大派的对立。世间的学说思想如此,佛法的思想自不例外。保守的一定尊古,变革的一定出新,因此而有学派的分裂。
  思想保守与变革,在一方面说,固然是相反的,在另方面说,亦复是相成的,因为人类思想的不断进步,正由于这两派思想相激相荡的结果。佛法在世间的流行,其内容所以如此丰富充实起来,也就是在两派对立的情形下发展的成果。尊古的保守派,对于固有的保守,持著谨严笃实的态度,这不能不说是他的特长,但因过于保守,尊古变为泥古,这又不免显出他的缺默;创新的变革派,对于新知的增进,采取发皇扬厉的态度,虽则可以说是他的特长,但因过于趋新,趋新变为好异,自亦不免产生他的过失。所以严格说来,这两派的思想,真是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如何取其所长,舍其所短,这是思想上的大问题,是值得吾人予以深思熟虑的!
  尊古,对于传统思想的尊重,不能说是一无是处,因为传统思想里面,确有很多宝贵的东西存在,我们不能全部推翻传统,但在思想的运用上,对于传统不能不活用,如不活用传统思想,即将变为死的东西,怎能适应新的时代思潮?不能适应新的时代思潮势必为新的时代思潮之所淹没。我们平常说:佛法的真理,是二旦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的,常新的真理,在不变的原则下,是能适应任何时代思潮的,不特如此,且应站在时代前面,领导时代思想,佛法始能为时代人群之所信受!所以在不违反佛法基本思想理论条件下,不妨接受新的知识,促进佛法新的思想,使佛法的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这样,我们又怎么可说出新的不对?
  佛法行者,既有尊古与出新的两派,彼此的思想,自然难以调和,因为,尊古者必然看不惯出新者的趋新,出新者亦复看不惯尊古者的顽固,在各走极端的情况下,只有走上分裂的一途。其实,我们对任何一个新问题或新思想的出现,必须先要加以研究,看看是否正确得当,在未得可靠的结论前,不同的说法不妨皆以为是,大可不必执一非余。如片面的以自己为是,而以余说为非,甚至认为别人所说,都是邪知邪见,那就是以阻碍佛法的进步。所以我们对于佛法的思想探讨,决不能失去正确的批评态度。不过在融合新知中,亦有很多佛法外的神秘思想渗入,我们亦应以极严谨的态度,毫不留情的予以惕除,才能保持佛法的纯正。
  部派佛教根本二部的分裂,可说完全出发于尊古与创新的不同。如一般学者所说:上座部为严格的保守的思想集团,大众部为进步的自由的思想集团,这不是明显的把他们的思想界限划分清楚了吗?然这,如以吾人今日所见,我们认为:对于传统佛法所有的特质,不论时代思想进步到怎样,我们都应尽自己的力之所及,且不惜任何代价与困难,予以无条件的保持;然而对于不违佛法的时代新知,我们亦应同样的具有勇“与决心,予以大量的摄取,俾使佛陀正法,得以发扬光大!尊古与出新的不同思想作风,在佛法流行的过程中,为每一时代都有的现象,不仅学派思想开始分裂时为然,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尊古以及如何创新而已。
  十一  圣典的存有异说
  在学派思想分裂的各种原因中,圣典存有异说,可说足一极为重要的原因。因为佛弟子的论说,是都要以如来的圣教为依据的,没有强有力的教证,任何一个问题,很难获得人们信奉。但是结集流行的如来圣典,本身存有不同的异说,就是佛说法的时候,在这里足这样的说,在那里又是那样的说,虽佛说时都有共用意所在,并没有什么不可调和的地方,然因佛未说明,这是表达的差异,而非内容的不同。后代佛弟个,不了解佛的用意为何,见到圣典中不同的说法,就各以其合乎自己思想的,为佛陀的真义,而不以共他的说法为是。你如此,我如此,于是就从圣典的存有异说中,形成各个学派思想的分裂。
  举最明显例说三二界,这是佛在经中所常说到的一个名词,而三界中有一无色界,这也是一般佛徒所熟知的。当然,如果只是这样说说,不去推究它的内容,门没有什么可诤论的,但一深入的子从探讨,必然就会发生问题。那妩色界的有情,究竟加名词所示,绝对是没有色的呢?抑或还有做细之笆,这末一来,学者之问,就纷纷提出不同的意见。如说一切有系的学者,就坚定的主张无色界是无色的,小但没有像欲界的粗显之色,即像笆界的清净微妙之笆,甚至比色界还要做细的色法亦没有。换句话说,无色界的有情,只有精神活动,而无物质作用。怎么知道?他以有力的圣孜证明说;佛说有无色界,这小是明显的表示无色界的无巴吗?还有什么可怀疑的?
  可是,大众分别说系学者,依于另一圣教,认为无巴界说,不能仅从表面的名词上去分别,而应从其内在的意义上去体认,那你就可发现点巨界并不是无色的,如佛说的“缘起遍三界”,这是最好缘成体,缘起既然遍于三界,可以证知无色界是有色的,不能如你有部说是全无有色,若你一味执著无色界无色,那就违反缘起遍三界的圣教。有部学者乘此反驳说:无色界亦是佛说的,你说无色界有色,岂不同样的违反如来圣敌?大众系回答说:不!如我所了解,无色界无色,是无粗显之色,非无做细之色,不过由于其色最极微细,不是几夫肉眼所能见到,所以佛方便的说为无色界。
  他们各有圣教依据,且各以己见解释圣教,则其表现于思想上的,自然有所取舍,不能和合为道,只好各自弘扬己之所见,因而思想派别也就日多。比较言之,缘起是佛法的宗要,组合有情的心色,在缘起的定义下,从来是相依不离的,物质离开精神固要腐坏,精神离开物质则无依存,且精神要从物质中表现出来,离开物质,精神即无从表现。所以就一个有情来说,心色一定是相依小离的。无色界既属有情类,其生命体,当然亦是由名色和合而成的,所以不能说它无色。佛从来没有说过无色的有隋,因而主张有情必有色心二法的学者说:“无有有情而无心者,亦无有情而无色者一。是以我们认为大众系的解说,既不违于无色界的圣教,亦不违于缘起遍三界的圣教。
  再就佛陀在不在僧数来说,学派之间同样有著诤论。而诤论的依据亦复是在圣典。如中含瞿昙弥经说:“施比丘僧已,便供养我,亦供养众”。复有经说:“我亦在僧数”。说一切有及犊子学者,据此便认为佛陀确是在僧数的,因为“诸有成就圣功德人,舍利弗等皆在僧数,佛亦如是,以同相故”。可足,另有部分学者,以为佛足三界导师,人天教主,为超越僧团的大觉者,不应与僧并论,假定认为佛如一般僧人在声闻众中,那就有很大的过失。当知声闻之所以为声闻,是以问法开悟而得名的,然佛为“自觉谁腼师”的大师,怎么可以说在僧数子“又以三宝差别故,佛不在僧中一。假定佛在僧中,岂非无有三宝?这可说是具有崇高佛陀思想的大众系的学者看法
  还有戒定慧的三无漏学,足佛法一切行门的根本,所有其他一切行门,不妨说是从三无漏学中开展出来的,我人果能依三无漏学而修,解脱生死是绝对没有问题的,经中有时形容它如鼎三足缺一不可,可见三学有其同等的重要性。但是佛说这个时,不一定三者全说,而是约当时的根机,作机动的宣说,所以经中,有时特别强调戒学,对于定慧略而不提,或仅稍加提示,有时特别发扬定学,详说如何修定,而对戒慧反而不说,有时一味宣示慧学,明告这是学佛者的修证目的所在。佛的本意虽三学并重,但因说法的对象不同,佛亦偏取而说的。这完全是对治的作用,我们必须了解佛的本意,不然的话,你就要于中有所偏重,而不能契合如来的圣教。
  然而佛减度后,一般佛教学者,对佛所说三学,依于自己的爱好,而有重此轻彼的现象。如有些学者读到如来强调戒学的经典,即特别的重视戒学,而忽视定、慧的熏修,有些学者读到佛陀发挥慧学的地方,即特别的重视智慧,而忽视戒、定的学习,有些学者读到大圣赞美定学的论说,即特别的重视定学,而对戒、慧有所忽略。在佛法的流行过程中,可说每一时期都有这现象的。然以部派时代来说,我们可以明显指出的:如最初分裂的木上座部,就是特重戒学的;从上座分出而为西北印度佛教重镇的说一切有部,就是特重定学的;至于大众分别说系,则被认为足重慧学的一派。由于学者对三学的或轻或重,所以成为学派分裂的重要原因。
  从整体中重视个别的这种作风,在世间可以说是很多的。以现在的总体战来说,海陆空三军是同等重要的,有识之士对这已无疑义。可是站在陆海空各单位的立场说:率领陆军的总是强调陆军的重要,统帅空军的总是强调空军的重要,不用说,海军将领们亦是强调海军的重要。殊不知三者协同作战,始能获得辉煌的胜利,不论偏于那一方面,战果都不会像配合那样丰硕的。再以真善美三者来说,这本也是完整而不可偏向的。然而世人真正平等重视和追求这三者的,可以说是很少。有的求真,有的求美,有的求善。问题在于各人所好不同,很难说出他们谁是谁非。不过偏向的发展,总不及平行发展好。佛教学者,虽无不言三学,但一究其精神所在,自即发现偏重有异。
  圣典存有不同的说法,可说是很多的,如成贵论卷第二十论初有相品第十九说:“问曰:汝经初言广习诸异论,欲论佛法义,何等是诸异论?答曰:于三藏中,多诸异论,但人多喜起诤论者:所谓二世有、二世无;一切有、一切无:中阴有、中阴无;四谛次第得、一时得;有退、无退;使与心相应、心不相应;心性木净、性本不净;已受报业或有、或无;佛在僧数、不在僧数;有人、无人”。举出十大论题,作为学者论诤的焦点,而这个过足大家喜欢论诤的论题,其他真是还有多诸异论的。每个论题,代表一种思想,学者既为种种论题论诤,其思想的纷歧可想而知。思想不能一致,要想和合相处,自足做不到的,就在这种情况之下,所以学派日渐众多。
  十二  结  论
  佛教部派思想的分裂,虽说原因是很多的,但上所举出的十点,可作分裂的主耍动因来看。“可是我们要问:佛法原是一味的,僧伽本是和合的,和合而一味的佛教,后来怎会产生这许多的派别呢”(这是我在“异部宗轮论语体释”中提出的问题)?答案当然不出上面所说的种种原因。然而人类世界所以有层出不穷的问题发生,主要还是由于人类思想的纷歧,佛陀深深的了解这点,所以在和合僧团的组织纲领中,特别提出“见和同解”的一大纲领。所谓见和同解,就是要思想正其左右。因为人类思想,虽说极其复杂,大体不出偏左偏右,就是现代说的左倾思想或右倾思想。
  然思想这东西,不论偏左偏右,是都有失中正,失其中正的思想,必然无益于人群。佛陀出世时,印度思想界,正陷于偏左偏右的两极端中,不能自拔,佛陀洞烛两极端的思想有害人类,所以曾经不遗余力的子从严格的批判,因而佛陀说法,不谈思想则已,一谈思想,必契中道。如是佛陀组织僧团,当然希望僧团中的个别分子的思想,都要契合中道正理,且亦唯有如此,始能保持僧团和合,不致发生冲突分裂,所以在佛世时以至佛灭百年,僧团大体和合无诤,实得力于中道思想的支持。部派佛教徒,忽视佛陀这一崇高原则,以致思想纷歧,异说蜂起,这不能不说是佛教的一大不幸!印度之佛教说:“佛世之相资相成者,百年而相争,惜哉”!
  不过佛教僧团,毕竟是一思想自由集团,只要不违僧制,思想稍有出入,没有什么不可。如彼此意见不相容,不能和合相处,只有各走各的路,各自发挥自己的思想,各自弘扬自己的佛法,不必勉强大家同住在一处的。因为僧团的传统精神是:利是非不如得谅解。是非有时确实是很难判别的,与其去判别谁是谁非,不如求得彼此间的谅解。假使真的到了非分开不可的时候,勉强的要大家同住在一个僧团里,由于彼此思想见解不尽相同,加以感情已经破裂,不论那一方面,精神以及肉体,都会感到非常痛苦,与其让大家这样痛苦不已,不如让大家痛痛快快分开。否则的话,彼此不能运用理智,抑制自己感情冲动,事态可能闹得越发不可收拾。
  佛教学者,虽因思想不同,分为种种派别,但无一派别所说不是佛法,决没有离开佛法根本妄立宗派,所以古德说:“此僧也,彼僧也,如析金杖而分分皆金”。金杖代表整个佛法,分析之金代表各个派系。关于僧团思想的分化,我们应作这样看法。修学佛法者,依自己根性,可以修学任何一个学派,但切不要学此宗而斥彼宗。或有说言:既有学派分化,必有思想对立,学者于中,取此舍彼,亦是情理之长,怎么,不可善加抉择?对的,抉择有其必要,但亦只能分别,谁是了义,谁非了义,谁更能契佛意,谁离佛意稍远,绝对不可动辄以邪知邪见加于对方,亦复不可以自宗的思想抉择一切,而应以佛陀圣教为据,究竟正理为归。如此,佛法始能常住而化世不绝!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