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李志夫教授:试解虚云长老八十七诞辰上堂法语一则


   日期:2024/7/24 16: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试解虚云长老八十七诞辰上堂法语一则

台湾法鼓山中华佛学研究所  李志夫

一、序言

虚云长老生于1840年7月27日,这则上堂法语是1927年87岁生日,弟子们为他祝寿时所开示的。既是祝寿,所以师徒之问与答,都是绕着祝寿而发,弟子之间有赞颂,有祝福,而云老所答却是句句机锋。

在历代祖师与弟子相酬,或是因师之默认,对特定弟子示机,以资检验;或由弟子主动向师求印证而有所问;上堂法语则是例行对全体弟子的开示。

本文所讨论的上堂法语,是弟子为云老祝寿时所请示之十二问,云老亦有十二答,问答之间有“死句”,也有“活句”。所谓“死句”,是指从日常生活话题为话头;所谓“活句”,就是向上一着,言外之意的禅机。从“死句”辩证到“活句”,就是“参话头”。

禅师从死句中藏活句,就是机锋。参学的人是否能膺其锋则专赖师徒之间之默识。

二、原句

师诞日上堂(云栖寺)

1问:白龙洞里金波涌,华亭峰顶紫云腾,为瑞为祥即不问,仰申庆祝事如何?

师云:外扬家丑。

2进云:只如四众临筵,侧耳雷音,未审向上宗乘作么指示?

师云:破粪箕秃扫帚。

3进云:古径无人跨脚来、招提下跨又如何?

师云:缩却头,伸出手。

4进云:与么则碧鸡一枝重拈出,声光即是育王城②。

师云:落霞孤鹜秋水长天。

5问:昔日僧问赵州和尚春秋几何?州云:苏州有④意作么生?

师云:滇南也有。

6进云:昔日赵州,今日和尚?

师云:驴腮对马嘴。

7问:秋风绽黄菊,秋水绝点瑕,彩云空中现,宝掌寿无涯。师登宝座说甚法要?

师云:舌在口里。

8进云:恁么则谈玄口不开?

师云:闷煞阇黎。

9进云:今日忽闻狮子吼,阶前顽石亦点头。

师云:卖宝遇着瞎波斯。

10问:三星拱照,五福临筵,如何是福?

师云:坐的坐立的立。

11进云:如何是禄?

师云:钵盂朝天,柱杖壁立。

12进云:如何是寿?

师云:山僧今年八十七,逢人切莫说八九。

僧各礼拜。

师乃云:缩却头,伸出手无端特地扬家丑。

三、解析

(一)有位弟子首先赞颂云老之功德圣行有如阳光照射到白龙洞的金光涌现,亦有如华亭峰的紫云风腾①,为云老祝寿。当然是祥瑞人象,自不待说;但就我们弟子为师父同申祝寿之事您看办理得如何?

师云:外扬家丑!

解析:为师祝寿,请师开示,是常情,为平常事,是“死句”;而云老的回答;“外扬家丑”!也是一句平常话,亦是“死句”。因为云老以常情回答,谦虚却寿,故说“家丑外扬。”而就一介禅师言,弟子们能参究自性,以报师恩;远比以大排场地为师祝寿更有意义,其言外有意,使“外扬家丑”之死句变成了活句。在生活语中暗藏禅机。

(二)有弟子再进一步问道:就是因为替师父作寿所以四众弟子更希望师父开示向上宗乘的法要。

师云:上乘旨要是不能用语言及文字可以说明的,所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即使三藏十二部,历代祖师都不能道出上乘宗旨。因此,一切语言、文字,都如挑粪的破粪箕和使用很久光秃秃的扫帚一样。

解析:四众弟子,侧耳恭听师父说法是世间事,是“死句”,破粪箕,秃扫帚也是死句;但破粪箕,秃扫帚却是话里藏机,成为“活句”。上乘宗旨是要向内参,不是向外求的。

(三)有弟子更进一步问道:如师父所示,一切经典文字示意的上乘宗旨,都不是上乘宗旨;而且有如破粪箕,秃扫帚,那么,像招提寺未建前只是一条古径,没有人去拜佛,自从在古径上建立了招提寺以后,就有人来拜佛,难道,佛就在招提寺吗?

师云:缩却头,伸出手

解析:缩头,伸手地拜佛,那只是宗教的仪式,与未建招提寺前之古径与已建立招提寺,跟有佛,无佛没有关系,向上乘佛法宗旨,仍须自己向内去参,非向外求。

(四)有弟子再进一步问:如招提寺只是拜佛的场所,那么,所有在碧鸡山师父所修建之寺庙,亦如同古印度阿育王的王城,其维护佛法的功能岂不相同了吗?

师云:落霞孤鹜,万里长空

解析:如果,你只重拜佛的寺庙形式,去求佛法向上宗旨,便如落霞的孤鹜彷徨无主;如能向自心内求,则内心则如秋水无波,万里长空无碍自在。碧鸡,育王城,孤鹜,长天均是一目了然的语句,是“死句”;但云老的孤鹜与长天引出了悟与不悟的言外之意,变成了“活句”。

(五)另有一弟子问:以前有僧人问赵州和尚春秋几何?按常情,这是问他春秋高寿,有多少岁?可是赵州和尚却答道:“苏州也有”,这则公案作何解?

师答:滇南也有。

解析:赵州是顺着问请作答,既说春秋岁月之美,莫过于苏杭,人与山河大地均有春秋之变化,亦即诸行无常,赵州与春秋岁月无常是人空,苏州春秋岁月无常是法空。滇南与苏州同是中国风景美好之地方,所以云老说,滇南再美也是法空。将死句变成了活句。

(六)有弟子进一步又问:因为今天是师父的涎辰,所以联想到有僧问赵州和尚春秋高寿的事,两位都是禅宗宗师,请问师父有何感想?

师云:驴腮对马嘴    解析:显然提问的这位弟子,没有了解师父所示人法两空的禅机。而仍将赵州的寿与禅,与云老之寿与禅相比较,如果要比较当然不同,犹如驴腮对马嘴。

昔日赵州,今日虚云和尚;驴腮,马嘴都是死句;不过,云老透过驴腮,马嘴之棒喝,引申出两大师之寿均是人空,两大师之禅法亦是法空。

(七)另有一位弟子联想到云老第四句之“秋水长天”一语,两位大师之禅法有如秋风能使黄菊绽开,犹如比喻师父能使弟子开悟;秋水清澈无瑕,犹比如使弟子自心清净;反映在水中的彩霞亦玲珑剔透,有如已悟道的弟子。因此,我们祝祷两公之寿与禅,就是无量光。师父的禅法已到此境界,还有法可说吗?

师云:舌在口里。

解析:身、口、意三业,如意业不造作,其它两业亦无法造作。意业清净,其它两业亦清净。心意不动,“舌在口中”亦不会动。此仍是死句,是平常心、身活动之现象。其实到了“宝掌寿无经涯”之无量光寿之禅境,已如陶渊明所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境。云老“舌在口里”一语虽仍是死句,已意在言外,已引出了活句。

(八)这位弟子进一步问:其实舌在口中心中仍是有话可说,为什么不说呢?

师云:闷煞阇黎

解析:就是要他出家弟子们自己去参,又返回到前第三句去了。闷煞阇黎是死句,是平常语,言外之意是要学人自己用心参悟,因为“向上宗乘”“此中之真意”“宝掌寿无涯”虽无异而实同,都不是靠文字语言所能得。所引出的言外之意却是活句。

(九)这位弟子再进一步,陈述心得:师父既要我们自行参悟,向内心去求,今已得到师父的开示,我们也恭敬承受了。

师云:卖宝遇瞎波斯。

解析:云老比喻他说之法是宝,他自己就是卖宝的人,以诸位在堂弟子喻作波斯买宝的商人。云老仍认为问者并未契合他的法,所以揶揄他们是不识宝的瞎波斯商人。狮子吼,顽石,宝与瞎波斯都是名相,死句;其言外之意,就是指其弟子们没契合他的法。但就问者言,他试图要为师父之寿诞上堂语作一结束;就世俗来说也应该加以赞叹师父所说之法如狮子吼,众人听法如仪即顽石点头,此是礼数,是恭敬语,然云老却仍不假词色。可见云老的法,是不肯用来作人情送的。

(十)最后有位弟子,见到师徒不契的干格场面,又将问题返回到为师父作寿的事件上,以师父之德望受到各界之尊敬可说是三星拱照,五福临延。真是福气啊!

师云:坐的坐,立的立。

解析:就世俗说,能坐,能立,以此引申能吃,能睡有健康的身体就是真正的福气。没有健康一切荣华富贵都无用;但就云老所示之禅机言,能坐就是放得下,能立就是提得起。行菩萨道救度众生,须要提得起;大乘行者之修行要与空相应,放得下。坐的坐,立的立,是人人都有的动作,但未使坐立合仪,自在,引申言外之意即是作为菩萨行者才是福。

(十一)同一弟再问:师父也受到政府官员之供养与尊敬当然是有禄份的人,不是吗?

师云:钵盂朝天,柱杖壁立。

解析:出家人既无薪俸,又无官位,只是一钵清风明月行游四方,钵盂向天才能盛食;柱杖壁立不用,即是健康,此即是孟子所说之天爵,世人之禄是官位,是人爵。钵盂,柱杖都是名相,其言外之意,别有禅机,孟子就主张,天爵重于人爵,贵于人爵,云老之意也正是如此。

(十二)同一弟子再问:如何是寿?第一问以祝寿始,最后这一问以寿总结。

师云:山僧今年八十七,逢人切莫说八十九。

解析:云老当时是八十七,按次序应说逢人就说八十八,之所以说八十九,应是与寿字切韵的关系。其亦莫说八十八,八十九,九十……都是衍词,寿命是活在当下,权说八十七。韩愈说“生者诚难测,神者诚难明、寿者不可知”亦即此意。寿是生命与时间的关联,墨子称时间为“久”,凡事物在一定时间有共存关系。墨子之“久”,亦即宇宙之宙。上下四方之空间为宇;古往今来之时间为宙。寿即活在时间之当下。

最后,弟子们在祝寿仪式上之福、禄、寿都已赞颂到了,大家一齐向云老拜寿。师即综说以上法语作上堂正式法语:

你们缩着头,伸着手为我拜寿,我虚云无德无行,不敢领受,只是徒然显露了我的孤陋;寺庙是修行的道场,应好好的修行,了脱生死,而今天大家做些祝寿的俗事,也是徒显家丑而已。我今年虚度八十七岁,人生无常谁能料到我还能活到八十八、八十九呢?其实山河大地也是无常,即使是苏州、滇池,再美的地方也是无常的。历代祖师所开示的法语,乃至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都不是显示真正的佛法,佛法是要参悟白性的。因此,一切语言文字虽然有其功用,但都如破粪箕秃扫帚一样,更不用说什么三星,五福,乃至五家宗旨了。如果一个人能见自性,即就如江河海洋样的清净,当反映到太阳光的时候自然金波闪耀,浩瀚无涯。如果白性朗然陈现,人法两空,既无真正说法的人,也无听法的人,当然也就没有说法如雷音,侧耳听法的人这件事。如果仍要执着今天的祝寿形式,不从我以上的法语言参悟,那就是好像把驴腮看作马嘴一样似是而非了。各位弟子,如能将今天的法语能有所参悟,你们的心就如长天无云,秋水无波;否则,就如落日晚霞的孤鹜陷于盲目无依的苦恼。

四、话题代结语

以上云老之法语,从当时之时代、背景、及内容形式上给了我们一些感动,反省的话题:

(一)这是云老八十七岁生日的上堂法语,在那一年代云南正遭受久旱不雨及社会不安,僧众与社会饥馑,仅能以粥充饥,可是对于僧众之行持仍森罗井然,以八十七之高龄尚随众没有例外,确实使我们感动不已。

(二)现代的禅门除了坐禅外,是难得见到以机锋示现弟子了。在云老的年代还能保持此一宗风,值得珍惜。笔者年轻时曾一度随方石子悟初老人参学,其早期弟子南怀瑾先生曾向云老法孙灵源老和尚参学,灵老口占一诀,问难南氏:“给你脑门一锤,顶门一针,问居士如何过活”①?南氏转向悟初老求解,师告之:“打死一个,救活一个,祖师慈悲,学人过活”。打死的是凡心,救活的是道心。就后儒言,打死的是人欲,救活的是天心。就佛教说,打死的我执;救活的是我空。

另外,我的朋友方宁书教授在农禅寺陪东初老人出坡时,东初老口提一机:“效百丈家风,百丈不食”;方氏随机而应:“传维摩教义,维摩无言”。亦师徒相印之佳话。

师父问学人是主动示机,教学人参话头,或拣择学人是否到了悟境;有时学人自觉有所悟、求师印可,在师生酬答中都是话中藏锋,死句埋有活句。无论酬答酬问之长短或文句多少,其语词各异,但必锋锋相关。此一系列之法语亦如是。

(三)一般研究禅宗公案的学者认为:公案机锋是没有逻辑性的,但我们认为只是论证阶段所加以省略而已,并非没有逻辑。从本文之“解析”即可证明。这十二问中,以论寿起首结尾,首尾相应;其中之提问,就世法言也是有次第的,如(1)是颂寿,(2)请开示,(3)论道场与佛之关系,(4)就道场言阿育王城与碧鸡山有同异吗?(5)人与山河大地春秋岁月同样有流失之变化,是人法两空,(6)赵州和尚与云老之寿均有限,随时间有变化流失即我空人空,二者在修持功德上有所差异,(7)但两位法师之德行皆如秋风、秋水样的皎洁,师父尚有何法可说,(8)云老已指出此境是无法可说,以默然相答,众弟子无可再问,(9)以赞叹师父善说法要,能令弟子都有所悟,如教顽石点头。(10)、(12)以福、禄、寿三星以祝师寿结尾。可以看出均是有次序、有逻辑关系的。

再以云老之禅机法语分析:

(1)未向内心参悟,从作俗务寿庆即是个人乃至道场之家丑外扬。

(2)自性不可说,可说之语言,文字如同破粪箕、秃扫帚。

(3)寺庙道场只是供修行办道之场所与佛之存在处无涉。

(4)即使现行之碧鸡山与印度古时之阿育王城也都只是道场或佛教信仰中心,须知佛在心中,知道此佛在心中则似秋水长天;不然,有如落日晚霞的孤鹜。

(5)人与山河大地,都是变化的,无常的,是假有,以最有德行的赵州和尚与云老或风景最美的苏州、滇池都同是人、法两空。

(6)因此,将赵州与云老两人之寿或德行相比,亦是我执人执驴腮对马嘴。其实仍是我空,人空。

(7)道行再高之行者终是我空、人空;再美的景致也是法空。到了人法两空之境界,心性清澈如秋水、长天,已是陶渊明所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也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虽是舌在口里,已无可言喻,无法可说了。

(8)如此境地,有弟子再问为什么无法可说,云老只有将问题反射到提问的人,其目的就是教弟子自己去参话头。

(9)至此,话头虽已尽,但弟子觉得总应说几句感谢师父开示,弟子有所受益的话;但云老却将自己揶揄为卖宝的商人,喻弟子们为不识宝的波斯商人。点了头就如上了当,买了我的什么假宝。当然是云老自谦之词,其胜义是说即使是买卖的是真正的宝物,也是法执,有此法执,不知法空,那就是如不识宝物的波斯商人。(10—12)弟子再依世修似福、禄、寿三宝向师祝寿。所简答之,就世俗人言,能立、能坐……健康就是福;就修行人言,能以我空(能坐)救度众生(能立)即是福。虽已八十有七,不用柱杖,一钵在手可食千家饭即是禄;活在八十七的当下即是寿。以胜义言之:行、住、坐、卧、无不是道,能如此修持即是福;一钵朝天以办道即是禄;心即是佛,活在当下即是寿。

至于云老当众弟子跪下祝寿时所提结之法语,在前已有说明不再赘言。

(四)是随机还是事先有所安排?

从以上十二句问答中,提问的弟子似乎是事先有所安排的:

1.依上所分析,所提的问题是有次第的,势必事先有所安排。

2.为云老祝寿,并非一般随机启疑发问应事先有所安排。

3.这十二问,即使是平常事,平常心,一般僧众是难以提出的,也难以了悟的。

4.一共有四位弟子提问,以不同的人所提出之问,都有次第,如未经事先安排是难以像这样合乎逻辑的。

如果是事先的安排,岂不失去了机锋的意义?其实,这并非是提问的弟子有事先的安排,而是在云老的引导下成为合乎逻辑的思辨。因为接语的云老在答问中能将死句都变为活句,语中透锋,话里藏机!仍可以达到示教学人参话头的目的。而且,云老将看似散漫无章的问句,在问答时都能有次第地一一将死句化为活句。最后再作一逻辑紧密地综合上堂法语。由此可见云老在世人世出的答问中表现得多么善巧方便。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李志夫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李志夫教授)  

 李志夫教授:试论《俱舍论》在佛教思想史中之价值 

 李志夫教授:拟成立“国际佛教和平友好促进会”之我见 

 李志夫教授:三皈依与现代社会伦理 

 李志夫教授:从佛教之伦理精神对中国当代社会之反省 

 李志夫教授:大乘经教育思想及其方法之研究 

 李志夫教授:论唐代禅宗的「见性」思想 佛教中国化过程之研 

 李志夫教授:智者之圆教义及其形成之探讨 

 李志夫教授:中国禅宗理事观 

 李志夫教授:天台宗之理事观 

 李志夫教授:三论宗之理事观 

 李志夫教授:如来藏之初期及其思想之研究 

 李志夫教授:佛教对中日文化影响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