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李志夫教授:从《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探讨印老的思想与行谊


   日期:2024/7/26 16: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从《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探讨印老的思想与行谊

李志夫

中华佛学研究所所长

提要

本文是根据印顺老法师《说一切有部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之“序”中说:“25年前的旧件(《印度之佛教》),当然是不满意的;然而一些根本信念与看法,到现在还没有什么改变…对我的作品,应该是最重要的”。

并将其列为八点的根本信念与看法,来检验印老有关着作与其行谊之一致性。即可证明印老之八点信念与看法,就是其基本佛教思想了。

若归纳言之:“以不可变之佛教特色,以顺应事间之流变,即是佛法,即是佛在人间”。可见印老之基本思想、行谊均在实践此一理念。

关键词:印顺;佛在人间;佛法前言

一、前言

民国54年印顺长老受聘在“中国文化大学”的前身,“中国文化学院”哲学系教授“佛学概论”及“般若学” 。我当时忝为受业之一。民国57年暑假,我去印度留学前,约了几位同学去士林外双溪“报恩小筑”看望印老。其中有现任华梵大学教务长兼哲学系主任的许国宏教授。因为那时我已接触佛学,受过皈依就自动权充老人课堂的侍者。所以印老对我稍有记忆。待辞去时,印老主动签了名,赐给我刚出版的《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国宏兄眼尖嘴快,也向老人要了一部。

这本书是我在印度研究佛学时,最重要的资粮。我也曾将印老在这本书的若干论点介绍给我的印度佛学老师密希拉(K.N.Mishina),他也感到十分受用。因此,印老这本书对我来说,是充满了感情与感怀的。

以后又涉阅到印老其他着作,我更以为:这部书对印老本人来说,也特别具有意义,它对印老思想之形成与其学术研究形式之现代化都具有承先、启后之功。换句话说:从本书可以追溯印老之前期学术成就;也可由本书展望到印老此书以后的学术发展。因之,以本书为枢纽,即可管窥到印老的整个思想与行谊是一体不二的。

二、本书是印老着述之枢纽

印老在本书的“序”中说:“民国31年,我在战乱声中,写了一部《印度之佛教》。那时,我住在深山古寺--四川合江县之法王寺,仅凭寺里一部龙藏…写出了这一部使人欢喜、使人苦恼之书。现在回忆起来,真有说不出的惭愧,说不尽的安慰”。又说:“25年前的旧作,当然是不会满意的,然而一些根本的信念与看法,到现在没有什么改变。这些根本的信心与看法,对我的作品,应该是重要的”。

印老所指之“苦恼”、“惭愧”,应是参考书不足;注释不多,没有现代的学术规范。“欢喜”与“安慰”应是指“根本的信念与看法未变”。

在抗日时期,人无分男、女、老、幼;地不分东、西、南、北,人力、物力全部投入“抗战建国”的大时代里,在大后方的深山古寺还能办佛学院,还有一部龙藏,实在不容易;印老在如此艰困的环境中,能写出至今仍具有权威性的《印度之佛教》,确实足以欢喜、安慰了;在那个时代的学术规范大致就是那个样,实在也没有惭愧、苦恼的必要。

印老总结他在《印度之佛教》的“根本信念与看法”在民国57年写本书时都没有什么改变,计有八点。如果我们根据印老这八点,来引证其前后不同着作,即可明白这八点是可贯通印老的整个佛教思想的;而且,会落实到他一生的行谊上。他的“行谊”与“思想”是一体、一致的。

I、“佛法是不共神教的宗教,如作一般文化,或一般神教去研究,是不会正确理解的;俗化与神化,是不会导致佛法昌明”:

印老在《我的宗教观》第五页说:“依佛法说,宗教的本质,宗教的真实内容,并不是神与人的关系;宗教是人类自己,是人类在环境中,表现自己之意欲”。在同书第九页举例说:日本人造佛像,每有日本式髭须;缅甸的佛像,人中短,活像缅甸人”。同书第八页说:“因此,不是神造人,而是人类自己照着自己的样子理想化、完善化而想像完成”。

同书25页说:“道教说长生;耶教说永生;而佛教说无生”。继28页说:“…永生或变质为庸俗的功利主义的天国享乐者;说无生,又被误解为毁弃人生”。最后印老结语说:“自力宗教…虽有以为获得他力加被、拯救,而实为自救,唯有自己才能救自己”。

印老也强调,如从文化立场也不能理解佛法,在同书25页指出:“有些人想以哲学、美术来代替宗教,宗教不是暂时忘我,或自我陶醉,这些那能代替得了!”

印老在本书“序”中指出:“中国佛教一般专为死与鬼。太虚大师特提示‘人生佛教’以为对治。然佛教以人为本,也不应天化、神化。不是鬼教,不神教…才能阐明佛法的真义”。

印老在其《人间佛教》第22页说:“真正的佛教是人间的,唯有人间的佛教,才能表现出佛法的真义”。又在同书第22至23页中说:“不但中国流于死鬼的偏向,印度后期的佛教也流于天神的混滥”。“佛法即是佛在人间的教化…我们是人,需要人间佛教,才能使佛教重新获得生机”。

II、“佛法源于佛陀的正觉,佛应机说法,随宜之制,并不等于佛的正觉,但适人类的所知、所能,能依此而导入于正觉”。分析言之:佛为应众生之机,所立的佛教制度与戒律,并不等于是佛的正知、正觉;但随应众之机所说之法、所立之戒律、制度是可以方便所有人能知、能行,使其进入佛的正知、正觉。

印老在其《佛在人间》一书中指出:人类的根本特色;佛教的基本教育是戒、定、慧三学;一般的世俗教育,仍在“五明”。

1.印老认为人的特色有三。在同书88至96页说:

(1)    忆念胜:是指人能思惟分别一切法:忆念过去,预期未来…确是胜于一切动物及天神。

(2)    梵行胜:举《阿含经》说:“以世间有此惭愧二法与六畜不共。”“德行即梵行,是清净行为”。

(3)    勇猛胜:“从心的想望、引发实践的毅力。”“人类特性中,可以引发而向佛的可能性,说人有佛性,如说木有火性一样…人性当然不是佛性;不过,可以发展佛的佛德而已。”

2. 佛教的教育:在同书第322页说:“佛教是宗教、佛教是一种教育,佛教所教的…最重要的是戒、定、慧三学。”

3. 佛教教育以实践为本:继329页中说:“佛的教育以实践为本,弥勒菩萨说:‘菩萨求法应于五明处求’。”所谓五明,即同书第330页所说:

(1) 声明:是语言文字学……文法、音韵。

(2) 因明:在语言方面为辩论术;在思想方法上为理则学。

(3) 医方明:这是医、药、生理、优生等学问。

(4)工巧明:这是基于数学、所有物理科学以及实用的工作技巧。

(5)内明:是进修不共的佛学,所以叫内明。

根据以上所列,佛陀的教法虽有次第,应机不同,仍不等于佛陀的正知、正觉;但由之可以使人能知,能行导入佛的正知、正觉。

III、“佛陀的说法立制……有因时、因地、因人的适应性……自有向于随顺、趋入正觉的可能性……如以为‘地无分中、外;时无古、今而可行,那是拘泥锢蔽;如不顾一切师心不师古,以为能通佛的正觉,那是漂流于教外的。不及与太过………甚至违反佛法。’”

印老所谓“不及”即是指派性太强,只以一派之祖为师;而佛教离了佛法的特质,即“师心不师古”。所谓“太过”,即是指以为佛法特质就足以代表佛法之全部;而不尊重佛法流变之事实,即“拘泥锢蔽”不能通达佛法。

1.不及与师心不师古:师心,即指狭窄的宗派思想;不师古,即指不太忠于原始佛陀的本怀。印老在《华雨香云》第151 —152页提到:“八世纪,婆罗门教兴起,而佛教内以唯心、真常、圆融、他力、神秘、欲乐、顿证思想的泛滥日与梵神同化…佛教已奄奄一息。”

又说:“以中国佛教论,除天台、净土、律宗系由华人所弘布完成之宗教外,其他如三论宗为高丽人僧朗所倡,大成于安息华化之吉藏;唯识宗传玄奘法者、为出身于于阗尉迟敬德之子窥基;华严宗贤首法藏系出康居;禅宗大兴于岭南猺杂之地;密宗三大士并由外来”。

又“中国四大名山:普陀山兴于日本之慧锷;九华山兴于新罗之地藏;五台山地接北胡;峨嵋山则处西南夷,历为蒙、藏信仰中心”。这些都是印老所指之“师心不师古”。

2.太过,拘泥锢蔽:与上相反,在这里,仅以小乘批评“大乘非佛说”为例。

(1)佛法并不等于佛说:“印老在《以佛法研究佛法》一书第155—156页中说:“我们这个世间的佛法,无疑是由释迦牟尼而来,释尊有他自觉的圣境,吐露在语言中,表现在行动中。这意境、言说、身行三大业用,出现在世人的认识中,是这个世间佛法的根源。”如果一定要以佛亲口所说才算佛法的话,佛灭近五百后才有文字,则佛法之真实性可能根本不能成立。

(2)评“大乘非佛说”:在同书第165—166页说:“若说大乘为外道,恐外道不单是大乘吧!”“原始的上座佛教,不也充满了外道的气味吗?尼犍子外道,以草木为有生命的,释尊因此不许坏生:印度人以树木为鬼神的村落,因此,佛制不得自行砍伐:当时外道出家托钵乞食为生,所以佛也用这种出家为生活方式。”

“从义理说:生死轮回,业力都不是奥义书外道以来的外道常说的吗?从修行的方便说:不净观、数息观、四禅、八定…当时外道不都有大同小异的行持吗?”

同书第166—167页质疑小乘学者说:“即使南传上座佛教的锡兰小乘学者,不太了解自已是倾向大乘的一流,流入岛国而转化为狭隘的保守的佛教”。

印老在他《初期大乘之起源与开展》一书第一章“序”说就提到“大乘非佛说论”之形成;在最后一章,最后一节便肯定“大乘是佛说”。其1324页引“赤铜鍱部及法藏部”所说:“依经、依律、依法”…“不违法相,即是佛说”。这部书以疑议“大乘非佛说”为始;从原始圣典之结集到大乘佛法之展开,终则肯定“大乘是佛说。所以可以说,本书就是在于说明“大乘佛教是佛说”与“大乘佛教非佛说”作了一整体的文献介定。

(3)佛法之真谛:印老在《以佛法研究佛法》第166页说:“正觉本怀的宗趣中,摄取了适应乐行婆罗门为主的方便;从本生而来的大乘,是更正确更深刻的开显了佛法”。同书第163页指出:“其实,佛法的表现…还有音乐、图画…雕刻无不有意、无意表现佛法,影响佛弟子的思想,如不从表现佛法的种种方式,种种关系中去把握佛法而想专门在(佛)说与不说上去衡量佛法,这真是佛法的不幸。”

Ⅳ、“尽管‘法界常住’,而人间的佛教—思想、制度、风尚都在息息流变的过程中。佛陀应机说法、立制,就是缘起的世俗流布,不能不因时、因地而有所演变、发展。(但)佛法有所以为佛法之特质,怎么变也不能忽视佛法的特质。重要的、部份的过分发达,偏激起来会破坏佛法的完整性,损坏佛法的特质。”

印老所指之“部分过分发展、偏激”,即是在同一文中所说:“专重修证、理论;专重高深、通俗;专重信仰、制度…”。

印老认为,对于外学的适应、融摄自然是演变;但应重视佛法的特质。太专、自然是发展;亦应重视佛法的特质。否则,演变、发展则并不等于进化、正确。再分述如后:

1.印老对于中国之各宗“各有所专”,是采取批判的立场;尤其对真常、密教两系更是如此,前已论列,兹不重述。

2.如来藏佛性之说,在其《印度之佛教》第272页指出:“性空大乘经所不明,不特《楞伽经》晚出;即(使《般若经》等混入之‘藏心’,亦属后起”。

3.印老《以佛法研究佛法》第131页:“密教原源于吠陀咒术,信咒术有神秘能力。”继132页:“大乘佛法兴起则确予秘密思想以活跃之机”,《般若》、《华严》之宗门陀罗尼亦予秘密法以有力之根据。第151页,更举例说:“龙树引偈:‘…如是四种诸天等,各各手执诸兵仗,若力不如畏于他,若心不善恐怖他…’,密教者,以学出龙树自居”。

在同书第148页指出密教之所以正视欲乐:“欲界欲乐中,YIN乐最重”,是以“先以欲牵,后令入佛智。”因而形成“无上瑜伽”,其第149页:“无上瑜伽者,以欲乐为妙道,既以金刚莲花美生殖器,又以明妃,女阴为婆伽曼陀罗,以性交为入定,以男精、女血为二菩提心…如有学密者必先经灌顶。其中有“密灌顶”、“慧灌顶”即授此法也”。

之所以有此密法,印老在第150页的设想是:“佛教有于此,欲用以摄外道也。色厉内荏之忿怒,应折服者折伏之,菩萨之行也。”印老在同书第151页评道:以欲乐为摄引,以狰狞为折伏…而世人有信之者,则以艰奥之理论为其代辩,以师承之热信而麻醉之…察其思想之由来,动机之所出,价值之所在,锢疾其愚乎!”

Ⅴ、“印度佛教之兴起、发展、又衰弱,正如人的一生:自童贞、少壮而衰老。”

印老以类比的方式,指出各年令均有其人生历程之价值;佛教之发展各时期亦各有其价值。如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各大乘,正如印老在各专着所说。只要能把握住佛法之特质均是佛法。佛法不必是佛所亲自一一口说。本文不再征引印老余文。

Ⅵ、“佛法不只是‘理论’,也不只是‘修证’就好了。理论与修证理应是以实际事、行(对人、对事)的表现来衡量。‘说大乘教,修小乘行’;‘素隐行怪’、正表示了理论与修证上的偏差。”

印老这一段可分析地了解:一为理论与修证不能偏废;二为佛教不能流于素隐行怪。

1.整体来说,无论是印度或中国的佛教学派,都不是绝对主理论,主修行的,而只是有所偏重而已。例如印度之密教与中观瑜伽唯识相比,密教是偏重行的;中国之禅、净、律则也是偏重行的。兹不多引述。

2.印老之《印度之佛教》第145—146页:“释尊正觉缘起之寂灭法,即人身佛,智极悲深,固有异于声闻弟子,而况凡夫…佛在人间而犹是人也。《本生谈》等经百年来之传说,或渲染失实,然其缘自佛说,则诸宗共信。”“《本生谈》之说,应追溯大众部之‘佛陀观’:佛陀实为常在、遍在、全知、全能之永存。此则上座系学者所不敢苟同也。”印老《佛在人间》第22页:“不但中国(佛教)流于死鬼的偏向;印度后期佛教也流于天神的混滥。”

Ⅶ、“我是中国佛教徒,中国佛法源于印度,适应中国文化而成体系。佛法应求佛法的真实,以为遵循。所以尊重中国佛教;更重于印度佛教。我属于宗派徒裔,也不为民族感情所拘蔽。”

这些可在印老的着述中看出,除《中国禅宗史》外,其他均属印度佛学之专着。就所说印度佛教专着者,莫不以阐述“佛法”为依归;佛法是有所变易的,但佛法特质是不能变的;否则,就不是佛教了。

印老尊重佛法在世俗中之流变,所以他尊重各部派包括中国各宗派之佛教;他重视佛法之特质,所以他不属任何宗派之徒裔,也不为民族感情拘蔽。印老所有的着述都可为此一事实作注脚。

Ⅷ、佛教史应理解过去的真实情况,记取过的兴衰教训。佛法的信仰者,不应(只)珍惜过去的光荣;而对导致衰落的内在因素不惩前毖后吗?焉能作为无关于自己的研究,而徒供庋藏参考呢?”

印老这一段可以分析地说:

1.所谓理解过去的真实情况,又可归纳地分为两点:一为佛法之特质;二为佛法之流变。纵观前面所述即了然于胸。

2.虽应珍惜佛教与过去佛教之光荣;尤应惩前毖后佛教在中印之衰弱,以策励将来。所谓“惩前”即是指印度佛教之神化、天化使佛在印度衰败;中国佛教论为鬼化为死人之佛教。当然,也有中印佛教共同之缺失:诸如偏理论,偏修持;太过、不及…等在前面已有论及,兹不再赘。

4.至于“焉能作为无关于自己的研究”这正是印老的使命感,他的着述也正是为佛教之毖后”提出警策、树立指标。

三、印老的着述与行谊

1.印老之着述:

(1)    其《印度之佛教》一书,可说是他整个佛学思想之架构与大纲。以后出版之《印度佛教思想史》只是充实了若干内容,补充了若干资料,完备现代学术着作之要件而已。甚至他以后之讲记、演讲、专文、专书有关于佛教者,大多是沿以上八点原则延伸而来的。

除了上述两书是按“史”的次第成书外;其他专着虽不是按史的观点依次写出,如果我们依思想的次序将之排列,未尝不可成为印老“佛教思想史全集”。

?印度之佛教。

?印度佛教思想史。

?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中观今论,空之研究、性空学探讨等。

?如来藏研究。

?唯识学探源。

虽然,印老自己宣称,他“不属宗派徒裔”,由其专着中,中观专书即已有三种,所以往往教内学者,认定他为中观派。个人以为,印老既倡佛教之真实性,自然是重视佛教“因缘法”之本怀;而龙树是继承重因缘法,而偏于空性而发微的,毋宁说,印老是同情根本佛教而论性空学的。

印老对于后期密教唯独没有专书研究;仅在《印度之佛教》一书中第17章,也附在《以佛法研究佛法》一书中提及。并在《印度佛教思想史》最后一章有所补述。从本章中可以了解印老对后期佛教是没有多大正面评价。所以也不是他研究兴趣的所在。

这一段主在从印老印度佛教思想史之观点,来钩勒其“佛法概念”。至于老人其他之论述故略而不赘。

2.印老之行谊性向:

我们现在从印老之自传《平凡的一生》已编入《华雨香云》一书来略述与其着述有关之生平行谊:

(1) 7岁离开母亲,11岁寄宿学校,不能照顾自己,体格差,衣服、文具不及同学,产生了自卑感。连向人说话都怯生生的。(144页)

(2) 我与艺术是没有缘的,所以平均分数总分不过60分。我的作文善于仿古,又长于议论,一篇“说虎”曾得到50分满分又加2分。

(3) 我从小有一特质,大抵理性的不容易忘记,纯记忆的实在记不得。(145页)不认识路、不认识人决定了我不会交际、生性内向,自卑又自尊的我,以后当然要变化因缘新局而发展了。(146页)

(4) 大概地说:身力弱,心力强;感性弱,而智力强;记性弱,而悟性强;执行力弱,而理解力强。(149页)

(5) 起初,将心安放在书本上;出家后将心安放在三宝中。不觉得有什么感情需要安放。与道友、信徒见了就聚;去了就离散。与我较关系的学友,从来无事不通信,离了就忘了,所记得的只是当下。我缺乏对人的热情;但也不会冷酷、刻薄。(148页)

3.印老之治学生平:

(1) 民国前6年出生。

(2) 民国4年(10岁)小学毕业,13岁高小毕业,学医至16岁。 其间无兴趣学医,喜读神仙怪异读物。经父亲察知,转教小学。

(3) 民国10至19年(16至25岁)教小学,猎读老庄、新、旧约及佛教经论。

(4) 民国14年(20岁)读《庄子》冯梦祺〈序文〉:“然则庄郭注,其佛法之先驱耶!而引起探索佛法之兴趣。对于佛法,我没有师友的引导,只是自己在暗中探索。”(3页)

(5)  民国19年(25岁)出家,在南海福泉庵随清念上人落发。

(6)  民国20年(26岁)到南普陀求学,次年即授课。夏返普陀山佛顶山慧济寺阅藏楼看藏经。

(7)  民国23年(29岁)正月去武昌佛学院,半年读完三论宗章疏。

(8)  民国24年至25年(30至31岁)再到佛顶山阅藏经。自民国26年到是年秋,完成全藏阅读,心情十分轻松。

(9)  民国26年(32岁)在武汉佛学院。

(10)民国28至35年(34至41岁)到重庆汉藏教理学院,民国30至35年在内江法王佛学院四年,完成《印度之佛教史》。(14页)

以上已概括了印老在“佛学上之自我启蒙与思想构成”之重要历程。

四、结语

印老在他《华雨香云》一书第2至3页写道:

人生,只是因缘—前后延续,自、他关涉中的个性生活的表现,因缘决定了一切。因缘有被动性;有主动性。

在对人、对事的关系中,我是顺(应)因缘的,等因缘来凑泊,顺(应)因缘而流变…在我一生中,似乎主动想作这,想作那,是没有一样成功的。

对于佛法的真义来说,我不是顺应的,是自发的去寻求,来了解,去发现,去贯通,化为自己不可分的一部分…但我这里,没有权力的争夺,没有贪染,也没有嗔恨;而有的只是喜乐无量。

由于印老个性内向,健康不佳,又淡泊名利,自然不能培养关涉人、事之长才;可是富于理性、长于思辨,优游三藏,涵养性海卒成一代大师,亦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而有过之。我们为印老庆;亦为我们拥有这位“导师”而庆。

正因为以理性的、智慧的佛教史观,来理清真正的佛法;排斥了流向神道、天道及鬼道的佛教。印老也以此一观点阐述“圣典之集成”。

民国70年,当印老的巨着《初期大乘之起源与开展》出版以后,有一位教界长老向我抱怨说:“大家都知道《华严经》是佛初转*轮所说,印顺法师却说是先后结集所成,搞垮了佛教,对他有什么好处!”这正是印老不属宗派徒裔,“不受民族感情所拘蔽”的实例。可是却为传统的长老所误解。

印老在少年时代,即以特有的理性与悟性能自学深入三藏;三十而立了然教史,初建宏规;虽在抗日、大陆沉沦的离乱中仍着述不辍;加之享有高寿都是他成为一代大师之大事因缘。

无论其着述、讲记、演讲、宏法莫不在强调:“佛法随时代有所变革;但不能离开佛教的特质”。这就是他所说“人间佛教”。基于此,可见印老的佛学思想与其行谊是一体的,是与他“不可分的部份”。

民国63年5月26日佛诞日,印老有“虔诚忏愿,舍诸缘务,掩室专修”,“以告海内外缁素同道”说:

离尘三五载,来台满一纪,风雨怅凄其,岁月惊消逝。时虽恒亲依(指真谛)拆翮叹罗什,古今事本同,安用心于悒!

愿此危脆身,仰凭三宝力,教证得增上,自他咸喜悦,不计年复年,且度日复日。圣道耀东南,静对万籁寂。

本偈原载于《华雨香云》最后一页,复刊于《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中之“序”里。由此可知面对佛法的衰蔽,缅怀真谛罗什诸大师,印老之着述与行谊之初心、用心、决心、悲心为佛法之使命感之伟大了。因此,我们仅用此偈,作为本文之结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李志夫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李志夫教授)  

 李志夫教授:试论《俱舍论》在佛教思想史中之价值 

 李志夫教授:拟成立“国际佛教和平友好促进会”之我见 

 李志夫教授:三皈依与现代社会伦理 

 李志夫教授:从佛教之伦理精神对中国当代社会之反省 

 李志夫教授:大乘经教育思想及其方法之研究 

 李志夫教授:论唐代禅宗的「见性」思想 佛教中国化过程之研 

 李志夫教授:智者之圆教义及其形成之探讨 

 李志夫教授:中国禅宗理事观 

 李志夫教授:天台宗之理事观 

 李志夫教授:三论宗之理事观 

 李志夫教授:如来藏之初期及其思想之研究 

 李志夫教授:佛教对中日文化影响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