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李志夫教授:普贤菩萨之行持特色


   日期:2024/7/27 0: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普贤菩萨之行持特色

中华佛学研究所荣誉所长   李志夫

目录

一、提要代前言

二、普贤菩萨之行法征引

三、普贤菩萨之行法综述

四、普贤行愿特色代结语

一、提要代前言:

在汉译大乘佛教经典中,有悲、智、愿、行四大菩萨。观音重悲、文殊重智、地藏重愿、普贤重行。

据初步统计,出现在大乘经典中,佛陀说法前所列之菩萨众,也是以悲、智、愿、行次第出现之比率最多,甚至包括密咒小品在内。

但在《华严经》、《大宝积经》及《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中,则以普贤菩萨为中心。

在前两经中,甚至说诸佛菩萨行愿皆是普贤菩萨之行愿:在《大寅积经》经中说:‘佛陀说法后,如是菩萨八千人,皆以悉住普贤行愿’。

本文即以该三经为主,来讨论普贤菩萨之行法。

二、普贤菩萨之行法征引:

(一)佛嘱咐普贤菩萨之法:‘佛告普贤菩萨:如来灭后,要传四种法:一者为诸佛护念;二者为殖众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发救一切众生’。[1]。

1.诸佛护念:念诸佛名号,赞诵诸佛功德,回向众生:

2.殖众德本:种诸福德,回向众生、诸佛菩萨;

3.入正定聚:精进禅定,深入三昧,修养身心;

4.发救一切众生:发大悲心,救助一切众生。

(二)普贤菩萨之承诺:‘普贤白佛言:后五百岁,浊恶世中,其有受持是经者,我当守护令其安稳:…唯愿世尊听我所说此陀罗尼;…若受持者,皆作此念,皆是普贤威神之力,如是修行,当知是人行普贤行’。[2]。

可知普贤法之一,就是此陀罗尼法,令众生安稳。

①《妙法莲华经》(T.9.61a)。

②《妙法莲华经》(T.9.61bc)。

(三)诸菩萨法门就是普贤法门:‘以有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八千人,俱皆安住普贤行愿’。

①。其行法以‘无诤法性理趣;无行法印顺无著理;…难陀等为上首,悉皆觉悟自性谛理,现证实际,入法本性;…法界理趣照鉴菩萨’。可举例言之:

“如空中有云聚起,不从东西南北四维而来;…如实言之,以其义说,理相应说;…

言云聚者,则非聚故名云聚。何名云聚?以其各别起相状故;…迷惑相续”。

②。普贤法门除陀罗尼法门外,更讲理趣,是作理性之分析;如我们看见一团云起,是集聚的;而实际以理分析是一一云起,由单一云汇聚而成,而单一云实际是由单一水蒸气集聚而成。其实:‘云聚’只是因缘法而已。

①《大寅积经》(T.11.3c)。

②《大宝积经》(T.11.3a)。

(四)佛告诉阿难尊者如何学普贤行:‘佛告阿难:欲行无上大乘法者,欲学普贤行者,我当说其忆念法;…普贤菩萨乃生东方妙净国土;…阿难,若比丘、比丘尼:…一切众生诵大乘经者,乐见多宝佛塔者;…乐得六根清净者;…见上妙色不入三昧;但诵持故,专心修习,心心相次,至三七日得见普贤;…以智力故化成白象…’。

①。学普贤法要忆念普贤菩萨,六根清净,得入三昧:如只诵持大乘经,念兹在兹,心不散动,可见普贤乘坐白象现身。佛告诉诸比丘、比丘尼,复更忏悔,遍礼十方佛,普贤菩萨:“住其人前,教说宿世一切业力,发露黑恶一切罪事”

②。‘应行五大忏悔:

5.应当忆念甚深经法第一义空,思是法者,是名刹

①《观普贤菩萨行法经》(T.9.389bc)。

②《观普贤菩萨行法经》(T.9.390c)。

利居士第一忏悔。

6.孝养父母、恭敬师长,是名第二忏悔。

7.正法治国、不邪枉人民,是名修第三忏悔。

8.于六斋日敕诸境内,力所及处、令行不杀,是名第四忏悔。

9.当深信因果,信一实道,知佛不减,是名第五忏悔’。①。

‘刹利’是指印度第二种阶级,通常称‘刹帝利’,是武士阶级,国王往往都是武士出身;教国王修习治国之道。可见普贤行愿不只是出世的,也是入世的法门。

(五)平等法是普门入门之法:‘佛告溥首菩萨:有世界名净行,其佛号普华如来,欲学普门品所入之法;…一切多皆以居平等具足,至道不转,普入法要,深

微一密,空无寂静’。

①本经可能是《华严经》之异译部分,有一多相即、平等因果之思想。深微一密即有‘一真法界’之意味,《华严经》中普贤菩萨才是经中之主人翁。

(六)‘三昧法’为普贤行法:《大方广佛(六十)华严经》:‘尔时,一切诸佛与普贤菩萨入一切智力;与入无量无边法界智;与能诣三世诸佛所智;与一切众生语言海;转*轮,辞辩智:与一身遍满一切世界智;与一切诸佛音声智。何以故?以此得三昧法故’。

②因为普贤菩萨得了三昧法,所以普贤菩萨与诸佛才能同时得到以上等等能力。分别言之,具有七种智。包括世间智与出世间智。世间智包括能

①《普门品经》(T.11.770c—77lb)。

②《大方广佛华严经》(T.9.408bc)。

懂众生所用之语言、论辩智慧;无论六根只要一根所触,即全身均有觉。在出世间智包括佛之一切智:能懂诸佛之音声;能明白无量无边之法界(法性),能通三世诸佛智。

这七种智力可归为三种:一为世间智;二为出世间智;三为转*轮智。唯为具有世间智与出世间智,才能转*轮方便说法。

(七)普贤菩萨说世界有种种形:‘普贤菩萨告众菩萨:诸世界海有种种形,或方或圆、

或非方圆、或如水洄液、或如花形、或如种种众生形者’。

①。现在太空中,除人造卫星外,依太空观测星球,星云确是如此。在形成中之星球,

岂不正“如水洄澓、如花形…’非方非圆不规则形状。

(八)普贤菩萨广说师子奋迅三昧法界:‘时彼一切诸菩萨,三昧照故,一一皆得不可说佛刹微尘等大

①《大方广佛六十华严经》(T.9.410c)。

悲心法门,饶益安乐摄取众生’;于是‘一一毛孔,各出不可说佛刹微尘等光明’。

①。在《师子奋迅三昧经》,主在观照知觉感官及五阴皆空。更观照到每一微尘都

是佛土宝刹,为修行之道场;因此会生起大悲心、饶益众生。

(九)文殊师利教善财童子去见普贤菩萨:‘尔时,善财童子如是经由百一十城’,后来终于到了‘普门城边,思维而住,观察十方,一心专求文殊师利;…作是念已时,文殊师利遥伸右手,过有百一十寻,至普门城摩善财顶而作是言:以功德行不具,以心生住(执)着,不为如来之忆念,是等皆悉不能了知如是法性、如是理趣…’。

善财童子依世俗想,原系文殊师利教他去见普贤菩萨,他既到了普贤城,理应向文殊师利报告

①《大方广佛六十华严经》(T.9.683b—686a)

一下,可是当他正在如此忆念时,即被文殊师利感觉到:不但未嘉奖他,反而说了他一大堆不是,不为如来所忆念,也不能了知如来之法性,总之是功行不具。

(十)善财童子幡然醒悟:‘善财童子得闻普贤菩萨名号、行愿功德、诸地法,一心欲见普贤菩萨;…尔时,善财起是心时,自善根力、佛威神力、普贤菩萨(及)诸善根力,即见十种瑞相:…即作是念,我今欲见普贤菩萨:尔时,善财即见普贤在金刚藏道场,于如来前处,莲华藏师子之座大众围绕;…见普贤一一毛孔,放一切世界微尘等光;…一一身分、一一肢节、一一毛孔,悉见三千大干世界;…得知一切众生,欲性智慧波罗密门,得普贤所行智慧波罗密门。尔时,普贤即摩善财童子顶:摩已,善财得一切世界微尘等诸三昧门…’。

①。

①《大方广佛六十华严经》(T.9.783c—785c)。

文殊师利菩萨代表佛陀之智;普贤菩萨代表佛陀之行。智与行都是佛法相资,即是佛性。善财依世法人情,所以文殊师利说他不为诸佛忆念。

善财童子以‘一心’求五十三参,学得世间知识:也‘一心’求见普贤菩萨。这‘一心’就是他的‘自善根力’,也是诸佛、诸菩萨,乃至普贤菩萨的“自善根力”。

善财见到普贤菩萨一一毛孔、一一身分、一一肢节:以一一毛孔,悉见三千大干世界。实则是说,这一切都是空,众生身体、毛发,亦同三千大干世界都是空无所有。‘菩萨智慧波罗密门’,就是“般若波罗密多”,就是‘以智慧到达彼岸’。

(十一)菩萨所入法界门:‘诸陀罗尼品,此是菩萨所入门,一切诸法本性、自性犹如虚空,以依法界开示演说,而亦无有诸法界’。①。

①《大宝积经》(T.11.35c)。

本经及《华严经》都特别彰显普贤行愿,甚至说诸佛与诸菩萨之行愿,都是普贤菩萨

的行愿。亦如文殊菩萨,其智慧为诸佛之师,他是帮助诸佛成佛的大智慧菩萨,

普贤为诸佛成佛之大行菩萨。

三、普贤菩萨之行法综述:

(一)之基本行愿是受之佛陀:其四种法中之诸佛护念,是传佛灯慧命;殖众德本,是为众生培植福德;入正定聚,即是普贤三昧;发救一切众生,即是发大愿行,救度一切众生。

普贤菩萨除了直下承担,并且向佛保证,并自行增益陀罗尼,令众生安稳,作为普贤行愿之威神力。

(二)同住普贤法门:在《大宝积经》及《华严经》中常讲到理趣,‘无诤法性理趣,与无行法印顺无著理’;‘即趣向法性空之理,即是无所行顺印不可着之空性理’。

中国魏晋时代道生在禅境中所悟有名的一句话:‘以不二之悟,符不二之理’。把‘无诤法性理趣,与无行法印顺无著理’,说得更为清楚。普贤行法就是甚深三昧法。

(三)即普贤行法:无尽缘起、诸法平等,一切法空、诸法平等,因缘法,法性空即‘至道不转,普入法要’。得三昧法,入一切智,通世、出世法。

在世法方面,特别发露众生业力,特别对刹帝利之统治阶级而言,令其忏悔,善治群生。

(四)照师子奋迅三昧法界:一一微尘都是佛刹道场,一一毛孔各出不可说佛刹微尘光明,因感动得大悲心法门。因此,文殊师利教善财童子去见普贤菩萨,善财到了普贤城,没有进城,却一心想见文殊师利,文殊师利却说不必见我,应见普贤菩萨。其寓意是:不是得到智慧便了事,更要以智慧去作行愿。《楞严经》有句:‘见见非见,见犹离见,见不可得’,正是此意。

(五)心要见普贤,当见到普贤菩萨,正如普贤观照师子奋迅三昧法界那样,一一毛孔、一一微尘都是佛刹道场;而且,善财本人亦得一切世界微尘三昧门。此三昧门实即入法界门之陀罗尼品所说:一切诸法本性、自性犹如虚空,亦无有诸法界。这才是一真法界。

(四)愿特色代结语:

(一)愿经常提‘理趣’,有因缘法的理,也有法性空的理。因缘法的理是多,法性空的理是一。多即是事,一即是理。理事无碍,所以‘多即是一’、‘一即是多’。

(二)就众生言,一即是多。一身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但一入三昧门即是一,一真法界。

(三)普贤行愿所讲的理有多与一之分;但重在出世心,却落在入世行;如善财要见普贤,得先修世法五十三参;对刹帝利教以治世之道、治世之德;即是佛对普贤菩萨之咐嘱,不但传佛慧命,入正定聚:而且教其殖众德本,救度众生.

(四)所以,杜顺大师将华严普贤法门,定为‘法界观门’,分为事法界、理法界、事理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①。将事事无碍放在最后,就是特别重视事事无碍,唯有有事事无碍之智慧与能力,才能救度一切众生;同样的,四大菩萨中普贤殿后,也是因为悲、智、愿、行之中,行最重要。

(五)所以归纳言之,普贤的特色就在于‘理趣’与‘行愿’。

(六)至于引文中如‘文殊师利遥伸右手,过有百一十寻,至普门城摩善财顶’类似文字,最宜以‘海印三昧’来解,或以唯心哲学解,或以文学方面解。甚至整个宗教经典,都得依个人之信仰、志趣各得其解;如以神话、荒诞来解,或有商榷之余地。

①宗密注《华严法界观门》(T.45.684bc)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李志夫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李志夫教授)  

 李志夫教授:试论《俱舍论》在佛教思想史中之价值 

 李志夫教授:拟成立“国际佛教和平友好促进会”之我见 

 李志夫教授:三皈依与现代社会伦理 

 李志夫教授:从佛教之伦理精神对中国当代社会之反省 

 李志夫教授:大乘经教育思想及其方法之研究 

 李志夫教授:论唐代禅宗的「见性」思想 佛教中国化过程之研 

 李志夫教授:智者之圆教义及其形成之探讨 

 李志夫教授:中国禅宗理事观 

 李志夫教授:天台宗之理事观 

 李志夫教授:三论宗之理事观 

 李志夫教授:如来藏之初期及其思想之研究 

 李志夫教授:佛教对中日文化影响之比较